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上最牛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申报书(精选)
史上最优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标申报书
(2014年最新版)
课题名称 新记《大公报》再研究——以“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新闻史研究中,个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众多的报刊中,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乃是最受学界重视的个案之一,自50年代至今,已经有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史料的局限和历史观的影响,当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历史研究,首重材料。1997年2月,“蒋介石档案”(以下简称“蒋档”)在台北对外开放,该档案集合了从1923年至1975年间与蒋及其重要官员、幕僚有关的电文、信函、记录等文件共计273000件,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材料仍未能引起大陆新闻史研究者的充分重视。据申请人统计,“蒋档”中与《大公报》有关的文件有数百份之多,时间跨度从1929年到1948年,基本涵盖了整个《大公报》的全部时期。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档案史料对《大公报》进行再研究,具有以下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1.对于《大公报》研究的价值:长期以来,缺乏第一手材料导致了对于《大公报》历史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评价存在一定的误解和误区。引入档案文献,结合原有的材料进行再研究,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原貌,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大公报》的历史地位。比如,申请人以“蒋档”材料为依据,对于该报申请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在“飞机洋狗事件”中的表现以及在“九一八”前后的言论倾向是否是接受了蒋的指示等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已经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及《国际新闻界》等学术杂志上,澄清了前人的误解和误区。
2.对新闻史学研究的价值:档案文献对于新闻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如前所述,“蒋档”的材料尚未能引起新闻史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在新闻史学界并不多见。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新闻史学界对于档案文献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史学研究的进展。
3.对于新闻理论研究的价值:建国以来,大陆学界对于《大公报》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否定到毁誉参半再到全面肯定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新闻理论的传入,“独立报业”、“新闻专业主义”等观点在我国影响甚广,而《大公报》作为近代史上一家有重大影响的民营报纸,则恰可以成为这些理论的最好例证,所以近年来《大公报》几乎成为了“独立”、“公正”、“不党不私”的代名词。但是,从“蒋档”中的材料来看,该报与蒋政府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蒋对该报的言论方针屡有指示,该报在经营上也颇得政府关照。所以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理清该报与政府的关系,对于探讨新闻事业与政府的关系、应当如何看待“独立报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闻史领域的研究,如德国学者Mohr于1972年所作的《现代中国报业史》中,便有专门介绍该报的内容;其二是近代史领域的研究,如《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著作中,都将该报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特别是胡素珊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胡将该报作为内战期间国统区民间舆论的代表,大量引用其社评、新闻等内容,用以说明当时国统区的舆论倾向,并认为在张主政时期,虽然“该报声名远播„„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报宣称的‘不党’„„是无可怀疑的。”王接手后,虽然该报“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但在内战期间,该报还是为政府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摇唇鼓舌”。总的来看,国外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史料引述及评论阶段,缺少对该报自身系统化的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那时起,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对于《大公报》进行了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兹分别叙述如下:(1)大陆地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如前所述,建国以来,大陆地区的《大公报》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情况为:
A.全面否定阶段:建国后,由于该报与新政府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上与蒋政府密切的关系,再加上“左”倾错误的影响,所以80年代以前,大陆地区对《大公报》及其主要干部的评价,基本是一概否定。这一时期对该报总的定性是“官僚资产阶级的报纸”,“是„„通过‘小骂大帮忙’的鬼蜮伎俩,帮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为非作歹的。”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评价大多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多有断章取义之嫌,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学术价值不大。B.毁誉参半阶段:“文革”后,《大公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是徐铸成等老报人的回忆录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随后学界开始对于该报的许多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学界对于该报的评价,开始逐渐突破原有的阶级论和二分法,既承认该报历史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否认它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特别是吴廷俊教授所著的《新记<大公报>史稿》成为这一领域中的里程碑之作。吴认为该报“既非政治阶梯,亦非营利企业,是为文人论政的场所”。应当说,这一评价更符合该报的历史实际,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学界对该报的态度。
