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块土地征收报告
Xx地块征收情况的报告
Xx市国土资源局:
依据有关规定,我县xx项目征收方案应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我局按照规定要求编制征收方案报件。现报告如下:
拟安排建设地块用地情况
1、地块安排情况:本方案拟安排x个建新区块。
2、勘测定界情况: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1008—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010—2007)等规定,我局委托xx大队对该批次的用地情况进行了实地勘测。Xx大队具备土地勘测资格,测量资质等级为x级,形成的勘测成果资料符合规定要求,已经我局确认。
3、权属、地类和面积:本实施方案拟安排建设地块涉及xx,共x个镇x个村,已完成土地调查登记,土地产权明晰,界址清楚,没有争议。用地总面积xx公顷,其中农用地xx公顷(耕地xx公顷)、需征收集体土地xx公顷。
经核实,申请用地权属清晰,地类、面积、勘测定界界址点坐标成果准确。
4、规划情况:本征收方案拟安排的建设地块选址均符合xx城市(镇)、村庄建设规划,已取得xx规划建设局的选址红线。符合xx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征地补偿安置情况
我局已按规定编制了本实施方案的土地征收方案,征地补偿标准按我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价(xx)执行。需征收集体土地xx公顷,涉及xx公顷,涉及一个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区片;征地补偿费用合计xx元;青苗和地上附着物另行按规定补偿。征地补偿标准符合省政府公布的征地补偿最低保护标准,也符xx制定出台的征地补偿政策。
本实施方案征收土地需安置农业人口xx人,社会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安置xx人。我县按照已经出台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具体实施办法(xx)规定,已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拟安排xx个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措施落实情况已经市级劳动保障部门确认。用地批准后,由我县劳动保障部门按有关规定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做到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我局按规定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以村民代表会议方式告知了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征地调查成果(地类、面积、权属)已于草签征地协议形式经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确认,并按规定向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送达了听证告知书,草签征地协议、村民代表会议纪要、听证告知书及回执等材料齐全,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和听证程序履行到位,征地程序符合规定要求。被征地村组和农民对征地方案中的
征地位置、土地权属、地类和面积以及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无异议,没有提出听证申请。
6、实地踏勘情况:经实地踏勘,本实施方案拟安排的建新区块均未动工建设。
综上所述,本征收方案情况真实,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求,现予上报,请予审查,并转报省政府审批。
Xx县国土资源局 二零一一年十月
第二篇:土地征收情况报告一则
信 访 申 诉 书
申诉人被占地农户请求责令被诉人对申诉人控告、举报和上访给出予以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答复
事由:
2004年以来,申诉人有8.2333公顷农业承包地(其中耕地5.1997公顷,有一部分为基本农田)被贵州省习水县兴习垃圾无害化有限责任公司占领以作建设用地。而在当时,该土地并未办理征收手续。时至今日,该公司也未拿出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诉人也未看到关于该幅土地的征收审批公告。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6条第一款“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国务院《〈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一款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口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国土资源部《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4条规定:“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征用土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征用土地公告,该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等规定,如图书村土地被依法征收,应当有习水县人民政府、习水县国土资源局的征地审批公告。
2002年7月12日、2004年4月29日国土资源部、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下发《关于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225号)、《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0号)两个文件,严禁“未批先用”而非法占用土地。就在国土资源部、国务院办公厅就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严格土地管理连发紧急通知,禁止未批先用土地的情况下,习水县兴习垃圾无害化有限责任公司仍然顶风作案,“未批先用”,非法占用农民土地。该行为对土地管理法律政策的违反,对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其性质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对此,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2〕225号第通知五条明确表明,该行为属于要被严厉查处的征地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要求,对群众信访反映和检查发现的土地未批先用这一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对不依法处理并严重失职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此外,国办发明电〔2004〕20号通知,也要-1-
求对“未批先用”土地的情形进行清理整顿。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紧随其后的同月31日,国土资源部也发出《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通知》。该《通知》第8条强调:“在土地市场整顿治理迄今未能主动自查自纠或者顶风作案的,应当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决定》下发后新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各地在对土地违法大案要案的查处过程中,对典型案件要公开调查、公开处理结果,充分发挥惩戒作用和警示作用。”
对于习水县兴习垃圾无害化有限责任公司顶风作案,“未批先用”,非法占用农民土地的行为,申诉人坚决要求有关部门按照《土地管理法》第76条“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可以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2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76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第4条第(三)项“单位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0.33公顷(5亩)以上,或者其他耕地0.66公顷(10)以上,或者其他土地1.33公顷(20)以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以开除处分”、第13条第(三)项规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较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特别恶劣影响的,给以开除处分”等规定,严格查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之规定进行举报或者控告。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之规定,申诉人于2006年6月8日、20日,7月4、20日先后四次向县、市、省、部四级土地管理部门和人民政府即七被诉人进行控告、举报和信访,请求受访接报机关按照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第13条“土地管理部门对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和群众举报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受理”之规定予以受理,或者依照该《办法》第15条“土地管理部门受理的举报案件,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向举报人说明,同时将举报信函或者笔录移送给有权处理的机关”或“土地管理部门受理土地违法案件后,应当进行审查,凡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单位或者举报人”之规定进行相应处理。但七被诉人收到申诉人的控告、举报和信访信函后,对申诉人举报均置之不理,并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国务院《信访条例》第21条、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第13条等规定给举报人予以受理或不予受理的书面答复。
