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远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具体分工方案2
清远市名镇创建工作方案
根据《清远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分工方案》(清府办函[2011]167号)的分工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要把创建名镇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来抓;把名镇打造成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地和宜居城镇的样板,成为宜居城乡建设工作中的新亮点。
工作思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直各有关部门负责对口拟定创建目标并指导、帮助实现创建目标;各县(市、区)政府为创建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创建工作;所在镇政府为创建项目的建设主体,负责组织按计划完成各项创建项目。
二、工作目标
我市在2011年确定2个镇作为名镇创建示范点,分别为佛冈县石角镇、清城区飞来峡镇。从2012年起,全市每年建成2-3个名镇,至2015年,全市建成11个名镇。
三、名镇建设要求和分类
名镇首先必须是基础条件比较好、已有一定知名度、特色比较鲜明,同时,既能在地域上也能在类别上起到示范作用的乡镇。建设要求:注重发挥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历史 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凸显特色主题,注重辐射带动,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平台。
我市名镇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历史文化名镇。注重加强对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切实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快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建设,着力打造文化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厚的名镇。
(二)特色旅游名镇。结合市域、镇域绿道网等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明确名镇旅游发展的定位,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优势,并加强餐饮、购物、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维护当地风土人情,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名镇。
(三)生态山水名镇。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风景秀美、环境良好,能较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镇,要和“山边整治”、“水边整治”工程和绿道网相结合,努力建设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青山绿水、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体系,要进一步增强自然休闲特色,要均衡分布城镇各功能绿地,体现城镇个性风格,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公共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保护其生态山水。
(四)特色工农业名镇、商贸中心名镇 特色工农业名镇。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提倡农业产业生态多样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在工业方面要促进园区形成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服务集成,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金融、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在工业生产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建立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三废”排放,优先发展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产业。结合中心镇建设,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重点规划好工业区、住宅区和农田保护区,工业项目布点要切实防止“村村点火,处下冒烟”的现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根据其知名特色农业、工业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培育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和强优企业,形成一镇一业、一乡一品,打造特色工农业名镇。
特色商贸中心名镇。培育区域性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着力培育扶持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增强市场辐射功能和拉动效应,打造辐射周边区域的商贸中心名镇。
三、组织领导
为稳步推进我市创建名镇工作,成立清远市名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创建名镇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由---任组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各县(市、区)政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委农办、市委宣传部、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组成。
市名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名镇办),设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由--任主任,由--任副主任,成员由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负责同志组成,具体负责创建名镇的各项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按照《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要求并结合地方特色,对名镇创建点的镇,编制规划内的名镇建设规划,并指导各县(市、区)编制本地区名镇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编制建设规划工作。
(二)加大设施建设。一是特色名镇开展以主要街道和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为重点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其中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方面,主要从山边整治、水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共厕所、公众信息张贴栏等方面进行整治,要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二是根据特色名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性地配套服务设施。
(三)全面提高绿化美化水平,结合“绿道网”建设、“万村绿”活动,加大村镇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力度,对公园铺设草地和休闲小径,对街道实施见缝插绿、屋顶绿化、拆墙透绿等,建设公共绿地,拓展绿色空间;推广河道池塘水沟生态整治技术,修复镇村水系水景,形成亲水环境。
(四)统筹做好名镇改造,将名镇建设与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等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中集中建设或改造的自然村按照示范村建设要求进行建设,使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率达90%以上。
(五)打造不同类型的特色名镇。要善于挖掘和整合各地独特资源,促进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和宜居城镇建设工作相结合开展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发掘内涵、培育特色,形成亮点、形象和品牌效应,打造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名镇。
五、职责分工
(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名镇建设工作综合统筹、指导协调、检查督促、收集统计、组织开展考核验收等工作,并定期编辑发布名镇创建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创建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对创建工作进展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情 况及重大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协调其他成员单位对创建点进行指导、检查。