C.全面肯定阶段:2000年以来,大陆地区《大公报》研究,开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研究领域大大拓展,该报开始成为文学史、外交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成果极大丰富,近10年来相关论文便有百余篇之多;评价倾向基本扭转,褒扬渐成主流,特别是方汉奇教授编著的《<大公报>百年史》一书,成为该领域中又一里程碑之作。由方撰写的前言《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一文,堪称该领域中一篇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调。自此之后,学界对该报的评价便基本以正面为主。(2)台湾地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0年代之后,台湾地区的学者对于《大公报》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情况为:
A.拥蒋反共时期:70年代以前,由于两岸关系及所谓“反共文艺体系”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大公报》研究体现出明确的拥蒋反共的倾向,1966年曾虚白教授集合众多学者编著的《中国新闻史》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该书把《大公报》放在了同期报纸中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它是“无党无派”、“大公无私”的民营报纸,对“四不主义”给予高度评价,极力赞赏张季鸾“热爱领袖”、“痛恨共匪”的思想,对该报最终“失身投共”极为痛惜。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大公报》研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烙印,但是他们毕竟开启了一个研究的时代,并且奠定了以后相关研究的基调。
B.倡导民权时期:70年代之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对张的民权思想以及该报历史上呼吁言论自由,倡导保障民权的言论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赖光临教授,他所著的《近代中国报人与报业》、《七十年中国报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著作以及多篇论文,都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倾向。C.倡导中国文化时期:“解禁”之后,台湾地区相关研究开始由新闻史领域转向历史学领域,《大公报》也开始走下神坛,成为普通的研究史料,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高郁雅博士,她所著的《北方报纸舆论对北伐之反应》和《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均以该报为主要材料,对于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台独”思潮使得台湾学者忧心忡忡,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明显地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回击“台独”分子所谓“台湾民族论”的谬论,王洪钧、郑贞铭等人的著作和论文便是最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公报》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史料的局限,对于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关节点如“七君子事件”中张季鸾的角色和作用、汪精卫叛国过程中该报的态度、王芸生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该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问题上,仍存在着许多误解和误区。特别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几乎看不到对原报系统全面的抽样定量分析的内容,由此导致对该报的整体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之处。我们相信,大量新史料的引入和系统的抽样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对该报进行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评价近代史上民营报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而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新闻工作改革服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
1.深入全面地搜集台湾地区所保存的“蒋档”、“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档案”(以下简称“国档”)、“南京国民政府档案”(以下简称“府档”)以及大陆地区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重庆、天津等各地方档案馆中相关的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2.对所收集的档案文献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报纸原件、回忆录、时人评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对照研究,澄清当前《大公报》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和误解。
3.在此基础上,对《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厘清该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近代史上民营报刊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对本研究领域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寻找和发现当前研究的误区和空白。重点有:如何对长达50余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期;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成果及其特点与价值;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与误区,等等。2.对“蒋档”、“国档”、“府档”及大陆地区相关档案文献全面的收集、分类与整理。重点有: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收集不同档案中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有效的筛选;根据时间、事件、人物等标准对档案文献进行辨析及分类整理;结合对于前人研究的整理寻找新的研究点,等等。
