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州旅游业发展情况(国家旅游局专题汇报)1
巴州旅游业发展历史进程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一、巴州概况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巴音郭楞”蒙语意为“富饶的流域”。巴州地处新疆东南部,与北京几乎处在同一纬度上。东西南北最大长度均为800余公里,行政区划面积47.15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四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面积之和。地貌分属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三个地貌区。巴州下辖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焉耆、和静、和硕、博湖一市八县,州府设在库尔勒市。
巴州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丝绸之路中南两道均通过境内。西域三十六国中“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等十一国位于州内。
自然与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有野生动物73种,占全疆野生动物种数的56%;有野生植物2200多种。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74种矿产,储地681处,其中蛭石、红柱石、钾盐储量为全国之冠。
交通较为便捷,新疆有7条省道、国道,其中有5条呈“三横两纵”贯穿巴州。城乡客货运网已形成。现代化通信覆盖巴州。
巴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国家确定的旅游基本类型中,巴州占中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量的71.6%,占新疆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量的85.7%。除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自然景观外,还拥有若羌楼兰古城遗址、米兰 遗址、且末皇家玉矿、焉耆锡克沁千佛洞、铁门关、巴仑台黄庙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
巴州是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有蒙、维、回、汉等37个民族。2011年,总人口136.6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2.4%,农二师占总人口15.2%。实现生产总值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3.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3∶64.6∶19.1。
二、巴州旅游业即将成为新疆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巴州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较快发展,已具备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增长空间大和经济社会基础坚实等四大发展优势,在未来的5至10年中,巴州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增长性,将成为新疆新的增长点,必将为新疆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更重要贡献。
(一)旅游资源博大独特、神奇多元
以湖泊山色、雅丹地貌、沙漠风光、草原风情、丝路文化、东归文化等为代表的巴州旅游资源,形成了博大、独特、神奇、多元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并拥有多个中国乃至世界之最。早在1995年我国有专家预言:巴州是新疆乃至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后备基地,也将是21世纪旅游热点的地区之一。主要特色如下:
1、自然景观资源博大独特
巴州拥有与我国中东部地区风格迥异、独具西域风采的 自然旅游资源。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风景名胜区1处、森林公园1处。拥有多个中国和世界之最: 中国最大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草甸大草原,群山拱围,山花烂漫,绿野如茵,令人心旷神怡,是避暑胜地。
中国最大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大天鹅繁殖地。有7、8千只天鹅与其他10万只以上的雁鸭等众多鸟类与草原牧民和睦相处。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古西海博斯腾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沙湖相伴、海韵神奇,被誉为沙漠里的水上乐园。
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是我国古代西域文明的发祥地,南疆人民的生命河、母亲河,也是世界上仅次于伏尔加河的第二大内陆河。两岸的“英雄树”胡杨林与沙海和绿洲相伴,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走廊”。
中国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雄浑博大、神秘莫测,是人净化心灵的神境。被称为“死亡之海”,夏季常有 “海市蜃楼”幻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鲁卜哈里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世界建在流动性沙漠上最长的等级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全长520公里,犹如一条黑色的“巨龙”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劈头砍断,沙漠公路绿化带的建成,使其成为大漠中一道“天人合一”风景线。
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塔里木胡杨林。胡杨分布于欧、亚、非大陆20余个国家。中国胡杨林面积占世界的61%,新疆占全国的90%。这里是全国胡杨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资源最多的地区。
中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 区。设在塔里木河中游的轮台、尉犁境内,面积3800平方公里。
中国最大的胡杨林公园-----轮台塔里木胡杨林公园,面积1.4万多公顷。公园范围有一部分在自然保护区内。胡杨被称为“第三纪活化石”,是世界最古老的一种杨树。胡杨树具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强大生命力,在公园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敬仰。
世界最神秘的涸湖——罗布泊,面积5400平方公里,雅丹奇观,气势恢弘、千姿百态,是探险家的乐园。
世界内陆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天然动物园”、“有蹄类动物世界”和“鸟类天堂”。
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的鲸鱼湖东沙漠,海拔4800-5000米,比号称世界第一高程的南美洲阿塔卡玛沙漠高出2000米左右。
2、人文资源精深多彩。巴州是西域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27处,县级109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五大类:
西域文化:古西域三十六国巴州境内就有11国,其中古城、寺院及其他遗迹116处,墓葬140处,烽火台35处、石刻、岩画12处。
古丝绸之路:这条闪烁着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光的人类文明进步之路,南、中两道均穿越巴州境内,长2000多公里,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特种旅游线路。中外名人足迹:西汉出使西域的张骞、首任“西域都护”郑吉、东汉名将班超;东晋高僧法显、唐佛学家玄奘;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地理学家陈宗器;现代的彭加木科考失踪、余纯顺探险遇难。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沙俄的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的斯文〃赫定、美国的亨廷顿、英国的斯坦因、日本的橘瑞超、法国的邦瓦洛等中外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印。
民俗风情:古老的罗布人、蒙、回、维吾尔等民族与世代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汉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地方特色文化: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伟大东归、解放军屯垦、马兰精神、塔里木石油会战硕果等,都厚载着巴州的人文旅游资源精髓。
如此博大雄壮景观和精深多彩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磁极吸引着无数大自然的亲近者和人文爱好者,加大投资开发,巴州必将会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热点。
(二)交通设施完备,区位优势明显
巴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的交通要道,更是新疆的南北交通枢纽。新疆的7条省道、国道有5条贯穿巴州。库尔勒有开往乌市、喀什和西安列车。库尔勒机场已开通至乌市和北京的航班。库尔勒已成为新疆的中心城市之一,也将成为“丝绸之路”中线和南线最重要的支撑点之一,具有聚集和辐射的功能。
近些年来,G314、218、217、315线改造升级的完成,由公路进出巴州的快捷通达性明显提高,315线已成为新疆 通往内地的第二条通道。正在建设的吐-库电气化铁路,将使往返库-乌的列车时间缩短为5-6小时。库-库-阿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两地往来更为便捷。
