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

时间:2019-05-14 01:2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

第一篇: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

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

随着大数据时代出现,有人曾这样预言,随着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弄不好是会下岗的。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当我们孩子天天拿着IPAD,随时随地搜索、了解各种知识、资讯时,他们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从“50后”到“80后”的教师,充其量只是网络世界的移民而已。移民怎么教原住民?

当我们的学生有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后,学生的知识,再不必完全依赖书本、教师或课堂时,过去那种授受关系的教育——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老师出试卷,学生考试卷——还有多大的存在必要呢?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学校、教师并没有做好准备。有人说,我们今天不在网上就在上网的路上,可是学校却明确规定学校不许有Wifi,不准上网,不得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技术,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时期:一味地拼时间,游题海,上班签到,下班签走,上班期间还有没完没了的巡查、通报。管理者更多地将精力转移到备课笔记检查、推门听课、教学质量分析(其实就是开会表扬和批评)上了。

面对这样的大数据环境,教师和学校还是知识的权威和殿堂吗?当下的“大数据”环境,究竟会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准备好了吗?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教师如何做教师?今天,小编带来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的一篇文章,为你揭开大数据时代的“为师之道”。

大数据时代,教师要走进网络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许多情况下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比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否则,我们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沟通是会发生阻滞的。即便是“屌丝”、“打酱油”、“油菜花”之类的网络词语,看起来肤浅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走进网络,我们在原住民面前就永远只可能是一只“菜鸟”,即便是这样低层面的东西,我们如果一无所知,也是会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匹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去。我们如果真想要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我们就得走进幕后,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你成为他的帮助者,影响者。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强调的则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引导者

有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时,网络催生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可以传播知识吗?当然可以。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游戏、动漫,充满惊奇险恶,迎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早已经将孩子们兴趣吸引过去了,某些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如影随形地传递给了孩子。这些知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帮助学生建立甄别和选择的理念和能力,正需要今天的教师来作为引导。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并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前提,以服务为方式,以分享为快乐。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学习理念的引导者,要在我们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是我们如何学习。上学不止是为了升学,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使得我们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个学生只把升学当做他的唯一目标。如果我们学校教师也只把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那是要出问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上吊,为什么最近有父亲因为孩子作业没完成就痛下毒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剖析,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剖析。

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做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跑人

今天的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领跑者,要先学一步。我认为,所谓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有些知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所限,靠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我们这些教师去讲授。不要把那些专家的话都奉为神明,譬如一堂课只允许讲15分钟,15分钟能讲个明白吗?但是换过来讲,有些问题需要讲15分钟吗?这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经常讲,我们要用学生明白的话讲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好比我们要从哲学的层面和社会学的层面与学生谈教育、谈人生,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没有一个哲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好教师一定是这样的。是能让学生明白,往同一个目标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路径的。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要明白的是,这路径是要在我们的引领下由学生自己探寻的。这当中,需要分享的,就是我们的经验。

大数据时代,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合作学习这个词语对我们而言,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合作学习更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具体的个别化指导,因为不同的人学习的情景和背景是不一样的,他的出生,他的人生经验,尤其是他前一个学段所在学校教学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实验小学的学生跟乡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结构肯定会不一样。我师傅曾经常讲,城里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比比,什么都不一样,就连看的广告多少都不一样,你看看城里的孩子,出门就看到广告,乡下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什么,是田野,天空,不一样的。

指导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化的。我们经常讲头脑风暴,但它还是有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组织者,不仅是课堂组织者,同时他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校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恐怕是要设法把学生的“知”与“行”从网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会解决“知”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行”,基于网络的探究也只是探究而已。如何做?如何实践?我相信这是教师们大展宏图的新领域。

大数据时代,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

如何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跟教材的内容,跟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当下的社会事件组织起来?在这点上我是比较擅长的。我每到一个地方讲课,我都会很自觉地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最近发生的事件跟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好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敏感,所谓教学敏感,就是遇到某个社会问题,你就思考是否有教育教学价值。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有教学价值的,更不能所有的资源都有教育的价值,尤其是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敏感。

我们应该牢记,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是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我们不要奢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了,很多人恐怕连命题的能力都已经弱化了,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情况。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又往往缺乏这个意识,都以为自己是高等师范毕业的,自己所毕业的是所谓的名校,自己的教学难道还有问题吗,难道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大数据时代,教师更要能够潜心阅读,滤过无关 今天的教师需要做到:一边积累,一边捡选。

