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若岩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简写本
41省道南复线永嘉岩头至大若岩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简写本 1 工程概况
41省道南复线永嘉岩头至大若岩段公路工程是《温州市永嘉县交通“十一五”规划》,是“三高两纵四横五连”公路网主骨架中五连之一,本项目的建设对构筑四通八达的永嘉县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网、完善永嘉县公路网“十一五”规划总体布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位于永嘉县中部岩头镇和大若岩镇之间,岩头和大若岩两镇地处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是整个三百里楠溪的精华。
工程路线起点推荐方案路线起点设在诸永高速枫林互通连接线楠溪江二桥西侧桥头,起点桩号K0+000,与41省道改建规划道路相交再与41省道老路相交后,沿横坑溪南岸和溪南村、下园村之间前行,在郑岙村南侧沿山展线,经郑岙隧道(3000m)穿芙蓉峰至大若岩镇大东村,再在小若口跨大东溪至九房村,穿桐州隧道(440m)至梧涨村,终点设在大若岩镇,终点桩号为K15+040,路线总长15.040Km。全线作为41省道南复线一期工程实施。
工程征占地64.90hm2,其中永久征地57.08hm2,临时占地7.82hm2,拆建建筑物10002m2,拆迁安置区0.76hm2。全线共设有大、中桥5座730m,涵洞62道,隧道2座6880m,工程为四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23m,设计车速60km/h。
工程计划于2011年6月底全面开工建设,2014年6月建成通车,施工期36个月。本工程估算总投资90210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002万元,项目建设资金由上级补助和地方自筹。环境现状
工程涉及岩头镇和大若岩镇2个乡镇,工程所在区周边土地主要为耕地和林地。工程沿线主要以针叶林和经济林为主,未发现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工程沿线陆生动物主要以一些常见种类为主,如壁虎、画眉、松鼠等,未发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从表3.5-1和表3.5-2可以看出,芙蓉古村监测点位的TSP、SO2和NO2日均监测值和小时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说明目前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从表3.5-4可以看出,大楠溪和小楠溪监测断面监测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要求。
从表3.5-3可以看出,九房和梧涨监测点位昼间噪声监测结果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超标范围为1.4~12.2dB;梧涨夜间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超标范围为13.8dB,这些监测点超标主要是受生活噪声和现有交通噪声影响(K10+700~K15+395,九黄公路和永缙公路)。
工程所在区域属浙江省一般防治区。沿线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3.1 社会环境
41省道南复线永嘉岩头至大若岩段公路工程征占地面积64.90hm2,其中永久征地57.08hm2,临时占地7.82hm2,占用基本农田约23.47hm2。拆迁建筑物面积1.00万m2,搬迁人口约150人。拆迁安置区面积0.76 hm2,主要为农村房屋安置区。
工程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拆迁安置相关条例、办法,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给予征地拆迁户适当补偿并妥善安置;对于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在项目开工前应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的批准手续,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协助沿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占用的补偿工作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工程设置交叉4处,分别为K1+000岩头镇和K10+000小若岩。需加强施工场地边的交通疏导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正常交通的影响;注意施工安全,在施工路段两端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保证行车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工程共计拆迁各类电力及电讯线杆649根。在拆迁工程涉及的通讯、电力设施之前,建设单位应该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电力线按照先通后拆的原则,接通临时的电力线,避免停电、通讯中断情况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周围居民和企业单位的影响。
工程全线桥梁总长730m,共设大桥710m/4座,小桥20m/1座。涵洞共62道,用于排水。桥梁与涵洞设计洪水频率均为百年一遇。本工程无跨航道桥梁。桥涵工程及其相关配套工程完工后,能够确保沿线水系畅通,基本保持沿线地区原有和工程涉及河道的自然状态,但工程开工建设前需征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3.2 生态环境
工程永久和临时占地对沿线农田生态和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区域植物组成种类分析可知,受公路建设影响的多为本地区常见栽培种,因此,工程对区域的植物多样性不会造成影响。
工程区域受影响的动物种类主要为常见种类,未发现国家和省级珍稀保护动物,工程建设不会对珍稀保护动物造成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人员宣传教育,严禁狩猎,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3.3 水环境
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桥梁基础的开挖、钻桩、混凝土浇注、衬砌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及污废水,施工机械冲洗产生的含油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跨河桥梁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先钻孔,后灌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产生钻渣0.35万m3,均在护筒内,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和泥浆池内,部分回用,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排放,沉渣干化后就地平整,施工过程中无废水排放,对水质影响不大。工程施工期间,应利用岩头镇和大若岩镇现有场地对工程施工机械集中清洗,对施工机械冲洗废水集中收集和处理,不得在施工场地任意冲洗车辆和机械。
根据工程施工安排与总体布置,各个施工点的人数相对较少,每个施工点施工人数按50人计,施工人员日生活用水量120L/人,生活污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则单个施工场地日产生生活污水量约为4.8t/d。工人营地可尽量设置于沿线村庄内,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进行处理;对无法租用沿线村庄的施工营地,可租赁移动临时厕所,集中收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并定期运出纳入当地村镇处理系统处理。
工程建成后,在桥梁两侧及联接路段两侧均应设置截水沟、沉淀池等设施,防止路面、桥面径流直接排入横坑溪和小楠溪支流。因此,一般情况下本工程路面径流不会对横坑溪和小楠溪支流水环境产生影响。
路线跨越的横坑溪和小楠溪支流水功能区划为多功能区,横坑溪和小楠溪支流目标水质为Ⅱ类。工程营运期,一旦发生危险品车辆翻车事故,危险品可能进入横坑溪和小楠溪支流,造成水体污染。具体分析见第7章风险评价。3.4 环境空气
工程施工期间,环境空气影响主要来自车辆行驶扬尘、堆场扬尘、搅拌扬尘和沥青烟气,通过采取措施,可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根据表4.5-6和表4.5-7可知,本工程建成运营后,各敏感点的CO高峰小时浓度和日均浓度均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要求,但营运远期2028年NO2高峰小时值在最不利风向情况下小若口村和九房村可能出现超标现象,因此,工程营运后需做好道路良好运行状态,减少工程营运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3.5 声环境
公路的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各种筑路设备的机械噪声,以及建桥打桩、材料运输等产生的噪声。由于本项目的敏感点距离公路中心线的距离在24~142m之间,受施工期噪声影响较大,需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高噪声机械和作业点应尽量远离这些居民布置,且夜间禁止施工,若要夜间施工须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同意并告知附近村民。
从表4.6-6和4.6-7可以看出,工程路段营运初期(2014年)、营运中期(2020年)和营运远期(2028年)4a类功能区内昼间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4a类标准,夜间各年份均有超标现象,2014年、2020年和2028年夜间超标范围分别为0.1~4.3dB,0.9~4.5dB,1.0~4.8dB。
工程路段营运初期(2014年)、营运中期(2020年)和营运远期(2028年)1类功能区内昼间和夜间均有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1类标准现象,2014年、2020年、2028年昼间超标范围分别为0.3~12.3dB,1.1~12.3dB,0.2~12.4dB;2014年、2020年、2028年夜间超标范围分别为0.2~13.9dB,0.4~14.0dB,0.4~14.0dB。超标的敏感点中九房和梧涨主要是受现状九黄公路和永缙公路影响,背景值超标。3.6 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64.90hm2,工程建设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19.50hm2,其中林地16.69hm2,梯田2.81hm2。
工程开挖土石方总量为162.65万m3(含表层土7.62万m3),填筑总量152.11万m3(含表层土7.62万m3),弃渣量10.54万m3。弃渣中,桥梁钻渣0.35万m3,路基和隧道弃方9.90万m3,改沟工程弃方0.08万m3,拆迁废弃土石料0.21万m3。
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3.81万t,其中施工期3.69万t,自然恢复期0.12万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3.74万t,其中施工期3.65万t,自然恢复期0.09万t。
根据预测结果,工程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而路基工程、中转料场、桥梁钻渣和临时堆土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地段。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对以上部位进行综合防治,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避免发生大的水土流失危害。3.7 固体废弃物影响
工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期生活垃圾和工程弃渣,这些固体废弃物如不进行处理,随意堆放,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当地环境。环境保护措施
4.1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下阶段设计中,进一步优化调整线位,少占用耕地、林地,避开基本农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路基挖、填量,减少占地,节约用地。尽量避免穿越村庄,减少工程拆迁量。涉及工程沿线占地拆迁安置的,应充分考虑沿线政府和公众的意见,以供下一阶段路线优化设计。
在工程征地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户给予补偿,协助当地政府妥善安置征地拆迁户。安置新址选择应保证与当地村镇规划相协调。
工程在下阶段设计过程中,应减少临时占地数量,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数量。施工营地的选择应尽量利用路线两侧的现有房屋和场地;尽量利用路基永久占地作为临时堆放场所,临时占地应尽量不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做好迹地恢复工作,恢复原土地利用;表土临时堆放场尽量选用永久征地范围内。
对于工程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占补平衡。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占地,减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对临时占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恢复植被或退耕。做好工程区表层土壤的保护和利用。工程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教育,禁止捕杀野生动物。4.3 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桥梁灌注桩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除部分泥浆回用外,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自然蒸发,不外排,沉渣干化后就地平整。加强对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管理,应利用岩头镇和大若岩镇现有场地对工程施工机械集中清洗,对施工机械冲洗废水集中收集和处理,不得在施工场地任意冲洗车辆和机械。工人营地可尽量设置于沿线村庄内,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进行处理;对无法租用沿线村庄的施工营地,可租赁移动临时厕所,集中收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并定期运出纳入当地村镇处理系统处理。