申诉人认为,七被诉人身为人民政府和政府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本应带头遵纪守法。不料,七被诉人却严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辜负人民的授权和希望,在国家三令五申,五令三申严历禁止未批先用、非法侵占农民土地的法律环境中;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前;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下,无视宪法精神,无视法律政策,无视农民利益,无视信访权利,对申诉人依法进行的控告、举报和信访不予理睬,对人民群众呼声充耳不闻,对人民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尤其在1999年以来土地违法案件愈演越烈,年复一年严重失控的客观事实面前,七被诉人对申诉人关于土地违法案件的控告、举报和信访置若罔闻,对眼皮底下的土地违法案件睁眼闭眼,不仅严重考验党中央、国务院严厉禁止违法占用土地,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决心,而且严重检验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系列政策和讲话的政治诚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在政治高度上重视和群众沟通工作,为此,从法律政策角度设置了很多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让人民群众的呼声及时上达,意见及时反馈。而七被诉人将人民群众的控告、举报和信访不置可否的作法无异于将此渠道肆意堵塞。申诉人作为农民,对七被诉人并无过多的非分的想法,仅仅希望七被诉人按照法律规定做其分内的事情,履行法律赋予他的工作职责。就本案而言,申诉人依照现行有效的《宪法》、《信访条例》、《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权利依法控告、举报和信访,也仅仅要求七被诉人按照这三部法律赋予它的职责进行回答。而七被诉人对此采取行政不作为态度,对人民权利视若草芥,弃若弊履,严重伤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感情,严重破坏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为让七被诉人纠正其行政不作为的错误作法,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负责任的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机关形象,申诉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向负七被诉人的共同上级机关,负责任的中央人民政府申诉,请求依据《信访条例》第42条第三项之规定责令七被诉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国务院《信访条例》第21条、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第13条等规定对申诉人控告、举报和信访给个予以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答复。
此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申诉人:被占地农户
二○○六年十月一日
第三篇:征收土地协议书样本
关于土地征收协议书
订立协议双方:
(以下简称甲方)
(以下简称乙方)
因城市建设需要,按照县委、政府安排,甲方依法将乙方辖区内土地实行部分征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蓬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办法〉的通知》(蓬安府发[2010]30号)及《蓬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蓬安府办发
[2010]57号)文件精神,经甲、乙双方平等、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
一、征收土地范围
甲方一次性将乙方辖区内的土地(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依法部分征收,并以双方认可的有测绘资质的测绘部门实际测绘的面积为准进行安置补偿。具体征收范围见征地图。
二、征收土地面积
甲方依法征收乙方土地总面积亩,其中:非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亩。
三、征收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和青苗、林木、地面附着物补偿
(一)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计算标准及支付方式: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等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08]73号)、《蓬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办法〉的通知》(蓬安府发[2010]30号)及《蓬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蓬安府办发[2010]57号)规定的标准和支付方式执行。征收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标准为1450元/亩。
1、土地补偿费金额:共计人民币万元。
耕地:亩×1450元/亩×10倍=万元;
2、安置补助费金额:共计人民币万元。
人×1450元/亩×6倍=万元。
(二)青苗、林木及地面附着物补偿的计算标准及金额:
1、青苗、林木补偿:
耕地亩,标准2250 元/亩(含林木800元/亩),计万元。
2、征地地面附着物补偿(以下补偿均为一次性补偿):
上述青苗、林木及地面附着物补偿费共计万元。
四、资金支付方式:土地补偿费直接支付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安置补助费主要用于安置被征地人员,青苗、林木及地面附着物补偿金额由财政局直接支付给相关权利人,任何单
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
五、人员安置方式
甲方征得乙方同意,并已报县政府批准:甲方对乙方土地进行部分征收,对其符合安置条件的人员采取农业安置的方式,由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自行负责。
六、其他约定
以上补偿同时包含尚未占用的土地上的所有青苗、林木及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乙方社员不得继续在该土地上耕种和栽植林木等,并自行清除现有土地上青苗、林木及地上附着物,及时交付土地。今后建设使用土地时,青苗、林木及地上附着物不再补偿。乙方群众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建设施工。
七、协议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之日起生效。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一份,公证处一份,其他用于资金支付相关手续。
甲方:
法定代表人:
乙方:蓬安县镇村社
社员代表:
二〇一一年月日
第四篇:土地征收条例
【法规名称】 土地征收条例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2-12-11 【效力属性】 已修正 【正
文】
土地征收条例
第 1 条
为实施土地征收,促进土地利用,增进公共利益,保障私人财产,特制定本条例。
土地征收,依本条例之规定,本条例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
其他法律有关征收程序、征收补偿标准与本条例抵触者,优先适用本条例。
第 2 条
本条例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
第 3 条
国家因公益需要,兴办下列各款事业,得征收私有土地;征收之范围,应以其事业所必须者为限:
一国防事业。
二交通事业。
三公用事业。
四水利事业。
五公共卫生及环境保护事业。
六政府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及其他公共建筑。
七教育、学术及文化事业。
八社会福利事业。
九国营事业。
一○其他依法得征收土地之事业。
第 4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为区段征收:
一新设都市地区之全部或一部,实施开发建设者。
二旧都市地区为公共安全、卫生、交通之需要或促进土地之合理使用实施更新者。
三都市土地之农业区、保护区变更为建筑用地或工业区变更为住宅区、商业区者。
四非都市土地实施开发建设者。
五农村社区为加强公共设施、改善公共卫生之需要或配合农业发展之规划实施更新者。
六其他依法得为区段征收者。
前项第一款至第三款之开发范围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者,得先行区段征收,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一年内发布实施都市计划,不受都市计划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之限制。
第一项第五款之开发,需用土地人得会同有关机关研拟开发范围,并检具经上级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之兴办事业计划书,报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后,先行区段征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依土地使用计划完成非都市土地分区或用地编定之变更。
第一项第四款或第六款之开发,涉及都市计划之新订、扩大或变更者,得依第二项之规定办理;未涉及者,得依前项之规定办理。
不相连之地区,得依都市计划或兴办事业计划书内容、范围合并办理区段征收,并适用前三项之规定。
区段征收范围勘选、计划之拟定、核定、用地取得、拆迁补偿、工程施工、分配设计、地籍整理、权利清理、财务结算及区段征收与都市计划配合等事项之实施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 条
征收土地时,其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征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要求取回,并自公告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迁移者。
二坟墓及其他纪念物必须迁移者。
三建筑改良物依法令规定不得建造者。
四农作改良物之种类或数量与正常种植情形不相当者,其不相当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规定者。
前项应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得视其兴办事业计划之需要,于土地征收后,征收之。但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于需用土地人报请征收土地前,请求同时一并征收其改良物时,需用土地人应同时办理一并征收。
第一项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于征收土地公告期满后,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通知其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或拆除之,不予补偿;届期不拆迁者,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迳行除去。
第 6 条
需用土地人取得经核准拨用或提供开发之公有土地,该公有土地上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得准用前条规定征收之。
第 7 条
申请征收之土地遇有古迹,应于可能范围内避免之;其未能避免者,需用土地人应先拟订古迹保存计划,征得古迹主管机关同意。
第 8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一并征收,逾期不予受理:
一征收土地之残余部分面积过小或形势不整,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二征收建筑改良物之残余部分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前项申请,应以书面为之。于补偿费发给完竣前,得以书面撤回之。
一并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残余部分,应以现金补偿之。
第 9 条
被征收之土地,除区段征收及本条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二十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照原征收补偿价额收回其土地,不适用土地法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
