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永新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成果”
朱永新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成果”
朱永新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成果”【摘要】3月6日13时,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做客强国论坛,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朱永新在访谈中说,教师的问题是教育的关键,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老师是中小学教育的生命线,因为决定教育品质的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谁站在讲台上,谁就决定了教育的品质,甚至谁就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嘉宾访谈]:3月6日13时,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做客强国论坛,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称代表委员应为人民代言
【朱永新】: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时隔一年以后再次到人民网和各位老朋友见面。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老师,关于教育领域的问题,你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如何解读?你每年关注的问题体现了不同侧重点,有哪些得到了妥善解决,像这个基础教育你又有哪些建议? 【朱永新】:广仔是老朋友了,我先回答广仔的问题。每年我到人民网来,广仔都给我提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对过去五年做的教育工作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部分,对教育投入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比例达到了4%,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了进步。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等,对五年的教育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对今年教育工作主要是提出一个是要用好,因为教育投入达到4%以后,怎么样进一步把钱用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第二,怎么样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其次提出了要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的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这个报告对今年的教育,我觉得从逻辑思路上来说,秩序上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把促进教育公平应该放在第一位来说,目前教育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次两会我也专门提出了怎么样要尽快地实现县区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其次对于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革命,报告里面没有提到,对于发展民办教育,报告里面也提得不够,所以我今天上午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也专门提出了建议。今年对教育问题的思路还可以进一步理清,让教育能够做的更好。每年我关注的教育问题,这十年以来,从政协到人大再回到政协,每年都会提出十多个关于教育问题的建议、提案,有些问题应该说还是得到解决,比如说像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关爱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今年关于教育问题,我带来的十多个提案,比如要建立国家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的问题,比如说要建立国家的教育资源平台的问题,比如说,要加强学校体育的问题,加强农村艺术教师的培养,加强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包括建立国家阅读节,成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网络盗版,建立驻校作家、驻校艺术家的制度等等,包括加强海洋教育,报告发展第三方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等等,这是我今年的提案的重点。[网友岁月是个美人]:嘉宾好,为您的一句“你的不称职就意味着67万人的缺席,你的失语就意味着67万人沉默”所感动,如果每个代表委员都能像您这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这个两会开得就大有意义。
【朱永新】:谢谢“岁月是个美人”网友。我没想到这篇小文章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我想,一个方面,是反映了群众对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的一种期待,另外一方面可能也的确我们有少部分的代表委员过去还多数没有完全地尽职,没有进入角色,没有积极地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没有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智慧。所以,我这篇文章就得到了大家的一种感应。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们作为代表委员的责任意识和角色的意识,当然,我们不能不称职,因为我们不称职,就意味着67万人的缺席,我们也不能失语,我们失语就意味着67万人的沉默。我用它实际上也是自我勉励,至少我自己应该努力地做一个称职的政协委员,我自己应该努力地去为人民代言,才能真正地去发挥一个代表委员应该发挥的作用。
[网友大辽]:我是您微博的粉丝,看您经常在微博上分享推荐基础教育读物很有感触,现在适合孩子们看的好书太少了。您有什么好办法让这样的好书多起来?
【朱永新】:谢谢大辽。现在我在腾讯、人民网和新浪有很多微博的粉丝,非常感谢在这个时候一起分享我的思考、我的意见、我们的探索。的确是这样的,适合孩子看的书还是太少,因此,我们专门也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第一,帮助孩子去选书,因为一方面书很少,但是另外一方面,乱七八糟的不适合孩子的书也很多,每年我们中国大概出版40万种图书,当父母亲走进新华书店的时候,或者当父母亲上网的时候,往往鱼龙混杂,他选不到他想选的书,所以我们用几年的时间,组织了全国的专家,专门研制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100种、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00种,即将推出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种、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种,我们还正在研究大学生的基础阅读书目、教师的基础阅读书目,我们想这样的书目出来以后,应该说能够给孩子一个最基本的好的读物,这些书目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重要的食粮。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所以,早期的阅读对一个人一生会有关键性的影响,怎么样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这是我们新教育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所以,大家也看到了,我在网上经常会推荐一些孩子们的读物、老师的读物、家长的读物,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也鼓励中国的作家,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家,能够为孩子们创作更多更好的图书。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政府应该把每一所学校办好
[网友雨后有惊喜]:嘉宾怎么理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如何从制度和政策上让基础教育更加接近“公平”? 【朱永新】: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通过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会改变社会的分层。比如一个农民的孩子,通过教育以后到了城市,他就不是祖祖辈辈继续做农民,教育是改变社会分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所以,如果说我们教育公平了,所有的人得到教育都是比较好的、均等的教育,所有人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什么我们说要缩小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别,甚至城市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别。现在我们相对来说,权贵阶层都是进好学校,他得到的教育比别人好,他的级别就比别人高,如果所有人都进差不多的学校,所有人的起点相对是公平的。教育公平是重新建立社会分层,重新根据一个人的智力,根据一个人的能力,重新调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农村也好,弱势人群家庭也好,为什么要给他们特别的关心、特别的关照,在国外还专门有配额给他们,就是希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教育的确是改变命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所以,它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当然,教育公平最关键的,它有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因为现在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到起点的公平,也就是给所有人,你不应该有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分,过去我们往往比较多的是锦上添花,把钱砸在好学校身上,就造成了学校和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就造成了教育公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首先尽可能让基础教育,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是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起点。即使在过程中,过程的公平就在于每个学校在教学的设施、教师的配备,在硬件、软件,基本上能均衡地配置,所以,最好的时候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够在家门口的学校读书,不要去择校,那时候教育就比较公平了。当然最终的是结果的公平。所谓结果的公平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考一样的分数,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他的能力、智力发挥到极至,每一个人能够成为他自己。总体上来说,总体的平均的情况,城市和农村,学校和学校之间,最后的结果也差不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措施。[网友归魂一缕]:民间说,现在好的学校只向“三有”学生和家长敞开大门,这三有是“有实力”“有财力”“有权力”,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又该怎么破解这个问题?