(二)市委农办:负责名镇危房改造工作,协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创建名镇的各项工作。
(三)市委宣传部:负责统筹全市创建名镇的宣传工作。
(四)市城市综合管理局:负责名镇公共基础设施、垃圾处理、环卫、广告等规范管理及执法工作;协调落实公园、街道绿化美化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名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五)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名镇创建示范点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名镇创建示范点专项资金保障工作;按有关规定及时拨付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六)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统筹编制及修编名镇规划和管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名镇创建点按规划建设。
(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名镇优势特色产业的开发、生产、经营、发展等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做好特色产业、商贸中心名镇工作。
(八)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名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资源的流转、租赁、征收整合、开发和利用等工作。
(九)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名镇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监督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名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十)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名镇公路、公交站场、公交线路等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名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十一)市卫生局:负责协调镇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综合管理工作;推动名镇无害化公厕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名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十二)市水务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名镇河涌的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堤路的建设,保持河涌的清洁,改善江河环境;制定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结合防洪堤建设,美化江河两岸堤路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名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十三)市发改局:负责名镇工程项目立项工作。
(十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健全名镇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名镇居民基本保险参保率,使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
(十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名镇的文化挖掘、培育、弘扬工作;统筹名镇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古迹的 保护工作。
(十六)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辖区名镇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辖区名镇的各项创建工作。拟定创建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向市名镇办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等。
六、主要措施
(一)完善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引导。名镇要在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专业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完成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优势特色。要结合中心镇总体规划,应有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消防、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内容。工业区和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深化规划成果,开展并完成特色名镇的发展规划,打造舒适宜人的特色小镇。
(二)多元筹资,保障投入。切实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所筹资金专项用于申报、规划、修缮、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投入、部门支持、居民自筹、社会各界的捐赠和资助、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实行滚动开发等方式。
(三)把名镇创建工作纳入宜居城乡考核范畴。把名镇创建工作与宜居城镇建设工作相结合,市政府将名镇创建工 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建设宜居城乡的考核范畴。在名镇创建过程中树立典型,通过样板示范带动镇宜居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
(四)统筹管理,建立项目库和财政资金补助。各镇在县(市、区)的统筹下,结合规划及专项设计的要求,提出创建名镇具体建设项目,并列表统计,分类汇总,明确建设规模、实施时间、投资估算、主管部门、实施主体、资金来源等,建设项目的设立需结合创建目标任务,具可操作性,禁止设立空泛、不切实际的项目及借名镇创建之机乱立项目,建设项目经当地县级政府审核后汇总至市名镇办领导小组,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库。
特色名镇建设由市财政局给予安排资金补助,每个特色名镇补助50万元,用于名镇项目库的各项建设。
(五)做好宣传工作。名镇建设既是城乡风貌改造发展的选择也是城镇化跨越发展的要求,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特色名镇名村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报道名镇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调动企业和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清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二篇:清远市名镇名村建设情况汇报
【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
清远市名镇名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清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市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实现目标”的要求,以佛冈县作为全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示范县为契入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有效提升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我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二五城市化发展规划等,由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编制《清远市名镇名村规划》,并于2011年11月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
《规划》中明确了我市名村名镇建设各阶段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统筹推进名镇名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去年至今年年底为试点铺开阶段。选择了佛冈石角镇、清城区飞来峡镇为创建名镇示范点。2013年至2015年末为全面铺开阶段。全市每年建成2至3个名镇,至2015年建设名镇11个,完成我市名镇建设目标。
二、结合实际,加强指导
为加快我市城市化发展,进一步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名镇名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市“十二五期间”要打造一批具有清
