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情况
调研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1002 姓名:孙强 学号:100430219 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摘 要 : 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治安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交通公路网正常运作的事件。近年来,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危害性也愈来愈严重。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发生的不确定性,后果的广泛社会性等特点。我省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强有力的应急指挥系统,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培训、演练专项经费不足等问题。应急指挥系统应强调全局性和延续性;应急培训、演练应强调前瞻性、科学性和群众性;应急的后处理应强调回顾与总结。
关键词: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看到SARS以来,危机常态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先行理念,转型期的中国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危机趋于常态化。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已经不在是危言耸听,建立不断完善的应急机制迫在眉睫,为了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除了在灾难预警、灾难准备、救灾与重建等方面进行改进外,还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应急机制。虽然我国政府从法律上已制定一系列应急法案:2006年1月8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随后21省和各部门都制定发布了各自的应急预案,而浙江省更是早在2004年6月就发布了《浙江省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省交通厅在2004年发布了《浙江省交通系统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浙江省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交通系统实施细则》;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得以通过),并自2007年11月1日1起施行。但并不是说法律的颁布就标志着系统机制的确立和顺利运行。就在《应对法》施行后两个月,我国南方地区就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灾害,给交通系统等有关部门带来了严峻挑战,各级交通部门是否切实依照了《应对法》进行应对?《应对法》是否完善和有效?
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交通大省,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公路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快,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公路系统还能保证公路系统的正常,便利和高效运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我省公路系统的应急机制建设情况。而我们今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课题就是“浙江省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情况调研”,我们这里所说的公路系统突发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治安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交通公路网正常运作的事件。公路系统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不确定性,后果的广泛社会性等特点。在交通公路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借助组织管理学的科学理论,吸取前车之鉴,并充分学习国外突发事件处置实践经验,深人思考交通公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浙江省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交通公路系统预防、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和危机公关、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随着我国有关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我省各级交通公路部门已经编制了门类齐全,种类繁多的应急预案,建立了交通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表明了我省各级交通部门对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视及风险意识的增强。但是,从我们调研的结果中来看,就应急预案的总体情况来看,水平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的突发公共应急预案只是几页文件,而且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也很低。其中,仅有对应急救援的有关组织机构与职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而应急预案中其他所应包括的核心内容未能给予足够的反映,难以满足目前应急救援工作现状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一)缺乏强有力的应急指挥系统。当发生突发事件时,难以积极稳妥地组织各方力量协调配合,统一高效地开展救援行动,使必要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整合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这样,势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浪费宝贵的时间。
(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交通公路系统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事故,涉及受害人群多,行政管理部门多。如果没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将无法有效扼制事态的发展,而且我们在金华等地对市民的实际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很多人愿意志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参与救援伤者,疏散群众等,但他们不知道去找谁,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展开工作,我们认为,在今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势必需要的是“三角互动”应对模式,即政府部门、民众、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一致配合、共同参与,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应该跳出目前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而应将政府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民众危机治理机制、媒体危机信息报道处理机制等一并纳如其中,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转最终都要靠民众的积极参与来实现,社区与民众是配合政府部门完成救灾减灾计划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没有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应急预案的编制未能充分明确和考虑自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及其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一些关键信息,如潜在的重大危险分析、支持保障条件、决策、指挥与协调机制等缺乏详细而系统的描述,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差。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各级交通部门的预案均未包括此类内容,举例来说,对于台风和汛情多发的浙江省来说,凭借多年的抗灾经验,各级政府部门对常见的自然灾害基本上已有相应的应急方案。但是很多时候,灾害给我们带来重大损失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没有应急方案,而在于我们是否对刚刚露出苗头的灾害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科学地启动应急方案;在于我们的抗灾、救灾的应急方案是否完善,是否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所以我们才强调,宁可十防九空,宁可兴师动众,也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可能的灾害。
