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验报告的管理程序(讨论稿)
检验报告的管理程序(讨论稿)
一.目的:保证检验结果及时准确的发出。
二.适用范围: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的审核,发放,管理,查询和意见的反馈。三.工作程序:
1.检测结果的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和及时。2.测定时其数据要经分析,避免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或者其它不符合的结果。根据质控品判断有效性,只有当质控品结果符合有关条件时,才可发出报告,否则应重新测定。
3.定性测定的检测项目其结果以“阴性”或“阳性”,报告阳性与阴性结果的书写,必须清楚,以免错误,如报告单为表格,阳性可用“+”表示,阴性可用“-”表示,未检验用“/”表示,如遇有重要意义的阳性结果,应及时签发报告或及时通知相关临床科室,以便及时处理病人。如遇有检验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亦应主动报告,以免贻误病情;定量测定的,结果报告为单位按实际情况而定,因不同检测项目的单位可能不同,如结果高于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上限,则应根据需要对样本稀释后再测,结果乘上稀释倍数。
4.检验报告单由实验操作人员完成实验后,将结果录入,打印出报告单。检测结果报告结果进入数据库,在服务器保存,并满足临床随时查询。查询结果时直接进入数据库。
5.每份报告均应使用科内统一的打印报告专用纸打印;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实验室的标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及测定项目、结果、参考范围(按照国际单位)以及标本号、标本类型、标本接收日期和检测日期、实验操作者和审核者的签名、报告日期等。否则视为无效或虚假报告单。
6.如果所收到的原始样品不适于检验,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在报告中予以说明。
7.对于实验结果有异常的,需在检验报告单提示栏标示出。8.对于检验结果对病人的病情有警示的,应即时电话通知该病人主管医生。并在登记本上登记,以备查询。:
9.如果由于仪器故障或者其它原因造成实验结果未能及时发放,应及时通知病房医生,如血气、电解质等急诊项目及门诊病人。10.工作人员在完成实验,核对无误后,签名发出报告单,无报告权的检验人员操作的检验单应由带教人员审核签名
11.报告发放后一般不得更改,如确实需要更改时,需由原审核者或经其授权人更改,或者科、实验室领导授权,其它人无权更改。更改后在记录上显示出改动的日期、时间及责任人签名。
12.在检验报告发生遗失的特殊情况下,查明发生问题的环节后,决定是否重新补发报告,补发报告应注明补发原因,并在补发报告单上作补发记录。
13.在现有条件下,目前暂不考虑使用电子文件的形式发放检测报告。实验室接受电话查询时,关于检验结果仅能回答“某日送的某个项目检测已经完成(或未完成)。结果请到门诊领取”不得在无证据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提供如某人做过某项检查或检测结果的信息(包括提示性,暗示性语言)。本院或挂钩单位医护人员工作查询除外。
14.如患者及医生对分析结果有异议,则需在检测结果发放后三天内及时提出意见,以便重新检测复核结果。
15.检验科所有的报告单均由检验科专人管理,定时送到临床医生及病人手中。
16.住院病人所有的常规检验报告单在检验当天的下午下班前送到临床各科室医生手中,同时与临床各科室接收报告单的人员交接签字。
17.所有的急诊检验结果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用电话汇报给临床医生,且指令专人负责。急诊情况下临检常规项目≤30分钟,生化、免疫项目≤2小时。
18.门诊常规检验,随时做随时由本岗位人员按规定时间发到病人手中(血、尿常规10分钟报告),对门诊病人的生化、免疫、细菌等项目,按规定时间由专人送到病人手中。
19.发送报告单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报告单的丢失、遗落。报告单如有丢失,各专业负责查找记录补发报告,同时查找原因。20.检验结果报告时限:临检常规项目≤30分钟,生化、免疫常规项目≤1个工作日出报告,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出具报告。急诊情况下临检常规项目≤30分钟,生化、免疫项目≤2小时。
21、科主任应定期检查科室检验报告单书写质量,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报告单书写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篇:检验与试验管理程序
检验与试验管理程序
1、目的
对原、辅材料,过程产品,成品进行规定的检验和试验,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保证不合格产品不投入加工和支付。
2、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和试验。
3、职责
① 质检科负责检验制度∕规程的制度,并负责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和试验。② 生产技术部负责产品工艺∕技术标准的收集、制定,检测中心负责物理指标的检验和试验。
③ 仓库负责对机物料等物资的验证,设备管理员协助对机电物资的验证。④ 质检科主管负责产品的最终放行审批。
4、程序
① 检验人员的要求和检验、检测前的准备
