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综合考察报告(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1:0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综合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综合考察报告》。

第一篇: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综合考察报告

IAE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

世界银行“中国农业政策实验室”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研究简报

2007年第20期(总第182期)

2007年11月15日

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综合考察报告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差距扩大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高度,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正确方针。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继2005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后,2007年进一步采取在全国首次设立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新举措,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的丰富和深入,新的经验、做法和问题也不断出现,需要及时跟踪了解和理论研讨。本报告主要基于课题组去年以来对重庆、成都、北京市、三亚市等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调研考察,记录实践进展,分析解读其中的理论与政策含义,从中得到启示。

一、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新进展 1、2007年6月成渝两地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

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出炉的经济特区靠国家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的发展模式,中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是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职权,使地方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其目标是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体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成都试验区框架方案》(成都方案)提出了要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路径,通过谋求六大政策权力,着重推进以土地、劳动力为重点的资源配臵机制改革,来达到综合改革试验的各项目标。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是成都三圣乡试验:即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背景的土地流转中,平衡投资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三方利益,特别是最大程度在保证发失地农民的利益,全面建立农村社保和医保体系。

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则确定推进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公共财政、农村金融、行政体制等六项制度改革,拆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高墙”。

一是建立新型农民工制度。重庆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优惠政策:率先在全国出台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补助办法,在703个街道(乡镇)建立社会保障工作机构,为农民2 工求职就业提供服务。

二是多种模式实现农民变市民。重庆市2020年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5.2%提升到70%,这意味着在未来13年中,将有800万左右的农民变为市民。为此,多种模式实现农民变市民成为探索的重要方面。如作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先行示范区九龙坡区,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制定了12项配套制度,确保农民在子女入学、就业扶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享受与当地市民一样的待遇;北碚区规定进城务工农民,只要有稳定职业、有居住地方者均可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 南岸区从2005年开始,采取“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市场运行、以寓养寓”的模式,投资250余万元建成覆盖全部街道的7个“阳光公寓”,入住农民工达4000多人,“一人一天一元租金”的现代化公寓,让农民工渐渐融入都市生活。明年,南岸区还将针对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陆续推出1万套低价、低租房。

三是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庆市将在2012年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将城乡居民统一登记为“重庆市居民户口”,并尽快过渡到以身份证取代属地户籍管理制度。

四是允许农民以农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农地改革。这项以重庆工商局《意见》出台的 “重庆新政”,强调农地制度改革必须有龙头企业参与,入股土地必须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 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办公司或合作社。可见以入股形式提高农地集中度,发展规模农业的产业化指向十分明显。

2、多个省、市、区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有突破。仅以甘肃为例。甘肃省早在2003年已开始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当时是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为前提提出的7项惠民措施,2007年甘肃省新的“全省城乡户籍改革”意见已拟定,该“意见”的核心内容是取消现有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截止到2006年,全国共有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河北、辽宁、山东、广西、重庆等先后取消了二元户口划分,在这12个省市区统称为居民户口。北京、上海两市也已下发了本市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实施意见,放宽了条件限制;广东省的佛山、深圳、中山等地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居民统一转为非农业户口,实行城市化管理,为下一步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奠定了基础。

3、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今年覆盖面已达80%。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等任务,农村的卫生医疗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平均50.07%的县(市、区)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参合农民4.06亿人,4 参合率达到80.49%,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省级财政也相应提高了补助标准,从机制和制度上支持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4、以要土地要素流动为基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为保障,城镇化多模式推进。

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城镇化模式也肯定多样化,用一种模式来实现城镇化,会走弯路且将造成不必要损失。从我国城镇化历史看,城镇化呈现多模式并进态势。主要有乡镇工业带动模式、大城市辐射带动模式、集体土地臵换模式、移民搬迁异地城镇化。四种模式各俱特色,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必须首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农民身份转变所带来的成本支付问题。近年来集体土地臵换模式,因土地流转增加了地方政府与农民财力,为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支持,使得这一模式更为普遍。

以三亚为例,随着三亚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周边农村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庄,当地政府根据“适度集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庄作为试点,通过行政推动和政策鼓励,由市、镇政府或企业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通过土地整理臵换、宅基地整治、异地腾迁等办法,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市民化管理,逐步实现撤村建居。