营运期:完善路面径流、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公路排水系统与现有规划的排水系统相协调。在沿横坑溪和小楠溪支流路段的5座桥梁两侧采用砼护栏以防运输过程中危险品落入水体,污染水质。营运期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措施详见“7.4 事故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4.4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合理选择施工便道等位置;水泥应罐装或袋装运输,车辆应采用加盖蓬布,土、砂、石料运输应控制运输量,严禁超载,装高不超出车厢挡板,并加盖蓬布,以减少扬尘对空气的污染,物料堆放时加盖蓬布;在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场地,采取洒水抑尘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清场工作。
工程营运期间:加强交通管理,确保现有交通畅通;在靠近公路两侧,尤其是敏感点附近多种植乔、灌木。这样即可以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境,改善路容;加强运载散体材料的车辆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其采取加盖蓬布等封闭运输措施。4.5 声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拌和场、预制场等距离居民区≥150m。禁止强噪声机械夜间作业,因工艺要求必须夜间连续施工时,应报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并告示周边民众。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使车辆及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降低噪声源强。
工程营运期间:主要应加强工程管理措施。通过加强公路交通管理,在距离公路较近、评价范围内受影响户数较多的溪南、下园和九房等路段两端设置限速、禁鸣标志等,以控制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在噪声影响较大的梧涨安装通风隔声窗,并加强道路养护,保持桥面和路面平整。4.6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Ⅰ区:主线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路基工程施工前清基工程;路基边坡两侧截排水工程。
植物措施:中央分隔带绿化工程;路基边坡绿化工程和绿化区域的覆土工程。临时措施:路基两侧临时排水沟末端临时沉沙工程;路基填筑边坡施工时设置急流槽;临河路段和改沟工程开挖土石方临时拦挡工程。
(2)Ⅱ区:桥隧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桥梁钻渣沉淀池利用结束后土地整治工程;隧道洞脸周边截排水工程。植物措施:沉淀池迹地绿化工程。
临时措施:桥梁钻渣和扩大基础临时防护工程。(3)Ⅲ区:中转料场防治区
工程措施:中转料场利用前剥离表层土工程;中转料场拦挡工程和截排水工程。植物措施:中转料场迹地覆土和恢复林地工程。
临时措施:大东中转料场临时绿化工程;桐州店和梧涨中转料场临时拦挡、排水工程。
(4)Ⅳ区: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
工程措施:施工临时场地和临时施工便道利用前剥离表层土工程;施工临时设施利用后土地整治工程。
植物措施:施工临时设施覆土和恢复林地工程。
临时措施:临时堆土场临时拦挡工程;施工临时设施临时排水沉沙工程和临时施工便道边坡临时防护工程。12.4.7 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1)生活垃圾
工程线路沿线村庄都设置有环卫垃圾桶,施工人员应尽可能租住当地民居房屋,必须设置临时施工营地的路段设置垃圾收集筒,所收集的生活垃圾纳入当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处理。
(2)工程弃渣
工程弃渣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和桥梁钻渣两部分。
工程弃渣量10.54万m3,其中土方1.78万m3,石方8.20万m3,桥梁钻渣0.35万m3;拆迁废弃土石料0.21万m3;桥梁钻渣采用沉淀池固化处理,其它弃渣运至大东中转料场临时堆置,最终运至岩头镇的西山大街、大若岩镇的永嘉书院和九黄线改建等工程综合利用。公众参与意见采纳与落实情况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个人73份,团体32份),回收率均为100%。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工程的建设情况了解程度很高,对工程建设所持的态度非常支持,群众主要担心的问题为生态环境破坏、水污染、噪声等。在下一阶段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将充分考虑工程沿线群众的意见,做好生态环境、水污染、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按有关标准对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及做好征地补偿,不辜负工程沿线群众的期望。
2009年2月26日起,连续10个工作日在岩头镇和大若岩镇2个乡镇及相应行政村进行了环保一次公示,并于2009年4月22日在沿线乡镇及相应行政村和评价单位网站上进行了二次公示,第二次公示期间收到九房村村委向建设单位和审批单位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已作出相应回访调查,相应反馈意见具体见附件5。
在公众参与过程中,虽未收到被调查个人和团体对本工程建设反对意见,但为了减轻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并尽量做到不降低公众生活质量。工程建设必要性和线路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减轻41省道的交通压力,同时对完善永嘉中部地区的路网、改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永嘉县内部以及永嘉与温州市区的有机联系,形成内通外连的交通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建设符合《浙江省公路发展规划》、《温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永嘉县“十一五”交通规划》、《永嘉县县域总体规划(2005~2020)》、《永嘉县岩头-枫林镇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和《永嘉县大若岩镇镇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工程路线经过永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准入区,不涉及禁止准入区,与永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冲突。
通过对工程线路方案从主体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价角度进行多方面比较,最终得出推荐方案。下一阶段将尽量通过优化线位、优化路基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减少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是必要的,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但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将会对工程沿线区域产生一定不利环境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切实执行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工程线位涉及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原推荐方案涉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古村,需取得相应主管部门同意函件,工可单位、建设单位根据本环评报告送审稿专家评审意见、浙江省文物局意见,对K1+600~K2+250段进行优化调整,选择原比选方案B作为新的推荐方案,新推荐方案不涉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古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最近距离约280m,不会对该文物单位造成影响,优化后的线路在严格执行本报告提出的相应环境保护措施后,从环境角度看,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第二篇: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东经104°07′41″~105°35′34″,北纬28°49′43″~30°34′10″。行政区划上属成都市锦江区、双流县;眉山市仁寿县;内江市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县;泸州市泸县、龙马潭区,江阳区等10个县、区。
本项目工可推荐方案(A1+K线+B线+K线)起于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K0+000=绕城高速公路K34+600),向南经应龙村,在裴家与华(阳)龙(泉驿)公路交叉,过兴隆东,于梁家坝跨鹿溪河,过黄龙村、大林东、高天湾,于巫通寺设隧道穿二峨山进入仁寿境内。过千合、文公东、瓦窑坝、郑家沟、桅杆湾、挑水沱、青岗乡西,在段家坝跨通江河,过冯家沟、石咀乡东、新庙村、玉泉村,在铜锣沟跨清水河,过禄加西、汪洋东、桐凉村进入威远县境内。过连界西、关刀桥,设隧道穿马鞍山,过新场东、穿心点、老场、上坝、双河口、庆卫、威远西,在徐家冲跨省道S207线,跨曹家冲,在朱家祠堂跨清溪河,过小高洞、界牌东后进入自贡境内。于大山铺北万家桥设枢纽互通与内(江)宜(宾)高速公路交叉,随即跨越省道S206、内(江)昆(明)铁路,过杨家坝、瓦市铺西、罗家湾、棉远桥后跨沱江,过富顺东、东禅寺,设隧道穿龙贯山后进入泸州市境内。过瓦子场北、上河坝,在大石磊跨濑溪河,在仰天窝设枢纽互通与隆(昌)纳(溪)高速公路交叉,过西谭庵,在石洞南与国道G321线交叉,过回龙湾,在得龙桥跨龙溪河,止于黄通寺。延伸在手爬岩跨长江,过杨山,于分水岭北板栗湾接泸(州)赤(水)公路。推荐方案路线全长262.551公里。
本项目拟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即江家(起点)(A1K0+000)~兴隆(K17+780)段计算行车速度100km/h,六车道路基宽度33.5m;兴隆(K17+780)~分水(终点)(K262+551)段计算行车速度80km/h,四车道路基宽度24.5m。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有特大桥8351米/7座,大桥74977米/204座,中桥1947米/28座,小桥26/1座,桥梁总计85301米/240座,占路线长度的32.49%;设长隧道8155米/4座,短隧道(双连拱)210米/1座,隧道总计8365米/5座,占路线总长3.19%;桥隧占路线总长35.68%;互通式立体交叉20座,分离式交叉13处,涵洞22546/561米/道,其中人行通道涵468道,人行通道及人行天桥7431/115米/座。
本项目全线挖方总量为2936.46万m3,填方总1762.89万m3,借方7.49万m3,剥离表土272.98万m3,弃方957.61万m3(自然方),弃方换算成松方总量为1446.44万m3。全线共规划设置76处弃渣场堆放路基、隧道弃方;另设置1个取土场供相应路段进行填方;设置预制场41处,设置拌和场24处,新建或整修施工便道约69公里。
本公路工程拟占地共计1976.08hm2,其中永久性占用土地1717.01hm2,包括水田393.07 hm2,旱地577.96 hm2,林草地659.53 hm2,宅基地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85.83 hm2,河滩地0.63 hm2;临时性占用土地259.07 hm2,包括水田46.66 hm2,旱地156.83 hm2,林草地55.58 hm2。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06.8338亿元,平均每公里投资约7867万元,分4年投入,分年投资比例为20%∶30%∶30%∶20%。预计于2008年底开工,2012年底建成通车,建设期4年。
二、路线比选及重要环境要素分析
1、在综合考虑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社会经济、城镇规划、水土流失以及路线对声、空气、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本报告书认为“工可”的推荐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
2、敏感区域
本项目在K254+635(手爬岩)跨长江,涉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本次评价以就工程实施对该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委托相关资质机构进行专项评估。
本项目工可推荐的路线经过环评单位和工可路线主体设计单位的多次沟通和调整,路线不涉及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并且路线已经调整出原来中穿的自贡恐龙国家级地质公园,确保路线距离地质公园边界在500米以上。
3、饮用水源
本项目经过环评单位和工可路线主体设计单位的多次沟通和调整,推荐路线方案因客观因素制约,无法调整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路段有三处,分别是威远县团鱼凼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受庆卫镇城镇发展规划控制)、沿滩区仙市镇杨柳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受路线总体走向和何市镇双桥水库二级保护区限制)、龙马潭区特兴镇龙溪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受路线总体走向和泸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限制)。针对这三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本次评价要求工程建设单位在确保饮用水安全和加强施工期、营运期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内江市政府、自贡市政府和泸州市政府均复函同意了推荐路线方案。