远特色的名镇名村。为此,我们加强对县(市、区)进行工作指导,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调研摸底,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在编制名镇名村规划时,由市规划建设部门对我市80个乡镇5个街道和特色村落进行详细摸底调研。以名镇调研为例,在掌握详细调研情况后,将各镇按照特色显著、特色较强、特色不明显、基本无特色区分。经过有关部门对调研材料讨论分析,我们选择清城区石角镇等5个特色显著的城镇和阳山县称架乡等6个特色较强的城镇为我市打造名镇试点。
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由规划和建设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规划对全市创建名镇名村建设工作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指导各县(市、区)开展名镇名村建设工作。并结合评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以及绿色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等,有力地推进我市名镇名村建设。
(二)突出各镇村特色,开展规划建设。
各地根据各镇村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等,做好名镇名村规划发展定位。针对具有不同特色和风格的镇村,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譬如对规划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英德市浛洸镇,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一些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和历史环境风貌,严控制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镇村的建设和改造,如我市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自治县,同样要注重保留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规划为特色工业型的清城区龙塘镇、英德市东华镇,我市城乡规划部门负责编制好产业发展规划,形成特色产业及产业集群。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污水、废气、废渣等集中处理。务求在工业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镇村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宜居城乡。
我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宜居城乡建设工作为契机,加大城镇和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三边”(水边、路边、山边)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等活动,各级政府加强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大对镇村的道路、厕所、供水、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村容整洁和城镇美化,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通过市绿道网建设,有效串联各镇、村及旅游景点景区。结合我市宜居城镇、村庄试点创建工作,对村镇试点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考核,促进试点村镇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村镇建设工作开展。
三、抓典型,带全局
由于我市地域面积较大,镇、村数量较多,我市名镇名村建设工作难以全面铺开。我市采取抓典型,带全局的工作方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村镇建设工作广泛铺开。
在名镇创建工作中,我市英德浛洸镇的创建工作起到了典范作用。浛洸镇是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借助良好的区位、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厚实的人文资源,按照“商贸浛洸、文化浛洸、活力浛洸、和谐浛洸”的发展理念,高起点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绿色生态设施建设,人居、生产环境显著改善。该镇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宜居城镇试点,同时亦是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镇、省村镇建设试点镇,英德市唯一的全国重点镇。目前该镇正在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
在名村创建工作中,我市清城区石角镇兴仁村是其中的亮点。该村位于清远、花都、三水交界处,区位、交通、产业优势明显、自然生态良好,民居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村落特色,经济基础较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该村2010年被省住建厅定为宜居村庄建设试点,并由广州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编制宜居村庄行动计划,通过一年多的建设改造工作,村庄建设风貌、绿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善。2011年8月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石角镇兴仁村名村建设规划》,将其发展定性为以农业特色为主导,具有岭南特色的商业型中心村。
根据规划内容,今年开始,主要通过几点工作打造兴仁名村:一是村庄风貌、环境、卫生整治;二是完善兴仁医院、中小学改造整治,增加新绿化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整治兴仁大道和村道、路灯等基础设施;四是创新村庄管理机制;五是打造村庄特色,主要在农业产业、商业、乡村旅游服务上进行特色打造。建设荷塘月色等鲜明特色的田园风光,扩展商业街范围,增强商业服务建设。
第三篇:XX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XX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的决策部署,依据《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粤府„2011‟6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围绕“XXXXXX”这一目标,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实施农村环境和景观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整合提升特色优势为基本路径,大力开展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带动全县广大农村更好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农村宜居水平。
(二)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典型示范。名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广筹资金,整合资源,办点示范。二是立足实际,保持风貌。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条件出发,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较好保留乡土元素,体现农家风情,不搞大拆大建,片面追求乡村城市化。三是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掘内涵,培育特色,形成亮点、形象和品牌效应,打造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名村示范村。四是以人为本,幸福宜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在名村示范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共建宜居乡村,共享幸福家园,实现安居乐业,提升幸福感受。
二、目标任务和建设要求
(一)目标任务
2011年选择XX村、XX村为名村建设示范点,到2015年底实现全镇30%的村完成示范村建设,全镇10%的村完成名村建设,推动全镇农村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设要求
1、示范村。示范村指经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景观改造和绿化美化建设,达到卫生村基本标准,村容整洁、环境宜 人、设施配套、生活便利,具有示范作用的宜居村庄。
示范村建设要求:一是环境生态宜居,村内环境整洁,卫生条件良好,无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放、人畜混居、水道淤塞等现象,绿化美化水平较高;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农房整洁美观,道路、饮水、医疗、文化、电力、电视、通信等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三是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较完善,农民享有规定的公共服务保障;四是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乡风文明,治安良好。
2、名村。名村指达到了示范村建设要求,并具有一种或多种特色优势,农民生活达到了较高的小康水平,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村改革发展方向,代表我镇农村建设成果和形象的村庄。