一征收补偿费发给完竣届满三年,未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征收原定兴办事业使用者。
三依原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后未满五年,不继续依原征收计划使用者。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经查明合于前项规定时,应报原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后,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六个月内缴还原受领之补偿地价及地价加成补偿,逾期视为放弃收回权。
第一项第一款之情形,系因不可归责于需用土地人之事由者,不得申请收回土地。
第一项第一款所称开始使用,指兴办事业之主体工程动工。但依其事业性质无需兴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第 10 条
需用土地人兴办之事业依法应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者,于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应将其事业计划报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
需用土地人于事业计划报请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前,应举行公听会,听取土地所有权人及利害关系人之意见。但因举办具机密性之国防事业或已举行公听会或说明会者,不在此限。
第 11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除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使用土地未及与土地所有权人协议者外,应先与所有权人协议价购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权人拒绝参与协议或经开会未能达成协议者,始得依本条例申请征收。
第 12 条
需用土地人经依前条规定协议不成时,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需,得洽请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人员进入公、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内实施调查或勘测,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绝或阻挠。但进入建筑物或设有围障之土地调查或勘测,应于七日前通知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为实施前项调查或勘测,须迁移或拆除地上障碍物,致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损失,应先予适当之补偿,其补偿价额以协议为之。
第 13 条
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由需用土地人拟具详细征收计划书,并附具征收土地图册或土地改良物清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并副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由中央主管机关核准之。
第 15 条
中央主管机关应设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土地征收案件;其组织规程,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16 条
同一土地有二以上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时,以其兴办事业性质之轻重为核定原则。其性质相同者,以其申请之先后为核定原则。
第 17 条
中央主管机关于核准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8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接到中央主管机关通知核准征收案时,应即公告,并以书面通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
前项公告之期间为三十日。
第 19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由需用土地人负担,并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转发之。
第 20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应于公告期满后十五日内发给之。但有第二十二条第四项之情形者,不在此限。
前项征收土地应发给之补偿费,得报经行政院核准以土地债券搭发补偿之。
需用土地人未于公告期满十五日内将应补偿地价及其他补偿费额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发给完竣者,该征收案从此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于公告期间内因对补偿之估定有异议,而由该管市县地政机关依第二十二条规定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者。
二经土地所有权人同意延期缴交有案者。
三应受补偿人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者。
四应受补偿人所在地不明者。
第 21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权人,对于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权利义务,于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时终止。
前项补偿费未发给完竣前,得继续为从来之使用。但合于第二十七条但书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 22 条
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第十八条第一项之公告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以书面提出。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接受异议后应即查明处理,并将查处情形以书面通知土地权利关系人。
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征收补偿价额不服前项查处情形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提请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土地权利关系人不服复议结果者,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济。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依第二十条规定发给补偿费完竣后,其公告征收处分之执行,不因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依前二项规定提出异议或提起行政救济而停止。
征收补偿价额经复议或行政救济结果有变动者,其应补偿价额差额,应于其结果确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发给之。
第 23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自公告日起,除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或法院之判决而取得所有权或他项权利,并于公告期间内申请登记者外,不得分割、合并、移转或设定负担。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并不得在该土地为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采取土石、变更地形或为农作改良物之增加种植。其于公告时已在工作中者,应即停止。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征收者,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补偿地价发给完竣前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前,申请共有物分割登记或应有部分交换移转登记,不受前项不得分割、移转规定之限制。
第 24 条
被征收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记簿或建筑改良物登记簿记载者为准。但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法院之判决或其他依法律规定取得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而未经登记完毕者,其权利人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将其权利备案。
被征收土地因前条第二项规定办理登记,其权利以登记后土地登记簿记载者为准。
第 2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所有权人死亡未办竣继承登记,其征收补偿费得由部分继承人按其应继分领取之;其已办竣公同共有继承登记者,亦同。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尚未领取征收补偿费之土地,适用之。
第 26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国库设立土地征收补偿费保管专户,保管因受领迟延、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之补偿费,不适用提存法之规定。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本条例规定应发给补偿费之期限届满次日起三个月内存入专户保管,并通知应受补偿人。自通知送达发生效力之日起,逾十五年未领取之补偿费,归属国库。
前项保管专户储存之补偿费应给付利息。以实收利息照付。
未受领之征收补偿费,依第一项规定缴存专户保管时,视同补偿完竣。
第一项未受领补偿费保管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前四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未办竣提存之未受领补偿费,准用之。
第 27 条
需用土地人应俟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始得进入被征收土地内工作。但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者,不在此限。
第 28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完竣。
应受领迁移费人无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应迁移之物件未能迁移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公告三十日限期迁移完竣。
征收范围内应迁移之物件逾期未迁移者,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或需用土地人依行政执行法执行。
第 29 条
征收范围内应行迁葬之坟墓,需用土地人应申请当地坟墓主管机关依坟墓设置管理条例规定办理,并将情形详细记载列册,报请直辖市或县(市)
政府备案。
第 30 条
被征收之土地,应按照征收当期之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在都市计划区内之公共设施保留地,应按毗邻非公共设施保留地之平均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
