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乾安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我县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 思考,我想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原市西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以南,属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阶地,有“乾安台地”之称。全县幅员面积3616.6平方公里,共有建制镇6个,分别是:乾安镇、让字镇、水字镇、安字镇、所字镇、大布苏镇。
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县情、民情出发,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不断将建设项目做精做细,推动我县城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使我县的城市内涵更加丰富;城市面貌更加多彩;城市交通更加快捷;城市贸易更加繁荣;城市环境更加清爽;城市环保更加完善;城市人居更加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承载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我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县城市建设在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较大发展,但是在有些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建筑体造型单一呆板,新颖别致之作不多;广告、文字、图绘等文化“符号”制作随意拙劣,内容苍白,缺乏艺术性、思想性,教益性,没有发挥美化城市、教化社会的功能,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3、征地拆迁工作难。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审批严格控
制,各种税费的增加和调整,给征地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在存量土地上实施旧城改造,拆迁安置难度大,部分被拆迁户无理要求,漫天要价,容易引起上访事件和产生不稳定因素。目前征地补偿实行货币化一次补偿外,没有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城中居民的拆迁安置,作为单位职工的,采取拆一还一就地安置的方法安置,但居民住户就因生产生活需要不同意按此种模式安置。
4、建设资金匮乏。多元化招商引资和投资体制尚未形成,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县今后城市建设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塑造特色,充分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为建设富裕乾安、魅力乾安、和谐乾安创造优异的环境条件。
1、提高认识,强化理念。大家知道,我县重要靠石油一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减少,今后有必要把产业重心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来,使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并以此带动建材、旅游、服务业同步发展,尽快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能够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型产业写进“十二五”规划,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强化市场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潜力很大,许多地方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投一分钱,反而还能从城镇建设中得到收益,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我们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筹资,民营化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启动民间资金,吸引外来资金,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
3、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指导城镇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4、典型引路,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县城建设,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具规模。在6个建制镇建设中,重点抓住乾安镇、水字镇、大布苏镇、让字镇等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使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使用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
5、统筹城乡发展,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要
推行集约用地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引导镇区居民向小城镇居住小区集中,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和镇区居民集中建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要加快对集镇旧区和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要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针对财政吃紧的实际,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搞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走出一条“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6、突出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形成小城镇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主力军。
7、建立城镇保障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建立医保、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镇保障体系。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8、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县政
府要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组,负责全县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各乡镇政府也应设立相应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动本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各乡镇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并确定一名领导主管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议把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对领导干部的年终目标考核中,实行奖惩。
总之,全县加强城镇化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关系着我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关于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响应xx街道“打造水乡古镇,构建和美乡村,转型都市经济”的号召,提高街道规划建设品位,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街道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
一、xx街道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xx街道地处xx区东郊,同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甬台温铁路在xx尚桥设有xx唯一的进出口站,xx公路和xx公路形成交通主干网络,距离xx市区xx公里,xx港xx公里,宁xx社机场1xx公里。
xx辖区面积有xxx平方公里,xx个行政村、xx个居委会,常住人口xx万余人,外来人口xx万余人。(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xx街道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庄布点规划。(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近年来,xx街道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重点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重落实了21个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推进了xx个项目建设,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投资1.1亿元实施xx线K5+782-K8+019段改建工程,全长xx公里,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投资xx万元实施环镇南路建设工程,全长xx公里,路面宽xx米,同时改造提升了二码头路“白改黑”工程,有效缓解街区交通压力,提升街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三是提升城镇外观形象。
