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摘 要】 本文结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从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课程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和稳定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体育素质教育实效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满足社会和人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前提,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受教育者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性格为途径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尚未定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体质和体能,促进学生体质、心理、智力、个性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育人效果,更能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育价值。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课程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学科的育人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课程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1.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标准等面向全体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工作是推进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教学中所开展的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及考核标准的制定能够顾及全体学生的学习实际,课程改革能够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的状况,并尽可能发挥体育活动的激励作用,讲究活动难易水平的层次性,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
2.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智育和美育。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应本着对学生、家庭乃至社会负责的态度,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因此,实践教学中的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树立健身强魄的意识,更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智育和美育,以培养学生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自强不息、团结合作、挑战自我、勇争第一的体育精神,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康和稳定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发展理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实现人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培养学生健康和稳定的体育运动兴趣,将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当作一种兴趣和爱好,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并逐步提高的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小学体育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时期,教师应把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长期的体育锻炼是身心和谐的充分保障,是价值观念发展的精神支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运动兴趣。兴趣是学生长期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运动习惯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催化剂。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教学组织的多样化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体育运动兴趣,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
3.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运动兴趣。学生体育兴趣的稳定性主要指学生对体育兴趣持续的时间和巩固的程度,而小学生因个性的不稳定性导致对体育学科的兴趣也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这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从多种自锻的“菜单”中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兴趣、爱好等选择最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对体育兴趣保证持之以恒的态度,维持兴趣爱好,从而培养稳定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体育素质教育实效
教师作为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组织者,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体育素质教育实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关键意旨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实践教学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组织体育教师定期开展有关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研讨活动,使他们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交流素质教育的最新观点,以促进实践教学中更好的贯穿和融合素质教育理念。同时,新课程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教师需加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研能力的培训,要求教师不断完善必要的教学体系结构,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吴华,徐志标.人才培养视野下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讨[J].成才之路.2014(01)
[2]许丽平.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探析[J].快乐阅读.2013(22)
[3]王全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7)
[4]廉东旭.解析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2013(27)
第二篇: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杨嘉民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2期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解决国民体质存在的隐患,而且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面,加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21世纪赋予的时代重任。文章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了论述,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内容 特征 途径
[作者简介]杨嘉民(1973-),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教学。(江苏无锡214122)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115-02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增进学生体质已刻不容缓。由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因而社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严重不足。据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的肺活量、耐力、速度、爆发力等体质指标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比重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不良①。这些问题如不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我国国民体质存在隐患。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尤其是奥运舞台上表现优异,然而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中国老百姓的体质不容乐观。有关人士指出:“从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甚至军队,中国很多行业从业人员大都存在健康问题。②”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方邦协认为:中国人缺乏体育健身意识是导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学生学业繁重,中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没有时间从事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几代人的体质健康就会有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推行增强体质、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已是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兴旺、强盛的大事。
3.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从以上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奠基工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人文理念,内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如何适应21世纪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挑战,是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背景原因。因此,体育教学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全面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教学严峻的课题,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它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体育素质教学应具有以下内容:
1.健身与健康教育。健康的身体是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载体,也是21世纪国际竞争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树立强身健体的体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即通过体质、体能训练,感觉和大脑开发训练,使学生在遗传的基础上发挥潜力,增强体魄。
2.体育文化素质教育。随着人民生活富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提高,体育运动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和健康的需要。因此,要求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要求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科学教育、体育道德教育、体育心理教育和体育美学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树立体育终身理念。
3.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动可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克服抑郁,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占据社会主体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适应社会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自我实践中所具备的品质,内容包括学习能力、自我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行为约束能力。体育活动作为一项身体技能运动,不但是力量、智慧、胆略、技术的较量,而且能是磨炼意志、培养毅力,体现了一种战胜自然和自我的无畏精神。因此,体育素质教育就是在体育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材施教,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运动技能教学。体育素质教育对运动技能学习没有淡化,相反,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来体现体育素质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实质。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素质教育的根本,没有运动技能学习,我们所说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增强、社会适应”等目标,就无从谈起。所以,在体育素质教育中,运动技能学习的设置也是最基础的,是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的。在体育素质教育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多样性,内容有较大的拓展,不仅有单纯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安全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基础技能”等内容,充分体现健康性、系统性,重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的广泛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更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对运动技能目标的设置,也是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况,分别设置不同目标,使运动技能目标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实际,有一定的层次性,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体育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位学生,模糊“优秀生”和“后进生”,通过优化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全面性。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教育,通过体育技能教学,着重能力培养,全面挖掘学生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和谐统一发展。
3.个性化。在体育教学中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主动性,使不同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4.基础性。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着眼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对体育动机和兴趣的巩固,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意识、态度和习惯,为自觉地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体育素质教育要从观念抓起,只有领导重视,社会共识,才能向素质教育转变,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没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为此要做到:教师观念、认识的转变,师生位置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在体育素质教学中,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健康育人为根本,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求生、学会健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技能动作学习的规则,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堂教学是教育中最稳定、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体育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须贯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为载体,以活动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具体方法如下:(1)挖掘教材内涵,渗透德育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体育融入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去。所以,体育除完成自身的健身职责外,还与德育教育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如,通过体育队列操练,进行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训练和配合,进行道德关系体验;通过体育技能学习,进行意志品质磨炼;通过运动竞赛,对学生积极性、进取性和拼搏精神进行锻炼;通过体育游戏,进行集体利益、团结协作、诚信勇敢教育,养成集体荣誉感。(2)运用综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双向结合的场所,是教师进行思想、情感、知识、信息交流的微型世界。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多边互动过程,它不仅有教师教的方面,也包括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素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外活动是教学辅助的重要手段,对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的培养,对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因此,可利用学生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宽的特点,开展自主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育
