第一篇:关于构建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2011年6月29日市政协二届三十五次常委会议通过)
编者按 今年第二季度,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分别带队,组成7个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区、九华山风景区以及中央和省驻池有关单位、市直相关部门、交通企业开展调研,认真分析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广泛汇集社会各界意见和智慧,结合我市实际,并充分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了《关于构建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童怀伟批示:“报告很好!内容详实,分析透彻,对策符合实际。请市政府和交通等部门认真研究、吸纳,用于指导和推动工作。”市长赵馨群批示:“请礼生市长牵头,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将构建经济便捷舒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作为目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分年实施,早见成效。”市委副书记徐建批示:“市政协的这份调研报告很好!报告较全面客观反映了我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副市长刘礼生批示:“此调研报告,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质量高。望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及各县区、九华山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为市政府推进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当好参谋、助手。”现将该调研报告刊发,敬请关注。
公共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市政协于二季度召开“构建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专题常委会议暨界别民情民智座谈会”。为确保会议取得实效,市政协主席会议对专题常委会议暨界别民情民智座谈会的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市政协理论中心组深入开展了公共交通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主席、副主席分别带队,组成7个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区、九华山风景区以及中央和省驻池有关单位、市直相关部门、交通企业开展调研,认真分析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广泛汇集社会各界意见和智慧,结合我市实际,并充分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提出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交通发展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高速公路建设加速领跑的同时,铁路、水运、航空建设竞相提速、加快发展。
(一)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加快
公路建设成效明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安景高速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东连西接、南北贯通,为池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接受泛珠三角及武汉经济圈的辐射,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国、省道干线扩容升级,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池青九快速通道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全市56个乡镇(街道)、675个建制村(社区)全部通水泥(沥青)路。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6828公里,人口数量公路密度达42.67公里/万人,居全省第一位。
铁路运输从无到有。铜九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池州不通铁路的历史。宁安城际铁路预计2012年底建成通车,我市与南京、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重要城市交通将更为便捷,联系更为紧密。
水路运输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港口建设和投资明显加快,新增码头泊位17个,新增吞吐能力9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由3000标准箱提高到50000标准箱,先后建成江口港区二期、池州海螺专用码头等一批重点港口,池州港作为“两山一湖”旅游区重要水上门户,年均停靠游轮150航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市旅游经济发展。
航空运输加速推进。九华山机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机场连接线已经贯通,跑道、航站楼建设加速推进,年底前基本具备通航条件,将为池州承接产业转移、加速跨越崛起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大力推进高速连接线工程,实现了主、副城区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连接,其他高速出口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加快了疏港道路建设,沿江十大港区均实现了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建成池州汽车客运总站、火车站、公交站、出租车站“四站合一”工程,实现了公路、铁路“零换乘”。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交通运输企业逐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市场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现代物流、快运等新型运输服务方式快速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公交公司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2001年的2条线路、2台公交车发展到现在的14条线路、203台公交车,营运线路长达250公里,覆盖主城区70%面积。建成站前区换乘中心和城北公交场站以及候车亭210个、站牌264块。
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2010年,主城区公交客流量23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6万人次,公交车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时,公交公司按规定对学生、老年人、军人、残疾人实行乘车费用减免。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和员工队伍建设,积极采用自动语音报站系统和GPS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等新科技创新运营管理,有效提高了营运安全、营运效率及服务质量。
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成为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我市目前拥有中侨、联运等5家出租车公司600多台出租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为便捷的服务。2009年我市引进武汉鑫飞达集团,在全省率先推行主城区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目前建有50多个租借点,1000多辆自行车,日均借还自行车6000多辆次,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市民低碳环保出行。
(三)农村客运公交化步伐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
通过政府主导、先行试点、逐步完善、稳步推进,我市加快了农村客运公交化进程。池青九快速通道于今年3月18日正式开通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沿线群众出行,每天为群众节省近1.5万元乘车费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各县区也积极探索城乡公交一体化。青阳县率先形成了“国有主导、城乡衔接、公车共营”的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贵池区先后对江口、梅龙、殷汇农村客运实行了公司化、公交化改造;石台县已开通县城至横渡、矶滩等乡镇以及牯牛降景区公交班车;九华山风景区依托九华山客运公司,基本实现了景区及乡镇客运公交化;东至县也正在积极探索城乡公交一体化运作模式。
