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欢城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欢城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欢城镇位于微山县中部微山湖东岸,曹枣公路横穿东西,济微公路纵贯南北。全镇辖区面积133.4平方公里,有77个行政村,总人口9.3万人,耕地面积5.6万亩,沿湖水域7.3万亩。镇域内有大中型煤矿8卒12个生产井口,原煤年产量1000余万吨。该镇人文历史悠久,战国七贤之一的孟尝君封其“扶车弹铗、焚券市义”的食客冯欢于此地为食邑,遂得欢城之名。是一个交通重镇、资源大镇、经济强镇、历史名镇。2000年3月被确定为“山东省中心镇”。
一、欢城镇小城镇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欢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一项战略措施,坚持“依托企业、围绕企业、利用企业、开发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累计投资12亿元,镇区面积扩展到133.4平方公里,开发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镇区内人口达到9.3万人,小城镇建设呈现出框架规模大,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一座小城市雏形已经显现出来。
(一)着眼长远,规划先行,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定位。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没有高质量的城镇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城镇建设。2005年以前,欢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镇区几条干线两旁呈线条化分布,布局不尽合理。欢城镇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思路,立足于地处企业优势和交通便利、村镇人口购买力较强的实际,重点构筑商贸强镇。投资46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济南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规划设计编制了《欢城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面积达53平方公里。规划了“四纵二横”的骨干道路框架及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文教区、娱乐区、行政办公区等功能分区,并按照功能分区,逐区落实控制性详规。同时,该镇还编制了消防设施、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城镇管理等若干专业性规划,诸规划涵蓄了人居、经济、工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二)强化载体,完善设施,加快膨胀小城镇建设规模。欢城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三大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膨胀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
一是加快商贸体系建设。把商贸体系建设作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是加快公共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开发模式,投资重建了欢城中心小学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城镇气息,提高了城镇品位和档次。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和环卫设施统筹考虑,完善通讯设施、程控电话、装机容量、移动通讯均列济宁市前列。
(三)多方投入,产业带动,全面激活小城镇建设活力。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来自经济的发展,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几年来,欢城镇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工作捆在一起抓,探索出一条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共同推进提高的新路子。
一是全方位兴建市场,以“市”兴城。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份、各方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商贸市场建设。市场的繁荣带动了餐饮、交通运输业,全镇从事餐饮服务等个体经营户4500余户,从事运输、出租的各类车辆8000余辆,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二是大力发展渔业,以“渔”扩城。欢城充分利用独特的临湖地理优势,在镇域内建设了众多的水产品深加工厂,为镇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突出管理,提升档次,不断优化小城镇建设环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规划管理。该镇先后出台了《欢城镇小城镇管理实施细则》、《欢城镇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等多项城管方面的规章制度,成立了由90人组成的日常保洁队伍,实施与公安部门的110社会联动,进一步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效果。
实行专项治理,加强环境整治,是欢城镇城管工作的一手硬棋。镇城管部门先后围绕乱挂乱建,户外广告、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多项工作进行集中整治,整治中,抽调精兵强将划片包干,明确到人,收到很好效果。两年来全镇仅拆除违章建筑和乱搭棚 屋就累计达40多处,400多平方米,对城镇建设和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重硬件,加大投入,也是欢城镇搞好城管工作的一个特点,几年间,全镇共建停车场9处,建设冲水式公厕22处,垃圾池82个,配备了四台垃圾清运车和三台自动洒水车,这一系列硬件设施的使用,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环境的管理水平。
二、欢城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欢城镇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创造了一些先进经验。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规范,搞好规划就必须根据城镇的实际,科学定位发展的方向。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功能分区,确定好总体目标,分年度逐步实施,还要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具体建设要按照控制性详规组织实施。欢城镇在制定总体规划之初,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农民购买力强的实际,把小城镇确定为商贸流通型、工业型、农业产业化型综合型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聘请设计院的专家论证、指导。经专家评审,欢城镇的城镇规划在逐步向着国内一流水平的小城镇迈进。
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欢城镇提出城镇基础设施20年不落后的要求,在社会化供水、城镇排水、处理污水、道路建设和电力、煤气等统筹考虑,不搞短期行为,不搞头痛医头,尽量留足预备量,抓好建设和完善。在商用房建设、居住房建设、办公楼建设、文教房建设方面坚持高标准,在风格上采取了中西结合,在材料上坚持新型环保,在结构上体现简洁实用,在布局上达到错落有致。形成了求同存异、共性中表现个性、简朴中体现豪华,满足了不同用途、不同层次的需要。
三是坚持经营城镇。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量资金。欢城镇坚持多元人投入,多渠道聚资,多形式运作。坚持向外招商引资建城,坚持向上争取资金发展,坚持向民聚拢民力参与。先后实施了新老置换,开发新城,改造旧城。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城镇的发展优势如何,取决于环境、土地、人口等涉及可持续发展诸多因素的优劣。欢城镇在建设城镇的同时建设环境,在膨胀城镇的同时注重保护土地,在发展城镇的同时抓好少生优生。首先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三同时”,发展高科技、环保型、高效益的项目,从污染源上做好控制。在此基础上,大量植树、种花、养草,涵养水源,吸附灰尘,净化空气,优化城镇生态环境。