检验和检测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应根据检验文件中的规定,检查检验和检测用的器具状况是否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并预先进行调整。② 进货检验程序(沈芳娴、牟琼兰)
A胚布来料的检验和试验:胚布入厂后由营销部填写《送检单》注明客户需达到的各项检验、检测项目标准范围(如水压需达到4000Pa以上,透气量需达到120L∕㎡·S以上),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一份送检测中心。胚布专职检验员按《送检单》及《进货检验规程》对胚布进行外观检验和内在检测。外观检由检验员负责对服装面料的门幅、规格、布面情况等进行全检。滤料面料检验外包装完好度、打卷整齐度、潮湿度进行抽检;内在检由检测员负责对来料胚布的克重、水压、透气量、阻力、效率等进行抽检。抽检来料的15%。胚布专职检验员将检验结果在《胚布检验明细表》、《胚布检验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报告一式五份:一份留底,一份车间负责人,一份检测中心,一份业务部,一份仓库。凡抽检项目有5%的不合格品,应再抽15%,若再有不合格,则整批不合格。经检验合格后的胚布由专职检验员做好标识,仓库办好入库手续,填写台账。对经检验部合格的胚布,执行《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B聚四氟乙烯树脂粉、各类助剂的检验和试验(郎伟英)
各类原、辅料进厂后,由采购部填写送检单(注明:规格、数量、品名、送货单位)交检测中心。由原、辅料专职检验员对树脂粉和各类助剂进行外观全检,性能指标抽检,抽检每个批号做试样,并填写《来料检验、检测报告》一式五份:一份留底,一份检测中心,一份仓库,一份采购,一份车间负责人;针对丝线原料进厂后需冷藏5-7天,取不同批号试样,按1200D、500D不同工艺进行测试。1200D定型1.4m∕min的速度8倍,分切5m∕min 4.5倍,结果达到3.5g∕d以上做1200D,达到3.8g∕d以上做500D;500D定型1.1m∕min的速度10倍,分切4.5m∕min 3.66倍,结果达到3.8g∕d以上可用于500D或1200D,结果达到3.5g∕d以上,可用于1200D。③ 产品工序检验和试验
⑴ 班组长和操作工的自检、互检。
各工序生产过程中,班组长和操作工按各工段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产品工艺标准操作检验,对各工序半成品进行自检,自检合格转入下道工序,发现不合格时及时向相关人员反映,作出快速处理。各工序将自检、互检质量情况在《工艺流程卡》上予以记录。⑵ 检验员、检测中心人员的抽检和全检。复合过程检:由复合专职检验检测员配合班组长共同对复合过程中的产品外观、内在进行检验。一旦发现复合过程中有胶点、气泡、粘膜等外观现象和透气量低、阻力、效率差等内在现象,及时向班组长或车间负责人反映。此过程检验检测员全检,检测中心抽检本批量的20%。
拉幅过程检:由专职检验检测员配合班组长对拉幅过程中的产品外观、内在进行检验。一旦发现拉幅过程中有连续破洞、不均匀、固化低等外表现象和透气量低等内在现象及时向班组长或车间负责人反映。此过程检验员、检测中心人员对产品进行抽检。二次性膜检测员需每卷进行透气量检测,在《透气量检测单》中予以记录。检测中心人员每天至少抽检5卷,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分切、加捻过程检:由专职检验员、检测员配合班组长对生产过程中的定型温度、分切倍数、捻度、分切后克重、相对(g∕d)等进行检验、检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倍数达到相对(g∕d)要求,而克重达不到标准,那么换刀。分切克重偏差不能超过5%,此项过程中专职检测员和检测中心人员按批号要不定时对丝线进行抽检,每天至少5-8次。一旦发现达不到规定标准,立即通知车间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过程调整。检测结果在《丝、线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
④ 成品检验和检测
检验检测员按照《生产计划单》及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成品检验规程》对每个订单的产品进行外观和内在的质量检验,将检验结果和检测结果分别在《拼件单》、《品检单》、《检测报告》、《成品面料测试报告》、《成品滤料测试报告》中予以记录。A 复合面料:
检验员外观检——全检,门幅、品名、规格、布面情况等。在《品检单》中予以记录。(沈芳娴)
检测员内在检——抽检,抽检本批量的30%,透湿、克重、水压等。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牟琼兰)
检测中心对成品内在进行抽检,抽检批量的20%,检验项目:水压、透湿、克重、据油级别、热收缩率、耐洗涤等(按客户要求)。在《成品面料测试报告》中予以记录。抽检合格允许发货。(章海燕)
B 复合滤料:
检验员外观检——全检,检验项目:门幅、品名、规格、布面情况等,在《品检单》中予以记录。(沈芳娴)
检测员内在检——抽检,检验项目:透气量、阻力、效率(按客户要求),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牟琼兰)
检测中心对成品的内在进行抽检,抽检批量的20%,检验项目:透气量、阻力、效率等,在《成品滤料测试报告》中予以记录。抽检合格允许发货。(章海燕)
C 服装膜: 检验员外观检——全检,检验项目:门幅、规格、膜面情况等,在《拼件单》中予以记录。
检验员内在检—— 检测中心
D 一次性空气膜:
检验员外观检——全检,检验项目:规格、门幅、膜面情况等,在《拼件单》中予以记录。
检测员内在检——根据每个订单的客户要求实行每卷全检,检测项目:透气量,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
检测中心对成品内在根据每个订单的客户要求进行抽检,抽检每批的15%,检验项目:透气量,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备注:此项需业务员在发货通知单上注明透气量范围)
