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T增强时间总结
CT增强时间总结仅供参考头颅:70”
眼眶:肿瘤:40”+90”+延迟(必要时)
血管瘤:40”+90”~120” 中耳乳突:40”~50” 腮腺:
肿瘤:50”
血管瘤:50”+120” 上下颌骨:
肿瘤或囊肿:50”~60” 颌下区:
肿瘤或者不明性质肿物:50”~60” 颈部:
血管瘤:40”+90”(必要时)
肿瘤: 50”
不明性质肿物:40”+90”(必要时)甲状腺:
肿瘤:40”+120”
腺瘤: 40”+120”
性质待排:40”+120” 喉癌:50”~60”
咽喉部不适:50”~60”
不明性质肿物,纵隔窗可见:
30”+90”+120”~180” 肺癌,中央型:30”
肺癌,外周型:40”+延或40”+90”+延(必要时)肺炎或炎性假瘤:30”+90”(必要时)合并胸腔积液:30” 胸腺瘤:30”
胸壁不明性质肿物:30”?
纵膈占位:30”+90”(必要时)
排除肺栓塞:22”~25”(药物60ml)或动态示踪
动态示踪层面:头臂静脉(药物用量少)
上腔(药物用量多?)
深静脉(药物用量少)排除肺栓塞同时可见四腔心:
30”(药物60ml)肝脏占位:30”+70”+延迟
肝硬化或未明确病变或有乙肝病史者:
30”+70”+延迟 脂肪肝: 30”+70”+延迟
血管瘤或者怀疑: 30”+70”+4’~5’ 肝脏囊肿:70”+延迟(必要时)肝癌未手术(确诊):30”+70” 肝癌术后:70”+延迟
胆囊癌:70”
胆总管扩张:20”+40”(胰头区)+延 阻塞性黄疸:40”+70”
脾脏占位或低密度:40”+70” 肝脾外伤:70”+延迟(5分钟以上)
胰腺炎:50”~60”(考虑坏死情况,门、肝、脾静脉情况)胰腺肿瘤或占位:20”~25”+40”~45”+延(必要时)怀疑或确诊肾错构瘤:50”~60”+120” 肾脏肿瘤或占位性质待定:
50”~60”+120 “+延迟 肾脏(肾盂像):30”+70”+延迟(15’~30’)肾脏外伤:30”+70”~100”
阑尾区:50”+约80”(静脉期)盆腔(宫颈癌):80”~90”
盆腔(实质性或囊性肿物):70”+延迟 全腹部(下腹部肿瘤):70”+延迟
全腹部(上腹部肿瘤如胃癌、肝病等):
30”+ 70”+延迟(必要时)全腹部(腹腔肿物):50”+90” 肠道疾病:60’~70’
肠梗阻:动脉期+静脉期,尤其是血运性的 CTU:60”+30’
可以借鉴IVP(7’+15’+30’+延(具体情况))头颅CTA:
颈部血管示踪
320的灌注的程序
320的30”的CTA程序 药量:50ml
颈部CTA:主动脉弓的示踪 药量:60~70ml(64)
50ml(320)胸主动脉:
胸主段示踪方法(尽量使用较小动床时间)
或者30” 药量:50~60ml 腹主动脉:
腹主段示踪方法(尽量使用较小动床时间)
或者30”~40” 药量:60~80ml
下肢动脉:示踪腹主动脉;
时间约1分钟(个人观点)
药量和流速
流速(先4ml/s后2~2.5ml/s)
药量(100~120ml)
第二篇: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
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
注意事项增强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向患者解释增强的目的,合患者得到配合;在增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若有反应立即停止检查了解患者有无其它药物、食物过敏史、心脏病、哮喘病史等。
一、常规增强扫描
指静脉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按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注射对比剂的方法有:⒈快速静脉滴注法;⒉静脉团注法;⒊静脉注射――滴注法。
二、动态增强扫描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自短时间内对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注射方法:静脉团注法。
三、两快一长增强扫描是动态增强扫描的一种特殊形式