3.将档案文献与报纸原件、回忆录、时人评述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对照研究。重点有: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存在误区和空白;如何利用档案文献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修正和补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文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等等。
4.对《大公报》23年历史系统的分析梳理。重点有:如何对该报23年的历史进行分期;结合档案材料还原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关节点的真相(如“九一八事变”后“明耻教战”的宣传、“七君子事件”中张季鸾的角色和作用、汪精卫事件中该报的态度、“飞机洋狗事件”前后该报态度的转变、“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的过程和性质、《大公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与蒋政府的关系变化及其原因,等等。
5.对于《大公报》所代表的近代民营报刊与政府关系特点的总结和评述。重点有:近代民营报刊与报人在“依附政府、支持中央”和“代表民意、保持独立”之间摇摆的特点分析;如何评价《大公报》所提出的“四不主义”、“文人论政”思想与该报实际表现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近代民营报纸与报人和政府间关系的特点,等等。
三、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对“蒋档”、“国档”、“府档”等档案文献的全面收集;
(2)对各种档案材料的分类与整理;
(3)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与评价;(4)对前人研究中误区与空白点的挖掘;
(5)以档案材料为主,结合报纸原件、时人评述及回忆录等相关材料对前人研究中的误区与空白的订正和补充;
(6)对《大公报》历史的重新分期与评价;
(7)对近代民营报刊和报人与政府间关系的分析与评价,提升理论高度。
2.难点:
(1)本课题涉及大量原始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特别是“蒋档”与“国档”藏于台北“中华民国国史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需要赴台北收集相关资料,档案文献获取不易,乃是本研究的第一大难点。
(2)《大公报》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是新闻史研究中最受重视的个案之一,且已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误区与空白,利用新的历史材料推陈出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乃是本研究的第二大难点。
(3)本研究需要对当前已有的《大公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述,而50多年的时间里,相关成果业已非常丰富,据笔者统计,已有相关论文数百篇,专著数十本,且尚有大量相关论述散见于新闻通史、专门史、断代史、地区史以及相关人物传记和回忆录中。如何能够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细致的阅读与分析,乃是本研究的第三大难点。
(4)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对《大公报》的历史进行重新分期,并根据档案文献及其他相关材料对该报与蒋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何能提出一个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分期标准,乃是本研究的第四大难点。
(5)本研究的另一个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的发展变化,总结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由于该报与政府关系的重要关节点大多与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所以需要一定的近代史知识积累,而如何能够从个性推广到共性,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现理论上的跃升,乃是本研究的第五大难点。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2页,不能加页)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首先会对自50年代以来的《大公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发现当前研究的空白点与误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蒋档”、“国档”和“府档”的文献材料的研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其进行补充与订正;同时以点带面,在系统地辨析史实的基础上,梳理该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最终通过这一典型个案总结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全课题的研究基础即为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对来自“蒋档”、“国档”、“府档”的第一手文献材料的分析解读至关重要;
2.定量分析法
缺少严格的定量分析,乃是此前《大公报》研究的一大空白,本研究拟对全部《大公报》进行抽样,制定编码表,对其言论倾向等关键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理论研究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
将历史学研究中的“民族——国家范式”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同时结合对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的解读,从原始材料中总结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
4.归纳总结的方法
通过对于《大公报》这个典型个案的研究归纳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总体特征。
三、计划进度
2012/10-2013/5: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为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及相关原始档案材料,进行深入阅读,为后续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3/6-2013/10:中期阶段I
在系统地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误区和空白点,结合档案文献,就几个重要问题形成阶段论文并发表;
2013/11-2014/5:中期阶段II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总结《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形成阶段论文并发表;
