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胸部CT诊断总结03
胸部检查包括肺窗及纵隔窗(又称为软组织窗),这两种观察方法对肺部病变的观察尤为重要。对肺弥漫性病变用单纯肺窗即可,而对孤立结节,肺窗和纵隔窗均需要,前者有利于观察病灶—肺的界面,后者可仔细分析病灶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病人的分期,两种窗位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肺窗可发现肺内小结节,纵隔窗可观察纵隔结构的侵犯情况,以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个别病例甚至需要骨窗以了解骨质有无侵蚀破坏。
CT图象特点
一 CT图像
1、CT图像在显示屏上用由黑到白的不同 灰阶度表示,黑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 脑室;白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颅骨。这与X线照片图像一致。
2、CT的密度分辨力高,人体软组织的密度 差别很小时,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 突出优点。所以CT能更好的显示由软组织构成 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脾、肾及盆腔器官等。
二 CT值
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而且还可依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CT值代表X线穿过组织被吸收后的衰减值。每种物质的CT值等于该物质的衰减系数与水的衰减系数之差再与水的衰减系数相比之后乘以1000,即:某物质CT值=1000×(u—u水)/ u水
其单位名称为HU(Hounsfield Unit)。
人体组织的CT值范围从空气的-1000HU到骨 皮质+1000HU,共有2000个CT值。
空气的CT值最低为-1000HU;
脂肪的CT值为-50~-100;
水的CT值为0(±10)HU;
软组织的CT值为20~50HU;
骨皮质的CT值最高,为1000HU。总之,组织密度高,则CT值大,反之亦然.常见病变CT值
渗出液>18±2
漏出液< 18±2 炎性包块0~20 囊肿+15~-15 肺癌平均40 结核灶
约60
三 窗宽(WW)与窗位(WL)
人体组织在CT上表现出2000个不同的灰度,层次甚多,人眼不能分辨出如此微小的灰度差别,一般只能分辨出16个灰度。当两种组织的CT值相 差125HU以上(2000/16=125)以上时,人眼才能 分辨出来。而人体软组织的CT值多数+20~+70HU 之间,相差不足125HU。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细节的 显示,使CT值差别小的组织能分辨,CT机在设计 上引入了窗宽与窗位进行调整,称为窗口技术。
窗宽
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的CT值范围(window width---ww)。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供观察对比。例如:窗宽选定为80HU,则其CT值的差别在5HU(80/16=5)以上即可分辨出来。因此窗宽的宽窄直接影响到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窗位或称窗中心
由于不同组织的CT值不同,要想观察它的细微结构,最好以该组织的CT值为窗 位。窗位是指窗宽上下限的平均数(window level---wl)。
四.部分容积效应及周围间隙现象
在同一扫描层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 质时,图像的CT值则是这些物质的CT值的平均 数,它不能如实地反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 值,这种物理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同一病灶,依所在器官(周围背景)不同,所测定的CT值有所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称为周 围间隙现象。
五 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CT的分辨率分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是判断CT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的两个指标。
空间分辨率
是指对物体结构大小(几何尺 寸)的鉴别能力,通常用每厘米内的线对数(LP/cm)或用可辨别最小物体的直经(mm)
来表示,它与构成图像的像数有关,像数小而多,则空间分辨率就大,图像细致清楚。
密度分辨率
表示CT设备对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以% 表示。如果CT的密度分辨率为0.5%,则表示两 种物质的密度差别等于或大于0.5%时,即可分 辨出来,而密度差小于0.5%时,则CT图像上无 法鉴别出来。
密度分辨率与每个系统容积所得到的光子数 有关,光子数越多,密度分辨率越高。CT的密 度分辨率远远高于X线照片。
六
图像伪影
CT图像上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伪 影,应当认识,以免造成误诊或解释上的困难。
伪影出现的常见原因及表现:
(1)病人运动或扫描器官自身的运动影,常 表现为高低密度相伴行的条状伪影;