5、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破解县乡财政困局,为城乡统筹创造基础条件。

县域一般以农业经济为主,是典型的民生经济。从全国来看,两年前全国转正困难县多达791个,占全部县级单位总数的28%,2007年,中国财政困难县的数量仅余27个。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农村综合体制改革,以及在2005年中央政府启动的“三奖一补”财政激励约束政策。

二、主要问题

1、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探索难以实现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突破,而是在“合法”与“违法”的模糊缝隙中前行。农村集体土地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典型的有:通过以租代征将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借以规避国家土地监管,这已成为地方政府积聚工业化、城市化资金的主渠道;农民以集体建设用地的形式搞工业园区和商品房开发区,获取工业化收益,这也已是很多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繁荣的秘密法宝;农地入股更多的是在集体单元内部,股权能否市场化交易还缺乏法律依据和实证,因此农地入股并非以产权转移优化资源配臵,而本质还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利益分配机制,当然也存在以农地入股之名,个别公司与农户合伙转变土地用途,加大农民土地入股风险和权益风险。这些行为对目前相关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2、以城带乡切入点不够多,缺乏配套的综合措施。农村剩6 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与农村事业的财政投入、对口帮扶等是目前以城带乡的主要路径,并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其他路径和手段运用不到位,如农村金融环境转变不大,中小企业和农民仍处于贷款难的困局之中;农业保险费高效微,未来发展困难不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难度大,进展滞后等等。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改变,农村消费不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332元和1266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仍大大快于农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两者之间收入之比达到了3.28。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总支出11882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869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9%。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之比为4.2,可见农村总体消费不足。

三、几点思考

1、在城乡统筹中探索平衡土地利益的路径。当前集体土地转城市建设用地过程中,无论哪种土地转换模式,农民均处于不同利益主体博弈中的弱势地位,这是城乡统筹急待解决的最大难题,必须考虑征用地制度的改革。如何使相关利益各方能够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利益,是回避不了的改革任务。必然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建立政府监管下的土地市场(规划监管和用途监管),实现同地同权同价。

2、通过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工工 资和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进一步开拓以城带乡的潜力。给予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权重,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通过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不断增加农业和农业服务业就业的收入水平;通过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制度性的差别、歧视和障碍,并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创造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中央政府放松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准入及逐步放松农村信贷利率的宏观背景下,政府还应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措施积极发展农村多元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农民自己兴办的农村合作金融,通过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量,进而降低贷款利率水平,保障农民低成本使用信贷资金,并适应农户对贷款资金的多样化需求。

3、形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分配模式,提高政府再分配效率。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初次分配讲效率,突出要素贡献;但在社会二次分配中,则应发挥政府公共职能作用,充分体现再分配的公平性,以此做到兼顾城乡。

(欢迎引用、摘编、全文刊载,请注明出处,尊重著作者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李锁平高琼瑶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6891979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传

真:(010)62187545

编:

100081 电子信箱:iae@mail.caas.net.cn

址: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四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

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既与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致力于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但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和不断扩大,“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多地注重于在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要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跳出“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与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上,目前从上到下已形成共识,达成了明确的战略思路:那就是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充分互动加以解决。“城里人”要关心“乡下人”,城市要帮扶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应当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来分析,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新阶段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农民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劳动力转移来解决。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

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尤其要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政府要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乡村联系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尽快改善。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

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也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2、统筹城乡发展要注意以“三化”带“三农”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这是近几年我国解决“三农”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我们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依据。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辩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可以通过城镇的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经营企业化。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为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今后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

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难的根子,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上。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面临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学校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和方法落后等。因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努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青岛市的做法是与县区政府签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县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