(四)旅游交通建设初显成效,景区可进入性得到增强
旅游交通建设不断推进,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运输为主,国省道干线、水运为辅的“外向通道”。旅游道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路容路貌明显改观,旅游交通标识设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由二级以上公路连接,景区可进入性明显增强。农村公路交通日益改善,有力促进了“乡村游”、“农家乐”等特色旅游发展。杰达集团、九华山旅游客运公司等客运企业经营管理日益完善,客运设施逐年改造更新,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旅游交通的对外形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公共交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相比,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交通发展与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不相适应。一是高速通道与过江通道偏少。特别是作为交通枢纽城市重要节点和贯通池州南北交通的长江公路大桥至今尚未开工建设,池州成为皖江各市中唯一至今没有跨江通道的城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交通枢纽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大面积腹地缺少快速交通,高等级公路偏少,石台县至今未通高速公路。二是区域铁路网不完善,现有铁路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境内仅有铜九铁路与在建的宁安城际铁路等东西向铁路,尚无南北向铁路。已开通的铜九铁路班次偏少,铁路的远程运输优势没有发挥。三是优质岸线资源和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未充分发挥。以港兴市的发展理念不强,缺乏建设滨江城市的科学规划和举措。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尚未建立,物流型大型公用港口较少。青通河、秋浦河等内河航道未得到有效整治,通航条件差。四是通村公路3.5米宽的标准较低,部分相邻村之间道路尚未直接连通。
(二)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14条公交线路(含K1线)至今均未建设首末站,公交停车场、保养场、换乘枢纽等设施明显不足,车辆大多骑路停靠。部分公交车辆太小,车况较差,车容车貌不整,故障抛锚率较高,一些公交车尾喷黑烟,污染城市环境。部分公交站牌标识不清,破旧不堪,公交候车亭设计不够合理,遮阳挡雨效果较差。城区公共停车场数量不足,部分机动车辆占道停车,造成道路拥挤。主城区交通监控设备配臵不足,交通信号灯只能单点控制,没有连点成网,主城区进出口主干道无交通治安卡口,影响交通和治安管理。
(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一是部分公交线路、站点设臵不够科学。公交覆盖面不广、通达不深、准点率不高,人流高峰期班次频率太低、夜间营运时间短,市民乘车不便。二是行业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公交车没有按期参加年检和办理交强险,安全技术状况得不到保障,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公交司乘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公交车到站不报站、不靠站现象比较常见,整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公交驾驶员工资待遇及劳动保障等问题引发的公交停运事件时有发生。三是经营管理不顺影响和制约了公交企业发展。我市公交实行的是民营企业运作模式,由于缺乏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政策性亏损评估办法和补贴、补偿审计考核机制,政府落实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到位,加上近年来公交运营成本大幅上涨,公交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长期经营战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城乡公交一体化面临压力较大。农村客运业主因经济利益与城市公交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部分公交线路无法向城市周边街道和乡镇延伸。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或农班车公司化运营,需要大量资金对原有营运车辆进行赎买和更新,企业面临很大资金压力。农村客运点多、线长、面广,受道路及停靠时间、地点限制明显,加上无法享受城市公交的优惠政策,客运价格难以下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
(五)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是旅游道路建设无法满足旅游发展需要。一些重要的旅游环线工程,如珂田至洪方、七井至棠溪公路至今仍未开工建设。部分景区与主干道的连接需要依托村村通公路,由于农村道路等级偏低,游客难以方便快捷进入景区。二是旅游码头因航道限制和设施简陋等原因,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型游轮停靠需要。三是部分道路旅游标识系统未及时规范、更新,给游客入境旅游带来不便。
三、进一步加快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着力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必将推动公共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将公共交通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城市文明创建结合起来、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起来。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抢抓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从真正建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地位出发,把我市公共交通建设放在全国、全省的交通大格局中进行科学谋划,加强与周边城市及江南集中区的衔接,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先导性产业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努力形成加快推进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立体交通网络
着力加强公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济祁高速池州段以及宣城-石台-东至高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尽快打通我市腹地连接长三角地区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等重要交通节点工程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后劲。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构建外通内联,上接高速公路、下联县乡公路,沟通铁路和水运的干线公路网络。进一步规范设臵旅游标识标牌,着力解决少数旅游道路等级不高和进入景区“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问题,切实提高景区的通达能力。尽快将珂田至洪方、七井至棠溪、青阳至石门公路建设以及青阳至红石公路等级提升摆上工作日程,打造环市旅游通道。加快通村公路的路肩培护和硬化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将村村通公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
加快完善铁路运输网络。加速推进宁宜城际铁路建设步伐,争取早日投入运行,发挥作用。积极争取池州-九江城际铁路、池州-九华山-黄山城际铁路早日开工建设。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推进客运系统建设,以铜九铁路和六安至景德镇铁路为重点推进货运系统建设,逐步建成沿江东西、跨江南北、客货分离的双十字方向铁路系统。进一步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储备铁路项目,增加铜九铁路班次和中长程通达地,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和作用。
