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请评审书填写注意事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请评审书》填写注意事项
总结以往《申请评审书》审读过程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提请申报人注意:
1.请按照表内提示,参照社科处编写的模板认真填写。《申请评审书》不同于论文撰写,部分教师既没有申报经验,又不按照申请书提示来写,《申报评审书》散漫无章,详略失当。
2.《申报评审书》没有字数限制,但规定有的限2个页面,有的限1个页面。撰写时务必充分利用页面空间,做到内容翔实,层次清晰,语言简明。既不超过页数规定,文字不过于密集影响阅读,也不要留下大段空白,甚至填2页的只写1页,显得内容空洞。
3.B表一填写“课题研究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不要按照一般思维习惯调整其先后顺序;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述评时要提供具体的重要流派、观点、代表人物、重要成果,后面不必列出重要参考文献清单。重要参考文献可归入表三“资料准备情况”中去表现。
4.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要填写具体(包括成果形式、大约字数、暂拟名称等),B表中P3的成果形式与和表四的文字标书要前后一致。
5.A表包括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相关信息和前期成果。申请人和成员要分开填写;成果和项目要分开填写。课题组成员一页,只填写研究成果,不填写承担的项目。
6.B表供专家网上评审用。A表中负责人和成员的成果专家看不到。建议将A表项目和成果的相关信息简要整合到B表“前期研究基础”中,可以出现文章标题、期刊名称、课题名称,但不能出现姓名和单位等个人身份信息。此点规定与国家社科基金有所不同。
7.关于研究内容、思路等,建议设计逻辑框架图或技术路线图等作为文字表述的辅助工具。图表上传操作详见申报系统说明。
8.完成填报后要点击“检查填报内容并保护文档”按钮,不点击的话,打印书面材料A表和最后盖章页面会出现灰色。
9.文科学院统一报送。正式申报材料2份,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顺序:A表封面(去掉前面2特填表和操作说明)、B表、盖章页。2份均须申请人、课题组成员手写签字;其中1份在“单位审核意见表”盖学院公章,供存档。
10.书面《申请评审书》与系统上传的电子文件必须一致。
第二篇:申请评审书填写注意事项
申请评审书填写注意事项
1、关于经费预算填写
(1)2019年教育部一般项目实行新的经费管理办法,申请时所填经费预算将作为立项后的预算,请各位老师务必按照新的经费管理办法,认真填写预算。项目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
(2)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不超过直接费用20%的,不需要提供预算测算依据。如超过20%,必须说明召开会议目的、内容、次数、规模;调研次数、人数、目的地;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支出与本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目的地、人数、天数等。
(3)设备费:一般来说,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属于设备。每一种设备只能买1台。升级维护、维修已有设备而产生的耗材费用属于设备费(如更换电脑的硬盘)。但单独购买的耗材(比如单独购买移动硬盘、硒鼓等)属于办公用品。
(4)印刷费/宣传费用:指打印费、印刷费及阶段性成果出版费、成果推介等费用,但不得支出论文发表版面费。
(5)其他支出中的各项具体支出需在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一般分为两类:办公用品(包括笔墨纸张、不能列入设备费的耗材等)、邮电费(邮寄费、通讯费、互联网服务费)等支出。在预算说明中需写明“办公用品XXX元,邮电费XXX元”。(6)间接费用包括间接成本,管理费,以及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主要用于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研究进展和分工发放给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不得超过经费总额的30%。(7)经费预算将作为教育部分拨付经费的依据,其执行情况是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后续拨款的重要依据。应根据实际需求准确测算,合理分配。
2、《申请评审书》B表中不得出现申请者及课题组成员单位、姓名等有关信息,否则作废。
3、《申请评审书》填写完成后,务必点击首页或末页的“检查填报内容并保护文档”,使申请书中的灰色背景内容变成白色,确认Word文档第一页出现“您现在可以上传项目申请书”提示信息,并保存文档。否则会造成无法上传。在人文社科处反馈无误之前,请不要设置密码,以便修改。请保持word申请书的原格式,不能对其进行压缩等操作。
4、《申请评审书》必须与base支持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打开才能填写;如果从系统中下载的申请书提示有病毒,请更换浏览器重新下载。
5、上传申请书过程中,如页面停滞超过5分钟不动,说明上传程序可能与您所用的浏览器不兼容,请更换其他浏览器(如360、谷歌Chrome浏览器等)重新上传。
6、人文社科处将于9月1日起对系统中提交的申请书进行集中审核,修改意见将通过系统反馈。如果申请人提交后发现问题想要重新上传申请书,请先联络人文社科处65227391“退回修改”,之后即可见到“重传申请书”的操作链接。
第三篇:200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申报指导书
200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申报指导书
教育部2007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科技处已于2007年6月7日和6月19日分别转发了教育部社科司的相关文件(科技处网站可查阅)。为便于我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位教师申报,特印发此申报指导书,供大家申报时参考。
一、建议大家踊跃申报
教育部近年来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目前已超过1个亿,到2010年计划达到2个亿。因此,我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老师应高度重视教育部的人文社科项目,把它作为申报课题的重要来源。
2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为“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和“一般项目”四类。前两者对申报者资格要求较高,需正高职称的教师才可以申报;后期资助项目对成果的完成情况要求较高,须已完成研究任务的70%以上;一般项目申报人资格要求相对较低,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即可申报一般项目中的“规划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职称、年龄不超过40岁的老师均可申报一般项目中的“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则对申报者的年龄、学历、职称均未作限制。正因为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对申报人资格要求较高,后期资助项目对成果的完成情况要求较高,每年申报者较少,其立项率大大高于一般项目。从以往立项的情况看,正教授申报一般项目获准立项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建议有资格申报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教师积极申报这两类项目。符合后期资助的老师,要抓住这次获得资金支持的机遇,申报后期资助。符合一般项目申报条件的教师也应踊跃申报,虽然其立项率不高(去年仅为9%多一点),但还是大大高于江苏省社科基金 1 的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率(去年不足5%)。即使申报不成功,申报过程也是对自己研究方向的一次全面的思考,有助于今后本人的研究工作。