三、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欢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发展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镇政府财政首要任务是保证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及重点项目建设支出,对小城镇投入缺口较大,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二是市场发育程度低,虽然市场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 遍偏小,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足。三是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不强。四是城镇管理和环境建设还需加强,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文化推动力,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城镇文化底蕴不足。
四、小城镇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欢城镇应以境内主干道为轴线,加快沿线村庄改造和镇区综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和谐、宜居宜商的现代化新镇区。要重点实施迁村并点、旧村改造工程,集中建设大型社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实施全镇总体规划,按照村村合并的相关规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搞好村庄综合整治,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以中心城镇居住区为中心,科学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镇村统筹,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把小城镇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水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生产,提高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建立配套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务工经商,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
三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镇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现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集中供水、供气率达100%以上。
四是认真实施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小城镇人口聚集的速度,提高城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与城市对接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五是探索良好的投资体制。实行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变。树立“面向市场,依靠社会”的筹资新观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资公司,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它生产经营项目的经营。
六是加强和改进城镇管理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市民的评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突出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镇容镇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专业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积极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加强文化理念设计,营造蕴含个性文化气息的空间。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 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穆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穆棱市抢抓牡丹江市被列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市的有利机遇,科学规划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深入推进“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一、坚持基础先行,完善配套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富规划穷建设”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突出特色,完善基础配套,打造城镇新形象。一是加强市政工程建设。逐年加大对市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一批市政重点建设工程。改造主次干道12条,铺装市区100条巷道沥青路面。新建广场10余处。启动了“七路四园两廊一广场”工程,实施城市“南移西拓”,城市框架逐渐拉开。二是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按照“内需拉动、招商带动、开放牵动、创新驱动”方针,全面推进“大城(镇)大村”战略,将工业园区、产业项目与现代服务业、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产业支撑和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提出了整镇推进、示范带动,建设示范新村的构想。通过建设示范
二是抓紧招商引资。穆棱市紧紧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倡导“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努力打造一支精锐的专业招商队伍,实现了从“全民化”撒网式招商到“职业化”定点、定向招商的转变,坚持“产业招商”、“链条招商”,较好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创优商务环境。成立了基础设施建设城投公司、融资公司、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经济担保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宽松融资环境,降低融资门槛,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启动了大豆批发市场、东北山货大市场、木制品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开通了对俄客货运输线路,引进了铁海联运大连内陆港项目,大幅度提高本地区物流集散能力,为企业搭建起交易平台。
三、出台保障政策,突破移民瓶颈。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鼓励农民转户进城,始终是各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难题。在促进农民转户进城工作中,穆棱市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创新移民途径。为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穆棱市探索了农民用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途径,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实现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为进一步鼓励农民变居民,出台了《穆棱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暂行办法》。制定了“一放宽、五保留、六保障”优惠政策,即放宽户籍管理政策;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经营收益权和农村计划生育