前项征收补偿地价,必要时得加成补偿;其加成补偿成数,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比照一般正常交易价格,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于评议当年
期公告土地现值时评定之。
第 31 条
建筑改良物之补偿费,按征收当时该建筑改良物之重建价格估定之。
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于农作改良物被征收时与其孳息成熟时期相距在一年以内者,按成熟时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种植及培育费用,并参酌现值估定之。
建筑改良物及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估定之;其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2 条
征收土地公告前已领有建筑执照或于农地上为合法改良土地,依第二十三条第一项规定停止工作者,其已支付之土地改良费用,应给予补偿。
第 33 条
建筑改良物原供合法营业之用,因征收而致营业停止或营业规模缩小之损失,应给予补偿。
前项补偿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发给迁移费:
一依第五条第一项第一款或第二款规定迁移者。
二征收公告六个月前设有户籍之人口必须迁移者。但因结婚或出生而设籍者,不受六个月期限之限制。
三动力机具、生产原料或经营设备等必须迁移者。
四因土地一部分之征收而其改良物须全部迁移者。
五水产养殖物或畜产必须迁移者。
前项迁移费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有之负担,除申请发给抵价地者依第四十一条及第四十二条规定办理外,其款额计算,以该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得之补偿金额为限,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发给地价补偿费或建筑改良物补偿费时为清偿结束之。
前项所称应有之负担,指他项权利价值及依法应补偿耕地三七五租约承租人之地价。
第 36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因征收而消灭。其款额计算,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当事人限期自行协议,再依其协议结果代为清偿;协议不成者,其补偿费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
第 3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勘定后,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报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定后,分别或同时公告禁止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重建及采取土石或变更地形。
前项禁止期间,不得超过一年六个月。
第 38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区段征收土地,应检具区段征收计划书、征收土地图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当地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邀集需用土地人及土地所有权人举行说明会后,报请中央主管机关核准。
内政部申请区段征收时,准用前项规定报请行政院核准。
第 39 条
区段征收土地时,应依第三十条规定补偿其地价。除地价补偿得经土地所有权人申请,以征收后可供建筑之抵价地折算抵付外,其余各项补偿费依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补偿之。
抵价地总面积,以征收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为原则。因情况特殊,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曾经农地重划者,该重划地区部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五。
第 40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愿领取现金补偿者,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检具有关证明文件,以书面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发给抵价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即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以书面通知申请人。
土地所有权人依前项规定申请发给抵价地时,得就其全部或部分被征收土地应领之补偿地价提出申请。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对其土地之权利义务,于接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核定发给抵价地通知时终止。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之土地所有权人,得向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经征得征收机关同意后,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不受第二十条第一项发给期限之限制。
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且未依第三项规定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者,其应领之抵价地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规划分配后,嘱讬该管登记机关迳行办理土地所有权登记,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定期到场接管。未按指定期限接管者,视为已接管。
第 41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订有耕地租约或设定他项权利或限制登记者,除第四十二条另有规定外,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申请人限期自行清理,并依规定期限提出证明文件。
申请人未依前项规定办理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核定不发给抵价地。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经核定不发给抵价地者,应于核定之次日起十五日内发给现金补偿。
第 42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设定有抵押权或典权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及该他项权利人得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申请时并应提出同意涂销原有土地抵押权或典权之证明文件。
依前项规定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其权利范围、价值、次序等内容,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协议定之。
依第一项设定之抵押权或典权,应于抵价地登记时,同时登记;并应于登记后通知该他项权利人。
第 43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之公有土地,管理机关应以作价或领回土地方式拨供该管区段征收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分配。但区段征收前已作为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用地使用者,应无偿拨供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
前项以作价方式提供者,其地价准用第三十条规定计算。以领回土地方式提供者,其领回土地面积按区段征收之抵价地面积比率计算,配回原管理机关,配回之土地应以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为优先,并依区段征收计划处理。
第 44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土地,经规划整理后,除依前条规定配回原管理机关外,其处理方式如下:
一抵价地发交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领回。其应领回抵价地之面积,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按其应领地价补偿费与区段征收补偿地价总额之比率计算其应领之权利价值,并以实际领回抵价地之单位地价折算之。
二道路、沟渠、公园、绿地、儿童游乐场、广场、停车场、体育场所及国民学校用地,无偿登记为当地直辖市有、县(市)有或乡(镇、市)有。
三前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得由主管机关依财务计划需要,于征收计划书载明有偿或无偿拨供需地机关或让售供公营事业机构使用。
四国民住宅用地、安置原住户或经行政院专案核准所需土地得以让售。
五其余可供建筑土地,得予标售、标租或设定地上权。
依前项第一款规定领回面积不足最小建筑单位面积者,应于规定期间内提出申请合并,未于规定期间内申请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规定期间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按原征收地价补偿费发给现金补偿。
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如该事业得许民营者,其用地应依第一项第五款之规定办理。
依第一项第三款至第五款拨用或让售地价及标售底价,以开发总费用为基准,按其土地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等条件之优劣估定之。
依第一项第五款标租或设定地上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九十九年。
第一项第五款土地之标售、标租及设定地上权办法,由各级主管机关定之。
第 45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预计区段征收土地平均开发成本,并斟酌区段征收后各街廓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情形,估计区段征收后各路街
之路线价或区段价,提经地价评议委员会评定后,作为原土地所有权人领回抵价地之计算基准。
第 46 条
区段征收土地所有权人应领抵价地面积与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有所增减时,依下列规定处理:
一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超过应领之面积者,就其超过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缴纳差额地价。
二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小于应领之面积者,就其不足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发给差额地价。
前项第一款应缴纳之差额地价,经限期缴纳,届期仍未缴纳者,得移送法院强制执行。
未缴纳差额地价之抵价地,不得移转或设定他项权利。