二、选题注意事项
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都有明确的招标课题,申报者没有自主拟定题目的权利,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长,选择投标。后期资助项目实际研究已过半,不存在选题问题。
由于一般项目不设课题指南,因此申报者选择余地很大,在确定研究题目时须格外注意:
1.紧跟学科前沿,服务社会需求
基础研究项目的选题必须紧追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够对现有理论有所发展,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吸引专家眼球,引起同行的关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动态,特别是要熟知目前国际国内在该学术领域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能够对他们的学术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为自己的课题研究作一个铺垫。
应用研究项目的选题应切合社会现实,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查询网站:http://)
2.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申报时,一定要考虑个人的专长和熟知的领域来确定选题,最好能够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使评审专家对你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氛围给以充分的信任。
3、准确判断,避免雷同
在确定选题时,申报者还需要准确判断和估计各高校同行在自己申报课题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往年的立项情况,尽量避免“扎堆”和“撞车”。教育部近几年的立项名单在如下网站可以查到:www.sinoss.net。
三、课题组成员的选择
课题研究是集体项目,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完成。课题组成员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完成该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评审专家特别关注的内容。课题组的组成要体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实力。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最好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联合申报,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难度较高的课题可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一起参与申报。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八条的规定,“鼓励根据实际需要吸纳境外专家学者加入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对于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的课题组予以优先资助”。
根据课题申报的相关要求,每位教师最多只能参加两个课题组,因此,各位申请人邀请别人加入课题组时一定要询问其是否已参加了两个课题组,绝对避免在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挂名,使一位老师同时出现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课题组的情况,造成申请书形式不合格,影响多个课题的申报。
四、申请书的填写
科技处网站上已挂出了教育部一般项目申请评审书填写指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详细的说明,请各位老师登陆查阅,并严格按照说明填报。
由于“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仅限于正高职称的教师申报,他们申报课题经验较为丰富,申请书的填写恕不赘述。后期资助项目申报者较少,欢迎个别咨询。
五、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
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是我们选题和填报申请书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条的规定,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如下: 1.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理论探索课题。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鼓励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准备;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5.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比较合理。
六、项目申报的受理
我校教师应通过校科技处集中申报,教育部不受理个人申报。科技处原通知受理时间为8月9日,但由于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因此将受理时间改为8月13日。受理地点为科技处人文社科办公室(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C312房间),联系电话:83590161。
受理时人文办将对申请书作形式审查,为避免浪费,建议凡对自己的申请书没有把握的老师先递交一份,待通过形式审查后再按原通知的份数(一般项目、基地项目各6份,后期资助项目、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各9份)打印、装订、报送。
预祝各位老师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科技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
2007年7月
第四篇: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题要求
附件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结项材料审核要点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办法》的有关要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结项材料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对照项目《申请评审书》检查结项材料,审核项目研究是否按原计划完成任务,研究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1.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以通过结项审核:
(1)已经完成立项时批准的项目《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形式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形式相符;
(2)最终成果由项目责任人完成或主持完成并作为第一署名人,不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