【朱永新】:这实际上也是我前面提到的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优质教育资源过分地向一些学校集中,进这些学校非常困难,所以他们选择的时候,一个就是我们严主席经常讲的,一个是条子,一个是票子,条子象征着权利,票子象征着金钱。这当然是违反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的,我觉得这次在政协大会上我会作个发言,我觉得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不要批条子、转条子,自己要想办法把孩子送到自己家门口的学校,不要抢着去好学校。这样一来,政府必须要把每一所学校办好。因为你自己的孩子在家门口读书了,当然,相对来说,有权的有钱的人住的地方也是比较好,他所在的地方学校也比较好,所以政府不仅仅要把这些地方的学校办好,要把平民地区的学校办好,更要把贫困地区的学校办好。所以,我觉得还是我前面提到的问题,政府公办学校应该用同一个标准来建设,应该每所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尽可能地均等化,就是你在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时候能够配置比较合理,在这个前提下,让所有的学校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解决学校名额的配额问题,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所以,政府把每个学校基本上办好了,现在我们有点倒过来,最好的学校都是政府办的学校,因此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好学校和薄弱学校都是在政府办,这个现象要尽快地去解决。所以,我曾经提出过,应该把最差的学校交给最好的学校去办,这样让他们尽可能地通过政府的行政资源配置,把最短的这块板拉长,因为根据木桶的原理,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你把最短的这块板修好了,把最差的学校改造好了,逐步逐步地提升,所以我经常问,最差的学校是哪所,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知道这个地方最差的学校在哪里,每年解决几所最差的学校,最后把最差的学校拉到和好学校差不多的水准,我觉得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任务才算完成。所以我觉得政府就是保公平、保基础,保证所有的学校能够满足区域内的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选择性的,你有钱的人,你可以去选择民办学校,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去解决的。今后理想的状态,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内,所有的公办学校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做的。我们不是说学校用一个模子,但是在标准上,基本上是同一个水平。我觉得这样一来,整个的教育配置的方向就比较清楚了。[网友教育熊]:说到基础教育,似乎都归结为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完全不见提及。请问,家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吗?促进教育公平是否也应包括对为人父母者的家庭教育指导?
【朱永新】: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因为我一直说,家庭教育缺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当然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基础,因为在这个时候,人绝大部分是在家庭,是和他的父母亲、和他的监护人一起度过。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教育公平当然也包括让父母亲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的指导。所以,这一次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专门把家庭教育这一块有所提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努力地通过父母学校,通过给家长更多的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得到必要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让父母亲能够直接参与到学校的过程之中,一个好的教育应该父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亲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去。为此,我们新教育研究院专门成立了新父母研究所,每天早晨我也会写一段新父母晨诵,给父母亲普及教育知识,我们期待着父母亲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事务中来,期待着父母亲能够和孩子亲子共读,期待父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好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方向完全一致,齐心协力的教育。好的教育也是教师、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教师的问题是教育的关键 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应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
[网友老豆腐]:朱副主席,我是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教语文的,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这个小学校,很多年轻老师来了不久又走了,总也留不住人才,请问您对基础教育师范人才的培养怎么看? 【朱永新】:老豆腐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教师的问题是教育的关键,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老师的问题,是中小学教育的生命线。因为决定教育品质的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谁站在讲台上,谁就决定了教育的品质,甚至谁就决定了孩子的命运。所以,怎么样让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去了还能够留得住,的确是国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对到农村去的这些教师有特殊的津贴,因为这也是国际惯例,在农村在边远地区去教学,他应该有特殊的津贴。其次,去了以后,他应该有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像我们的免费师范生出来以后,教育部的免费师范生和各个省的免费师范生的探索以后,他们很担心的一点就是他们去了以后上不来,永远就待在那。我觉得第一要给他们上来的机会,比如他们考研究生,他们出国可以培训,应该有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放心和安心。比如说要给他们更多的培训机会,教育机会,比如说要给他们更多的成长机会,包括他转岗公务员,包括他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等,要给他更多的出路可以选择。同时,对于长期留在农村的这些年轻教师,在教师的住房,在他的待遇、福利方面,能够特别地倾斜。同时我觉得应该实行教师的轮岗制度,就是城市的优秀教师必须要有到农村、到基层工作的经历,才能有给他评优晋升,这样保证农村的学校能够有好教师。另外可以采取对口支持的办法,就是城市的学校和农村的学校对口支持,每年城市的学校有一些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去,农村一部分学校的老师定期到城市,这样大家对口顶岗,保证所有的农村的学校、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有好教师、优秀的教师在那,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今天上午我们讨论的时候也有委员讲,孔雀东南飞,好的老师都到东南沿海去了,村上的好老师到镇上了,镇上的好老师到县城了,县城的好老师到省上,不仅仅孔雀飞了,麻雀也飞了,甚至连苍蝇也飞了,也就是稍微好一点的老师就走了,这样一来,我觉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上也是如此。
[网友一篓蟹]:嘉宾好,你觉得如何保障民办教师的权益?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民办教师自己生活很苦,却还在为教育事业坚守。
【朱永新】:民办教师问题也是我们过去长期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国家虽然现在不再新聘民办教师了,但是各种形式的代课教师,包括过去长期的民办教师,他们生活比较清苦,而且在很多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得不到转正,得不到和公办教师一样的待遇,国家在前年已经专门出台了关于保障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六个部委已经联合发文,现在关键是各个省市怎么落实国家规定的问题。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解决他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养老无忧,其次在岗位上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应该享受同工同酬的问题,不应该和公办教师差得特别多,应该享受同工同酬。按照劳动法赋予的权利,保障他们。