对于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微博微信上的只言片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它们积攒起来,所谓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就是积累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克服的就是一经而过、熊瞎子掰玉米式的阅读,或者用我的表述来说,叫“博客式阅读”。我们要慢慢地养成把自己的经验知识积累起来习惯。

我们的电脑、手机用了一段时间就要更新,就要杀毒,就要删除冗余信息和浏览痕迹,提升机器的运转速度。零零星星电脑要杀毒,要删除那些上网的痕迹,要把垃圾给清除掉。如果我们不定期对吸收的信息中的垃圾病毒实施清除,就不仅会影响我们“头脑”这部机器的运行速度,甚至会使这部机器瘫痪死机。及时清理机器,绝不只是为了将那些有用的信息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将那些信息勾连起来——专业术语就是“关联”与“建模”。

这当中对信息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一辆很高档的轿车,你将什么都塞进去了,那就变成一辆垃圾车了。进入一辆豪华汽车的用物,是一定要跟这车子相匹配的。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筛选、删除、关联、建模,是要建立在教育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的。

保持纸质书刊阅读的习惯,我们买的书,一定要让它真正地成为“我的书”,这个话貌似很哲学。所谓“我的书”是非读不能成的。我们经常讲把书读厚,把书读薄。如何读厚,又如何读薄?这是要花功夫的,比如批注圈点就是读厚的一种,根据批注写出来的阅读体验就是读薄。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见识、思考融在其间,有充分的闲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大数据时代,我们恐怕更需明白“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梭罗语)。

大数据时代,教师最终应朝人生导师的方向努力

在这个离不开网络与手机的时代,教师的作用绝对不会像某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虚无。相反的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一个人,一天到晚总是面对着冷冰冰的荧屏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一定是清楚的。

我之所以认为今天教师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还不只是出于对孩子们总是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担忧,更出于我们对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的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升学,教学也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帮助人认识和理解人生,教学重要作用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有责任帮助和指导他们去筛选和建构,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们的作用绝对不是让他从60分考到70分,70分考到80分,99分考到100分。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早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一步,几步了。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然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我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东西就在这里,仅此而已。

第二篇:学习凌宗伟 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学习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一般的解释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出现有人曾这样预言,随着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弄不好是会下岗的。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呢?

对此,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我想说的是,当下这个“大数据”环境,究竟会给我们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又将如何应对?一言以蔽之,也即是说:“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1.我们今天的尴尬在哪里?

有人说,我们今天不在网上就在上网的路上,可是学校却明确规定学校不许有Wifi,不准上网,不得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这就是今天我们遭遇的尴尬之一: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学校管理还处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社会。在今天,道路上、公交车上、火车上、站台边、饭桌上、会议中、卧榻间„„已经很难看到不在玩手机的人了。人们早已经被手机——更为准确地说是网络给绑架了。

前年,郑州就有报道,小学生在网上去搜索寒假作业答案。熟悉网络的老师们或许知道有一个网站叫“作业宝”,还有一个网站叫“问他”,这都是替中小学生解答作业的。有条件、又有想法的学生在今天完成家庭作业时,再也不要像过去那样冥思苦索了,他们可以找度娘,可以问搜狗,可以上“作业宝”,可以去“问他”„„而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检查他们的作业本,要求学生家长给作业签字,岂不可笑?当我们一旦发现学生作业答案是从网上搜索来的时候,还恼羞成怒:这不是抄作业吗?可谁也不会去想,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利用网络寻找作业答案的行为,究竟是应该训斥,还是应该鼓励,或是引导?我们的家庭作业又应该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的改变?

在今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作业已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他们本就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50后、60后充其量只是网络世界的移民而已。问题是,原本也是原住民,至少是最初的移民的90后、80后、70后的中小学教师居然对网络背景下的学生知识的来源也缺乏清醒的认识,恐怕所谓“可能会下岗”的言论就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网络、手机原本就是工具,问题在于是我们使用这些工具,还是让我们成为它们的工具?我一直以为,既然目前在许多学校不可能做到人手一台Ipad,那智能手机是不是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呢?至少有些我们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东西,学生忽然问到了,其他的同学也不知道,字典上也没收录,教室里又没有电脑网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手机拿出来找一下度娘,问一下搜狗,问一下“问他”不就解决了吗?我们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靠小聪明来帮忙了:“这问题搁置一下,明天我们再来讨论!”——这种以故弄玄虚来掩盖无知的把戏,一旦玩多了,早晚是要穿帮的。

我们要明白的是,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在知识层面将无任何优势,当学生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老师的半桶水完全失去了意义。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构造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叫做训练。所以说,未来教师的有可能的体育教练型的,需要为学生制定一对一的训练计划。

