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为农村教育建言献策
我为农村教育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农村教师收入提高,农村学校在校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等硬件方面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的各种软环境建设也都有了质的发展。主要的问题将凸显在教师身上,毕竟一所学校的灵魂在教师。有敬业、优秀的教师就能造就一所优良的学校。没有名师哪来名校?但与此同时,一个老问题仍然在困扰着农村教育:农村优秀教师不断流向城市学校。所以,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抓好山区农村教师队伍。
增强农村教育的魅力
大批农村教师是有着“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的,如果农村教育的“魅力”再有所增强,许多优秀农村教师仍会继续坚守在农村教育这块“希望的田野”上。
首先要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希望政府今后能进一步对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完善工程投入专项经费,让农村中小学校也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同时,可以考虑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工程,让农村教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以外,还可以享受一笔相对可观的津贴,从而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
让农村教师岗位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
几年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进步,在如今还存在比较大的城乡差距的情况下,这个成绩离不开广大农村教师的无私奉献。
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教师收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一是建立津贴、补贴、奖金制度,缩小以至消除农村教师与所在地乡镇公务员的收入差距。二是对那些安心农村教育、执教年限较长的老师,考虑通过岗位津贴的方式增加其收入。三是努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比较紧等问题。四是考虑设立新的奖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给予适当鼓励。使农村教师岗位成为社会羡慕的岗位,成为更能有所作为的岗位。
给农村教师更多进修机会
培训既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需要,也是农村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要出台相应政策,规范教师培训经费使用范围,明确各地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在经费的使用上,应更偏重于农村教师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学校建设,学校建设不但要完善的硬件设施,使教师能通过远程教学、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应通过聘请教学成果出色的优秀教师给教师传授教学经验。
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要真正做到待遇留人,研究制定并认真落实留住人才的措施和方法。在分配制度改革上,要真正打破大锅饭,加大奖励工资的比例,让教师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感到在教育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要造就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以情留人。政府应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支持教育的良好风尚。
第二篇:我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我为林业局发展献计献策
2012年是“十二五”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二年。随着林业资源的日益枯竭,内蒙古森工集团已经步入了转型发展期。作为其下属林业局之一,毕拉河林业局开展了“我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活动。企业发展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务林人,结合切身实际,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1、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缩小与其他林业局同行之间的差距。
企业计划的实施与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职工身上。职工队伍的素质往往是企业发展生产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加快企业发展,必须要把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企业职工培训,如:脱产学习、鼓励自学、与其他林业局同行交流经验等,是当前形势下提高职工全面素质的首要手段。
2、征集合理化建议,做到纳言有奖。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一个人的思想和力量终究是有限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林业局征集合理化建议的时候,如果职工的建议被采纳的话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纳言有奖”这一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主观思想能动性,能够让企业职工把企业发展和自身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完善休假制度。
休假在职工生活中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休假制度中,不仅应包括国家法定节假日,还应根据企业实际和员工服务年限与服务质量给予相应的休假待遇。如工作满两年,并且兢兢业业的职工,可以带薪休假半个月等。
4、合理完善公出制度。
公出,对于一个企业职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从职工自身利益出发,职工参加工作是为了挣钱。但是,在公出过程中,职工在为林业局发展做出相应贡献的同时,却还会往里倒搭钱,比如:林业局给职工出差补助每天10元,但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费就至少得50元,所以,大多数职工现在都不愿意公出。因此,出台或者完善一个合理的公出制度是林业局当前形势下的需要。
只有极大的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个人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更好的为林业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为林业局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我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
我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
郑德
温州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处:
我是温州市司法系统办公室秘书,从事工作近十年,在公安、乡镇、县政府办公室、司法系统等多部门工作过,期间接触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焦点热点问题,有些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已经得以解决,有些问题却如一颗颗“毒瘤”,顽固不化,严重阻碍了温州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作为一名公务员,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感召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政府今后的工作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方面、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城乡统筹方面、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本人平时关注政府工作,经常性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与各个阶层的人群探讨交流,积累了一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供市政府起草工作报告参谋,措辞不当,敬请谅解。
一是经济发展秩序遭遇高利贷风暴“桎梏”。在百度里输入“温州”,跳出一个关键词就是“高利贷”,今年以来,我市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主出走等情况,截止11月底,已经30余家老牌知名企业倒闭老板跑路,我市经济经受严峻挑战。归结根源,很大程度是银行收紧银根,企业通过担保公司等中介过桥归还了贷款但却没有获得新贷款,原本短期过桥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企业资金链迅速断裂,于是债主上门挤兑开始,老板无奈跑路。在温州,高利贷主要
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拆借;第二种就是披着合法的一个外衣的,比如说像担保公司、寄售行、典当行、投资公司等等,变相地从事一些借贷的活动;第三种就是行事隐秘的地下钱庄。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也有部分资金来自银行信贷,主要通过个人贷款的渠道间接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笔者认为,一直存活20多年的高利贷市场无法一下子根除,当务之急,政府层面关键要做好“三手抓”:第一手“抓救助”。号召各家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求,发展前景较好、信用较好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贷款利率尽量少上浮或不上浮,不得变相收取不合理的费用;第二手“抓规范”。面对存在如此高利息的贷款,如何监管这部分资金、如何引导灰色的民间借贷走到阳光下,将民间借贷引导到规范化、合法化的道路上,迫切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温州政府去解决。第三手“抓打击”。坚决打击暴力讨债、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追讨行为涉黑涉恶的,司法机关将依法从重从快予以打击;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融资行为,坚决依法予以取缔与查处。二是民生改善工程任重而道远。根据浙江省发布《2009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显示,2009年温州市的民生综合指数、民生满意度均居浙江省末位。近两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把民生问题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应该说民生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
在公共安全方面包括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平安创建、群众安全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共安全获得很大改善。但在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和健康、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这三方面还明显滞后于省内其他城市。对于老百姓而言,民生问题,非常具体非常细微,可以是油盐柴米,可以是一餐饭、一段路、一条河、一段堤。民生问题是住房、是就业、是上学、是看病、是养老,连着民心,聚着民力,关乎大局。我这里着重提下反映相对强烈的“上学”问题,在温州子女入学应该是老大难问题,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托人找关系,小学、中学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近两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按辖区就近入学,但前提是要有辖区内的房产证,这样的结果又导致了新一轮的利益调整格局,一些无房者“新温州”只能无奈选择民工子弟学校或偏远学校甚至放回老家入学,导致“嫌贫爱富”之风盛行。另外,据司法系统内部人士透露,在入学教育优惠政策上,公务员内部人士也有所区分,司法系统的三等功与公安系统的三等功在子女入学的照顾上是不一样的,导致了强弱势部门的现实差距,极易造成执法队伍的不稳定。所以,我建议,在政府报告中要着重强调教育公平,要求教育部门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群体的利益,不要使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成为一句空话。
三是城市建设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老百姓而言,城市规模大小不应是最主要的,居住环境、幸福指数、居住者的实际感受,给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人文环境才是最主要的。以下笔者以“拆违工作”入手反思城市建设,今年来,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市民反映已久的城市“脏、乱、差”问题,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从4月起温州强势推进拆违专项行动,并明确了‘六必拆’原则,明确党员干部违章必拆、沿河沿路违章必拆、妨碍建设违章必拆、安全隐患违章必拆、顶风突击违章必拆、大型典型违章必拆,拆违效果明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群众方法拍手称道。但美中不足的是,拆违还不够彻底,笔者所调研的龙湾灵昆九村中,90%的家庭有违章建筑,目前在建的还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试问执法部门,这是政策宣传单不到位,还是“法不责众”意识到驱动,或是政府有意识的“纵容”?总之,这样拆了建,建了又拆,是劳民伤财,也是执法资源的严重栏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拆违应是规范拆违、真实拆违、公平拆违和有序拆违,例如遵循先难后易、先大后小、先官后民、先重后轻等得民心合民意的操作程序。拆违重头戏还在后面,拆违攻坚战也在后面,真正做到既拆得准,又拆得快,还不反弹,拆完善后是关键,否则会重蹈建了拆、拆了建的覆辙。同时借此机会,对于温州城市建设再提 条建议,一是鼓励在外温商返温投资;二是充分发挥温州民间资本的优势作用;三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利用多元化融
资渠道、发挥贷款融资与社会融资支持城市建设作用。