名村建设要求:列为名村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应有一半以上按示范村的建设要求进行改造整治。名村应依托自身条件,做强个性特点,在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居风貌、农业渔业、乡村旅游、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突出特色,打造成为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内涵深厚、韵味独特的村庄,在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建筑、传承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倡导文明风尚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对每个拟建的名村、示范村,广泛听取听取部门和农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逐一编制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鼓励有条件的村采用规划、设计、建设工作“一条龙”的创建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一年初见成效。
(二)突出抓好乡村环境“四整治一美化”。一是整治乡村生活垃圾脏乱现象,形成有效防治卫生脏乱、环境污染的垃圾处理方法和卫生保洁机制。二是整治乡村生活污水乱排放现象,利用沼气池等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三是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村庄内畜禽养殖实行人居与禽畜饲养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四是整治乡村厕所卫生设施,推动村内无害化公厕建设,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五是全面提高农村绿化美化水平,按照“幸福、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思路,重点以“万村绿”为点,以绿道为线,以生态公益林为面,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致力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生态产业体系;培育“健康、生态、文明、法治”的生活方式,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整体风貌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名村与周边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用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名村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强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指引和指导,向农村居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体现地方民居特色的住宅设计方案,形成整村的统一协调风貌。依托以水自然条件,因形就势,合理布局房、田、林、路等元素,提高意蕴口味和审美价值。对经过名村、示范村的交通干道以及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醒目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岭南风貌和地域特色。
(四)充分发掘、培育和增强特色优势。名村建设,要善于挖掘和整合各地独特资源,促进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形成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创建亮点。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现代创意文化,展示当地人文历史。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进一步形成品牌特色,提高文体软实力;拥有比较富集的古迹名人、民俗风情、古村落、老街区等资源,能够完整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传统风貌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乡村,要进一步增强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开放中涌现出的知名乡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风貌秀美、环境良好,能较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要进一步增强自然休闲特色;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村,要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村基层党建、民主管理、社会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积累了经验,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村,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增创优势,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五)统筹开展名村示范村建设改造。将名村示范村建设与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中集中建设或改造的自然村,必须按照示范村建设要求进行建设;对其他享受各级财政补助开展住房改造建设的村庄,要求村民在住房改造建设中服从镇政府、村庄规划以及有关部门的建设指引,确保住房建设,村庄改造后风格统一、整洁美观。
(六)推动名村示范村科学发展。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夯实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安定安居的社会环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镇村两级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以建设“六好”(党建好、自治好、管理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农村社区为载体,全面提升名村示范村的科学内涵和综合实力,使名村示范村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者的排头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实现目标”要求,做好推进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实施工作。加强对名村示范村建设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任组长,镇属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村要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保障经费投入。各村要本着“花少钱办大事,少花钱办成事”的原则,统筹整合有关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为名村示范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明确工作职责。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配套实施方案,并具体组织落实,村镇站、农业站、文化站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好落实。名村示范村建设按照“四议两公开”(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实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和“四民主工作法”(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督)的程序决策和实施,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发动引导、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使该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指导督促。各村、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纳入本村、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镇委、镇政府督查组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定期对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使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逐步取得成效。同时,要探索建立名村示范村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名村示范村建成后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第四篇:梅州市平远县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模版)