当前,林甸正在打造国际温泉名城的征程中戮力前行,应抓住产业支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改革配套三个关键,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乳、肉、豆、米、薯、菜、苇、水等优势资源,培育和招引加工制造企业,发展特色旅游和优质服务,搭建起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农民转户进城为重点,吸引农民向城镇集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完善户籍、就业、养老、保险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建、道路、绿化、美化等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多轮驱动,加速推进林甸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镇小城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逐步跟上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做到城乡一体化,我们还要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一、城镇现状
合村并组后,镇区人口从原有3000人增加到现有的近6000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城区始终在两纵四横二老环绕的道路框架内发展,98年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以来,我镇城区框架基本没有扩大过,致使很多应有的城镇基础功能设施无处建设,对群众生产生活形成极大影响,也给我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存在问题
1、城镇规划严重滞后。
在城镇规划方面,还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2010年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确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致使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区分布不合理,混杂现象普遍,没有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造成镇区公厕紧缺,停车位严重不足,没有公共停车场,导致街道车辆无处可去,到处乱停乱放阻碍交通。
2、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我镇主要街道商铺较多,由于以前有过无序管理状态,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3、资金问题成建设瓶颈。
因地方财力来源有限,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一旦决定某一个项目开工建设,就不得不四处化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需要。如真武大道的建设,从规划到现在才建设不到工程量的50%;一直想做而又没有做的恒师路口肠梗阻问题也觉得财力压头。
4、土地利用不当。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是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载体。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所遇到的一大难题。现在普遍存在着土地浪费、无序扩张、规划面积过大、建筑层太低等问题。
二、对策措施
1、有序引导,全民参与建设。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
2、因势利导,聚人气旺城镇。
借助上车湾历史典故,唱好三国文化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加道教圣地修身养性品牌、江豚保护区玩露营观朝霞看江豚逐日。延长游客在上车湾镇境内流连时间,达到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兴旺城镇的目的。
3、完善规划,有规可循求发展。
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让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有规可依。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建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各级支路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及标高。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让城建管理有章可依。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闵桥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小城镇又快又好的发展,更好的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本文就闵桥镇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调研。
关键字: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
一、闵桥镇小城镇整体概况
(一)闵桥镇地理概况
闵桥镇位于江苏金湖县境东南部。东部、南部濒高邮湖,西界淮河入江水道,北界范坝河,连塔集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相传为尧的故里。清代属高邮县昌平乡。民国年间,为高邮县第八区。
1958年4月改属宝应县。同年9月成立闵桥人民公社。1984年析出横桥乡。2000年3月,撤乡并镇,兼并横桥乡。现辖闵桥、双庙、药王、太平、施尖、甫坝、金桥、小桥、横桥9个村及古镇、庙沟2个居委会。全镇73个村民联组,8352户,23241人口(非农业人口4825人)。
总面积65.83平方公里,耕地2594公顷,水面733公顷。政府驻闵桥集镇,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镇区水陆交通便利,金闵公路与盐金国防公路短距相接,水路直达高邮市。
(二)闵桥镇人文、环境、特色
闵桥镇文化独特,民风淳朴。深受吴楚文化、齐鲁文化和运河文化多影响,文化底蕴厚实,文化风格独特,境内颇有特色的“湖城文化”正在兴起,闵桥人生于多重文化之中,长于江淮河湖之旁,享受水的恩泽,感情真挚,从善如流。
风光秀美、恬静怡然。天然雕饰的水乡风光,造就了闵桥独特的旅游景观,连续九届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的成功举办,使闵桥万亩荷花荡已经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景区。作为国家AA级生态旅游景区的荷花荡,已成为闵桥扩大对外宣传的一张精美名片。
闵桥镇地杰水灵,物产富饶。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水乡闵桥土地肥美,资源丰富境内地长稻麦豆谷、树结桃梨果枣、水生菱藕芡实,水产业和三禽养殖发展迅猛,除八大家鱼系列外,银鱼、鳝鱼、龙虾、甲鱼、螃蟹也是这里的特产,满湖丰饶,尽显水乡物美。
(三)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概况
金湖县闵桥镇建设管理服务所,其业务范围是规划建设管理,闵桥镇政府,对城市的街道,广场,市场,建筑等进行管理,其职责范围很广。
(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闵桥镇区水陆交通便利,发展“网状交织、轴向拓展”的交通线网形态,金闵公路与盐金国防公路短距相接,水路直达高邮市。镇境为沿湖圩区,三面环湖,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地面高4.2~6.8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劳力充裕,集约化生产水平高。
镇委在镇区广泛开展全民绿化工程,通过拆墙透绿、拆违建绿、植树造林、道路绿化等措施,让环境有没起来,十里荷香、碧叶连天的万亩荷花荡似的闵桥镇更加富有灵气。
