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甲综合职责评审细则主要硬件评价要点
二甲综合职责评审细则主要硬件评价要点
一、科室
1、职能科室:办公室、人事科、总务科、医学装备部、医务科、科教科、质控科、投诉科、信息科、病案室、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财务科、门诊部、创评办(临时科室)
2、临床科室:
(1)病房:内儿科(儿科或新生儿室、呼吸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
大外科(普外科、泌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口腔科、妇产科)
骨科
疼痛科(中医科和煎药室40m²)
康复科(500m²)
重症监护病房(2)门诊:
急诊科(抢救、清创、流管、洗胃、注射、换药、配药、输液)门诊诊察室与病房对应设置专科门诊(3)临床重点专科:2个
3、辅助科室
放射科(CT)、检验科(输血科、病理科)、医技科(B超、心电图、理疗)、药房(药库)、手术室(麻醉科)、供应室
4、后勤科室
食堂(营养科)、动力科(电工组、电梯组、空调组)、洗衣房、污水污物处理中心、保卫科
二、人员
1、数量:
1床:1:30人(其中:卫技人员占88%、护士0.4人/床、ICU2.5人/床)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台2.5:
1、手术护士与手术间3:
1、麻醉2人/手术台、煎药2人/4机、康复中心0.25人/床、康复师0.5人/床、康复科护士0.3人/床、机动护士占总护士16.6%、会计师1名、营养护士1名、临床药师至少1名、新闻发言人1名、价格管理员1名、护士年离职率≤5%。
2、学历
护士大专学历>30%
3、职称
临床科主任副高以上职称>50%,其他临床科主任主治医师职称 医技科主任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
临床诊疗组长副主任医师职称
新生儿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 新生儿科护士长主管护师职称
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 全身麻醉医师副主任职称
麻醉医师中级职称
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
中医科护士长主治医师职称 疼痛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
药剂科主任主管药师职称 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检验师职称
放射科主任副主任职称
病案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手术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职称
4、年
三、科教
(1)应急预案、流程知晓率≥95%,培训演练100%(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00%(3)评审前三年培训
(4)承担正规院校医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有可追溯记录)(5)承担本县市全科医师培训(有可追溯记录)
(6)继续医学教育完成率90%以上,评审前三年每年承担本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0个以上(均有可追溯记录)
(7)评审前三年本市推广:“调查研究成果”3项(8)对口帮扶基层医院
四、档案
(1)上级文件档案(2)本级文件档案(3)科研档案
(4)教学(培训)档案(5)工作人员档案(6)新技术档案
(7)技术人员档案与技术考评档案
(8)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手术再授权档案(9)医学装备档案
(10)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放射科防护档案、健康档案)(11)建设项目档案(12)普通财产管理档案(13)医德考评档案(14)文化建设档案
五、信息
1、信息科建设基本要求
(1)信息机构和文职人员
(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院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IP)、相关子系统(办公、患者咨询、自助服务)、决策支持系统、自动生成统计表
(3)临床信息系统(CIS)、建立基于电子病历(EMR)的医院信息平台支持临床文档架构(COA)有预约挂号、临床路径符合《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4)电子数据上报、医院见临床数据共享(5)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不低于第二级(6)信息系统维护
2、基本功能
(1)就诊缓解:挂号、取药、缴费电子屏、自助挂号机联网候诊提示(2)投诉室、录音、录像(3)条形码
(4)危急值信息系统自助识别
(5)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文件直报系统(6)质控、安全管理教学化信息度(7)抗菌药物信息系统管理
(8)住院病历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化(9)药品质量网络监测(10)药品
(11)用药监控系统
(12)药品不良事件信息平台
(13)实验室信息系统与院联网、自助取报告学系统、条形码试验数据3年查询
(14)PAOS系统医生工作站3年在线查询
(15)信息系统感染危险因素监测分析、核查。
(16)信息系统支持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临床对急诊耐药菌管理
(17)消毒物流全程信息化管理(18)病案管理计算机系统
(19)医生工作站有厨房、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功能(20)病案追踪系统
(21)出院病案信息查询系统、提供5年完整病案首页系统(22)电子病历系统(含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CIS)(23)信息系统对卫生技术人员职业资料动态管理(24)价格信息管理系统
(25)安全网络信息库、防盗监控系统、视频监控室、数字硬盘录刻机(26)设备信息化管理
(27)医院网站、电子触摸屏、电子屏(28)电子图书
(29)信息系统数据追溯(30)检查服务
3、日常统计学评价(详见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第七章)医院管理者务必了解并会利用改进管理
六、技术
详见:附件1 二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附件2 二级综合医院医技科室基本技术项目 附件1附件2 医院管理者务必心中有数
七、其他
1、编制基药目录 一品两规
2、污染物处理设置
3、与供应商签订应急物资供应协议
4、轮椅使用通道等便民措施
5、防滑扶手
6、手卫生设施及手卫生教程
7、设营养科患者就餐率≥70%
8、麻醉苏醒室配置呼吸机
9、委托服务协议齐全
10、仪器试剂三证齐全、开展分子诊断、生物安全分区合理
11、易燃易爆品和其他危险品有专门的储存
12、标本存储冰箱
13、尿液分析仪、生物安全柜、电解质仪、细菌检测仪
14、放射科量计
15、可移动式病历架
16、师资培训设备、设备和场地
17、无对外出租、承让科室、无院中院
18、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度校验、医务人员执业准入资料齐全
19、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组织架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流程、应急预案等资料。知晓率90% 20、医院宗旨、愿景、目标
21、职工代表大会大会制度
22、人力资源规划
23、绩效工资管理文件
24、特种设备作业证、年检合格证、三级安全教育卡
25、医院环境工作或绿化工作或无烟医院符号或表彰
26、大型设备配置许可证
27、特殊装备(变压高器、放射装置等)许可证
28、计量计器法条、监测记录、合格标志
29、社会满意度测评和第三方评价体系 30、图书室
第二篇:二甲评审外科系统评审要点
二甲评审外科系统评审要点
1、手术医师资格分级管理
1、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且执业地点在本院。
2、各级医师不能越级实施手术(①、医士可担当一、二类手术的一、二助手。②、医师可担当一类手术的术者,二、三类手术的助手。③、主治医师可担当二类手术的术者,或在副主任医师的帮助下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④、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可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⑤、上级医师均有权有责指导下级医师进行手术检查监督全科手术,以确保手术质量安全。)
2、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
1、由有执业资格的经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2、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营养状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等。
3、患者病情评估的范围是所有住院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危重患者、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
4、新入院患者还应在入院24小时内进行病情评估。
5、手术患者应在术前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6、患者在入院后发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况的,经治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科内应组织再次评估。
7、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评估,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再次入院的原因、再次手术原因进行评估。术前讨论制度
1、凡二、三类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2、术前讨论应取得麻醉医师会诊意见或邀请麻醉医师参加
3、订出手术方案,提出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和护理要求等。
3、手术治疗计划
1、I类手术及急诊手术手术治疗计划需在术前病情评估中体现,Ⅱ类及Ⅱ类以上手术手术治疗计划应在术前讨论中体现
