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创新与民族进步的演讲稿(范文模版)
创新与民族进步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数信学院10级数应1班的丁向东,我代表我们小组演讲的题目是创新与民族进步。下面是我们小组一起探讨的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迟早要灭亡,“地球村”总要注销他们的户口。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于创新的民族。打开五千年浩繁的古籍,先民们创造发明粲如群星,数不胜数。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兴旺感到自豪与骄傲,而这背后才是依靠创新才有了今天弘大的场面。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贯穿民族发展得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创新成果。
1.“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构筑起捍卫国家安全的防线。
2.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迈开了和平利用太空的步伐。
3.超级杂交水稻的成功培养,使中国粮食生产有了一个大的跨越。
4.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推广,使古老的中文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5.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以华为、海尔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昂首挺胸走出去。
事实证明,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高消耗、高污染到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取决于创新。创新,决定着能否有效解决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问题,决定着我们能否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
创新,我们需要自信,需要清醒,需要只争朝夕。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是不断自主创新的过程,即使还处于追赶阶段,落后的民族也有可能创新,而且创新是实现赶超的最佳途径。许多时候,不是我们缺乏创新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了,而是缺乏创新的魄力。
有梦想才有追求,敢冒险才有突破。翱翔蓝天之梦,托起了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业;畅游碧海之思,驱动了航海技术和舰船制造业„„。失去想象、安于现状,人类社会就会止步不前。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应该成为全民族的价值取向。
我们要大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创新。从中医中药、丝绸陶瓷、十进位制到“四大法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新不已,用智慧和汗水锻造出众多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创新成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世界在变,创新不变,创新决定着民族的进步,是一个进步的民族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一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变成现在的东方雄狮。
第二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大学作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我们大学而言变的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点。为了营造学校的创新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务处将以举办全校性的创新大赛为契机,唤醒大家的创新意识
第三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师中的创新教育,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渗透在平时的每一点、每一滴,学生的创新,也只有在长期的熏陶、培养、训练中,才会得以见成效。正如叶圣陶先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目标的概括:“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所以,广大教师更应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精神。珍惜每一次教育机会,自觉地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教学行为,真正开掘所有学生的创造潜力,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出他们闪耀的光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不墨守成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探索。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中。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行之有效,下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挖掘创新因素小学阶段的300 篇左右的课文,都是创造性的“文”,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的精神。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可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有关春天的课文很多,所以在进入春天这个季节之初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之时观察春天的特征,并提出问题:“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什么?自己找找看。”而后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进行情境讲述,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柳树,也吹绿了小草。”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各种树,也吹绿了路边的冬青。” 这时问题出现了,同学之间展开了争论,其中一个同学说:“不对,松树冬天也绿,冬青冬天也绿,不能说吹绿了各种树。”显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了新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过程中,你还会发现,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世界,却蕴藏着是非分明的辨别能力。正是在他们的争论中,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挖掘教材创新因素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堂上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讨论、提问。如生问:“距敌人那么近,那浓浓的棉布味儿,敌人怎么没闻到?”⋯.问题一提出,教室沸腾了,学生的眼睛“亮”了,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毫无顾忌的辩论。这些问题,有可能脱离了学习目标,但却是难得的创新活动。
二、利用自主权提供创新时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元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如《草船借箭》一文,主要描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设计陷害诸葛亮,要他三日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巧妙地挫败周瑜的计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思维特点分析周瑜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思维定式的影响,没有摆脱思维习惯的束缚。他认为:凡是箭都是造的,只要看好造箭材料,时间限制紧,即使诸葛亮有三头六臂,也将被置于死地,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样不仅深化了
对文章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在无形中从诸葛亮身上受到感染,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三、利用质疑培养创新习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课文,把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让他们通过讨论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完一曲后,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询问他是否就是大史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在讨论回答的各种答案中,创新火花处处可见。__广西教育A GVANGJSIH
GYAUYUZ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必然趋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性教育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并把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能是什么”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之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相互讨论时间,搞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的观点,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对敢于质疑或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使之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如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古井》这一课时就有这样一个片段:课文学完后,有一
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这个村子里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质会怎么样?”支老师面对这个问题,处理得非常正确合理,他巧妙地建构了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刘公岛、邓世昌这一资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引进了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样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增强创造力。其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讲授这一课时,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救人不仅要有勇气,还要讲究方法。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把缸砸破,让水外流从而救了人,教师若能提炼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定向思维的瓶颈中走出来。此外,教材中的曹冲称象也是一个创新实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等著名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像赵州桥这样人类创新的成果,也是生动具体的创新例子。教材中的创新资源除了表现为具体事例以外,还体现在一些语言当中。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照搬词典,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回忆生活,在特定语境之下去理解词句,运用词句,并且思考其多解多义,进而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能力。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教《飞夺泸定桥》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水流湍急”这个词语的:他先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具体描写大渡河“水流湍急”的一段话:“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撞击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然后引导学生凭借这一场景,从河水的色、形、声、状等具体形象展开想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水流湍急”的含义,这就使学生更深刻、更完整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
三、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如要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
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在上《回声》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回声这个自然现象,我制作了一组形象的动画: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只听见“扑通”一声,水面上立刻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砬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这一课件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的好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轻松松就认识了水的波纹,也为学生理解回声现象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四、开展创新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性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__
第四篇:四川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
《四川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教案设计
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小学
赵喜莉
目 录