积极推进重点水运工程建设。着力加强大型公用码头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滨江城市建设。加快长江沿线物流节点和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切实推进港口企业由装卸型向物流型转变。池州旅游码头作为皖江唯一停靠涉外游轮的旅游码头,是“两山一湖”国际旅游区的重要交通口岸,须尽快新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池州旅游码头,以适应现代化游轮停靠需求。要抢抓中央、省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强我市内河航道整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支持,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推进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加快秋浦河、九华河等航道综合整治的项目规划。适时开通清溪河“水上巴士”,并与地面旅游公交有序衔接,让游客体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境之美。
加快推动民用航空建设。把九华山机场建设作为我市交通建设的重点、亮点工程,全力解决当前机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工程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运营。切实加强与航空管理部门和有关航空公司的沟通,积极争取开辟池州至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西安等重点旅游城市航线,争取九华山机场早日对外开放,先行开通池州至港澳台,池州至韩国、日本等航线,进一步彰显池州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和形象。
优化立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切实加强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机场与客运枢纽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衔接,重点建设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进一步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着力提高换乘效率。积极推动池州大渡口-安庆、池州-铜陵市际公交班线尽快开通运营,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客运格局。积极发展旅游交通专线,逐步开通市区到全市4A级以上旅游区的旅游直通车。进一步规划建设好城区公共停车场,着力抓好学校、商场、医院等人流聚集区的停车场配建工作,同时合理调控停车需求,改善城市静态交通秩序。进一步强化九华山交通换乘机制,逐步实现上山车辆一律实行交通换乘,尽早消除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旺季交通拥堵现象。
(三)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水平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协调小组,适时研究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尽快从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建设计划等方面对2006年编制《池州市公交规划》进行重新修编。要将城市公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从规划实施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财税政策、运营管理、交通治理、路权优先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建设结构合理、设施配套、高效快捷、基本覆盖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的城市公交运营模式,进一步理顺公交经营管理体制,可参照芜湖等市成功做法,逐步实行公交企业国有控股的运营模式。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批准成立九华山公交公司,方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加大公交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公交基础设施和运营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公交发展资金得到落实。建立合理的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补偿机制,并将补贴、补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支持公交企业开展广告、驾驶培训、汽车维修等辅业经营。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新建城市道路和居民小区的公交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加快公交场站建设进度和车辆更新步伐,加强公交站牌、候车亭的建设和维护,为群众出行创造良好的乘车候车环境。加快建设电子公交站牌、场站查询终端、城市交通诱导信息板等面向公众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切实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城市新建道路应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具备条件的道路应预留公交专用道。
切实提高公交行业服务水平。根据城市居民区的布局和人流聚集情况,优化调整和适当延长公交线路,加大公交线网密度,缩短公交班次间隔时间,增加人流高峰期公交班次,提高公交准点率,延长公交夜间营运时间,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乘车需求。合理设臵城市公共交通优先通行信号管理系统,缩短城市公交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停留时间。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严格把关司乘人员从业资质,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城市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服务。建立合理的公交员工收入保障机制,促进公交员工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扩大主城区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以方便市民出行。
(四)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
统筹规划城乡客运发展。在对城乡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城乡交通发展,合理编制城乡交通规划。从城市周边镇、街和交通节点镇开始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线路的公交化、公司化改造步伐。通过融资、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客运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积极参与农村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客运的扶持政策差异,切实加强对农村客运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形成比较合理的农村客运定价机制,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衡化发展,让广大农村居民切实享受经济、便捷的交通服务。