(四)尽管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在事故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了应急救援预案不等于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即使一个非常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如果在发布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不进行预案的宣传,不落实预案中所需的机构、人员及各种资源,不开展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演练,那么一旦事故发生,应急救援预案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还是个未知 数。目前各级交通部门的应急救援预案还缺乏有效的实施、维护和更新。主要原因是没有专项的培训,演练经费,虽然各类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要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编制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要求,但由于没有专项演练培训经费,“演练要从实战角度出发”等口号只能停留在文件上,在调研中,地方交通部门领导提到交通公路系统不同与其他政府部门,培训,演练的费用惊人,就拿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来说,如果真的要以实战为背景,就算经费上有保证,实施起来也是难度很大的,因为牵涉到高速公路封道、交通管制等诸多问题,所以真正的应急演练几乎没有,对此,他们也表示无可奈何。
(五)有些同志在思想上还是不重视应急机制建设。具体表现在很多交通公路系统部门应急预案都是自下而上的照搬照抄上头的文件,不客气的讲,我们调查发现是,省里的抄国家级的总体应对预案,地方的抄省级的预案,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创新的东西很少,这是导致各类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受到政府高层及媒体的关注,管理者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往往涉及自身形象的建设。我们虽然无法准确预测或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但是良好的职业素质将会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效应,保障交通公路系统的平安和谐。
三、建议。
(一)针对每一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导致的后果和产生的影响却是大同小异的。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制订出一个基本应急模式,由一个综合的标准化应急体系有效地应对不同类型危险所造成的共性影响。而且各类应急预案应尽可能详尽描述,职责和分工要落实到个人,这方面可以借鉴消防部门的应急预案。分工明确可以避免事到临头还要层层请示批准,贻误时机。从调查结果来看,浙江省交通公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预案体系已经建立,知晓率高,分析显示预案制定中的专家参与度、预案与相关部门的机构设置相协调、预案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实际需要这五个因素从小到大对应急反应预案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制定预案只是第一步,还要对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测试,目的是发现不足并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演练是发现问题、改进预案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每次演练或突发事件实际应用预案之后要进行及时地反馈,及时修 改预案。按照消防部门的预案惯例每年至少要修改一次,一旦发现缺陷则立即修改,此外体制改变、机构设置变动、负责人调整都是预案更新的契机。但是调查中也发现,虽然突发公共事件是具有社会性的事件,解决与应对必然涉及交通、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协调与配合,但是当前预案制定过程中跨部门专家、领导参与少。公共政策理论表明,任何政策执行中必须加强政策制定部门与政策执行部门之间、执行机构体系之间、政策执行机构与政策目标团体之间的沟通,如果缺乏相关沟通,政策就会失真、走样、扭曲,会导致政策失效。应急预案相关部门参与制定少,往往会导致应急预案在跨部门联动中遭到相关部门的心理排斥或抱怨其制订的不合理,影响预案的执行效果。目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与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规范的演练、评估、修改制度。因此,在以后制定、修改应急预案时就要吸收相关部门专家、一线干部职工、领导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交通部门的预案与其他相关部门的预案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且可以增强相关部门的心理接受度,提高配合的主动性,便于应急指挥部门的现场指挥与调度。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突发公共事件预案制定、演练、评估、修改的细则以及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预案能得到及时地评估和修改,通过提高预案水平来提升交通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三)对于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应该要有专项经费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交通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现在的突发公共事件要么不发生,一发生损失就是以亿万元计,如果我们每年拿出几千万专项经费来保证培训和演练,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会产生多大的效益啊!一定要让我们的交通干部职工明白,对于交通系统而言: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各级交通公路系统部门应经常性地做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积累应急预案,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案例,也可以采用仿真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一定的模拟,依靠科技减灾,从而提高应对能力,提高公众防灾治灾的意识,提高整个社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具体包括:
一、各级交通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交通干部职工进行应急培训、演练。
二、各级交通应急主责部门应从实战出发培训相应的应急专门队伍。
三、广泛发动群众。在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过程中,一定要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培训和演练中来,通过培训、演练,可以增加群众的突发公共事件意识,增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6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懂得如何自救和逃生。浙江高速交警每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模拟演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嘉 《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公安学刊》2005年第5期,65-68
2、余潇枫 李佳 《冰冻雨雪灾害折射我国危机管理之痛》 观察与思考,2008.3.1,36-37
3、谢谦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5/2,41-43
4、丁辉 《论突发事件与应急机制》 安全,2003,11-12
5、刘利华 苗江涛 《乌鲁木齐市外环路系统应急预案研究》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0期,204-208
第二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街道应急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预防,如何快速应对,如何减少和避免损失,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我岳阳街道分析区域特点,依托“岳阳街道社区管理共同体建设”平台良好运行,尤其是“十大机制”,来建设岳阳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管理机制
1、为使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切实能够落实到位,成立了以我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的十二人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讨论解决街道难以解决的突发事件。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预案需求,着眼长远,充分挖掘应急资源,组建了区供电公司、区电信公司、区路桥公司、茸平排水公司、预备役、民兵、网格办、社区医院、社区干部等专兼职应急队伍,并坚持情况变化随机调整,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定期有计划开展演练,定期有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定期有随机抽查点验,不断提升我街道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与卜蜂莲花、大润发、沃尔玛超市和区供销社建立“直购通道”,确保应急物质储备。
二、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沟通机制。