教学目标:...............................................................................................................................3 教学重点:...............................................................................................................................3 教学难点:...............................................................................................................................3 教材分析:...............................................................................................................................3 学情分析:...............................................................................................................................3 教法学法:...............................................................................................................................4 课前准备:...............................................................................................................................4 教学过程:...............................................................................................................................4 导入:.........................................................................................................................................4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5 民族团结.....................................................................................................................................6 民族进步.....................................................................................................................................7 板书设计:...............................................................................................................................8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各民族学生互相尊重、爱护、彼此帮助的浓厚感情;促进青少年学生对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认识,从而承担起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
2、能力目标:理解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理解民族团结是四川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实现幸福生活的生命保障线;
3、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四川有56个民族生活,其中15个世居民族;了解四川主要民族地区的分布和主要民族自治地区;了解60年来民族地区的历史性发展的成绩;知道民族地区现实发展的势头和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民族团结和共建新四川。
教学难点:
我国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教材分析:
《四川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这一内容,是四川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可爱的四川》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课在该单元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四川精神的延续;知道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国家,四川的民族团结与进步是四川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实现幸福生活的保障;启下,是了解四川经济快速发展的开始。
学情分析:
经过了七年级上学期一学期的在校学习,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开始逐渐进入到状态中。但是由于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差,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加之《可爱的四川》是地方教材,学生重视度较低,教师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有利于教学。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学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讨论法等
课前准备:
学唱歌曲《爱我中华》;并通过上网、书报等各种方式查阅、了解民族地区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变化,以及本地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导入: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对,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四川也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四川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导入新课。(情境导入,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板书课题:四川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
1、同学们,不同的民族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在我国哪些地方做出了贡献吗?请大家阅读教材
P55-P56内容。(师多媒体展示一幅中国地图)边读边在图上指出来。(图文结合,形象直观)
这幅图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答,师小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师:想一想: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生答,师补充: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一体”是指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板书: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情感上为热爱祖国奠定基础)
2、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族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你知道四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吗?下面我们来分组抢答以下问题:
(1)、四川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阿坝藏族羌族、凉山彝族、甘孜藏族三个民族自治州;峨边彝
族、马边彝族、木里藏族、北川羌族四个民族自治县)(2)、你知道四川有多少个世居民族吗?各是什么民族?(15个。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汉族。)
(3)、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地,四川还对少数民族有哪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吗?
(①、少数民族参与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受到特殊保障,适当照顾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代表的比例;
②、帮助、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③、动员和组织汉族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各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
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
教师对表现好的一组表扬,其他的小组鼓励。板书:
民族团结
(通过抢答问题,突出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师小结: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保驾护航,才有了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多大的变化呢?现在就请大家把课前收集的资料,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成果。
3、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民族地区建国以来的发展变化。
(要求:分小组展示。)
师:一小组展示的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参与国家管理等; 二小组展示的是少数民族地区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三小组展示的是少数民族地区道路、交通的变化。
(通过让学生收集、展示资料,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归纳。)
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小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鼓励。师多媒体出示补充部分资料,展示四川的新发展。
4、同学们,这是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人民政府实施的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和彝区的“三房”改造,我们四川民族地区的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板书:
民族进步
师:由于有了各民族的团结,才有了我国的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实现幸福生活的生命保障线。但是,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阻碍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请大家看这些资料:多媒体显示:
(1)、2014年3月1日晚,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截至3月2日1时,暴力案件已造成28名群众遇难、113名群众受伤。
(2)、2013年4月23日,新疆巴楚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致15名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死亡。
请大家讨论:
(1)对于这种行为,你是怎样看待的?(2)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回答。师补充。
(通过反面的事例,让学生明白,违背人民、国家的意志,为所有人所不容;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同学们,少数民族离我们并不远,在你的身边也许就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就有回族的同学,羌族的老师。我们来完成活动。
5、活动与探究
学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学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6、师生共同小结全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四川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四川有15个世居民族;知道了四川的少数主要分布在哪里;知道了民族团结是我们四川、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发展,实现幸福生活的保障。我们要反对民族分裂的言行,维护民族团结。
板书设计:
四川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
1、“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2、民族团结
3、民族进步
第五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第十课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学习过程】【导学设计】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1: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的本质是什么?(2)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3)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探究2:2008年1月30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如何看待我国的农村综合改革?
(2)为什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探究3: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探究4:2008年1月5日,“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这对于更好地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条件和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的发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2)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归根到底与创新密切相关?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1.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因素。日本动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个性化强,要么极其夸张,充满喜剧效果;要么稀奇古怪,充满神秘色彩。中国动画片并非技不如人,关键是缺少创意、想象和个性。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事物即是过程,事物在运动中发展 b.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9年,中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30多亿亩,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以上事例说明()a.科技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只要种植杂交水稻就能解决全球的吃饭问题 d.科技的发展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近代以来我们落伍了,但是中华民族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成就的民族之一”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无条件的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4.美国《科学杂志》载文指出:“人类的长跑速度有 一定的极限,科学极限的例子也存在不少,但在更大的辉煌面前,有些神话都黯然失色,克隆技术就是 其中的一例”这段话的哲学启示是()
a.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b.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打开了破解生命奥秘的大门 d.极限是不存在的,极限只是人们的想象
5.当代毕昇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他立志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以上事例说明()
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科技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就一定取得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④
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①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 ②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③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④人类改变和利用客观规律
7.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能体现这—道理的是()
①我国农民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利用电脑开发算命程序 ③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我国政府倡议“构建和谐世界”
二、非选择题
9.为什么说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结合材料说明国家重视创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