(五)以平安交通为抓手,切实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规范交通企业经营行为,加强车辆运营管理,减少车辆安全隐患。城市公交车辆必须按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并按规定参加机动车年检。积极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整治活动,加大对违法行车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治超和酒驾查处工作机制,巩固扩大工作成果。继续加强旅游客运、出租车市场秩序整治,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质量标准,扎实推进行业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严格驾驶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培训、考试工作,切实提高驾驶人员技术水平。建立健全交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和交通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臵工作。以警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提升交通执法质量和水平。加强公共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现代交通意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积极营造创建平安交通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加快交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进一步加快交通发展方式转变,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将“低碳化”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臵,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铁路运输等低能耗运输方式。大力优化公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效率。推进港口结构调整,提升长江、内河航道技术等级,加快形成水运网络。积极推广使用低碳节能减排新技术,推进交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加快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的步伐,鼓励替代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政府采购车辆应提高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的采购比例,率先减少汽车污染物的排放。积极鼓励引导公民选择绿色、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自觉参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第二篇:全市公共交通营运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我市公共交通(下称,公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公交营运环境,建立科学的补贴机制,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我们对市公共交通营运情况作了如下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市公交营运情况
市的公交经营模式是完全市场化运作,企业自负盈亏。但营运线路和营运票价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目前,经营企业共有6家,营运线路126条,其中:公交总公司(国营)拥有72条,公交(合资)拥有34条,公交(民营)拥有10条,运德邕宁公交(民营)拥有6条,超大公交(民营)拥有3条,公交(民营)拥有1条。XX年全市年客运量约4.55亿人次,经营车辆2245辆。市现行的公交车票价格由月票和零票价格组成。月票价格按每月计:职工月票(ic,b卡)50元,学生月票(ic,c卡)30元,普通月票(ic,a卡)按零票价格打9折。零票价格按每人每次计:空调1.50—2.00元,普通1.20元。市的普通零票价格处于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公交零票价格水平前两位(具体见附表)。
(二)与它他城市比较
市公交市场拥有线路828条,经营车辆26366辆,XX年客运量39.6亿人次,由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有)和祥龙公共交通有限客运公司两家经营,其中: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各类营运车辆25409辆,营运线路800条(占市场96.6%),年客运总量38.3亿人次。市公交票价实行的是1.00元/人·次起步,分段计价的票制。取消月票,一律实行刷卡打折,普通零票打4折,学生月票打2折,上车和下车各刷卡一次。这样,根据乘坐距离的长短,分别有0.4元,0.8元,1.2元等不同的票价。市实行如此低的公交票价,其改革背景:一是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市机动车拥有量高达300万辆,而且以平均每天1000辆的速度增长,高峰时段市区主干道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道路交通堵塞严重。二是公交经营出现严重亏损。XX年是巴市上市五年来的首次亏损,亏损总额达1.36亿元,这是由于公交票价不能随燃油价格上涨和公交运行不能随意更改线路、次数等因素造成成本增加的后果。三是领导关注城市公交问题。市长针对公交存在的空调线路乘客少,普通线路特别是月票线路挤满人,热门线路重复系数过高等问题,提出了“公交要降低票价,提高公交车利用效率”,强调城市公交的公益性。
二、市公交存在的问题
(一)过重的社会负担,造成公交企业的经营收入下降。
目前公交企业所承担的社会公益义务,大大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据市公交总公司和公交两家企业XX年的数据表明,企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为持老人优待证、离休证、伤残军人证以及盲人、下肢残疾证人员提供免费乘车服务,一年减少收入4493万元;低于成本发行b卡、c卡,收入减少1933.38万元。仅以上两项一年就损失6426.38多万元。同时,由于近年来为方便不同区域市民的出行根据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要求,新开通了大量的公交线路,但许多新辟公交线路因客流量不足,长期处在收不抵支的经营状况,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二)站场建设严重滞后,亟待解决。
XX年我市拥有公交车2245台,按国家标准50—200辆综合车场等每车平均标准为220平方米辆计,需首末站、综合停车场、修理厂、保养场等各类配套场站设施不少于49万平方米。目前,公交总公司和公司两大企业仅有26.53万平方米,其它企业更少了,公交车只好夜宿马路。
第三篇:全市公共交通营运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我市公共交通(下称,公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公交营运环境,建立科学的补贴机制,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我们对市公共交通营运情况作了如下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市公交营运情况
(二)与它他城市比较
二、市公交存在的问题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一)过重的社会负担,造成公交企业的经营收入下降。
(二)站场建设严重滞后,亟待解决。
国家标准50—200辆综合车场等每车平均标准为220平方米辆计,需首末站、综合停车场、修理厂、保养场等各类配套场站设施不少于49万平方米。目前,公交总公司和公司两大企业仅有26.53万平方米,其它企业更少了,公交车只好夜宿马路。(三)公交行业营运环境有待改善。
1、经营城市公交的车辆过多,造成公交资源浪费。
按国家
2、市场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
三、对策与建议
(一)学习其它城市公交的先进经验,改变观念。
(二)建立公共交通票价的应急机制,避免公交票价的频繁波动。
2、建立科学的票价形成机制,适时地进行票价调整。鉴于企业已无法自行消化燃油价格上涨等不可控制成本增加的压力,应制定疏导价格矛盾的方案。执行成品油价格与公交票价联动。
(三)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市公共交通改革方案》的规定,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国有主导、规模经营、多元投资、适度竞争”。公共交通主管部门应严格制定公交营运市场准入制,做到规模经营。同时,合理制定线路和换乘站,避免重复或过长。充分利用资源,扩大营运范围,把公交做大做强。
