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5年3月1日施行

时间:2019-05-14 01:2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5年3月1日施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5年3月1日施行》。

第一篇: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5年3月1日施行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

发布时间:2014-10-15 字号:[ 大 中 小 ](2014年9月26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已于2014年9月26日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9月26日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

(2014年9月26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作实行谁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谁负责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土地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关系。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作以县(市、区)人民政府属地管理为主,实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水土流失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本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五年组织一次全省水土流失调查,对重点区域可以根据需要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告。

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公告应当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一)水土流失面积、侵蚀类型、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

(二)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其趋势;

(三)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公告,并设立标志。

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对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破坏,水旱灾害严重,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应当避免或者减少生产建设活动;其中,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的区域,从其规定。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和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划定情况,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批准和修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执行。

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具体范围,由省水土保持规划划定。

第九条 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电开发等方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土石方开挖、填筑或者堆放、排弃等行为的,应当在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在规划报请审批前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加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第十一条 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应当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等治理措施,建立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平原区水土流失治理应当以农村河道或者村为单元,针对沟、河、渠坡面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等治理措施,建立平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应当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采用植树种草、固坡护岸、雨水蓄渗、雨水利用等治理措施,恢复和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第十二条 以政府直接投资和投资补助、转贷、贷款贴息等方式建设的水土保持工程,负责实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验收,建立档案,树立标志,落实管理主体,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工程运行管护制度。

第十三条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在农林生产中应用先进水土保持技术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取土、挖砂、采石的管理,统筹规划取土、挖砂、采石地点,规范取土、挖砂、采石行为,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

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公告,并设立标志。

第十五条 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和供水水库库岸至首道山脊线内荒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禁止烧山开荒和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进行全垦造林。

第十六条 在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应当优先建设公益林;种植经济林的,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种植模式,并按照水土保持技术标准,采取保护表土层、降低整地强度、修筑蓄排水系统、坡面植草、设置植物绿篱等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第十七条 在五度以上不足二十五度的荒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水土保持技术标准,采取修建梯田、修筑挡土墙、修筑排水系统、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禁止顺坡耕种。

第十八条 利用低丘缓坡垦造耕地等土地整治项目,应当符合水土保持规划,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农业、林业、水行政等有关部门,参加垦造耕地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方案论证、施工过程监督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保证垦造耕地符合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第十九条 在省水土保持规划划定的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涉及土石方开挖、填筑或者堆放、排弃等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一)占地面积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万立方米以上的,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二)占地面积五公顷以上不足十公顷并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五万立方米,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一万立方米以上不足五万立方米并且占地面积不足十公顷的,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三)占地面积不足五公顷并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一万立方米的,应当填写水土保持登记表。

生产建设单位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第二十条 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将水土保持登记表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生产建设项目跨行政区域的,应当报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的,应当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国家和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之日起十二个工作日内,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水土保持登记表时即予备案。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不予批准:

(一)生产建设项目在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的区域的;

(二)生产建设项目无法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未相应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

(三)生产建设项目取土场地未落实,或者取土场选址、设置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的;

(四)生产建设项目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没有综合利用方案;或者确需排弃没有落实存放地,以及存放地选址、设置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的。

第二十三条 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批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生产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四条 新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园区管理机构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统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按照规划审批权限报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在已经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成场地平整的区域内,开办涉及土石方开挖、填筑或者堆放、排弃等生产建设项目,可以填写水土保持登记表,报园区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的生产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文件应当包含水土保持设施设计的内容。

生产建设项目施工合同应当包含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内容,与主体工程同步施工。

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不得通过竣工验收,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监测站点,对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等进行动态监测。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第二十七条 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自行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不具备相应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具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条件的机构进行监测。

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

第二十八条 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保证所提交技术文件的真实、可靠。

水土流失危害事实鉴定,应当由具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条件的机构出具鉴定报告。

第二十九条 生产建设活动占用土地的地表土,生产建设单位应当进行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利用后剩余的地表土应当运至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存放地。地表土存放地应当采取水土流失防护措施。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农业等有关部门,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地表土信息发布平台,为地表土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提供信息服务。

耕作层土壤的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建设工程渣土专用处置场地的建设纳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第三十一条 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技术标准进行治理;未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技术标准治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生产建设单位限期治理。

生产建设活动结束后,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在取土场、开挖面和存放地的裸露土地上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闭库的尾矿库进行复垦。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情况日常巡查制度和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举报制度。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生产建设项目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一)水土保持方案是否经过批准或者备案;

(二)水土保持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三)水土保持监测是否开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

(四)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确需排弃的,是否符合水土保持方案要求;

(五)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危害隐患;