2、术前诊断及手术指针是否明确,诊断依据是否充分。
3、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
4、手术方式选择是否合理。
5、麻醉选择及注意事项。
6、术中具体步骤,某些特殊注意事项,预计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其预防与对策。
7、术后特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对策。
8、手术组人员安排。
4、知情同意
1、原则上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
2、适用范围:1)各种手术。2)、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如各种穿刺、活检;胃镜、肠镜、支气管镜检等内镜检查;介入治疗;输血;麻醉;临床有较大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疗,如化疗、放疗等;临床实验性检查和治疗;其它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和危险的诊疗活动。3)、收费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经济负担的检查和治疗:如贵重药物、材料、检查、治疗等;或者公费、社保病人自费的项目如自费药物、材料、检查、治疗等。
3、知情同意内容是否填写完整
5、急诊手术管理制度、流程落实情况
1、抢救患者的特急手术,必须争分夺秒。
2、对特急手术患者应立即开通绿色通道。
3、急诊手术应提前通知手术室和麻醉科进行术前准备。特殊情况下(如需立即手术),手术室可先接受患者,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4、是否危及生命的急诊手术的判定,由当日最高职称值班医生负责确定,经治医生在联系手术时应予以说明。
6、手术相关记录
1、按时完成术前小结、术前讨论记录、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术前小结、手术风险评估表、术前病情评估
2、手术相关记录内容填写正确、完整
7、手术标本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1、手术切下的标本必须(无论大小)都必须做病理检查,不能随 意丢弃。
2、术毕手术医师应正确、详细填写病理申请单
3、手术期间需要做细菌培养、抹片者应事先开好化验单,标本取 下后立即送检。
8、术后患者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
1、手术结束后,术者对病人术后需要特殊观察的项目及处置(各种引流管和填塞物的处理)要有明确的书面交待(手术记录或病程记录)。
2、麻醉科医师要对实施麻醉的所有病人进行麻醉后评估,尤其对全麻术后病人,麻醉科医
师应严格依照全麻病人恢复标准确定病人去向(术后恢复室或病房或外科监护室)。
3、手术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手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
4、凡实施中等以上手术或接受手术病情复杂的高危患者时,手术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在病人术后24 小时内查看病人或随时查看病人,并做好书面记录。术后3 天之内必须至少有1 次查房记录。
5、在术后适当时间,依照患者术后病情再评估结果,拟定术后康复、或再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案。
9、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1、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无评估及有无采取预防措施
10、非计划再次手术
1、非计划再次手术术前必须有完善的术前讨论、手术方案、手术风险评估和处置预案;术前要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表》上报医务科(急诊手术应在术后2小时完成)。
2、各手术科室设有非计划再次手术专项管理登记本,记录内容包括下列项目:患者姓名、病案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首次手术情况、首次术后情况、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案、再次手术后情况。
11、术中输血病例
1.术中输血的时机及内容应由麻醉医师依据术中具体情况和相关输血标准提出。遇有争议
时,麻醉科、外科、输血科的相关人员可进行商讨。
2.术中意外大出血时,由外科医师抽调一名人员负责医嘱下达、条码打印、填写大量用血申请书、送血标本、取血等工作。3.输血申请、审批符合规范;
4、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交叉配血、取血、输血各程序符合规范;
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6、履行告知义务,签署输血同意书;
7、各种登记、记录齐全。
12、住院30天患者管理
1、作为大查房重点
2、科室组织全科进行讨论,分析患者病情和长时间住院的原因
3、讨论内容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中有记录
4、阶段小结符合规范
5、是否上报医务科
13、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实行情况
1、常见肿瘤诊疗是否按指南执行
2、对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超常规、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
14、患者出院时健康指导及出院后随访制度执行情况
1、出院指导第一责任人是主管医师,上级医师、科主任和责任护士也具有相应的指导责任。
2、主管医师对病人出院时的疾病的康复情况进行说明进,出院后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治疗的方式,治疗的疗程等进行说明。
3、主管医师对病人出院后休息的时间,复诊的期限,及生活、工作、情绪、复检、康复等进行指导。
4、由科室主管医生(护士长)在病人出院后一周进行随访,医院职能科室相关人员在1月内进行随机抽查随访。
5、病人出院一周内,由主管医师主动对每位出院病人进行跟踪、随访,确保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满意。科主任作为科室随访总负责人,对随访工作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15、会诊制度
1、申请会诊单填写清晰、主题明确,程序准确,到位及时;
2、急会诊及时到位;
3、会诊记录书写格式、内容符合要求;
4、院外会诊申请符合规定
16、科室执行住院诊疗质量管理制度情况
1、各诊疗小组经治医师对新入院病人要及时做好诊疗计划。普通病人入院48小时内要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对诊疗计划的适宜性进行审核,危重病人12小时,抢救病人随时进行。审核意见记入病程记录。
2、疑难病人的诊疗计划必要时可进行全科室讨论,并记入病例讨论记录本。
17、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使用情况
1、是否有指针使用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
2、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用法、用量是否符合规定
18、肠外营养
1、是否有适应症适应肠外营养
2、是否有肠外营养的禁忌症
3、肠外营养的用法、用量是否合理
19、有创技术操作技术
1、无明显禁忌症
2、是否有适应症
3、有创操作技术是否按操作规程执行
4、是否有知情同意书
20、技术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
1、严格按照依法执业执行
22、、医疗技术应用相关制度落实情况
24、新技术准入风险管理
1、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医技科室,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职称的本院职工,认真填写《 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申报表》,经科室讨论审核,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送医务科。
2、《申报表》内容填写齐全正确
3、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所需的医疗仪器、药品等须提供《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等各种相应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4、申报的新技术、新项目需在我院执业机构许可证批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内。
25、、科室质量与安全、医疗质量关键环节质量管理标准与具体措施
1、是否按要求进行科内环节质量控制
2、是够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及持续改进
28、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位
29、科室规范、指南执行情况
1、科室是否有本专科常见多发病的诊疗规范及指南
2、是否按诊疗规范、指南进行诊疗
30、科室医疗风险防范制度、流程、规范的执行情况
1、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根据“资源共享、设备共享”原则,医务科调配临床急救需要的急救设备。
3、从维护全局出发,临床科室之间、临床与医技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应相互配合。
4、严禁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谈论同行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禁诽谤他人或他科以抬高自己。
5、禁止在诊疗、手术过程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诊疗过程的话题。
6、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7、加强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
8、已经出现医患纠纷苗头时,科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9、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要重视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检查,其结果要认真分析,妥善保管。