1、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信息传递机制”、“叠加巡查机制”,第一广泛发动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楼组长、“红袖章”志愿者、社区党员等,每天巡查在我街道每个角落,机关科室、居委会作为信息枢纽,迅速准确地将突发事件向领导小组汇报;第二完善“民间组织预警网络”平台,建立一支全覆盖的信息员队伍,居委会专门配备一名预警人员,对各类民间组织进行监控,及时捕捉各类动态信息上报;第三针对网络媒体,特别要求街道信息科定时巡查重点网站和微博,将有可能影响到本街道的突发事件上报领导小组。
2、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公开通报机制”,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与民沟通,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社会发布信息,澄清事件真相,宣传政府应对措施,提高公众防范能力,维护我街道和谐稳定。
三、建立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机制。依托街道共同体建设的“归口派单机制”、“联合整治机制”和“管理征询机制”,来应付突发事件,强调“快、准、合”原则。“快“,即要求相关人员半小时内达到现场处置,1小时内形成初步方案付诸行动。“准”,即要求决策、处置要追本溯源,抓住本质,采取切实有力的行动。“合”,即整合全街道力量,协调区职能部门,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帮助,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我街道身处松江老城,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众多,建立“归口派单机制”以后,一旦这些人员引发突发事件,就向专门的科室如综治办、司法所、禁毒办等派单,由他们服务到底,体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专业到位,也盘活整个机制,突发事件决定队伍,队伍随机组建,分工比较明确,应变比较积极。
四、建立突发事件的监督和奖惩机制。
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追踪监督机制”、“反馈评价机制”、“检查评比机制”,对突发事件所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机制顺利运转,并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全程追踪,最终形成书面报告,送达领导小组。
对于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应对突发事件中,处置不力,尤其是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个人和集体,追究其责任,严格惩处。
第三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XX单位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控制和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提高抗灾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干部职工生命、国家税款和其他财产安全,确保税收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影响税收工作秩序,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包括:
(一)社会安全性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指税收征纳关系重大冲突;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社会人员到税务机关滋事;干扰税务机关正常办公的其他事件。
(二)自然灾害性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指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地震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他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自然灾害。
(三)事故性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指交通事故;电力、信息网络、特种设备事故;办公楼、税收票证、发票存储场所、机关食堂、职工宿舍火灾以及其他灾害等。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可能造成干部职工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此外,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
第三条 本预案适用于XX单位系统突发公共事件。
第四条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做到常备不懈、超前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第五条 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及纪检组长担任,成员由稽查局、各股、室、所、办税厅负责人担任。应急办公室设在县局办公室。
第六条 XX单位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分工是:办公室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重要文件的起草,相关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新闻发布,负责专项资金计划的落实、经费和应急处理工作的后勤保障;办税服务厅各类税收统计资料,税收票证、库存发票的安全管理;征管股负责税收征管秩序的维护和恢复,征管档案、税源档案的安全管理;人教科负责人员调度、排查、收拢、疏散和伤亡人员的慰问、抚恤工作,组织发动救灾赈灾的捐款捐物活动;监察室负责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工作;信息中心负责大集中系统及网络安全运行的保障工作,突发事件期间的指挥系统通讯保障;其他股室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开展工作。
三、应急准备和预案
第七条 局内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做好全员防灾抗灾教育工作,普及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和急救知识,开展以台风、洪灾、火险、地震等高频次突发事件为背景的紧急自救互救和逃生演练,并做好各项活动记录,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第八条 局内各派出机构要在总体预案的指导下,分别建立起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形成全系统应急预案体系,每年要对本单位进行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与情况预测,并形成书面报告,每年年初报局办公室备查。
第九条 突发公共事件按其严重性、可控性、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四个等级:
(一)四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简单,对人身安全、国家财产和税收工作秩序影响较小,依靠本局或当地力量即可处置的一般性突发公共事件。
(二)三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对人身安全、国家财产和税收工作秩序影响较大,需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二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人身安全、国家财产和税收工作秩序造成严重损害,需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极其复杂,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税收工作秩序,对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特大损害,需动员全系统或上级力量联合处置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启动与实施
第十条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紧急情况下要根据具体事件需要,先行向警方报警台、医院急救台求救求援,再向上报告。
报告分为初次报告、阶段报告和总结报告。
1.初次报告应说明事件发生地点与时间、伤亡人数、影响范围、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处置能力、联系人员和方式等。
2.阶段报告应说明事件发展变化趋势、处理情况、救急物资需求等,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阶段性报告应在事件处理过程中随时报告。
3.总结报告应说明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存在问题及防范和处理建议等。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完毕5日内报告。
第十一条 发生二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设现场指挥部,开展下列工作:
(一)启动相应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系统;
(二)听取先期处置情况,了解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伤员救护情况;
(三)组织协调现场的人力、物力,开展进一步的处置工作;
(四)根据事态变化提出相应的应急解决方案,必要时果断请求政府支援。
第十二条 应急领导小组在先期处置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下列工作:
(一)迅速控制事态和现场,维护秩序;
(二)立即抢救伤员,疏散转移干部职工,转移并保存相关税收工作设备及重要资料,开展事件调查工作;
(三)协助有关部门,快速堵塞事故源,展开救火、排爆、工程抢险、抢救公私财物等救援行动。
第十三条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要区分性质、类别,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以教育疏导为主;