(六)其他依法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发现生产建设活动存在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同时抄送行业主管部门。生产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整改通知书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将水土保持情况纳入资源环境保护审计范围,并将审计结果作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完成水土保持目标任务致使水土保持状况恶化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追究下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的;

(二)不依法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等区域的;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垦造耕地的;

(四)对不符合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的垦造耕地予以验收合格的;

(五)不依法批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的;

(六)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生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七)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合格,通过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

(八)发现水土保持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不予查处的;

(九)其他不依法履行水土保持工作职责的情形。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限期采取退耕、恢复植被等补救措施;逾期不采取补救措施的,按照面积对个人处每平方米二元罚款,对单位处每平方米五元以上十元以下罚款:

(一)在供水水库库岸至首道山脊线内荒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

(二)烧山开荒和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上全垦造林的;

(三)在五度以上不足二十五度的荒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建设单位未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有关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规定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处批准水土保持监测费用额度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定,弄虚作假、循私舞弊或者严重失职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浙江省股权托管业务规则(施行)

股权托管业务规则(试行)

第一条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的省金融办等七部门制定的《浙江省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方案》(浙政办函[2009]30号),为确保浙江省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规范运作,做好进场公司股份托管工作,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浙江股权托管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是为全省各类企业提供股权托管服务的省级专业机构。

第三条 本公司的主要功能是:

(一)进场公司股份托管、股份确认。

(二)为公司股东和进场客户开立、管理股东账户。

(三)股份转让交易清算过户。

(四)对因继承、判决、赠予及企业因兼并、破产清算、改制和司法裁定、司法协助执行等引起的股东间持有的股份进行非交易过户。

(五)质押股份锁定、司法裁决股份冻结锁定。

(六)提供分红派息、送配股、转增股本、增资扩股、回购减资服务。

(七)股份查询、证明。

(八)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代理进场公司定期到工商部门办理股份变更手续。

(九)向股东发放股东账户IC卡

(十)根据进场公司的要求,定期提供股东清册,核对股份信息。

第四条 进场公司股份托管,主要是规范公司的股份管理,确认股份权属,提高股东名册的公信力和公示性,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促进股份安全、顺畅流动。

第五条 进场公司应认同本业务规则,并确认托管的股东名册是公司股份状况的最直接证明,公司自备的股东名册应与托管后的股东名册保持一致。

第六条 进场公司申请股份托管,应提交下列资料:

1、公司股份托管申请表及其附表;

2、公司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3、公司同意股权登记托管的董事会决议和股东会决议;

4、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5、公司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6、公司章程;

7、股东名册文本及电子文档;(包括法人股东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和自然人股东的身份证复印件)

8、工商信息查询单。

第七条 进场公司应确保所提交全部文件和资料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

第八条 进场公司须与本公司签定《股权托管协议书》。

第九条 进场公司股份托管后的各项后续服务,按照本公司《股权托管业务操作细则》执行。

第十条 进场公司的现金分红、送红股和转增股本(减资)由本公司与进场公司签订协议代为办理。根据国家有关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红利个人所得税由本公司代扣代缴。第十一条 进场公司股份托管服务费和股东账户开户费,以及后续服务收费,执行浙江省物价局浙价服〔2003〕106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

第十二条 在股份托管的基础上,可根据进场公司的需求依法开办新的业务品种,并制定相关业务细则。

第十三条 本规则由浙江股权托管服务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股权托管服务有限公司

第三篇:浙江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办法

浙江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预防和治理生产建设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管理和保护水土保持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相应的水土保持监理、监测、监督检查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第三条 在省水土保持规划划定的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涉及土石方开挖、填筑或者堆放、排弃等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一)占地面积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万立方米以上的,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二)占地面积五公顷以上不足十公顷并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五万立方米,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一万立方米以上不足五万立方米并且占地面积不足十公顷的,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三)占地面积不足五公顷并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一万立方米的,应当填写水土保持登记表。

第四条 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所对应的区块范围(已建成区块除外)统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在已经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成场地平整的区域内,开办涉及土石方开挖、填筑或者堆放、排弃等生产建设项目,可以填写水土保持登记表。

在未统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未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成场地平整区域内,开办涉及土石方开挖、填筑或者堆放、排弃等生产建设项目的,仍然按照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水土保持登记表(格式见附件1)由项目业主自行填写。

第六条 生产建设单位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应当委托持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

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应当委托持有甲级或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内容和格式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地方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和其他规定。

第八条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应重点突出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范围及措施,并对主要措施进行必要的典型设计,提交典型设计图和总体布置图,其他内容力求简明、易懂。

第九条 承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单位应依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开展工作,从现状勘测、报告编写和图件制作、审核、审定等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确保水土保持方案切实可行。

第三章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第十条 水土保持方案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完成并办理审批手续。