(四)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实施亭山公园等建成区范围内的零星景观绿化工程,预计可提升绿化面积xx万平方米,实施了二码头路两侧景观绿化工程、镇南路两侧景观绿化工程、入口节点景观工程、东江两岸亲水绿化公园,共计新增绿化约6.8万平方米。(五)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xx街道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二、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街区道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人民路作为区域内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先后建起了楼房,因此街区道路两侧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xx中路商铺较多,商铺招牌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原有街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整体风格和周边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街路形象,无法满足建设发展需要。xx街道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xx街道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覆盖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镇功能的发挥。目前xx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村街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二)完善政策,健全体系,加强专管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法律法规为园林管理工作的依据,结合xx街道实际,全面制定完善和健全符合村街建设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村镇建设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成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维护管理队伍,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包括园林绿化维护技术知识和政策性文件,提高管护能力。(三)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改善村街人居环境。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街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努力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四)稳步向前,分类管理,促进人口向街区集中。
第三篇:城镇调研报告
以南坝镇为主体基地的调研活动
10级物流2班:宋百年
此次活动中,分别走访调研了南坝、昆池及下八三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一、南坝
1.南坝基本情况
南坝位于南坝镇城区东面,属城郊结合部,隶属于南坝镇,东临风景秀丽的洲河景区,南紧靠伴月湖,西靠西江北路,北靠圣灯山,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南坝是一个自然村,属下有5个村民小组,在册536户,1880人,常驻人口2780人。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地缘的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村拥有物业近2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银联酒家、南坝加油站、惠利多、脱硫厂等大型物业,拥有3个专业市场,分别是汽车销售市场、滨河路路水果市场和五金材料市场。2010年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1247.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9%,人均分配4140元,完成社会总收入达2.23亿元;预计10年村组两级总收入可达到1380万元,同比增长6.2%。
近年来,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达州生态文明村”、“达州依法治市工作先进单位”、“南坝平安和谐社区”、“南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支部等多项光荣称号。
在抓好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构建和谐社会,狠抓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从XX年底开展“农保”工作以来,出头村符合被征地农民参保范围1529人,至2010年7月30日止,已参保1490人,占应参保97%,其中:16-34岁(自愿性参保)620人,占应参保94%;35-59岁(强制性参保)597人,占应参保100%;60岁以上(享受老年生活津贴)273人、占应参保100%。已发放存折1490本。
2.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南坝处于城市郊区,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土地已基本被征用,农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在端州区结合实际,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之期,南坝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南坝农村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村巷村道全部实现硬底化,农民住宅面积不断增加,不少人还拥有豪华别墅和私家轿车。村民的福利一年比一年好,年终分红、医疗补助、保健费、养老金等许多城里人也享受不到的待遇也走进了农民家中。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之际,南坝的发展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结合睦岗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出头村的成功可以概括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
(1)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一是要发展租赁型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按照南坝区委、区政府“围绕一个主题,全力推进两项重点工作,抓好三个提升”的工作思路,南坝坚持发展工业与城市经济并重不动摇,坚持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资产,建设工业园区和建造适租对路的厂房、楼房、店铺、专业市场等物业,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施有效的资产运营。通过建设物业、招商引资、加强服务发展租赁型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把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列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范围,按照培训农民、服务农民、转移农民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市场经济教育,培训创业技能,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民走向非农产业。三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农民自有财产性收入。党委和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外来务工人员,为农民的物业出租引来客户。区镇村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为外来客户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以良好的服务和环境留住客户。
(2)以城市化带动农村
统筹城乡建设与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村组自导,结合市场运行的方式,以城市化带动农村,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产和财务管理,完善社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依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进行公示,还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专题和专项审
计,建立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公开平台,落实股东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昆池
1.昆池基本情况
昆池位于南坝北方,总占地面积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198708㎡,已建成集饮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饮食娱乐城。现有十多家大中型酒店,还有多家各具地方特色美食的餐馆。