2014/5-2014/9:后期阶段
通过前期研究,总结出近代中国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形成最终论文。
四、前期研究基础
项目申请人长期关注《大公报》研究的进展,并于2011年7-8月间赴台北访学期间于“国史馆”、“党史馆”等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文献,博士论文《海峡两岸<大公报>研究批判》对海峡两岸自50年代以来的《大公报》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述,并已结合档案材料对一些已有的误区进行了订正,主要有:(所有论文均为独著)
1.论文《也谈新记<大公报>的“不卖”原则——以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为中心的考察》,就该报历史上申请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进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对此事件“纯属商业行为”的看法,认为这一事件乃是一次严重的不等价交换,从程序上到结果上都是不正常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是该报出卖言论权的行为,但从该报事件前后的表现来看,其对国共双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该报难脱瓜田李下之嫌。此文已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并被评为该刊2012年度十佳论文。
2.论文《<青年与政治>是“违心之作”吗?——兼谈王芸生与蒋介石、孔祥熙之关系》,就该报在1941年12月22日“飞机洋狗事件”前后的态度变化进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认为此文系王芸生“违心之作”的看法,认为这一事件乃是一次正常的纠错行为,并从“蒋档”材料出发,对王芸生与孔祥熙和蒋介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此文已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
3.论文《“九一八事变”后新记<大公报>“明耻教战论”考辨》,就“九一八事变”后该报是否曾接受蒋介石的指示为其宣传“缓抗”一事进行了再考察,基本上对于这一新闻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事件做出了定论,即所谓“蒋介石托于右任致电张季鸾”一事并不存在,《大公报》的“明耻教战”乃是出于其主持人的“恐日”情结,并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论基本一致。此文已通过《国际新闻界》的审稿程序,现正待刊。
4.论文《胡政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对胡政之在《大公报》期间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胡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且论述了其思想对于当代报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借鉴意义。此文已发表于《新闻界》2011年第2期。
此外,项目申请人还就蒋政府对《大公报》的扶持、王芸生与蒋介石的关系、《大公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课题参与人也是长期从事《大公报》研究的学者,近年来对该报特别是胡政之、范长江等该报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兹简列如下:(均为独著或第一作者)
1.《海外旅游考察通讯的先驱——胡政之》,《回忆胡政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试论胡政之新闻思想的核心》,《当代传播》,2009.4
3.《胡政之与蒋介石的关系》,《国际新闻界》,2009.6
4.《是经验总结,还是理想追求?——从胡政之角度探悉“四不”方针的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 5.《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被徐徐揭开——读〈回忆胡政之〉兼及胡政之研究现状》,《新闻记者》,2009.9 6.《范长江论言论自由》,《炎黄春秋》2009.11 7.《范长江与〈大公报〉》,《新闻与写作》2010.4
8.《胡政之与五四时期的海外采访》,《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我们认为,本研究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前期准备基础,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工作。
五、资料准备情况
1.档案文献乃是本研究最为倚重的资料,在此方面,项目申请人已于2011年赴台北访学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共计从“蒋档”、“国档”及其他各种档案中抄录各种信函、电文、文告、条令等文献300余条,共计15万余字。
2.前人研究成果也是本研究重要的资料来源,在此方面,项目申请人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基本全面的收集了自50年代以来的所有相关研究成果,共计论文300余篇,专著40余本,特别是在赴台访学期间在台湾各大图书馆基本全面的收集了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项目申请人与台湾铭传大学、政治大学、世新大学、文化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国史馆”等研究机构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正规划再度赴台访学,对于前期资料收集中的遗漏部分,可以藉再度访学之机进行弥补。
3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限800字)
一、本课题的中期成果
拟就《大公报》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张季鸾及《大公报》的态度、汪精卫叛国事件中该报的表现及原因等问题,结合“蒋档”、“国档”、“府档”及大陆地区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重庆、天津等地方档案馆所藏的档案文献进行再研究,形成一到两篇阶段性成果,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
二、本课题的最终成果
拟就《大公报》与蒋政府的整体关系及该报所代表的民国时期民营报纸及报人与政府关系为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一到两篇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
三、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希望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特别是新记《大公报》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2.希望成为台湾新闻史研究,特别是新闻史学史和新闻理论史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3.希望能够为近代史研究的其他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第二篇:200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申报指导书