4、城市规划
本项目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直接连接了四川省规划中的九大城市中的自贡和泸州两市,连接了仁寿、威远、富顺三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依据本项目所在地区需要服务和连接的主要城镇(仁寿、威远、自贡、富顺、泸州等),项目工可推荐路线方案总体符合项目沿线重要城镇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坚持“靠近而不进入”的总体原则下,尽量选择了有利于地方社会经发展和缓解当地交通运输瓶颈的路线行进方案。
5、文物保护
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影响。
6、矿产压覆
根据调查,本工程设计路线在仁寿~威远段(公路里程桩号K90~K120),从平面上穿越数个煤矿采空区,工程在该段建设多为地表工程,局部存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且公路路面设计高程与路面以下各煤矿采空区顶板高程相差108~200m,所以该工程建设不会对煤矿采煤产生不利影响。
7、重大基础设施
拟建项目与所在地区现有重大基础设施干扰较小,能够保证现有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三、社会环境
1、随着公路建成运营,必将带动沿线诸多行业的兴起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
;加强城乡贸易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大量机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2、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项目直接影响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发展。虽然,兴建该公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但在项目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资源,并注重项目沿线水资源的保护。
3、公路永久性和临时性占地将使部分当地居民群众临时或永久性搬迁,引起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应坚持按国家政策办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采取合理的补偿措施安置后,进行再生产,能够把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限度。
4、该公路的建设投入运营后,对原电力、水利、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干扰影响不大,长江特大桥桥位通航环境较好,通航净空尺度满足《内河通航标准》中关于Ⅲ级航道净空尺度的要求。
5、拟建公路对居住区、群众人际交往以及耕作的分隔和阻碍的影响很小,通过设置桥梁、通道涵洞、人行天桥等方式可以得以缓解。
6、拟建公路的路线选择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本着路线过乡镇“近而不进”的原则,对沿线城镇规划无大的影响,但过老的明月乡场镇路段下阶段可考虑局部调线,减小拆迁安置。
7、经过初步调查,拟建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公路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拟建公路沿线的文物进行调查勘探。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文物后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应立即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四、生态环境
1、拟建公路所在区域气候类型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期长,土壤适宜种性广,在海拔200~500m的丘陵地带多已垦殖为农业区域,并栽培有油桐、油茶、柑橘、枇杷、梨、龙眼等。由于自然、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区内的地带性自然植被常绿阔叶林已经不复存在,现有植被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灌丛、草丛和人工植被。在科属组成上,根据调查和现有资料统计,有维管束植物136科377属512种,其中蕨类植物18科25属30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12科342属469种。
2、拟建公路所经的区县包括成都市锦江区和双流县,眉山市仁寿县,内江市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沿滩区和富顺县,泸州市泸县、龙马潭区和江阳区等10个县、区。各区县林地面积在4352.90~43977.10 hm2之间,森林覆盖率在16.41%~31.50之间。
3、项目沿线:起点至二峨山隧道进口段,K0+000~K37+375,海拔480~525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慈竹林、枫杨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二峨山隧道出口至汪洋互通段,K39+685~K97+140,海拔350~525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柏木林、马尾松林、喜树苦楝混交林、慈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汪洋互通至老场隧道进口段,K97+140~K115+050,海拔520~70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杉木四川大头茶混交林、毛竹林、慈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老场隧道出口至许家山隧道进口段,K117+000~K129+230,海拔350~525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柏木林、慈竹林、毛竹林、蓝桉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许家山隧道出口至大黄山隧道进口段,K129+440~158+300,海拔300~38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柏木林、慈竹林、硬头黄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大黄山隧道出口至瓦市互通段,159+370~K179+220,海拔290~30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慈竹林、斑竹林、麻竹林、农田、及经济林等;瓦市互通至富顺互通段,K179+220~K194+050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海拔260~29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慈竹林、麻竹林、白夹竹林、斑竹淋、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富顺互通至小峨山隧道进口段,K194+050~K213+640,海拔290~35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杉木林、马尾松林、慈竹林、麻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小峨山隧道出口至石洞互通段,K216+465~K241+750,海拔270~35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杉木园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栎类混交林、慈竹林、斑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石洞互通至终点段,K241+750~K262+551,海拔210~35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龙眼林、慈竹林、麻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
4、评价区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人类干扰下形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区植被均处于次生演替的不同阶段,群落特征尚未稳定,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大。评价区内资源植物种类较多,均呈零星分布,野外考察未发现集中分布、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根据现场调查,按照国务院1999年8月4日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及《四川省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有人工栽培的国家保护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表5.2-8),但距离较远,公路建设不会影响到其生长。自1998年天保林工程实施以来,拟建公路沿线各区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地的天然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区域内的天然保护林分布在K32+350~K42双流仁寿交界二峨山、K100~K109仁寿威远交界处、K128~K134许家山、K150~K160威远自贡交界大黄山、K210~K220富顺泸县交界小峨山等路段,本区天然林表现出如下特点: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比重较大。
5、拟建公路K254+635长江大桥穿越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长江南岸树龄约80年的龙眼林,龙眼林沿长江岸边呈条带状分布,宽约70m,龙眼株距约为7m。拟建公路影响株数为64株。
6、拟建公路所在区域属东洋界华中区和西南区交界处,古北界动物与东洋界动物在此区域相互渗透,混杂,同域分布,鱼类和鸟类物种数较为丰富。由于沿线以农耕环境和人工林为主,植物组合单纯,人为干扰严重,脊椎动物种类相对贫乏。通过沿线调查,访问沿线村民,沿线主要动物是王锦蛇、乌梢蛇等爬行类动物、大杜鹃、斑头鸺鹠等鸟类、松鼠等小型兽类及蝴蝶等昆虫类动物,农田及村庄周边有常见的麻雀、家燕等鸟类、褐家鼠等啮齿目兽类、蟾蜍等两栖类等。拟建公路以特大桥型式在K254+635跨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州段缓冲区,距离缓冲区的上边界约13km,距离缓冲区的下边界约25km。
7、拟建公路起点至兴隆段(A1K0+000~K17+780)段六车道高速公路,兴隆~分水(终点)段(K17+780~K262+551)四车道高速公路,公路路基占地指标均低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中微丘区占地指标的低值,符合要求。互通立交占地显示,江家枢纽互通等20个互通分别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平原微丘区互通占地指标的中、低值。
8、取弃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地表取土,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改变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景观,使区域植被盖度和植物多样性下降,自然景观破碎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降。同时取弃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土流失等问题。拟建公路项目在取弃土场设计选址过程中,尽量少占耕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天然林地,力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项目区地形复杂,林草茂盛,耕地分布零散,弃渣场不可避免地占用了部分耕地。项目沿线拟设置1处取土场,上路桩号为K7 +700,取土场总占地面积0.8hm2。设置76处弃渣场,弃渣场总占地面积104.8hm2。施工结束后将进行取弃渣场表土回填复垦和绿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取弃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9、拟建公路需新修建施工便道68.96km,总占地面积为41.38hm2,其中耕地4.86hm2,旱地23.03hm2,林草地13.50hm2,施工便道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本项目占用的耕地不属于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新建施工便道原则上进行保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则应对路面进行平整、硬化后交付地方作为农村公路使用;将来无法使用的,采取恢复措施。拟建公路大桥、隧道等大型工程较多,施工过程中需设置41处施工场地,占地面积为51.37hm2,其中包括水田3.33hm2,旱地35.96hm2,荒草地12.08hm2,施工场地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施工结束后对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和复垦,可减轻和弥补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鉴于本项目施工场地占地数量有限,占用的耕地不属于基本农田,因此施工场地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被环境所接受。由于本项目沿线人口较为密集,建议施工单位尽量采取租住地方现有空闲房屋的形式,确需新建的应设置在公路永久占地范围内,避免新增占地造成生态破坏。
10、拟建公路工程的建设造成年生物量减少72524.7t,其中永久占地损失生物量66212.98t,临时占地年损失生物量6311.72t,项目沿线为典型农业生态区,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体系的生产力降低幅度不大。而且临时占地损失的生物量施工结束后可通过绿化、复垦得到补偿,永久占地损失的生物量通过公路互通立交、中央分隔带和边坡绿化,耕地补偿等也可以得到恢复。工程在下阶段设计中应尽量优化K255+635长江大桥的位置,避免对长江南岸龙眼林古树造成破坏。若桥位优化确有困难,施工前应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并对受影响龙眼树进行移栽,最大程度地减少破坏。