昆池西区空地约80亩,已规划兴建二手车集市,及构车上牌大楼;余下75亩土地面向各行业火热招商中。建成后的昆池车城,将成为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亮点。
2.抓住机遇,健全体系
文化市场中的娱乐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行业,是广大群众必需的文化需求,也是活跃广大群众的健康有益的场所,也能解决就业人员,增加地方税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通过对昆池发展历程的介绍,发现能够在短短两年内扭亏为盈,创造巨大的经济效应,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性,在建设旅游型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1)抓住机遇
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使人民群众在食、住、行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促进娱乐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抓住机遇非常关键。一是抓住政策扶持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地方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
旅游体制改革的决定,制订了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以洲河为核心,延伸连接各县(市、区)的千里旅游走廊。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物流、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提速发展。这就为发展娱乐业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抓住变化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昆池日新月异,城市在升级改造,人民群众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三是抓住招商引资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
(2)健全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育娱乐市场的管理、经营、消费主体。管理主体就是要保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抓好队伍建设;经营主体就是要结合实际,在宏观调控市场,扶持上规模、上档次的娱乐场所下,重点要搞好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培训和导向工作,使他们守法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水平;消费主体就是要面向大众,真正让大众参与进来,培育和壮大消费群体,让大众走进并乐于走进娱乐场所,享受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此,在管理、经营、消费三个主体做依托的基础上,健全娱乐市场三个管理体系。一是健全娱乐市场的规范体系。抬高“门槛”,严把“准入关”开发新区,必须具备相当资金、资质和规模,要发展规模化、主题化、模式化、品牌化的娱乐场所。二是健全娱乐市场的教化体系。做好经营者、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和业中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投资经营理念,做出真正面向大众的娱乐
场所,提高经营者素质,培育和壮大消费者队伍,在娱乐场所中开展评先“优良设施、优雅环境、优质服务”三优单位,使管理、经营、消费者三方面和谐统一,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消费环境。三是健全娱乐市场的增值服务体系。目前,城区娱乐业市场,已经是文化产业的一块重要产业,它基本支撑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即文化产业与市场形成了休戚与共的
二、下八
1.下八基本情况
下八位于南东方,总占地面积1780亩,总建筑面积约128708㎡,已建成农场,养殖场,庄园为一体的休闲区。
2.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娱乐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行业,也是广大群众必需的文化需求,也是活跃广大群众的健康有益的场所,也能解决就业人员,增加地方税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1)抓住机遇
近年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使人民群众在食、住、行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促进娱乐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抓住机遇非常关键。一是抓住政策扶持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地方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的决定,制订了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以洲河为核心,延伸连接各县(市、区)的千里旅游走廊。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物流、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提速发展。这就为发展娱乐业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抓住变化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昆池日新月异,城市在升级改造,人民群众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三是抓住招商引资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
(2)健全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育娱乐市场的管理、经营、消费主体。健全娱乐市场的教化体系。做好经营者、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和业中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投资经营理念,做出真正面向大众的娱乐场所,提高经营者素质,培育和壮大消费者队伍,在娱乐场所中开展评先“优良设施、优雅环境、优质服务”三优单位,使管理、经营、消费者三方面和谐统一,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消费环境。健全娱乐市场的增值服务体系。目前,城区娱乐业市场,已经是文化产业的一块重要产业,它基本支撑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即文化产业与市场形成了休戚与共的
第四篇: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全省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社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实现社区党建区域化格局)建设。3月12日,县委组织部成立两个调研组深入义宁镇百汇、万坊等八个社区,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区办公场所、经济状况、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2年,在南崖、卫前、万坊、西摆四个居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宁红、凤凰山、南崖、西摆、万坊、衙前、卫前、百汇八个社区居委会,均属纯居民型社区,共有居民34120户,人口13万。一是社区办公用房情况。各社区均属租借其他单位或民房办公,既无会议室也无党员活动室。宁红社区租用民房办公,每月租金700元,其余七个社区的办公用房由国税局、财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宁州镇企办无偿提供,其中南崖社区在南崖景苑拥有一套120㎡的办公用房,但因无钱装修没有进去办公。二是社区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情况。干部工资县财政每月补贴书记、主任600元,一般干部500元;镇政府每月补贴300元;县民政局每月补贴书记、主任100元、一般干部90元。办公经费每年8000元。三是社区干部配备情况。八个社区均配有书记和主任,现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男性3名。大专学历以上12人,高中学历23人,初中学历3人;平均年龄40.1岁,45以上的5人,30-35岁32人,30岁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担17项行政性事务,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卫生费,工作负荷比较重。四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情况。各社区均成立了党组织,百汇社区为党总支,其他七个为党支部。共有党员1014名,其中流动党员287名、下岗党员375名、无法联系党员149名、60岁以上党员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城镇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区的快速扩张、人口的迅速增长,社区建设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畅,办公场所紧张,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党建基础薄弱和社区意识不强等六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畅。一是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工作以完成上级布置任务为主,除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县委县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交办的各种行政性任务。二是权责利不统一。部分职能部门本应下放给社区的权利没有下放,或名义上将职能下放,实际上是工作下放而权利不放,社区大量的时间花在“协助”部门工作上,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职责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单位的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的共享,听任单位领导意愿,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形成“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良好氛围。