(二)敌我矛盾性质的暴力恐怖事件,应协助有关部门快速抢险救援,保护重点目标,控制社会影响,协查暴力恐怖分子;
(三)自然灾害性突发公共事件,应减少损失,恢复重建,妥善安置;
(四)事故灾难性突发公共事件,应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做好善后工作;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依靠科学,强化救治,依法管理,防止扩散。
第十四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相关税务机关要严格遵守新闻发布制度,由应急领导小组统一对外发布。
五、善后和终止
第十五条 按照分级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下列善后工作:
(一)组织受灾(难)职工转移安置;
(二)进行物资救济和资金支持;
(三)探望伤病职工、死者家属;
(四)慰问受灾职工和抢险救灾人员;
(五)组织税收工作设施维修恢复,确保灾后复产;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其他善后工作。
第十六条 事件发生地税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开展灾害和事故损失评估,事件(案件)调查,认定责任,做出结论。
六、附 则
第十七条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除立即启动本预案外,特定性质和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如已制订有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还应具体根据事件性质和类别同时启动专项应急预案。
第十八条 本预案由XX单位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XX单位
二○一○年二月一日
第四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
政府危机管理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公共安全的现状、问题与经验,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探讨了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前 言
一系列突发事件和事故灾难,特别是2003年非典,给了我们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二是一定要在全社会建立应急机制。不仅要加快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而且要建立健全其他各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给全党全国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
2 我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与经验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有2亿左右人口受灾;年均死亡近万人;年均倒塌房屋350多万间,经济损失2000亿元,自然灾害频度高、分布广、损失大。
由于我国的公共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又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一次死亡3到9人的重大事故平均每天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平均每周2.5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月1起;一次死亡10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平均1年1起以上。近几年来,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造成13万多人死亡,70多万人受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据统计,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2003年全国按照规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发生近260万例,其中死亡6474人,死亡率是0.48/10万。2004年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7451人;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不断。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机国家安宁,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近年来,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非正常死亡率约26‰(非正常死亡人数/死亡总人数×1000‰),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人民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公共安全还要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预警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2004年,各地各部门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制定和修订了应急预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们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各级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建设法制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党和政府在长期的执政治国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如战胜三年自然灾害成功应对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特大洪灾、2003年的抗击非典疫病灾难、高致病性禽流感,稳妥地处置了一系列事故灾难等。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灾害,平稳渡过危机,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全国上下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三是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四是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和预备役民兵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骨干和突击队作用;五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
3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3.1 指导思想
我们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2 工作原则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工作原则可以概述为: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4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方法研究
4.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类
4.1.1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
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但是,要特别注意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往往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几个突发事件同时发生。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Ⅳ级)。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按照其严重程度、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严重(红色)、严重(橙色)、较重(黄色)、一般(蓝色)。
4.1.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单位)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25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部门预案(80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各地(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企事业单位依法制定的应急预案等。
此外,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4.2 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救援队伍、专家咨询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4.3 建立应急运行机制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会管理机制等。
4.4 建立应急法制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建立应急法制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4.5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4.5.1 普及灾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识