“十二五”期间:新改建的G216(乌鲁木齐-巴仑台)等级公路,将成为南北疆第三条、也是最便捷的通道。库尔勒—若羌、喀什—和田--且末—若羌—青海格尔木的铁路修建,将形成新疆通往内地的第二条铁路大通道,对南疆与内地的往来具有极大的促进。国家丝绸之路规划在新疆实施“中线突破”的发展战略,十分符合加快南疆发展需求,库尔勒、喀什等地的快速发展,必将为国家推动丝绸之路中线快速升温提供支撑。巴州正在谋划开通库尔勒—石家庄及成都等航线。
(三)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坚实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巴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处在新疆各地州的前列,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南疆铁路临管处和塔里木石油指挥部的设立,对于促进巴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油气、罗布泊钾盐等矿产的大开发,使巴州工业产值的比重快速增长。巴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疆地州市的前列,巴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巴州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大
巴州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资源开发基本上属原始性利用,但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巴州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 旅游各要素现状 旅行社15家,其中国际社1家,普遍弱小。90家宾馆饭店中有星级饭店44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7家,标准床位8000多张。规模超前,效益一般。
旅游景点与参观点51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19个(4A级6个,3A级6个、2A级7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景区普遍效益一般,缺少5A龙头旅游景区。
星级84家(其中四星级1家)。发展速度很快,服务质量有待规范提升。
旅游购物单位20家。旅游商品有四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芦苇手工艺品初具规模。
旅游娱乐场所30多家,档次一般,基本满足游客市内消费需求。
旅游教育培训单位2个。以宾馆服务员、导游员、农家乐从业人员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为主,缺乏培训旅游高级管理和特殊人才能力。
旅游行政(事业)管理单位12个,旅游质监所1个。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自治区“旅游强县”2个。旅游规划
根据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巴州旅游划分为“一个中心,四大旅游区和四大主要线路”。
以中国优秀旅游魅力城市库尔勒为中心。北线—巴音布鲁克生态民俗旅游区。东线—博斯腾湖休闲度假旅游区。西线—塔里木沙漠胡杨观光体验旅游区。南线—罗布泊阿尔金山特种探险寻古旅游区。已完成州、县市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个,旅游区总体规划2个,旅游景区总规8个,景点控制性和建设性规划5个,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2个。
景区建设
已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9个,其中博斯腾湖旅游区12个,巴音布鲁克旅游区3个,库尔勒中心区1个,塔里木沙漠胡杨旅游区3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
宣传促销
2007年制定了《巴州旅游品牌战略规划及营销战略大纲》,主打“探秘楼兰、畅游巴州”旅游主题形象,重点推广东南西北四大主要旅游线路和特种旅游。
积极开展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效果日渐显现。巴州举办有巴州冰雪节、特种旅游节、东归那达慕、轮台胡杨文化、尉犁罗布淖尔旅游文化、且末玉石文化、若羌楼兰文化暨红枣、博湖捕鱼暨祭湖等9大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组团参加了国家、自治区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投资洽谈会、冬博会。通过“巴州旅游网”和《丝路游》、《全日空》等7个杂志进行旅游宣传促销。
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
“十一五”,全州接待游客131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9300人次)、旅游总收入53.3亿元(四年累计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3亿元),分别比“十五”(累计855.1万人次、25亿元)增长了54%、113%。特别是2009年,克服“7〃5”事件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实现旅游接待人数2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6% 和9.5%。旅游企业直接从业人数1万余人,带动间接从业5万多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是旅游要素发展失衡,宾馆业发展超前,景区开发滞后。四是宣传促销薄弱。五是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第二篇: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届时,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0%以上;旅游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5%以上。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全行业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念,把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加自觉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产业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素质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在素质提升上着力下功夫,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的地区要继续保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上来。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要引导市场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三是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不断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更加注重旅游市场的对内开放,消除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旅游经营的各类企业,都应公平对待,不区别歧视。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旅游业领域,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
四是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查处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
三、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旅游要素体系。要立足旅游需求、市场和特色资源优势,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全面提升产业要素配套水平。旅游业发展后发地区要加快推进产业要素的发展,大中城市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要加快完善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尽快形成全面配套、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要素体系。
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增强城市旅游功能,突出特色,完善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配套完善、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积极探索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巩固观光产品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切实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高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专项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大、附加值较高的优势,发展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专项旅游产品。依托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以“12301”游客服务电话为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完善旅游国际航线,推动旅游支线机场建设,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推动铁路、水路客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行业并与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完善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旅游险种,增强旅游保险的理赔效能,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四、推动旅游新业态新领域发展