(2)两种邻近结构密度相差悬殊的部位,如骨嵴、钙化、空气或金属异物与软组织邻近处,常表现为星芒状或放射状伪影;
(3)CT机故障,表现为环形或同心圆伪影。
CT检查技术
一
普通CT扫描
1、平扫
是指不使用任何造影剂的CT扫描 方法。包括连续扫描、间隔扫描、重叠扫描、薄 层扫描(层厚小于0.5cm)、靶扫描等。
一般层厚为1.0cm,尽量不使用间隔扫描。
2、增强扫描
是经血管内注入水溶性含碘造影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检查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类型,对病变组织性质做出判断。注入方法有多种。
常用的造影剂有离子型(60%~76%泛影葡 胺)和非离子型(Ultravist、Omnipaque等);前者价廉,有一些副反应;后者无明显副反应,但价格较贵。
剂量约50~100毫升(1.5-2.0ml/kg).3、造影扫描
是在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脊髓造影CT、脑池造影CT、胆囊造影CT、膝关节造影CT等。二
高分辨力CT扫描
高分辨力CT(HRCT)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空间分辨力CT图象的扫描技术。
对CT机有如下要求:
1、固有空间分辨力小于0.5mm;
2、图象重建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
3、薄层扫描,层厚为1~1.5mm;
4、矩阵用512×512。
HRCT可清楚显示微小的结构及密度差大的 组织如肺间质、听骨链等,明显优于普通CT。
右肺上叶S1:尖段S2:后段S3:前段中叶S4:外段S5:内段下叶S6:背段S7:内基底段S8:前基底段S9:外基底段S10:后基底段左肺上叶S1+2:尖后段S3:前段舌叶S4:舌叶上段S5:舌叶下段下叶S6:背段S7+8:前内基底段S9:外基底段S10:后基底段
第二篇:胸部CT报告书写流程
胸部CT报告书写流程
1.仔细阅读CT检查申请单,查对病人基本信息及检查部位是否准确,获取相关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检查目的,部位。
2.阅读定位像,获取宏观印象:如胸廓是否对称,纵隔、气管是否居中;观察CT扫描范围外邻近部位器官病变,如锁骨骨折等。3.阅读CT图像
① 肺窗:观察肺纹理走形、肺门、气管及支气管;肺内病变的数量、边缘;气胸、纵隔及胸壁软组织气肿的存在。
② 纵隔窗:观察纵隔内淋巴结、心脏大血管、食管、胸壁软组织、胸腔及心包积液;对照肺窗观察病灶大小、密度及病灶内的详细情况,如是否存在钙化或坏死。
③ 骨窗:观察骨性胸廓是否存在骨折、骨质破坏、退变或发育异常。特别注意:胸椎、胸骨、肋软骨及邻近其他骨骼(肩胛骨、锁骨等)
④ 邻近部位:观察扫描野内邻近部位病变,如上腹部观察扫描野内肝胆胰脾及肾上极是否存在阳性发现,注意小脏器(如肾上腺病变)的观察;颈部注意颈部及锁骨上下区淋巴结情况、甲状腺及颈部骨质情况。4.总结检查所见,得出诊断结论
5.重新阅读图像,检查报告(按以上顺序)是否存在遗漏或错误,纠正文字疏漏,提交报告。
第三篇:儿童肺病胸部CT表现论文
所有HRCT图像均由两位来自三级儿童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儿科胸部放射诊断医师独立阅片,分别对图像中的各种征象进行记录。对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病例共同阅读,最终得到统一的结果。对放射诊断医师隐蔽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患儿性别、年龄等其他信息。放射科医师严格记录HRCT图像所见(采用文献报道[4-5]用于成人间质性肺病影像表现的指标)如下。(1)结节影:毛细支气管周围炎症的征象,典型者表现为小的、模糊圆形阴影(之间从数毫米至1cm);(2)网状阴影:指间隔增厚形成的阴影,包括次级肺小叶间隔增厚;(3)蜂窝状阴影:为厚壁小囊,主要分布在胸膜下,可呈多层分布;(4)实变:肺内片状高密度影,其中不能发现肺纹理;(5)磨玻璃样阴影:肺内片状高密度影,其中可见肺纹理。(6)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壁增厚,长轴位可见“轨道征”。(7)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或细支气管扩张,但管壁光滑,走形正常。(8)气腔囊变:薄壁并充满气体的囊腔,扩张时直径可超过1cm。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HRCT征象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
在14名间质性肺病患儿的HRCT扫描中共发现53个异常病灶。从表2可知,NSIP患儿最常见的HRCT征象包括网状影、磨玻璃样阴影和支气管壁增厚(6/6,100%)(图1A)。同时,6例NSIP患儿中2例(33%)可见实变和气腔囊变。本组NSIP病例中未见结节影、蜂窝状阴影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征象。与之相反,所有LIP患儿HRCT图像均可见结节影(3/3,100%)(图1B),2例(67%)可见网状影、磨玻璃样阴影和支气管壁增厚,1例(33%)可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气腔囊变。2例PAP患儿HRCT检查显示了“铺路石”征(2/2,100%)(图1C)。“铺路石”由网状阴影重叠于磨玻璃样阴影构成,仅见于HRCT图像。EP患儿的HRCT图像则可见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心结节影(图1D),该征象与LIP中结节影有所不同,后者较小且边缘清晰。AIP患儿HRCT可见结节影、网状阴影和磨玻璃样阴影(图1E)。另外,网状阴影、磨玻璃样阴影、实变和支气管壁增厚也见于RB-ILD(图1F)。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影成为NSIP的特异性阴性征象(P=0.047,OR=-2.71)。除此以外,未发现其他征象对疾病诊断具有特异性。