梅州市平远县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是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具体行动,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平远的重要举措,对我县提升宜居城乡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粤府〔2011〕68号)精神,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全县宜居城乡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整治村容镇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为重点,大胆创新、有序推进,促使全县村镇面貌有明显改观,农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具有良好产业基础,浓厚人文历史的宜居村镇风貌。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基础优先、规划先行。
优先选择安排规划布局、经济基础、人文历史、人居环境、基层组织等基础和条件较好的镇村,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合理制定工作措施,扎实有效有序推进。
(二)坚持突出优势、彰显特色。
坚持分类指导,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行一村(镇)一策,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提升内涵和特色,因地制宜创建特点鲜明、主题突出的不同类型名镇名村,彰显
地方特色,防止千篇一律。
(三)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最需要并有条件做好的事情办起,从环境、设施、特色等方面进行改造和提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文明进步,使群众幸福指数得到切实提升。
(四)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实行试点先行,分步推进,通过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做到成熟一批、认定一批。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形成各类名镇名村示范村都有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全县名镇名村示范村比例。
(五)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发挥群众建设主体作用,多形式吸引和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三、目标任务和建设要求
(一)总体目标。从2011年开始,大力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实现目标”要求,2011年在全县选择1个镇、2个村作为名镇名村,并同步推开示范
村建设,2011年建成3个示范村;至2015年底全县30%的村完成示范村建设、10%的镇和村建成名镇名村,全县有12个镇、136个行政村需创建名镇1个、名村14个、示范村41个。
(二)选点布局。名村、示范村建设以行政村为主体,以自然村为基础。部分自然村特色特别鲜明,资源条件、干群基础等与行政村内其他自然村差别较大的,可适当将创建主体调整单个或几个自然村。名村应坚持创建基础和特色优势相结合,从生态文明村、省卫生村、历史文化名村、宜居村庄等最有基础和条件的村中选择,整村推进的行政村给予优先安排;示范村从规划布局合理、群众积极性高、村组干部得力的村中予以安排。
名镇应从基础条件好、已有一定知名度、特色比较鲜明的镇中选择,既要考虑镇本身在资源特色、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又要从县域城乡统筹的角度考虑空间上的合理布局,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的同时,注重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建设发展,实行“一镇多点、整体推进”,逐步连线成片,推动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建设要求。
1、名镇。符合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规划科学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活水平较高,在产业形态、人文自然、公共服务等方面,特别是在宜居宜业、文明风尚、社会和谐、活力创新上体现出较强的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镇。选择打造特色工农业名镇、特色旅游名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要求:注重发挥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凸显特色主题,注重辐射带动,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平台。
2、名村。在示范村建设要求基础上,具有一种或多种特色优势,农民生活达到较高的生活水平,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平远特色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幸福名村。特色要求:(1)历史文化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和浓厚人文底蕴,保存一定规模的古居、古建筑群等文物,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等特点突出,或名人、名史、名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挖掘和整合,成为彰显和传承人文特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型名村。(2)优势产业特色:有传统优势、品牌特色的农林牧渔生产加工业、观光生态旅游农业等产业基础,特色产业、主导产品明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格局形成,对农民就业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较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本地均处于较高水平,成为具有特色品牌产业优势的产业型名村。(3)休闲生态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山水景观,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山体、植被、水系等自然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和整治,体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形成村庄景观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岭南乡土气息、优美自然风光的休闲生态型名村。(4)其他特色优势。在宜居村庄、农村基层党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等某一领域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并创造积累经验,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创建亮点,建立起适合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或机制,代表当地农村科学发展成果,并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名村。
3、示范村。体现人居环境整洁、设施服务配套、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标准,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村庄。具体要求:(1)环境整洁卫生,村貌景观美化。村容整洁卫生,农田林网生态良好,绿化覆盖率较高,建筑景观和谐,人居环境优美,达到生态文明村或省卫生村标准。(2)村庄布局合理,设施服务完善。村内居住、生产、公共活动等区域布局合理,道路、饮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居民生活便利,达到宜居村庄基本标准。(3)村风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有较强的基层党组织,村
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日常运转机制健全,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村民和谐相处,社会风尚文明、安定和谐,达到民主法治村或社会和谐村庄要求。
四、主要任务
(一)编制镇村建设规划。衔接我县“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认真编制本地名镇名村示范村发展规划。对每个拟建名镇、名
村和示范村,要逐一编制详细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体现文化内涵,反映乡村特色的原则,注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古村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真正达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等目的,实现新建项目和原有村貌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县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各镇、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创新创建模式,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一年初见成效。