[网友叹世界]:建议把环保及高科技的培养列入教科书,只有从小开始才能有效,小孩最容易变坏变好,世界之未来属于青年属于儿童。
【朱永新】:因为在中小学教育中,很多教育是缺失的,包括我这一次提的海洋教育的问题,是缺失的,包括这位网友提出的环保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是缺失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思考我们整个课程结构的时候,怎么样进一步合理化,我们不可能环保重要就开设环保课,海洋重要了就开设海洋课,计划生育重要就开计划生育课,国防重要就开国防课。我一直主张,在小学,第一,把这些内容要纳入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教学、历史教学、地理教学、自然教学,比如环保,在自然教学中就应该非常深刻地体现。所以,纳入到课程中,这就需要老师有很强烈的课程意识。现在我们大部分老师或者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是照本宣科,所以他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样一种敏锐性。所以,他很难及时地关注。比如说北京的雾霾,雾霾的问题就应该在我们的小学自然课、中学科学课、化学科、物理科,都应该结合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学得非常有兴趣,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课程要进一步生活化、灵活化。其次,我觉得我们要整合课程。我一直主张,比如说在中小学可以开设两门课程,一门叫生命课,一门叫公民课。公民课程就是把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能素养和他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生命课就是和一个个体的生命、健康、成长所涉及到的东西。所以,这两个课程,我觉得我们刚刚几乎所有的重要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到这两个课程之中。像我很喜欢美国有一门课,叫“health and wealthness”,中文可以翻译为《健康与财富》,这门课程就非常有意思,就把关于个体的健康的所有的东西,和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比较好地整合在里面了。教师“失德”现象应该通过立法解决 教师理应在教育事业中获得尊严 [网友一楼拜强坛]:高考制度改革动静不小,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制度是不是也应该动一动了?有些地方的中考已经在尝试改革,您是否有所耳闻?您怎么评价?
【朱永新】:考试历来是我们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制度的改革是整个考试的指挥棒。高考怎么考,往往直接影响到中考怎么考,下面考试怎么考。所以我觉得目前首先是要想办法解决我们的高考制度。民进中央也一直关注整个高考制度的改革,去年我们专门组织了调研组,对中国的高考制度改革进行了调研,也提出了一些高考改革的方案。比如说,加大学校的自主权,比如说,分类考试,把职业类的院校和普通类的院校适当进行分类。比如说多次考试,不要一考定终身,比如说减少考试的科目,比如说英语就可以走等级考试的分,不要纳入高考等等。考试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一个怎么样真实地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水平的问题。这次我专门写了一个议案,就是引入第三方考试的问题。现在我们的考试还是一个在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行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所以,他的科学性、公正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怎么样去建立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招生机构的第三方考试,我觉得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中考来说,我觉得,首先它不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是一种达标性的考试,不应该用选拔性考试的方式来对待,就是要检查一个学生在基本的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它和高考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用高考的方式来对待中考和小升初的考试是不对的。同时考试的导向作用也非常重要,因为考试更多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的能力,所以要更多地让学生能够反映他的思考问题、创新能力,在这些方面要进一步地加强。
[网友贾胜国]:您怎样看待网络上曝光的一些教师体罚、虐待学生的事件?有人说“师德”现在变成了“失德”,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应该怎样避免这样的现象?
【朱永新】:我觉得首先应该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第一我们的教师法要进行修订,对教师的基本的规范,比如说体罚、虐待学生,这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我觉得是违法行为。如果通过教师法,通过学校法,对教师的这些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那么他如果体罚,他是违法,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所以,这个已经是超越了一个道德的范畴。其次,我觉得,对教师来说,怎么样去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当一个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能够找到他的尊严,能够感受到这个职业带给他的成长和快乐,他就不会如此。往往这些老师在教育生活中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他对教育也非常没有兴趣,所以,他会把自己这样一种恶劣的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所以当一个老师能够真正地去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时候,他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一方面通过法律来规范和限制,一方面通过教育、通过让教师自身的成长,能够通过自我的约束,内在的道德的力量,我觉得,两条途径来帮助他更好地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的同时还需把钱用好 建议设立教育拨款委员会
[网友孙亚非]:老师,许多地方虽然嘴上说教育重要,却不能竭力提高教育经费等,是否“口是心非”?其有什么“苦衷”哈?
【朱永新】:教育经费的投入,最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5号温总理提出最近这几年国家累计的财政性投入年增长超过21%,占GDP超过4%,各个地方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也在逐步地加大,当然,贫困地区占GDP比重可能会更大,尽管总量还是不够。因为现在国家有刚性的规定,所以地方政府在教育的基本投入上,应该说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做到了,尽管可能有些地方有一些怨言,因为政府的财力非常有限,公用的财力也非常紧张,他们开玩笑,政府的钱被三个人民吃掉了:人民公仆、人民教师和人民警察。人民教师有时候要占到一个县财政的二分之一。这样一来,教育经费就显得比较紧张。另外,最近这几年国家出台的像校园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等等都要求地方配套,很多地方配套就很困难,所以财政还是拿不出钱来,就显得教育经费捉襟见肘。比如今天上午我们也有委员提出,甘肃现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因为国家出台寄宿制学校政策,房子建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取不了暖,冬天非常冷,只有36%的学校有供暖设施,另外,60%多的学校就没有。孩子们冬天冷的,七八个孩子抱成一团取暖,这样孩子用的基本生活保障就很困难。政府也拿不出钱来,所以我觉得,中央出台政策,让地方政府买单的事情今后要慎重,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最好不要搞配套了,中央财政能够一步到位,帮助地方能够真正地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
[网友教育熊]:GDP4%的教育经费为何拖延了十几年才落实?另一方面,古人一书一笔一纸也培育出那么多大家大师,中国基础教育停滞不前的症结,仅仅在于此前经费投入不足吗?