四是城乡统筹方面发展不平衡。温州特殊的区域特征,造就了平原与山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巨大的发展落差和贫富悬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温州。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法回避的命题。我们不能否认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但着眼于一个“完整”的温州的形成,如今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靠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探索,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统筹,涉及许多内容,因此是个多元的课题。目前温州推行“三分三改”政策、农房集聚改造、“1650”大中小城市网络型组团都市区发展战略,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全省“最富裕”同时也是“最贫困”的地区,贫富分化始终是温州均衡发展过程的一大“硬伤”。温州农村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薄弱,历来都是人多地少,人均陆域面积约2.4亩,人均耕地仅为3分;温州绝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交通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和科技进步滞后;农村产业水平不高,产业化速度较慢,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外向型农业发展程度不一,特别是缺乏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和一批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生产主体。这些因素导致温州的城乡分化在进一步加剧,而至今尚未消除的基础性制约、素质性制约和结构性制约,更是使得温州的城乡统筹发展步履维艰,真正融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一些深层次的城乡矛盾,还难以以地方主导的改革来加以破除。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建立大的平台,才能承接人口、产业的转
移,才有能有条件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让农民真正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待遇。
五是政府公信力有弱化趋向。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近年来,温州出现的负面消息多于正面消息,这些负面消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府的影响,尤其是牵涉政府公务员人员的负面消息,纵观近年来关于政府层面的负面消息,包括官员出逃、官员腐败、公务员招聘作弊、安置房内部价购买等等,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政府要积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负责搜集民意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对涉及政府公职人员尤其是部门领导的信息都要特别重视,并尽快要求有关部门跟踪处理。能澄清的尽量尽快澄清;不能澄清的,要求部门领导自己化解矛盾。二是加强公务员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在公务员的任用选拔提升工作更加注以德为先,倡导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三是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常规性公开制度和及时公开制度,对于政府工作的流程,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公开,必要时要举办新闻发布会。四是强化惩戒措施,对于公务员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予以严厉惩处,并公布社会周知,确保政府行为在阳光下运作,确保政民通畅,社会和谐。建言者:郑德(温州市劳教所办公室秘书 ***)
第四篇:我为组织工作建言献策
我为组织工作建言献策
---加强沟通 互帮互学
在组织部开展“我为组织工作建言献策”活动之际,结合自身所处实际情况及认识水平,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提请组织参考。
一是“思想帮扶”,支部为每位党员指定了一名帮扶的群众对象,“一对一”帮助职工群众在思想上加强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发展更多的党员同志;二是“业务帮扶”,选取一批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过硬的职工帮助年轻党员,使他们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三是“交叉帮扶”,党员之间、群众之间、部门之间、专业之间相互帮助学习,加强交流沟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活动要求党员、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互帮互学”,让党员和群众同工作、同学习、深交流、谈真心,摆问题、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出成绩、得实效。
一是要让党员身份“亮起来”,支部党员要亮明身份,起好表率;二是要让工作作风“硬起来”,进一步加强支部作风建设;三是要让执行“快起来”,强化项目执行力;四是要让沟通“畅起来”,加强部门间、职工间的沟通。他同时希望项目党员同志时刻谨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严格遵守项目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加强新老党员的联系,增强青年党员的使命感,赋予这一党建品牌更深的内涵。使各位党员更全面的了解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90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业绩、宝贵经验,更加明确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加强沟通指导,引向党员之路
一要变“单独领导”为“分工负责”。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由各级组织部门自行组织开展,单独领导,势单力薄。分工负责制,则是分级组建党员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成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按职责、分领域对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基层党组织负责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党员教育培训联系会议,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和中长期规划。这种齐抓共管、纵横交错的网络化工作格局,可以固化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基础,实现组织管理的规范化。