(二)整治镇村人居环境。结合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建设,以生态文明村、省卫生村镇为载体,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要整村推进卫生建设,达到省卫生村标准。因地制宜强化镇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治理,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畜禽污染和镇村厕所卫生设施整治,实行人居与禽畜分离,推动农村改圈改灶和城乡改厕。清除河道、河塘的淤泥和杂草飘浮物,修复镇村水系水景,营造亲水环境。加强古树、大树的保护,推进“绿道网”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净化绿化美化水平,加快建设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山水城乡,着力打造广东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
(三)完善公共设施服务。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为载体,建设完善镇村交通公路、供水排水、广播电视、供电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结合实施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建设完善自然村相互连接、名村名镇与周边县连接的综合交通公路网。结合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名镇名村示范村“村村通”自来水。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为载体,加强镇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镇村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名镇名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编制镇村建设规划为契机,统筹设计体现地方特色镇村的整体风格和形象,合理布局房屋、道路、田林、水系等元素,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的指引和指导,形成整体统一协调的建设风貌。
(四)提升丰富特色优势。名镇名村建设要结合各自特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特色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挖掘和提升,推动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全力打造不同类型的名镇名村。具有特色产业的镇村要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结合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镇村要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实行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彰显特色文化,形成品牌特色;对具有休闲生态特色的镇村要结合创建宜居城镇、宜居村庄以及生态文明村、省卫生村镇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良好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对具有其他特色优势的镇村,要继续增创优势,探索发展新路子,加大经验总结推广力度,示范带动本地城乡改革发展。
五、进度安排及实施步骤
(一)组织筹备阶段(2011年1月— 12月)。
各镇、村编制本地名镇名村示范村总体发展规划,做好计划安排,明确目标任务,制订建设措施。
(二)试点铺开阶段(2011年1月—2012年12月)。
县选择仁居镇作为创建名镇示范点,长田镇官仁村、大柘镇东片村作为开展名村建设,仁居镇仁居村、河头镇河头村、热柘镇热柘村进行示范村建设。2011年11月前,编制完善创建镇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所辖村庄规划;编制完善创建村的具体详实、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各级各有关部门分工落实,争取2011年底各示范点初见成效。2012年底,全县建成1个名镇、2个名村和3个示范村。
(三)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1月—2015年12月)。
总结全县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推广经验做法。至2015年底,全县共建成1个名镇、14个名村、41个示范村,全县约30%的村完成示范村建设、10%的镇和村完成名镇名村建设。
(四)具体安排
根据省、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各村、镇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从2011年开始,分步开展试点建设,逐年完成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目标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2011年,对大柘镇东片村、长田镇官仁村、河头镇河头村、热柘镇热柘村、仁居镇仁居村等5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建设,年底建成名村2个(东片村、官仁村)、示范村3个;
2012年,对八尺镇八尺村、热柘镇热水村、东石镇凉庭村、大柘镇杞园村、东石镇锡水村、仁居镇飞龙村、仁居镇井下村、热柘镇礤上村、中行镇仲石村、河头镇双溪村、长田镇长田村、差干镇湍溪村、差干镇差干村等13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建设,年底建成名村3个(八尺村、热水村、凉庭村)、示范村10个,将仁居镇建设成为名镇;
2013年,对差干镇加丰村、东石镇灵水村、大柘镇程北村、石正镇安南村、中行镇快湖村、仁居镇麻楼村、上举镇畲脑村、东石镇大屋村、河头镇向阳村、石正镇安仁村、八尺镇樟田村、东石镇洋背村、八尺镇南塘村等13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建设,年底建成名村3个(加丰村、灵水村、程北村)、示范村10个;
2014年,对大柘镇田兴村、仁居镇邹坊村、上举镇龙文村、大柘镇程西村、大柘镇河岭村、石正镇东台村、中行镇良畲村、仁居镇畲溪村、热柘镇小柘村、大柘镇清河村、河头镇田兴村、石正镇先锋村、河头镇象牙村等13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建设,年底建成名村3个(田兴村、邹坊村、龙文村)、示范村10个;
2015年,对石正镇南台村、泗水镇文贵村、大柘镇丰光村、上举镇上举村、泗水镇泗水村、东石镇太阳村、泗水镇梅畲村、上举镇文裕村、仁居镇木溪村、长田镇高南村、河头镇樟坑村等11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建设,年底建成名村3个(南台村、文贵村、丰光村)、示范村8个。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是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的责任主体,成立由县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创建工作领导、机构、人员、经费到位。县农业局负责全县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统筹组织和协调指导;县住建局牵头负责名镇建设工作。县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协作,在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设施配套、生态建设、特色培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各镇要加大财政与资源统筹投入力度,把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与专业镇转型升级、“一村一品”发展、村庄整治规划以及省卫生村镇和生态文明村、生态示范镇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科学发展示范村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统筹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
(三)抓基层打基础。加强镇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镇村班子战斗力,增强党务村务管理和经济发展能力。加强民主管理,保障群众对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尤其是名村示范村建设要在村“两委”领导下,做好发动引导、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加快镇村两级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广泛宣传发动。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宣传力度,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提升名镇名村示范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动员引导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外出就业创业人员支持和参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大力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镇开展结对挂钩共建,积极探索多种建设模式。开展城乡基础设施配套等一系列惠民措施,调动群众参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共建共享,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督促管理。切实加大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督促检查,县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各镇要加强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全过程合法合规、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要坚持建管并重,探索建立名镇名村示范村的有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建设成果,提高发展水平。