讨论
儿童间质性肺病为一组罕见疾病,发生率约为0.36/10万(约为成人发病率的1/200)[6]。儿童间质性肺病包括一组病情复杂的疾病,如NSIP、脱屑性间质性肺炎、AIP和隐源性肺炎等。
NSIP是间质性肺病中最常见的疾病。1994年Katzenstein等[7]首先报道了该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即由不同程度炎症和纤维化构成的病变[4,7]。
NSIP的HRCT特点为双侧散在分布的片状病灶,常见于中、下肺野,表现为磨玻璃样阴影,伴或不伴网状阴影或实变[8-9]。Jenog等[4]对25例成人NSIP病例进行了回顾,发现首次HRCT检查中最常见的征象为磨玻璃样阴影(100%)和网状阴影(92%)。实变、蜂窝状阴影和结节影分别见于36%、44%和12%病例中。另外,Screaton等[5]通过对38例成人NSIP病例的研究发现95%可见不规则线状阴影(网状阴影),11%可见蜂窝状阴影,所有病例均可见磨玻璃样阴影,同时还有53%的患者出现实变,仅1例以小叶中心结节影增多为主要表现。本研究所得结果与以上报道相近。磨玻璃样阴影和网状阴影在儿童NSIP病例中的出现率均为100%,是本病最常见的HRCT征象。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结节影为儿童NSIP病例HRCT的特异性阴性征象。分析其原因也许与本研究中患儿年龄均小于15岁,而病变早期缺乏某些代表纤维化的征象(蜂窝状阴影和结节影等)有关。
LIP为一种少见疾病,主要出现于HIV感染儿童或艾滋病患儿[10-12]。在艾滋病儿童中,约25%~40%可见LIP,而成人艾滋病患者中其发生率仅为3%[13]。本研究3例LIP中1例为HIV(+)男孩。
Johkoh等[14]报道,22例成人LIP病例均可见磨玻璃样阴影和网状结节影,且18例(82%)可见网状阴影,15例(68%)可见气腔囊变,9例(41%)可见实变,4例(18%)可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以及1例可见蜂窝状阴影。Becciolini等[12]对12例成人LIP的HRCT所见进行了报告,发现所有患者均可见磨玻璃样阴影和间质性微结节影。本研究中LIP患儿也见间质结节影(100%),而磨玻璃样阴影、网状阴影或支气管壁增厚则出现于2例患儿中。与组织病理学所见相对照,间质性结节影实为肺间质内淋巴细胞结节。
PAP为一种主要累及肺部的罕见综合征,以肺泡或终末细支气管内集聚表面活性脂质和蛋白质为特点。HRCT图像中的“铺路石”征表现为散在或弥散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重叠网状阴影[15-16]。该征象首先见于PAP患者,并成为本病较具特点的影像学征象。本组2例PAP患儿均可见该征象。支气管管壁增厚可能为蛋白质沉积于终末细支气管管腔所致。胸膜下边缘模糊的结节影为EP患儿的HRCT特点;而在AIP患儿中,HRCT则主要表现为气腔囊变,且支气管壁增厚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扩张的严重程度也较其他疾病严重[17]。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项对多种间质性肺疾患HRCT表现的描述性、回顾性研究,且14例病例图像来源于不同型号的检查设备。其次,除NSIP外,本组病例中其他疾病的病例数量均不足以满足统计学分析要求,无法得到HRCT表现与特异性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描述性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磨玻璃样阴影和网状阴影最常见于儿童NSIP,磨玻璃样阴影和小叶中心结节影则更多见于儿童LIP。另外,结节影是NSIP的特异性阴性征象。“铺路石”征是儿童PAP诊断中具有特点的征象。
第四篇:ct总结
第五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设备学
1.x线ct应包括哪些基本组成结构?
1)数据采集部分,x线发生装置与x线管,探测器及a/d转换器与接口电路,扫描机架等
2)图像重建部分,图像重建单元,数据存储装置等
3)图像显示与保存部分,图像显示器,多幅相机,图像存储装置(硬盘,刻录光盘)等 2.探测器的种类有哪些?哪些参数能说明探测器的性能优劣?
种类:气体探测器,用高压
气。荧光固体探测器:分为闪烁探测器,稀土陶瓷探测器
参数:
(1)检测效率
1)几何效率:由每个探测器的孔径和相关的每个探测器所占的总空间的比来决定,这个空间包括探测器的宽度,静止的准直器或一个探测器与相邻探测器之间的间隔d。
2)吸收效率:x线辐射进入探测器而被吸收的百分率,这主要与探测器的类型,探测器的厚度及两个相邻检测器之间的间隔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还与x线光子的能量有关。
3)总检测效率:探测器的总检测效率是几何效率和吸收效率的乘积。探测器的效率越高,在同等图像质量水平前提下,病人接受剂量小。
(2)稳定性:是指探测器重复性和还原性。要进行进行校准以保证稳定性。(3)响应时间:是指探测器收,记录和输出一个信号所需要的时间。
(4)准确性与线性:由于人体软组织及病理变化所致衰减系数的变化是很小的,因此,穿过人体的线束很强也只引起很小的变化。如果探测器对衰减系数测量不准确,测量中的小唔出啊可能被误认为信号的变化,造成伪影。
(5)一致性:除第一代ct外,ct均采用多探测器,为了得到可以对比的监测数据,要求每两探测器之间具有一致性,即对于相同的x线输入输出应相同。3.相比传统ct,螺旋ct有哪些优点?