第 4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不妨碍都市计划事业及区段征收计划之既成建筑物基地或已办竣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学校、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宗教团体用地,得按原位置保留分配,并减轻其依前条规定应缴纳之差额地价,其减轻比例由主管机关视实际情形定之,并载明于区段征收计划书。
第 48 条
区段征收之程序及补偿,本章未规定者,准用第二章及第三章规定。
第 49 条
已征收之土地,需用土地人应切实按核准计划及所定期限使用。在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前,需用土地人应每年检讨其兴办事业计划,并由其上级事业主管机关列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办理撤销征收:
一因作业错误或工程变更设计,致原征收之土地不在工程用地范围内者。
二公告征收时,都市计划已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三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因都市计划变更,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四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其兴办之事业改变或兴办事业计划经注销者。
五已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尚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之土地,因情事变更,致原征收土地之全部或一部已无使用之必要者。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适用之。
第 50 条
撤销征收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但需用土地人未申请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请求之。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会同需用土地人及其他有关机关审查,其符合前项规定者,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其未符合规定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将处理结果函复原土地所有权人。
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服前项处理结果时,得向中央主管机关请求之,经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符合规定者,得由中央主管机关迳予撤销。
第 51 条
原核准征收机关于核准撤销征收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收到原核准征收机关通知核准撤销征收案时,应公告三十日,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发还其原有土地。未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者,不予发还,仍维持原登记,并不得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该土地。
前项一定期间,不得少于六个月。
于第二项公告前,征收价额已提存法院或已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存入专户保管尚未归属国库者,应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迳行领取之,并发还土地予原土地所有权人。
第二项所称应缴回之征收价额,指补偿地价、地价加成补偿及迁移费。但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之人口或物件已迁移者,其迁移费无须缴回。
前项补偿地价,于征收前设定有他项权利或耕地租约者,包括他项权利人或耕地承租人原受领之价金。
第 52 条
撤销征收后,征收前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及耕地租约不予回复。但依第四十二条规定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者,其原抵押权或典权准予回复。
第 53 条
前四条规定,于土地改良物撤销征收时准用之。
第 54 条
土地撤销征收后,原一并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但该土地改良物已灭失者,不在此限。
前项土地改良物与征收当时相较已减轻其价值,而仍得为相当之使用者,原需用土地人得就其现存部分酌定价额,一并办理撤销征收。
第 55 条
撤销征收之土地与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原所有权人相同者,应同时缴清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后,发还其原有之土地及现存之土地改良物。
第 56 条
征收之土地,得于征收计划书载明以信讬、联合开发、委讬开发、委讬经营、合作经营、设定地上权或出租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本条例施行前申请征收之土地,经申请中央主管机关备案者,得依前项规定之方式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第 57 条
需用土地人因兴办第三条规定之事业,需穿越私有土地之上空或地下,得就需用之空间范围协议取得地上权,协议不成时,准用征收规定取得地上权。但应择其损害最少之处所及方法为之。
前项土地因事业之兴办,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时,土地所有权人得自施工之日起至完工后一年内,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土地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前项土地所有权人原设定地上权取得之对价,应在征收补偿地价内扣除之。
地上权征收补偿办法,由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会同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8 条
国家因兴办临时性之公共建设工程,得征用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期间逾三年者,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得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依前项规定请求征收土地所有权者,不得再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其土地。
第二章 规定,于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准用之。但因情况紧急,如迟延使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公共利益有受重大危害之虞者,得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准后,先行使用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所有权人或地上权、典权、地役权、永佃权、耕作权人使用补偿费;其每年补偿费,土地依公告土地现值百分之十计算,土地改良物依征收补偿费百分之十计算。征用期间不足一年者,按月计算之;不足一月者,按日计算之。
因征用致土地改良物必须拆除或未能回复为征用前之使用者,准用第三十一条规定给予补偿。
第 59 条
私有土地经依征收计划使用后,经过都市计划变更原使用目的,土地管理机关标售该土地时,应公告一个月,被征收之原土地所有权人或其继承人有依同样条件优先购买权。但优先购买权人未于决标后十日内表示优先购买者,其优先购买权视为放弃。
第 60 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公告征收但尚未办竣结案者,除本条例另有规定外,应依其公告征收时所依据之法律规定,继续办理结案。
第 61 条
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其申请收回,仍依施行前之规定办理。
第 62 条
本条例施行细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63 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
土地征收补偿条例
1、针对耕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政府征用或征收有集体土地的,必须支付有关补偿费用,具体包括三大块:土地补偿费、安置费、青苗补偿费。后两项发到居民手中。
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2、针对住宅。村民原宅基地及上建筑物可以参照一定标准(建房成本等)对地上建筑物给与补偿。
3、征收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如果未依法获得补偿,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然,你们也可以通过到上级政府上访解决(集体上访在中国比较有效)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
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第五篇:土地征收条例
土地征收条例.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
第 1 条
为实施土地征收,促进土地利用,增进公共利益,保障私人财产,特制定本条例。
土地征收,依本条例之规定,本条例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
其他法律有关征收程序、征收补偿标准与本条例抵触者,优先适用本条例。
第 2 条
本条例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
第 3 条
国家因公益需要,兴办下列各款事业,得征收私有土地;征收之范围,应以其事业所必须者为限:
一国防事业。
二交通事业。
三公用事业。
四水利事业。
五公共卫生及环境保护事业。
六政府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及其他公共建筑。
七教育、学术及文化事业。
八社会福利事业。
九国营事业。
一○其他依法得征收土地之事业。
第 4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为区段征收:
一新设都市地区之全部或一部,实施开发建设者。
二旧都市地区为公共安全、卫生、交通之需要或促进土地之合理使用实施更新者。
三都市土地之农业区、保护区变更为建筑用地或工业区变更为住宅区、商业区者。
四非都市土地实施开发建设者。
五农村社区为加强公共设施、改善公共卫生之需要或配合农业发展之规划实施更新者。
六其他依法得为区段征收者。
前项第一款至第三款之开发范围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者,得先行区段征收,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一年内发布实施都市计划,不受都市计划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之限制。
第一项第五款之开发,需用土地人得会同有关机关研拟开发范围,并检具经上级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之兴办事业计划书,报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后,先行区段征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依土地使用计划完成非都市土地分区或用地编定之变更。