发挥旅游对休闲产业的主导作用。休闲是与全面小康密切相关的新兴生活方式,旅游是休闲产业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人们休闲生活发展的需要,推动大中城市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发展水平,提升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培育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增加休闲产品,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内容。
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推动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游轮游艇、海洋旅游、网络预订、旅游传媒、汽车俱乐部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滑雪旅游、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促进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推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娱乐等领域的设施设备及旅游房车、游船游艇、高尔夫设施、滑雪装备、野营设施、安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跟踪了解太空旅游、深海旅游等旅游新领域的发展。
拓展旅游要素内涵。将以旅游网络等形式进行旅游经营的实体,纳入旅行社业管理范畴。加强对家庭旅馆、乡村客栈、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和旅游宿营地的引导和管理,促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促进旅游住宿设施品牌化发展。拓宽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购销渠道,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促进旅游娱乐休闲的富文化性发展,进一步拓展旅游娱乐空间。
五、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吸引国外大型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及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世界旅游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发挥出境旅游在促进民间外交、缓解经贸摩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改善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贡献。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民间旅游交流,促进港澳旅游业繁荣。
着力提升旅游企业素质。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支持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旅游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推动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大“走出去”力度,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投资,打造中国旅游企业品牌。
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入境旅游,增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效益评估机制。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的市场准入、执业资质、成果鉴定和实施监督机制。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制定各种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旅游行业标准制修订,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效能。
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贯彻《“十一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旅游管理干部和企业骨干人员教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推进旅游院校教育和学科建设,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
六、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强对旅游综合性立法的研究。推动省级旅游法规不断完善,有条件的省区市要加快制订、修订旅游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旅游饭店、景区、车船、购物等专门领域的法规建设,完善特种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管理规章。
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积极用好发展改革、商务、财政、税务、金融、国土、文化、农业、工商、海关、质检、交通、铁道、民航等相关部门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范围,推动商务、会展、工农业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范围。随着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优化旅游政务环境。各级旅游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引导、管理和服务,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旅游认证工作,把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等标准实施的具体工作,逐步交由中介组织或相应机构承担。本着精简、高效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县旅游部门的积极性,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改进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将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工作纳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格局中,协调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和各相关执法监管机构,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监管水平。按照市场化、政会分开、统筹协调、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发挥中介机构在旅游部门转变职能以后的接续作用。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要善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工作发展,要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主动协调配合。要积极开展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要大力营造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第三篇: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我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辖个乡镇,个经济开发区,个行政村,总人口万。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各类风景区(点)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国家森林公园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年,全县投入旅游开发和建设资金
万元,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收入亿元(其中奇石市场亿元),分别比年增长和。从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每年都召开旅游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旅游工作;充实调整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对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有关乡镇也成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分管领导,抓投入,搞建设,大打旅游牌。各景区点千方百计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主动走出去宣传促销,招徕客源,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二)景点规划和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编制完成了《临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于年月经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委托国家规划设计部门,重点对沂山、老龙湾、石门坊、嵩山、黑松林等景点进行了科学、详细规划。其中,沂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和老龙湾风景区总体规划分别通过了专家评审;山旺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嵩山、黑松林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县里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企业的优惠办法和措施,编写了《旅游项目招商书》,拿出最好的项目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老龙湾风景区同家开发商签订了总投资额万元的协议,现已投入万元,商业街、白龙行宫和龙泉茶社的建设、改造以及海浮山部分区域的绿化;黑松林风景区与济南华山市政工程公司签订了投资万元,开发黑松林旅游度假区的合同,已到位资金万元,建设了处别墅,拓宽改造了进山道路,配套了电力设施;嵩山风景区融资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由淄博客商投资万元兴建石家河崮东山旅游度假村的项目,现已投资万元,修建了进山道路和水电等项目。由济南广告公司投资万元,建设宝畔台旅游度假村的项目已动工建设,到位资金万元。