闵桥还在镇区主要道路两侧添置垃圾箱、果壳厢,对原有的垃圾运输车全部维修一新,且已全部投入使用,环境的改善和卫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镇区市容清洁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已达到省级卫生镇标准。被市政府授予“淮安市信用镇”、“淮安市绿色乡镇”称号。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完小3所,幼儿园2所,成校1所。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仅为0.5%,毕业年级毕业率达100%。
闵桥镇卫生院,福利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让全镇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五)经济概况
近几年,闵桥镇不断强化小城镇建设和荷花荡生态旅游建设,做美两张名片。从而有力提升闵桥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吸引人气,聚集财气。2009年,镇财政收入、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分别居全县乡镇第二,工业集中区名列全市乡镇30强。
该镇还利用本地在外打工农民中涌现的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引凤还巢战略。动员鼓励本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扩大招商成果。去年,该镇完成招商引资5000万元项目1个,3000万元项目2个,外资项目1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93万元,实现到账外资200万美元,占任务300万美元的67%,位于全县乡镇前列。
2009年,该镇围绕荷藕产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藕业合作社,为藕农提供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通过招商引进荷藕加工企业3家,主要从事切片藕、糯米藕、袋装藕、莲藕汁、荷叶茶、荷花茶、莲芯茶等系列藕产品深加工。荷藕加工企业年消化藕农鲜藕4500吨,占全镇荷藕产量的40%。
“工业强镇”是闵桥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富民富财政重要战略。该镇注重发挥工业优势,积极放大工业引领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采取得力措施,把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该镇还通过建好工业集中区这个载体,筑巢引凤,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该镇工业集中区拥有大大小小的企业100多家,仅去年就净增列统企业7家。其中纯工业企业有80多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21家,初步形成仪器、服装玩具、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主导工业产业,连续2年荣膺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30强称号。2009年全镇实现全部工业开票销售9.4亿元,同比增长47.2%。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飙升,为财政增长孕育丰厚的新增长点,连续3年实现财政翻番。2009年该镇实现财政收入6536万元,增长60.9%;同比增收3328万元,增长104%,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2009农村经济“十强乡镇”称号。
在肯定闵桥镇成绩的同时,也看到闵桥镇发展的很懂不足之处。
二、闵桥镇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
第一,以荷花荡为核心的旅游业仍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闵桥镇的乡村旅游业仍有很多不完备之处。由于每年荷花盛开正逢金湖雨季,降雨天气给各地游客的观光旅游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同时,旅游高峰期车辆进出交通拥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乡镇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相应数量的劳动力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 一直以来,闵桥镇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部分外地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进入该镇。但是,到目前为止,乡镇工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与之相反的是,闵桥镇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去如苏南,广东一带打工,根据资料显示,闵桥镇应有人口约为25000人,而实际居住人口为17000,并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中老年,上学儿童和失去劳动力的人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企业都由于缺少劳动力的问题而不能有进一步发展,从而也限制了闵桥镇工业的发展。
第三,当地急需各类人才填补行政生产等工作的空白
目前,闵桥镇也面临着很多城镇发展面临的相同问题——人才问题。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今的闵桥镇也急需注入新鲜血液,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行政单位需要管理人才的加入来推进改革,企事业单位需要技术人才的加入提高产量。只有抓住了人才,才能在以后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闵桥镇应当重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推进改革,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三、闵桥镇未来发展建议
(一)完善旅游业,创建自己特色
旅游景点荷花荡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首先应该新建一个占停车场,解决旅游高峰期车辆进出交通拥堵问题,再者,为了方便游客住宿吃饭,旅游景区应当新建一批餐饮服务场所,并在此过程中力求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建设如渔家乐,农家乐此类设施,让旅客能真正感受到水乡的特色,体味渔家风情。只有在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闵桥镇的旅游业持久不衰。
(二)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步伐
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引进科技和人才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原本是当地发展龙头的仪表厂在年体制改革后经济效益就逐年递减,甚至出现了一些相关企业已经破产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改革体系不完善。由于仪表厂是闵桥镇最早的企业之一,其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一旦失去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企业自身又不着力于人员结构优化和设备技术升级,它必定会在市场经济中遭到淘汰。为了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首先应当引进相关先进技术和人才,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当适当裁剪员工,以减少工资支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先进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获得胜利。
参考文献