(3)著作类成果已经正式出版或已通过项目依托学校组织的成果鉴定,论文类成果已正式发表,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有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注明采纳内容及价值);
(4)项目成果均在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
(5)按照预算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合法使用项目经费。(6)提交《终结报告书》电子文档和纸质件内容一致。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通过结项审核:
(1)结项材料(至少1份原件)不齐全,或未经学校社科研究 1
管理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
(2)未完成立项时批准的《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提交结项的研究成果与《申报评审书》填写的成果形式严重不符,且未提出并经教育部批准的成果形式变更申请。
(3)未提交项目研究成果,或虽提交了研究成果但项目责任人并非第一署名人。
(4)著作类成果未正式出版,且未通过项目依托学校组织的成果鉴定;论文类成果未正式发表;研究报告类成果没有使用单位的采纳意见或采纳证明不符合要求。
(5)未经批准更换项目责任人,且未提出并经教育部批准的项目责任人变更申请。
(6)研究成果未按规定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字样。
(7)项目经费开支与预算明显不符,严重违反有关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第五篇:史上最牛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申报书(精选)
史上最优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标申报书
(2014年最新版)
课题名称 新记《大公报》再研究——以“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新闻史研究中,个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众多的报刊中,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乃是最受学界重视的个案之一,自50年代至今,已经有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史料的局限和历史观的影响,当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历史研究,首重材料。1997年2月,“蒋介石档案”(以下简称“蒋档”)在台北对外开放,该档案集合了从1923年至1975年间与蒋及其重要官员、幕僚有关的电文、信函、记录等文件共计273000件,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材料仍未能引起大陆新闻史研究者的充分重视。据申请人统计,“蒋档”中与《大公报》有关的文件有数百份之多,时间跨度从1929年到1948年,基本涵盖了整个《大公报》的全部时期。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档案史料对《大公报》进行再研究,具有以下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1.对于《大公报》研究的价值:长期以来,缺乏第一手材料导致了对于《大公报》历史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评价存在一定的误解和误区。引入档案文献,结合原有的材料进行再研究,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原貌,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大公报》的历史地位。比如,申请人以“蒋档”材料为依据,对于该报申请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在“飞机洋狗事件”中的表现以及在“九一八”前后的言论倾向是否是接受了蒋的指示等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已经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及《国际新闻界》等学术杂志上,澄清了前人的误解和误区。
2.对新闻史学研究的价值:档案文献对于新闻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如前所述,“蒋档”的材料尚未能引起新闻史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在新闻史学界并不多见。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新闻史学界对于档案文献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史学研究的进展。
3.对于新闻理论研究的价值:建国以来,大陆学界对于《大公报》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否定到毁誉参半再到全面肯定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新闻理论的传入,“独立报业”、“新闻专业主义”等观点在我国影响甚广,而《大公报》作为近代史上一家有重大影响的民营报纸,则恰可以成为这些理论的最好例证,所以近年来《大公报》几乎成为了“独立”、“公正”、“不党不私”的代名词。但是,从“蒋档”中的材料来看,该报与蒋政府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蒋对该报的言论方针屡有指示,该报在经营上也颇得政府关照。所以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理清该报与政府的关系,对于探讨新闻事业与政府的关系、应当如何看待“独立报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闻史领域的研究,如德国学者Mohr于1972年所作的《现代中国报业史》中,便有专门介绍该报的内容;其二是近代史领域的研究,如《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著作中,都将该报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特别是胡素珊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胡将该报作为内战期间国统区民间舆论的代表,大量引用其社评、新闻等内容,用以说明当时国统区的舆论倾向,并认为在张主政时期,虽然“该报声名远播„„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报宣称的‘不党’„„是无可怀疑的。”王接手后,虽然该报“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但在内战期间,该报还是为政府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摇唇鼓舌”。总的来看,国外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史料引述及评论阶段,缺少对该报自身系统化的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那时起,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对于《大公报》进行了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兹分别叙述如下:(1)大陆地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如前所述,建国以来,大陆地区的《大公报》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情况为:
A.全面否定阶段:建国后,由于该报与新政府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上与蒋政府密切的关系,再加上“左”倾错误的影响,所以80年代以前,大陆地区对《大公报》及其主要干部的评价,基本是一概否定。这一时期对该报总的定性是“官僚资产阶级的报纸”,“是„„通过‘小骂大帮忙’的鬼蜮伎俩,帮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为非作歹的。”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评价大多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多有断章取义之嫌,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学术价值不大。B.毁誉参半阶段:“文革”后,《大公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是徐铸成等老报人的回忆录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随后学界开始对于该报的许多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学界对于该报的评价,开始逐渐突破原有的阶级论和二分法,既承认该报历史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否认它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特别是吴廷俊教授所著的《新记<大公报>史稿》成为这一领域中的里程碑之作。吴认为该报“既非政治阶梯,亦非营利企业,是为文人论政的场所”。应当说,这一评价更符合该报的历史实际,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学界对该报的态度。
C.全面肯定阶段:2000年以来,大陆地区《大公报》研究,开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研究领域大大拓展,该报开始成为文学史、外交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成果极大丰富,近10年来相关论文便有百余篇之多;评价倾向基本扭转,褒扬渐成主流,特别是方汉奇教授编著的《<大公报>百年史》一书,成为该领域中又一里程碑之作。由方撰写的前言《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一文,堪称该领域中一篇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调。自此之后,学界对该报的评价便基本以正面为主。(2)台湾地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0年代之后,台湾地区的学者对于《大公报》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情况为:
A.拥蒋反共时期:70年代以前,由于两岸关系及所谓“反共文艺体系”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大公报》研究体现出明确的拥蒋反共的倾向,1966年曾虚白教授集合众多学者编著的《中国新闻史》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该书把《大公报》放在了同期报纸中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它是“无党无派”、“大公无私”的民营报纸,对“四不主义”给予高度评价,极力赞赏张季鸾“热爱领袖”、“痛恨共匪”的思想,对该报最终“失身投共”极为痛惜。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大公报》研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烙印,但是他们毕竟开启了一个研究的时代,并且奠定了以后相关研究的基调。
B.倡导民权时期:70年代之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对张的民权思想以及该报历史上呼吁言论自由,倡导保障民权的言论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赖光临教授,他所著的《近代中国报人与报业》、《七十年中国报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著作以及多篇论文,都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倾向。C.倡导中国文化时期:“解禁”之后,台湾地区相关研究开始由新闻史领域转向历史学领域,《大公报》也开始走下神坛,成为普通的研究史料,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高郁雅博士,她所著的《北方报纸舆论对北伐之反应》和《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均以该报为主要材料,对于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台独”思潮使得台湾学者忧心忡忡,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明显地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回击“台独”分子所谓“台湾民族论”的谬论,王洪钧、郑贞铭等人的著作和论文便是最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公报》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史料的局限,对于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关节点如“七君子事件”中张季鸾的角色和作用、汪精卫叛国过程中该报的态度、王芸生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该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问题上,仍存在着许多误解和误区。特别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几乎看不到对原报系统全面的抽样定量分析的内容,由此导致对该报的整体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之处。我们相信,大量新史料的引入和系统的抽样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对该报进行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评价近代史上民营报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而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新闻工作改革服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
1.深入全面地搜集台湾地区所保存的“蒋档”、“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档案”(以下简称“国档”)、“南京国民政府档案”(以下简称“府档”)以及大陆地区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重庆、天津等各地方档案馆中相关的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2.对所收集的档案文献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报纸原件、回忆录、时人评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对照研究,澄清当前《大公报》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和误解。