悲观一点的看法是:一对一的考试能力训练计划。

乐观一点的看法是:为了将来的分工与合作的能力训练计划。

大数据背景下,作为教师基本功的阅读、命题的能力早已经慢慢地弱化了。梭罗如果再世,恐怕会发出人们不只是发明了工具,更让自己成了工具的工具的感慨了。这是教师站在“人”的属性意义上,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尴尬。

2.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荒蛮时代人们的知识主要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与社会;慢慢的,人们学会了书写,有了书籍,于是书籍成了人们知识的来源;再往下,出现了老师,有了学堂,人们的知识,就从老师和课堂那里来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有了无线电、收音机、电视、电脑、网络之后,人们知识来源的渠道就越来越多了。于是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脑、网络、电子白板、微格教学技术一拨一拨地走进了教室,也一拨一拨地离开了教室。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到今天,有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尤其是出现了智能手机后,学生的知识,再不必完全依赖书本、教师或课堂了。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圈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了。

现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学习的方式自然也随着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授受关系的教育——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老师出试卷,学生考试卷——再不是不可以撼动的了。

学习方式的变化势必带来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可悲的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技术,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时期:一味地拼时间,游题海,上班签到,下班签走,上班期间还有没完没了的巡查、通报。管理者更多地将精力转移到备课笔记检查、推门听课、教学质量分析(其实就是开会表扬和批评)上了。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老师们呢,也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了应付这些检查和考核上,很少有人还有精力用于研究学生、教材、课堂上,更不要说研究教育了。同时,作为教师基本功的阅读、命题的能力早已经慢慢地弱化了,我们几乎尴尬地陷入了一个离开了参考资料和电脑网络就无法进行教学的境地了。

在这个网络社会,一方面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单就阅读而言,我们的阅读已经没有了深度,我们的阅读更多的是“浅阅读”式的。微博不就是一句一句的吗?而且,这一句一句还往往是没有联系的,就是那最长的一句也超不过七十字——试问:即便是这一句,我们又有多少人、多少时候能耐着性子慢慢推敲呢?写的人一般不会,看的人更不会。我们关注的是抢人眼球的犀利的另类的词语,于是标题党出现了。

另一方面,信息又是陈旧的,冗余的,过剩的。甚至有些信息就是垃圾。比如有人读一个月某教育家的一本书,就出本《跟某某某做老师》;又读了一个月,再出本《跟某某某学做班主任》;也有年轻教师写了一年几年的博客,就出一本几本著作的,更有脑子灵活的,直接将QQ聊天、语音房闲扯整理成“专著”的;最典型的恐怕就是有些专家一个PPT讲几年、几十年,讲遍大江南北,讲成了“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著名教育家”的。

如果我们不明白,今天,知识已经不是最重的,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我们对学生的能力教育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死守那些所谓专家的信条,最终导致我们的不适应。

3.我们如何应对?

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和学校还是知识的权威和殿堂吗?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教师如何做教师?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要走进网络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许多情况下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比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否则,我们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沟通是会发生阻滞的。即便是“屌丝”、“打酱油”、“油菜花”之类的网络词语,看起来肤浅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走进网络,我们在原住民面前就永远只可能是一只“菜鸟”,即便是这样低层面的东西,我们如果一无所知,也是会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匹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去。我们如果真想要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我们就得走进幕后,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你成为他的帮助者,影响者。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强调的则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学习理念生活观念的引导者

有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时,网络催生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可以传播知识吗?当然可以。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游戏、动漫,充满惊奇险恶,迎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早已经将孩子们兴趣吸引过去了,某些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如影随形地传递给了孩子。这些知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帮助学生建立甄别和选择的理念和能力,正需要今天的教师来作为引导。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并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前提,以服务为方式,以分享为快乐。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学习理念的引导者,要在我们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是我们如何学习。上学不止是为了升学,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使得我们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个学生只把升学当做他的唯一目标。如果我们学校教师也只把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那是要出问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上吊,为什么最近有父亲因为孩子作业没完成就痛下毒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剖析,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剖析。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跑人