(三)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五大镇山”国际旅游专线联袂对接会议和联袂对接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办了“东泰山—沂山旅游推介会”和临朐一日游首发式;在沂山举行了五镇踩线和揭牌仪式;先后在青岛、东营、淄博举办了旅游推介会;组织了临朐红叶旅游观光月和中华奇石精品展活动;参加今了年月份省旅游局赴江、浙、粤促销会。另外,还采取参加旅游交易会、利用新闻媒体刊播广告、编印旅游画册等形式,及时对我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大大提高了我县景点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四)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制定出台了《临朐县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沂山风景区管理办法》等两个法规性文件,为全县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较好的法制基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部分名导游员,组织他们到省旅游学校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了导游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县旅游局设立了旅游投诉公开电话,及时受理旅游投诉案件。旅游、安检、工商、公安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大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维护了临朐旅游的良好形象。
(五)旅游商品生产初具规模。目前,我县旅游商品已初步形成四大系列。一是以观赏石为主的旅游商品系列,以奇石市场为依托,现已有较大规模。二是以红木为主的工艺品系列,以鲁艺红木等生产企业为主,兼以众多的个体生产者为补充,在旅游市场上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三是以书画为主的文化商品系列,依托“书画之乡”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书画、山旺化石、红丝石文化用品、古玩等各色品种。四是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全蝎、煎饼、山楂制品、柿饼、板栗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干部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对旅游业的正确定位。有的认为旅游业是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仅满足于现状,特别是今年因受非典的影响,有为难发愁情绪;有的则把旅游业视为旅游部门和风景区的事情,没有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没有真正把旅游业当作一项支柱产业来对待。
二是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理顺。我县各主要景点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甚至同一个景点还有好几个婆家。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分散管理体制,使全县旅游业难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体制不理顺,造成投入、管理和利益分配上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单位把所属景点作为补充单位经费不足的渠道,投入靠政府,收入归部门,不在投入开发上做文章,门票收入被挪作它用,影响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有的单位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全县旅游业大局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本
第四篇: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届时,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0%以上;旅游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5%以上。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全行业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念,把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加自觉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产业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素质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在素质
提升上着力下功夫,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的地区要继续保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上来。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要引导市场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三是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不断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更加注重旅游市场的对内开放,消除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旅游经营的各类企业,都应公平对待,不区别歧视。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旅游业领域,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
四是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查处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
三、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旅游要素体系。要立足旅游需求、市场和特色资源优势,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全面提升产业要素配套水平。旅游业发展后发地区要加快推进产业要素的发展,大中城市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要加快完善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尽快形成全面配套、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要素体系。
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增强城市旅游功能,突出特色,完善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配套完善、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积极探索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巩固观光产品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切实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高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专项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大、附加值较高的优势,发展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专项旅游产品。依托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以“12301”游客服务电话为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完善旅游国际航线,推动旅游支线机场建设,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推动铁路、水路客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行业并与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完善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旅游险种,增强旅游保险的理赔效能,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四、推动旅游新业态新领域发展