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不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水土保持方案应在开工前主体工程的第一个设计阶段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或备案手续。

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项目,应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或备案手续。

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应在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后、项目开工前主体工程的第一个设计阶段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或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由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登记表报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区域内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由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登记表报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土保持登记表的备案可以委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园区管理机构接收,但应在2个工作日内移交委托机关审核归档。

第十二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审批:

(一)涉及省界或跨设区市边界的生产建设项目。

(二)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且涉及国家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生产建设项目。

第十三条 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审批:

(一)本行政区域内跨县级边界的生产建设项目。

(二)本行政区域内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且不涉及国家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生产建设项目。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批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

(四)设区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区域内占地面积不足五十公顷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五十万立方米的生产建设项目。

第十四条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审批:

(一)本行政区域内(设区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区域除外)占地面积不足五十公顷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五十万立方米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审批。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

第十五条 生产建设单位申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告书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及电子文档:

(一)生产建设单位要求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申请,文件须符合公文标准;

(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三)项目受理通知书或类似立项文件;

(四)技术评审意见;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报告等前期工作文件,内容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相衔接。

第十六条 生产建设单位申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及电子文档:

(一)生产建设单位要求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申请,文件须符合公文标准或当地规定的统一格式;

(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三)项目受理通知书或类似立项文件;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报告等前期工作文件,内容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相衔接。

第十七条 生产建设单位申请水土保持登记表备案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及电子文档:

(一)水土保持登记表;

(二)项目受理通知书或类似立项文件;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报告等前期工作文件。

第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审批申请材料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即为受理。

(一)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

(二)申请材料内容不符合审批要求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内容。

(三)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审批要求的,应当作出受理决定,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第十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所受理的重大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申请涉及公共利益需要听证的,可以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实施过程中直接涉及其利害关系申请听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第二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之日起,分别在12个、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批准的决定。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水土保持登记表时即予备案。备案后发现需要报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及存在其他问题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备案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不予批准,并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一)生产建设项目在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的区域的;

(二)生产建设项目无法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未相应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也没有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范围的;

(三)生产建设项目取土场地未落实,或者取土场选址、设置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的;

(四)生产建设项目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没有综合利用方案;或者确需排弃没有落实存放地,以及存放地选址、设置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的。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设计、施工、验收的主要依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条件如下:

(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和水土保持规划及相关规划;

(2)符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等国家、行业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标准;

(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明确;(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合理、有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达到主体工程设计深度;

(5)水土保持投资估(概)算编制依据可靠、方法合理、结果正确;(6)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得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从略。

第二十三条 水土保持方案经批准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建设单位应当补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

(一)因地点、规模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办理立项手续的;

(二)矿山、电厂、水利水电枢纽、机场等,其主要工程位置发生变化的;

(三)公路、铁路、渠道、管道、输电线路等线型生产建设项目,其线路位置变化超过30%的;

(四)生产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增加20%以上的。

第二十四条 水土保持方案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该项目才开工建设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原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经审核需要补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的,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

第二十五条 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生产类项目,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服务期期满后仍需继续生产的,应当编制后续生产期水土保持方案,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四章

水土保持设施设计、施工

第二十六条 生产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包括依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和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水土保持设施初步设计篇章,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和投资。

水土保持设施与生产建设项目的主体及附属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相对独立且所对应的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可以单独编制水土保持设施初步设计报告,作为生产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专题或附件。

第二十七条 生产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时应当有同级或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初步设计未包括水土保持设施初步设计内容或水土保持设施初步设计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依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予以落实完善。

第二十八条 生产建设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应当包括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图设计。

第二十九条 生产建设单位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批准,生产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也不得实施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平整等前期准备工程。

生产建设项目开工前,应当将水土保持设施的设计报送当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监督检查的基础资料。

第三十条 生产建设项目在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中,部分水土保持措施需要变更的,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做好变更设计,并办理报批或备案手续。

(一)植物措施总面积变化超过40%或工程措施工程总量变化超过30%等重大变更的,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二)取土场增设或位置发生变更且取土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专门存放地增设或位置发生变更且存放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报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三)取土场增设或位置发生变更且取土量不足5万立方米的,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专门存放地增设或位置发生变更且存放量不足5万立方米的,报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可由承担主体及附属工程施工的单位承担,也可由建设单位委托其它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委托主体及附属工程施工单位承担水土保持设施施工的生产建设项目,在项目招投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应包含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内容、质量、进度要求。且进度要求不能滞后于主体及附属工程,必要时应先于主体及附属工程建成。

第三十三条 委托其它施工单位承担水土保持设施施工的,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协调,确保主体工程施工与水土保持设施施工的配合与协调。