第一项第四款或第六款之开发,涉及都市计划之新订、扩大或变更者,得依第二项之规定办理;未涉及者,得依前项之规定办理。
不相连之地区,得依都市计划或兴办事业计划书内容、范围合并办理区段征收,并适用前三项之规定。
区段征收范围勘选、计划之拟定、核定、用地取得、拆迁补偿、工程施工、分配设计、地籍整理、权利清理、财务结算及区段征收与都市计划配合等事项之实施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 条
征收土地时,其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征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要求取回,并自公告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迁移者。
二坟墓及其他纪念物必须迁移者。
三建筑改良物依法令规定不得建造者。
四农作改良物之种类或数量与正常种植情形不相当者,其不相当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规定者。
前项应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得视其兴办事业计划之需要,于土地征收后,征收之。但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于需用土地人报请征收土地前,请求同时一并征收其改良物时,需用土地人应同时办理一并征收。
第一项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于征收土地公告期满后,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通知其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或拆除之,不予补偿;届期不拆迁者,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迳行除去。
第 6 条
需用土地人取得经核准拨用或提供开发之公有土地,该公有土地上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得准用前条规定征收之。
第 7 条
申请征收之土地遇有古迹,应于可能范围内避免之;其未能避免者,需用土地人应先拟订古迹保存计划,征得古迹主管机关同意。
第 8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一并征收,逾期不予受理:
一征收土地之残余部分面积过小或形势不整,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二征收建筑改良物之残余部分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前项申请,应以书面为之。于补偿费发给完竣前,得以书面撤回之。
一并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残余部分,应以现金补偿之。
第 9 条
被征收之土地,除区段征收及本条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二十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照原征收补偿价额收回其土地,不适用土地法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
一征收补偿费发给完竣届满三年,未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征收原定兴办事业使用者。
三依原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后未满五年,不继续依原征收计划使用者。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经查明合于前项规定时,应报原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后,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六个月内缴还原受领之补偿地价及地价加成补偿,逾期视为放弃收回权。
第一项第一款之情形,系因不可归责于需用土地人之事由者,不得申请收回土地。
第一项第一款所称开始使用,指兴办事业之主体工程动工。但依其事业性质无需兴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第 10 条
需用土地人兴办之事业依法应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者,于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应将其事业计划报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
需用土地人于事业计划报请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前,应举行公听会,听取土地所有权人及利害关系人之意见。但因举办具机密性之国防事业或已举行公听会或说明会者,不在此限。
第 11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除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使用土地未及与土地所有权人协议者外,应先与所有权人协议价购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权人拒绝参与协议或经开会未能达成协议者,始得依本条例申请征收。
第 12 条
需用土地人经依前条规定协议不成时,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需,得洽请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人员进入公、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内实施调查或勘测,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绝或阻挠。但进入建筑物或设有围障之土地调查或勘测,应于七日前通知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为实施前项调查或勘测,须迁移或拆除地上障碍物,致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损失,应先予适当之补偿,其补偿价额以协议为之。
第 13 条
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由需用土地人拟具详细征收计划书,并附具征收土地图册或土地改良物清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并副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由中央主管机关核准之。
第 15 条
中央主管机关应设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土地征收案件;其组织规程,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16 条
同一土地有二以上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时,以其兴办事业性质之轻重为核定原则。其性质相同者,以其申请之先后为核定原则。
第 17 条
中央主管机关于核准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8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接到中央主管机关通知核准征收案时,应即公告,并以书面通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
前项公告之期间为三十日。
第 19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由需用土地人负担,并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转发之。
第 20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应于公告期满后十五日内发给之。但有第二十二条第四项之情形者,不在此限。
前项征收土地应发给之补偿费,得报经行政院核准以土地债券搭发补偿之。
需用土地人未于公告期满十五日内将应补偿地价及其他补偿费额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发给完竣者,该征收案从此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于公告期间内因对补偿之估定有异议,而由该管市县地政机关依第二十二条规定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者。
二经土地所有权人同意延期缴交有案者。
三应受补偿人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者。
四应受补偿人所在地不明者。
第 21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权人,对于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权利义务,于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时终止。
前项补偿费未发给完竣前,得继续为从来之使用。但合于第二十七条但书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 22 条
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第十八条第一项之公告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以书面提出。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接受异议后应即查明处理,并将查处情形以书面通知土地权利关系人。
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征收补偿价额不服前项查处情形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提请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土地权利关系人不服复议结果者,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济。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依第二十条规定发给补偿费完竣后,其公告征收处分之执行,不因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依前二项规定提出异议或提起行政救济而停止。
征收补偿价额经复议或行政救济结果有变动者,其应补偿价额差额,应于其结果确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发给之。
第 23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自公告日起,除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或法院之判决而取得所有权或他项权利,并于公告期间内申请登记者外,不得分割、合并、移转或设定负担。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并不得在该土地为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采取土石、变更地形或为农作改良物之增加种植。其于公告时已在工作中者,应即停止。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征收者,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补偿地价发给完竣前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前,申请共有物分割登记或应有部分交换移转登记,不受前项不得分割、移转规定之限制。