今天的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领跑者,要先学一步。我认为,所谓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有些知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所限,靠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我们这些教师去讲授。不要把那些专家的话都奉为神明,譬如一堂课只允许讲15分钟,15分钟能讲个明白吗?但是换过来讲,有些问题需要讲15分钟吗?这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经常讲,我们要用学生明白的话讲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好比我们要从哲学的层面和社会学的层面与学生谈教育、谈人生,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没有一个哲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好教师一定是这样的。是能让学生明白,往同一个目标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路径的。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要明白的是,这路径是要在我们的引领下由学生自己探寻的。这当中,需要分享的,就是我们的经验。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合作学习这个词语对我们而言,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合作学习更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具体的个别化指导,因为不同的人学习的情景和背景是不一样的,他的出生,他的人生经验,尤其是他前一个学段所在学校教学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实验小学的学生跟乡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结构肯定会不一样。我师傅曾经常讲,城里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比比,什么都不一样,就连看的广告多少都不一样,你看看城里的孩子,出门就看到广告,乡下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什么,是田野,天空,不一样的。

指导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化的。我们经常讲头脑风暴,但它还是有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组织者,不仅是课堂组织者,同时他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校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恐怕是要设法把学生的“知”与“行”从网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会解决“知”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行”,基于网络的探究也只是探究而已。如何做?如何实践?我相信这是教师们大展宏图的新领域。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

如何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跟教材的内容,跟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当下的社会事件组织起来?在这点上我是比较擅长的。我每到一个地方讲课,我都会很自觉地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最近发生的事件跟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好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敏感,所谓教学敏感,就是遇到某个社会问题,你就思考是否有教育教学价值。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有教学价值的,更不能所有的资源都有教育的价值,尤其是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敏感。

我们应该牢记,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是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我们不要奢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了,很多人恐怕连命题的能力都已经弱化了,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情况。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又往往缺乏这个意识,都以为自己是高等师范毕业的,自己所毕业的是所谓的名校,自己的教学难道还有问题吗,难道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更要要能够潜心阅读,滤过无关

今天的教师需要做到:一边积累,一边捡选

对于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微博微信上的只言片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它们积攒起来,所谓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就是积累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克服的就是一经而过、熊瞎子掰玉米式的阅读,或者用我的表述来说,叫“博客式阅读”。我们要慢慢地养成把自己的经验知识积累起来习惯。

我们的电脑、手机用了一段时间就要更新,就要杀毒,就要删除冗余信息和浏览痕迹,提升机器的运转速度。零零星星电脑要杀毒,要删除那些上网的痕迹,要把垃圾给清除掉。如果我们不定期对吸收的信息中的垃圾病毒实施清除,就不仅会影响我们“头脑”这部机器的运行速度,甚至会使这部机器瘫痪死机。及时清理机器,绝不只是为了将那些有用的信息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将那些信息勾连起来——专业术语就是“关联”与“建模”。

这当中对信息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一辆很高档的轿车,你将什么都塞进去了,那就变成一辆垃圾车了。进入一辆豪华汽车的用物,是一定要跟这车子相匹配的。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筛选、删除、关联、建模,是要建立在教育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的。

保持纸质书刊阅读的习惯,我们买的书,一定要让它真正地成为“我的书”,这个话貌似很哲学。所谓“我的书”是非读不能成的。我们经常讲把书读厚,把书读薄。如何读厚,又如何读薄?这是要花功夫的,比如批注圈点就是读厚的一种,根据批注写出来的阅读体验就是读薄。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见识、思考融在其间,有充分的闲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大数据时代,我们恐怕更需明白“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梭罗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最终应朝人生导师的方向努力

在这个离不开网络与手机的时代,教师的作用绝对不会像某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虚无。相反的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一个人,一天到晚总是面对着冷冰冰的荧屏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一定是清楚的。

我之所以认为今天教师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还不只是出于对孩子们总是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担忧,更出于我们对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的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升学,教学也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帮助人认识和理解人生,教学重要作用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有责任帮助和指导他们去筛选和建构,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们的作用绝对不是让他从60分考到70分,70分考到80分,99分考到100分。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早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一步,几步了。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然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我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东西就在这里,仅此而已。

第三篇: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一般的解释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出现有人曾这样预言,随着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弄不好是会下岗的。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呢?