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校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规划农村乡镇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小学、初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镇初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以及教师的聘任、调配交流等实行区市教体局统一管理,建立教师工资按照区市统一标准发放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首先是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城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市区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研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实现理念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其次是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办法,使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城市的中小学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等额外收费项目,使其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免费项目包括杂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所需经费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区级财政负担;第三是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读资助。县区政府要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4、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国家财政的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国家基本没有承担责任。农村目前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只有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与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把土地从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中解放出来,城乡统筹发展才有基本的制度基础。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广到全国;先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其主要内容有: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制度,减少和消除“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层的产生,政府应从财政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通过“以土地换保障”的形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城镇社保向农民覆盖,最终实现与城镇社保接轨;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与城镇低保水平的合理比例关系;稳步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5、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GDP中比重越来越低。只有农村人口也同步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否则,农业人口不减少,大多数的人口只能创造和占有越来越少的财富,是难以富起来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适时转移与充分就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长期繁荣的必要前提。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为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发生逆转,在农业生产效益、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能使农副产品生产者获得成倍的效益。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使城市中的先进思想和文明生活方式在农村广泛传播;同时市场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在农村扩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三,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劳动者报酬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2000~2002年依次为54.2%、79.2%和60.9%。可见,劳动者报酬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三农”问题,能够取得多重效果,可以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当前,各级政府应当注意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2004年中央1号文件确立了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完整政策框架。当前,必须解决的政策问题有: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实行暂住申报制度;清理整顿对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输入地政府必须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中,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建立并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公共卫生领域给民工市民待遇;把农民进城务工纳入《劳动法》实施范围,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的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农民能充分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并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9%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农民富裕不起来,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社会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 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为什么会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显示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96%,增加了2531元。

2.人口流动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一亿增加至2008年的1点4亿,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到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亿元,占31.7%但这一比例与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来比,相差甚远。)虽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得不到有效地健康保证,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末,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仅有20%的医疗资源;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城镇是5.41元,而农村仅2.21元。

4.农村金融普惠率低,农民享受金融资源不充分。根据中国银监会提高的数据,全国2009年6月末还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金融机构营业点,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目前,“三农”贷款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问题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公共保障水平低。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难以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如养老保险,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高达410亿元,但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享受不到。

三、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共同发展也不是同步发展。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实行城乡一体

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城乡一样化。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城市和乡村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不只是修几条马路,盖几幢房屋,必须注重制度保障工程,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居民的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庞大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

2.新农村建设可以替代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我国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实施的重点战略,他是解决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解决的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根本的目的是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包括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的基本途径。

四、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支持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统筹城乡收入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5.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办法。第一,要夯实土地流转的基础,即对农村土地、农村房屋全面确权颁证,做到产权明晰,归宿清楚。第二,要坚持“两个不改变” 的前提条件,即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民耕地承包权”,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防止农民永久失地。第三,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一是明确流转方式,二是建立流转平台,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市场定价办法。

6.逐步放宽城市户籍管制。建议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逐步剥离附属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渐进式放宽城市户籍管制。第一,以在当地有合法住所(包括租房)为条件合法“居住证”,准许常住登记。持证者享有同等的就业权、选举权、初级卫生保健,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实业保险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第二,根据社保参保年限或缴税年限,确定能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救济资格。第三,根据学籍年限和监护人参保年限,确定能否享受高考、特殊行业注入等于户籍严格挂钩的资格。

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探索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四是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

务普惠率。

8.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入。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让农民“老有所养”;设立农村儿童住院互助金,提高新农合补贴标准,扩大补贴面,让农民“病有所医”;适当提高农村最低生活补贴标准,让农民“住有所居”。实行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9.完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建议对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第一是修改完善《土地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为农村土地、房屋等流转提供法律支持。第三是修订《服务管理条例》,为破除二元化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提供法律依据。第四是建议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投资社区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五、重要论述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要有敢于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智慧。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统筹的思维和协调的举措。不要把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和鼓励城市快速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如何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对城市繁荣的支持和服务,谋求共赢,实现共荣。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已经习惯了城乡二元治理方式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深入领会统筹的丰富内涵,把统筹的精神实质,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是对执政者执政智慧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只算GDP贡献率一本帐,更要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本大帐。

下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综合考察报告(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综合考察报告(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关于广东省佛山市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广东省佛山市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对策研究课题组一、佛山市基本情况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下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个县级......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 广元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 广元市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地震重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低......

    乡镇统筹发展考察报告

    11月12日,**区政协副主席***率领农业界别联组视察了**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情况。委员们实地视察了**绿康果业有限公司和**天盛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听取了**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大全5篇)

    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

    城乡统筹实践报告

    城乡统筹------成都市郫县的新发展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给排水专业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先解决农村问题,于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城乡统筹”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