两快:1.注射对比剂速度快;2.起始扫描时间快;一长:扫描持续的时间长(延长时间长:10~15min)。方法:平扫 ?选择病灶最大层面或兴趣层面? 注射对比剂 ?立即扫描?10~15min再扫。应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肺内孤立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增强扫描指一次大剂量注射对比剂后,延迟4h-6h后的增强。本法原理: 正常肝细胞具有摄取和排泄有机碘的功能,静脉注入对比剂约有1%~2%被肝细胞吸收后经胆管系统排泄,注入数小时后正常肝实质及其周围的细细胆管CT值约提高10h~20h,而病变的肝组织不具备这种吸和泌碘的功能,其密度你于正常肝,至病变与正常肝之间的密度差增大,使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中呈等密度的病灶在延迟增强扫描中表现为相对低密度,提高了肝脏小病灶检出率。检查方法:
平扫+常规增强扫描,间隔4h~6h后再重复扫描,对比剂150ml~180ml(常规增强对比剂总量不足,即立补充)。
五、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利用螺旋CT扫描速度快的优点,在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根据检查器官的血供特点,分别于强化的不同时期对检查的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完整的螺旋扫描。
目的:发现小病灶并了解被检查器官及病灶强化特点,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能力。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注备肝脏25s~30s肝脏动脉期肝硬化患者开始扫描时间要晚一些60s~70s肝脏门静脉期120s肝实质平衡期
胰
腺25s~30s胰腺动脉期 60s~70s胰腺实质期 30s~35s肾皮质期 70s肾实质期
5min~10min肾排泄期或肾盂期
第三篇:ct总结
第五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设备学
1.x线ct应包括哪些基本组成结构?
1)数据采集部分,x线发生装置与x线管,探测器及a/d转换器与接口电路,扫描机架等
2)图像重建部分,图像重建单元,数据存储装置等
3)图像显示与保存部分,图像显示器,多幅相机,图像存储装置(硬盘,刻录光盘)等 2.探测器的种类有哪些?哪些参数能说明探测器的性能优劣?
种类:气体探测器,用高压
气。荧光固体探测器:分为闪烁探测器,稀土陶瓷探测器
参数:
(1)检测效率
1)几何效率:由每个探测器的孔径和相关的每个探测器所占的总空间的比来决定,这个空间包括探测器的宽度,静止的准直器或一个探测器与相邻探测器之间的间隔d。
2)吸收效率:x线辐射进入探测器而被吸收的百分率,这主要与探测器的类型,探测器的厚度及两个相邻检测器之间的间隔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还与x线光子的能量有关。
3)总检测效率:探测器的总检测效率是几何效率和吸收效率的乘积。探测器的效率越高,在同等图像质量水平前提下,病人接受剂量小。
(2)稳定性:是指探测器重复性和还原性。要进行进行校准以保证稳定性。(3)响应时间:是指探测器收,记录和输出一个信号所需要的时间。
(4)准确性与线性:由于人体软组织及病理变化所致衰减系数的变化是很小的,因此,穿过人体的线束很强也只引起很小的变化。如果探测器对衰减系数测量不准确,测量中的小唔出啊可能被误认为信号的变化,造成伪影。
(5)一致性:除第一代ct外,ct均采用多探测器,为了得到可以对比的监测数据,要求每两探测器之间具有一致性,即对于相同的x线输入输出应相同。3.相比传统ct,螺旋ct有哪些优点?
螺旋扫描ct和常规的轴向扫描ct不同,螺旋扫描ct是病人以匀速通过持续单方向旋转的x线管的扫描野来实现的,运动物体的x线扫描产生的路径的扫描床运动速度的函数,扫描路径形成一条螺旋线。
螺旋ct设备最显著优点是单次屛住呼吸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查部位的扫描,且可以在任意想要的位置上重建图像,重建平面图形的数据用内插法从螺旋数据中获得。
螺旋ct扫描体位与普通ct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扫描架倾斜角度更大(+-30度)床位移动更加灵活,因而扫描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床移增量和所需重建图像间隔选择,螺旋扫描的层厚,床移增量,整个扫描时间及图像重建的间隔是可以调整的。4.如何利用多排探测器获得各种需要的层厚?