10、合理使用药物,注意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人、孕妇、儿童用药安全。严格把握药物适应症,严禁滥用抗菌素。
11、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12、严格按照输血管理规范输血。
13、做有创检查时,必须配备抢救设备,并保证随时可用。
14、急诊检查项目按规定的时间出结果。
15、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书写病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病历文书书写,病历中要体现各种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科主任为病历质量第一责任人。
16、严格按规定借阅、复印病历。
17、严格按规定书写门诊病历。
18、严格按病种收治住院病人。急症优先,专病专治。严禁拒收病人。
19、加强医患沟通,各种告之记录要及时签字。
31、科室患者安全目标落实情况
1、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提高用药安全
3、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4、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5、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6、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32、患者身份识别
3.1.1.1 ①职能部门对(患者身份识别、并通过病历标识与身份证明进行检索)检查考核记录。
检查要点: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管理办法,为同一患者建立唯一的标识号码;已建立电子病历的,将病历标识号码与患者身份证明编号均能对病历进行检索;
3.3.2.1 ①职能部门对(手术科室手术部位标识管理、科室对手术标识的检查监督记录)检查、评价记录、整改意见和整改效果评估。◆
检查要点:患者对手术部位共同确认,不便在患者体表识别的,则在手术患者左腕加哟红色腕带标注:姓名、性别、临床诊断和手术名称、部位左右,护士并对其查对。
33、医嘱的相应制度、规范
3.2.1.1 ①职能部门对(开具医嘱的相应制度、规范,医嘱是否符合规范,有医嘱的复核、澄清、执行医嘱的流程与相关环节负责人)检查记录。检查要点:医嘱必须有医师手写签名、医嘱在护士校队后执行。
34、口头医嘱制度执行
3.2.2.1 ①职能部门对(紧急情况使用口头医嘱制度、执行流程,明确相关环节-人员责任)检查记录。
检查要点:口头医嘱执行条件、流程,执行情况、相关环节人员负责。
35、危急值管理
3.2.3.1 ①职能部门对(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包括报告的项目、内容、流程和接收处置规范,以及各环节人员的责任)的检查记录、整改报告、处理意见。
检查要点:
36、手术患者术前准备
3.3.1.1 ①职能部门对(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要求与择期手术审批、下达手术医嘱的条件,以及手术科室制订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工作责任、与差错责任追究办法、对执行科室相关制度监督检查的记录)检查记录。
检查要点:完善术前各项检查、评估,例如心、肺、输血前常规等,签
定手术同意书、完善术前讨论、明确相应资质手术医师,如有违反规章制度,给予处罚。
37、手术安全、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3.3.3.1 ①职能部门对(手术科室手术安全、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检查记录。
检查要点:手术前,一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手术开始前,再次确认患者、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确认患者、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手术风险评估表填写情况。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4.2.1①职能部门(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检查记录与实施效果评价报告。
检查要点:临床流进流程的知晓率、执行完成/变异退出情况、科室管理小组管理情况。
4.4.6.2 ①查看单病种质量信息报表存档资料,单病种质量信息报表体现报送人签名、职能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名。
第三篇:二甲评审科室必备档案盒目录及内容条细
二甲评审临床科室必备档案盒目录及内容条细
一、总体要求
1、科室需准备文件盒,将目录所要求完成的资料进行归纳。
2、科室为了便于管理,自己可以在17个文件盒的基础上增加文件盒。
3、文件盒侧面需打印出以下17个管理条目,条目上方空3厘米统一贴院徽,文件盒内第一页要有大目录,每组一卷封面要有标题,根据需要标明时间,每一卷要小目录及页码。
4、对所有纸质材料统一用A4纸,不同规格纸张用A4纸标衬。
二、具体目录
文件盒1:科室管理 1)科室业务简介
2)科室医护人员构成(附表:各科人员花名册、人员构架图和岗位说明书)3)科室业务发展规划 4)院周会记录本 5)科务会记录本
6)科室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7)科室各类规章制度(含党支部)、各级岗位职责(含医德医风的要求和考核办法)
8)临床诊疗指南(医院统一购买并下发)
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医院统一购买并下发)
文件盒2:依法执业管理档案 1)目录
2)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文件夹} 3)医院下发的依法执业的相关文件
4)执业医师档案登记表、执业护士档案登记表{医护人员执业证书复印件、处方权授予表、各种手术权限{科室医师具体的手术权限}、进修结业复印件、省市学术会任职复印件等} 5)特殊上岗证大型设备上岗证、母婴保健许可证等相关岗位资质证)6)科室排班表存档 {科室2017年1月1日至今的排班表;注:无执业医生资格不能单独排班} 2
文件盒3:科室培训考核记录档案 {所有培训资料按照课件、成绩汇总表、签到人员,考试试卷、照片等内容准备}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法律法规培训记录及考核(封面、课件、签到、成绩、试卷、效果分析)4)三基培训记录及考核表(封面、课件、签到、成绩、试卷、效果分析)5)业务培训记录与考核表(封面、课件、签到、成绩、试卷、效果分析)6)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培训记录与考核(封面、课件、签到、成绩、试卷、效果分析)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组成人员及分工
4)科室质控小组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包括月总结、季评价、半年总结)5)科主任质控手册
6)质控小组的工作会议记录、检查与评价记录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5:医疗技术准入管理 1)目录
2)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
3)科室的一、二、三、四类技术目录 4)实施分级管理: ①科室各级手术目录 ②科室医师手术分级 ③医院手术分级授权文件
5)科室专业分组表及医师分工架构图 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6: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 1)目录
2)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 3)紧急情况下人员替代方案 3
4)科室高风险诊疗项目目录与管理流程 5)医疗技术管理报表(月报与年报)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文件盒7:各类记录本管理档案{必须有2017年1月1日至今内容} 1)目录
2)危重病人抢救记录本 3)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 4)医疗安全业务学习本 5)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 6)科室医师交接班记录本 7)科室护士交班记录本
8)危急值登记本{包括:科室“危急值”相关知识及处置流程的培训记录;科室常见的“危急值”危急值表} 9)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10)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8:临床教学管理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接收轮转医师、实习、进修生登记表 4)科室临床教学教学计划、培训、要求、考核 5)进修、实习医生讲座 6)教学总结
文件盒9:药品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抗生素的管理记录
(1)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名单及职责
(2)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4
(3)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记录
(4)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
(5)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记录(2017年起)A、使用量排名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品种 B、每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E、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F、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G、每季度抗生素的耐药品种排位
(6)处方和医嘱点评制度执行表
4)基药的管理记录:使用品种、使用率、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5)毒、麻、精、放、危险药物的管理制度及使用情况