11、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区域内的天然林分布在K32+350~K42双流仁寿交界二峨山、K100~K109仁寿威远交界处、K128~K134许家山、K150~K160威远自贡交界大黄山、K210~K220富顺泸县交界小峨山等路段。除仁寿威远交界处外,其余穿越天然林集中区域的路段均设置隧道,对天然林地影响较小,不会占用和影响到天然林的主体部分。工程永久占用林草地659.53hm2,临时占用林草地55.58hm2。相对于区域遍布的林草地来说,所占比例较小。
12、拟建公路沿线农业生产发达,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占用耕地,但从征占比重来看很小,项目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格局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地区整体民众的生产水平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沿线农业生产发达,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公路将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从占用的比重来看,项目建设对沿线的基本农田总量影响较小。
13、施工期对野生动物影响是必然的,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这种影响由于只涉及在施工区域,范围较小,而且整个施工区的环境与施工区以外的环境十分相似,施工区的野生动物较容易就近找到新的栖息地,这些野生动物不会因为工程的施工失去栖息地而死亡,种群数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仅在施工区的野生动物密度会有所降低。营运期工程设有桥梁240座,通道115处,涵洞561道,隧道5座,互通式立交20座,分离式立交13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阻隔的影响,可以保证物种生存和物种交流。
14、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均为鸟类和兽类。项目沿线林地和水域面积较大,可供选择作为保护鸟类栖息地的区域面积较大,加之鸟类活动范围较大,它们会选择新的栖息地,因此拟建公路对其影响轻微。水獭、豹猫、赤狐可避开道路两侧的噪声影响带、灯光影响带觅食和栖息,而且项目设置桥梁240座,通道115处,涵洞561道,隧道5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座,可供动物通过,对保护动物的影响较小。
15、本项目的长江大桥施工期间建设范围内河流局部区域的河势变化很小,时间较短,对鱼类产生活和繁殖习性影响是有限的,而且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减小。对最近的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很小。在有防护措施情况下,SS预测浓度为21.52mg/L,不会影响现有的水体功能,COD、SS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及《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标准值要求。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实施完善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采用专用管道将桥面径流收集后引到集水池中,避免初期雨水径流或事故径流对水体造成影响,对桥区建设水域附近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珍稀、特有鱼类及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等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很小。
五、声环境
1、本项目两侧评价范围内共有噪声敏感点203个,其中村庄196处,学校6所,医院1所。村庄敏感点中距离路中心线距离小于40m的有101处。
2、代表性敏感点生活噪声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成都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51~52dB,夜间噪声40~43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眉山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48~52dB,夜间噪声40~42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内江市、自贡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44.4~54.2dB,夜间噪声38.3~47.7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泸州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35.9~48.3dB,夜间噪声39.0~46.1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代表性敏感点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表明:锦水花香小区1栋楼受现有交通噪声影响,夜间噪声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类标准。BK73+800冯家坝昼夜交通噪声满足4类标准;裴家巷子交通噪声衰减断面监测结果可见,现有道路对敏感点的影响主要为夜间交通噪声影响显著,且影响范围集中在距离路线50m的区域,100m处监测结果夜间交通噪声略高于2类标准,200m处监测结果远小于2类标准,可见交通噪声在200m处基本不会产生影响;邓家坝24h的连续交通噪声监测结果显示,昼间8:00时段监测的结果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类标准,夜间4:00、5:00、6:00时段监测结果超过4类噪声标准,超标量为0.9~3.6dB。说明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夜间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00~7:00。
3、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的范围内,夜间将出现在距施工场地480m的范围内。路基施工在昼间在距施工场地40m以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m处基本达到标准限值。桥梁施工打桩时影响较远,昼间在126m处才能达标。
根据敏感点房屋分布特点,各村庄房屋分布较为分散,昼间施工噪声对临路距离小于40m的住户产生一定干扰和影响。夜间施工影响范围大于昼间,夜间施工噪声对临路200m内的住户存在影响。公路施工噪声是短期污染行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对公路沿线噪声敏感点产生影响。
4、项目沿线敏感点营运近期、中期及远期交通噪声评价如下:
(1)村庄敏感点
拟建公路沿线敏感点营运近期昼间唐家大堰、梁家坝、任家坡等6处超标,超标范围为0.1~1.9dB,其中梁家坝超标量最大;夜间白家院子、万家院子等106处敏感点存在超标,超标范围为0.1~9.6dB,其中超标量最大的敏感点为庙儿墩。营运中期昼间噪声14处敏感点均超标,超标范围为0.1~3.4dB;夜间162处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为12.4~0.1dB。营运远期昼间噪声48处敏感点存在超标,超标范围为0.1~4.9dB,夜间192处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为0.1~14.0dB。
(2)医院、学校敏感点
拟建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有医院1所,学校6所。千合乡卫生院营运初期昼夜噪声均达到2类标准,中期夜间超标1.3dB,远期夜间超标2.9dB。6所学校均无住宿学生,仅预测昼间噪声值。预测结果显示营运近期刘海小学、燎原小学、双龙小学存在超标,超标量分别为3.4、3.3、1.7dB。中期3所学校昼间超标,超标量分别为4.9、4.7、3.3 dB。远期5所学校超标,昼间超标范围为0.9~6.6dB。
5、对于公路交通噪声超标问题,可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声屏障、建筑物设置吸隔声设施(隔声窗)、调整建筑物使用功能、环保搬迁、栽植绿化林带等,本评价结合实际踏勘的情况及评价中的预测结果,对噪声超标较大敏感点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措施原则为营运近期未超标的敏感点不采取措施,近期超标在3dB的敏感点采取监控措施,超标大于3dB的敏感点,根据路线一侧超标户数大于20户采取声屏障,超标户数小于20户采取通风隔声窗。
6、建议规划部门不要批准在拟建项目两侧235m内修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对声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建筑物,如果一定要建,则其声环境保护措施应由建设单位自行解决。
六、水环境
1、本项目水环境保护目标分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一般地表水体两类,一般水体包括长江、沱江、鹿溪河、东风渠、通江河、清水河、威远河、釜溪河、濑溪河、龙溪河、船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威远县团鱼凼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沿滩区仙市镇杨杨叉河用水源保护区、龙马潭区特兴镇龙溪河饮用水源保护区。
2、从现状监测看,拟建公路跨越威远河、沱江、濑溪河、长江河段pH值、CODcr、NH3-N、石油类4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说明这些河段水环境质量良好;路线跨越通江河段,由于河流沿线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国省道交通运输的影响,且监测时段位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缓,石油类超标3~4.6倍,CODcr超标0.1~0.25倍。
3、本项目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多座跨河流、冲沟的桥梁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河流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临河路段进行路基开挖、填筑时若防护不当会有土石进入河流,堆放的建筑材料管理防护不当被雨水冲刷;营运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初期雨污水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污染水体,危化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服务区、养护工区及收费站生活污水。
4、施工期间驻地采用租用当地民房,利用现有化粪池或干厕处理后用做农肥,影响较小。另外要对施工期沿河及跨河路段产生的拌和废水和油污水进行单独收集、并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施工期4座长隧道地下水不丰富,因此发生大量涌水的几率较小,对上部植被生长用水和少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影响较小,对于隧道施工废水应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
5、对本工程运营期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路面桥面径流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桥面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沉淀处理后,拟建公路桥梁路面径流对河流水质影响很小。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所产生的污水中SS、COD、BOD5、石油类均超过排放标准,分别采用改良式化粪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绿化。
6、本项目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和矿建材料)车辆在所经水域(主要长江、沱江、通江河、清水河、威远河、釜溪河、濑溪河、龙溪河等跨河及临河路段)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七、环境空气
1、以锦水花香小区(A1K1+280)、袁家(K120+500)、大山铺北万家桥(K162+434)、龙头铺泸酒发展区(K256+500)作为代表监测点的整个范围NO2和TSP日均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说明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2、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TSP,但时间是短暂的。采用施工现场定期洒水,合理设置施工场地位置,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蓬布,料场远离居民点并掩盖等措施,可以减轻其影响程度。
3、类比分析可知,营运初期、中期和营运远期,公路沿线各路段的CO、NOx浓度在路中心线20m外可满足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八、水土保持
1、项目建设期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时段,由于项目对原有地表的扰动,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项目区在预测时段内若不设置挡防措施将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169.702万t,其中自然背景流失量18.678万t,工程建设新增土壤流失量为151.024万t,且路基工程施工、弃渣场是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
2、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涵盖了主体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等单项,涉及的水土保持分项目完整;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囊括了建设区、直接影响区,水土保持范围界定全面、准确。