【朱永新】:谢谢“教育熊”。教育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教育经费的问题,没有钱是不行的,但是不等于有了钱就行了。怎么样把钱用好,是教育的关键。而且最关键的,我前面讲了是教师。决定教育质量的是教师,所以,古人一书一笔一纸也培养了很多大师,我们民国时期,包括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都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大师。所以,我觉得,体制、机制有的时候可能比经费更重要。所以,不仅仅是要保障4%的教育经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把这个钱真正用好、管好。至于4%为何拖延十几年,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方面本身我们的财力,的确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财力相对宽裕以后,4%的落实也是总理下了狠心,可以说是亲自监督,总理为这个事情开了多次的专题协商,把它写进了规划纲要,才加以落实。因为从财政部门或者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的确,要下这样的决心是不容易的。[主持人]:有些网友关注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比例问题,我们注意到一些高等学府大兴土木,过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往往连食堂都没有,您觉得我们财政支出对高等、基础教育投入的合理比例该是多少? 【朱永新】:这个很难说一个绝对的比例。总体上来说,我们是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就是相对来说大了一些。对基础教育投入少了一点。从总的比例上来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公办学校数量太多了,政府的公办学校。比如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是民间社会力量办为主的非盈利大学为主,社会力量来办的,不是政府投入,比如哈佛、麻省,世界大部分的名校都不是政府办的。但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经费也很紧张,一方面看到我们的很多高校在大兴土木,但是,另外一方面更要看到,我们的高等教育,像北大,北大的经费和哈佛比,那是不好比的,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可能他们统计要是十倍,我们建世界一流大学,你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也是做不好的。所以我觉得第一要改变我们的高等教育的这样一个结构,就是要鼓励企业、鼓励民间的力量,鼓励公益机构、社会组织来办大学。所以我一直主张新大学的增量,应该有社会力量来做,政府不能再投资建新的大学。新大学一定是交给民间去做。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民间的力量来参与中国大学的改造。有很多大学是可以拿出来,像企业转制那样,我在十年前曾经提出过,把一部分大学卖掉的建议,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也没有得到同意,但是事实上是有道理的,如果政府把一所大学的钱拿出来,补贴十个民办大学,就合算得多,教育经费就可以省出很多。这是第一。第二,中小学我们一个国家标准尽快出台,现在我们的中小学学校标准有一个初步的标准,但是没有得到非常严格的执行。所以中小学的很多配置,我前面提到的,寄宿制学校没有取暖设施,很多学校没有图书,必要的设施没有,像这些都是不应该的,这些都是应该通过国家教育投入保障性地得到制度性的安排。所以,你刚刚讲的投入比例的问题,我觉得的确是需要研究的。现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总理这次专门提到的,怎么样把4%的经费用好,我们提出应该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所谓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就是由教育部的专家、财政部的专家、教育学的专家、社会力量,多方面参与的教育委员会,拨款委员会,专门研究国家的教育经费往哪里投,重大项目做什么。现在一方面就是经费不够,另一方面担心经费的浪费。包括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兴建大学城,几千亩、上万亩的学校,几个亿、十几个亿的建设,我觉得这不是方向,所以,我觉得国家对于硬件的投入,大学的这种校舍的投入要适当减少,要加大对软件的投入。比如说职业教育。我觉得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投入是实验室,是实习工厂,因为你的技能是在那里培养出来的,是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把钱用在什么地方本身是需要研究的,而这个要放在阳光下。我们的钱往哪里去了,教育拨款委员会应该很清楚,权力放在阳光下就会受到监督,现在我们的专项经费太多,就会“跑部前进”。而且就会有新的不平衡。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区域、根据学生人数来进行教育拨款。这样保证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区域,教育经费能够相对地均衡。
【朱永新】:再次非常感谢网友,很抱歉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回答,因为时间的关系,下面还有新的嘉宾再等待着访谈。好在我有博客、有微博,在人民网也有,在新浪网也有,在腾讯也有微博,所以大家还可以这些来进一步和我交流。谢谢大家!