6)高危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易制毒药品的管理制度及使用记录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10: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记录档案 1)临床路径管理记录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3)临床路径小组成员及分工表
(4)科室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及临床路径文本(5)进入临床路径患者的知情同意相关制度与程序(6)变异和退出原因分析记录(7)临床路径定期评估记录
(8)临床路径患者的入组率和入组完成率(9)临床路径检测指标汇总表(10)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11)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5
2)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记录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小组成员及分工表(4)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5)单病种质量信息登记表(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11:感染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感染管理文件 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感染预防与控制(各种记录本)
5)院感知识培训记录(封面、课件、签到、成绩、试卷、效果分析)6)手卫生知识培训(封面、课件、签到、成绩、试卷、效果分析)7)医院感染质控手册 8)职能部门检查记录 9)科室特色管理
E、文件盒1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总登记表 4)高风险患者分析:13项
(1)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2)孤寡老人或有子女,但家庭不和睦者(3)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4)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5)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6
(6)对交代病情重表示难以理解者(7)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8)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9)有医疗纠纷倾向的患者(10)高风险手术患者
(11)需要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12)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13)特殊身份的患者
5)《医疗差错、纠纷、投诉、医疗事故记录档案》
(1)事件登记表:名称、损害程度、处理结果、报告人(2)事件记录: A、事件经过 B、科室分析讨论意见 C、医院组织的安全分析记录 D、处理结果 改进措施
6)《院内感染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反应记录档案》、(1)事件登记表:名称、损害程度、处理结果、报告人(2)事件记录 A、事件经过 B、科室分析讨论意见 C、医院组织的安全分析记录 D、处理结果 E、改进措施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13:出院病人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含出院患者随访制度)7
3)出院指导和随访登记本及资料
4)出院复诊患者、慢性病患者中长期预变异和退出原因分析记录 5)出院便民服务措施流程 6)每月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14:医德医风管理(监察室提供)
1)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下发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文件(含九不准等)2)科室优质医疗服务项目(含优质服务60条等)3)廉洁自律、员工行为规范等
文件盒15:住院超30天患者管理与评价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专项管理登记本{包括分析与评价} 4)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5)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医学文件盒16:设备管理
1.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设备目录 2.设备说明书
3.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使用流程 4.科室设备使用记录、维修记录 5.计量强检证书
6.设备操作者的操作证书
7.医技科室设备的科室质控记录 8.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9.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文件盒17:其他文件
如各种抢救、防护、停电等处置预案{根据各科室部门制定} 如:科室所独有的档案。
注:
1、ICU、麻醉科、血透科根据本科二甲评审标准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中﹝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标准增设、完善档案盒及档案资料。8
2、骨科、妇产科重点专科管理相关资料。
2、急诊科根据二甲评审标准第二章、第三节急诊管理标准增设、完善档案盒及档案资料。
3、档案资料需按二甲标准制作,特别注重核心条款资料完备与工作落实。
第四篇:“二甲”等级医院评审26个档案盒内容细条目
“二甲”档案盒内容细条目
(供各科参考)
1、《科室简介》 1)科室简介 2)科室运行构架
3)科室医护人员基本情况 4)科室基本人员的流动情况记录 5)科室专家简介及专家门诊时间 6)科室开展的继续教育项目登记表 7)科室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登记表 8)科室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2、《医护人员执业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执业医师档案登记表 4)执业护士档案登记表
5)医护人员资格证与执业证复印件
6)特殊上岗证大型设备上岗证、母婴保健许可证等相关岗位资质证)
3、《培训考核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法律法规培训记录及考核
4)三基培训记录及考核表课件/试卷,签到/成绩)5)业务培训记录与考核表 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4、《临床讨论记录档案》 1)《术前讨论记录档案》(1)目录(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3)术前讨论记录本
2)《疑难危重病讨论记录档案》及《住院超过30天患者科室讨论记录》(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3)疑难危重病讨论记录本(4)住院超过30天患者上报记录 3)《死亡讨论记录档案》(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3)死亡讨论记录本(4)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5)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5、《会诊记录档案》 1)《院外会诊记录档案》 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1)本科医师外出会诊 外出会诊登记表(2)院外专家来院会诊
A、来院会诊登记表 B、会诊记录本(3)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4)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2)《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档案》(同一时间三个以上专科同时会诊)(1)会诊登记本(2)会诊小结
(3)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4)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6、《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组成人员及分工
4)科室、质控小组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5)科主任质控手册
6)质控小组的工作会议记录、检查与评价记录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7、《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记录》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二类以上技术准入申请书及批准文件 4)科室的一、二、三类技术目录 5)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8、《科室各级医师医疗授权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各级医师医疗授权表 4)各级医师处方授权表 5)各级医师手术授权表 6)各级医师操作授权表 7)一类医疗技术授权档案
8)各级医师的能力评价及医疗、处方、手术、操作再授权表 9)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10)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9、《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紧急情况下人员替代方案
