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八大后的教育方针[最终版]
党的十八大后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 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 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四、坚持协调发展。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 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坚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 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 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六、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 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袁贵仁指出,报告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胜利”中提出,要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
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当作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迅速在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贯彻落 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 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 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 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 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 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 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 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 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第二篇:十八大教育方针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
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
(1)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年,全国仍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
(2)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27%,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省、自治区都超过1%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12%,人数为200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4,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0%、78.2%、62.0%,东西相差21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2%,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5%,相差12个百分点。全国有15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4%,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8%-62.6%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19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部分国家低4-5年(表1,表2)。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4-1/3为15-25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任务艰巨。2001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5%、5.7%,全国中小学每51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
(二)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1.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1990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万以上,88/89学接近800万,89/90学565.4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年级最高,4年级其次,6年、3年级较少;初中2年级最高,3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年1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达9.39%。6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1%,初中3年后将达到28.17%。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经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
(2)起伏不定,1958年大办农业职业中学,后又大量压缩,1963年又恢复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刀切掉,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一道令把大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招生困难,造成“有校无人”;
(3)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近期社会调查和研究表明,农村教育出口不畅,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太低,而多数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果多数农村学生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而少数学生不那么看重升学,踏踏实实学习和掌握1-2门职业技能,或是进城或是回乡并有所成就,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和成就,发展机遇均等,这应该成为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三)高等教育发展仍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在全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极缺。2000年,25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6%。而1999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分别达到39%、56%、33%、25%。高等教育经过扩大招生以后人才规模全面紧缺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结构性短缺和过剩成为新的突出矛盾。硕士研究生2001年招生16.5万人,占招生总数的3.4%,低于日本的6.6%,2003年达到26万,2004年33万人,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矛盾。学制缺乏弹性,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缺少技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清华、北京大学被称为送往美国留学的摇篮,毕业生中的82%、76%流向美国。不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执教,人才大量继续流失,是人事制度的缺陷还是频繁的人事制度改革造成的公信危机,需要具体分析。在各种改革名义下的人为随意频繁的管制和折腾,教师缺乏、稳定、宽松、有序、便利的制度性环境和条件是主要症结。科研与试验发展(R&D)整体投入占GDP比例不高,2001年1.1%,而1998年美国、日本、韩国已分别达到2.79%、2.92%、2.52%,这些国家R&D总量中高校占30%左右,而中国只有8.6%。高校生师比过高,达35∶1,按15∶1计算,师资缺口11万人。
(四)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单一办学机制与格局没有根本改观,过于干预、独揽、垄断现象仍然存在,未能很好履行应尽职能,投入严重不足。
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左路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教育发展成果,高等教育受到极大摧残。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后,1978年恢复高考,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整顿、建设、改革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属于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办好重点大学,教师队伍、招收学生、教学、教材、教学设备都是在打开国门的同时进入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农业院校艰难地从乡村迁回城市。这一时期,国家积极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应该说在短短10多年时间内,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框架和基础,以及今日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是与80年代的恢复性建设和开放国门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与合作分不开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加快了大学的改革步伐,如计划内、外招生和收费制度的并轨改革,学科分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和待遇改善,包括筒子楼改造等,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令人难忘的高校改革还应属大学的合并。高校资源整合与提升便从此开始。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合并为新浙江大学,紧接着行政指导型的高校整合便紧锣密鼓地加快了速度。这种整合在一些省份和大学也受到非议和抵制,现在看来这并不都是坏事,如果这股风越刮越大,就不是如今的格局。大学的合并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需要,也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从整体上看,大学资源的仓促整合,实际上变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大学合并了,不但假大空,而且失去了各自的特色。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再分配而己。好在并没有刮风,在科学家冷静思考时,政府指令有时也失去光彩,一些指令性改革逐渐被矫正,被岁月冲淡,这就是历史,好在历史不是一个人写的。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急于求成的一面。总的说来,扩招虽然给后来的学生就业带来了麻烦,但适应了当时和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就业难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与扩招相提并论。各行业部门办学改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办学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改革,无可厚非,但也经历了阵痛。