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进步示范村考核细则
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考核标准
一、基础设施好:四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功能齐全(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有阅览室、科技培训室、有一定基础的图书和电脑、有便民超市)。
二、经济发展好: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骨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有年现金收入10000元以上的项目;村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并逐年增加。
三、社会事业发展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和农业科技普及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新农合参合率达90%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四、村民生活好:农民人均收入高于本县平均水平;60%以上的农房进行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改造,基本消除危房;95%以上的农户不缺粮、不缺肉、节日有酒饮。
五、生态环境好:主要自然村落民族特色突出、村落整洁;绿化、卫生在本地区领先,人居环境优良。
六、文化活动好:建有村文化活动广场、有体育娱乐设施或场所;建有业余文化队伍、经常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七、民族团结好:有兼职村干部负责民族宗教工作、民族团结内容纳入了村规民约;建有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宣传专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无因民族宗教因素引起的事件和民族纠纷、无邪教传谣、无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无信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
八、村级领导班子好:村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坚强有力、村全面工作被当地党委政府认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项制度健全、财务、村务公开;村民对村级领导班子满意度达80%以上。
以上八大项二十七个子项考核总分100分。
2011年有可能完不成的项目:
1、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原因开工时间较迟,冬天不能施工,双阳冰冻严重。
2、农户风貌改造有可能完不成,因规划时间短,农户准备不充分,延迟了施工进度。
3、百果村两个社的连接公路有一定困难,因为要等到农作物收获以后才能动工,但在年底能完成任务。
第二篇:民族示范村资料
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同云南的省情结合起来,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形式多样创建方法,在广大民族地区农村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在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重的结合部地区探索创建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三种模式”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省覆盖面不断扩大,已有930多个示范村寨和25个城市示范社区受益其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快了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毅对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因地制宜,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副省长、省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平指出,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云南这个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从“局部”到“全面”
农村民族工作内容不断拓宽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省不少民族村寨正全力摆脱贫穷和落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这为农村民族工作提出了新问题,促使我省不断提升农村民族工作层次,改进工作方法。
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腊者村风光秀美、民族风情多样,但这里的布依族群众却长期守着好山好水“苦熬穷日子”。腊者村110户495人全是布依族,过去,腊者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许多人家穿衣吃饭靠救济,这里的贫困情况在当地“出了名”。
腊者村的变化始于2009年,当年腊者村被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点。民族团结示范村实施以来,罗平县整合资金,邀请省布依族学会的专家论证指导,围绕“民族团结、民俗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对腊者村进行规划,围绕“布依族民族文化生态村”主题整体推进村庄建设,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建设,如今腊者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修建了安居房,铺就了水泥路,村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增收渠道,种起了菜,养起了牲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
腊者村的变化绝非偶然,它是我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标志和反映,是我省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使全省930多个村寨发生了可喜变化,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成为全省民族地区的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民委系统就按照民族关系好、领导班子好、经济发展好、社会
治安好、村容村貌好、教育科技好“六好”的标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整村推进的扶贫攻坚模式。选择民族关系协调任务较重或多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
从2006年起,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一条进村入户硬板路,一个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培育一至二个增收项目,每户都有安居房,每户都能用上洁净自来水,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等建设内容,省民委开展了新一轮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
截止2011年,省级共投入约2.5亿元,创建了930多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全省各民族地区始终把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特殊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和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作为创建活动的主要任务,在民族团结示范村、示范区,开展了以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整治、安居危房改造、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村规建立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探索了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和途径,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并充分发挥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欢迎。
从“管理”到“服务”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方法不断改进
走入昆明市五华区顺城街,你能看到高大的楼宇,繁华的街道,一派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景象。这是昆明最核心的商业区,辖区内拥有昆明首家5A级写字楼顺城双塔、王府井百货等一批高端商业项目,这一区域同时也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集聚社区。辖区内居住着汉、回、白、彝、壮等15个民族,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约占40%,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明德民族中学等一批民族单位坐落于此。
时代发展,城市变迁,对城市民族社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在“霓虹灯下”做好民族工作成为新的挑战。
顺城社区通过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民族工作与城市发展的对接。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和有力措施,有效带动了社区内各民族团结奋发,繁荣发展的积极性,现在的顺城社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楼宇经济的先行社区、民族团结的模范社区、宗教和顺的窗口社区”。
创新是应对挑战,破解难题的最好手段,提升服务是最有人情味的管理。
19岁的王晓兴没有上过学,2009年她在昆明市盘龙区桃源社区党总支书记谢丽梅的劝说下参加了桃源社区的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班。在培训班里,她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劳动法、合同法,第一次开始有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也第一次知道女孩和男孩一样
平等。
为了让这些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社区创建了进城务工少数民族之家,经常为他们举办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妇女维权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现在,桃源社区已成为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温馨大家庭,让众多民族同胞在都市中寻找到了归属感。
创新和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是新题目,为做好“作业”,各有各的招。