螺旋扫描ct和常规的轴向扫描ct不同,螺旋扫描ct是病人以匀速通过持续单方向旋转的x线管的扫描野来实现的,运动物体的x线扫描产生的路径的扫描床运动速度的函数,扫描路径形成一条螺旋线。
螺旋ct设备最显著优点是单次屛住呼吸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查部位的扫描,且可以在任意想要的位置上重建图像,重建平面图形的数据用内插法从螺旋数据中获得。
螺旋ct扫描体位与普通ct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扫描架倾斜角度更大(+-30度)床位移动更加灵活,因而扫描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床移增量和所需重建图像间隔选择,螺旋扫描的层厚,床移增量,整个扫描时间及图像重建的间隔是可以调整的。4.如何利用多排探测器获得各种需要的层厚?
不同的滤过宽度可影响重建层面的厚度,螺距不同也影响也影响有效层面厚度,螺距越大,有效层面厚度越宽。滤过宽度和螺距都影响层面的灵敏度曲线而导致不同的半高宽度。
除最小层厚取决于探测器以外,层面厚度可以通过探测器排的组合来获得不同层厚,例如两排0.625mm的探测器可以组合成1.25mm的层厚。四排0.625mm的探测器可以组合成2.5mm层厚。当然,当层厚变化时,扫描的层数也会发生变化,一周扫描可以进行16层0.625mm层厚和16层1.25mm层厚,但对于2.5mm层厚只能获得8层。5.多层ct的优点有哪些?
(1)容积数据采集一次扫描可得到重建不同层厚ct图像的数据(2)成像速度快,能包容较大范围进行容积扫描
1)适用于要求一次屛气,完成较大范围的检查例如胸及腹部联合检查。2)更薄层厚的msct提高了病灶检出能力。
3)图像质量大大提高,主要z轴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4)Msct可真正实现某些器官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检查及功能研究。
5)Msct一次扫描,完成原始数据采集后,可进行任意位置及任意层厚的高质量影像重建和三维成像。
6)无间断的大量采集数据,得以精确追踪对比剂的流动过程。
7)Msct有利于一些特殊检查的开发,如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钙化的评定,脑及肝脏等ct灌注成像以及只能血管分析等。
检查学
一.Ct检查技术参数
1.扫描类型: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非螺旋扫描检查时间长,不适合重建,图像数据无螺旋ct重建所需插值,信噪比高。螺旋扫描快,适合重建。颅脑,椎间盘用非螺旋。胸部,腹部扫描及增强扫描用螺旋扫描。2.曝光条件:管电压在(100~140kv),管电流在(70~260ma),扫描时间根据设备扫描速度和扫描范围大小确定,总曝光时间在6~20秒之间。
3.视野:分扫描视野和显示视野。颅脑一般在25cm,腹部一般在50cm。椎间盘15cm,胸部36cm,若矩阵不变,显示视野减小,空间分辨率提高,突出病变的细节。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显示视野的大小重建图像。
4.矩阵:数字图像两个方向像素数的乘积。相同视野情况下,矩阵越大,像素越小,构成的图像越细致,清晰,空间分辨率越高,扫描后也可以改变矩阵重建。Ct一般512*512 5.准直:用来遮挡无用的射线,形成扇形x线束。6.层厚:一般是指扫描后一副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也分为扫描时的采集层厚和显示图像的层厚,是影响图像空间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7.层距:一般是非螺旋扫描,相邻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8.重建间隔: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纵轴方向上的距离。近似于非螺旋ct扫描的层距。
9.螺距: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x线准直宽度的比值。10.旋转速度:0.5~1s一周,最快可达0.35s/周。11.心电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12.扫描架倾斜角度:+-30度 13.算法 *对比剂
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毒副作用较小、价格偏高。应尽量选择非离子型的对比剂。CT增强用的对比剂一般为水溶性碘对比剂。颅脑一般40~50ml 胸部、腹部的用量一般按体重计算,为1.5~2.0ml/kg。儿童用量酌减。*CT应用范围
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普通X线无法检查的软组织,CT能显示。
增强CT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CT检查方法分类
1.是否使用对比剂分类:普通平扫、增强扫描、造影CT。2.球管与床的运动方位分类:定位像扫描、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3.特殊扫描方法:薄层扫描、高分辨力扫描、靶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等。
CT血管造影: 将血管造影和CT检查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动脉和静脉的成像。实质是血管的增强扫描,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使用MSCT进行快速连续薄层扫描,并经重组得到血管的直观图像。