发挥旅游对休闲产业的主导作用。休闲是与全面小康密切相关的新兴生活方式,旅游是休闲产业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人们休闲生活发展的需要,推动大中城市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发展水平,提升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培育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增加休闲产品,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内容。
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推动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游轮游艇、海洋旅游、网络预订、旅游传媒、汽车俱乐部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滑雪旅游、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促进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推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娱乐等领域的设施设备及旅游房车、游船游艇、高尔夫设施、滑雪装备、野营设施、安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跟踪了解太空旅游、深海旅游等旅游新领域的发展。
拓展旅游要素内涵。将以旅游网络等形式进行旅游经营的实体,纳入旅行社业管理范畴。加强对家庭旅馆、乡村客栈、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和旅游宿营地的引导和管理,促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促进旅游住宿设施品牌化发展。拓宽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购销渠道,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促进旅游娱乐休闲的富文化性发展,进一步拓展旅游娱乐空间。
五、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吸引国外大型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及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世界旅游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发挥出境旅游在促进民间外交、缓解经贸摩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改善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贡献。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民间旅游交流,促进港澳旅游业繁荣。
着力提升旅游企业素质。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支持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旅游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推动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大“走出去”力度,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投资,打造中国旅游企业品牌。
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入境旅游,增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效益评估机制。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的市场准入、执业资质、成果鉴定和实施监督机制。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制定各种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旅游行业标准制修订,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效能。
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贯彻《“十一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旅游管理干部和企业骨干人员教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推进旅游院校教育和学科建设,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
六、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强对旅游综合性立法的研究。推动省级旅游法规不断完善,有条件的省区市要加快制订、修订旅游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旅游饭店、景区、车船、购物等专门领域的法规建设,完善特种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管理规章。
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积极用好发展改革、商务、财政、税务、金融、国土、文化、农业、工商、海关、质检、交通、铁道、民航等相关部门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范围,推动商务、会展、工农业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范围。随着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优化旅游政务环境。各级旅游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引导、管理和服务,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旅游认证工作,把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等标准实施的具体工作,逐步交由中介组织或相应机构承担。本着精简、高效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县旅游部门的积极性,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改进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将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工作纳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格局中,协调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和各相关执法监管机构,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监管水平。按照市场化、政会分开、统筹协调、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发挥中介机构在旅游部门转变职能以后的接续作用。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要善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工作发展,要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主动协调配合。要积极开展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要大力营造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第五篇: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0年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20万亩 我州编制完成《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初稿)征求意见
由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组,历经一年多时间,于今年5月编制完成的我州《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初稿),对我州的葡萄产业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作出了科学论断。目前,该《报告》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便作进一步修改。
《报告》提出,以“适地栽培”为原则,扩张葡萄种植规模,加强基地建设,生产初级产品,实现2010年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4万亩),2020年再新增30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4万亩),近期建成全疆重要葡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远期在全国酿酒行业葡萄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把葡萄产业发展成为我州继棉花、香梨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博湖南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博湖南山实验区的主要依托,葡萄产业发展是博湖南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环节,《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完成后,不仅对我州葡萄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且对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博湖南山实验区提供了科学支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