2、办公场所紧张。一是办公用房紧缺。八个社区的办公条都比较差,办公面积平均61㎡,特别是西摆社区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区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动场所缺乏。各社区都没有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公益性娱乐场所几乎没有,平时搞活动、开会靠向其他单位租借。三是《修水县房产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修政办发[2005]38号)关于住宅小区按建筑面积0.08%提供社区用房的规定执行不到位。
3、经费保障不足。一是财政投入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社区作用凸显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经费难以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社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二是干部待遇相对偏低。书记、主任1000元/月、一般干部890元/月,与县城其他类似工作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三是办公经费相对短缺。随着城区居民增多、服务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办公经费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办公实际需要。经费短缺导致一些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市民服务难以落实,工作显得被动。
4、服务质量不高。受活动场所、办公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社区服务水平还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平时主要围绕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为主。对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服务还很欠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如万坊、宁红和南崖等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市民无法就近开展活动。三是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本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而新型社区服务业又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团、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5、党建基础薄弱。社区党建阵地建设非常滞后,大多数没有党员活动室,没有党建宣传栏。党建意识淡薄,党建氛围不浓,党内活动贫乏,党员管理缺位,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无”党员(无固定住所、无固定单位、无固定收入)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对 “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区意识不强。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挥为主导,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社区服务比较滞后。而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这种结果导致了市民对社区工作认识的模糊,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有事习惯找单位,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甚至有的国家干部连卫生费都不愿交。
三、意见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社区党员、干部和市民意见,广泛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修水社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进一步健全理顺社区管理机制。一是建议实行常委挂点联系社区工作制。一名常委联系一个社区,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系会,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二是建议建立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使用,单位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求居住在社区的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三是建议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职能部门凡拟将其组织机构、考核评比、专项调查等事项及社区职能以外的工作进社区的,应通过一定程序向社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执行。
2、逐步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一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政府规划。在政府建设廉租房、安置小区、公益服务设施时,将社区办公用房一并纳入考虑,同步规划建设。二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范围统筹考虑。在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的同时,县、乡财政每年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通过新建和购买等形式逐年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问题。三是建议将南迁单位闲置办公用房调配给社区使用。对搬迁至城南办公的单位闲置用房划拨给西摆等暂无适当办公场所的社区使用,对百汇和凤凰山等社区借用办公场所仍适应办公使用的,可将产权直接划拨给社区。四是建议按照(修政办发[2005]38号)文件规定,规模小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无偿提供不少于30-50㎡的社区用房;规模大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按总建筑面积0.08%无偿提供社区用房。
3、建立健全社区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纯居民型的社区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按社区人口比例划拨一定人头工作经费。二是建议按照“费随事转”要求,对超出社区职责范围又确需社区承担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解决相应的工作经费。三是建议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保健、娱乐、物业等有偿或低偿服务。四是建议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社区单位在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建设予以支持。五是建议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经济待遇。
4、努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根据市民生活需要,对社区内场地资源进行整合,鼓励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市民需要的体育、娱乐、文化等活动设施,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5、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议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一社区一总支”的原则和“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有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改”的要求,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设立八个社区党总支,下辖若干党支部。二是建议开展“社区党建基础工作建设年”活动。对社区党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行全面规范,力求做到党建氛围浓厚、布置美观大方、资料规范齐全、数据准确详实。三是建议继续深化“党员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和“受社区欢迎的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四是建议开展 “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 活动,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进行分类登记,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下岗党员实行“接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共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对居民党员、复转军人、毕业学生中的党员实行“统管”。五是建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延伸到每个社区。
