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
第二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大学作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我们大学而言变的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点。为了营造学校的创新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务处将以举办全校性的创新大赛为契机,唤醒大家的创新意识
第三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师中的创新教育,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渗透在平时的每一点、每一滴,学生的创新,也只有在长期的熏陶、培养、训练中,才会得以见成效。正如叶圣陶先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目标的概括:“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所以,广大教师更应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精神。珍惜每一次教育机会,自觉地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教学行为,真正开掘所有学生的创造潜力,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出他们闪耀的光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不墨守成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探索。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中。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行之有效,下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挖掘创新因素小学阶段的300 篇左右的课文,都是创造性的“文”,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的精神。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可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有关春天的课文很多,所以在进入春天这个季节之初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之时观察春天的特征,并提出问题:“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什么?自己找找看。”而后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进行情境讲述,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柳树,也吹绿了小草。”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各种树,也吹绿了路边的冬青。” 这时问题出现了,同学之间展开了争论,其中一个同学说:“不对,松树冬天也绿,冬青冬天也绿,不能说吹绿了各种树。”显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了新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过程中,你还会发现,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世界,却蕴藏着是非分明的辨别能力。正是在他们的争论中,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挖掘教材创新因素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堂上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讨论、提问。如生问:“距敌人那么近,那浓浓的棉布味儿,敌人怎么没闻到?”⋯.问题一提出,教室沸腾了,学生的眼睛“亮”了,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毫无顾忌的辩论。这些问题,有可能脱离了学习目标,但却是难得的创新活动。
二、利用自主权提供创新时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元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如《草船借箭》一文,主要描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设计陷害诸葛亮,要他三日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巧妙地挫败周瑜的计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思维特点分析周瑜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思维定式的影响,没有摆脱思维习惯的束缚。他认为:凡是箭都是造的,只要看好造箭材料,时间限制紧,即使诸葛亮有三头六臂,也将被置于死地,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样不仅深化了
对文章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在无形中从诸葛亮身上受到感染,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三、利用质疑培养创新习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课文,把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让他们通过讨论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完一曲后,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询问他是否就是大史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在讨论回答的各种答案中,创新火花处处可见。__广西教育A GVANGJSIH
GYAUYUZ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必然趋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性教育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并把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能是什么”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之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相互讨论时间,搞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的观点,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对敢于质疑或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使之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如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古井》这一课时就有这样一个片段:课文学完后,有一
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这个村子里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质会怎么样?”支老师面对这个问题,处理得非常正确合理,他巧妙地建构了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刘公岛、邓世昌这一资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引进了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样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增强创造力。其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讲授这一课时,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救人不仅要有勇气,还要讲究方法。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把缸砸破,让水外流从而救了人,教师若能提炼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定向思维的瓶颈中走出来。此外,教材中的曹冲称象也是一个创新实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等著名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像赵州桥这样人类创新的成果,也是生动具体的创新例子。教材中的创新资源除了表现为具体事例以外,还体现在一些语言当中。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照搬词典,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回忆生活,在特定语境之下去理解词句,运用词句,并且思考其多解多义,进而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能力。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教《飞夺泸定桥》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水流湍急”这个词语的:他先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具体描写大渡河“水流湍急”的一段话:“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撞击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然后引导学生凭借这一场景,从河水的色、形、声、状等具体形象展开想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水流湍急”的含义,这就使学生更深刻、更完整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
三、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如要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
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在上《回声》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回声这个自然现象,我制作了一组形象的动画: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只听见“扑通”一声,水面上立刻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砬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这一课件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的好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轻松松就认识了水的波纹,也为学生理解回声现象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四、开展创新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性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__
第四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必须而且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阶段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而言,每个健康的青少年都存在着创造思维的潜力。实践证明:后天及时、有效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谓“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变革与否定;就是于习以为常之处,发现奇异之点;就是冲破传统的旧观念、旧习俗,提创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艺等,其实质是在于“新”。所谓“创造”也属“创新”,所以“创造能力”也可以叫“创新能力”,“发明创造”则是“创新”的继续和深入。“创新”并不神秘,学生身上蕴藏有不少潜在的创新能力,问题是我们当老师的如何去发现、引导和培养。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如何结合劳技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必须结合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热爱创新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也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其创新行为。其次,在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那种教师统得过多,学生自由
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会影响人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包括过多,过于整齐的限制,如一定须举手才能发言等),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一般课堂气氛都是很活跃的。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可以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比老师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则不以老师自居,似乎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
第五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而知识创新又是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是决胜21世纪经济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当前以美国为策源地和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仍然方兴未艾。世界各国均在致力于科技兴国,以科技强势来占领国际市场,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面对上述形势,加快科技创新不仅是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关键在创新。创新首先强调了理论创新,然后指出了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摆在首位,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就包括了“科技更加进步”这一要求。而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一部分中就特别强调:“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差距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或是实行产业升级,或是培育优势产业,除了要依靠制度创新外,还需要狠抓科技创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弱,主要在于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开发慢,上不了档次和水平。而这又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了产业的技术改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赖的程度较高等问题和矛盾在近年来开始凸现。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扭转,将使得中国众多企业未来不仅面临发展权问题,还将面临生存权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只有坚定地切实地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克服所有困难的关键。切实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我们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保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够丰富,这种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以科技立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已经是我们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是决定我们经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我们能否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的根本。
三、现代企业应担当科技创新的主角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第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企业要开拓和创新新的市场机会。我国在改革中形成的企业家,尤其是创业型的企业家,尽管经历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特点,这就是大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由此他们可以先于别人发现市场的机会,并能够及时把握市场机会,取得成功。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提高竞争力的有利环境。
第二,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搞好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经济增长转型的基础。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结构优化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同时,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越来越朝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供给制约。
第三,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时,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加快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使企业有一支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要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创新能力,给他们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要注意总结国内外与本企业有关的先进技术,定期向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更新”,以开拓思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等等。
四、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科技创新离不开继承、科技创新离不开坚持、科技创新离不开积累,科技创新离不开借鉴,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还离不开落实。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最终目的。勇于坚持才能有所创新,不能坚持就难以创新。科技创新,谋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实质性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企业只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创新,将成为新世纪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