现在高校改革的难点是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各事业单位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最大。很多学者指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2]35号文转发的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任制的意见》实行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与国家《劳动法》第25、26条相违背。遭遇诸多批评的北京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焦点就是“不晋升便解聘”和只改教师,不改行政干部,体现了中国官本位的文化特质。虽然北京大学几经修改,2004年4月修改许多硬性规则后终于获得通过,但其荡起的余波久久难以平静。问题是在公职人员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情况下,人事部门的单项改革没有综合配套改革所支撑,免不了跷跷板的运动轨迹,即摁住一头,另一头就翘起来,最终结果是拆东墙补西墙。这里还涉及到重大理论问题,即惟效能逻辑和以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改革,以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观,包括人事就业改革是否在人口众多且没有建立和完善社保体制情况下的目前中国适合。中国的教育改革也要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稳定和发展大局。目前在部分工人失业、富余农民无业、相当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大批教师失业和心神不定,会产生连锁反应。稳定压倒一切,这在中国是毋庸质疑的政治智慧,没有一个政治家会视若无睹。问题是在扭曲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指使下,一些基层干部倒是乐此不疲,不顾众多教职员工质疑和反对,执意推进单项、激进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真心支持和响应。通过这项轰动全国的单项教师人事改革,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学校自主办学和完善教师工会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农村、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农村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在集约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变迁中找到结合点,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是根本出发点。此外,还要把握以下几点: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和社区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为两翼,以发展科技教育与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生活为总目标??保持农业教育和院校特色,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适应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选择。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居民总数的0.4%,仅为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左右。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主旋律,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农村社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是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正确选择。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也难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国家的重点教育工程,如果在近期内能达到2-3个乡镇1所高中,并逐步达到1个乡镇1所,就可以让众多的农村初中学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农村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几百万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无望升学,并在自然就业状态下任其发展,辍学就有其滋生土壤。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城市化进程缓慢,不可能出现象西方国家那样农村急剧荒废现象,乡镇将成为更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将来是本科),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也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没有出口的农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有特殊政策,如加分等因素,优先录取农村考生。在不同条件下,只讲瞬时结果的统一性和竞争性是极为不公平的。高职在农村扩招是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400万农村青年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办法,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为利在当代、功盖千秋。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向城市是近几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决策。
(五)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
1.农村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都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实用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注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后的青年进城也好、回到农村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进步。我国有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相同的汉文化也因区域不同而存有较大差异,加上56个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同时,这种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及农村经济的区域性,又决定了农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窝蜂,需要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有区别地逐步推广,循序渐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2.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正确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正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经济、社会相平行发展,农村教育积极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必然要求正确选择。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所急需,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功能、效绩和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全面发展,人文、社会、法治、公民道德、生态环保、卫生保健教育将深入人心,长驱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现在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需要改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编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教材,文字教材还要配以声像教材。农民教育中采用介绍农民切身经验的方法更有实效,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可以为师的新一代农民。培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通过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农村中小学发展。
3.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39.5年。1953———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11],要达到70%需70年。如果户口、土地、行政等管理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对统计工作中的误差忽略不计,就可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则需要20-25年即可完成,如果再考虑相对停滞期,即2030-2035年达到70%的城市化率,这是比较理想的预测,但有些急于求成。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确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相衔接对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对其固定概念的争论变得苍白无力,更值得深思的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仍有惯性,行业、部门利益仍在束缚和支配着人们的创意和思维。然而有一点不可辩驳,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更多的农民要成为市民,农村青少年无须都去当农民,但是应鼓励和扶持有志者在农村创业。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入世后开放,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课题。
1.冲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封闭格局和壁垒,建立和完善开放、有序的农村教育体系。拆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部门壁垒,建立和完善农业教育与农村教育相结合的合理层次、结构、布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县乡村普通、成人、职业学校为基础,开放、有序和充满活力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1)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高校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由教育、农业部门经专家论证,在每个省、市、自治区依托现有的农业院校(正规大学)建立1—2所农村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单独建立或挂靠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院),迅速扭转因管理体制的变化,农村、农民教育被削弱的局面。
(2)协同省地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建立地(市)级农村教育示范基地。
(3)省、地农业院校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农村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2.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农民职业继续教育从过去动用警力集中培训到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自主、灵活、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这是世界之潮流。农业产业化也好,接受农民职业教育也好,主体是农民。因此,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积极性,政府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做法取代农民和学校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遵循市场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入世后,转变政府职能迫在眉睫。