200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申报指导书
教育部2007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科技处已于2007年6月7日和6月19日分别转发了教育部社科司的相关文件(科技处网站可查阅)。为便于我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位教师申报,特印发此申报指导书,供大家申报时参考。
一、建议大家踊跃申报
教育部近年来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目前已超过1个亿,到2010年计划达到2个亿。因此,我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老师应高度重视教育部的人文社科项目,把它作为申报课题的重要来源。
2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为“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和“一般项目”四类。前两者对申报者资格要求较高,需正高职称的教师才可以申报;后期资助项目对成果的完成情况要求较高,须已完成研究任务的70%以上;一般项目申报人资格要求相对较低,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即可申报一般项目中的“规划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职称、年龄不超过40岁的老师均可申报一般项目中的“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则对申报者的年龄、学历、职称均未作限制。正因为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对申报人资格要求较高,后期资助项目对成果的完成情况要求较高,每年申报者较少,其立项率大大高于一般项目。从以往立项的情况看,正教授申报一般项目获准立项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建议有资格申报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教师积极申报这两类项目。符合后期资助的老师,要抓住这次获得资金支持的机遇,申报后期资助。符合一般项目申报条件的教师也应踊跃申报,虽然其立项率不高(去年仅为9%多一点),但还是大大高于江苏省社科基金 1 的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率(去年不足5%)。即使申报不成功,申报过程也是对自己研究方向的一次全面的思考,有助于今后本人的研究工作。
二、选题注意事项
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都有明确的招标课题,申报者没有自主拟定题目的权利,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长,选择投标。后期资助项目实际研究已过半,不存在选题问题。
由于一般项目不设课题指南,因此申报者选择余地很大,在确定研究题目时须格外注意:
1.紧跟学科前沿,服务社会需求
基础研究项目的选题必须紧追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够对现有理论有所发展,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吸引专家眼球,引起同行的关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动态,特别是要熟知目前国际国内在该学术领域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能够对他们的学术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为自己的课题研究作一个铺垫。
应用研究项目的选题应切合社会现实,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查询网站:http://)
2.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申报时,一定要考虑个人的专长和熟知的领域来确定选题,最好能够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使评审专家对你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氛围给以充分的信任。
3、准确判断,避免雷同
在确定选题时,申报者还需要准确判断和估计各高校同行在自己申报课题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往年的立项情况,尽量避免“扎堆”和“撞车”。教育部近几年的立项名单在如下网站可以查到:www.sinoss.net。
三、课题组成员的选择
课题研究是集体项目,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完成。课题组成员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完成该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评审专家特别关注的内容。课题组的组成要体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实力。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最好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联合申报,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难度较高的课题可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一起参与申报。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八条的规定,“鼓励根据实际需要吸纳境外专家学者加入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对于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的课题组予以优先资助”。
根据课题申报的相关要求,每位教师最多只能参加两个课题组,因此,各位申请人邀请别人加入课题组时一定要询问其是否已参加了两个课题组,绝对避免在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挂名,使一位老师同时出现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课题组的情况,造成申请书形式不合格,影响多个课题的申报。
四、申请书的填写
科技处网站上已挂出了教育部一般项目申请评审书填写指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详细的说明,请各位老师登陆查阅,并严格按照说明填报。
由于“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仅限于正高职称的教师申报,他们申报课题经验较为丰富,申请书的填写恕不赘述。后期资助项目申报者较少,欢迎个别咨询。
五、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