3、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综合体现,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项目承受的水力侵蚀,减少公路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本项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从环保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4、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投资为18618.25万元。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后,植物防护措施面积720.72hm2;工程防护措施面积184.66hm2。项目的实施没有重大的水土流失制约因素,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水保措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指标能够达到防治目标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上看,本项目建设可行。
九、固体废物
施工期应在施工集中场所设置临时垃圾收集桶,运营期在停车区和服务区考虑设置垃圾桶收集固体废物,垃圾定期运附近城镇垃圾处理场处理。
十、事故风险
从预测结果可见,拟建公路全线发生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的概率小。2013年环境敏感路段危险品运输石化产品和运输矿建材料的车辆的平均发生概率分别为每年0.04次和0.05次,2019年为0.06次和0.08次,2027年为0.09次和0.11次。但是只要发生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风险事故,对敏感路域环境都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运输矿建材料车辆全线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对石化产品要大,但造成的污染程度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公众参与
通过对本项目沿线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普通群众,特别是受影响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绝大多数拥护该公路建设项目,并要求尽快建设该公路;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该公路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有被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公路的修建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同意该公路建设征用部分土地、拆迁部分住房,并有条件服从安置,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要求经济补偿,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征地拆迁政策不太了解;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公路建设对自己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噪声影响和土地占用,提出
加强公路绿化、减少农田占用、保护农民利益等要求。
十二、经济损益分析
对拟建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投资进行估算,一次性环保投资24314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2%,环保投资12.5万元,环保措施的实施每年可挽回经济损失9010万元,按照营运期10年估算,环保效益比为3.6,说明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较显著。
十三、环境影响结论及建议 成都至自贡至泸州(至赤水)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是适应四川省及达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下级网络-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的需要,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作为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是省交通建设联系会议第一次会议确定的“6+3+2”建设项目中力争今年开工的2个项目之一,不仅连接了省会成都市,也连接了四川省规划中的自贡和泸州两大城市,形成大城市间快速、便捷的运输大通道,对实现西部地区内引外联、通江达海,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在加快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程中,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建设时机日趋成熟。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的予以承诺并落实。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对拟建公路沿线公众参与的调查表明,当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受影响居民拥护该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及招投标文件、工程监理合同及招标文件等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环境监理方案实施监理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建议在下阶段设计中进一步进行局部路段的优化方案比选,减小对当地土地占用和拆迁安置的影响;另外深化项目沿线现有居民的分布情况调查,更为准确合理地设置通道位置,更加有效地缓解高速公路封闭带来的交通阻隔问题。综上所述,成都至自贡至泸州(至赤水)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第三篇:天荒坪第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
318国道长兴段公路改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 工程概况
318国道长兴段公路改建工程位于长兴县南部,原318国道即现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南侧,路线起点与李家巷附近104国道(桩号k1340+300)相接,终点为浙皖两省边界的泗安界牌,途经李家巷镇、吕山乡、虹星桥镇、林城镇、泗安镇和二界岭乡六个乡镇。线路地理位置见下图。
本工程路线全长42.54km。工程大部分为新建路段,小部分利用原318国道老路拓宽改造,长约4km。工程由原来二级公路调整为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工程永久占地190.941hm2,施工期临时占地2.30hm2,拆迁建筑物2.49万m2。全线设大桥2206.76m/8座、中桥726m/21座、小桥39m /3座,涵洞174道,全线设互通式立交2处,平面交叉37处,港湾式停靠站34处,管理养护中心和省际检查站各1处。
工程总投资约11.5亿元。2009年6月开工建设,2011年12月竣工,建设工期30个月
环境现状
长兴县位于浙江省北端,东临太湖,西南与东南与浙江省安吉县、湖州市区相接,西临安徽省广德县,北接江苏省宜兴市。工程位于长兴县南部,属于泗安低丘盆地和长泗平原,地形相对平缓,年平均气温15.6℃。工程区及沿线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土和水稻土为主。
工程涉及二界岭乡、泗安镇、林城镇、虹星桥镇、吕山乡、李家巷镇6个乡镇,沿线主要为农田和园地,农用地占沿线土地总面积的85%左右。动植物以农作物和家禽为主。经现场踏勘,未发现珍稀保护动植物和古树名木。
工程沿线的主要景点为位于工程西南侧的仙山湖风景旅游景区,目前尚无级别,正处于规划建设中。本工程线路约4km位于旅游区内,主要涉及仙山核心风景区规划的“大地艺术”景点,位于现有主要景点――仙山山脚下,与其它景点距离则较远。根据浙江省文物局调查,工程用地范围内未发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仅发现旧石器地点4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1处,古墓群2处。
本工程线路从仙山湖省级湿地公园东北角经过,该公园目前在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本工程线路约4km位于拟规划的国家湿地公园内,主要涉及湿地公园的“泗安塘农耕湿地体验区”,为三级保护区,位于主要湿地“仙山湖”(即泗安水库)坝下的陆域范围,周边主要景点为“田园图绣”和“农耕湿地馆”。
工程所在区域属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沿线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为主。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除泗安塘泗安水库出口下游约1km处断面的石油类和CODcr指标,支流畎桥港处断面的石油类指标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外,其余泗安塘泗安、管埭、午山大桥张王塘港的吕山大桥断面各项指标均符合Ⅲ类标准要求;工程沿线17个声环境现状监测点昼夜噪声均满足2类、4a类标准要求;拟建工程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张亩山村监测点位的TSP、SO2和NO2日均值和小时值均符合环境空气二级标准。主要环境影响
3.1 社会环境
318国道改建工程是长兴县干线公路网规划的“四横”之一,在区域公路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加快南部主要城镇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工程设置有互通式立体交叉2处、平面交叉37处,工程在上述交叉工程施工期间会对与之交叉的道路交通造成一定影响;工程改建路段施工期间会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工程施工期间,工程施工和运输车辆将大量增加,对工程附近居民的出行有一定影响。
工程需拆迁电力、电讯杆2792根;设置涵洞174道。建设单位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方式,减少对基础设施影响。
本工程占地总面积共193.24hm2,其中永久征地190.94hm2,临时占地2.30hm2,占用基本农田约73.17 hm2。拆迁农居103户约412人,拆迁建筑物面积2.49万m2,工程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拆迁安置相关条例、办法,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给予征地拆迁户适当补偿并妥善安置;对于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在项目开工前应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的批准手续,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协助沿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占用的补偿工作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本工程线路从仙山湖风景旅游区主要景点――仙山山脚的东北面经过,与其它景点距离则较远。线路约4km位于旅游区内,主要涉及仙山核心风景区的规划景点“大地艺术”,目前该旅游区规划正处于详细规划阶段,泗安镇人民政府同意在下一步规划阶段结合318国道长兴段公路进行旅游区结构调整,同时,结合318国道进行旅游区道路的规划。但工程施工期间对该区域的农田风光有一定影响。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仙山湖风景旅游区周边交通条件,有利于仙山湖风景旅游区的旅游开发。
工程用地范围内未发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仅发现旧石器地点4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1处,古墓群2处。本工程应在完成上述遗址和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后进行建设。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履行文物保护职责,一旦发现有地下文物古迹,应当立即与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取得联系,协助做好文物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工作。
本工程吕山大桥、泗安塘大桥和天平桥大桥将分别跨越长湖申线Ⅲ级航道、泗湖线Ⅴ级航道和畎桥港VI级航道,工程设计上已考虑航道净高要求,因此,工程建成后,桥梁跨越不会对各航道的正常航运带来影响。
3.2 生态环境
工程所在区植被主要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未发现有珍稀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工程占地中植被面积占所涉6个乡镇的比例很小,对区域生态稳定性影响不大,不会造成植物物种的消失,因此,工程建设对区域植物的多样性影响很小。工程占植被面积约156.31hm2,损失植物生产力约1293.62t/a,损失量不大,对工程所在区生态结构稳定性影响不大。
工程沿线动物以家畜禽为主,野生动物主要为鸟类,未发现有珍稀保护动物。工程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教育,禁止捕杀鸟类。对养殖的家禽、鱼类及珍珠应妥善做好搬迁工作。
根据《浙江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本工程线路建设对湿地动植物影响不大,但可能对拟建湿地公园中“田园图绣”和“农耕湿地馆”规划区存在一定影响,目前详细规划尚未制定。经业主单位与长兴县林业局沟通,林业局表示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时设计单位已经考虑到该公路的建设,下步将在详细规划中进行适当调整。因此,长兴县林业局同意该道路通过此区域。可见,本工程线路建设与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不会造成冲突。3.3 水环境