对此,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我想说的是,当下这个“大数据”环境究竟会给我们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要走进网络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许多情况下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比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否则,我们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沟通是会发生阻滞的。即便是“屌丝”、“打酱油”、“油菜花”之类的网络词语,看起来肤浅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走进网络,我们在原住民面前就永远只可能是一只“菜鸟”,即便是这样低层面的东西,我们如果一无所知,也是会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匹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去。我们如果真想要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我们就得走进幕后,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你成为他的帮助者,影响者。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强调的则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学习理念生活观念的引导者

有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时,网络催生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可以传播知识吗?当然可以。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游戏、动漫,充满惊奇险恶,迎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早已经将孩子们兴趣吸引过去了,某些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如影随形地传递给了孩子。这些知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帮助学生建立甄别和选择的理念和能力,正需要今天的教师来作为引导。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并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前提,以服务为方式,以分享为快乐。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学习理念的引导者,要在我们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是我们如何学习。上学不止是为了升学,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使得我们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个学生只把升学当做他的唯一目标。如果我们学校教师也只把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那是要出问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上吊,为什么最近有父亲因为孩子作业没完成就痛下毒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剖析,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剖析。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跑人

今天的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领跑者,要先学一步。所谓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有些知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所限,靠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我们这些教师去讲授。不要把那些专家的话都奉为神明,譬如一堂课只允许讲15分钟,15分钟能讲个明白吗?但是换过来讲,有些问题需要讲15分钟吗?这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们要用学生明白的话讲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好比我们要从哲学的层面和社会学的层面与学生谈教育、谈人生,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没有一个哲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好教师一定是这样的。是能让学生明白,往同一个目标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路径的。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要明白的是,这路径是要在我们的引领下由学生自己探寻的。这当中,需要分享的,就是我们的经验。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合作学习这个词语对我们而言,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合作学习更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具体的个别化指导,因为不同的人学习的情景和背景是不一样的,他的出生,他的人生经验,尤其是他前一个学段所在学校教学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实验小学的学生跟乡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结构肯定会不一样。我师傅曾经常讲,城里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比比,什么都不一样,就连看的广告多少都不一样,你看看城里的孩子,出门就看到广告,乡下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什么,是田野,天空,不一样的。

指导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化的。我们经常讲头脑风暴,但它还是有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组织者,不仅是课堂组织者,同时他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校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恐怕是要设法把学生的“知”与“行”从网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会解决“知”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行”,基于网络的探究也只是探究而已。如何做?如何实践?我相信这是教师们大展宏图的新领域。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

如何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跟教材的内容,跟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当下的社会事件组织起来?。一个好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敏感,所谓教学敏感,就是遇到某个社会问题,你就思考是否有教育教学价值。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有教学价值的,更不能所有的资源都有教育的价值,尤其是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敏感。

我们应该牢记,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是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我们不要奢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了,很多人恐怕连命题的能力都已经弱化了,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情况。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又往往缺乏这个意识,都以为自己是高等师范毕业的,自己所毕业的是所谓的名校,自己的教学难道还有问题吗,难道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最终应朝人生导师的方向努力

在这个离不开网络与手机的时代,教师的作用绝对不会像某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虚无。相反的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一个人,一天到晚总是面对着冷冰冰的荧屏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一定是清楚的。

我之所以认为今天教师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还不只是出于对孩子们总是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担忧,更出于我们对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的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升学,教学也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帮助人认识和理解人生,教学重要作用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有责任帮助和指导他们去筛选和建构,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们的作用绝对不是让他从60分考到70分,70分考到80分,99分考到100分。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早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一步,几步了。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然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我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东西就在这里,仅此而已。

第四篇:2016年4月25日《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讲座

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来台演讲中就提到,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数据科技。

一、大数据的概念

1.大数据(big data)定义,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如数据库)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2.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要求实时性强、数据所蕴藏的价值大。

3.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对数据的“加工能力”。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就信息的存储、数据计量单位而言,按照进率1024(2的十次方)来计算,已从从bit、Byte、KB、MB、GB、TB发展到PB、EB、ZB、YB甚至BB、NB、DB来衡量。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采集也不再是技术问题,只是面对如此众多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其内在规律。

我们的时代已从信息时代步入大数据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什么? 如何通过大数据更好的教育学生? 大数据对于教育是福还是祸 ?这些将会是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

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是大数据变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从课堂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到现在“视频再教育”。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制定学习进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网上做题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传统课堂不再讲解新课,而成为学生当堂做作业、讲解问题或做实验的场所。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由很多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所组成的。MOOC是翻转课堂的升华,很多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开放了在线教育课程。MOOC学习模式已在高等教育得到迅速推广,很多高校可以通过选修MOOC获得学分、进入正轨教育的程度。

而微课程是对翻转课堂的回应,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微课程是教学视频浓缩精华的微型课,主要用于学生的前期学习,目前,微课程已开始影响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实践。微课程实践的积累,将导致微课程群的形成,微课程群的应用又会形成新的应用数据,将有利于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发现与预测的创新应用。可以说,教育领域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