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是我们选题和填报申请书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条的规定,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如下: 1.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理论探索课题。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鼓励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准备;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5.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比较合理。
六、项目申报的受理
我校教师应通过校科技处集中申报,教育部不受理个人申报。科技处原通知受理时间为8月9日,但由于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因此将受理时间改为8月13日。受理地点为科技处人文社科办公室(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C312房间),联系电话:83590161。
受理时人文办将对申请书作形式审查,为避免浪费,建议凡对自己的申请书没有把握的老师先递交一份,待通过形式审查后再按原通知的份数(一般项目、基地项目各6份,后期资助项目、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各9份)打印、装订、报送。
预祝各位老师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科技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
2007年7月
第三篇:如何撰写优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
如何撰写优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
杨俊龙教授
(原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现挂职
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15年1月10日(星期六)下午15:00 西湖校区综合楼1302会议室 主持人:吴海涛校长
一、选题
选题的基本原则:国家意义、字数不宜过多
选题是关键,对于那些重复研究、过长题目、狭小、不具备国家意义的题目,匿名评审时首先被剔除。
二、申请书的内容 1.关于篇幅
一般要求4000字,最好的篇幅在4800-5000之间。
不宜过少,过少显得态度有问题;也不宜过多,有不遵循规则之嫌。2.各组成部分的注意事项(1)国内外研究现状
功能:这部分是整个活页的重中之重,最花功夫,但也是最能体现成效。凸显项目申报人“到底做了什么,做的怎样?”,体现深度和广度。
要求:综述该研究领域国内、外最著名专家的最重要研究成果。一般是15-20人左右,对每位专家的研究成果用1-2句话高度提炼,篇幅总体上控制在一页纸的3/4左右。
技巧: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专家也关注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他人借鉴,引用(不要评论,客观陈述)。假设专家本身就是匿名评审的评委或上会评委,借鉴其观点可能会对申报项目产生好感。
找专家的方法:网络、领域内的顶尖杂志认真阅读几年便知。(2)研究意义 1/4左右篇幅。提炼最重要的意义3-4条,简单明了。(3)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重难点等
主要内容:5-7个部分(不能太细,有拷贝博士论文之嫌;也不可太粗,深度不够);每个部分4-5行字。
研究思路:篇幅5-6行左右;参考成功申报的范本(廉思:《工蜂》)。重、难点:不宜写得过多,2.3即可。创新之处:2.3点。每个标题加粗加黑,醒目。(4)前期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根据自身研究成果,或借力(成员)或“精选(从自身丰硕的研究成果中,遴选与选题“密切相关”的成果)”
参考文献:第一部分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中,尚没有被提及的一流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会有意外惊喜)。
(5)关于课题组成员
一般正高1人、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2人、研究生1人。课题组成员要体现梯队,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研究型团队。
建议40岁以下的教师申报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对中、青年研究有倾斜政策。讲师也可以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但一般要有博士学位。
三、优质申报书的功能 1.梯度申报
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厅级等。2.优秀的综述论文。
第四篇:史上最牛女秘书
看史上最“牛”女秘书 08汉(1)K08260119王丽娟
在秘书工作中,上司是秘书最直接的服务对象,秘书与上司相处如何,直接关系到自身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通过研究“秘书门”这一典型案例探讨秘书的角色定位以及秘书与上司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2006年4月7日晚,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陆试图联系未果,于是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谴责信”。陆在发送这封邮件的时候,同时传给了公司几位高管。
秘书收到电子邮件后,并没有承认错误,接受总经理的批评,而是在两天后以强硬的态度和咄咄逼人的气势给总经理回了一封令人吃惊的电子邮件,邮件大意是:“首先,我做这件事是完全正确的,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上考虑的,如果一旦丢了东西,我无法承担这个责任。其次,你有钥匙,你自己忘了带,还要说别人不对。造成这件事的主要原因都是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错误转移到别人的身上。第三,你无权干涉和控制我的私人时间,我一天就8小时工作时间,请你记住中午和晚上下班的时间都是我的私人时间。第四,从到EMC的第一天到现在为止,我工作尽职尽责,也加过很多次的班,我也没有任何怨言,但是如果你们要求我加班是为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我无法做到。第五,虽然咱们是上下级的关系,也请你注重一下你说话的语气,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问题。第六,我要在这强调一下,我并没有猜想或者假定什么,因为我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 本来,这封咄咄逼人的回信已经够令人吃惊了,但是瑞贝卡选择了更加过火的做法。她回信的对象选择了“EMC(北京)、EMC(成都)、EMC(广州)、EMC(上海)”。这样一来,EMC中国公司的所有人都收到了这封邮件。近一周内,该邮件被数千外企白领接收和转发,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收到过邮件,很多人还在邮件上留下诸如“真牛”、“解气”、“骂得好”之类的点评。最终,女秘书离开公司。瑞贝卡在网络上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女秘书”,却把自己置于了“找不到工作”的境地。