二要变“随时随机”为“固定统一”。一是建立健全师资保障机制。要打破以往基层党组织在课程设置和聘请授课教师上存在的局限性,组建由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党校教师、科技骨干、致富能手、先进模范人物等组成的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开放式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方便基层择师选课,实现对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直接监管。二是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要解决以往教育培训资金难落实的问题,建立党员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并合理确定分担比例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三是建立健全阵地保障机制。要打破以往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少的局面,充分整合各种教育培训阵地资源,建立各级党校、培训中心、农机校、红色教育基地、示范基地、远教站点等教育培训阵地共享制度,并配发相关书籍。只有强化保障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全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要变“强制灌输”为“活动推进”。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常以以会代训、集中上课的政治教育为主,教育效果难以达到。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活动机制,把党员教育培训融入到各种载体活动中,将正面教育与互动教育相融合,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融合,强化必学内容,深化特色内容,细化具体内容。如: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形势任务解读等活动;围绕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围绕提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开展业务培训、技能竞赛、考察交流、读书会等活动;围绕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开展观教育基地、看教育影片、案例分析会等活动;围绕学典型,开展争创党员示范岗、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这种寓教育与活动之中的教育培训模式,既可以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证教育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又可以满足不同党员的实际需求。
四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党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就必须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物质激励、荣誉激励、典型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式提高党员的学习兴趣,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实行学分制管理或学习质量评估等方式,量化检验标准,硬化刚性约束。同时,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效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第五篇:为学校建言献策
为学校建言献策
1、学校应该做好规划。很多地方总是刚刚施工完成又有另外的工程,因此很多地方总是挖开埋好又挖开,给附近同学和居民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影响了校园环境。
2、学校学术气氛不够浓,行政化的感觉很强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而不是政府或者机关部门,学校的行政单位仅仅是为教育和教学服务的,现在很多同学都觉得学校太行政化,这种风气有些影响学校学术氛围。
3、学校应该在采取措施增加人文气息,如长廊和宣传栏等。在一些合适的位置加设一些长椅,方便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从校外来的同学很多时候也都没有地方可以休息,很不方便。
4、学校的篮球场上应该放一个或几个灯,在晚上的时候为打篮球地同学提供照明。
5、学校领导对广大同学的关心程度不够。有些同学反映,其他的大学很多学校领导往往是和广大同学在一个餐厅吃饭,经常在一起交流,这样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来自校领导的关心,感受到学校领导就在自己身边。当然这不代表咱们学校的领导不够关心同学,领导们可能在学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一些形式化地东西还是很必要的,能够增加学生对学校和领导的尊敬和爱戴。
6、学校的超市应该交给有能力的学生来经营,或者开设一些学生自主经营的店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也能够为广大同学带来真正的实惠。
7、学校的选课系统应该改进和提高,很多时候只要一选课就崩溃了,造成大量同学无法选到自己希望的课程,有些不满。还有,针对选课同学对相关课程可能不是很了解,可以加一些针对本课程的介绍,让同学们基本了解该课程的内容和意义。
8、学校应该把上课的教室和自习室分开,也就是说一些教室专门用来上课,而且每一节都有课。而另外的一些教室只能用来自习,并且不安排一节课。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室的利用率,也避免了学生四处看课表找自习室的尴尬。另外,在考试或考研阶段,可以开设部分通宵自习室,供部分同学复习使用。
9、学校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还有待提高和改善。大学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和舞台,但是在大学里,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综合素质等都排在学习成绩之后的。如果成绩不好,几乎已经把一个同学从优秀的队伍中剔除,这很不公平。学习是最重要的,但学习成绩却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不是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指标。
10、学校的工时制度还有待完善。建议把一些常见的活动根据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等划分成几等,每一等给予特定的工时。另外,必须加强监督,保证工时完成的质量和效果。
11、创新学分的设立很有意义,但很多同学一直在靠听讲座来刷学分,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学分去参加,根本没有听讲座,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无益。建议分成两段,第一分可以通过讲座,第二分通过竞赛或实习。
12、班主任制度和辅导员制度的协调和配合。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情况,很多学院对班主任的设置和任务不够明确,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班主任。建议把班主任该位学术上或者工作上的指导学长或者老师,提供最实用的建议。而辅导员就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
13、学校应该加强引进校外学术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来自校外的老师往往带来的是另一种的思维方式,如果大部分都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往往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和思路,对教育和教学的发散性思维是不利的。
14、关于对熄灯的建议:建议把宿舍内部的电器分为公共设施和个人设施。公共设施按点控制,到了时间必须断电。而个人的设备可以考虑不断电。这样既给同学提供了自己支配的自由,也保证了不影响宿舍其他人的休息。
15、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很多课程的学习的意义不是很大,没有必要所有人都要学习。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进行广泛的调研,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学生们的意见。在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很多有用的课程,学校却设置为选修课,或者根本没开设,让很多对该课程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没有机会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