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01:1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导读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导读教学反思》。

第一篇:导读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导读教学听课有感

阳光小学 李艳玲

在孙江婷老师的导读课堂上,让我感受到了阅读教学以学习兴趣为先导,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读中发展为主线,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中,促进语言与精神、学语文与学做人的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首先,孙老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课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实践的效益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孙老师还让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相似的虚拟情境中学习是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在教学中,根据学情需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进课文,引发自主,引向成功。

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是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孙老师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把教师的亲切当做是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她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她及时给予鼓励,因为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她的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就是“以画促思”,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此次的观摩学习课对我来说真是弥足珍贵,相信有了同行的引导,我的阅读课教学会柳暗花明。

第二篇:第五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四年级组

王丽娜

今天,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导读课,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编排了四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生命生命》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单元内容结构,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

2、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热爱生命”,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初步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感知性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3、激发学生对本组课文以及对“热爱生命”主题探究的兴趣。

单元导读课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型的语文课型,它是学习一组课文的起始课,也可以称为入门课。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建构单元整组课文学习的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内容很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纵观整堂单元导读课,教学环节按照情境导入、揭示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汇报交流、拓展延学来进行的。课前根据我对本单元内容的解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预学单,课下学生根据预学单进行自我学习、自主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基本解决了预学单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带着阅读要求再次进行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既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又弥补了自学的不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起到了组织协调的作用,学生基本都能在组长的带领和组织下进行交流。通过合学,达到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了自己读文时印象深刻的句段及读后感受,这是学生初读课文的肤浅的体会,无论准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要尊重学生的理解。最后向学生推荐了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阅读。考虑到这是一堂单元的导读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所以,我尽可能少讲,让学生多读多谈体会,以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节课我只是引导学生交流了四篇课文中印象较深的语句,并谈了自己的读后感受,对于语文园地中的内容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预学,课堂上没有进行交流。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我,上单元导读课都还是尝试阶段。如何才能让单元导读教学与本单元的教学浑然一体,环环相扣?如何运用单元导读教学,提高本单元的教学效率?等等问题,都值得我继续思考和探讨。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只有认真去体会其中的奥秘,才能提升教学的艺术。我会为此而继续努力!

第三篇:《水浒传》导读教学反思

《水浒导读》教学反思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著的阅读也不例外,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教师应不断探索。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新课标》对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阅读、爱阅读,在阅读中受益、在阅读中成长。

但是现在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学习压力确实很大,因此喜欢阅读校园、青春、网络、游戏、侦探、言情、卡通、武侠等读物,用以在紧张的应试教育压力下获得一种缓解、释放、调节和放松。对于课标要求阅读的名著,他们普遍感到枯燥和乏味。没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所谓名著,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里面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名著的内涵博大精深,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名著,名著的阅读才会成为其阅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成为他们主要的精神食粮,才会真正增加他们的人文底蕴,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人生。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渴望找时间去阅读、去了解、去消化,就成了教师导读名著的重中之重。

一部《水浒传》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水浒人物不胜枚举,短短一节导读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其中的精彩全部教授给学生。那么,水浒人物、小说主题、成书背景、艺术成就等等需要讲的好像很多很多,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呢?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也确实办不到。于是我就把重点定在激发学生对《水浒》的兴趣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感受《水浒》的精彩,进而想去读、想去品味,这样就达到了导读的目的。

因此,这一节课我就没有涉及关于写作背景、小说主题等方面的内容,甚至对《水浒》的艺术特色也讲的很少。因为将来如果他们认真的读了,这些肯定会接触到、体会到的。我把这节课分成了“我看我知道”、“我讲我记牢”、、“老师考考我”、“我品我明了”等四个板块,让学生去看、去讲、去品、去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比较、品读、思考、竞争,阅读《水浒》成了他们的阅读目标和阅读需要。

在“我讲我牢记”这个板块,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大胆的讲出自己所了解的水浒故事,不过要注意条理。学生也很积极,讲的也很精彩,课堂掌声不断。原来预设学生通过看视频,再次感受形象的人物、多彩的画面效果、生动可感的语言,全方位的感受了《水浒》的魅力,视频没播放。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电视剧拍的这么好呢?导演的艺术才思来源于哪里呢?很显然来自于原著的精髓,于是带领学生继续品读故事,然后自然地引出学生的思考:看电视剧能够代替阅读名著吗?为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讨论后再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小结,看电视剧确实不能代替阅读名著,但它对阅读名著还是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的,看电视剧成了不愿看书又想要了解一下名著内容的学生的最佳选择,但电视剧是改编者和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它离原著还是有距离的,作为读者来说就会受到限制。在电视画面、色彩、音响等艺术手段背后,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少。阅读原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电视剧“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原著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去进行思维再创造,所以教师向学生推荐《水浒》原著,提示《水浒》的艺术特色,师生探讨阅读名著的方法及步骤。