二.Ct图像的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像因素
Ct值:某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与与水的x线吸收系数相比换算出来的 公式
单位HU,密度高的组织ct值高,密度低的组织ct值低。
窗技术
ww窗宽:是指ct图像上的全部灰阶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wl窗位:是窗宽的中心ct值。
图像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为(窗宽+-1/2窗宽),窗宽相同,窗位不同,或者窗位相同,窗宽不同,其所包括的ct值范围不同。
脑组织(wl:35,ww:100)骨窗(wl:300,ww:1500)肺窗(wl:-650,ww:1600)纵隔窗(wl:40,ww:400)
Ct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噪声。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Ct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技术。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强度重组,最小强度重组,ct仿真内镜。三.颅脑
常规扫描采取横断面扫描。常规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即眶耳线。经听眉线:该扫描方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显示较好。听眶线:是眶下缘和外耳孔的连线,断面经过眼窝,颅中凹和颅后凹上部。
仰卧位,下颌内收。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扫描床面中线重合,听眦线和垂直床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使用定位线定位于OML平面。采用侧位线。扫描视野25mm,横断面扫描平行听眦线,层厚5mm,由枕骨大孔到颅顶,24层左右。颅后窝的病变,为减少放射状伪影,以听眉线为基线,并且减少层厚。蝶鞍:常规采用冠状位
1)颅脑扫描基线:听眦线、听眶线、听眉线。听眦线:眼外眦与外耳孔连线
听眶线:眶下缘与外耳孔的连线,层面经过眼窝、颅中凹、颅后凹的上部,但颅前凹、第四脑室及枕大孔未能显示。
听眉线:眉上缘中点与外耳孔的连线,利于显示第四脑室及基底节区。颅后窝病变以此为基线可减少放射状伪影 颅脑CT增强扫描
1)适应症:用于感染性、血管性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怀疑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颅脑血管成像2)禁忌症:碘过敏、肝肾功衰、急性出血和颅脑外伤者。蝶鞍CT检查
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正常垂体前后径约1.0 cm,横径1.0~1.5 cm,高度约0.5 cm。常规:冠状位扫描 体位:顶颏位(俯卧)和颏顶位(仰卧),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扫描范围视蝶鞍大小确定,包全蝶鞍前后床突,层面尽量平行于后床突或垂直于鞍底
垂体解剖结构微细,CT检查需采用薄层加增强扫描。层厚1~3mm,连续逐层靶扫描或容积扫描
头部血管CT 专用头架—固定头部,减少头部运动
病人准备—留置针,去除检查范围内金属物品,告知检查相关注意事项(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防止移动)摆体位
基准线—听眦线
头部灌注成像CTP:头部CT灌注是在常规CT增强扫描的基础上,结合快速扫描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胸、腹部常规或增强扫描: 4-15mSv 心脏扫描: 前门控:2-5mSv回顾性:10-25mSv 灌注成像: 神经覆盖:20-40mSv脏器灌注:> 40mSv
(一)眼眶
轴扫:类似头颅前后正位,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扫描范围:眶下缘至眶上缘。层厚3~5mm,标准算法。
冠扫:仰卧或俯卧,头后仰,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扫描范围:眶前缘向后连续扫描至眶尖或颅中窝,层厚3~5mm,标准算法。眼球保持静止状态。(闭眼)
多层CT可直接作轴位横扫,行冠状、矢状位图像重建,重建层厚小于3mm。
(二)耳部
1)轴扫类似头颅前后正位,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2)冠扫仰卧或俯卧,头后仰,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3)层厚层距1~2mm,层厚越薄,层面越多,三维重建效果更好。轴扫从外耳孔以下10mm向上连续扫完全部颞骨。冠扫从外耳孔前缘向后扫至乙状窦前壁。
(三)鼻和鼻窦
轴扫:类似头颅前后位,听眶线与扫描基线一致,从鼻尖下缘到额窦水平连续扫描。或采用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扫描。
冠扫:顶颏位或颏顶位。先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额窦前缘扫至蝶窦后缘,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
层厚、层距5mm,标准模式重建。
多层CT直接轴扫,用重建层厚2mm,重建间距1mm,做冠状重建。可代替直接冠扫。
(四)颌面部