第三十四条 跨实施或汛前未完工的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专门存放地防护工程,涉及防汛安全的,应编制安全度汛方案,保证工程安全度汛。跨实施的植被恢复工程,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确保植被恢复的质量、进度要求。

第三十五条 中间交工的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单位应及时申请办理中间交工验收手续,并对通过交工验收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妥善管理。

第三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撰写水土保持设施施工记录,按规定建立施工档案,分类保存相关资料。植被恢复措施和施工期临时防护措施还应分时段收集影像资料,便利日常查阅。

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水土保持设施施工总结报告。

第五章

水土保持监理

第三十七条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应实施水土保持监理。

第三十八条 水土保持监理可以由生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监理单位承担,也可另行委托其它监理单位承担。由生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监理单位承担水土保持监理的,应在项目监理机构中配置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水土保持监理人员。

第三十九条 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理另行委托其它监理单位承担的,承担水土保持监理的单位应持有《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证书(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专业)》。

第四十条 承担水土保持监理的单位应根据国家建设监理、水土保持监理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及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等,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第四十一条 承担水土保持监理的单位应对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控制,并对水土保持设施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提出质量评定意见,作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依据。

第六章

水土保持监测

第四十二条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生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生产建设单位和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

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生产建设单位和园区管理机构不具备相应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持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监测,并按季度向项目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成果。

占地面积不足五十公顷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五十万立方米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自行开展监测并按季度向项目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表(格式见附件2),重点反映项目建设、土石方量利用及存放、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等内容。

第四十三条 承担水土保持监测的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及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编制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应根据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和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分区、监测内容、方法和时段,提出监测点布局;落实监测重点地段、重点对象的监测内容和指标,提出各监测点的主要监测指标及其监测频次、方法及采用的设施、设备,其中现场调查监测每个月不少于一次;对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进度计划、人员分工、成果提交等进行安排。

第四十四条 承担水土保持监测的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或园区管理机构报告水土流失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提供预警信息。项目实施期间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或乱挖乱弃渣土等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的,应协助建设单位或园区管理机构及时向项目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第四十五条 承担水土保持监测的单位应定期编制监测报告,提交生产建设单位或园区管理机构。

(1)分季度监测报告,监测内容应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监测报告,对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进行总结。(3)在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前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在全面分析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水土流失及控制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成效,按规范要求统计、分析各项水土保持控制指标,作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依据。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设区市和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情况日常巡查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不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当场予以处理。存在问题较大的,应跟踪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及时整改处理。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举报制度,通过门户网站公布受理举报电话、信箱等联系方式,对所举报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及时调查处理,举报人系实名的要注意对其身份的保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反馈。

第四十八条 设区市和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一)是否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统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办理报批手续;入园项目是否办理水土保持登记表备案手续。

(二)是否设立土石方中转场、表土堆放场,并建立统一调配、管理制度。

(三)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入园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四)水土保持监测是否开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

(五)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危害隐患。

(六)水土保持补偿费缴纳情况。

(七)监督检查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其他依法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生产建设项目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一)水土保持方案是否经过批准或者备案;项目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发生变化后,是否按规定重新报批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中是否包括水土保持设施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内容是否全面,设计深度是否满足要求;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是否纳入工程建设管理内容;施工合同中是否包括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进度要求和有关技术要求;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质量和实施进度是否列入工程监理的内容之中;水土保持设施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三)水土保持监测是否依法开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

(四)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确需排弃的,是否符合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取料场、弃渣场等位置是否与水土保持方案一致;如有变更,是否办理有关报批手续。

(五)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危害隐患。

(六)水土保持投资是否列入工程总投资。

(七)水土保持补偿费缴纳情况。

(八)监督检查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其他依法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生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的监督检查,应当认真填写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记录表(格式详见附件3),一式两份,由检查组成员和生产建设单位代表共同签字后,由组织监督检查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建设单位分别存档。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发现生产建设活动存在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同时抄送行业主管部门。生产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整改通知书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组织检查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十二条 生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实行属地管理为主。

(1)设区市和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生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配合做好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活动。

(2)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省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配合做好水利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对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五十三条 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需要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配合或共同检查的,应提前告知项目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八章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第五十四条 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不得通过竣工验收,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

第五十五条 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建工程完成后,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对水土保持设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做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水土保持设施自查初验后,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申请。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权限,负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

第五十七条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管理维护责任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等。

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专项验收和参加联合验收。专项验收的程序又分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

第五十八条 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生产建设项目,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联合验收,在项目联合验收(或竣工验收)意见(或鉴定书)中应包括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意见。当地联合验收机制不成熟的,可以按简易程序进行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

填报水土保持登记表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参照前款规定执行,程序可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予以简化。