第四篇:关于构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区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新社区加速转变进程中,全区22万人口除中心城区的人口相对集中外,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崂山核心景区的山村里,离中心城市、文化繁荣地带相距较远,获取文化信息及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不方便。因此,在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崂山区按照“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坚持“六项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全区文化建设,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质的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崂山模式”,覆盖全区的13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益成为城乡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中韩、沙子口、王哥庄被 1 评为省、市文化先进街道,金家岭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小河东、石老人、王哥庄、北头被评为省、市先进文化社区。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市委、市政府《信息专报》等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创新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打造覆盖全区的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崂山区将建立健全区、街、居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十分钟文化圈”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一是狠抓区级文化设施建设。区政府投入资金250余万元,对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区文化馆、图书馆大楼进行内部装修。两馆新馆于2005年初正式启用,文化馆设有多媒体教室、美术培训教室、健身中心、多功能厅、棋牌室等17个功能齐全的专用活动室,区图书馆现有藏书16.8万册,报刊400余种。区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国家二级馆。区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市民可免费欣赏摄影、美术、书法等展览,免费参加秧歌、健身操、拉丁舞以及合唱培训等各种艺术培训,常年提供图书、杂志免费借阅等服务,年服务量达10万余人次,成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心馆。
二是着力提升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区政府连续三年将“新建、扩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列入政府实事项目,采取“摸清家底、现场勘验、公开招标、统一配送”的方式,购置了电脑、图书、阅览桌椅、书架等文化设施,面向全区各街道、社区进行配送。在“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激励、带动下,每个社区都建起了功能完善的五 室一场:图书室、阅览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体活动广场。区、街道、社区三级累计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辖区内中韩、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四个街道均建起了达到市级标准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全区139个农村社区均建起了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覆盖面达100%。“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深入实施,带动全区掀起了一股文化建设的热潮,小河东社区、西韩社区分别建起了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民俗博物馆、村史馆,大石村、后登瀛、晖流等一批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社区,也建起了高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提升城区文明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创新开展“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打造全民共享的图书借阅体系。为满足全区广大居民求读、求知的文化需求,崂山区以打造“书香满社区”文化品牌为目标,累计投入购书资金达260余万元,由区图书馆作为全区图书配送中心,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入网、统一配送,每隔半年循环一次,四年共建立起功能完善的社区阳光图书室139个,为小河东、北头、晓望、南姜等社区配送图书10.5万册。崂山区还根据各街道、社区不同的地域特色及生态农业配送图书,先后建立了枯桃花卉、北头林果、晓望茶业、南姜渔业等特色图书室,满足了不同社区居民对农业文化知识的差异性需求。全区图书藏量41.5万册,人均藏书量达1.8册。同时,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起139个电子阅览室,为全区群众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开通“文化崂山”网站,设置了文化长廊、产业动态、节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据库、政务公开等十大板块,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创新整合部门职能,打造功能综合的基层文化活动平台。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区委组织部、文明办、教体局、团区委、工会、妇联等十二个部门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社区学院教学点、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之家、巾帼健身活动站、残疾人康复中心、健身路径、法制学校等有关职能有效整合,对基层文化活动中心标识统一设计,统一安装在指定位置,做到美观大方、整齐划一,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使其成为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活动阵地。同时,制定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制度》、《基层图书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区文化局安排业务骨干到基层开展图书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文化设施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做好制度上墙、档案完善等工作,营造出环境整洁、品位高雅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四)创新管理考核办法,打造管理规范的监管考核体系。按照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管理“软硬兼施”的工作思路,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规范化建设、管理、使用上出实招、见成效。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监管与使用的要求,区文化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联合下发《崂山区文化设施配送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全面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根据规定,配送设备的所有权属区文化局,接受配送的街道、社区享有使用权与管理权,要确保固定资产的完好与使用安全。同时,制定 出台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办法》,每隔半年对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一次,增强文化建设意识,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将2009年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水平提高年”,组织专人围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否正常开放、文化活动设施管理是否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脑是否挪作他用等问题,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逐一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社区限期整改,切实维护好广大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五)创新开展乐器服装配送,打造一批惠及全民的群众文化队伍。