3.推进“三教统筹”的制度化建设。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的深刻与复杂,使农村教育并没有因城市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同步发展,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也没有立即显现出来。因此“,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依然成为现阶段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艰巨目标和需要继续推进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业职业学院、农业职业学校的一次评估,彻底扭转有些学校长期忽视农村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局面,凡没有职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场地、设施的学校重新评估学校等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学校),并要求限期整改。逐步建立农业、农村院校“三教统筹”的办学体制,大力开展从业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调整优化县乡村职业(成人)教育结构。通过调整优化,每个县建立1-3所高职学院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中心,每个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统筹协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提高效益,以加强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出路。对县乡村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弄虚作假的各种成人学校、培训机构,通过评估优化结构、层次和布局,以防止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分散、重复培训和资源、经费浪费现象,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别,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但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情节也会影响城市。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会化终身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关注。对农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插花、园林、茶道、烹饪、书法、绘画、摄影、外语、医疗、保健、太极拳、健美、美容、环保、金融、保险等社区、社会化教育日益受居民的欢迎。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先导性和辐射性作用。
第三篇:党十八大心得体会
党十八大心得体会
窗外是连夜细雨过后湿漉漉的地面,还有杂乱无章躺着的落叶,雨后清新的气息迎来了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这次大会的召开的主要内容有:
提升党性修养。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广大党员干警保持思想纯洁、作风纯洁、队伍纯洁、清正廉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党支部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使每个党支部更加团结巩固,更富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服务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促进各项工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树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落实“抓党建带队建,抓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服务岳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次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八大的灵魂,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思想。要学习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
作为以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关注时事,时刻注视着国家思想方面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从这次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学到了很多,我懂得了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要回顾过去,总结过去的不足吸取经验,积聚过去的成功,作为今后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也学到了,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固步自封,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自信,同时也要谦虚向他人请教,取他人之长不自己之不足。
在这每年一次的大会中,我看到了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一个更加团结、更加和谐的中国。我相信,在国家进步的同时,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会更加优秀,成为一个合格甚至出色的共产党员。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10级一班
刘燕
第四篇:党的教育方针
1990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46)
1993年2月,这个教育方针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以下简称《纲要》)。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执行,其中第五条所表述的教育方针,比《纲要》中的叙述增加了十个字,具体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3)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6)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6)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2个亮点
1、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
3.5年。
2、学前教育受重视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3、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5、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6、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7、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
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8、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
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9、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10、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1、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12、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14、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
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15、明确现代学校制度内涵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16、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17、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鼓励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18、规范决策程序
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19、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统—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20、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
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提高国家财政陆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21、三年完成十大工程
2010—2012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民族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22、开展十项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本学年教务主任新任务
一、制订与执行教学与教科研计划,认真组织新课堂教学常规的再学习、再落实,认真做好周工作安排与学期工作安排及反馈记录。
二、制订教师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技能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配合分管副校长,完成十个一:组织全体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听一次专家讲座、请一位本地名师上一节示范课、开一场教学经验交流会、组织一次教学基本技能比赛、组织一次学法交流主题班会;开一节校级公开课、主持一次全校性或教研组的专题讲座、写一篇阅读笔记、发表一篇教学论文)
三、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加我市新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组织学习实践学习金字塔理论)
四、认真学习讨论“高效课堂=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有效的指导”这一“讲、练、导”教学模式;大力推广“小先生制”与“建立互助式自然学习小组”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我市中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五篇:学习党十八大精神
学生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
一、会议时间: 2012年11月5日
二、会议地址:A-01 五楼中
三、会议主题:学习党十八大精神
四、策划人:张国旗
五、记录人:郑彦杰
六、出席人:10级应用化学2班全体学生
七、内容:为了响应学校院系号召,我班召开了“学习党十八大精神”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党员、预备党员,他们的想法和看法都别具一格,参加班会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我们也传达了自2012年11月1日起(党十八大召开)党十八大的进程以及许多新的文件,其中,有几点给我们的印象很是深刻: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等等。这次会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