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十二个地形区的归纳总结
中国十二个地形区的归纳总结
1.塔里木盆地
75°E-90°E | 35°N-42°N
@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地形地貌:盆地,沙漠 @ 农业特点:(1).绿洲农业;(2).南疆商品棉基地;
(3).农作物以冬小麦和棉花为主。@ 工业特点:
(1).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和产值都较差;(2).西气东输源头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 发展的有利因素:
(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经济作物以“红色农业”为特色;(2).矿产(能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 发展的不利因素:(1).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2).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地表风力堆积作用强烈。@ 主要存在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 今后发展方向:
(1).西气东输,开采石油和天然气;(2).注意保护生态,防止土地荒漠化,消除贫困,早期预警,生物、沙障
固沙等;
(3).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
(4).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农业,科学合理地排灌。
2.青藏高原
74°E-104°E | 25°N-40°N @ 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 地形地貌:高原 @ 农业特点:
(1).高原畜牧业(牦牛、藏绵羊); 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2).单产高,病虫害少。
@ 工业特点: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和产值都较差。@ 发展的有利因素:
(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石油、煤、钾盐等丰富,开发潜力大。@ 发展的不利因素:
(1).高寒气候,热量不足,多冻土;(2).有雪灾、大风、雷电、冰雹等灾害。@ 主要存在问题:水土流失、草地退化 @ 今后发展方向:(1).修建青藏铁路;
(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3).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
3.四川盆地
104°E-107°E | 28°N-32°N @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形地貌:我国第三大盆地,为丘陵性盆地 @ 农业特点:
(1).以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柑
橘;
(2).成都平原为商品粮基地;(3).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 工业特点: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工业基地,有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工业部门。@ 发展的有利因素:
(1).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有“天府之国”之称;
(2).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有天然气、有色金属等。@ 发展的不利因素:
(1).太阳辐射差,多阴雨,光照较少,四季不分明;(2).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少。@ 主要存在问题:(1).周边水土流失严重;
(2).酸雨中心之一(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通,湿度大,多云雾,容易形
成酸雨);
(3).盆地内多洪涝灾害;
(4).盆地的周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多地震、滑坡、泥石
流。@ 今后发展方向:
(1).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2).加快资源的开发;
(3).发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
4.云贵高原
100°E-110°E | 23°N-27°N @ 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
(2).冬季受寒潮影响少,一年中干湿两季分明;
(3).气温年较差较小,高原上四季如春,故省会昆明有“春城”之称。@ 地形地貌:
(1).高原、小盆地(“坝子”);
(2).多峰林、溶洞、暗河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奇景;(3).地势崎岖不平,西高东低。@ 农业特点:
(1).季风水田农业区,多梯田;
(2).药材丰富,被称为“四大药源”之一;
(3).山岭间散布着许多小盆地(“坝子”),是主要的农耕区。主要作物是水稻、热带经济作物;(4).云南动植物王国。@ 工业特点:
(1).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云南个旧锡、磷,贵州铜仁的汞;(2).贵州六盘水的煤炭资源;(3).地形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 发展的有利因素:(1).雨热同期,降水丰富;
(2).有色金属矿、煤炭和水能资源丰富。@ 发展的不利因素:
(1).地形崎岖复杂,地势起伏大,土地贫瘠、确地表水,不利于生产;(2).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造成连绵阴雨;(3).旱季时间长,季节性干旱(春旱);(4).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5).交通不便。
@ 主要存在问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环境承载力较差。@ 今后发展方向:(1).农业: <1>.立体农业;
<2>.特色农业-彩色农业: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烤烟等。(2).工业:
<1>.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改造传统工业,加快发展西南的制造业; <2>.搞好农副产品加工;(3).改善交通条件;(4).发展民族特色的旅游业。
5.长江中下游平原
110°E-120°E | 28°N-33°N @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形地貌:平原(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汉江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
原)@ 农业特点:
(1).农业一年两熟,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桑蚕、苎麻、黄麻等;(2).地带性土壤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耕作土壤为水稻土;(3).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汉江平原是商品粮基地。汉江平原、长江沿
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工业特点:
(1).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三峡)。长江三角洲地区铁矿、煤炭和石油等资源贫
乏,主要依靠进口;
(2).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
为突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发展的有利因素:(1).地势低平;耕作土壤肥沃;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水资源丰富;(2).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农业发达,科技实力强。@ 发展的不利因素:
(1).夏季洪涝、夏秋季节台风,冬季寒潮冻害;
(2).七、八月份的伏旱(夏季风不稳定,旱涝灾害频发)。@ 主要存在问题:(1).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上游地区水土流失;(3).中游地区湿地萎缩;(4)下游地区水体污染严重。@ 今后发展方向:
(1).工业:提高生产技术,开拓国际市场;(2).退田还湖,退更还林还草;(3).防治水污染;(4).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5).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6.华北平原