轴扫:标准头颅前后正位。扫描范围:眶上缘至下颌骨全部,或侧位定位扫描结合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范围。冠扫:顶颏位或颏顶位,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侧位定位扫描结合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范围。增强扫描:占位性病变行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5mm以下,标准算法,常规轴扫或螺扫。
(五)颈部
喉咽部扫描方式:标准前后正位,头后仰,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与基准线。扫描范围: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
呼吸状态:平静呼吸并降低呼吸幅度。若需显示声带,梨状窝和杓会厌襞底应发“依”音。甲状腺扫描方式:标准前后正位,两肩下垂,头略后仰。先行侧位或正位定位扫描,扫描范围: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平静呼吸或屏气。
(一)椎体CT检查
椎体骨折好发于T12~L1;颈椎间盘病变常见于C4~5,C5~6,C6~7;腰椎间盘病变常见于L3~4,L4~5,L5~S1,腰椎结核常常累及腰大肌,侵润范围广;脊柱侧弯需要作全脊柱评价。(1)颈椎
仰卧前后正位,两肩部尽量下垂。
先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计划,颈椎间盘扫描从C3~C7确定4个间盘扫描,每盘扫描3~4层,层厚1~2mm,间隔1.5~2mm,标准算法。
扫描倾斜角度平行于椎间隙,静止不动,禁做吞咽动作。
外伤检查层厚5~7mm,扫描倾斜角度与椎体长轴垂直,扫描范围上包颅底,下到胸1椎体上缘,轴位连续扫描或螺扫均可。采用骨算法或骨算法加标准算法。
多层螺扫一次完成,重建层厚小于2mm。范围从颈1椎体上缘至颈7椎体下缘。螺扫方式,重建间隔1mm。标准算法模式。
行轴位、矢状、冠状和三维重建。(2)胸椎
仰卧前后正位,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计划。椎体扫描层厚5~10mm。
倾斜角度与整个椎体长轴垂直。扫描范围按照临床要求确定。螺旋和轴位扫描均可。
骨算法或骨算法加标准算法。(3)腰椎
仰卧前后正位,臀部垫软垫。行侧位定位像扫描确定扫描计划。
腰椎间盘从L2~S1确定4个椎间盘扫描,每个间盘扫3~4层。层厚2~3mm,间隔4mm。倾斜角度平行于椎间隙。标准算法
颈椎椎间盘软组织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腰椎椎间盘软组织窗宽300~450HU,窗位35~50HU.脊柱骨窗窗宽1500~3000HU,窗位350~500HU。摄片应含定位像,以确定每个层面相应的位置。
(二)四肢关节
(1)肩关节、胸锁关节:仰卧,上臂平放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正位定位像扫描确定范围,从肩部软组织开始扫完整个肩关节,层厚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位扫描和螺扫均可,平静呼吸。(2)肘关节、上肢长骨:俯卧,两手上举平伸,手心向上,两肘关节尽量靠近,头后仰,颏下软垫支撑,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以肘关节为中心,或结合起来临床医师要求及病变位置大小来决定扫描范围,层厚2~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扫和螺扫均可。
(3)腕关节与手:俯卧,双臂上举平伸,手指并拢,手心向下,两手平靠在一起。正位定位像扫描确定范围,以病变为中心,层厚1~3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扫和螺扫均可。(4)骶髂关节:仰卧,两臂上举盘于头上。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髂嵴至髋臼上缘。层厚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描轴扫均可。
(5)髋关节:
仰卧,两臂上举盘于头上,双足略分,足尖向内旋转,两足尖并拢。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髋臼上缘1cm至小转子上缘。层厚3~5mm。
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和轴扫均可。
(6)膝关节、踝关节、下肢:
仰卧,足先进。两臂抱头,双足跟靠近并拢。由病灶部位确定正位定位像的起始位置和长度。
定位像包括临近关节,在定位像上结合起来临床医师要求及病变位置大小决定扫描范围。膝关节、踝关节扫描层厚2~5mm,下肢扫描层厚5~7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和轴扫均可。
(7)增强扫描:少用。对比剂60~100ml,2~3ml/s,扫描时间35~80s。胸部
定位像:仰卧前后正位
范围:胸廓入口→到肋膈角下缘2~3cm。层厚:5~10mm。标准算法和骨算法 同时摄纵隔窗和肺窗。
肺窗窗宽1100~1800HU,窗位-500~-800HU。纵隔窗窗宽280~400HU,窗位25~50HU。增强扫应适当提高窗位。1)扫描方法:
一是广泛病变和支扩,层厚1~2mm,间距5~10mm,全肺间隔扫描,高分辨率算法,肺窗观察,再用标准模式行后重建观察纵隔窗。
二是常规扫描后,局部采用1~2mm层厚,1~2mm间距,加层连续扫描,高分辨率算法。三是多层CT扫描,用小于2mm层厚重建,高分辨算法,重建间隔5mm。
2)图像显示与摄片:肺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600~-850HU。如有需要可加摄软窗。增强扫描