不同的滤过宽度可影响重建层面的厚度,螺距不同也影响也影响有效层面厚度,螺距越大,有效层面厚度越宽。滤过宽度和螺距都影响层面的灵敏度曲线而导致不同的半高宽度。
除最小层厚取决于探测器以外,层面厚度可以通过探测器排的组合来获得不同层厚,例如两排0.625mm的探测器可以组合成1.25mm的层厚。四排0.625mm的探测器可以组合成2.5mm层厚。当然,当层厚变化时,扫描的层数也会发生变化,一周扫描可以进行16层0.625mm层厚和16层1.25mm层厚,但对于2.5mm层厚只能获得8层。5.多层ct的优点有哪些?
(1)容积数据采集一次扫描可得到重建不同层厚ct图像的数据(2)成像速度快,能包容较大范围进行容积扫描
1)适用于要求一次屛气,完成较大范围的检查例如胸及腹部联合检查。2)更薄层厚的msct提高了病灶检出能力。
3)图像质量大大提高,主要z轴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4)Msct可真正实现某些器官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检查及功能研究。
5)Msct一次扫描,完成原始数据采集后,可进行任意位置及任意层厚的高质量影像重建和三维成像。
6)无间断的大量采集数据,得以精确追踪对比剂的流动过程。
7)Msct有利于一些特殊检查的开发,如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钙化的评定,脑及肝脏等ct灌注成像以及只能血管分析等。
检查学
一.Ct检查技术参数
1.扫描类型: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非螺旋扫描检查时间长,不适合重建,图像数据无螺旋ct重建所需插值,信噪比高。螺旋扫描快,适合重建。颅脑,椎间盘用非螺旋。胸部,腹部扫描及增强扫描用螺旋扫描。2.曝光条件:管电压在(100~140kv),管电流在(70~260ma),扫描时间根据设备扫描速度和扫描范围大小确定,总曝光时间在6~20秒之间。
3.视野:分扫描视野和显示视野。颅脑一般在25cm,腹部一般在50cm。椎间盘15cm,胸部36cm,若矩阵不变,显示视野减小,空间分辨率提高,突出病变的细节。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显示视野的大小重建图像。
4.矩阵:数字图像两个方向像素数的乘积。相同视野情况下,矩阵越大,像素越小,构成的图像越细致,清晰,空间分辨率越高,扫描后也可以改变矩阵重建。Ct一般512*512 5.准直:用来遮挡无用的射线,形成扇形x线束。6.层厚:一般是指扫描后一副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也分为扫描时的采集层厚和显示图像的层厚,是影响图像空间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7.层距:一般是非螺旋扫描,相邻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8.重建间隔: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纵轴方向上的距离。近似于非螺旋ct扫描的层距。
9.螺距: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x线准直宽度的比值。10.旋转速度:0.5~1s一周,最快可达0.35s/周。11.心电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12.扫描架倾斜角度:+-30度 13.算法 *对比剂
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毒副作用较小、价格偏高。应尽量选择非离子型的对比剂。CT增强用的对比剂一般为水溶性碘对比剂。颅脑一般40~50ml 胸部、腹部的用量一般按体重计算,为1.5~2.0ml/kg。儿童用量酌减。*CT应用范围
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普通X线无法检查的软组织,CT能显示。
增强CT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CT检查方法分类
1.是否使用对比剂分类:普通平扫、增强扫描、造影CT。2.球管与床的运动方位分类:定位像扫描、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3.特殊扫描方法:薄层扫描、高分辨力扫描、靶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等。
CT血管造影: 将血管造影和CT检查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动脉和静脉的成像。实质是血管的增强扫描,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使用MSCT进行快速连续薄层扫描,并经重组得到血管的直观图像。