4)科室高风险诊疗项目目录与管理流程 5)科室高风险患者管理记录本 6)医疗技术管理报表(月报与年报)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0、《交接班管理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主管医生变更交接记录登记本 4)科室交班记录本 5)护士交班记录本 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1、《科研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1)科室有明确的科研研究方向(2)有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3)有科研和人才培养计划(4)各项在研项目中期评估表
(5)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的案例及效益评估(6)科室人才培养记录
(7)科室主要学术或社会兼职记录 4)近3年各级科研立项登记表 5)近3年获奖科研项目登记表 6)近3年发表医学论文登记表 7)科教科对科室的督察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2:《临床教学管理档案》 1)2)3)4)5)6)目录
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临床教学管理制度
科室临床教学教学计划、培训、要求、考核 实习生讲座 教学总结
13、《药品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抗生素的管理记录
(1)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名单及职责(2)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3)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记录(4)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5)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记录(2011年起)A、使用量排名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品种 B、每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E、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F、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G、每季度抗生素的耐药品种排位(6)处方和医嘱点评制度执行表
4)基药的管理记录:使用品种、使用率、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5)毒、麻、精、放、危险药物的管理制度及使用情况
6)高危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易制毒药品的管理制度及使用记录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4、《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档案》 1)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记录
(1)目录(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小组成员及分工表(4)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5)单病种质量信息登记表(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2)临床路径管理记录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3)临床路径小组成员及分工表
(4)科室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及临床路径文本(5)进入临床路径患者的知情同意相关制度与程序(6)变异和退出原因分析记录(7)临床路径定期评估记录
(8)临床路径患者的入组率和入组完成率(9)临床路径检测指标汇总表(10)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11)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5、《感染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医院院内感染的培训考核记录 4)消毒剂使用登记本
5)消毒物品及紫外线灯使用登记本 6)医院常规消毒登记本 7)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登记本 8)多重耐药菌管理资料 9)手卫生项目推进管理资料
10)围术期预防用药管理资料(手术科室)1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资料(手术科室)
12)三个重点部位(导管血液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感染)预防控制管理资料
13)科室特色管理资料 14)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15)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6:《传染病管理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传染病记录本,无漏报
17、《“危急值”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科室“危急值”相关知识及处置流程的培训记录 4)科室常见的“危急值”危急值表 5)科室“危急值”登记本 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8、《非计划再次手术与非计划重返住院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登记本 4)非计划重返住院患者登记本
5)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和非计划重返住院患者的原因分析讨论记录 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19、《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科室投诉管理
4)高风险患者分析:13项(1)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2)孤寡老人或有子女,但家庭不和睦者(3)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4)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5)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6)对交代病情重表示难以理解者(7)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8)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9)有医疗纠纷倾向的患者(10)高风险手术患者
(11)需要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12)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13)特殊身份的患者
5)《医疗差错、纠纷、投诉、医疗事故记录档案》
(1)事件登记表:名称、损害程度、处理结果、报告人(2)事件记录: A、事件经过 B、科室分析讨论意见 C、医院组织的安全分析记录 D、处理结果 E、改进措施
6)《院内感染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反应记录档案》、(1)事件登记表:名称、损害程度、处理结果、报告人(2)事件记录 A、事件经过 B、科室分析讨论意见 C、医院组织的安全分析记录 D、处理结果 E、改进措施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20、《出院病人管理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出院指导和随访登记本及资料
4)出院复诊患者、慢性病患者中长期预约登记本 5)出院便民服务措施流程 6)每月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7)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8)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21、《患者健康教育记录档案》 1)目录
2)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3)住院期间开展的健康教育记录 4)出院后开展的健康教育记录 5)科室提供给患者的健康教育资料 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22、《会议记录档案》 1)目录 2)中层会记录本 3)科务会记录本
4)科室重大事件讨论记录本 5)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23、《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档案》 1)目录
2)指南和操作规范 24:《统计指标》 1)科室各类医疗统计报表 2)报表分析记录 25:《医疗服务行为、医德医风》
1)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下发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文件 2)科室优质医疗服务项目
26、《其他文件》
如各种抢救、防护、停电等处置预案{根据各科室部门制定} 如:科室所独有的档案。
第五篇:二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核心条款
★二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核心条款
一、1.1.2.1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
【C】
1.有承担本辖区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
2.急诊部门独立设臵,承担本区域急危重症的诊疗。3.预防、保健、康复独立设臵。
4.根据病源,与三级综合医院距离较远或危重病人转诊困难的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床位数可占医院总床位的2%。
5.医学影像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3%。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30%。