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桥梁施工中产生泥浆及污废水、施工机械冲洗及施工船舶产生的含油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本工程涉水桥梁施工产生的泥浆可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或泥浆池内,部分泥浆回用,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排放(其中上街头中桥和朱湾中桥处产生的上清液需引至该桥梁工程区200m以外排放至土壤中,不得直接排入泗安塘水体中),沉渣用于路基回填或桥头路段的绿化覆土,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车辆维修和冲洗将产生油污水,主要含石油类和SS,水量不定,工程施工期间应禁止在泗安水库及其上游汇水支流II类水质多功能区、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仙山湖风景旅游区内进行施工机械冲洗,以防废水排入泗安水库或泗安塘;在桥梁施工时需使用船舶,施工船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漏油,应加强施工管理注意防止漏油产生;施工人员一般借住于周边农民房,该部分生活污水可利用当地居民原有处理设施一并处理并用于农灌,不会对周围水体造成影响。少部分施工人员需搭建工棚,每个施工点生活污水量约6t,该部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 4 处理后用于周围农灌,不排入周边水体,对水质影响不大。同时,要求在泗安水库及其上游汇水支流II类水质多功能区和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不得设置临时生活区。
2008年泗安镇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从泗安镇西北侧的人民桥附近上移至泗安水库,目前下湾村至人民桥段已不做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库取水口位于大坝南侧,工程线路与其距离在1150m以外,因此工程建设对取水口无影响。
本工程共设置涵洞174个,以保证公路的过水能力,涵洞型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或土箱涵,设计洪水频率采用1/100。因此,公路建成运营后一般情况下对防洪排涝影响不大,也不会因洪水(频率在1/100以内)影响公路自身的安全。本工程跨河桥梁共5座,桥梁布设时考虑兼顾堤岸两侧的道路及其防洪需求,不压缩现有河堤内河宽,如需占用则改河道,以保证泄水、排洪通畅和桥梁安全,桥梁设计洪水频率采用1/100。因此,本工程桥梁建成运营后,一般情况下可保证防洪排涝(频率在1/100以内)的需求。
本工程营运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路面、桥面径流。公路路面、桥面径流对沿线水体的浓度影响时间较短,且随着降雨时段的增加而减小;但对于泗安水库及其上游泗安塘II类水质多功能区和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求工程运行期污废水不得排放,该区域路面径流及桥面径流应采取措施,将径流引排至附近非农田土壤中。养护中心和省际检查站的污废水主要为管理人员和养护工人的生活污水,若上述污废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将影响附近水体水质,因此应在各处设置一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水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用于站区绿化。3.5 声环境
公路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各种筑路设备的机械噪声,以及建桥打桩、材料运输等产生的噪声。根据预测,多台机械设备施工噪声的昼间最大影响距离为180m,夜间为310m,影响范围较大。由于本工程各敏感点与公路中心的距离小于200m,因此施工噪声对周围敏感点声环境影响较大,需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禁止夜间施工,若因工艺要求需夜间连续施工的须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同意并告知附近村民。
根据预测,在营运初期2012年、中期2018年和远期2026年昼间噪声预测 5 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夜间噪声均超标。
吕山村井头浜(钱家舍)和谭家人文庄2等两个敏感点没有涉及声环境2类区。根据预测,营运初期昼间除石泉张家村
2、滩龙、吕山村东周、西周村、塘埂村、仙山村陈家弄,营运中期除石泉张家村
2、滩龙、桃园村、吕山村东周、西周村、虹里桥、大里村、荒田科、塘埂村、仙山村陈家弄、大东村,营运远期除石泉张家村
2、滩龙、东湾村、桃园村、吕山村东周、西周村、虹里桥、姚洪斗戚家斗、大里村、小李村、荒田科、塘埂村、塔上村、罗家、仙山村陈家弄、大东村噪声超出2类标准外,其余均达标;营运初期夜间除谭家庄人文村1符合2类标准外,其余均超标,营运中期远期夜间噪声均超标。3.6 环境空气
工程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车辆行驶扬尘、堆场扬尘、搅拌扬尘和沥青烟气;根据预测结果,在近期2012年、中期2018年和远期2026年各敏感点的NO2浓度日均值和高峰时均值均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3.7 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193.24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74.72hm2,主要为园地和林地。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71.49万m3,填筑总量216.08万m3,借方量154.47万m3,弃渣量9.88万m3,其中3.54万m3钻渣采用沉淀池或泥浆池固化处理,表层土4.95万m3和淤泥0.46万m3已用于工程区附近的土坑、洼地或废弃鱼塘填筑、造田;拆迁废弃土石料0.93万m3已在安置区综合利用。工程无弃渣场和取料场。
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8.10万t,其中施工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量7.87万t,自然恢复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量0.23万t,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7.86万t。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包括: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对沿线水系的影响、对沿线植被、农田产生影响、对沿线生态景观造成影响。3.8 环境风险
本工程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交通事故所引起的危险品污染事件,特别是公路跨过水域或从水域经过时,车辆发生事故将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经预测,公路营运期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在所经水域路段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重大 6 交通事故的概率较低,但危险事故风险客观存在,特别是朱湾中桥跨越泗安水库上游北部汇水支流,上街头中桥跨越下游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有关部门仍应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防范,并加强安全管理。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4.1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调整线路线位,工程尽量少占用耕地,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在满足排水、立交净空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路堤高度,减少占地宽度,节约用地;避免穿越村庄,减少工程拆迁量。建议在保证路基排水边沟工程结构稳定和保证路基排水能力的前提下,将横截面由梯形改为近似矩形。
在工程征地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户给予补偿,协助当地政府妥善安置征地拆迁户。安置新址选择应保证与当地村镇规划相协调,并不受公路的二次干扰。
应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施工营地应尽量利用路线两侧现有房屋和场地,尽量利用路基永久占地作为临时堆放场所。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做好迹地恢复工作,恢复原土地利用;淤泥场和耕植土临时堆放场尽量选用旱地和园地。
对于工程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土地占用的补偿工作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实现占补平衡。
施工期间在仙山湖风景旅游区规划范围内禁止设置施工营地和临时堆放场地,必须做到文明施工,施工结束及时进行场地恢复。
施工期间必需加强施工场地边的交通疏导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正常交通的影响,注意施工安全;公路建成后应做好交通运输安全预防和宣传工作,确保公路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合理安排施工,不影响农田排灌和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文物应立即停工,保护现场,并及时与当地文物部门联系,配合文物部门做好文物抢救工作。
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中路基填挖、施工占地、弃土等施工活动,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可能减小对植被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应对路基两侧及施工临时占地等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同时,注意收集和保存表层土,以便施工结束后用于复耕或绿化。
在湿地公园内施工,应注意保持现有湿地植被的特色,不得对现有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严格保护公园范围内典型的原生湿地植被景观;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等湿地有害植物;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湿地植物造景尽量采用乡土湿地植物,慎用外来物种,以维护公园植物多样性,防止有害植物的入侵。
工程生态恢复措施将结合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并从恢复和提高其生态、景观功能出发,实施植被恢复措施。主要恢复区域为道路两侧路肩和施工临时占地区等。道路路肩可配置杜英(木荷)+杜鹃的植被模式,施工临时占地区将在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恢复,植被类型可与周边区域保持一致。
工程施工期间禁止捕猎,尤其在湿地公园范围内禁止捕猎湿地动物和其它妨碍湿地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保护现有水禽及其生态环境,公路架设桥梁时注意先趋赶水禽,减少在湿地公园的临时占地,减缓对水禽生态环境的影响。4.3 水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对桥梁基础开挖产生的泥浆废水的处理,涉及敏感水域的上街头中桥和朱湾中桥处泥浆沉淀后上清液需经临时排水沟引至工程区200m以外排放至土壤中,不得直接排入泗安塘水体中,其余桥梁施工泥浆水经沉淀后上清液排放,沉渣干化后就地平整。
禁止在泗安塘的泗安水库及其上游汇水支流II类水质多功能区、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仙山湖风景旅游区内进行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可在该区域以外村庄内设置施工机械集中冲洗点,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同时,加强对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管理,严禁漏油和施工机械冲洗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不得在以上敏感水域周边设置施工临时生活区,尽量租用当地农居,其生活污水按当地居民污水处理方式处理后用于周围农田灌溉,须设置施工临时生活区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周围农田灌溉,不排入周边水体。
完善路面径流、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同时,在大桥两侧及联接路段两侧设置截水沟,将路面径流引至农田排放,并在桥面两端设计沉淀池,以免路面径流、桥面径流排入泗安塘。在联接路段及桥梁两侧设立高等级防护栏,加强道路的照明设计,并设立“谨慎驾驶”警示牌和危险品车辆减速标志,降低因路段交通事故带来的对水体水质污染的安全隐患。
养护中心及省际检查站处均设置一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水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回用于站区绿化。4.4 声环境保护措施
对高噪声施工机械在沿线居民集中区施工时,设置临时隔声护围,减小施工噪声影响。在沿线各敏感点附近施工时,严禁强噪声设备夜间施工,若无法避免,需报经长兴县环保局审批后方可作业,并告示周围群众。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降低噪声源强。