6、进一步调整社区布局设置。鉴于从城南四小以西均属宁红社区管辖范围,人口太多、范围太广,建议将宁红社区分设为两个社区。
第五篇:木里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天峻县木里镇“实践海西速度”
学习教育活动调研报告之
(一)木里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木里镇地处县城北部,下辖4个牧业社,镇域总面积2287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024人,其中牧业人口989人。镇区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50米,牧民、个体户75户,200余人,镇域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学校、卫生院、兽医站、司法所、派出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有木里寺院一座,新建有火车站、汽车站,各煤炭开发企业生产区、作业区与工作生活区分开,木里镇经过数年建设已初具规模。
“海西速度”提出要抢机遇、促发展,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机遇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政策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与乡镇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以项目建设解决好牧业基础薄弱、牧区公共服务滞后等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制定和严格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木里镇总体规划(2007—2020)》由青海省规划设计院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近年来,我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
城镇功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一定的城镇建设特色。2006年1月木里撤乡建镇。木里镇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进步,木里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具有人居特色的品牌小城镇,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高城镇的整体功能。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一)城镇现状。截止目前,木里镇小城镇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增多,达到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移动、联通“八通”。现天木公路修至镇域内,与各社通简易公路,依据木里镇原有的商业模式,政府积极引导开发建设了一条功能齐全的商业街。
(二)不断延伸城镇建设。根据“十一五”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针对采煤区搬迁的实际情况,我镇努力以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统筹规划建设为宗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把三社牧民搬迁纳入城镇建设体系之中,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采取了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按照木里镇城镇建设整体规划,有序进行。牧民新村毗邻县城商业繁荣的中心城镇,居住环境幽雅,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新村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完备。投资172.8万元的木里镇党政办公大楼已建成,附属工程投资70万元,即将建成,卫生院门诊大楼正在建设之中,汽车站已经竣工,这些将极大丰富我镇的服务功能,更加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木里镇布局理念以及建筑风格模式,为我镇今后实施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延伸互补提供借鉴。
三、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村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
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由于木里镇受自然、地理、经济基础、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制约,人才匮乏、尤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加之木里镇地处偏远,教育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制约当地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配套扶持政策有限。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
5.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在支持新牧区建设、“百企联百村”活动中,实施了一些项目,但力度不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木里、龙门牧民集体入股青海焦煤公司,取得了一些成效。
四、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上级部门及规划部门在我镇旧城改造、打造新型工业重镇的工作上多给予规划建设技术指导。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
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以及工作建议
(一)按照天峻县关于“加快牧区城镇化步伐,启动游牧民工程”的要求,以及提出的“企地共驻共建,造福地方百姓”的总体思路,我镇2007年—2020年着力在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升城镇建设品味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城镇改造和城镇功能建设。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划批复实施城镇建设,继续邀请有关专家深入指导,城镇建设做到定位准、规划好、建设美。二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已经形成的街道建筑进行改造,由于各方面条件局限,我镇先期建设工程起步低、档次不高,建筑模式单一,下一步将围绕建美小城镇,加大公路两侧街面改造力度,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木里镇的窗口街道。三是即将投入资金,逐步完善乡社公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四是在镇区东部拟建一个垃圾处理场所。
(二)开展一批村企共建项目,我镇以“百企联百村”活动为契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发挥资金、人才、技术优势,促成的主要帮扶项目有:
1、庆华公司投资100万元为木里镇寄宿学校修建供暖设施;
2、庆华公司投资8万元修建8公里长的乡村公路;
3、庆华公司投资10万元维修木里镇寺院经堂的围墙,会议室、办公室5间;
4、江仓能源投资80万元为木里一社修建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共40间。这些项目正在实施和启动中。
(三)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木里牧民在牧民新村计划建设房屋100套,2008年计划建设50套,2009年计划建设50套,资金由三部分组成,牧民自筹资金三分之一,企业承担三分之一,财政承担三分之一。2008年已有登记56户,2009年已登记78户。木里镇在海西州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中共有33户项目户。一社项目户11户,二社项目户6户,三社项目户7户,四社项目户9户,房屋建筑面积71.2㎡,总投资85440元,国家补助30000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户,省财政补助0.5万元/户),地方配套10000元,牧民自筹22720;企业22720。总之,木里镇作为全县的工业重镇,理应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人民的智慧,把木里建设的更加富裕和谐,但也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牧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