昆明市盘龙区和平社区成立了社区工会、“女人街”联合工会、社区妇联、社区残联等群众性组织,并联合社区38家公共单位,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实行“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增设党群服务窗口、少数民族接待窗口、流动党员服务站,为社区居民及商户提供最好最便利的服务。
昆明市西山区复兴社区以创文明城市、创民族团结为契机,平整院内地面、种植景观作物,使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提高;开办了民族之家,130平米的民族学校满足了各民族对于各种知识的学习;利用辖区内优良医疗资源,开办民族健康知识讲座。一系列的贴身服务,不仅让老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变化,更让外来人员体会到社区的温馨。
2002年以来,以昆明、曲靖、玉溪等市为重点,按照“五好”标准,在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联系卡、少数民族联络员、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培训、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制度,将城市民族工作延伸到社区。
目前,昆明市已选取10社区开展省市区三级联创共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其中,盘龙区金星社区被国家民委设立为“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官渡区和平路社区创办了全国首份《社区民族团结报》,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把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拓展到官渡幼儿园,以“小手拉大手·携手促和谐”为主题,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全省其他15个州市也已选择州市府所在地的一个社区作为试点开展创建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为全省民族工作扎根社区、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开创了崭新的局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封闭”到“开放”
跨区域示范区建设应运而生
云南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众多少数民族散居其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各区域对外交流不断增长,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人员交流迅速增加。这给区域内更好地推进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统筹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呼唤新的民族工作方法。
为满足各民族和不同区域对外交流的需要,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管理模式在我省应运而生。近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层次和规模,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重的结合部地区探索创建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两个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一个是集历史、民族、宗教、原战区、边境多因素为一体的平远地区,该区域包括文山、砚山2个市县6个乡镇,汉、壮、苗、彝、回、傣等6个民族,总人口21.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5.31万人;另一个是包括麻栗坡县天保镇、猛硐瑶族乡、国家级口岸天保口岸、国营天保农场在内的老山片区,该地区涉及6个民族,3.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
文山州在省民委的帮助和支持下,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开创性地把这两个地区作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文山州在上述两个地区内,以实施“宣传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平安创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六大工程为主线,以开展“手拉手·兄弟情,心连心·鱼水情,肩并肩·爱国情”三项活动为载体,通过创建活动,使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加强,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民族团结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
文山州所开展的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所积累的经验将为我省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继文山之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沙甸地区也开展创建活动,出台了创建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提出围绕以“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创建“组织建设、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四个模范为主线,以“热爱伟大祖国,构建和谐关系,建设美好家园”三大活动为主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典型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随之而来的玉溪市,把推进华宁县盘溪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导组,编制了71个项目建设规划,将盘溪镇区域所辖的17个行政村全部纳入示范区建设,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民生推进、生态建设、城镇化建设、技能提升、和谐文明、基层组织建设”八大工程为主线,开展“宣传教育强意识、民族团结一家亲,平安盘溪共同建、警民共建心连心,扶贫帮困献真情、结对联创共富裕,传统节日谱新歌、宗教和谐保稳定”为载体,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示范区创建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我省在部分民族工作“热点”、“难点”地区开展的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探索出了又一条民族工作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简单”到“复杂”
创建形式丰富多彩
“桃源广场也玩泼水节。”这一消息让社区内居民颇感意外,这意味着不用去千里之外的西双版纳,也不用去城市南端的民族村公园,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放肆”地把水玩个够。
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办事处桃源社区在泼水节来临之际,在桃源广场组织的泼水节活动受到了群众欢迎。
泼水节上,在城市工作的傣族青年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洒,互祝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喊声和鼓锣之声响彻盘龙江两岸,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吸引了众多周边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
人们很难把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泼水节活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联系在一起。然而,通过这一简单活泼的泼水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却很好地展示了我省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不断推动工作模式创新的重要转变。
“思想通了,行动就快了。”这是不少民族干部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中的切身体会。
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活动纷纷在全省各地开展。
今年6月7日,在民族团结誓词碑所在的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行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总工会、共青团云南省委、省妇联共同组织的以“团结奋斗、繁荣发展”为主题的“云南省民族团结宣传周”启动仪式。
民族团结成就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巡回演讲座谈会等活动在全省范围开展,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有效地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风尚,促进全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进。
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邦节、傣族泼水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机和载体,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各民族交流融合,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云南民族出版社和德宏民族出版社坚持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图书,及时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中间。
不仅要让民族同胞看得见,还要让他们听得懂。
全省46座广播电台每天坚持用1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坚持用民族语言宣传民族团结进步。
我省各地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普洱市以2006年宁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契机,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民族团结园,与有关部门联合拍摄了大型电视专题片《民族团结丰碑》。
如果说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是在民族地区“流动”,那么,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就是让创建活动在民族地区“驻守”。
从“探索”到“经验”