三、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的优质化将更加普及

由于大数据的广泛使用,随便在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将会更加广泛的普及,每一个角落甚至都得到顶级教师的教学知道。其教育的内容上演示,都可以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显得更加深刻,明白,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必要的曲扭将大大的减少,教育的情景化趣味性将会大大的增强,学习自然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2.教育内容上选择性更大

过去由于我们的教育条件有限,不可能给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多国家好地区进行探索性的实践,目前在我国也有一些高校和小学也在进行一系列的常识,根据传统的教育观念设置课程,同时也提供了无限多门课程提供自己选择的方向。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点击学习全球名校的课程进行进修。

3.教育过程中的个人化更强

人和人之间的学习上的差异不再让教育工作者困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还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学生提供全面合适的课程,同时也不会再像工业化时代一样让学生每一门功课都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到了什么程度完全是个人的隐私。

4.教育单位的分层会更加细化

学校的教育是随着社会化的工业而诞生的,也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变化,学校不会再是简单的根据年龄来进行学龄的分化,会逐渐成为一个教育的辅助平台,教育内容是专门化的机构,更高更多层次的青少年宫一类性质学校将会慢慢取代传统意义的中小学校。学历教育将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慢慢淡化,反之,社会对于人实际的学习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将会要求更加精准。

四、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

随着大数据时代出现,有人曾这样预言,随着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弄不好是会下岗的。

当我们孩子天天拿着IPAD,随时随地搜索、了解各种知识、资讯时,他们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从“50后”到“80后”的教师,充其量只是网络世界的移民而已。

当我们的学生有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后,学生的知识,再不必完全依赖书本、教师或课堂时,过去那种授受关系的教育——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老师出试卷,学生考试卷——还有多大的存在必要呢?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学校、教师并没有做好准备。有人说,我们今天不在网上就在上网的路上,可是学校却明确规定学校不许有Wifi,不准上网,不得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技术,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时期:一味地拼时间,游题海,上班签到,下班签走,上班期间还有没完没了的巡查、通报。管理者更多地将精力转移到备课笔记检查、推门听课、教学质量分析(其实就是开会表扬和批评)上了。

面对这样的大数据环境,教师和学校还是知识的权威和殿堂吗?当下的“大数据”环境,究竟会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准备好了吗?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教师如何做教师? 1.大数据时代,教师要走进网络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许多情况下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比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否则,我们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沟通是会发生阻滞的。即便是“屌丝”、“打酱油”、“油菜花”之类的网络词语,看起来肤浅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走进网络,我们在原住民面前就永远只可能是一只“菜鸟”,即便是这样低层面的东西,我们如果一无所知,也是会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匹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去。我们如果真想要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我们就得走进幕后,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你成为他的帮助者,影响者。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强调的则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2.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引导者

有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时,网络催生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可以传播知识吗?当然可以。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游戏、动漫,充满惊奇险恶,迎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早已经将孩子们兴趣吸引过去了,某些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如影随形地传递给了孩子。这些知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帮助学生建立甄别和选择的理念和能力,正需要今天的教师来作为引导。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并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前提,以服务为方式,以分享为快乐。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学习理念的引导者,要在我们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是我们如何学习。上学不止是为了升学,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使得我们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个学生只把升学当做他的唯一目标。如果我们学校教师也只把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那是要出问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上吊,为什么最近有父亲因为孩子作业没完成就痛下毒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剖析,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剖析。

3.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做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跑人

今天的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领跑者,要先学一步。我认为,所谓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有些知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所限,靠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我们这些教师去讲授。不要把那些专家的话都奉为神明,譬如一堂课只允许讲15分钟,15分钟能讲个明白吗?但是换过来讲,有些问题需要讲15分钟吗?这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经常讲,我们要用学生明白的话讲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好比我们要从哲学的层面和社会学的层面与学生谈教育、谈人生,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没有一个哲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好教师一定是这样的。是能让学生明白,往同一个目标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路径的。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要明白的是,这路径是要在我们的引领下由学生自己探寻的。这当中,需要分享的,就是我们的经验。

4.大数据时代,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合作学习这个词语对我们而言,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合作学习更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具体的个别化指导,因为不同的人学习的情景和背景是不一样的,他的出生,他的人生经验,尤其是他前一个学段所在学校教学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实验小学的学生跟乡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结构肯定会不一样。我师傅曾经常讲,城里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比比,什么都不一样,就连看的广告多少都不一样,你看看城里的孩子,出门就看到广告,乡下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什么,是田野,天空,不一样的。

指导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化的。我们经常讲头脑风暴,但它还是有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组织者,不仅是课堂组织者,同时他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校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恐怕是要设法把学生的“知”与“行”从网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会解决“知”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行”,基于网络的探究也只是探究而已。如何做?如何实践?我相信这是教师们大展宏图的新领域。