3.在此基础上,对《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厘清该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近代史上民营报刊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对本研究领域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寻找和发现当前研究的误区和空白。重点有:如何对长达50余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期;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成果及其特点与价值;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与误区,等等。2.对“蒋档”、“国档”、“府档”及大陆地区相关档案文献全面的收集、分类与整理。重点有: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收集不同档案中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有效的筛选;根据时间、事件、人物等标准对档案文献进行辨析及分类整理;结合对于前人研究的整理寻找新的研究点,等等。
3.将档案文献与报纸原件、回忆录、时人评述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对照研究。重点有: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存在误区和空白;如何利用档案文献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修正和补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文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等等。
4.对《大公报》23年历史系统的分析梳理。重点有:如何对该报23年的历史进行分期;结合档案材料还原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关节点的真相(如“九一八事变”后“明耻教战”的宣传、“七君子事件”中张季鸾的角色和作用、汪精卫事件中该报的态度、“飞机洋狗事件”前后该报态度的转变、“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的过程和性质、《大公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与蒋政府的关系变化及其原因,等等。
5.对于《大公报》所代表的近代民营报刊与政府关系特点的总结和评述。重点有:近代民营报刊与报人在“依附政府、支持中央”和“代表民意、保持独立”之间摇摆的特点分析;如何评价《大公报》所提出的“四不主义”、“文人论政”思想与该报实际表现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近代民营报纸与报人和政府间关系的特点,等等。
三、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对“蒋档”、“国档”、“府档”等档案文献的全面收集;
(2)对各种档案材料的分类与整理;
(3)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与评价;(4)对前人研究中误区与空白点的挖掘;
(5)以档案材料为主,结合报纸原件、时人评述及回忆录等相关材料对前人研究中的误区与空白的订正和补充;
(6)对《大公报》历史的重新分期与评价;
(7)对近代民营报刊和报人与政府间关系的分析与评价,提升理论高度。
2.难点:
(1)本课题涉及大量原始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特别是“蒋档”与“国档”藏于台北“中华民国国史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需要赴台北收集相关资料,档案文献获取不易,乃是本研究的第一大难点。
(2)《大公报》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是新闻史研究中最受重视的个案之一,且已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误区与空白,利用新的历史材料推陈出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乃是本研究的第二大难点。
(3)本研究需要对当前已有的《大公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述,而50多年的时间里,相关成果业已非常丰富,据笔者统计,已有相关论文数百篇,专著数十本,且尚有大量相关论述散见于新闻通史、专门史、断代史、地区史以及相关人物传记和回忆录中。如何能够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细致的阅读与分析,乃是本研究的第三大难点。
(4)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对《大公报》的历史进行重新分期,并根据档案文献及其他相关材料对该报与蒋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何能提出一个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分期标准,乃是本研究的第四大难点。
(5)本研究的另一个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的发展变化,总结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由于该报与政府关系的重要关节点大多与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所以需要一定的近代史知识积累,而如何能够从个性推广到共性,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现理论上的跃升,乃是本研究的第五大难点。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2页,不能加页)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首先会对自50年代以来的《大公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发现当前研究的空白点与误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蒋档”、“国档”和“府档”的文献材料的研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其进行补充与订正;同时以点带面,在系统地辨析史实的基础上,梳理该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最终通过这一典型个案总结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全课题的研究基础即为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对来自“蒋档”、“国档”、“府档”的第一手文献材料的分析解读至关重要;
2.定量分析法
缺少严格的定量分析,乃是此前《大公报》研究的一大空白,本研究拟对全部《大公报》进行抽样,制定编码表,对其言论倾向等关键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理论研究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
将历史学研究中的“民族——国家范式”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同时结合对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的解读,从原始材料中总结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
4.归纳总结的方法
通过对于《大公报》这个典型个案的研究归纳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总体特征。
三、计划进度
2012/10-2013/5: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为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及相关原始档案材料,进行深入阅读,为后续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3/6-2013/10:中期阶段I