第 24 条
被征收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记簿或建筑改良物登记簿记载者为准。但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法院之判决或其他依法律规定取得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而未经登记完毕者,其权利人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将其权利备案。
被征收土地因前条第二项规定办理登记,其权利以登记后土地登记簿记载者为准。
第 2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所有权人死亡未办竣继承登记,其征收补偿费得由部分继承人按其应继分领取之;其已办竣公同共有继承登记者,亦同。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尚未领取征收补偿费之土地,适用之。
第 26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国库设立土地征收补偿费保管专户,保管因受领迟延、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之补偿费,不适用提存法之规定。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本条例规定应发给补偿费之期限届满次日起三个月内存入专户保管,并通知应受补偿人。自通知送达发生效力之日起,逾十五年未领取之补偿费,归属国库。
前项保管专户储存之补偿费应给付利息。以实收利息照付。
未受领之征收补偿费,依第一项规定缴存专户保管时,视同补偿完竣。
第一项未受领补偿费保管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前四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未办竣提存之未受领补偿费,准用之。
第 27 条
需用土地人应俟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始得进入被征收土地内工作。但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者,不在此限。
第 28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完竣。
应受领迁移费人无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应迁移之物件未能迁移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公告三十日限期迁移完竣。
征收范围内应迁移之物件逾期未迁移者,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或需用土地人依行政执行法执行。
第 29 条
征收范围内应行迁葬之坟墓,需用土地人应申请当地坟墓主管机关依坟墓设置管理条例规定办理,并将情形详细记载列册,报请直辖市或县(市)
政府备案。
第 30 条
被征收之土地,应按照征收当期之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在都市计划区内之公共设施保留地,应按毗邻非公共设施保留地之平均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
前项征收补偿地价,必要时得加成补偿;其加成补偿成数,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比照一般正常交易价格,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于评议当年
期公告土地现值时评定之。
第 31 条
建筑改良物之补偿费,按征收当时该建筑改良物之重建价格估定之。
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于农作改良物被征收时与其孳息成熟时期相距在一年以内者,按成熟时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种植及培育费用,并参酌现值估定之。
建筑改良物及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估定之;其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2 条
征收土地公告前已领有建筑执照或于农地上为合法改良土地,依第二十三条第一项规定停止工作者,其已支付之土地改良费用,应给予补偿。
第 33 条
建筑改良物原供合法营业之用,因征收而致营业停止或营业规模缩小之损失,应给予补偿。
前项补偿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发给迁移费:
一依第五条第一项第一款或第二款规定迁移者。
二征收公告六个月前设有户籍之人口必须迁移者。但因结婚或出生而设籍者,不受六个月期限之限制。
三动力机具、生产原料或经营设备等必须迁移者。
四因土地一部分之征收而其改良物须全部迁移者。
五水产养殖物或畜产必须迁移者。
前项迁移费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有之负担,除申请发给抵价地者依第四十一条及第四十二条规定办理外,其款额计算,以该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得之补偿金额为限,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发给地价补偿费或建筑改良物补偿费时为清偿结束之。
前项所称应有之负担,指他项权利价值及依法应补偿耕地三七五租约承租人之地价。
第 36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因征收而消灭。其款额计算,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当事人限期自行协议,再依其协议结果代为清偿;协议不成者,其补偿费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
第 3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勘定后,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报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定后,分别或同时公告禁止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重建及采取土石或变更地形。
前项禁止期间,不得超过一年六个月。
第 38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区段征收土地,应检具区段征收计划书、征收土地图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当地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邀集需用土地人及土地所有权人举行说明会后,报请中央主管机关核准。
内政部申请区段征收时,准用前项规定报请行政院核准。
第 39 条
区段征收土地时,应依第三十条规定补偿其地价。除地价补偿得经土地所有权人申请,以征收后可供建筑之抵价地折算抵付外,其余各项补偿费依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补偿之。
抵价地总面积,以征收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为原则。因情况特殊,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曾经农地重划者,该重划地区部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五。
第 40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愿领取现金补偿者,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检具有关证明文件,以书面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发给抵价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即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以书面通知申请人。
土地所有权人依前项规定申请发给抵价地时,得就其全部或部分被征收土地应领之补偿地价提出申请。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对其土地之权利义务,于接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核定发给抵价地通知时终止。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之土地所有权人,得向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经征得征收机关同意后,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不受第二十条第一项发给期限之限制。
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且未依第三项规定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者,其应领之抵价地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规划分配后,嘱讬该管登记机关迳行办理土地所有权登记,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定期到场接管。未按指定期限接管者,视为已接管。
第 41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订有耕地租约或设定他项权利或限制登记者,除第四十二条另有规定外,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申请人限期自行清理,并依规定期限提出证明文件。
申请人未依前项规定办理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核定不发给抵价地。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经核定不发给抵价地者,应于核定之次日起十五日内发给现金补偿。
第 42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设定有抵押权或典权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及该他项权利人得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申请时并应提出同意涂销原有土地抵押权或典权之证明文件。
依前项规定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其权利范围、价值、次序等内容,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协议定之。
依第一项设定之抵押权或典权,应于抵价地登记时,同时登记;并应于登记后通知该他项权利人。
第 43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之公有土地,管理机关应以作价或领回土地方式拨供该管区段征收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分配。但区段征收前已作为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用地使用者,应无偿拨供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
前项以作价方式提供者,其地价准用第三十条规定计算。以领回土地方式提供者,其领回土地面积按区段征收之抵价地面积比率计算,配回原管理机关,配回之土地应以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为优先,并依区段征收计划处理。