114°E-121°E | 32°N-40°N @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地形地貌:冲积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农业特点:
(1).两年三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秋播夏收)、棉花。暖温带水果:苹
果、梨、桃、柿;(2).中低产田集中地。@ 工业特点:
(1).矿产:煤、铁矿、石油(河北的华北油田);海盐(长芦盐场);(2).京津唐工业基地是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的有利因素:
(1).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矿产资源丰富;(2).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
@ 发展的不利因素:三大障碍:旱涝(春旱夏涝);盐碱;风沙(沙尘暴)。@ 主要存在问题:寒潮、土地盐碱化、中低产田集中地 @ 今后发展方向:
(1).发展“高、精、尖、新”的工业部门;(2).低湿地治理模式——鱼塘-台田治理模式;
(3).盐碱地的治理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农业用水要合理、科学排灌。
7.东北平原 118°40’E-128°E | 40°25’N-48°40’N @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地形地貌:平原,我国第一大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且集中连片。@ 农业特点:
(1).黑土广布。粮食作物:春小麦(春播秋收)、玉米、高粱、水稻;经济
作物:大豆、甜菜、亚麻;(2).商品谷物农业,国营大农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粮食商品
率高。@ 工业特点:
(1).矿产:黑龙江大庆石油、辽宁鞍山、本溪的铁矿。但能源和水源供应不
足;
(2).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3).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发展的有利因素:
(1).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且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绿
色生产,病虫害少,绿色环保;(2).交通便利。@ 发展的不利因素:
(1).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沼泽广布;(2).低温冻害;
(3).洪涝灾害、寒潮、沙尘暴;
(4).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能源和水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主要存在问题:(1).资源破坏严重;
(2).黑土开垦后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逐渐变薄;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
化。@ 今后发展方向:
(1).产业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的工业以及污染严重
的工业的发展;(2).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3).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竞争;(4).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5).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8.内蒙古高原
106°E-121°E | 40°N-50°N @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地形地貌:(1).地形平坦开阔;
(2).西部地区戈壁、沙漠、沙地广布;中、东部草原广阔。@ 农业特点:
(1).东部地区草原茂盛,草场优良,适宜发展畜牧业。畜产品:三和牛、三
河马、滩羊;
(2).河套平原有黄河水源灌溉,土壤肥沃,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发展灌溉
农业,被称为”塞上江南“。主要农作物:甜菜。@ 工业特点:重工业部门为主,有色金属工业。@ 发展的有利因素:
(1).地形平坦开阔;草原广阔,草场优良;(2).风能资源丰富;
(3).煤炭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 发展的不利因素:(1).气候干旱,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地次生盐
渍化严重;
(2).气象灾害:寒潮、干旱、沙尘暴等,草场生态脆弱。@ 主要存在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日趋严重。
@ 今后发展方向:防治土地荒漠化,消除贫困,加强早期预警预报、采取生物
和沙障固沙等多种手段。
9.东南丘陵
110°E-120°E | 20°N-28°N @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山脉盆谷交错分布,地表侵蚀切割严重。@ 农业特点:
(1).地形多样,具垂直分异,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和林业;水资源丰富,有
利于灌溉;
(2).主要作物:水稻、柑橘、茶叶和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毛竹、马尾松等。@ 工业特点:
(1).工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部门:家电、食品、服装、玩具制造等;(2).水能丰富,可以发展小水电。@ 发展的有利因素:
(1).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较丰富;(3).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发展的不利因素:(1).季风气候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春季低温阴雨,夏季干热,对作物生
长不利;
(2).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质裸露,形成”红色荒漠化“,开发难度较大;
红壤肥力低,土壤贫瘠呈酸性;
(3).自然灾害:台风,旱涝;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 主要存在问题: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今后发展方向:
(1).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2).发展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
(3).封山育林,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良贫瘠的红壤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
(4).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10.河西走廊
95°E-100°E | 38°N-40°N @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地形地貌:狭长的山前倾斜平原,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
@ 农业特点:利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绿洲农业;主要农作物:小
麦、谷子、玉米、高粱、马铃薯、胡麻等。@ 工业特点:
(1).有色金属矿产丰富;(2).有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发展的有利因素:(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内部地形较平坦;(2).古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 发展的不利因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绿洲面积小,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易发生扬沙或沙尘暴天气,荒漠化加剧。@ 主要存在问题:
(1).由不合理耕种造成的土壤沙漠化;(2).农业用水不合理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 今后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科学合理排灌;控
制人口数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建设防护林。
11.黄土高原
103°E-114°E | 34°N-40°N @ 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 地形地貌:
(1).风力堆积的黄土沉积形成高原;(2).还有汾河、渭河平原等大地堑。@ 农业特点:
(1).主要粮食作物:高粱、谷子、冬小麦;
(2).主要经济作物:苹果、梨、桃、杏、柿子和坚果类。@ 工业特点:主要部门: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重化工业。@ 发展的有利因素: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金属矿产丰富。@ 发展的不利因素:(1).水资源短缺;(2).春旱严重,寒潮频发;
(3).自然灾害:旱涝、寒潮、沙尘暴;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主要存在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 今后发展方向:
(1).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2).更新设备,适当限制能源耗费,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3).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12.珠江三角洲
112°E-115°E | 21°30‘N-24°N @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形地貌:以平原和冲积三角洲为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农业特点:
(1).热量丰富,降水充足,十分有利于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2).是我国水稻、甘蔗、香蕉、龙眼、菠萝、荔枝等的生产基地;(3).人均耕地极少,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基塘农业。@ 工业特点:
(1).工农业较发达,交通便利;毗临港澳,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先进
技术和管理方法;
(2).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外向型“经
济为主,对外依赖严重。@ 发展的有利因素:
(1).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热量充足,降水充足;土地肥沃;(2).交通便利;毗邻港澳;是著名的侨乡;劳动力充足。@ 发展的不利因素:
(1).夏季洪涝、夏秋季节多台风等气象灾害;(2).冬季枯水期易出现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主要存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大气污染严重,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严重;(3).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4).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今后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把”水产业“做大做强;(2).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
(3).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
(4).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扩大经济腹地,逐
步减少对外的依赖性。
第二篇: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
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
1.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赶上美国。据此,《意见》提出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3.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然而,尽管“三五”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纲要(草案)》规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2000-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据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议着手编制的。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并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再次酝酿编制“六五”计划。之后,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就“六五”计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1982年全国计划会议着重讨论了“六五”计划草案,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同时作出了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个计划面奋斗的专门决议。
“六五”计划的具体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
胜利,并且为“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六五”后期,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7.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个《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提交1985年9月的党代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根据《建议》,对计划安排又反复研究、平衡、测算,1986年3月审定完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就制订出了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史上是第一次。
“七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进一步为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开展,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8.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1995年是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l2月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整个“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996-2000年是我国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分别是: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十一五”规划,是指我国从2006年到2010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划。
“五年计划”是一个国民经常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当然,是每五年规划一次。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2006-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叫“十一五”。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报告认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四个:第一,中国具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基本克服了未来发展的资本“瓶颈”;第二,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第三,中国国内市场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第四,中国的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投资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
12.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周期是从到。
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
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第三篇:第二十二个助残日活动总结