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全民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普及灾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识。大量事实证明:当灾害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个人的行动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就决定了他们在灾难中能否生存。第一时间处置的好坏往往决定伤亡的多少和处置成本的高低。
4.5.2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好范文版权所有
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4.5.3 借鉴国内外经验
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使之符合本地实际,从而提高我国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4.5.4 建立健全大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
要把建立健全大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作为重点。加强城市应急中心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这是城市灾害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次生、衍生和耦合),受灾对象的集中性、灾害的严重性和放大性所决定的。同时,并加强农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大中城市要充分发挥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并协调周围地区,特别是农村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5.5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
要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客观全面、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意效果、遵守纪律、严格把关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
4.5.6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和装备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4.6 狠抓落实
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各种预案还需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完善。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要抓好基层,包括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三是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指挥和救援人员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四是抓好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结束语好范文版权所有
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公共安全的现状、问题与经验,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探讨了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国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五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
【关键词】突发卫生事件;铁路;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以及铁路交通工具在其传播链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视。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跃式、远距离、活性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铁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间接影响或无形侵害的场所。卫生部在《关于非典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了“预防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进一步催生了铁路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含义
1.1铁路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1.2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铁路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快速反应;条块结合,路地联控;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基本原则。铁路是全国大联动的运输行业,呈走廊式分布,系统内部工种设置复杂,管理以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纵向管理为主,因此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铁路逐级负责,实现内外全面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2建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几点看法
2.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危机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在宏观层面上指挥、决策、调度、协调权威性高的组织主体。铁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性质和管辖区域等不同情况,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其次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指导和检查;在铁路疾控机构成立现场调查处理小组。
好范文版权所有
2.2制定有效权威的应急处理预案根据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牵涉到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多环节的相互支援和衔接才能达到全面控制的经验。因此,铁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认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达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实现组织上下结合,程序流程贯通,分工责任明确,执行简便可控。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环环相扣,保证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执行预案来规范行为,培训队伍,并通过建立防范和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2.3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第19条规定: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良好的突发事件监测、信息报告体系是做好突发事件处理的基础。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铁路首先要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关于对突发事件界定,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范围和时限,明确在启动不同等级突发事件处理程序时的权限,同时密切与地方卫生部门的联系沟通信息。由于铁路运输系统的局限性,在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和监测体系方面要强化与地方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信息反馈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其次要体现铁路各级疾控制机构在预防控制突发事件中的专业优势和主力军作用,铁路各级疾控机构要有明确分管突发事件处理的领导和职能科室,建立业务熟练、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理队伍,常备不懈。铁路卫生监督机构要从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层面上加强依法监督,保证各项防范控制措施的落实,这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关键。有关部门单位(如客运、车务、公安、安监、调度、物资、宣传等)要严格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和程序采取有关应急支持和控制措施。根据铁路医疗机构目前已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情况,要及时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取得联系,按照当地的统一部署,明确在突发事件处理时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医疗单位并在预案中得以体现。
2.4支持和保障体系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