崂山区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誉,区内的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上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崂山区按照“一社区多品牌”的目标要求,以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为载体,投入资金150多万元,鼓励、扶持基层社区因地制宜发展舞龙队、锣鼓队、秧歌队、高跷队、民乐队等特色民间文艺团体,为70多支群众队伍配送了锣鼓、长号、架子鼓、电吉他、和声电子琴、萨克斯等各种乐器及演出服装,全区139个社区已建成沙子口歌舞团、山东头社区民乐团、东台社区京剧团等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队伍230支。各街道、社区以群众文化队伍为骨干,积极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获取节目资源,培育、推出了“放飞希望”广场文化周周演、“沙子口之夏”居民文化艺术月等一批具有崂山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艺术品位与欣赏水平,满足了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打造一批影响深远的特色文化活动品 牌。近年来,崂山区围绕增强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先后组织举办了四届崂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开幕式、首届中国动漫与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峰论坛、2008中国崂山论道等大型文化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联合青岛市民族艺术剧院、青岛市话剧院等市级演出机构,共同打造的“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活动,以其贴近生活、形式多样而深受广大社区居民、学生的喜爱,成为青岛市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其中,“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曾荣获“中国十大演出盛事最佳公益演出奖”。同时,购置先进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组建电影放映队,深入辖区各街道、社区、军营、学校,推出了“重温经典•情满崂山”公益电影进社区活动。近年来,“三大品牌”文化活动先后为基层社区、学校免费演出1500余场,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满足了社区居民就近、经常性地欣赏戏曲、话剧、电影等优秀艺术作品的文化需求。
二、崂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设施分布还不是很平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崂山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仍存在不均,中心城区及各街道办事处驻地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部分偏远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分布较少,部分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需要修建和完善。区内没有一处能够展示区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区还有35个社区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利用率不高,服务居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区建设中缺少对文化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区文化功能不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崂山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文化供给和消费数量相对不足,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够多,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数量较少。
三是群众文化队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区“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队伍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队伍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别。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这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业余时间比较多,队伍排练时间比较充裕,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业余生活相对贫乏。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丰富,队伍很多,而有些社区队伍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四是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筹集问题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从国外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途径投资和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参与程度。目前,崂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虽然在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体设施建设方面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 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造成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三、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与打算
要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先进区”的文化凝聚力,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改革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体制,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文品味,加快建设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文化中心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区图书馆要升级为“国家一级馆”。以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为带动,促进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阵地,形成功能完善的“十分钟文化圈”,使全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二是要积极营造书香满社区的文化氛围。创造坐拥藏书、静心阅读的社会氛围,激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完善和发展自我,是提升城区文明素质的关键。要强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推出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借阅等创新型服务举措,实现馆藏文献由单一纸质文献向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的转变。加强基层图书室的自动化建设,推广“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文献的通借通还。全力推进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使全区社区阳光图书室覆盖率达100%,满足全区居民有书读、读好书的愿望与要求。要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青少年读书节、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读书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读书、爱书、用书”在书香飘溢的崂山蔚然成风。