[1]牛德林,徐灵.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张常明.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2006.8.[3]惠国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商业经济,2006.12.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23
鹤壁市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市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鹤壁市共有25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3个,国家重点镇3个,分别为浚县城关镇、淇县朝歌镇、高村镇,省重点镇3个,分别为浚县善堂镇、淇县高村镇、淇滨区庞村镇,建制镇率为52%,市域城镇密度5.59个/千平方公里,建制镇率为52%。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建制镇数量由九十年代初的1个发展到13个,镇区面积(不含县城)达到18.7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由0.3万人增加到13万人,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小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了第二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省重点镇庞村镇的总体规划由广东中山大学编制,并通过了省、市、县三级技术评审,高村、善堂、钜桥、王庄、庙口等镇规划基本完成。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各镇都初步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成立了管理队伍,积极依法管理,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章建筑,促进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试点镇建设取得成效。我们采取了典型引路,试点带动的工作方法,选择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优势的镇进行扶持,如浚县善堂、钜桥、淇县的高村、淇滨区的庞村等,由于工作扎实,措施得力,这几个镇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善堂镇以建设花生、红枣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了全镇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被省建设厅评为“中州名镇”,列为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全国重点镇。钜桥镇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逐步建设成为新市区的卫星城镇。高村镇以发展畜牧业为龙头,带动了其它行业的迅速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配套,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但是,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抓的不够得力;二是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支撑,产业带动的作用。三是规划建设管理相对薄弱,已批准规划的执行情况较差,存在不按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的现象;三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总体水平低、方式落后,建筑式样单调,小城镇沿道路呈带状发展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较弱;四是基层管理机构薄弱,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五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较弱等等。以上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制约了我市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引起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定科学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我市范围不大,总人口不多,25个乡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发展程度各有特点,所以对小城镇建设不能等同要求,同步发展,否则,势必会造成投入不足,人口分散,互相制约,都难以形成规模的局面。从全市来看,新区要发展,山城、鹤山及两县城等要发展,如何准确把握小城镇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调研组认为,发展小城镇应从全市城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突出发展重点,立足产业特色,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聚集效应,保持小城镇均衡布局,稳步发展。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11个乡有7个撤乡建镇,乡减少为4个,小城镇容纳人口达到18万人,达到全市城镇人口的20%,将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45%以上。小城镇财政和人均收入有较大的提高,重点镇建设各项指标高于一般镇水平,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具体目标是:淇县的庙口乡,山城区的石林乡,淇县的西岗乡撤乡建镇,并要和浚县的屯子镇、卫贤镇,淇滨区的大河涧镇升为重点建制镇。淇滨区的大赉店镇、庞村镇,淇县的高村镇,浚县的钜桥镇紧临淇滨新区,要借助区位优势形成各自特色,待条件成熟后,撤镇建立办事处。山城区的鹿楼乡、鹤山区的鹤壁集乡待条件成熟后改为办事处。淇县的北阳镇要依托云梦山风景区,形成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商贸型城镇;浚县的屯子镇具有悠久的石刻工艺,要借助于这一优势发展为综合性城镇;淇滨区大河涧乡要依托盘石头水库和金属镁发展成我市西部集旅游和工矿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浚县的善堂镇、新镇镇要利用辐射范围广、人口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发展建设成小城市。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调整行政区划,逐步解决乡镇规模过小问题。2004年,浚县的城关镇、淇县的朝歌镇改为办事处。
(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激活小城镇经济,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活力,特色建镇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各乡镇,特别是重点镇应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及时把规划项目化,把城镇规划落实到项目之中,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城镇规划。要通过重大项目、集群项目形成支柱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人口,壮大城镇规模。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把乡、镇、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形成聚集效应。小城镇要合理确定适应本地发展的工业类型和项目,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推动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要搞活市场流通,加快小城镇各类市场的建设。按照商品资源状况、商品流通规律和小城镇的特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通过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服务。
(三)深化改革,放宽政策,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