3.医学影像(含CT、超声)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A】符合“B”,并
1.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5%。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40%。
二、1.4.3.2编制各类应急预案。(★)【C】
1.根据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
【A】符合“B”,并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三、1.6.4.1政府指令的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C】
1、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具体的方案。
2、有专人负责,对口支援工作,保证达标工作进行。
3、相关人员熟悉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
【B】符合“C”,并用当年案例证实在以下二方面能有提升:(1)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和部分疑难重症的诊治任务,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升。
(2)开展24小时连续性急诊科院内急救服务,组织建立本县域内医疗急救服务网络,承担日常院前急救救治任务的能力有一定提升。
【A】符合“B”,并
1.有数据及相关案例证实受援方案取得预定目标。
2.数据指标显示在严重外伤(颅腔、胸腔、腹腔内大出血,与其它威胁生命需要紧急手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仅STEMI)、急性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病人诊治效率及处理结果取得显著进步,其能力在本区域具有明显优势。
四、2.3.4.2对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能落实到位。(★)
【C】 1.医院对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与高危新生儿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提供支持。
2.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包括急诊科、各专业科室、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以及挂号与收费等)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
3.急诊服务流程体系相关责任部门人员知晓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用关键质量指标与服务时限来管理与协调各个相关科室的服务。
2.有培训与教育,措施落实到位。
3.职能部门知晓与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危重症患者来源与救治能力在本区域具有优势明显。
五、2.6.1.1患者及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C】
1.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相关制度并得到落实。
2.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
3.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B】符合“C”,并
1.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持续改进有成效。
六、2.7.1.1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C】
1.设立院领导接待室并执行院长接待入日制度、意见箱、投诉电话等。
2.设立专门科室、专职人员接待医疗纠纷投诉,并有登记记录。3.定期对员工进行医疗纠纷案例分析、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和考试,有奖罚措施。
4.有投诉管理相关制度及明确的处理流程。5.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并得到严格执行。【B】符合“C”,并
1.实行“首诉负责制”,科室、职能部门处臵投诉的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投诉协调处臵机制。
2.有配臵完善的录音录像设施的投诉接待室。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每季召开一次专题医疗纠纷投诉事件的讨论会,各科科主任均应参加通报会。
2.职能部门对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有成效评价的记录。
七、3.1.2.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B】符合“C”,并有规章制度和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A】符合“B”,并
1.各科室对本科执行查对制度有监管。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1.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八、3.3.3.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1)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
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3)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3.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应在手术结束后填写。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B】符合“C”,并
1.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步骤来统一程序,支持在手术室之外的内科和牙科等部
门的操作,确保正确部位,正确操作和正确病人。2.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95%。
【A】符合“B”,并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九、3.4.2.1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
【C】
1.对员工提供手卫生培训。
2.有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的宣教、图示。
3.手术室等重点部门外科洗手操作正确率100%。【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有对规范洗手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2.洗手正确率≥90%。
【A】符合“B”,并不断提高洗手正确率,洗手正确率≥95%。
十、3.6.2.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臵并记录。
【B】符合“C”,并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A】符合“B”,并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臵及时、有效。
十一、3.9.1.1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
【C】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多种途经便于医务人员报告。
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0件。【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分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采取防范措施。
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5件。
4.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2.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20件。
3.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
十二、3.9.2.1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
【C】
1.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对不良事件呈报实行非惩罚制度。
2.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的规定。【B】符合“C”,并激励措施有效使用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
【A】符合“B”,并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网络对接。
十三、4.3.5.1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授权制度。(★)
【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
【B】符合“C”,并1.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3.抽查中无一例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
【A】符合“B”,并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
十四、4.6.2.2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C】
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
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
【B】符合“C”,并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A】符合“B”,并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