第二篇: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余庆县凉风小学 罗德友
[摘要]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只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 均衡发展 教育布局 队伍建设 发展创新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催人奋进、气贯长虹的“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强音在黔北边陲小县——余庆大地激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2012年实现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县教育工作者反思的焦点,更是对十八大精神怎么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怎么干的行动部署。作为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统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凉风小学从2010年就率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使本片区由原来的四间“小而分散型” 学校合并成两间“综合型”学校。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来之不易,他主要来源于认识与实践相并重。
一、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全力维护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公民的子女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更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敢于担当起维护公众教育基本权利的责任和义务。为均衡化教育提供服务,实行公平化教育给足政策,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力向弱势群体倾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最边远薄弱学校得受益。凉风小学就是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主动对接,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采取了多种措施,顺利地对原来的“家巷小学”“后平小学”撤并建,全力打造新的“凉风小学”。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确保原来的“长征小学” 校际分配的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有节的诉求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硬件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2012年最终实现了校园“班班通”工程建设和学生“借读制”宿舍楼的修建。学校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室、实验仪器室、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保管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软资源强才能算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为了更好的培养区域内的教师,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学校在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过程管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发展必须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优先发展的认识,针
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起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亲自抓,教导处具体“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分层培训、分类推进、高效务实”的工作原则去实施。形成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培训网络”,制定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确定学习目标,专人辅导,按计划开展培训提升。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实效的过程管理,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大计来抓。根据不同层次对教育教学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内容,采取专题系列培训、自学辅导和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等多种形式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技能培训常学常新,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二)、全面提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五个践行”:
1、践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教育理论、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2、践行模范遵守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模范遵守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践行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践行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关心师生,尊重师生,积极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践行模范遵纪守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坚决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做斗争,达到社会评价满意度高。
三、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
自信源于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源于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并进。解放思想,就是要结合实践,“十破十立”树立学校发展新的观念新的体制。凉风小学学校发展创新的主题是——创建农村示范型特色学校。具体内容和要求是:
1、彰显特色育人环境
2、践行有效的工作制度
3、创先发展教育特色
4、突出学校工作亮点
5、打造社会满意度高的教师团队
努力做到“四个好”:
1、领导班子好。班子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重大考验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班子应具有较高的谋划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研究和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班子健全团结;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班子带头应发挥表率作用;思想解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
2、教师团队好。严格履行学校工作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监督,教师整体素质要高标准,突出敢闯敢“我为人先”的模范作用。
3、工作机制好。紧紧围绕学校科学发展,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制度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制度完善,民主氛围浓,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成绩突出,师生反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高。
4、环境育人好。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围绕“城乡同质、设施同配、师
资同优、学生同享”大力彰显学校教育特色,亮化校园建设,为师生打造优美、怡人、温馨的育人环境。
站在新的起点上看大教育观,发展空间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加自信与幸福。学校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我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三篇: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定稿)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忠县农村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我委组织人员深入我县农村各类学校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形式,开展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79所,在园幼儿8735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513人;民办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8222人。另小学附设幼儿13319人(含民办小学附设幼儿393人)。园点布局基本满足幼儿教育的社会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100%和85.1%。
——全县现有小学71 所,小学生53852 人(含民办学校7所,小学生862人),校均学生758人。其中:城区小学7所,学生13028人;乡镇驻地小学27所,学生26227人;农村小学37所,学生14597人。全县小学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25 所,学生数少于300人的5所。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县现有初中22所,学生23857人,校均学生1085人。其中:城区3所,学生4629人;乡镇驻地17所,学生18102人;农村2所,学生1126人。另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1946人,高中附设初中学生10030人。全县初中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6所,12个班以下的5所。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14.82%以上。
——全县现有普通高中8所,学生18954人。普通高中达到市级重点学校3所,在校学生12879人。职业教育学校1所(市级重点职业中心),学生1387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解除高中教育发展“瓶颈”制约。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逐渐相当,基本上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
——全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生85人,其中:小学生60人,初中生25人。另白公路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生20人。乡镇成人学校28所。青少年体校1所。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26%以上,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二、我县教育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04重庆市两基复查验收以来,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较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教育资源整合上,我县仍局限或停留于教学 点撤并工作上。尤其是面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发展均势的新情况,出现农村偏远学校生源不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而城镇学校学生人满为患教育资源不足,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的新问题,导致教育经费、师资的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学校村级小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失调,一些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仍比较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管理模式滞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大。近年来,我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积极落实城乡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捆绑发展,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共同进步,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教育整体水平。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存在两极分化倾向,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一体化的推进。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偏小。我委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启动了“内引外联、嫁接办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验,探索建立了1所城区优质学校帮扶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机制。扎实开展“百校牵手”活动,部分中小学与重庆名校结为友好帮扶对子,实现“捆绑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县级特色合格学校5所、特色示范校2所;重庆市绿色学校1所、县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1所、县级文明 礼仪示范学校3所、达标学校5所。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较强的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是校点布局有所失衡。我委认真着眼于优化教育资源配臵,促进优质资源不断再生和扩张,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突破点,通过“撤、并、建”等措施,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结构。2010年,将4所完全小学改为基点校,撤并3所镇中。但由于城镇化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学校生源逐年萎缩,校产闲臵、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同时,大量务工农民子女随迁涌向城镇,而城镇学校规划建设又相对滞后,学校扩容建设推进缓慢,导致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校舍容量严重不足,大班额比较突出。