1、深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到城镇建房、买房落户,办厂经商。凡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所、有可靠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不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可允许依法转让经营。
2、深化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独立的镇级财税机构,实行预决算制度。应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合理确定小城镇收支基数,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小城镇综合财力。同时,对在小城镇新办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要按国家规定给予税收及行政性收费优惠政策。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小城镇的土地使用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小城镇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要规范土地市场,逐步实行小城镇建设土地有偿使用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依据建设规划选址,由土地部门依法报批。要根据每年的耕地转用计划,安排一定指标作为小城镇建设启动用地。考虑到我市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市级土地管理部门要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对一定限额内的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可由各县负责,并报市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对小城镇的道路和绿化用地,可先占用后办理征地手续。要采取多种形式盘活土地资产,同时,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等项工作,真正做到既节约土地,又能促进小城镇建设。
4、深化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多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小城镇建设,各县区也要按照一定比例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二是各级金融部门今年内要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小城镇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启动资金。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独资、合资、股份制、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可采取股份合作等融资方式多方筹集小城镇基础设
施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为建设小城镇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四)统一规划,建管并重,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必须真正把规划放在首位,一方面加快规划编制,一方面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规划编制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规划要有超前性,起点一定要高。二是要保持连续性,贯彻“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三是规划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四是规划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应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规划的实施管理一定要严格,规划需要调整的,要按照程序进行审批。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各乡镇应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步实施,要建一片,成一片,提高投资效益,不得盲目拉大城镇框架。同时,要严格规划执法,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一定要认真查处。
2、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市场、对外交通要优先发展,园林绿化要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要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要抓住国家对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公路部门对过镇公路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同时修建排水、交通护栏、绿化等设施。电信部门要积极支持小城镇邮政、电讯事业发展。各重点镇应发挥示范作用,加快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搞好镇政府、司法机构、商贸中心以及旅游点等重点建设,树立小城镇整体形象。
3、搞好小城镇住宅建设。小城镇住宅建设主要是以集资建房或个人建房为主,鼓励成立建房合作社,统筹资金,统一征用土地,并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应搞好房地产开发,促进商品房建设。要贯彻“紧凑、合理、适用、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提倡建多层单元公寓和商业住宅楼房。主要街道还要特别重视居住环境和街景设计。建筑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不求高大但求各具特色、新颖别致。
4、加强小城镇管理,大力开展创“三优”活动。“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各县区、乡镇应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全面加强城镇管理,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要加强城镇意识的教育,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制定加强小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管理规范,把小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进一步改革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目前我市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市小城镇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但属非常设机构。2004年3月22日省建设厅在商丘召开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推广商丘小城镇建设先进经验。商丘专门成立了市小城镇建设办公室,规格副县级,配备人员十五名。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市委书记刘满仓到会讲话,表示将把小城镇办升格为正县级机构。根据商丘经验,可在市建委内部成立副县级规格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办公室,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市、县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贴息及以奖代补资金。对省重点镇,要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精神,赋予县级管理权限。为保持各镇建设发展的连续性,对乡镇干部要相对稳定,对小城镇建设成绩突出的乡镇主要领导可享受副县级别。要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重点镇要设建设办公室,一般乡镇要有专职人员。同时,要注意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