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7月1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在我省民族工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将为迪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迪庆创新了用法律促进和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举措,众多的工作探索和措施创新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不断涌现。全省各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逐步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措施和方法。
各地加大利用法律法规促进示范区建设力度,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了《关于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的实施意见》,文山州出台了《关于在全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
帮助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同胞生活,成为全省各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共同选择。
各地始终把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特殊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和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作为创建活动的首要任务,在民族团结示范村、示范区,开展了以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整治、危房改造、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村规建立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
在城市示范社区,开展了以少数民族法律维权服务、矛盾纠纷调处、建立一站式服务、提供劳务培训等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使创建活动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团结是基础。
我省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任务,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稳定的问题,不断发展各民族大团结。
我省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广,到2010年已覆盖到全省所有州、市、县(区),1335个乡(镇)、9929个村委会和社区、205个企业、33个农场、1890个宗教活动场所、920个其他活动场所;制定和完善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机制;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探索出了符合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
我省成立了从省到县的三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制定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统战部门协调指导、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主动参与、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级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统筹协调的联动机制;加强基层工作体系和工作队伍建设,乡(镇)建立了民族工作专兼职队伍,村(居)委会配备了民族工作联络员,一些社区建立了民族工作联络站。
实践证明,我省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措施行之有效。
通过示范创建活动,我省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不断增多,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各地涌现出一批模范典型。示范创建活动发挥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辐射效应。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比看得见的指标更为宝贵的是成功的经验。我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践中总结出5条成功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根本保证;二是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是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强大动力;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途径;四是大胆创新实践是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效方法;五是维护团结稳定是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永恒主题。
第三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汇报
**县**镇**彝族村认真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稳定、繁荣的工作方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煤炭产业,开展新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方面主要有五个亮点:
亮点一:解决“安居难”。为彻底解决新云、秧田沟、秤杆边3个自然村因采煤等因素造成房屋
开裂等地质灾害问题,**村以解决村庄绿化、房屋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生活现代化为重点,按照“农村城市化、村庄社区化、村民居民化、住房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争取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支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示范效应好、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团结示范村。采取上级补、财政挤、项目配、站所帮、社会捐、企业出、群众筹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2008年启动总投资2914.25万元的一期安居房工程。在总投资中,上级拨款1090万元,打厂沟煤矿、大炭沟煤矿、小河沟煤矿、打磨冲煤矿、**省兴云煤矿共捐资1600万元,村民每户只要交款2万元就可住上户型为120平方米的安居房。工程结束后,可统筹解决3个自然村313户1321人的房屋安居和地质灾害治理问题,保障群众有房居住,彻底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亮点二:解决“就学难”。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村多方筹措资金发展教育。2007年以来,新华煤矿、沟发煤矿、红土田煤矿、新寨煤矿率先筹集资金260万元,兴建了新华民族小学、新寨民族小学,投资400余万元建设**完小主教学楼、食堂。投资3700万元建设**民族学校,其中大炭沟煤矿捐资413万元、群众捐资20万元、兴云煤矿捐资20万元。现在主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阶梯教室等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主排水工程已完工,食堂、厕所工程正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预计8月份内完工,9月份即可招生。
亮点三:解决“出行难”。**村地处山区,群众居住分散,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8户。虽然靠近公路主干线的自然村都修通了公路,但仍然有3个彝族自然村未通公路,其中打磨冲自然村距主公路只有500余米,被一河阻隔,群众行路极为不便。村“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愁在心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该村的行路问题。镇党委政府协调资金15万元建桥梁,群众自发捐出土地,积极投工投劳,企业出动挖掘机械支援,新建了通车公路。厦卡自然村原有14户人家,有6户因交通用电饮水不便搬到坝区居住,尚有8户群众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人背马驮的原始生活。村干部多次进村做工作,动员群众捐出土地,村委会帮助修建进村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发展难的问题。丁家脑包自然村居住着6户群众,通村的是羊肠小道,村委会协调企业捐资60余万元修通了进村道路。
亮点四:解决“饮水难”。为解决人畜饮水及工程性缺水难题,**村投资1100万元,从法凹水库引水解决法凹、**、梨树坪等4个村委会16000余人的饮水及牲畜饮水问题。以厦卡村优越的水资源为基础,计划投入1200万元建设桂花小
(一)型水库,解决厦卡等村的人畜饮水、部分工业用水及灌溉问题,目前已投资30万元完成了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
亮点五:解决“就业难”。近年来,**村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安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村委会协调督促辖区内的10个私营煤矿、1个省属煤矿、8个煤炭加工转换企业,每个企业必须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100人就业,吸收一部分素质较高的中青年人才进入企业的管理岗位,许多群众靠到煤矿务工走上了致富之路。(
第四篇:民族法治示范村整改情况汇报
王母街道2018年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整
改情况汇报
县法制办:
根据黔西南州司法局、黔西南州民宗局《关于对“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等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州司通〔2018〕19号)文件精神,我街道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这次督查工作,责车由司法所、民政局、综治办组成专项迎接工作组,督查组于2018年3月27日对王母村开展督查,反馈出4点整改意见,现将王母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整改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督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
2018年3月27日督查组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考核,提出了4点整改意见:一是材料缺村民小组切实发挥作用的印证材料;二是第十届村民委员会选举缺使用何种方式进行选举的情况说明;三是民主协商部分村委会报告工作缺签到册、会议纪要等内容;四是民主管理部分村务、党务公开缺监督委员会盖章。
二、整改工作情况
王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本次督查工作,于3月28日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对督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立,明确专人负责,对整改意见进行逐项整改,截止目前,督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已整改完毕,迎检材料重新装档。