最后 激发兴趣是我这一节课最大的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这一节课的致力追求,尽管我进行了有益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还有少数学生主动性仍然不够,有待于以后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总之引导学生读名著,就如同引导学生与大师共携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多用心、多实践、多思考、多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放开手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放飞“自由的读书灵魂”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名人传导读教学反思

名人传导读 教学反思

天津一中 祁馨

本学期在全区做了《名人传》导读的公开课,获得了广泛好评。回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和最后的成果,有许多东西值得记录下来,作为自己教学经历中一次有益的积累。

一、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接到做课任务时,第一想法是这类型的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展示成果。以前听过的其它学校的这类型课的设计也大多如此。于是第一稿的设计便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给予不同方面的阅读题目,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自主阅读,最终的课型为学生的小组展示。但初步布置阅读任务后的一个月,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令我大失所望,学生直言没有时间读,或书没意思,读不下去,全班近五十个学生,全书读完的一个也没有,开始看的人也不过三分之一。这样的状况下让学生进行研究、展示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经过了最初的失望与苦闷之后,与备课组的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商量,与其抱怨学生的不努力,不如面对现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堂反应真实的课型。以前我们常常听到的所谓“导读”类的课实际上展现出来的已经是“结果”,而我的课,则干脆建立在学生没有读,读得不好的情况之上,上一次真正的“导读”,展示出来的是“过程”。第二稿的设计我选择了教师先读,引领学生兴趣,把学生已有的片断印象进行串联,引导思路,并用原文印证,步步深入,最后给出继续深入阅读的引导问题。当然,这样的设计考验教师的功力,需要更多的付出,难上加难,但从最后的成果来看,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课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许多学生在本课结束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写了听后感,表示自己受到了传记中人物精神的鼓舞,内心充满感动等等。这样的结果令我深有感触。我深深感觉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绝不能在活动课中“退居二线”,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学生,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是应该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一个好的引导者,找到适合他们进入的那一点,带领他们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到接受,走入精彩的语文世界。

二、用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的备课组长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她对我说,要想上好这节课,你本人必须把《名人传》通读三遍以上,自己先有深入的认识,然后才能讲给学生。这一句话把我原来些许偷懒的想法打得无影无踪,一下子震醒了我。此后,我按照要求自己先深入阅读,并写了四千余字的读书笔记。在读的过程中,这本名著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而在最终的课堂上,我又把这种感染传递给了学生。最终课堂设计的主干就是以我的读书笔记为底本,把我自己的阅读过程分享给学生,用我自己阅读中真实的疑问与解惑的过程来模拟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的问题并由教师一一解答。这样的引领非常真实可信,学生的接受度很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导入部分配乐朗读我的读书笔记,给学生点出阅读《名人传》这本书的意义的部分,更成为了全课的一个亮点,为许多听课老师所称赞。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深深感到,一堂好课,一定是教师本人首先投入感情的课。用深挚的感情讲你喜欢的内容,和用平淡的叙述讲你讨厌的东西,出来的效果绝对相差很大。当然,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感情的表达一定是要有控制的,不是一味的渲泻,而应该像水流一样,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海,逐渐把学生卷入其中,让激情慢慢汇聚,慢慢升腾,最终达到高潮。理性的思索与感情的基础相结合,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三、思路比内容更重要

课程设计的第二稿出来后,我进行了试讲,效果不错,学生很感动,但我的备课组长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课程的主旨是什么呢,你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我想了想后回答,我想给学生展示一个不一样的贝多芬,一个由《名人传》这部书所传达出来的,与我们印象里固化的贝多芬不一样的形象。带着这样的主旨,再分析自己的课程设计,问题就显而易见了。第二稿里的环节设计以音乐为主线,每一段音乐引出人物的一个侧面,但顺序安排比较混乱,不能清楚地看出人物的轨迹,更谈不到体现我的主旨设想。其实这一稿的顺序安排,来源于原文对于贝多芬作品的描写顺序,但我的备课组长的话点醒了我,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完全地尊重原文,而是要考虑讲给学生时思路的清晰度,学生接受起来的逻辑思维,是不是能非常舒服地跟上你的设计,而不是被老师带着四处绕圈子,最后进入一个迷宫。我想,我犯了年轻教师非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总是最先关注“讲什么”,而不是“怎么讲”。总是在具体问题的细节上埋头苦干,但对整体思路的把握能力有欠缺。

看清了弱点,我及时进行了调整。我大胆地改变了原文的顺序,先让学生归纳对贝多芬的固有印象,用原文印证它并丰富它,然后以音乐为线索,带出人物一个个不同于传统印象的侧面,并用原文印证,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原有认识与原文相叠加整合。这样,在质疑问难中不断展示人物的新鲜侧面,如同拨云见日,每踏前一步总有惊喜,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整个课程展现出了清晰而整齐的设计感,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通过这次反复修改的过程,我对课程设计有了更深的体悟。一堂好课,思路远比内容重要。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要学会尽快地从文本本身跳出来,不再是一个读者的角度,而是一个教者的角度,敢于提炼,整合,真正用教学目标指导设计,用课堂教学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而不再让教案中的前几项成为摆样子的空话。当然,这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要读得进去,还要站得出来,才能有深度,又有高度。