E 二次性空气膜:
检验员外观检——全检,检验项目:规格、门幅、膜面情况等,在《拼件单》中予以记录,并根据《透气量检测单》分级打卷。
检测员在生产过程中每卷全检,检测项目:透气量,在《透气量检测单》中予以记录。
检测中心:⑴根据检验员每天的检验数量进行抽检,每天至少5卷。
⑵根据发货通知单进行抽检,抽检批量的10%,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
F 成品丝(500D)、成品线(1200D):
检验员:每箱进行抽检,至少4卷。检测项目:克重、强度、相对(g∕d),在《丝、线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
检测中心:⑴每天进行抽检,至少6卷,检测项目:克重、强度、相对(g∕d),在《丝、线检测报告》中予以记录。⑵根据发货通知单客户要求的克重、强度要求,对每批货物在发货前进行抽检。并填写《丝、线对外检测报告》。
第三篇:检验结果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检验结果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目的:建立和实施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程序,使病人标本的测量结果能够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或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等方式,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从而使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技术保证。
2、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开展的检验项目。
3、职责:
3.1 各专业组长负责本专业组检验项目校准计划的制定以及室间比对计划、自建检测系统校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3.2 技术负责人负责校准计划、室间比对计划、自建检测系统校准计划的审批。
3.3 检验人员负责检验仪器的校准、比对项目标本的准备和检测。4 定义和术语 4.1 量值溯源
是指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从而使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4.2 实验室间比对
指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的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4.3 实验室内部比对
指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检验科内部实施的同一检验项目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的比对,也包括各自实验室内部同一检验项目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的比对。4.4 方法学比较
实验室准备用一个新的检测系统或测定方法,或新的试剂盒、新的仪器进行病人标本测定前,应与原有的检测系统或公认的参考方法一起检测一批病人标本,以评价新的检测系统或方法引人后的偏倚,从而决定其能否应用于临床;也包括不同检测系统之间所进行的比对。5 工作程序
5.1 如果无法实现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或不相关,还可采用以下方法(但不限于此)以提供结果的可信度: a)对检测系统定期进行校准; b)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c)使用相应的参考物质:此参考物质必须是有资格的供应商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并附有材料特性的详细说明; d)比率或倒易型测量;
e)使用已明确建立的、经规定的、性能已确定的、被各方承认的协议标准或方法;
f)利用供应商或制造商提供的试剂、程序或检测系统对溯源性的说明,形成实验室的溯源性文件 5.2 检测系统的校准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检测系统进行校准:
a)按仪器和试剂盒规定的时间定期对仪器和检验项目进柠校准;
b)检测系统发生较大变化,如:对仪器进行大的维修、更换主要部件、更换不同批号新的试剂盒; C)质控结果失控时;
d)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的自建检测系统。自建检测系统的校准参见《自建检测系统的校准程序》。5.3 实验室间比对
5.3.1 积极有计划地参加广西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并对质评结果进行监控,达不到控制标准时应及时实施纠正措施。参见《室间质量评价的管理程序》。
5.3.2 对于非评价项目和常规检验项目,通过比对试验,验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参见《实验室间及实验室内部比对程序》。
5.3.3 标准或方法的溯源参见《检验方法选择和评审程序》。5.3.4 校准品、质控品、试剂等的溯源性参见《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管理程序》。6 支持性文件
《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自建检测系统校准程序、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程序、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第四篇:8D报告管理程序