二.Ct图像的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像因素
Ct值:某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与与水的x线吸收系数相比换算出来的 公式
单位HU,密度高的组织ct值高,密度低的组织ct值低。
窗技术
ww窗宽:是指ct图像上的全部灰阶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wl窗位:是窗宽的中心ct值。
图像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为(窗宽+-1/2窗宽),窗宽相同,窗位不同,或者窗位相同,窗宽不同,其所包括的ct值范围不同。
脑组织(wl:35,ww:100)骨窗(wl:300,ww:1500)肺窗(wl:-650,ww:1600)纵隔窗(wl:40,ww:400)
Ct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噪声。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Ct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技术。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强度重组,最小强度重组,ct仿真内镜。三.颅脑
常规扫描采取横断面扫描。常规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即眶耳线。经听眉线:该扫描方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显示较好。听眶线:是眶下缘和外耳孔的连线,断面经过眼窝,颅中凹和颅后凹上部。
仰卧位,下颌内收。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扫描床面中线重合,听眦线和垂直床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使用定位线定位于OML平面。采用侧位线。扫描视野25mm,横断面扫描平行听眦线,层厚5mm,由枕骨大孔到颅顶,24层左右。颅后窝的病变,为减少放射状伪影,以听眉线为基线,并且减少层厚。蝶鞍:常规采用冠状位
1)颅脑扫描基线:听眦线、听眶线、听眉线。听眦线:眼外眦与外耳孔连线
听眶线:眶下缘与外耳孔的连线,层面经过眼窝、颅中凹、颅后凹的上部,但颅前凹、第四脑室及枕大孔未能显示。
听眉线:眉上缘中点与外耳孔的连线,利于显示第四脑室及基底节区。颅后窝病变以此为基线可减少放射状伪影 颅脑CT增强扫描
1)适应症:用于感染性、血管性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怀疑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颅脑血管成像2)禁忌症:碘过敏、肝肾功衰、急性出血和颅脑外伤者。蝶鞍CT检查
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正常垂体前后径约1.0 cm,横径1.0~1.5 cm,高度约0.5 cm。常规:冠状位扫描 体位:顶颏位(俯卧)和颏顶位(仰卧),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扫描范围视蝶鞍大小确定,包全蝶鞍前后床突,层面尽量平行于后床突或垂直于鞍底
垂体解剖结构微细,CT检查需采用薄层加增强扫描。层厚1~3mm,连续逐层靶扫描或容积扫描
头部血管CT 专用头架—固定头部,减少头部运动
病人准备—留置针,去除检查范围内金属物品,告知检查相关注意事项(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防止移动)摆体位
基准线—听眦线
头部灌注成像CTP:头部CT灌注是在常规CT增强扫描的基础上,结合快速扫描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胸、腹部常规或增强扫描: 4-15mSv 心脏扫描: 前门控:2-5mSv回顾性:10-25mSv 灌注成像: 神经覆盖:20-40mSv脏器灌注:> 40mSv
(一)眼眶
轴扫:类似头颅前后正位,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扫描范围:眶下缘至眶上缘。层厚3~5mm,标准算法。
冠扫:仰卧或俯卧,头后仰,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扫描范围:眶前缘向后连续扫描至眶尖或颅中窝,层厚3~5mm,标准算法。眼球保持静止状态。(闭眼)
多层CT可直接作轴位横扫,行冠状、矢状位图像重建,重建层厚小于3mm。
(二)耳部