根据营运中期2018年噪声预测结果,各敏感点昼间噪声基本达标,但夜间噪声基本超标。噪声超标值在5dB以下的敏感点采取限速和禁鸣措施,噪声超标值在5dB以上的敏感点采取自愿原则改变前排房屋的使用功能,或者设置通风隔声窗措施。根据预测,工程建成营运后,公路运营初期2012年、中期2018年和远期2026年的2类区昼间防护距离分别为72m、79m和87m,夜间防护距离分别为156m、172m和189m;4类区运营初期、中期和远期的昼间防护距离分别为14m、15m和16m,夜间防护距离分别为52m、62m和68m,上述范围以内靠近公路第一排应避免规划、建设对声环境敏感的建筑物。4.5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场地采取洒水抑尘措施,每天洒水4~5次,新筑路基及时压实等,以减少施工扬尘影响;拌和站位置应设置在居民点下风方300m以外,禁止在村庄等敏感点附近搅拌沥青;土方、水泥、石灰和粉煤灰等散装物料运输和临时存放,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以减少起尘量,填料运至施工点时应及时回填,暂未回填的,应妥善堆置;加强沥青摊铺、灰土拌和过程中的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
工程运营期间,应加强交通管理,确保现有交通畅通;加强道路管理和路面养护;建议结合当地生态建设等规划,在靠近公路两侧,多种植乔、灌木;加 9 强运载散体材料的车辆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其采取加盖蓬布等封闭运输措施;建议规划部门在制定和审批城镇建设规划时,对在公路附近建设住宅、学校、医院、疗养院等敏感建筑物加以限制。阶段设计中必须明确养护站有无沥青等堆放和拌和场地及设施,若养护站有堆放和拌和沥青设计,则必须设置在居民点下风方300m以外。
4.6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主线工程防治区工程措施包括路基、附属设施工程施工前清基工程;路基边坡两侧、附属设施区截排水工程。植物措施包括路基边坡、中央分隔带和附属设施绿化工程。临时措施包括路基两侧、附属设施区临时沉沙工程;临时堆土拦挡防护工程。
桥梁及互通工程防治区工程措施包括互通区剥离表层土工程;桥梁及互通桩基础钻渣沉淀池利用结束后土地整治工程。植物措施包括沉淀池迹地绿化工程;互通区绿化工程。临时措施包括桥梁钻渣防护工程;临时堆土防护工程。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工程措施包括临时施工场地利用前剥离表层土和利用后土地整治工程。植物措施包括临时施工场地覆土和恢复林地工程。临时措施包括临时堆土防护、临时施工场地临时排水沉沙工程。工程建设合理性分析
318国道长兴段公路改建工程符合浙江省、长兴县交通建设规划,符合长兴县和各乡镇城镇总体规划,符合长兴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仙山湖风景旅游区规划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不相冲突,有利于促进区域公路运输、完善路网结构,缓解现状交通压力,加强长兴县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工程方案比选和环境影响比选,工程选线合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环保措施,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公众参与
本次调查共分发公众参与调查表142份(团体35份、个人107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本工程的建设情况较为关心和了解,对工程建设均持支持态度,群众主要担心的问题为生态破坏、水利设施和村道损坏等,并建议工程施工期间注意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洒水降尘,降低噪声污染,优化线路 走向,定线施工,减少浪费。本次环评均予以采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2009年3月18日和4月29日起,连续10个工作日在工程所涉及6个乡镇和村庄进行了二次环保公示,第二次公示还在评价单位网站上进行简本公布,两次公示期间均没有单位和个人向建设单位和审批单位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环保投资估算
本工程环保措施共需投资约868.4万元,占整个工程投资(11.5亿元)的0.76%。综合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但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将会对工程沿线区域产生一定不利环境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切实执行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鉴此,从环境角度看,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工程符合浙江省、长兴县交通建设规划,符合长兴县和各乡镇城镇总体规划,符合长兴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仙山湖风景旅游区规划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不相冲突,有利于促进区域公路运输、完善路网结构,缓解现状交通压力,加强长兴县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该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第四篇:大若岩镇科普工作简况
树立科学理念,服务全镇人民----大若岩镇科普工作简况
近年来,大若岩镇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科普工作与全镇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力求科普教育在大若岩镇更具大众化、通俗化、经常化,贴近居民生活,有的放矢,寓教于乐,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一是以提高居民素质作为镇科普建设的出发点。依托学校、老人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宣传阵地,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的科普讲座,邀请科普辅导员及专家学者到本镇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同时,通过深化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村庄创建活动,不断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有效地提高了全镇人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是以服务全镇人民作为镇科普建设的立足点。以“世界环境日”、“科技宣传周”、“环保宣传月”以及各重大节日、纪念日为载体,以宣传先进科学技术为导向,积极开展各类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居民分发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开展咨询服务并现场答疑解惑。同时,在有条件的村庄绿地、空地上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安装全民健身器材以及设置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室等文体活动室,不断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目前,全镇有户外健身场所25处、室内活动场所15处。
三是以调动全镇人民积极性作为镇科普建设的着力点。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为原则,围绕辖区管理和服务的主题,不断挖掘本镇资源,动员、协调、组织辖区各部门单位、辖区特长居民,通过开展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巩固辖区科普文化阵地,共同建设文明乡镇。同时,为拓展本镇科普工作新思路,为青少年及辖区居民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辖区内部资源,设立了教育基地,即埭头科普教育基地。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及科普文化知识教育,增长青少年学习校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嘉善县丁栅至天凝公路改建拓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
嘉善县丁栅至天凝公路改建拓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
1.1 工程概况
丁凝公路改建拓宽工程作为嘉善县提出的“五纵六横九连”的嘉善公路网布局之一,贯穿姚庄镇、西塘纽扣工业园区和天凝工业区,对嘉善县各乡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快其建设速度,必将促进其经济平稳增长。
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姚庄镇丁栅村与上海交界处,路线西行接姚庄互通连接线,沿连接线前行至桩号K6+000附近,路线偏离姚庄互通连接线另辟新道,跨越塘港、祥符荡、荻沼荡,尔后接陶丁公路,沿陶丁公路前行至K16+600附近南下,在桩号K21+000附近与平黎公路相交,而后穿过礼庙村、东顺村、东方红村,终点位于天凝镇与油车港镇交界。路线全长30.06km。
本项目路线全长30.06km,穿越姚庄镇、西塘镇、洪溪镇及天凝镇,其中姚庄镇内路线长7.664km,共有大桥3座,桥长750m;西塘镇内路线长14.47km,共有大桥5座,桥长1890m;洪溪镇内路线长5.76km,共有大桥3座,桥长675m;天凝镇内路线长2.16km,共有大桥2座,桥长435m。
工程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一级公路。路基宽度为26m。
工程计划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为56个月。本工程估算总投资12.66亿元,其中土建投资8.05亿元,项目建设资金由上级补助和地方自筹的方式解决。
1.2 环境现状
工程涉及嘉善县姚庄镇、西塘镇、陶庄镇和天凝镇,工程所在区周边土地主要为耕地和园地。工程沿线未发现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工程沿线陆生动物主要以一些常见种类为主,未发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从表3.4-1和表3.4-2可以看出,工程空气监测点位TSP、SO2和NO2日均值和小时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限值,因此,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从表3.4-3可以看出,工程沿线西何家浜、杨家娄、大舜、民主村、西村、礼庙村和杨家埭昼间噪声监测值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超标范围为1.5~7.4dB,超标原因主要为现有村道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西何家浜现状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从表3.4-4可以得出,24h噪声监测点位荡店浜村Ld为61.5dB,Ln为55dB,Ldn为63.0dB。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改建路段荡店浜(K3+950~K4+300)处的24h监测点位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达标。
从表3.4-5可以看出,工程涉及到的河流目前水质现状较差,大部分指标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要求,为Ⅳ、Ⅴ或劣Ⅴ类水体,造成这些水体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水体大部分为等级航道,船只运输过程中人员生活污水或船只油污水以及周围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接倾入河内,导致水体水质恶化。
1.3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1.3.1 社会环境
嘉善县丁栅至天凝公路改建拓宽工程征、占地总面积166.56hm2,其中永久征地135.11hm2,临时占地31.45hm2。占用基本农田约69.02hm2。拆迁建筑物面积84722m2。
工程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拆迁安置相关条例、办法,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给予征地拆迁户适当补偿并妥善安置;对于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在项目开工前应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的批准手续,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协助沿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占用的补偿工作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工程设置平面交叉18处,均为平面交叉。需加强施工场地边的交通疏导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正常交通的影响;注意施工安全,在施工路段两端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保证行车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工程共计拆迁各类电力及电讯线杆562根。在拆迁工程涉及的通讯、电力设施之前,建设单位应该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电力线按照先通后拆的原则,接通临时的电力线,避免停电、通讯中断情况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周围居民和企业单位的影响。
工程新建桥梁42座,设置涵洞7道,用于排水。桥梁与涵洞设计洪水频率均为百年一遇。本工程无跨航道桥梁。桥涵工程及其相关配套工程完工后,能够确保沿线水系畅通,基本保持沿线地区原有和工程涉及河道的自然状态,但工程开工建设前需征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1.3.2 生态环境
工程永久和临时占地对沿线农田生态和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区域植物组成种类分析可知,受公路建设影响的多为本地区常见栽培种,因此,工程对区域的植物多样性不会造成影响。工程区域受影响的动物种类主要为常见种类,未发现国家和省级珍稀保护动物,工程建设不会对珍稀保护动物造成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人员宣传教育,严禁狩猎,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1.3.3 水环境