十五、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士培训。【B】符合“C”,并职能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
十六、4.8.2.1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
【C】
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4.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5.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6.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80%。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20%。3.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A】符合“B”,并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90%。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30%。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十七、4.8.4.1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C】
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的设备。2.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3.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臵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
关制度及措施。
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B】符合“C”,并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1.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2.通过运用监控指标比较与分析的结果,体现院感控制的改进成效。
十八、4.14.5.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C】
1.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
(2)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
(3)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
2.临床科室负责人是本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本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医师能力评价。
(2)设定本科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执行指标,落实到人。【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A】符合“B”并
1.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向本辖区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的信息。
2.上报信息准确与可追踪溯源。
十九、4.14.5.7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
【C】
1.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度与程序。2.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制度与程序。3.医师、药师、职能部门员工均知晓履职的要求。【B】符合“C”并
1.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有记录。
2.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落实到每名医师。
3.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落实到每名药师。
【A】符合“B”并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签发医师与授权管理名单保持一致≥95%。
二十、4.16.4.1病理诊断应按照相应的规范,有复查制度、科内会诊制度。(★)
【C】
1.有规范病理诊断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2.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前,核对申请单和切片核查是否相符。3.阅读申请单上所有填写的内容,对于不清楚的内容及时联系送检医师。
4.阅片时必须全面,不要遗漏病变。5.有上级医师会诊制度,并有相应记录。
6.因特殊原因迟发报告,应向临床医师说明迟发的原因。7.疑难病例,应由上级医师复核,并签署全名。8.病理医师负责对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解释说明。9.有科内疑难病例会诊制度,并有相应的记录和签字。10.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5%。【B】符合“C”,并 1.有完整资料证实上述制度得到有效执行。2.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7%。
3.主管职能部门对相关制度落实有监管,重点是肿瘤手术标本的冰冻与石蜡诊断质量。
【A】符合“B”,并
1.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9%。
2.根据监管结果分析,持续改进病理诊断质量。
二十一、4.18.5.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C】
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1)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
(2)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电子文档有安全备份)。
2.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3.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4.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5.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
【B】符合“C”,并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二十二、4.18.5.2对血库领出血液进行检查核对。(★)【C】 1.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血库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1)按规定检查从血库领取的血液必须核对已和受血者作过交叉配血试验的血袋,并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2)血液发出前,必须书面确认用于输血的血液,以及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无误。
(3)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2.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流程执行核对。【B】符合“C”,并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二十三、4.18.5.5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C】
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①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②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③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④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
(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100%。
2.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A】符合“B”,并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二十四、4.19.3.2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有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并实施。(★)
【C】
1.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
2.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4.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5.有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
【B】符合“C”,并
1.科室落实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报告机制,有改进措施。
2.职能部门对科室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核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1.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殊感染控制有效。2.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体现管理的成效。
二十五、4.23.5.1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
【C】