1)轴扫类似头颅前后正位,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2)冠扫仰卧或俯卧,头后仰,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3)层厚层距1~2mm,层厚越薄,层面越多,三维重建效果更好。轴扫从外耳孔以下10mm向上连续扫完全部颞骨。冠扫从外耳孔前缘向后扫至乙状窦前壁。
(三)鼻和鼻窦
轴扫:类似头颅前后位,听眶线与扫描基线一致,从鼻尖下缘到额窦水平连续扫描。或采用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扫描。
冠扫:顶颏位或颏顶位。先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额窦前缘扫至蝶窦后缘,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
层厚、层距5mm,标准模式重建。
多层CT直接轴扫,用重建层厚2mm,重建间距1mm,做冠状重建。可代替直接冠扫。
(四)颌面部
轴扫:标准头颅前后正位。扫描范围:眶上缘至下颌骨全部,或侧位定位扫描结合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范围。冠扫:顶颏位或颏顶位,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侧位定位扫描结合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范围。增强扫描:占位性病变行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5mm以下,标准算法,常规轴扫或螺扫。
(五)颈部
喉咽部扫描方式:标准前后正位,头后仰,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与基准线。扫描范围: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
呼吸状态:平静呼吸并降低呼吸幅度。若需显示声带,梨状窝和杓会厌襞底应发“依”音。甲状腺扫描方式:标准前后正位,两肩下垂,头略后仰。先行侧位或正位定位扫描,扫描范围: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平静呼吸或屏气。
(一)椎体CT检查
椎体骨折好发于T12~L1;颈椎间盘病变常见于C4~5,C5~6,C6~7;腰椎间盘病变常见于L3~4,L4~5,L5~S1,腰椎结核常常累及腰大肌,侵润范围广;脊柱侧弯需要作全脊柱评价。(1)颈椎
仰卧前后正位,两肩部尽量下垂。
先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计划,颈椎间盘扫描从C3~C7确定4个间盘扫描,每盘扫描3~4层,层厚1~2mm,间隔1.5~2mm,标准算法。
扫描倾斜角度平行于椎间隙,静止不动,禁做吞咽动作。
外伤检查层厚5~7mm,扫描倾斜角度与椎体长轴垂直,扫描范围上包颅底,下到胸1椎体上缘,轴位连续扫描或螺扫均可。采用骨算法或骨算法加标准算法。
多层螺扫一次完成,重建层厚小于2mm。范围从颈1椎体上缘至颈7椎体下缘。螺扫方式,重建间隔1mm。标准算法模式。
行轴位、矢状、冠状和三维重建。(2)胸椎
仰卧前后正位,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计划。椎体扫描层厚5~10mm。
倾斜角度与整个椎体长轴垂直。扫描范围按照临床要求确定。螺旋和轴位扫描均可。
骨算法或骨算法加标准算法。(3)腰椎
仰卧前后正位,臀部垫软垫。行侧位定位像扫描确定扫描计划。
腰椎间盘从L2~S1确定4个椎间盘扫描,每个间盘扫3~4层。层厚2~3mm,间隔4mm。倾斜角度平行于椎间隙。标准算法
颈椎椎间盘软组织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腰椎椎间盘软组织窗宽300~450HU,窗位35~50HU.脊柱骨窗窗宽1500~3000HU,窗位350~500HU。摄片应含定位像,以确定每个层面相应的位置。
(二)四肢关节
(1)肩关节、胸锁关节:仰卧,上臂平放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正位定位像扫描确定范围,从肩部软组织开始扫完整个肩关节,层厚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位扫描和螺扫均可,平静呼吸。(2)肘关节、上肢长骨:俯卧,两手上举平伸,手心向上,两肘关节尽量靠近,头后仰,颏下软垫支撑,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以肘关节为中心,或结合起来临床医师要求及病变位置大小来决定扫描范围,层厚2~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扫和螺扫均可。