四、用好多媒体,扩大其它学科的修养 这次做课,音乐的使用成为了广受好评的一个亮点,也有很多学生在听后感里谈到音乐的部分令他们印象深刻,甚至有学生说因此从一贯地喜欢流行音乐开始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就是在读《贝多芬传》的同时,把能找到的贝多芬的音乐都反复听了无数次,尤其在深夜独自聆听,有许多触动灵魂的感受,这也成为这堂课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在课堂上,音乐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既是引领,又成为情感的渲染烘托,最后达到高潮。我深深地感觉到,多媒体使用的确能帮助语文课,使它更加立体,更加感人。不过,用好多媒体一定不能为用而用,而是应该建立在教师有充分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炫耀技术,或是单纯的增添环节,而是要用得到位,“到点儿”,要少而精。

同时,通过这次做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积累,扩大见识,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和科学修养,不断地增长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把课程讲美、讲活。我想,这次做课应该会成为我教师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值得永久珍藏。

第五篇: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篇一

我认为所谓的“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者“铺垫课”。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们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老师以引领的方式带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其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组的学习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大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本单元的学习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元导读课对我及学校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课到底具体怎么实施,环节如何设置,教材处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单元导读课所要关注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 “以诚待人”。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教他们以诚待人,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启示,所以这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导学、激趣”就是本单元导读课的重中之重。其次,单元导读课要注重整合性。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以诚待人”进行的:由讲导读引入本单元;让学生统揽教材看一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 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2、单元导读课和单独课文一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每组课文都各有特点,单元导读课就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导出特点,导出味道,这样才能达到导读课应有的效果。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反复做;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去做。”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篇二

“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起始课”。教学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前,教师先拿出一节课的时间,用“导游”的身份带孩子们到“单元”里走上一遭,大概浏览一下本单元内所有的课文内容。

“单元导读课”有三大好处: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把握单元文化主题。

第二,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

围绕“整体感知,培养兴趣,激活阅读”的教学目标,为“单元导读课”设计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板块,即“解读导语,通览课文,寻找相关链接”三大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教材主题、内容的不同,力争做到组组课文导读的形式和内容都各有不同。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篇三

单元导读课这一课型,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的尝试。第一单元导读课的目标一是对这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二是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设定为四个: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二、揭示主题,明确任务;三、初次默读,完成导读卡;四、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五、总结方法。五个教学环节,不多也不少,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导学卡时,我发现由于四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理解能力也稍差,再加上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读卡,全班三十八名学生,居然有十四名学生没有读懂导读卡,填写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就想,在课上应该在在读课文完成导读卡的同时,加强指导对使用导读卡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方面,也缺乏点拨、指导。教学课堂师生的互动性也缺少一定的体现,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突出亮点,教学的一些过程缺少课堂的体现,如,学生的读书方法,(虽然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但作为中年级的学生也应有适当的教学提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有利于今后的精读课、略读课、和单元整理课及单元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应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好单元导读课,使单元教学各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成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通过这一节课,我对第一单元导读课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更让我坚定开这种课的必要性,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特别是在第四环节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中,更让我明白到教无定法的意义所在。其实教学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今后的单元课堂教学课型的教学中我一定在市教研室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力争使单元整体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下载导读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导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导读课教学设计

    充满爱的世界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导读课教学设计 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中心学校刘立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语文读书导读课,属于校本课程,本课以“爱”字为主线贯穿始终,将......

    爱丽丝梦游仙境导读教学设计

    《爱丽丝梦游仙境》注音版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愉悦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书中的人物,走近书中营造的梦境,感受故事的离奇有趣,发挥想象力,学习写一个梦境。 2......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繁星 春水》教学设计 吉安县敖城中学 朱宇芬 一、教学目标: 1.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

    课外阅读导读教学设计

    ——《小学生时代》 一、封面引导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可以让我们学会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总之,书的作用太多了,我......

    红楼梦导读教学案例

    “曲”演《红楼梦》 ——《红楼梦》导读教学案例平春 教学背景: 《红楼梦》一书中的诗词,与文一样,辛辣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猛烈地抨击反动势力,热情地讴歌叛逆者的倔强性......

    名人传导读教学实录

    《名人传》导读 教学实录 天津一中 祁馨师:开学初给同学们布置了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我想问一下大家,现在的进度如何? 生1:还没看。 生2:还没看。 生3:看......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论述。 2.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名著《论语》的兴趣。3.理解并背诵名......

    《爬天都峰》导读教学建议

    《爬天都峰》导读教学建议 摘 要:学不好语文,学其他学科也会缺少一种理解能力。《爬天都峰》这篇文章很有启发和激励的意味在内,告诉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