8D报告管理程序
一、范围:
该方法适用于解决各类可能遇到的简单或复杂的问题。8D方法就是要建立一个体系,让整个团队共享信息,努力达成目标;8D本身不提供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但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二、目标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供找出现存的与质量相关问题的框架,杜绝或尽量减少重复问题出现。
8D格式的原则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短期,中期,和长期对策,并采取相应行动措施。
三、定义
(1)8D(8 Disciplines)方法包含8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它基于使用描述工具、格式化、分析、量化等工具,从而提供彻底解决问题的指引。
(2)问题: 被发现的具体问题,它包括:
a、与正常状况相比,属于失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予以纠正,使其恢复初始正常状况。
b、为提高质量的目的而改变目前的状况。
(3)纠正措施:(按ISO8402标准定义)针对现存的不合格项或缺陷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杜绝或尽量减少重复问题出现。
(4)预防措施:(按ISO8402标准定义)针对潜在的不合格项或缺陷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杜绝或尽量减少重复问题出现。
四、在下列情形中须提交8D报告:
(1)当客户在工厂现场的稽核中发现不合格项或缺陷时,对于严重不良,主要不良及重复发生的次要不良须提交8D报告。
(2)OQC发现严重不良,主要不良及重复发生的次要不良时须提交8D报告。
(3)当市场上发现有重复发生的产品缺陷时须提交8D报告。
(4)当ORT测试过程中发现缺陷时须提交8D报告。
(5)IPQC在同一生产现场连续发现三个位置相同不良现象或三个原因相同不良现象。
(6)要对那些需要长期纠正措施来解决的缺陷采取行动时,须提交8D报告。
(7)被相关程序文件明确要求提交8D报告时。
五、提交报告时间要求:
(1)在发现问题的24小时内,提交包含所采取的暂时措施描述的8D报告。
(2)在发现问题的72小时内,提交包含问题发生原因的初步分析的8D报告。
六、结论:
8D格式用于监控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详尽的报告或复杂的分析,描述工具,而是一个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每个步骤的集合,因而可从其中找到经提炼的基本信息。
七、8D步骤
D1-第一步骤: 团队成员
若问题无法独立解决,通知你认为有关的人员组成团队。团队的成员必需有能力执行,例如调整机器或懂得改变制程条件,或能指挥作筛选等。D2-第二步骤: 问题描述
向团队说明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严重程度、目前状态、如何紧急处理、以及展示照片和收集到的证物。想象你是FBI的办案人员,将证物、细节描述越清楚,团队解决问题将越快。
D3-第三步骤:临时对策
若真正原因还未找到,暂时用什么方法可以最快地防止问题?如全检、筛选、将自动改为手动、库存清查等。暂时对策决定后,即立刻交由团队成员带回执行。D4-第四步骤: 根本原因
找问题真正原因时,最好不要盲目地动手改变目前的生产状态,先动动脑。您第一件事是要先观察、分析、比较。列出您所知道的所有生产条件(即鱼骨图),逐一观察,看看是否有些条件走样,还是最近有些什么异动?换了夹具吗?换了作业员?换了供应商?换了运输商?修过电源供应器?流程改过? 或比较良品与不良品的检查结果,看看那个数据有很大的差?,尺寸?重量?电压值?CPK?耐电压?等等不良的发生,总是有原因,资料分析常常可以看出蛛丝马迹。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您缩小范围,越来越接近问题核心。
当分析完成,列出您认为最有可能的几项,再逐一动手作些调整改变,并且观察那一些改变可使品质回复正常及影响变异的程度,进而找到问题真正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田口式方法最简单而实际的运用。
D5-第五步骤: 纠正行动
找到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后,即可开始拟出对策的方法。对策的方法也许有好几种,例如修理或更新模具。试试对可能的选择列出其优缺点,要花多少钱?多少人力?能持续多久? 再对可能的方法作――最佳的选择,并且确认这样的对策方法不会产生其它副作用。
D6-第六步骤: 效果验证
当永久对策准备妥当,则可开始执行及停止暂时对策。并且对永久对策作一验证,例如观察不良率已由4000 PPM降为300 PPM,CPK由0.5升为1.8等,下游工段及客户己能完全接受,不再产生问题。
D7-第七步骤: 预防措施
对类似的其它生产,虽然尚未发生问题,亦需作同步改善,防止再发,即我们说的”他石攻错”。同时这样的失效,也应列入下一产品研发段的FMEA中予以验证。
D8-第八步骤: 结案确认:
关注的问题被解决、确认、核实以及被权威人士审核签名通过并存盘。
第五篇:检验报告
橡塑板 30mm的没有;
角钢(检验报告不合格,没有检验报告单号);
橡塑管(只有35mm的)其它的都得没有!;
70℃防火阀;
PVVP线;
电动二通阀DN20、阻燃聚氯乙烯绝缘电线(ZR-BV4 线、ZR-BVC2.5 线)检验报告不合格(没有国家或者当地检验部门的章子);
备注:没标注的说明各种规格的都没有检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