(3)腕关节与手:俯卧,双臂上举平伸,手指并拢,手心向下,两手平靠在一起。正位定位像扫描确定范围,以病变为中心,层厚1~3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扫和螺扫均可。(4)骶髂关节:仰卧,两臂上举盘于头上。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髂嵴至髋臼上缘。层厚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描轴扫均可。
(5)髋关节:
仰卧,两臂上举盘于头上,双足略分,足尖向内旋转,两足尖并拢。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髋臼上缘1cm至小转子上缘。层厚3~5mm。
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和轴扫均可。
(6)膝关节、踝关节、下肢:
仰卧,足先进。两臂抱头,双足跟靠近并拢。由病灶部位确定正位定位像的起始位置和长度。
定位像包括临近关节,在定位像上结合起来临床医师要求及病变位置大小决定扫描范围。膝关节、踝关节扫描层厚2~5mm,下肢扫描层厚5~7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和轴扫均可。
(7)增强扫描:少用。对比剂60~100ml,2~3ml/s,扫描时间35~80s。胸部
定位像:仰卧前后正位
范围:胸廓入口→到肋膈角下缘2~3cm。层厚:5~10mm。标准算法和骨算法 同时摄纵隔窗和肺窗。
肺窗窗宽1100~1800HU,窗位-500~-800HU。纵隔窗窗宽280~400HU,窗位25~50HU。增强扫应适当提高窗位。1)扫描方法:
一是广泛病变和支扩,层厚1~2mm,间距5~10mm,全肺间隔扫描,高分辨率算法,肺窗观察,再用标准模式行后重建观察纵隔窗。
二是常规扫描后,局部采用1~2mm层厚,1~2mm间距,加层连续扫描,高分辨率算法。三是多层CT扫描,用小于2mm层厚重建,高分辨算法,重建间隔5mm。
2)图像显示与摄片:肺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600~-850HU。如有需要可加摄软窗。增强扫描
适应症:除确定肺内病变性质外,常用于:①纵隔肿块;②肺门占位与血管关系;③纵隔淋巴结;④肺动脉栓塞病变;⑤肺内肿块合并肺不张;⑥心脏占位与大血管病变。腹部
检查前应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检查前一周不能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检查当日以空腹为宜。
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告知检查过程中应按语音提示做好屏气的配合。
去除患者检查部位的金属或其他高密度饰物 胃肠道准备 :扫描前15分钟口服纯水或含碘对比剂500 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临检查前5分钟再口服300~500ml,使胃充盈,让胃壁充分显示。
第四篇:增强CT检查流程
开展增强CT检查相关措施
为提高CT室收入,加大开展增强CT检查力度,特制定以下相关规定:
1、当班技师及医生在检查过程中,认真仔细浏览图像,及时发现占位性病变,需鉴别诊断的疾病患者,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留住病人待查。
2、当班报告医生及时书写诊断报告,发现需CT增强检查患者,及时与病人沟通,病人不在者请与前台护士交待,取报告时与患者沟通,及时进行增强检查。
3、门诊病人以值班医生为主要负责人,与病人进行进一步增强检查沟通,必要时与审核医生或科主任联系进行病人沟通;住院病人以值班医生为第一负责人与病人的管床医生联系,建议进行增强检查。
4、需增强检查者,请直接在申请单加注增强检查、划价,不要增加患者来回找医生的额外事件,以免影响患者情绪。
5、普放检查发现需CT增强患者,请直接按以上流程与患者沟通,影像科开具申请单,进行CT增强检查,不需要门诊医生开单;必要时与患者主治医生联系沟通。
6、CT增强适应范围:各脏器肿瘤、占位性病变,腹部外伤,鉴别诊断需要,子宫肌瘤,转移性疾病,冠状动脉疾病。
7、CT增强禁忌症:无绝对禁忌症,对碘过敏、急性脑外伤、药物过敏、哮喘、肾衰、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重。
8、CT增强前必须与患者充分沟通,签发【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沟通应客观,不要夸大副作用,多告知检查的必要性。
9、检查前必须按CT增强检查流程,全面询问相关病史,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医疗风险性,保证检查正常、安全的完成。
10、非离子型造影剂不需皮试试验,但必须询问相关病史,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易过敏体质、老年体质较差者,仍建议皮试试验。