三是要顺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发挥图书馆(室)作为共享工程的区级支中心的功能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要完善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阵地、数字电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政务网“五条连线”的对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区图书馆要开发建设“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对外传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基层服务点要积极开展艺术培训、农业科技、科普常识等公益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建设完善“文化崂山”网站,突出时效性、客观性,使其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要组织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城区文化品 位。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鼓舞人、教育人、感化人的积极作用,着力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创新,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创新办节思路,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论道、崂山旅游文化节及各街道特色节会的办节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起点高、创意新、影响大、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节庆品牌,拓展城市魅力。同时,充分利用崂山道释儒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以及美丽怡人的山海风光,打响“节庆的海洋〃度假的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要继续坚持重心下移,扩大以“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品牌”活动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满足社区居民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
五是要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掘、扩大崂山道教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山东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和反映崂山特色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艺术精品的创作激励机制,对列入国家、省、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逐步形成以宣传文化单位为重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创作格局。围绕时代主旋律及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组织开展“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重点抓好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歌曲等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小说、动画、歌曲、图书、剧目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凸显崂山文化底蕴。
第五篇:兽医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关于兽医服务体系
调研的报告
市畜牧兽医局:
根据《xxx农牧局关于开展全州兽医服务体系调研的通知》(xxxx〔2018〕xxx号)的文件精神,现将xx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现状及人员情况:
1、工作现状。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其前身为始建于xxxx年xx月的畜禽产品检疫站,xxxx年xx月经xxx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xxx动物检疫站,xxxx年xx月在xxx动物检疫站的基础上加挂xxx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牌子。xxxx年xx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和省州市兽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成立兽医行政执法机构,组建xxx动物卫生监督所,与xxx兽药饲料监察所、xxx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原市动物检疫站人员整体划入xxxx年xx月xxx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xxx兽药饲料监察所),为股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xxxx年xx月根据农业部、省州要求,xxx畜牧兽医局以xxxxx发〔2012〕43号文件批复同意在xxx四镇畜牧兽医站加挂动物卫生监督所分所牌子,为xxx派出机构。同时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办理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等,并开设了银行独立账户。
2、人员情况。单位现有编制数量为xx,正式在册职工xx人(xx人有正式编制、xx名十三类大学生属编制挂编人员),其中女职工xx人;本科学历xx人、大专学历xx人、中专学历xx人、高中及以下xx人;具备高级职称人员xx人,中级职称人员xx人,初级职称人员xx人,非专业技术人员xx人;51岁及以上人员xx人,36-50岁人员xx人,35岁及以下人员xx人,平均年龄xx岁。官方兽医xx人,具备省所规定出证资格人员xx人。
二、缴费保障情况。xxx年市畜牧兽医局下拨给我所的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共计xx万元,其中省级专项经费为xx万元(xx年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资金xx万元;xx年动物防疫基层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补助资金xx万元;xx年动物卫生监督专项资金xx万元;xx年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资金x万元;xxx年生猪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第二批补贴资金xx万元)市级专项缴费xx万元(xxx年屠宰工作经费xx万元;xxx年监测经费xxx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广量大,随着工作人员退休、年龄老化、因病等原因,加之近六年招录的基层兽医人员未分配到位现有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日常工作中有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2、监督执法经费投入不足,基础仪器设备配套不够完善,有时办案时取证较困难,极大的影响了案件办理质量。同时缺乏必要的检疫技术支持设备,以致检疫手段单一,造成群众对检疫工作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3、由于我市尚未配备村级协检员,报检制度的推行还处在起步阶段,逃检漏检问题时有发生,存在发生动物疫情的隐患。
4、电子出证方面经费缺乏,设备少。检疫人员完成检疫工作后,再到单位开具检疫证明,在时间上给货主带来了不便,管理相对人意见较大。
(二)建议
1、建议上级在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时,单设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业技术人员招考名额,逐年增加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检疫人员紧缺的实际困难。
2、由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检疫工作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争取上级的支持,进一步改善检疫工作条件,提高检疫工作的质量,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大对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以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4、鉴于检疫工作实际情况,建议给实施现场检疫的官方兽医配备便携式无线终端(含无线网卡)及打印设备,方便管理相对人报检及出具检疫证明。
xxx动物卫生监督所 xxx年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