第五十九条 占地面积不足50公顷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50万立方米、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按简易程序进行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

第六十条 占地面积在50公顷以上或挖填土石方总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按一般程序进行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

第六十一条 按一般程序进行专项验收的,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如下申请材料(文本、电子文档各一份):

(一)书面验收申请;

(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三)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没有能力编制的可以委托持有甲级或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

(四)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五)水土保持监理总结报告;

(六)当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的监督检查意见;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十二条 按简易程序进行专项验收的,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如下申请材料(文本、电子文档各一份):

(一)书面验收申请;

(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包括技术和监测、监理、历次检查所发现问题的处理结果等内容);

(三)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十三条 按一般程序进行专项验收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申请后,所提交材料符合要求的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组织召开验收会,成立由有关单位代表参加的验收组,检查项目现场,形成验收鉴定书,验收合格须经三分之二以上验收组成员同意。

建设单位、运行管理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的代表应当参加现场验收并在验收成果文件上签字。

第六十四条 按简易程序进行专项验收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申请后,所提交材料符合要求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指派工作人员会同建设单位和运行管理单位的代表检查项目现场,形成验收鉴定表(格式见附件4)。

第六十五条 水土保持设施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确定为验收合格:

(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或备案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财务支出等资料齐全;需要开展监理、监测,相应资料符合要求。

(二)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质量达到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水土保持设施发生变化的,已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三)水土流失防治基本目标达到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规定,各项防治指标满足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四)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

(五)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责任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位于临时占地上的,落实了管护责任主体和经费来源。

(六)依法缴纳了水土保持补偿费。

第六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自完成专项验收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印发验收鉴定书(表),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负责验收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第六十七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生产建设项目,其相应的水土保持设施可以进行分期验收。

第六十八条 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园区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当参照简易程序进行验收,所提交的材料应当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当年完成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入园项目未完成验收的,可以一并进行。

对应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所确定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保持设施全部建成后,按一般程序组织进行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

第六十九条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建设单位或运行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运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试行。《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指南>(试行)》(浙水保〔2007〕20号)、《浙江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水保〔2013〕67号)、《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有关问题的批复》(浙水政〔1997〕548号)、《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执行“三同时”制度等问题的批复》(浙水政〔1999〕44号)、《关于“矿山企业”解释问题的批复》(浙水政〔1999〕48号)、《关于组织防治烧制砖瓦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批复》(浙水政〔1999〕59号)、《关于减免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权限问题的批复》(浙水政〔2000〕95号)、《关于水土保持有关问题的复函》(浙水政〔2002〕30号)、《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浙水办政〔2003〕4号)、《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有关问题的复函》(浙水保〔2004〕55号)、《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的复函》(浙水函〔2007〕28号)、《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水电建设项目“三通一平”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浙水办保〔2007〕1号)、《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评选暂行办法》(浙水保〔2008〕2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工作的通知》(浙水保〔2009〕2号)、《关于加强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评审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水保〔2009〕62号)、《关于做好220kV和110kV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水保〔2009〕89号)、《转发水利部〈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浙水办保〔2009〕2号)、《关于印发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浙水办保〔2010〕4号)同时废止。

第七十一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从其规定。

第四篇:关于浙江省施行安防资质申请

关于施行《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理事、会员单位:

为推进我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的安防从业环境,保护行业的合法权益,省安防协会依据《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章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5年1月7日通过了省安防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表决。

现《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证书》已制作完毕,请各原安防工程设计、施工资格证单位速到各市协会办事机构领取证书。

实施过程中遇有问题,请及时与省安防协会秘书处联系,联系人:周福敬,联系电话:0571-87286647。

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

二○○五年一月二十日

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防范和抵御不法侵害,保护行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的安防从业环境,依据《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章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评定,是指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从本行业的实际出发,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申请资信等级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并发给资信等级证书的活动。

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管理,是指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资信等级评定工作,开展资信等级评定监督,推进资信等级有效运用的活动。

第二章 资信等级评定的组织

第三条 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实行初评与终评相结合的评定方式。

第四条 各市协会或省协会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本市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代表,以及相关专家组成资信等级评审小组(以下简称“评审组”),对本市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进行初评。

省安防协会负责组织各市协会办事机构、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代表以及相关专家组成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对全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进行终评。

第五条 评审小组和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应成单数,且分别不少于3人和7人。其中,评审组长和评委会主任由已具有资信等级,且不参加当年晋级的会员单位负责人担任。评审组和评委会其他组成人员从省安防协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第六条 评审组和评委会在每次资信等级评审工作开始前产生,仅对本次评审工作负责。