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强身健体、增长才干、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目的。
4.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教育改革是21世纪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全民素质的大事。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指教师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只有这样,才能把爱心倾注学生,激励学生成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应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教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过程,树立体育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3)广博的体育知识。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最具发展性价值的财富,信息时代的体育教师,要具有思维的前瞻性、辐射性,敢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新实践,打破区域性,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4)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技巧,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组织能力,正确示范并指导学生身体练习,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5)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教师不仅要搞好体育教学,还要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探索体育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经验、新的实践,调查和研究、总结工作中的体会,并上升到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标。(6)健康的心理保健能力。学生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也是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过程,但他们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健康的心理,将会影响终身体育的发展。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实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师健康的、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五、结语
要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只有深化改革才有出路。要增强学生体质,解决国民体质存在的隐患,只有使素质教育实施于体育教育之中。要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活动中积极进行科学管理和不断探索,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使学生做到既有终身锻炼的习惯,又有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注释]
①夏杰.学生休息和锻炼不足[N].江南晚报,2007-05-26.②夏杰.中国国民体质存在的隐患[N].江南晚报,2007-06-07.[参考文献]
[1]汪玲玲,陈嵘.试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0(5).[2]顾明远.素质教育的实质与运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第三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曾忠钊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 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 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 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顽强意志 团结互助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 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 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 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 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 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 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 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 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 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 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 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 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 自身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 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 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 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 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 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 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 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 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 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 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 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 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二)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在中学体 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以 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 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 切实做到听令行事。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 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 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 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 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 顽强其毅力。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 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 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 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 神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 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学 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 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 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 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 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 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 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 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 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 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四)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时 代发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 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 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 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 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 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五)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 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 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 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 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 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 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第四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顽强意志 团结互助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
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
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二)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
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
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
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
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四)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五)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第五篇: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语文学科及时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课堂气氛;感受;开放;思维
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素质教育是创新的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我们应该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不只是口号,不只是停留在思考、理论阶段的概念,而是已经应用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以下是本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丰富课堂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赞可夫说:课堂上应该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这时老师每一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就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从而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二、创设情景,增加学习的新奇感受
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是人们活动的特定舞台。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一系列心智活动。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谜语法(适用于生字教 学)、歇后语法(适用于词语教学)、故事法(适用于导入新课与新课简介)、图画法(适用于领会课文主要内容)、多媒体操作法(适用于较系统理解课文)、表演法(适用于对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直观法(适用于作文教学),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加新奇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素质教育。
三、改变学习方法,开放语文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还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拟学习的过程与步骤,并注意提供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方法和步骤是学生的自我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主发展。同时,还可开展学生间的多种合作交流,如:小组内的“讨论式”、“任务分工式”、“评价式”、“观点辩论式”、“竞赛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习惯、技能的培养,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像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 像老师一样不自觉的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才能走出目前语文教学“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误区;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知识渊博,会学乐学,有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简介:
段永刚(1977.11~),男,汉族,河北保定清苑县人,大学专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东闾乡东闾小学,任教的班级曾获得保定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清苑县政府嘉奖和学科优胜奖等奖励,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