从秘书的这封邮件内容来看,她所讲的句句都是实话:下班了应该锁门;忘了带钥匙是你自己的原因;不要干涉他人的私人时间;讲话要注意语气等等。但是,她忘记了自己的秘书身份,漠视了与总经理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最终导致丢了饭碗。作为秘书,应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摆正和领导的关系,当受到领导批评时,要做到不急不怨。特别是当领导弄错情况、批评方式不当时,如果秘书沉不住气,受不得一点“冤枉气”,自恃有理,与领导大吵大闹,不仅有失作为秘书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有可能影响到单位的整体形象。这样的秘书无论能力多强,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
那么,秘书该如何给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定位呢?我认为,秘书必须有甘当服务员的意识。秘书必须把服务作为基本职能,自觉树立服务意识。秘书应该明白,领导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工作,领导的要求就是秘书的职责。秘书应随时准备听候领导的差遣,召之即来,来[1]之能战,战之能胜。即使是业余时间也应随叫随到。由于秘书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配角地位,没有树立服务意识,没有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总经理的意图,因而做了与秘书身份不相符的事,说了与秘书身份不相称的话,那么,她被炒鱿鱼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来具体分析这个事件,秘书下班前是否应该与上司确认呢?总裁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秘书认为不做才是理所当然的。而作为专业的秘书,应该随时为上司着想,包括下班前与上司的确认。秘书要密切同上司的合作共事关系,做好辅助工作,必须研究相适应上司的特点。每个上司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秘书就要了解上司的上司处事的方式和特点。
“秘书门事件”所引发的争议一个焦点是秘书是否应当担负超出自身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之外的责任。瑞贝卡在邮件的第四条中说到,从到EMC的第一天到现在为止,我工作尽职尽责,也加过很多次的班,我也没有任何怨言,但是如果你们要求我加班是为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我无法做到。而实际上,对秘书来说,其职责是服务。抛开服务不谈,就从团队意识看,如果自己下班要锁门,也要留意一下同事下班情况,必要时电话提醒一下要不要留门,这是许多秘书都能做得到的。一个称职的秘书为上司决策和工作提供服务,不能满足于低标准的被动接受,而应力求积极主动并有所创新或延伸,掌握为上司主动服务的艺术,做上司
[2]满意的“创意型”、“智囊型”助手。由于秘书工作特有的从属性特征,秘书因工作关系或私人关系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上司的私人事务,所以,瑞贝卡为上司开门也是应该的。
“秘书门事件”中的另一个焦点是,由于秘书在收到上司的“谴责信”后,针锋相对地回了一封咄咄逼人的电子邮件,终于将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秘书在与上司打交道、相处时,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上司发脾气的问题。否则,要么会使上司小看你,要么激化矛盾,从而使双方遭受不应有的损失。要是比较重大的事情,也应该等上司冷静下来之后再向其做出解释。这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良好的素质修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务意识不强,成就动机很高,或者是平时十分强势的人是成不了一位优秀的秘书人员的。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秘书收到上司的“谴责信”后,不但回复了一封咄咄逼人的电子邮件,而且对象还选择了“EMC(北京)、EMC(成都)、EMC(广州)、EMC(上海)”。这样一来,EMC中国公司的所有人都收到了这封邮件。虽然对于这件事来说,首先是上司不顾秘书的尊严,但就因为这样秘书就可以做出令上司没尊严的事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上司的原因,也不要当即指出,这样很容易伤害上司的尊严。而应该在没弄清是谁的过错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责任,如果上司发现了是自己的错,上司自然也会主动向秘书承认错误,这样不但维护了上司的尊严,而且也给上司留了好印象。
由此看来,瑞贝卡其实正是违反了职场中的潜规则———“公开挑战上司,把工作矛盾和个人不满公开化”以致没有退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现代的人对秘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现代秘书不仅仅只是一个会写写文章,打打字,整理整理文件的工作了,很多问题是上司决定之后要交给秘书去沟通、协调、组织。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在掌握好拟草各种文件的同时,要更好的掌握如何处理好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秘书人员想要在秘书这个岗位上取得成功,那就必然要处理好自己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秘书人员被上司所认可、所接纳,那她必然也会被公司重视,更容易有升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步其,秘书应有正确的角色定位——一封电子邮件导致秘书被炒鱿鱼的启示[J]秘书工作,2006年第7期
[2]:章剑峰,从“秘书门”看秘书如何加强与上司的沟通[J]职教与成教
第五篇:简历-史上最牛
简历
·姓名:·联系电话122 1122 1121--间隔清楚,方便联系·学历:·专业
·毕业学校:·毕业时间·计算机等级:·英语:---此部分简单明了
求职意向
教育背景
2007.9-2010.6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如广州---注明地方,让人了解清楚
◆主修课程:电路原理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基础,电子电工技术。
2009.02-2009.05电子线路设计技能实习
◆电子电路的设计原理及测试
◆单片机小系统及外围扩展电路的设计(AD/DA电路)及制作。
◆PCB图的基本设计(正负电源板、单片机最小系统板)。
工作经历/实习经历
2010.06-2011.07公司研发品质部手机测试技术员 –注明职务◆测试手机的射频性能(如手机的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接收误码率、相位误差等)。◆制作相关的测试报告。
◆修改旧版测试用例,及新测试用例的编写。
◆处理客户投诉问题。
工作内容不要过于详细,否则面试官会觉得你没什么厚度!
个人技能/特长
◆Office软件使用熟练。
◆C语言编写简单编程。---对付不同的公司,要考虑哪些特长是公司看重的。不能一份简历打天下!
自我评价
工作中善于思考,做事到位,责任心强,善于人际交往。--简单明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