适应症:除确定肺内病变性质外,常用于:①纵隔肿块;②肺门占位与血管关系;③纵隔淋巴结;④肺动脉栓塞病变;⑤肺内肿块合并肺不张;⑥心脏占位与大血管病变。腹部
检查前应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检查前一周不能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检查当日以空腹为宜。
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告知检查过程中应按语音提示做好屏气的配合。
去除患者检查部位的金属或其他高密度饰物 胃肠道准备 :扫描前15分钟口服纯水或含碘对比剂500 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临检查前5分钟再口服300~500ml,使胃充盈,让胃壁充分显示。
第五篇:胸部医学影像征象总结
胸部医学影像征象集萃
1、串珠样间隔征
胸部高分辨扫描图像上,在肺野周边部或外1/3的肺内小叶间隔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增厚。这是肿瘤细胞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不规则膨胀性生长以及继发的血管周围和间质水肿及纤维化。串珠样间隔征的形成,主要是转移瘤细胞或瘤栓经血型或淋巴播散以及逆行性淋巴管转移在肺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致使转移灶远测血管或淋巴管扩张;转移灶阻塞引起肺间质水肿;病灶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不规则生长;长期间质水肿继发纤维增生;周边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肿瘤生长并填充其间。该征主要见于肺转移瘤,其次也见于肺结节病和先天性肺小叶周围纤维化。
2、多结节聚合征
胸部高分辨CT扫描时,这种表现有三种表现:花瓣状、桑椹样和葫芦状。花瓣状病灶一般直径在2公分以内,纵隔窗下可见由3~5个1~5mm的小结节聚合而成,每个小结节之间有低密度分隔,形如花瓣;桑葚样病灶大于2公分,由10个左右的小结节聚合而成;葫芦状结构呈多个椭圆形堆彻排列,胸膜侧的结节最大,直径可达3~5公分,其内密度较低,近肺门侧直径较小,直径约1.5公分,形如葫芦状。花瓣状聚合被认为是周围性肺癌的早期表现;桑葚样多结节聚合征可能是小叶间隔纤维增生,肺癌各部生长不一,肿瘤生长遇到阻力;葫芦样结节被认为是肿瘤组织以连续浸润方式进行扩散,由于肿瘤不断增大,从原发肿瘤脱落下来的流组织经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等侵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且继续生长(肿瘤成团的充满肺泡腔,并沿肺泡空向周围继续生长,膨胀性扩大)或肿瘤沿肺泡壁伏壁生长,都可以形成此征。
3、反晕征
和晕征的表现相反,在高分辨胸部CT肺窗上观察,病灶中心密度低呈磨玻璃状,周围是新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厚度至少2mm。这种表现是由于中心为低密度由肺泡间隔浸润和细胞碎片,周围环形或新月形高密度是肺泡管机化性肺炎或致密、均匀肺泡间细胞浸润所导致的致密气腔实变。起初认为对诊断隐原性肺泡炎有特异性,但随后发现该征象也见于类球孢子菌病的描述中。和晕征相似,当该征象见于多种疾病后,可能失去其特异性。
4、方形征 病变临近胸膜或叶间胸膜时,两侧缘可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致病变呈方形。肺部炎症时,炎性渗出物沿肺泡孔向上下、左右、前后均匀扩散,形成各经线均匀相近的炎性病灶,但是当炎性渗出物扩散受胸膜或小叶间隔阻挡时,病变扩散受阻。方形征是球形肺炎的特征性表现,其CT表现有:(1)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靠近胸膜;
(2)病灶多呈方形、楔形、三角形、圆形等表现,病灶临近胸膜侧常表现为典型的方形;(3)病变中央密度高,周边密度较淡,表现为“晕征”;(4)病变边缘可不规则,有锯齿状改变但较模糊;
(5)周围胸膜或叶间胸膜反映明显,广泛增厚,位于胸膜面下的病变接触面宽,呈广基相连,部分病例于病灶与胸壁之间可见一低密度线影。(6)病变周围血管纹增粗、增多、扭曲,但无僵直和受牵拉;(7)少数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8)抗炎治疗后病变明显缩小。
5、CT血管影征(血管包埋征肺静脉包被征)
该征象常用来描述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腺癌),是肿瘤沿肺泡壁生长侵润尚未完全破坏肺泡间隔,肺泡壁增厚或邻近肺泡内有分泌物,部分肺泡内仍含气,形成肺炎型改变,增强时可见在病变中穿行的血流强化,称CT血管造影征,多见于肺泡癌。当肺血管进入结节或终止结节时,血管常狭窄。堵塞。截断等。文献认为其中以肺静脉包被(肺静脉包被征)意义最大,提示肺癌机会增加。CT血管影征最初被认为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异性征象(特异性92.3%);而最近这一观点受到怀疑,这可能与缺少明确标准有关(有人提出CT血管影征标准:血管影长>3cm,实变密度低于胸壁肌肉(74HU)。细支气管肺泡癌平均27.6HU,而其它病变73.5HU);CT血管影征见于良性和恶性肺疾病,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肺炎、肺水肿、中心性肺癌导致的阻塞性肺炎、淋巴瘤及消化道肿瘤肺转移;但在其它病变中实变密度多接近胸壁肌肉。
6、分叶征