第三章 资信等级评定条件

第七条 资信等级分为三级:一级、二级、三级。资信等级实行逐级晋升原则。

第八条 申领一级资信等级证书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超过200万元。

(二)获二级资信两年以上,近一年内承担过5项以上经检测、验收合格的一、二级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项目,且近两年安全防范工程总量在1600万元以上。

(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技术人员须经省安防协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技术人员设计、施工和维护能力强,并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能严守工程相关秘密。

(四)设计手段先进,企业内部注重信息化应用。施工机械设备先进、成套,工程勘察、调试和检测仪器设备齐全。

(五)工作场地使用面积500平方米以上,能满足单位机构设置和业务需要,工作场所布局合理、整洁有序。

(六)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健全,并能严格执行。承建的工程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措施,无违法违规行为,用户满意程度高,信誉良好。

第九条 申领二级资信等级证书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00万元。

(二)获三级资信两年以上,一年内承担过5项以上经检测、验收合格的二、三级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项目,且近两年安全防范工程总量在1000万元以上。

(三)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2人,技术人员须经省安防协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技术人员设计、施工和维护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能严守工程相关秘密。

(四)设计手段先进,企业内部注重信息化应用。施工机械设备先进成套,具备工程勘察、调试和检测设备。

(五)工作场地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能满足单位机构设置和业务的需要,工作场所布局合理、整洁有序。

(六)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承建的工程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措施,无违法违规行为,用户满意程度较高,信誉良好。

第十条 申领三级资信等级证书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超过50万元。

(二)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8人,技术人员须经省安防协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专业设计施工能力,并能严守工程有关机密。

(三)具有必要的设计工具,具有成套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常用的工程勘察、系统调试和检测仪器。

(四)工作场地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具有单独的设计、施工准备等用房。工作场所整洁有序。

(五)建立必要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管理、售后服务及工程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章 资信等级的申领

第十一条 资信等级申请、评定程序:

(一)申请企业通过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网站(www.zjaf.net)填写递交申请,书面申报材料送所在市协会或办事机构。

(二)资信等级每年集中评定两次,分别于当年第二、第四季度进行。各市评审组应分别于当年5月底和10月底前完成对申请企业的初评,并将通过初评的企业申报材料复印件及初评意见报评委会。

(三)评委会应分别于6月、11月完成评定工作,经公示,对符合条件的,由省安防协会向社会公布,并发给资信等级证书;不符合条件的,退回并说明理由。

(四)资信等级晋级评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晋级评定与每年第一次资信等级评定工作同步进行,评定程序与新申请资信等级证书评定程序基本相同。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从事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业务:

(一)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有侵犯财产、危害国家安全、有组织犯罪等违法犯罪记录的;

(三)其它不宜从事安全技术防范行业的人员。

第十三条 申请三级资信等级证书或资信等级晋级的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申请表》。

(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三)固定资产清单、单位财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营业场所房产证明或租赁协议、设计施工器材清单原件及复印件。

(四)企业从业人员登记表,从业人员无犯罪记录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五)设计施工技术人员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用工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六)质量管理制度。

(七)企业简介(1000字内)。

申请材料原件经各市协会或省安防协会办事机构核对、受理后退回企业。

第十四条 申请单位应如实填报申请表,按要求提供详细材料和有关证明。提供材料不完备的,退回补充。申请单位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的,取消其评定资格。

第十五条 资信等级证书于每年11月审核换发,逾期未参加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六条 持证企业存在下列问题之一的,视情降低资信等级或取消资信等级证书:

(一)不符合资信等级相应等级条件的。

(二)安全防范工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但未落实的。

(三)企业在经营中有严重违规行为或重大工程质量问题,企业不良行为累积记分超标的。

(四)近两年内一级企业累计安全防范工程量不足800万,二级企业不足400万,三级企业不足100万的。

第十七条 资信等级评定实行企业不良行为累积记分制度。协会接受社会各界对资信等级企业不良行为的投诉和举报,经省安防协会调查核实后,予以记分。不良行为累积记分超标的,视情降低资信等级或取消资信等级证书。

第十八条 资信等级评定收取评定费,获证企业另需缴纳公告费、证书工本费等。资信等级评定工作的所有收费均坚持不营利原则。收费标准由省安防协会理事会决定。

第五章 资信等级的运用

第十九条 省安防协会应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争取省内外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协会及工程建设单位的认可,促使我省安防资信等级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十条 省安防协会以互联网网站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已经颁发的或认可的省内外安防资信等级情况,接受公众查询。

第二十一条 在浙江省境内承担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的本省企业应持有省安防协会发放的资信等级证书。

经省安防协会审核同意,外省相关协会持与我省条件接近的标准评定的资信等级,我省予以认可。

第二十二条 安全防范工程招标前,本省投标单位应主动提交省安防协会颁发的资信等级证书。

省外企业应提交经工程所在地市协会或协会办事机构审核的以下文件:

(一)设计施工企业所在地省级安防协会颁发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资信等级证明文件。

(二)安全防范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及售后服务措施。

(三)设计施工企业给项目负责人的授权书。

第二十三条 资信等级与承接安全防范工程的等级相对应,原则上不得越级承接安全防范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的等级划分执行《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第二十四条 越级承接安全防范工程,须向工程所在地市安防协会或省安防协会办事机构申请。经核查,近两年未发现有效投诉,且基本符合上一级资信等级条件的,可越一级承接安全防范工程。越级承接安全防范工程的企业应按该级别工程防护要求严格设计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第六章 资信等级评定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评审组和评委会在省安防协会的指导下,依照本《办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公平、公正、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二十六条 评审工作实行实名制。评审组和评委会所有成员的投票均以署名方式记录在案,但不对外公开。

第二十七条 评审组和评委会成员应热心行业公益事业,办事廉洁公道,熟悉行业情况。协会及办事机构应对评审组和评委会成员实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协会专家库管理。

第二十八条 评定结果实行公示制。协会网站开设资信等级评定专栏,接受申请企业、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中的企业不良行为累积记分制度、资信等级评定工作流程等由省安防协会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〇〇五年一月八日

第五篇: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2016年5月1日施行

2015年12月4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省人大常委会公告

第32号

《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已于2015年12月4日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12月4日

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2015年12月4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等活动,以及对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激励,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符合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用建筑。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用于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其他用途的公共建筑(包括工业用地范围内用于办公、生活服务等用途的建筑)。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考核的内容。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活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交通运输、科技、统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绿色建筑发展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促进绿色建筑技术进步与创新。

对在绿色建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绿色建筑按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应用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省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省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确定相应等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

第七条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应当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其中,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进行建设。

第八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当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区域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等内容,并确定各类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确定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不得低于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要求。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当与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第九条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应当包含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工程选用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评价等内容。

投资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中,应当依据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明示该地块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委托项目设计时,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不得要求设计单位低于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设计,明确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施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和采取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等内容。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建设单位还应当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明确相应的设计内容。

第十二条新建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相应等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节能评估按照建筑面积实行分类管理:

(一)总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居住建筑,应当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不足三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以上不足十五万平方米的新建居住建筑,应当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三)总建筑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不足五万平方米的新建居住建筑,应当填写节能登记表。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符合相应条件的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报告表(以下统称节能评估文件)。建设单位可以自行填写节能登记表。

第十三条新建民用建筑项目的建设单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应当附具节能评估文件或者节能登记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就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本条例规定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意见。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

建设单位也可以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前,先行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节能审查。建设单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附具节能审查意见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再征求建设主管部门意见。

节能审查意见明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不符合本条例规定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四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审核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是否落实节能审查意见;不符合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或者未落实节能审查意见的,不得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对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供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节水器具等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不得使用。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建设单位自行提供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的,也应当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中采取降低施工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噪声污染和防治扬尘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防治扬尘所需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监理单位应当对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是否采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监理。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对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和节水设施设备等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查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或者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对依照本条例规定需要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的民用建筑项目,原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的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还应当对该民用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用能系统效率等指标是否落实节能评估文件要求进行测评,并出具真实、完整的测评报告。未经建筑能效测评或者测评结果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报告应当包括建筑能效测评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七条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布其绿色建筑等级。

第十八条本章第八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

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既有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扩建的,应当执行本章第七条、第十一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

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既有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改建需要整体拆除围护结构的,应当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改建,并执行本章第十一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在售楼现场明示绿色建筑等级及相应技术措施,以及节能、节水工程和设施设备的保修期限、保护要求等内容,并在销售合同、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和商品房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三章 运营与改造

第二十条绿色建筑的运营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节能、节水、室内外环境维护等管理制度完备;

(二)节能、节水和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三)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空调使用遵守国家规定的温度控制要求;

(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规范设置垃圾收集容器。

第二十一条公共建筑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居住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确定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员或者委托专业服务单位,负责共用节能、节水等设施设备的维护。

第二十二条省和设区的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实施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

依照本条例规定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将该装置接入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并保证运行正常。

未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以及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单位,应当每年将建筑能耗数据报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

财政部门应当保障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的维护经费。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统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并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

第二十四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所属的能源监察机构应当重点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对超过能耗限额的公共建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惩罚性电价政策,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既有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编制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先行纳入改造计划。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改造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纳入政府改造计划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和建筑物所有权人共同负担,具体负担比例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使用财政资金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项目实施前应当委托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进行建筑节能量核定。