四是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通过专项资金、引进投资主体等方式,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满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需要。但由于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实施新机制过后,虽然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但学校在保运转的同时,还要化解历史债务,无力顾及教育设备设施的添臵更新,致使大部分学校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配备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严重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是家长“择校择班”之风盛行。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规定,对同一乡镇内有2所及以 上中学的小学毕业生采用免试就近入学与微机抽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分配生源,严格执行学籍管理程序,全力化解“大班额”。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招生秩序,着力打造公平教育。但受地域条件限制,乡镇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确还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为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一些家长舍近求远,盲目择校择班,造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生人数悬殊。
六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建立教师城乡互派机制,出台评优选模、晋级升职优先考虑和经济适当补偿的支教优惠政策,每年面向社会择优录用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从数量、年龄、学历等方面满足了农村学校的需求。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农村学校均普遍较缺乏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在不少学校尤其是村完小、教学点,有的教师不得不兼上几个学科的课程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七是教育管理体制不灵活。建构统筹城乡教育互动运行与管理机制,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层层相扣又层层职责明确、工作方式分明、考评指标分明的高效管理系统。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学校在创新办学方面思考不深,动作不大,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存在重智育、轻德 育,重应试、轻能力的现象。
八是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我县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大学生宿舍、食堂和厕所新建改建力度,大力改善了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由于学校分布点多面广,使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得不到集中投入使用,在校舍的维修、危房改造等中央专项资金不得不分散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同时,由于学校规模小公用经费少,投入校舍维修资金十分有限。2006年以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虽然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中小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公用经费是按生均或人头拨付的,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尽管得到有效保障,但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校舍维修的经费几乎为零。如:我县中、小学虽于2004年通过了重庆市“两基”复查评估验收,但大部分的村小校舍还是没能得到根本上改善,有的校舍已变成了危房,辅助用房严重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维持学校最低限度的运转和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需求。
九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在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中,共有“留守儿童”46850人,占在校生的52.2%,其中小学生29145人,占在校生小学生总数的54.0%;初中生17705人,占在校初中生总数的49.4%。在“留守儿童”学生中,“隔代抚养”、“亲属寄养”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一般都由祖父母或 其他亲属监护,由于祖孙年龄差异大,监护人本身文化低,平时对“留守学生”监管不力、监护不到位,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导致“留守学生”在缺乏父母亲情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时常会感到失落和孤独。甚至会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产生无奈和自卑心理。有的“留守学生”产生逃学、打架等不良生活习惯的行为。
十是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基本没有设立公办的中心幼儿园,也没有专业的幼教师资,出现了农村小学生源不足,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发展滞后。
三、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教育加快发展,推动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全国基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能得到较好发展,基础教育稳步推进,高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由学前教育到高(职)中等教育相衔接,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财政共投入上亿元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面积4.3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容校貌明显改观,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图书馆资料不断充实。据2010年初报统计,现有公办学校 98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职中1所、初级中学22 所、完全小学64所,教师进修校、特殊教育学校、忠州幼儿园各1所;拥有公办学校教师7253人,民办学校教师598人。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238956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5102万平方米,其中图书室0.25万平方米,藏书量75.3万册,实验室0.3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93.21万元;微机室1.4万平方米,计算机1.54万台;体育运动场地2.54万平方米。根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撤并村小428所、小学附设初中22所,合并完小12所、乡镇初中8所,农村资源整合平稳运行。
我县在2008年全面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教育统筹权,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企校联合办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较快。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两基”验收以来,全县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和高学历师资培养工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四、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教育是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直接关系关系到我县教育优质、高效、公平、均衡、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抓好这项工作对于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力量办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摊子大、基础差、生源少、效益低的 8 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此,对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科学制定规划。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优化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教育、财政、人事、发改、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下组织实施。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层层建立工作机制,认真制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规划和目标,做到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运作有序,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其次要认真研究出台我县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有关政策,积极探讨解决我县教育管理体制、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问题,为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推进农村教育布局结构改革。要根据适龄入学人口规模和学校发展现状,结合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统筹规划、整合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按照“合理整合、相对集中、分布实施、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农村小学布点过多、班额过小、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低的学校列入整合范围,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可根据各乡(镇)、村 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分布及增长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群众承受能力,采取集中办学、分片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和其它灵活的方式进行撤并整合,分布实施,稳步推进。对人口规模、幅员面积较小的乡(镇)初中要并入大乡(镇)或县域初中,村级小学要并入乡、镇中心小学,一个乡镇保留一所中心小学。乡镇、村闲臵校产应主要用于举办农村寄宿制小学、成人学校、社区幼儿园。
三是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要探索建立城乡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加强城乡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教育信息资源三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用房建设,提高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城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交流教学过程与手段,改进和创新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资源的深度开发应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猎取新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和载体。