第五篇: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
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
发布部门: 广东省政府
发布文号: 粤府[2011]68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用两年时间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通过样板示范,带动全省农村宜居建设。现就广泛深入开展这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实施农村环境和景观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发掘和拓展各地资源禀赋、整合提升特色优势为基本路径,大力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形
成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全省广大农村地区更好地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农村宜居水平。
(二)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典型示范。注重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认真编制名镇、名村、示范村发展建设规划。选择基础较好的镇村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成熟一个,认定一个,逐步扩大全省名镇名村示范村比例。二是立足实际,保持风貌。坚持实事求是,从各地实际条件出发,从解决最迫切、最基本的环境问题入手,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元素,体现农家风情,不脱离实际盲目求大、求新、求洋、求全,不搞大拆大建,不“以城代乡”,片面追求镇村“城市化”。三是突出特色,分类指导。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创建工作,因地制宜、一村(镇)一策,发掘内涵、培育特色,形成亮点、形象和品牌效应,打造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名镇、名村,防止千篇一律。四是以人为本,幸福宜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发挥群众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着眼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引导广大农民共建宜居村镇,共享幸福家园,实现安居乐业,提升幸福感受。
二、目标任务和建设要求
(一)目标任务。2011年开始试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镇和行政村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发展建设,其中省选择2 个县、各地级以上市选择2个以上镇、各县(市、区)选择2个以上行政村作为示范点;在试点基础上,2012年建成一批名镇名村。从2011年起,全省同步推开示范村建设工作;到2015年底实现全省30%的行政村完成示范村建设,全省10%的镇和行政村完成名镇名村建设,推动全省农村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名村、示范村建设以行政村为主体,以自然村为基础。部分自然村特色特别鲜明,资源条件与行政村内其他自然村差别较大的,可适当将创建主体调整为单个或几个自然村。
(二)建设要求。1.示范村。示范村指经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景观改造和绿化美化建设,达到卫生村基本标准,村容整洁、环境宜人、设施配套、生活便利,适宜生存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的宜居村庄。
示范村建设要求:一是环境生态宜居,村内环境整洁,卫生条件良好,无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放、人畜混居、水道淤塞等现象,绿化美化水平较高;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农房整洁美观,道路、饮水、医疗、文化、电力、电视、通信等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三是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较完善,农民享有规定的公共服务保障;四是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乡风文明,治安良好。
2.名村。名村指达到了示范村建设要求,并具有一种或多种特色优势,农民生活达到较高的小康水平,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村改革发展方向,代表我省农村建设成果和形象的村庄。名村建设要求:列为名村的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应有一半以上按示范村的建设要求进行改造整治。名村应依托自身条件,做强个性特点,在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居风貌、农业渔业、乡村旅游、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突出特色,打造成为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内涵深厚、韵味独特的村庄,在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建筑,传承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倡导文明风尚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3.名镇。名镇指符合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律,规划科学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活水平较高,在产业形态、人文自然、公共服务等方面,特别是在宜居宜业、文明风尚、社会和谐、活力创新上,体现出较强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镇(乡)。
名镇建设要求:要根据其资源禀赋、区域位置、发展优势等要素条件,找准发展定位,突出个性魅力,形成带动效应,成为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平台,以小城镇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名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着力打造特色工农业名镇、交通枢纽名镇、商贸中心名镇、生态山水名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名镇等不同类型的名镇,壮大特色经济,体现节约集约导向,率先形成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传导、乡村生态向城市扩展的桥梁。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要认真编制本地区名镇名村示范村总体发展规划,于2011年7月15日前报省委农办备案。总体发展规划要与本地“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明确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工作基础、目标任务、选点布局、内容特色、具体措施和进度安排等内容。对每个拟建的名镇、名村、示范村,要逐一编制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编制规划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要强化规划的规范指导作用,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用规划、设计、建设工作“一条龙”的创建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一年初见成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各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给予一定补助。
(二)突出抓好镇村环境“四整治一美化”。整治镇村生活垃圾脏乱现象,形成符合本地实际,有效防治卫生脏乱、环境污染的垃圾处理方法和卫生保洁机制。整治镇村生活污水乱排放现象,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村庄内畜禽养殖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整治镇村厕所卫生设施,推动镇村内无害化公厕建设,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全面提高农村绿化美化水平,结合“绿道网”建设、“万村绿”活动,加大村镇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力度,建设公共绿地,拓展绿色空间;推广河道池塘水沟生态整治技术,修复镇村水系水景,形成亲水环境,增强南国水乡特色。