第 44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土地,经规划整理后,除依前条规定配回原管理机关外,其处理方式如下:
一抵价地发交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领回。其应领回抵价地之面积,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按其应领地价补偿费与区段征收补偿地价总额之比率计算其应领之权利价值,并以实际领回抵价地之单位地价折算之。
二道路、沟渠、公园、绿地、儿童游乐场、广场、停车场、体育场所及国民学校用地,无偿登记为当地直辖市有、县(市)有或乡(镇、市)有。
三前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得由主管机关依财务计划需要,于征收计划书载明有偿或无偿拨供需地机关或让售供公营事业机构使用。
四国民住宅用地、安置原住户或经行政院专案核准所需土地得以让售。
五其余可供建筑土地,得予标售、标租或设定地上权。
依前项第一款规定领回面积不足最小建筑单位面积者,应于规定期间内提出申请合并,未于规定期间内申请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规定期间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按原征收地价补偿费发给现金补偿。
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如该事业得许民营者,其用地应依第一项第五款之规定办理。
依第一项第三款至第五款拨用或让售地价及标售底价,以开发总费用为基准,按其土地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等条件之优劣估定之。
依第一项第五款标租或设定地上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九十九年。
第一项第五款土地之标售、标租及设定地上权办法,由各级主管机关定之。
第 45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预计区段征收土地平均开发成本,并斟酌区段征收后各街廓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情形,估计区段征收后各路街之路线价或区段价,提经地价评议委员会评定后,作为原土地所有权人领回抵价地之计算基准。
第 46 条
区段征收土地所有权人应领抵价地面积与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有所增减时,依下列规定处理:
一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超过应领之面积者,就其超过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缴纳差额地价。
二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小于应领之面积者,就其不足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发给差额地价。
前项第一款应缴纳之差额地价,经限期缴纳,届期仍未缴纳者,得移送法院强制执行。
未缴纳差额地价之抵价地,不得移转或设定他项权利。
第 4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不妨碍都市计划事业及区段征收计划之既成建筑物基地或已办竣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学校、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宗教团体用地,得按原位置保留分配,并减轻其依前条规定应缴纳之差额地价,其减轻比例由主管机关视实际情形定之,并载明于区段征收计划书。
第 48 条
区段征收之程序及补偿,本章未规定者,准用第二章及第三章规定。
第 49 条
已征收之土地,需用土地人应切实按核准计划及所定期限使用。在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前,需用土地人应每年检讨其兴办事业计划,并由其上级事业主管机关列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办理撤销征收:
一因作业错误或工程变更设计,致原征收之土地不在工程用地范围内者。
二公告征收时,都市计划已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三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因都市计划变更,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四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其兴办之事业改变或兴办事业计划经注销者。
五已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尚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之土地,因情事变更,致原征收土地之全部或一部已无使用之必要者。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适用之。
第 50 条
撤销征收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但需用土地人未申请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请求之。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会同需用土地人及其他有关机关审查,其符合前项规定者,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其未符合规定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将处理结果函复原土地所有权人。
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服前项处理结果时,得向中央主管机关请求之,经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符合规定者,得由中央主管机关迳予撤销。
第 51 条
原核准征收机关于核准撤销征收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收到原核准征收机关通知核准撤销征收案时,应公告三十日,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发还其原有土地。未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者,不予发还,仍维持原登记,并不得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该土地。
前项一定期间,不得少于六个月。
于第二项公告前,征收价额已提存法院或已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存入专户保管尚未归属国库者,应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迳行领取之,并发还土地予原土地所有权人。
第二项所称应缴回之征收价额,指补偿地价、地价加成补偿及迁移费。但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之人口或物件已迁移者,其迁移费无须缴回。
前项补偿地价,于征收前设定有他项权利或耕地租约者,包括他项权利人或耕地承租人原受领之价金。
第 52 条
撤销征收后,征收前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及耕地租约不予回复。但依第四十二条规定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者,其原抵押权或典权准予回复。
第 53 条
前四条规定,于土地改良物撤销征收时准用之。
第 54 条
土地撤销征收后,原一并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但该土地改良物已灭失者,不在此限。
前项土地改良物与征收当时相较已减轻其价值,而仍得为相当之使用者,原需用土地人得就其现存部分酌定价额,一并办理撤销征收。
第 55 条
撤销征收之土地与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原所有权人相同者,应同时缴清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后,发还其原有之土地及现存之土地改良物。
第 56 条
征收之土地,得于征收计划书载明以信讬、联合开发、委讬开发、委讬经营、合作经营、设定地上权或出租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本条例施行前申请征收之土地,经申请中央主管机关备案者,得依前项规定之方式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第 57 条
需用土地人因兴办第三条规定之事业,需穿越私有土地之上空或地下,得就需用之空间范围协议取得地上权,协议不成时,准用征收规定取得地上权。但应择其损害最少之处所及方法为之。
前项土地因事业之兴办,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时,土地所有权人得自施工之日起至完工后一年内,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土地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前项土地所有权人原设定地上权取得之对价,应在征收补偿地价内扣除之。
地上权征收补偿办法,由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会同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8 条
国家因兴办临时性之公共建设工程,得征用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期间逾三年者,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得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依前项规定请求征收土地所有权者,不得再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其土地。
第二章 规定,于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准用之。但因情况紧急,如迟延使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公共利益有受重大危害之虞者,得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准后,先行使用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所有权人或地上权、典权、地役权、永佃权、耕作权人使用补偿费;其每年补偿费,土地依公告土地现值百分之十计算,土地改良物依征收补偿费百分之十计算。征用期间不足一年者,按月计算之;不足一月者,按日计算之。
因征用致土地改良物必须拆除或未能回复为征用前之使用者,准用第三十一条规定给予补偿。
第 59 条
私有土地经依征收计划使用后,经过都市计划变更原使用目的,土地管理机关标售该土地时,应公告一个月,被征收之原土地所有权人或其继承人有依同样条件优先购买权。但优先购买权人未于决标后十日内表示优先购买者,其优先购买权视为放弃。
第 60 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公告征收但尚未办竣结案者,除本条例另有规定外,应依其公告征收时所依据之法律规定,继续办理结案。
第 61 条
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其申请收回,仍依施行前之规定办理。
第 62 条
本条例施行细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63 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