在系统地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误区和空白点,结合档案文献,就几个重要问题形成阶段论文并发表;
2013/11-2014/5:中期阶段II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总结《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形成阶段论文并发表;
2014/5-2014/9:后期阶段
通过前期研究,总结出近代中国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形成最终论文。
四、前期研究基础
项目申请人长期关注《大公报》研究的进展,并于2011年7-8月间赴台北访学期间于“国史馆”、“党史馆”等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文献,博士论文《海峡两岸<大公报>研究批判》对海峡两岸自50年代以来的《大公报》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述,并已结合档案材料对一些已有的误区进行了订正,主要有:(所有论文均为独著)
1.论文《也谈新记<大公报>的“不卖”原则——以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为中心的考察》,就该报历史上申请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进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对此事件“纯属商业行为”的看法,认为这一事件乃是一次严重的不等价交换,从程序上到结果上都是不正常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是该报出卖言论权的行为,但从该报事件前后的表现来看,其对国共双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该报难脱瓜田李下之嫌。此文已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并被评为该刊2012十佳论文。
2.论文《<青年与政治>是“违心之作”吗?——兼谈王芸生与蒋介石、孔祥熙之关系》,就该报在1941年12月22日“飞机洋狗事件”前后的态度变化进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认为此文系王芸生“违心之作”的看法,认为这一事件乃是一次正常的纠错行为,并从“蒋档”材料出发,对王芸生与孔祥熙和蒋介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此文已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
3.论文《“九一八事变”后新记<大公报>“明耻教战论”考辨》,就“九一八事变”后该报是否曾接受蒋介石的指示为其宣传“缓抗”一事进行了再考察,基本上对于这一新闻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事件做出了定论,即所谓“蒋介石托于右任致电张季鸾”一事并不存在,《大公报》的“明耻教战”乃是出于其主持人的“恐日”情结,并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论基本一致。此文已通过《国际新闻界》的审稿程序,现正待刊。
4.论文《胡政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对胡政之在《大公报》期间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胡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且论述了其思想对于当代报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借鉴意义。此文已发表于《新闻界》2011年第2期。
此外,项目申请人还就蒋政府对《大公报》的扶持、王芸生与蒋介石的关系、《大公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课题参与人也是长期从事《大公报》研究的学者,近年来对该报特别是胡政之、范长江等该报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兹简列如下:(均为独著或第一作者)
1.《海外旅游考察通讯的先驱——胡政之》,《回忆胡政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试论胡政之新闻思想的核心》,《当代传播》,2009.4
3.《胡政之与蒋介石的关系》,《国际新闻界》,2009.6
4.《是经验总结,还是理想追求?——从胡政之角度探悉“四不”方针的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 5.《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被徐徐揭开——读〈回忆胡政之〉兼及胡政之研究现状》,《新闻记者》,2009.9 6.《范长江论言论自由》,《炎黄春秋》2009.11 7.《范长江与〈大公报〉》,《新闻与写作》2010.4
8.《胡政之与五四时期的海外采访》,《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我们认为,本研究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前期准备基础,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工作。
五、资料准备情况
1.档案文献乃是本研究最为倚重的资料,在此方面,项目申请人已于2011年赴台北访学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共计从“蒋档”、“国档”及其他各种档案中抄录各种信函、电文、文告、条令等文献300余条,共计15万余字。
2.前人研究成果也是本研究重要的资料来源,在此方面,项目申请人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基本全面的收集了自50年代以来的所有相关研究成果,共计论文300余篇,专著40余本,特别是在赴台访学期间在台湾各大图书馆基本全面的收集了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项目申请人与台湾铭传大学、政治大学、世新大学、文化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国史馆”等研究机构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正规划再度赴台访学,对于前期资料收集中的遗漏部分,可以藉再度访学之机进行弥补。
3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限800字)
一、本课题的中期成果
拟就《大公报》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张季鸾及《大公报》的态度、汪精卫叛国事件中该报的表现及原因等问题,结合“蒋档”、“国档”、“府档”及大陆地区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重庆、天津等地方档案馆所藏的档案文献进行再研究,形成一到两篇阶段性成果,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
二、本课题的最终成果
拟就《大公报》与蒋政府的整体关系及该报所代表的民国时期民营报纸及报人与政府关系为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一到两篇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
三、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希望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特别是新记《大公报》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2.希望成为台湾新闻史研究,特别是新闻史学史和新闻理论史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3.希望能够为近代史研究的其他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