四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要根据《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改造等工程,有效解决中心镇学校容 量不足、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学校校舍陈旧、条件简陋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教育等设备设施不齐和教学仪器陈旧等问题。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生产活动的结合。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高中招生实行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综合评价相结合、指标到校与划片招生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合理配臵高中生源。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建立教育评估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有效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设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构建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指导。
五是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要依法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加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权限,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实行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由编制部门核定全县教职工编制总数,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负责分解到校,负责教育系统编制工作的日常管理。探索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同一标准,在岗位设臵、职称评审中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比例。要按规定足额配备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小教职工,完 小及以上学校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增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岗位,寄宿制学校配备生活管理、安全保卫、卫生保健等工作人员。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学校到高校选拔人才的机制。加强农村缺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支教制度,推进教师双向交流,引导城镇学校、超编学校教师到农村缺编学校工作。
六是推进教育帮扶机制改革。继续建立城乡教育帮扶制度和优质教育资源延伸机制,实行1所城区(中心场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不断创新和完善“捆绑发展”、“百校牵手”等帮扶形式及绩效评估机制。同时,打破学校体制、类别和学区界限,在城区内划分若干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区,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通过开放课堂、开放管理、网上集体备课、跨校学术交流、跨校师徒结对等方式,促进学校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在优质资源校和薄弱校之间的流动。要认真落实国家“免、补”政策,成立政府教育助学基金会,倡导“一帮一”帮扶等手段,建立健全长效的助学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办法,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鼓励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资助学,帮助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是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逐年提高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完善“校财局管”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协调规 范我县教育转移支付运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协调落实城市建设配套费、城市维护费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和社会捐赠用于教育等已出台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差距逐步缩小,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化。积极拓展教育融资渠道,探索建立教育发展公司,稳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完善学校建设贷款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以“挂账停息”等方式帮助学校化解债务。完善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市委统一部署落实并规范教师绩效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安居工程试点。
八是充分发挥特色学校引领作用。要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积极规划、探索错位发展,在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在打造学校品牌上做文章,在提升师生精气神上动脑筋,规模大的学校要在“大”字上下功夫,打造得气势磅礴;中等规模的学校要在“强”字上下功夫,打造得处处书香;规模小的学校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打造得巧夺天工。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忠县特色学校创建规划》部署,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针对自我特点,确立办学特色。坚持“靠发展成优势、以优势促发展”的原则,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的特色 学校建设要求,对教师注重全面发展特长优势,对学生着眼特长发展,形成特色办学的思路与格局。
九是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执法力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加强学籍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强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动的监测和控制。要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依次推开。大力开展与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重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重庆市教科院等机构合作,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切实增强高中教师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要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创办乡镇中心合格幼儿园。完善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学前教育质量考核方案,加强幼儿教育实验、科研管理与指导,提高幼儿园规范化办园水平。关心特殊教育,做好“三残”儿童、少年的鉴定工作,广泛组织和动员“三残”儿童、少年入学,提高盲、弱智儿童随班就读、聋哑儿童进入县特殊学校学习的比例。
十是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要充分利用乡(镇)被撤并中心小学校园来办好中心乡镇幼儿园,利用原村校和教学点的资源由社会力量办好学前教育,同时可培训整合后富余的小学教师,充实到目前较为匮乏的幼教师资队伍,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县学前教育的发展。每个乡(镇)按照有规模、上档次的要求,办 好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彻底改变我县农村学前教育落后状况,满足学前幼儿教育的需要,实现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第四篇:浅论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浅论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为全区教育系统的主管部门,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认为,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势,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统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提升普通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鼓楼区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使本区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
二、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之“魂”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软资源强才能恒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为了更好的培养更优秀的教师队伍,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使每一个学校都能培养出优秀学生,鼓楼区在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特级教师”请进门
鼓楼区从2004年开始就坚持每学期举办“名师汇聚鼓楼”活动,邀请来自北京、上海、珠海等全国各地的各学科特级教师到鼓楼区给全区教师“传经送宝”。每一次培训活动,台上演绎的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台下是座无虚席,所有培训的老师们都全神贯注地欣赏着那富有生命力、智慧和激情的教学活动。特级教师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巧向教师们展示了教学的境界之美,使教师们充分领略了教学艺术无穷的魅力。
时至今日,“名师汇聚鼓楼”系列活动已进行了六届,分别进行了语文、数学、外语专场,还请了本区的部分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们进行同台展示,博采众长,促进了教师们业务的提升。曾经与特级教师同台上课的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琅琊路小学的胡志宏副校长说:“与特级教师同台上课展示,吸收他们的智慧营养,感受他们上课时的人格魅力,受到大家高度关注,既感到荣幸,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课非一日之功啊。”
(二)校际来结对
每年家长们都会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名园“挤破头”,为了抑制“择校”风,鼓楼区教育局尽量缩小区域内学校的差距,提高全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让一些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需要扶持的普通学校与名校“联姻”。如拉萨路小学与紫竹苑小学、宁工小学、镇江路小学、凤凰街小学,琅琊路小学与北京路小学、工人新村小学,力学小学与清凉山小学等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书,结成教研友好学校,校际之间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到教育科研都实现资源共享。如琅琊路小学与工人新村小学共同进行教科研论文交流,工人新村小学老师到琅琊路小学听名、特、优老师上课,琅琊路小学教师将自己教育学生的事,写成“教育故事”与工人新村小学老师交流。工人新村小学吴葆青校长说:“与名校牵手,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互动走访,给教师的触动很大,使教师看到自己的差距,老师们感受到名校的压力与更重的责任。” 再如清凉山小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力学小学结成教研友好学校,送教师到力小上课,说课评课,请力小老师来校听课指导,与力小的教师进行研讨,在老师中开展“岗位大练兵”的活动。通过这些普通学校与名校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
(三)成立“名师工作站”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学科名、优、特、教师的引领和带头作用,鼓楼区专门成立了“名师工作站”,开设“名师课堂”“名师讲座”“名师接待日”等,对特级教师、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如何发挥领衔作用,引领更多的教师更好地发展,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特色、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名师从学校所有变为全区共享。同时也要求各校努力形成各门学科各个层次的教师骨干梯队。具体措施如下:
“名师课堂”:每学期开学,区内的名、优、特教师们都会自定课题,列出课表,确定固定的开放日,向全区教师进行展示。
“名师接待日”:设立名师专门的接待日,面向广大教师进行教材分析,交流教学方法,让普通教师和骨干教师能与他们零距离地接触,教师们可将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请教特级教师,得到他们手把手的指点。
“组团去送课”:开展名师组团异校送课的活动。名特教师同时走进一所学校,在学校呆一天,上午听三节课,下午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并开设讲座。名师们还调阅学生作业本,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师徒来结对”:2007年10月鼓楼区隆重举行了新一轮“名特教师责任书”签订仪式。21位名特优教师和结对的徒弟签订了《鼓楼区 “名、特教师导师制”责任书》,制定了相互听课、指导的有关细节,以达到共促共进。
(四)菜单式服务