1.对出院病案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符合卫生部规定。2.疾病分类编码人员有资质与技能要求。3.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计划。【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与教育质量。2.病案科(室)定期与不定期对疾病分类编码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指导,提高编码质量。
【A】符合“B”,并
1.编码员编码准确性不断提高。
2.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3.有信息系统支持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二
十六、5.3.3.1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C】
1.医院成立由“一把手”院长任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医院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具体的工作职责或措施。
2.医院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进度安排、重点任务、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3.医院有各级关于护理管理人员和护理骨干(重点是新护士和专科岗位护士)培训的工作方案或计划。
4.有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5.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士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改革护理分工方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2.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职责。
3.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掌握所负责患者的诊疗护理信息,开展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和心理护理。
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
5.考评激励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并与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等相结合。
6.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50%。【A】符合“B”,并
1.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2.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十七、6.1.3.1由具备法定资质的经本院注册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C】
1.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2.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均取得执业资格,注册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或对口支援等),按照本人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3.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经过医院授权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
4.无卫生技术人员违规执业、超范围执业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监管有记录。2.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资料完整。3.研究生、进修生执业管理资料完整。
【A】符合“B”,并用信息化系统对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料进行动态管理。
二十八、6.2.1.2公立医院应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与公示,由职工监督。(★)
【C】
1.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接受职工监督。
2.重大事项实施前能获得职代会通过,并在决议中有记载。3.“三重一大”事项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按信息公开规定予以公示。
【B】符合“C”,并
1.多种渠道和方式公开“三重一大”信息,职工知晓率≥80%。2.相关重大事项应事前充分论证。
【A】符合“B”,并“三重一大”相关事项应充分征求并尊重职工代表会的意见。
二十九、6.4.2.1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资质的认定与聘用。(★)
【C】
1.职能部门为每位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建立个人技术考评档案,并存有个人的资质文件(经审核的执业注册证、文凭、学位、教育和培训等资料复印件)。
2.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并具备必须的技术能力。
3.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熟悉本人的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按照聘用周期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进行审核评估。
2.有高危操作项目(含手术与介入等)授权制度与程序。3.科室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记录与评价。【A】符合“B”,并
1.职能部门监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情况。
2.在授权后至少每二年一次的能力与服务品质评价与再授权,作为继续聘用的依据。
三
十、6.8.2.1水、电、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
【C】
1.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合理配备人员,职责明确,按规定持证上岗。
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张贴和悬挂相关操作规范和设备设施的原理图,作业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有日常运行检查、定期定级维护保养,且台账清晰。4.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有夜间、节假日出现故障时的联系维修方式和方法。
5.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B】符合“C”,并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计划、措施与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与班组。
【A】符合“B”,并
1.有根据演练效果评价和定期检查情况的改进措施并落实。2.后勤保障安全、有序、到位,无安全事故。3.节能降耗工作有成效。
三
十一、6.8.4.3医疗废物处臵和污水处理符合规定。(★)【C】
1.医疗废物处臵设施设备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
2.污水处理系统设施设备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与监测的原始记录。
3.医疗废物处理符合环保要求,污水处理系统通过环保部门评价。
【B】符合“C”,并职能部门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监管。【A】符合“B”,并
1.有根据监管情况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得到落实。2.无环保安全事故。
三
十二、6.8.7.1消防安全管理。(★)【C】
1.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应急预案。
2.有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有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新员工培训考核内容,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全院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
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同时根据消防安全要求,开展检查、季节性检查、专项检查等,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5.消防通道通畅,防火器材(灭火器、消防栓)完好,防火区域隔离符合规范要求。
6.加强消防安全重点部门、重要部位防范与监管,有监管记录。【B】符合“C”,并
1.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特殊部门的消防演练。
2.全院职工熟悉消防安全常识,掌握基本消防安全技能,知晓报警、初起火灾 的扑救方法,会使用灭火器材,能自救、互救和逃生,按照预案疏散病人。
3.科室消防安全职责管理落实到人,每班人员有火灾时的应急分工。
【A】符合“B”,并医院所有部门和建筑均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三
十三、6.9.6.2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C】
1.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
2.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B】符合“C”,并职能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A】符合“B”,并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