众所周知,这是周围性肺癌的一个比较特异的征象,结节边缘凹凸不平的分叶状轮廓,是该征的主要表现。分叶征有深分叶、中分叶及浅分叶之分,以弦弧距和弦长之比来衡量:比值≥0.4为深分叶;浅分叶≤0.2;比值=为中分叶。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界定肿瘤的良恶性质,一般深分叶多是恶性肿瘤,对于肿块达3~5公分的肿瘤,分叶多较大、较明显,因而恶性度也很高;而分叶较大且浅者,多见于良性肿瘤或其他量性肿块。分叶形成的机制有下属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肿瘤生长的速度;而是肿瘤受周围组织或器官的阻挡和限制(在肺癌的大体标本切面上,常可见到小叶间隔的纤维增生,形成对肿瘤组织生长有限制作用);三是肿瘤突破小叶间隔向外扩展并和邻近的相互合并进而形成较大的分叶。
7、蜂窝征:
在纵隔窗下观察可见由多个小泡集成蜂窝状,其大小比较一致,以浅淡实变为主,此征仅见于肺泡癌。病理上为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结构无破坏,未封闭肺泡腔,由于腔内遗留粘液加之以细支气管被肿瘤浸润形成的活瓣样阻塞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扩张。
8、供血血管征:
供血血管征不同于血管造影中的肿瘤血管,该征象主要指的是在用CT扫描肺部时出现的肺部多个结节,并见血管结构穿行其间。该征象在肺部多排螺旋CT的高分辨率扫描时更为明显。但实际上动脉血管并没有真正穿行结节内,而是围绕结节走形。真正穿行其间的是肺静脉。该征的出现主要提示肺部的血源性感染,比如浓度栓子,也见于肺转移瘤。有学者研究发现,只有18%的结节有明确的肺动脉进入结节,58%的结节没有进入结节内,而是沿着其边缘走形,提示血管被结节所推移。对于少数穿行结节内部的动脉血管,有研究认为是动脉血管起初走形于两个小结节之间,随后由于这两个结节长大融合,使走形于其间的动脉血管由绕行成为“穿行”。
9、黑边征(黑胸膜线):
由于胸壁和肺内微石的衬托,再肺实质和肋骨之间出现细条状低密度影。黑边征是肺泡微石症的X线征象,HRCT已经证实,在X线看到的黑边征,其实是胸膜下微小囊肿沿胸膜面排列而成的。肺泡微石症因为重力的作用,病变分布主要在中下肺野。在X线上的过度曝光状态可以检出更多的钙化结节。病灶形态多样,包括磨玻璃状、条纹状沿支气管分布,同时可见纤维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及囊肿形成。这种复杂的表现反映了肺泡微石症反复的过程,可形成克氏B线,也可形成黑边征。
10、横S征(反S征):
当肿瘤发生于右上叶支气管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因为右肺上叶位于斜裂前方,下方以水平裂为界,侧方位胸壁,内测是纵隔。当右肺上叶容积缩小,根据容积缩小的程度出现的解剖改变包括胸膜裂移位、结构变化及肺密度增加。在右肺上叶不张时水平裂和斜裂向纵隔方向向上、内移动,右肺中、下叶代偿性膨胀,后前位胸部X线片上可见水平裂向下凹,形成代表肺叶不张三角形密度影,尖端指向肺门,外缘以胸壁为宽基,严重的右上肺不张可以与纵隔平行,和纵隔宽相似,或向上压缩如尖帽。此时,如果有一个较大的肺门肿块出现,与凹面向下的水平裂结合,在后前位胸部平片上就形成横S征。其实,不只是在右肺上叶,只要肿瘤或淋巴结压迫上叶支气管导致肺不张,就会由肿块和不张肺边缘形成此种征象。其次,横S征也不是只在X线上看到,在CT上同样可以见到。
11、彗星尾征:
在胸部主要指由胸膜下肿块延伸至同侧肺门的线条状影。这种征象的形成,是由于当扭曲的血管、支气管走行至形似肿块的球形肺不张邻近区域时,支气管血管束似被牵拉进入肿块,形成像彗星尾样的征象。该征像是球形肺不张的典型征象。球形肺不张形成的机制,可能是刺激性的局限性胸膜炎,也有人认为是胸腔积液导致邻近的肺不张。球形肺不张的X线表现主要为胸膜下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5~8.0cm,病灶与胸膜呈锐角,常不与膈面相连,相邻胸膜常见增厚,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多位于下叶,也可位于上叶。累及的肺叶体积常常缩小,其间可见支气管充气征。CT表现为肿块直径4~7公分,位于肺外周;肿块周边密度较高,中心可见充气支气管;肿块与胸膜成锐角;常出现胸膜瘢痕和胸膜增厚;支气管血管束似被牵拉进入肿块内;至少有两处边缘锐利;血管束进入的一侧边缘较模糊。
12、棘状突起征(棘突征、锯齿征伪足征):
指结节边缘呈尖角状突起,如同小的三角形,使病灶边缘不规则。如果棘状突起密集排列就构成了“锯齿征”;如果棘状突起粗细、长短不一时,如螃蟹足,就是“伪足征”。上述三种征象其实都是棘突征的不同表现,是介于分叶和毛刺之间的的一种粗大而钝的结构。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发育先端的浸润性生长,肿瘤因子诱发肿瘤新生血管致使肿瘤组织生长速度不均匀,尤其肿瘤周边部的血管丰富、密度大、数量多(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少数来自肺动脉及其他侧枝血管),因而癌细胞增殖活跃;其次,邻近肺组织的瘤巢或肿瘤浸润,使结缔组织水肿、纤维化、增厚等形成棘状突起;第三,肿瘤周围的生长环境如小叶间隔或血管等组织的阻挡作用;另外一种情况是肿瘤突出部分与CT扫描层面部分相切而成尖角状改变。棘状突起也是分叶征的一部分,因此,棘状突起也是肺癌的的重要征象。
13、“碎石路征”CPA 可见于肺部多种疾病:肺炎型肺泡癌
寻常型间质性肺炎 急性放射性肺炎
肺泡蛋白沉积症
卡氏肺囊虫性肺炎
外源性脂类肺炎 HRCT 诊断标准:
1.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
2.网格状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隔增厚
14、
15、
15、
16、
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