(三)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和整体风貌建设。进一步完善村镇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名镇名村与周边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用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名镇、名村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结合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统筹考虑和设计本地区的整体风格和形象。加强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指引和指导,向农村居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体现地方民居特色的住宅设计方案,形成整村整镇的统一协调风貌。依托山水自然条件,因形就势,合理布局房、田、林、路等元素,提高意蕴品味和审美价值。对经过名镇、名村、示范村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要开展既鲜明醒目又朴
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岭南风貌和地域特色。
(四)充分发掘、培育和增强特色优势。名镇名村建设,要善于挖掘和整合各地独特资源,促进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形成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创建亮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现代创意文化,展示当地人文历史。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进一步形成品牌特色,提高各地文化软实力;拥有比较富集的古迹名人、民俗风情、古村落、老街区等资源,能较完整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传统风貌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镇村,要进一步增强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知名镇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风景秀美、环境良好,能较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镇村,要进一步增强自然休闲特色;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镇村,要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村基层党建、民主管理、社会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积累了经验,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镇村,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增创优势,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发展规律的 新路子。
(五)统筹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改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各地开展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卫生镇(村)、旅游名镇(村)、综合改革试点镇以及专业镇(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建)活动紧密结合,统筹运作,协调推进,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将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与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中集中建设或改造的自然村,必须按照示范村建设要求进行建设;对其他享受各级财政补助开展住房改造建设的村庄,必须要求村民在住房改造建设中服从本地乡镇、村庄规划以
及有关部门的建设指引,确保住房建设、村庄改造后风格统一、整洁美观。
(六)推动名镇名村示范村科学发展。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夯实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增强镇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安定安居的社会环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镇村两级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形成文明向上的村镇社会风貌。以建设“六好”(党建好、自治好、管理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农村社区为载体,全面提升名镇名村示范村的科学内涵和综合实力,使名镇名村示范村成为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县级人民政府是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的责任主体,要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实现目标”要求,做好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地可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和方法。省委农办(省农业厅)负责全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统筹组织和协调指导,省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在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生态建设、特色培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
(二)加大投入。省财政从2011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5亿元用于全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省对欠发达地区各县级政府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考核,省财政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以奖代补,具体奖补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委农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另行制定。各地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有关资金,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民主管理。各地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必须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名村、示范村建设,必须在村“两委”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实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和“四民主工作法”(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督)的程序决策和实施,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发动引导、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四)广泛动员。各地要积极动员引导工商企业、社会团体、海外侨胞和在外创业的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其中公益性项目可采取捐助的形式,经营性项目按规定采取合作的形式。鼓励发达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镇结对挂钩,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支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推介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成果和经验,宣传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并及时通报捐助资金使用情况和捐助项目建设情况。
(五)严格管理。要加大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省将对各地的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并向全省通报。要加强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等环节的
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全过程合法合规、资金使用安全高效。省委农办(省农业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名镇、名村、示范村具体建设标准,严格依照标准进行认定考核。要探索建立名镇名村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名镇名村建成后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