5.大数据时代,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

如何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跟教材的内容,跟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当下的社会事件组织起来?在这点上我是比较擅长的。我每到一个地方讲课,我都会很自觉地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最近发生的事件跟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好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敏感,所谓教学敏感,就是遇到某个社会问题,你就思考是否有教育教学价值。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有教学价值的,更不能所有的资源都有教育的价值,尤其是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敏感。

我们应该牢记,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是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我们不要奢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了,很多人恐怕连命题的能力都已经弱化了,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情况。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又往往缺乏这个意识,都以为自己是高等师范毕业的,自己所毕业的是所谓的名校,自己的教学难道还有问题吗,难道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6.大数据时代,教师更要能够潜心阅读,滤过无关 今天的教师需要做到:一边积累,一边捡选。

对于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微博微信上的只言片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它们积攒起来,所谓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就是积累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克服的就是一经而过、熊瞎子掰玉米式的阅读,或者用我的表述来说,叫“博客式阅读”。我们要慢慢地养成把自己的经验知识积累起来习惯。

我们的电脑、手机用了一段时间就要更新,就要杀毒,就要删除冗余信息和浏览痕迹,提升机器的运转速度。零零星星电脑要杀毒,要删除那些上网的痕迹,要把垃圾给清除掉。如果我们不定期对吸收的信息中的垃圾病毒实施清除,就不仅会影响我们“头脑”这部机器的运行速度,甚至会使这部机器瘫痪死机。及时清理机器,绝不只是为了将那些有用的信息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将那些信息勾连起来——专业术语就是“关联”与“建模”。

这当中对信息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一辆很高档的轿车,你将什么都塞进去了,那就变成一辆垃圾车了。进入一辆豪华汽车的用物,是一定要跟这车子相匹配的。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筛选、删除、关联、建模,是要建立在教育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的。

保持纸质书刊阅读的习惯,我们买的书,一定要让它真正地成为“我的书”,这个话貌似很哲学。所谓“我的书”是非读不能成的。我们经常讲把书读厚,把书读薄。如何读厚,又如何读薄?这是要花功夫的,比如批注圈点就是读厚的一种,根据批注写出来的阅读体验就是读薄。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见识、思考融在其间,有充分的闲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大数据时代,我们恐怕更需明白“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梭罗语)。

7.大数据时代,教师最终应朝人生导师的方向努力

在这个离不开网络与手机的时代,教师的作用绝对不会像某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虚无。相反的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一个人,一天到晚总是面对着冷冰冰的荧屏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一定是清楚的。

我之所以认为今天教师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还不只是出于对孩子们总是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担忧,更出于我们对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的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升学,教学也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帮助人认识和理解人生,教学重要作用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有责任帮助和指导他们去筛选和建构,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们的作用绝对不是让他从60分考到70分,70分考到80分,99分考到100分。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早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一步,几步了。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然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我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东西就在这里,仅此而已。

第五篇:浅评凌宗伟《听听那冷雨》一课

浅评凌宗伟老师《听听那冷雨》一课

刘芳 2011213018

2011年10月31日上午,我有幸观摩了凌宗伟老师的公开课——《听听那冷雨》,听凌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课品如人品是他给我最大的感受。他的课不是做秀,也没有卖弄,课堂在他科学而巧妙的引导下,显得那么的轻松与自然,那是一种朴实,但却无比真实的美,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让人不得不被他深厚的教学功底所折服。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即使身经百战,且身为校长的凌宗伟老师也不例外。从他的课堂可以看出,凌老师在上课之前虽然没有写教案,但毫无疑问,他的准备是相当充足的。教师备课备什么?备学生自是不必说,但是一个江苏的老师来浙江上课,面对的都是陌生的学生,对学情不可能有太多的了解,因此,就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了,这就要求凌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应对各种可能。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烂熟于胸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这一点上凌老师做得很不错,本来,选择《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来上公开课,其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但凌老师经过不懈努力,在熟读课文很多遍的基础上,还加以了细细的品味与分析,他不但对教材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而且还进行了课外拓展,上网查了不少补充资料,以一种非常负责的态度,把课文中的删节部分也找出来,然后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以便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易懂,而且能够使学生对文章加以准确掌握以及整体把握。

凌老师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在对文本进行认真推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因此,我认为这也是凌老师的教学艺术。