11、科室全体成员、特别是护士,必须做好过敏、输液反应等一切风险应急方案,做好相关抢救药品及设备准备工作,每月至少一次演练。
12、CT增强造影剂用量以体重为标准,结合体质情况及检查诊断需要,科学制定总量,注射速率,保证安全性及良好增强效果;根据疾病情况及检查部位,正确选择增强分期及是否延迟扫描,保证诊断、鉴别的需要。
13、各部位增强时监测血管位置:头部血管~颈内动脉,冠状动脉~升主动脉,冠状静脉~冠状静脉窦,肺动脉~肺动脉干,肺静脉及左心房~左心房,头臂动脉及颈动脉~主动脉弓,肾动脉~膈水平降主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降主动脉,儿童心脏~主肺动脉水平降主动脉。
14、增强检查结束后,患者必须观察30分钟才能离开,留观期间必须及时观察病人情况,防止意外发生,并做好应急预案准备。
15、增强检查报告审核后,依病情需要,必要时与所属医生进行沟通,说明增强情况,有危急值者需做好报告工作。
16、门诊病人经沟通成功,进行CT增强检查后,请第一发现人在登记本签字确认,以备工作量统计,给予奖励(每人次5元)。
唐城医院影像中心 2016年1月17日
第五篇:CT复习总结
CT复习总结
总结者:山高
第一章:
1: CT的发明者?(hounsfield);
2: CT图像的形成过程?(数据采集阶段,图像重建阶段,图像显示阶段); 3:第一家生产CT的公司?(EMI公司);
4:影响X线束衰减的原因?(想干散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最主要的)); 5:Lambert Beer law(朗伯—比尔定律)的内容?(当一单色的线束通过一密度均匀的的小物体时,其能量与物质的原子互相作用减弱,减弱的成都与物质的厚度和组成部分或者吸收系数有关,公式详见P10,公式需要掌握); 6:CT值的计算?(P12公式需要掌握,空气的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
7:CT的扫描方式?(定位像,轴向扫描,螺旋扫描);
8:定位像的作用?(为了确定扫描病变的部位,选择扫描的层面和扫描的区域,是轴向扫描与螺旋扫描的基础);
9:螺距的定义与计算?(P15公式1.3.7,需要掌握);
10:FOV指的是什么?(Field of view,扫描视野或者区域); 11:像素的计算方法?(像素=FOV/矩阵大小);
12:体素的计算方法?(体素=FOV X slice(层厚)/矩阵);
13:窗宽、窗位的计算?(WW=CTmax-CTmin,WL=(CTmin+CTmax)/2);注意,CT值比所设置的窗口上限高的组织为白色;比所设置的窗口下限值低的显示黑色;介于中间的则成灰度不同的图像; 14:第三代CT的特点?(旋转—旋转,扇形束,扇角30~45度);至于第五代CT以及多层面的CT,了解一下;
第二章:(重点章)
1:CT成像各个阶段包括?数据采集阶段最重要!P31; 2:球管阳极的分类?(固定阳极,旋转阳极); 3:掌握实际焦点,有效焦点P35~P36;
4:热容量的计算?(HU=管电压X管电流X曝光时间);
5:滤过器的分类与作用?(平板,楔形,作用1:吸收低能射线,使射线束平均能量升高;2:使射线束 的能量分布达到均匀化);
6:准直器的作用?(前准直器是控制线束在人体平行方向上的宽度,决定层厚;后准直器主要是过滤散射线);
7:MSCT中前、后准直器的作用?(前准直器决定z轴体积覆盖的范围,但不是层厚,后准直器决定z轴分辨力,即层厚,具体可以参见P50);
8:探测器的功能与定义?(是一种将x射线量转化为可供记录的电信号装置,通过测量他收到的X射线量,然后产生于X射线量成正比的信号);
9:探测器的排列类型与识别?(矩阵探测器阵列,自适应探测器阵列,混合探测器阵列,图片在P61,看图片你要知道是那种排列); 10:MSCT排与层的概念?(具体见P60解释);
附录:第二章有一道大题,大家猜猜看应该考什么?我自己觉得可能考类似于P48页图2.4.1那样的图,让你说出图中每个部分的名称以及简单的描述一下作用,或者说请简要说出数据采集阶段的各个结构与作用?见仁见智啦,嘿嘿!第三章:
1:重建图像的方法有哪些?(傅里叶变换法,反投影法,滤波反投影法,迭代法,等);
2:体模的英文(phantom);
3:投影的概念?(射线和或者线积分); 4:弦图的英文?(sinogram);
5会看弦图,纵坐标表示什么,横坐标表示什么?如:弦图中出现一条竖直的直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某个探测器坏了;
6:理解中心切片定理(不要求证明!)?(一个三维或者二维的的傅里叶变换精确地等于物体傅里叶变换的中心截面);
7:傅里叶重建的流程与缺点?(在PPT上面找答案);
8:滤波反投影法(FBP)的流程与缺点?(见P92图3.3.15); 9:各种滤波器的了解?(none窗,ramp窗,hamming窗等);
10:迭代重建的算法需要掌握?(给你一个矩阵,让你用迭代的方法重建); 附录:第三章有一道大题,你们猜猜看?我觉得不用猜了,肯定就是考迭代算法或者让你简答傅里叶、滤波反投影算法的流程与缺点?