与名校的联手,受到校长及教师的欢迎,他们纷纷要求,扩大这种受益面。鼓楼区又进一步采取了“菜单式服务”,即需要帮扶的学校开出所需支教学科的科目,由教育局将区域内的名、特、优教师进行师资的整合,列出对应的送课的名单,从网上发到学校。列在菜单上的老师的任务,一是要给接受送教的学生上一节课,二是要开设讲座。
如赤壁路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储广林送到北京路小学的课是四年级的《说勤奋》,讲座的题目是《有效备课的思考》。本学期点单的学校涉及到14所,学科涵盖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科学、品德与生活八个学科,进入菜单送课的教师有30位,主要是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拉萨路小学的特级教师周婷副校长说:“菜单式服务一方面可以加强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互动、互补,另一方面与不同学校的孩子接触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宁工小学的牛琳老师说:“名特教师跨校上门送课,他们用我校自己班上的学生上课,亲切、自然、可学,同时也能引起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用积极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五)举办教研员实践周
鼓楼区充分发挥区教研员的作用,举办教研员实践周,要求教研员到一所学校蹲点3~5天;在一周内坚持上实践课3~5节;听课3~5节;参与或设计校本教研活动一次;调阅学生一周的作业,了解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50岁以上的教研员可以不上课,给教师作专题讲座一次,通过教学实践周活动,促进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感情交流。教研员感受到一线教师教学的艰辛,同时扎扎实实为教师作示范、引路子,受到老师的热烈欢迎。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个学科的教研员还积极引领教师研究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如小学10个学科12位教研员,分别组织了41个骨干教师研究班,定时、定点、定人、定专题进行教学研究,紧紧围绕新课程、新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细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积极思考并有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
此外,鼓楼区还经常举办专题研讨会,着力对有潜质的教师进行精心的打造,为他们创设发展的平台。
三、学校管理层的“盘活”创新——教育均衡发展之“翼”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与教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校长的根本职责在于创新学校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校长的历史职责,因此校长自身的提高非常重要。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注重提升校长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采取了学习研讨、交流轮换等措施,来“盘活”学校管理层,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假期学习班
每年暑假,鼓楼区都会举办校长学习班,要求学校中层以上的干部、区教育局的全体工作人员及教研员们都要参加。每一次学习班上,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们与时俱进的讲话,专家们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校长们精彩的课堂展示、经验交流,都给参与学习的学校管理干部们以思想的启迪、理论的提升,有效促进了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青年校长沙龙
只有充分发挥名校长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创造条件,才能加速校长的培养教育。鼓楼区教育局举办“青年校长沙龙”,组织青年校长们立足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并请来专家进行点评,使青年校长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思想、有理论的校长。迄今为止,这样的沙龙活动已举办了六届。
鼓楼区教育局还邀请名校长们和经验丰富的老校长们走进学校,看学校的管理,为刚上任的一些年轻的新校长们“指点迷津”,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出谋划策。
(三)校长、教师流动制
为了从干部队伍建设上保证教育均衡发展,鼓楼区教育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政策,对各校的校长、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行定期轮岗和交流制度,鼓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弱势学校任教或支教、示教、挂职。鼓楼区教育局规定小学负责人每一届任期4年,正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原则上不超过两届,如确因工作需要留任的,经全面考核可继续留任,但最多不超过3届。例如,琅琊路小学分校与力学小学分校的正校长任职已满两届,就分别被调往鼓楼区最南端和最北端的一所小学任校长。将这些名校的校长们调任相对薄弱的学校,带去名校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缩小学校间的各种差距。这样的举措无论是对促进区域学校的均衡发展还是对校长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大有益处。
以上举措,极大地整合了区域内的教师资源,激活了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层,对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良好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让小班化学校与名校齐头并进,将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粘合”成团,派往需要帮助的学校去扶持支教,打好“共享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区性覆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五篇: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要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好的优质的教育,让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3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全区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区内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学校布局有待改善。一些地区、乡镇只有一所初中。近些年来,除新建的一些私立学校外,公办农村学校数并没有增加,相反有所减少,很多学生到城里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上学了,造成一些学校超规模办学,二是农村学校布局有违国家教育部办学行为规范中关于“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不加重农民负担”的规定,将一些边远的村小或教学点撤除,归并到中心学校,一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照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2、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
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一些山区的中心学校没有教职工单人宿舍,几人合住一间集体宿舍,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学生寝室十分拥挤,政府集中采购的学生单人铁床,铺板的质量差,学校没有学生洗澡的地方,很多学生一个月不能洗上一次澡;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3、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一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寄宿生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班主任还要负责寄宿生的早晚自习,500多名寄宿生,由教师轮流担任生活老师,陪学生在寝室睡觉。
4、教师待遇不均衡。校际之间分重点与普通学校,班级之间分实验班、科技班、普通班,学校、班级被分成三等九级,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不公平待遇;教育者也因这些人为造成的差别,导致劳动对象分配不公平。农村中学,招到的新生是经城里好学校挑选几次后剩下来的,城里的优秀生也被选进了重点学校,进了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又被优中选优进了重点班。于是出现好学校能聘到好老师,招到好学生,年年先进;差学校配差领导,安排差老师,招差学生,与先进无缘。好学校年年把教育成果制成大喜报,放在政府大厅向领导报告。农村教师的福利较差。据反映,绝大多数山区教师一年到头没有任何福利。为解决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2010年给农村学校安排了一批特岗老师,在艰苦环境工作了几年,新老师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人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这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1、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由这些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相对要差,尽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但仍有许多家长舍近求远,优先选择到这些学校就读,导致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2、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重。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家庭作业必须在家长或晚上到老师家里去辅导才能完成。农村学校的老师课时负担重,加上照顾寄宿,一日三餐、早晚自习、洗澡洗脸盖被等等,备课和批改作业全靠加班加点。
4、助长了择校风和教育乱收费。农村的孩子,家长们都希望送到城里,为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留下来的都是家长抱着无所谓,或是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让孩子留在农村上学,择校风越来越盛,县城的学校因生源爆满伤脑筋,农村偏远的学校因生源不足头痛。各学校在按区域划片、按班规、班额招生后,由于择校生的原因,在开学前都要招一批收费生。导致了大班额的出现和收取择校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越收越离谱。
三、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校
际、班级差距,解决学生择校和学校借择校收取择校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对那些喜欢搞对策的学校、学校领导、个别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位置和作用,并引导他们从太多的光环中走出来,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3、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一要立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以各种理由从农村学校“借”来的老师,清退农村教师到城里支教的现象。据反映,目前从农村一所学校“借”到城里支教的老师达十几人多人,理由是这些县城人手不够。建议编制管理部门对这些“借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确实事多人少,就应该因事设编,给予增人增编,不能不顾工作需要而硬撑着不给编,所增人员可以从教师队伍中调入,并及时补录新的老师,以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有人拿教师工资、没人干教育工作的问题。二是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招聘老师应采取“双向交流”的办法,做到有进有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职工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优于城区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四是采取定向委培。加大对本土教师的培养力度,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4、严格规范编班、补课、办班行为。一要严格按照省厅的规定控制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二要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和按入学考试成绩编重点班,均衡配置平行班之间的生源质量;三要确保课堂教育质量,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办班补习;四要禁止学校以家长“自愿捐款”的借口收取择校费,并将查处收取择校费的工作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由教育局督查室对收取择校费的监管查处工作实行问责。
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城乡有别的教育发展战略,让更多的城镇人口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中学特别是高中或者中专教育,鼓励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大学教育,对于提高城乡整体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就业人口工资的边际作用将会十分显著,并进而达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