一堂优秀的公开课,课前的准备,即备课环节自然相当重要,但真正的上课环节更重要,教学环节能直接充分展示一个老师的教学技能和相关素质。

在作秀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当今社会,作为特级教师兼校长的凌宗伟老师并没有赶时髦,他讲究的更多的是“实在”,在他的教学中,主要讲求的是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首先凌老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声如洪钟,个子不高的他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大有气势磅礴之感,这掷地有声的声音很富有吸引力。他一上讲台,我觉得这“气势磅礴”的声音就成为他特殊的导入了,原来,有时候导入并不需要玩各种各样的花样,富有吸引力的声音同样具有与导入相当的效果。

凌老师的教学过程也很讲究实效,他从主题基调类似的余光中《乡愁》一文引入,一开始就奠定好了感情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5分钟预习浏览课文,让学生对重难点和疑问点进行“圈点划句”,并把自己感觉写得好的、有感慨的地方勾出来。这短短的5分钟,任务似乎看起来不少,但确实是可以并行着完成的,这不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因此不能不说,这沉默的5分钟,是很有实效的沉默,是思想“爆发前的沉默”。

果然,沉默之后就是“爆发”了,同学们对自己看过文章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凌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有所评论,学生回答的准确,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继续去探求;学生回答错误,给予鼓励,让学生不灰心放弃,继续 争取做好;这种即时评价很有价值,如果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和指导,他们就会产生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继续做出积极的努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即时评价,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效果也最理想,这一点上凌老师做得相当好,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评论有点不留痕迹之感,一点也不显得生硬,似乎都是自然生成,很多时候,他会在肯定之后加以适当的拓展,由学生的发言引出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即做到了即时评价,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一切做得不留痕迹,真可谓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了。

凌老师的课,另外一个特点是探究性学习,他先要求学生思考,提出各自的疑问,再根据学生的疑问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这就坚持了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凌老师就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与拓展,而且借机不留痕迹地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当然,这样的教学突发情况比较多,如果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没有深厚的学识修养,是很难把握的,但凌老师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凌老师在深入分析完课文,学生也对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感情有了准确把握,并把握了关键词“冷”,懂得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后,让学生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适时地运用了这一教学艺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朗读,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同时,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体会到文章的妙处,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最后凌老师利用黑板上的重点板书对课堂进行了小结,重点圈出了“听听那冷雨”里面的“冷”字,根据加入的被删节段落,还借机进行了阅读方法教育,要求学生阅读阅读一定要立足全文,并要细细品味语言,同时,要充分利用工具书以及课本注释。凌老师的小结精炼而不落俗套,适时的拓展,不但教了学生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

另外,凌老师敢于怀疑教材,这堂课对《听听那冷雨》中删节段落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阅读讲究整体效果,不该删除本段落,另外该有注释的地方,也没有做到完善的注释。敢于怀疑教材,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

总之,凌老师的课堂,看似没有章法,纵横交错,实则形散神聚,很值得细细品味,也很值得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下载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的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考试题库

    我们的大数据时代 (一) 单选题(每题2分) 1. 下列关于舍恩伯格对大数据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A. 数据规模大B. 数据类型多样C. 数据处理速度快D. 数据价值密度高 2. 下列关于大数......

    今天我们这样做老师

    今 天,我 们 这 样 做 老 师 ——读卢志文《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通化县第八中学 付文暄对于一个刚刚从教三年的青年教师来说,谈什么是教育似乎是很空洞的话题。但是对于......

    今天,我们这样做老师

    今天,我们这样做老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在这个家乡杏花烂漫时节,我们聚于栖凤山掩映的美丽校园中,畅谈自己的杏坛人生故事,这是无比的激动与自豪的。 我给大家带来的演......

    今天我们这样做老师

    今 天,我 们 这 样 做 老 师涧头集镇新庄小学潘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面对自己和他人,总有失意和慨叹,他当了科学家,他做了文学家,他成了奥运冠军,那么我呢?我不能告诉你人生的答......

    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今天我是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来谈做老师的体会。我给自己出的题目是: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老师一、教师要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为......

    大数据时代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大数据时代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当今世......

    《我们的大数据时代》考试题目及答案(共五篇)

    我们的大数据时代 (一) 单选题(每题2分) 1. 下列关于舍恩伯格对大数据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A. 数据规模大B. 数据类型多样C. 数据处理速度快D. 数据价值密度高 2. 下列关于大数......

    2016大数据时代社群营销我们应该做神魔

    2016大数据时代社群营销我们应该做神魔?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这个自古流传的成语,很大程度的印证了社群营销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无论对于谁来说,只有当你的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