塔里木高级中学第二十二个“全国助残日”
活动总结
5月20日是第二十二次法定“全国助残日”。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组织和开展好本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推动“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活动主题是“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为进一步营造文明进步的校园舆论环境,高效发展残疾人事业,塔里木高级中学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注残疾人的活动。
一、背景
残疾人群体,属于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重视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权利的保障。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关心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既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具体活动
(一)召开专题会议
塔里木高级中学党委在全国助残日前(5月20日前)召开关注我校残疾教职工和学生专题会议,其主题紧密围绕此次全国助残日主题,结合塔高实际,查摆问题,明确责任,部署助残日活动期间的各项事宜。
(二)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
塔里木高级中学从校工会,团委,共青团,学生会入手,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帮助残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感人事迹,以增强学校师生关爱残疾人的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助残活动校园氛围
我校开展了一次“全国助残日”黑板报比赛,共出板报54块,对获奖板报给予了奖励;悬挂横幅1条;宣传橱窗2个。
塔里木高级中学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主题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把温暖送进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平等 参与 共享”、“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主题班会54节,通过这次助残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更加广泛的扶残助残热潮。同时,也增强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塔里木高级中学 2012-5-23
第四篇:第二十二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
乌市第六十八中学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城同创”工作目标,积极响应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也为认真开展以“清洁城乡、保护健康”为主题的第二十二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学校广泛发动老师和学生,围绕建设优美学校,为全校老师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全校师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在全校开展以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为重点的春季爱国爱校卫生运动。具体情况如下:
一、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韩胜利校长
副组长:郝毓琪书记俞速颖副校长
成员:王宇晶主任甘亚强主任各年级组长、年级书记、各班班主任 负责部门:党政办公室德育处
二、具体工作:
在校长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首先由德育处组织,利用多种途径对全体师生进行健康卫生的宣传,再由各年级各班对教学楼内和校园的卫生进行了彻底的打扫,最后由德育处对教室和学校环境卫生进行布置和检查,由党政办公室对老师的办公室进行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具体如下:宣传动员工作:
1.学校制作了甲型H1N1和春季流行病展板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宣传;
2.利用校广播电台在中午进行健康卫生教育,进行甲型H1N1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宣传教育;
3.制作了甲型H1N1等健康卫生的应知应会宣传手册;
4.在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室张贴了预防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措施;
5.各班组织召开有关健康卫生的主题班会;
6.班主任利用读报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卫生教育;
7.利用星期一升旗时,国旗献词和国旗下讲话,号召全校师生做一个文明的公民,进行爱护环境卫生教育;
8.开展了三次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利用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1.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大扫除,清理冬季残留的积雪,擦洗学校内所有的门窗,清理草坪上的垃圾和树叶,清理卫生死角;
2.由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多次爱校活动,对学校环境卫生进行了清扫;
3.学校组织初二学生进行了街校共建活动,沿北京路对冬天遗留下来的各种垃圾进行了卫生清扫和擦洗。
4.学校在下午放学以后,对各个教室进行消毒处理。
5.学校利用体育课等时间用紫外线等消毒设备对班级进行轮流消毒,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
学校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行动,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卫生意识、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以保证全校师生健康为出发点,向全校发出倡导人人都动起来,建设美丽干净的校园,由党员带头,带动全校师生对教室和学校环境卫生进行了综合整治,彻底清除越冬垃圾,改善学校环境卫生面貌,给全校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干净的学习环境,我校将在以后工作的中,1.继续坚持对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引导大家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及自我保健意识。2.继续坚持学校的消毒制度,杜绝传染的途径。3.认真长期坚持学校的清扫制度,保持学校的环境卫生,不留卫生死角,给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优美卫生的学习环境。
乌市第六十八中学
2010年4月28日
第五篇:七个一、十二个好习惯总结
七个一、十二个好习惯总结
水师中学周凤菊
本学期注重训练学生的三个一:
每天唱一首励志歌曲、每天一分钟大踏步、每天一篇日记。
两个好习惯:写的习惯和改错题的习惯
每天学生在课间操跑步完毕后,首先进行的是一分钟踏步走、齐步走、正步走;进教室后,文艺委员便开始指挥唱红歌,坚持了一学期;每天写一篇日记,我每天坚持批阅。学生对踏步走、齐步走、正步走比较熟悉,整体看比较齐,但是还需要在细节上加强,比如横排、纵队抬脚高度和摆臂高度必须整齐一致,今后要加强训练。一分钟红歌,刚开始时,不会唱还唱不齐,慢慢地会唱歌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开始时低头小声唱,后来是昂首挺胸、放声高歌,非常有气势、有精神。今后训练学生唱歌时盯住黑板,想象歌曲展现的画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关于学生的日记,本学期初,我天天批阅,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交流,尽早解决。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既可以督促学生及时总结自己,又可以培养学生动笔写的习惯。学生的外语单词错了,要动笔写,动口说,及时改错;语文字词错了也如此;数学错题及时在原题旁边改正,无论什么题型,改正时必须有过程或解题思路或出现错误的原因。现在全班同学都知道如何改错,已经基
本形成了习惯,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