第四章:
1:单次扫描CT剂量的描述方法?(CTDI); 2:掌握P114公式?(详见课本);
3:CTDI常用的测量方法?(笔形电离法、热释光剂量计法);
4:影响CT剂量的因素?(1x射线管电压,2光子束流量(管电流),3螺距,4准直器宽度,5旋转角度,6层数、参数、患者在射野中的取向和位置等)详见P119~122;
5:了解低剂量成像技术?(P133);
6:基于调制技术的剂量的降低方法?(1自动毫安技术,2心电调制,3螺距,4管电压);
7:自动毫安技术包括?(1根据患者的年龄进行毫安调制,2依据扫描部位进行毫安调制,3依据旋转角度进行毫安调制,4混合调制技术); 8:与设备相关的降低剂量的方法?(P127~P132);附录:本章两道大题,你们猜猜是那两道?我觉得应该就是简答题,例如降低CT剂量的方法,或者各种调制技术等,自己斟酌啦!
第五章:
1:空间分辨力的表示方法?(线对法(lp/cm)、MTF调制传输函数法); 2:关于线对的计算方法要会?(比如一幅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是10lp/cm ,他的含义就是在高对比度的的情况下,若相邻物体的距离大于0.5mm(1/2L),则系统能够将两个目标分开);
3影响空间分辨率的因素有?(有效探测器的尺寸,像素点的大小,层厚,采样间隔或者卷积函数);
4:影响纵向分辨力的因素?(P145~P146);
5:噪声的来源?(量子噪声,电器噪声,重建算法引起的噪声);
6:噪声的表示方法?(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
P150 公式5.3.1要求掌握); 7:了解噪声的功率谱?(P150);
8:影响噪声的因素?(剂量,层厚,算法,受检者的体型等); 9:噪声的测量工具与方法?(掌握P153公式5.3.5);
10:密度分辨力的表征方法?(如3mm@0.5%表示当目标和背景值相差5Hu的时候,能分辨目标的最小直径为3mm)P154; 11:时间分辨率了解一下……
附录:第五章没说有没有大题,自己掂量掂量,哈哈……
第六章:
1:混淆伪影的成因、表现形式,校正方法?(P169~P173); 2:射线伪影的成因、表现形式,校正方法?(P174~P180);3:散射线伪影成因、表现、校正方法,了解一下?(P181~P183); 4:部分容积效应为影的成因、表现、校正方法?(P183~P186);
5:第六节,重点中的重点,仔仔细细的看!大题就指望它了!!!!!!!
请问,金属伪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表现是什么样子?校正方法有哪些?P188~P193;6:环形伪影的成因、表现、校正方法?(P194~P199); 7:阶梯伪影的成因、表现、校正方法?(P200~P204); 8::风车伪影?了解一下……
9:截断伪影,重点,大题也能看它了,重点关注哈!兄弟些!请问,截断伪影的成因、表现、校正方法?(P210~P211);
附录:祝各位兄弟姐妹们考出优异成绩,嵩川钢板
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