第二十六条鼓励建筑节能服务机构为建筑运行和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应当逐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改造后节约的能耗资金,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用于支付节能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

第四章技术与应用

第二十七条民用建筑的建设应当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利用、余热利用、白蚁生态防治和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十八条城市、镇规划区应当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立体交通和雨水综合利用等系统。

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电力、通信、供水等相关管线应当进入管廊。

第二十九条城市、镇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应当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建设用地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同步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新建民用建筑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应当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新建民用建筑应当选用节水器具,场地排水管网建设应当采用雨污分流技术。

第三十条城市、镇规划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按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发地下空间。积极推动城市相邻地块地下空间互联互通。

第三十一条新建居住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及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新建民用建筑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或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集热器、光伏板应当与建筑外观、形态相协调。

民用建筑附属停车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第三十二条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使用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

民用建筑的基础垫层、围墙、管井、管沟、挡土坡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垫层等工程部位,鼓励使用再生建筑材料。

民用建筑项目范围内的道路、地面停车场等,应当优先使用透水性再生建筑材料。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技术体系,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优先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民用建筑,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进行建设,并将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条件。

因运输不可解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构配件,确需超过规定最高限值行驶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依照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四条鼓励农村民用建筑因地制宜,采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推广应用建筑墙体保温和太阳能光热、光伏等绿色建筑技术。

第三十五条鼓励和支持民用建筑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中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第五章引导与激励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重点用于下列领域:

(一)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研发与推广;

(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制定;

(三)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民用建筑改造、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等项目示范;

(四)绿色建筑区域示范;

(五)绿色建筑技术宣传培训和公共信息服务。

第三十七条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研究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列入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促进绿色建筑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绿色建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

省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纳入本省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的推广使用目录。

民用建筑采用没有工程建设标准的绿色建筑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技术论证后可以在该民用建筑中使用。

第三十八条建设、购买、运营绿色建筑实行下列扶持政策:

(一)因采用墙体保温技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和不动产登记的建筑面积;

(二)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请项目资金补助;

(三)居住建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供暖制冷的,供暖制冷系统用电可以执行居民峰谷分时电价;

(四)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以上浮百分之二十,具体比例由设区的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确定。

商品住房采用预售方式销售的,前款第四项规定的绿色建筑等级以节能审查意见为依据确定。

第三十九条鼓励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商场、交通站场等单位在其建筑屋面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核算公共建筑能耗时,该建筑自身光伏发电量可以抵扣其建筑能耗量。

第四十条鼓励利用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层、屋面进行立体绿化。

第四十一条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

鼓励商品住房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推行以菜单式装修等方式一次装修到位,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全装修成品住房使用的装修材料,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

第四十二条鼓励、支持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产业,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绿色建筑技术服务质量监管制度。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民用建筑项目施工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罚款:

(一)未对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和节水设施设备等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查验的;

(二)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和节水设施设备等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或者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通过竣工验收的;

(三)未进行建筑能效测评或者测评结果不合格通过竣工验收的。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的建筑能效测评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节能评估机构和负有责任的评估人员自受处罚后三年内所编制或者参与编制的建筑能效测评报告,不得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销售合同、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商品房使用说明书中未载明所销售房屋的绿色建筑等级、相应技术措施,或者节能、节水工程和设施设备的保修期限、保护要求等内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以上信息作虚假宣传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共建筑所有权人、使用人未将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接入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或者未能保证该装置运行正常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绿色建筑活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全部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办公建筑,适用本条例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鼓励民用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按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进行建设。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5年3月1日施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5年3月1日施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大全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5月28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2010年5月28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1号公布 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

    《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2012年11月29日通过,2013年3月1日施行

    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 (2012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

    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信息报送办法

    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信息报送办法 (试行) 1、报送时间 1.1 首次报告 接受建设单位监测委托后两周内上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首次报告表”(附表),并以简要......

    水土保持调查报告

    **市水土保持调查研究材料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为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513.15km2,户籍总人口近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48万人,农业劳动力25.22万人。共有......

    水土保持简报

    水土保持简报 第17期 资阳市雁江区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12月6 日 水利部督导组检查雁江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2010年12月2日,以农水司副司长顾斌杰为组长的水......

    水土保持责任书

    XXXX年水土保持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XXXX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为了确保今年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针对水土保持站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目标责任书,分值70分。 一、......

    水土保持汇报材料

    中交二航局福州港漳湾8、9号泊位工程项目情况汇报材料 一、项目概况1、建设规模 本工程建设规模为8号泊位建设等级为5000吨级通用泊位(结构按5万吨预留),9号泊位建设等级为3万......

    水土保持专业英语

    W2 Greenhouse gases and global warming Key not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Carbon dioxide(CO2) is the main vehicle of carbon flux betw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