王母街道办事处 2018年5月21日
第五篇: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典型材料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奋力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定新乡堡堡寨村省级民族团结
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典型材料
堡堡寨村位于定新乡西北面,距乡政府9公里,全村总面积9.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全村共512户2030人(其中少数民族323户129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65%),现有党员45名。耕地面积2425亩,其中田94亩,林地面积4852.85亩,2013年人均收入3875元,村境内无矿产资源。年平均气温在15.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5.2毫米左右,属亚温热带气候。长期以来,堡堡寨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使该村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狠抓组织建设,巩固民族基础
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对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民族工作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二)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工作方面,该村采取多项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对村民开展教育。
一是以政策理论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工作,每次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具体抓。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村建设,主要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及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二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村农家书屋各类藏书8000余册的优势,对村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平安建设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手段,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9期、专题讲座6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风气进一步高涨。同时,结合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使各族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
三是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近年来,该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性村民入手,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班15期,参加培训的干部村民1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理、有文明、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村民。
四是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近年来,该村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2013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
(三)加强经济建设,助推民族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该村始终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发展村域民族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视村级经济发展,2013年,经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合上级扶贫资金及农户自筹资金260余万元,采取大户带头、散户参与的方式,成立了堡堡寨村养羊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饲养,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该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合作社湖羊存栏340头,以市场价计算,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二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该村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切实抓好传统农业工作,认真做好春耕、秋种生产,确保全村粮食产量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畜牧养殖业发展,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自然条件差、增收潜力小的村民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切实做好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群众增收致富和闯市场的本领,实现增收目标。
(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族和谐
一是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013年,该村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及乡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立足于村情实际,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了三新(即全村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坚持农村危房改造二最标准(即在安排确定改造对象时,以解决最困难群众基本居住环境为目的,改造最急需、最危险的房屋),全盘考虑、精心部署,按照危改对象的类别、等级,科学安排、有序推进,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据统计,该村2013年共完成连户路硬化242户8884.75米,完成院坝硬化266户16241.4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户,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助推和谐社会进程。堡堡寨村文化、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措施完善,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认真搞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积极做好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乡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保工作正常开展,2013年完成参保人数为557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力度,完成合医参保1399人。村内电力设施较完善,电力供给基本有保障。村村通、户户通卫星电视覆盖47%,村内移动通讯普及较好,基本实现全村覆盖。让全村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享受到了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取得的成效
(一)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该村各族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再教育,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目的、意义、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将其与推进各自工作结合起来,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狠下功夫,使广大群众深受其益,深得其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经济,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立足村情,科学制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将精力集中到治穷治愚、发展经济、建设小康上来,推动了全乡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堡堡寨村是一个多民族村。因此,今后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力维护和巩固现有局面的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村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首要任务,要紧紧围绕创建这个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和优势资源开发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基础教育地位不动摇,加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将民族教育作为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村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面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劳动技能等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和技能素质,推进实用科技技术的运用和普及。
(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清除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落实各项综治措施,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进行。
(四)积极开展与周边村的共建共创活动。积极加强与周边邻村的友好联系,以加强往来、深化了解、融洽关系、增进团结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共创活动,不断推动共创共建活动的深入进行,努力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切实巩固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