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桥梁基础的开挖、钻桩、混凝土浇注、衬砌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及污废水,施工机械冲洗产生的含油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跨河桥梁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先钻孔,后灌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产生钻渣5.31万m3,均在护筒内,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和泥浆池内,部分回用,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排放,沉渣干化后就地平整,施工过程中无废水排放,对水质影响不大。工程施工期间,应利用西塘镇现有场地对工程施工机械集中清洗,对施工机械冲洗废水集中收集和处理,不得在施工场地任意冲洗车辆和机械。
根据工程施工安排与总体布置,各个施工点的人数相对较少,每个施工点施工人数按50人计,施工人员日生活用水量120L/人,生活污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则单个施工场地日产生生活污水量约为4.8m3。工程沿线村庄较多,施工人员租借当地居民的住房,施工生活污水排入当地原有排污系统进行处理,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工程建成后,在桥梁两侧及联接路段两侧均应设置截水沟、沉淀池等设施,防止路面、桥面径流直接排入红旗塘、卢墟塘、狄沼塘等。因此,一般情况下本工程路面径流不会对红旗塘、卢墟塘、狄沼塘等水环境产生影响。
路线跨越的河流水功能区划为多功能区,但工程营运期,一旦发生危险品车辆翻车事故,危险品可能进入红旗塘、卢墟塘、狄沼塘等,造成水体污染。具体分析见第8章风险评价。1.3.4 环境空气
工程施工期间,环境空气影响主要来自车辆行驶扬尘、堆场扬尘、搅拌扬尘和沥青烟气,通过采取措施,可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工程营运期间,各敏感点的NO2浓度日均值和高峰小时值均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没有超标,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居民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1.3.5 声环境
公路的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各种筑路设备的机械噪声,以及建桥打桩、材料运输等产生的噪声。由于本项目的敏感点距离公路中心线的距离在27~136m之间,受施工期噪声影响较大,需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高噪声机械和作业点应尽量远离这些居民布置,且夜间禁止施工,若要夜间施工须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同意并告知附近村民。
本工程噪声预测值超标分析评价如下:
本工程50处敏感点中,处于4a类区内的有40处,不同预测年份昼间噪声未超标,夜间噪声大部分都超标,最小超标值为0.4dB,最大超标值为8.1dB。50处敏感点均涉及1类区,昼间营运初期有13处敏感点未超标,营运中期有7处敏感点未超标,营运远期有4处敏感点未超标,昼间最小超标值为0.4dB,最大超标值为9.5dB;夜间营运初期只有3处敏感点未超标(西何家浜、塘南湾和洪溪村),运营中期有2处敏感点未超标(西何家浜和塘南湾),营运远期只有1处敏感点未超标(塘南湾),最小超标值为0.5dB,最大超标值为10.9dB。1.3.6 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166.56hm2,工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3.10hm2,全部为园地。
工程开挖土石方44.45万m³,填筑量171.90万m³,借方量(商购)152.35万m³,弃方量24.90万m³,其中拆迁废弃物0.36万m³和清除老路面0.16万m³运至嘉善县垃圾堆场,钻渣泥浆5.31万m³就地固化处理,一般土石方1.79万m³、干化淤泥4.83万m³和表土12.45万m³运至弃渣场处置(弃渣场为废弃鱼塘,弃方回填后复耕)。
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约13.65万t,新增的水土流失总量约13.53万t。施工期是工程建设可能产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时期,施工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为桥梁工程区产生的钻渣泥浆、清除淤泥、路堤边坡、临时堆土场等。1.3.7 固体废弃物影响
工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期生活垃圾和工程弃渣,这些固体废弃物如不进行处理,随意堆放,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当地环境。
1.4 环境保护措施
1.4.1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下阶段设计中,进一步优化调整线位,少占用耕地、林地,避开基本农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路基挖、填量,减少占地,节约用地。尽量避免穿越村庄,减少工程拆迁量。涉及工程沿线占地拆迁安置的,应充分考虑沿线政府和公众的意见,以供下一阶段路线优化设计。在工程征地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户给予补偿,协助当地政府妥善安置征地拆迁户。安置新址选择应保证与当地村镇规划相协调。
工程在下阶段设计过程中,应减少临时占地数量,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数量。施工营地的选择应尽量利用路线两侧的现有房屋和场地;尽量利用路基永久占地作为临时堆放场所,临时占地应尽量不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做好迹地恢复工作,恢复原土地利用;表土临时堆放场尽量选用永久征地范围内。
对于工程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占补平衡。1.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占地,减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对临时占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恢复植被或退耕。做好工程区表层土壤的保护和利用。工程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教育,禁止捕杀野生动物。1.4.3 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桥梁灌注桩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除部分泥浆回用外,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自然蒸发,不外排,沉渣干化后就地平整。加强对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管理,应利用西塘镇现有场地对工程施工机械集中清洗,对施工机械冲洗废水集中收集和处理,不得在施工场地任意冲洗车辆和机械。工人营地可尽量设置于沿线村庄内,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进行处理。
营运期:完善路面径流、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公路排水系统与现有规划的排水系统相协调。营运期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措施详见“8.4 事故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工程营运期针对后山坞出口处的管理站设置成套污水处理设备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1.4.4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合理选择施工便道等位置;水泥应罐装或袋装运输,车辆应采用加盖蓬布,土、砂、石料运输应控制运输量,严禁超载,装高不超出车厢挡板,并加盖蓬布,以减少扬尘对空气的污染,物料堆放时加盖蓬布;在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场地,采取洒水抑尘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清场工作。
工程营运期间:加强交通管理,确保现有交通畅通;在靠近公路两侧,尤其是敏感点附近多种植乔、灌木。这样即可以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境,改善路容;加强运载散体材料的车辆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其采取加盖蓬布等封闭运输措施。1.4.5 声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拌和场、预制场等距离居民区≥150m。禁止强噪声机械夜间作业,因工艺要求必须夜间连续施工时,应报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并告示周边民众。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使车辆及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降低噪声源强。
工程营运期间:主要应加强工程管理措施。通过加强公路交通管理,在距离公路较近、评价范围内受影响户数较多的马家浜、洪家村、陆家港、杨家娄等附近路段两端设置限速标志等,以控制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在西何家浜、四吕村、郭家埭、渡家湾等村安装通风隔声窗,并加强道路养护,保持桥面和路面平整。1.4.6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Ⅰ区:线路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①表土剥离②路基排水措施③覆土措施④弃渣清运。
植物措施:①一般路堤边坡及护坡道植草、栽植灌木②桥头路堤边坡植草③中央分隔带植草及栽植灌木④抚育管理。
临时措施:①填方路基边坡设急流槽②路基临时排水、沉沙。(2)Ⅱ区:桥梁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①沉淀池填埋后平整场地、复耕。
植物措施:①沉淀池填埋后撒播植草②恢复园地③抚育管理。临时措施:①钻渣泥浆设沉淀池临时防护。(3)Ⅲ区:改移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①改移道路两侧排水沟。
植物措施:①道路、河道边坡撒播植草防护②抚育管理。(4)Ⅳ区: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
工程措施:①施工场地、施工便道施工前剥离表土及覆土②施工场地、施工便道、临时堆土场场地平整和复耕③弃渣清运。
植物措施:①恢复园地②抚育管理。
临时措施:①表土、淤泥拦挡、覆盖及排水措施②施工场地临时排水、沉沙③施工便道临时排水。1.4.7 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1)生活垃圾
本工程线路沿线经过的村庄较多,施工人员尽可能租住当地民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纳入当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处理。
本工程营运期停靠站台有部分生活垃圾产生,由环卫工人统一运至相应垃圾处理系统处理。
(2)工程弃渣
工程开挖土石方44.45万m³,填筑量171.90万m³,借方量(商购)152.35万m³,弃方量24.90万m³,其中拆迁废弃物0.36万m³和清除老路面0.16万m³运至嘉善县垃圾堆场,钻渣泥浆5.31万m³就地固化处理,一般土石方1.79万m³、干化淤泥4.83万m³和表土12.45万m³运至弃渣场处置(弃渣场为废弃鱼塘,弃方回填后复耕)。
1.5 公众参与意见采纳与落实情况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111份(个人91份,团体20份),回收率均为100%。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工程的建设情况了解程度很高,对工程建设所持的态度非常支持,群众主要担心的问题为生态环境破坏、水污染、噪声等。在下一阶段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将充分考虑工程沿线群众的意见,做好生态环境、水污染、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按有关标准对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及做好征地补偿,不辜负工程沿线群众的期望。
2009年12月15日起,连续10个工作日在工程沿线姚庄镇、西塘镇、陶庄镇和天凝镇相应行政村进行了环保一次公示,并于2010年1月12日在沿线乡镇及相应行政村和评价单位网站上进行了二次公示。
在公众参与过程中,虽未收到被调查个人和团体对本工程建设反对意见,但为了减轻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并尽量做到不降低公众生活质量。
1.6 工程建设必要性和线路合理性分析
丁凝公路地处杭嘉湖平原,位于我国百强县(市)之列的嘉善县。作为嘉善县的又一条规划省道,路线贯穿丁栅镇、西塘镇、洪溪镇和天凝镇。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与上海市的联系。它将成为我县又一条跨省际快速通道。
工程建设符合《嘉善县综合交通规划》和《嘉善县域总体规划(2003~2020)》;工程路线经过萧山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不涉及禁止准入区,与嘉善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冲突。
通过对工程线路方案从主体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价角度进行多方面比较,最终得出推荐方案。下一阶段将尽量通过优化线位、优化路基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减少环境影响。
1.7 综合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但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将会对工程沿线区域产生一定不利环境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切实执行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鉴此,从环境角度看,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