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
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
“生本教育”的理念与以往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的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自身的感悟,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发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班级的管理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生本教育”的班级管理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班主任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愿望与要求,“沉”到学生中去。因为现代的初中生思想活跃,信息灵通,善于思考,很少盲从,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通过不断的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的班级目标建设,班主任不能把过于脱离实际的目标强加给学生,要知道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能忽视学生在目前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要懂得学生总是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班主任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引发出来,使学校生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活动中,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通过班级活动的过程展现自我,使班级生活成为有意义充满乐趣的过程,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自我生命的力量。现在我就班主任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班主任“无为而治”,学生“有为而治”。
班级究竟是谁的班级?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学校的?是班主任的?是任课老师的?是学生的?班级在刚开始时,都是平行的,可是过上一年、两年,差距就慢慢出现了,这种差距除了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有一定的关系外,学生才是班级的“经营者”,学生才是真正主宰这种差距的看不见的手。而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只将学生当成了被管理者,将他们从管理者的队伍中排除出去。传统的观念误导着我们,让我们在认识到儿童最终要过成人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儿童当下的生活;在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正在或已经成为主体这一事实;在认识到班级是一个由成人领导的组织的同时,却忽视了班级还是一个带有一定程度学生自治性质的组织。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班级管理的主体时确立三个意识:一是学生主体意识。班级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才能的空间,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师生合作意识。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视自己为班级中的一员而参与班级活动时,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成为伙伴和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三是方向引领意识。班主任和教师的职能不是将儿童纳入成人的生活之中,而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引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将班集体还给学生,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班集体,而不是班主任的班集体。
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建设?这一问题牵涉到班级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建设一个集体本身就是目的,还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这个问题认识不清,班级集体建设就会迷失方向,进而造成班级管理实践中“管理主义”‘工具主义”理念的盛行。其实,集体只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存在方式,建设班级集体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科学地理解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不仅可以保持个体和集体之间的适度张力,使个体在集体中真正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存在,而且会在建设集体的同时自觉地利用集体开展教育,集体才不会变成一个静止的存在,集体才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而现在我们已经具有了这样的资源,可是却没有正确的利用它,这种资源在我们的手中却变成了一个将儿童“标准化”、“格式化”的借口和工具,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坏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班级管理目标时必须确立三个意识:一是生本意识。在处理班级团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而不能本末倒置。在班级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生活意识。既然视班级生活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还班级生活以亲和、温馨与自由。三是资源意识。在建设班级集体的同时,教师应当确立资源意识,充分挖掘集体作为教育资源的潜力,真正把班级集体建设和儿童个人发展很好地统一起来。
三、注重情感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风筝,而握在班主任手中的是那条叫做“爱”的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班主任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与同学们交流时确立三个意识:一是要懂得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班主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激励他们发奋学习,战胜困难,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二是对学生的爱要有原则,多赏识学生,让表扬和鼓励助学生走向成功之路;对于问题也要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而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对班主任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要求要适度、合乎情理,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
三、让爱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班主任不仅要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更要让学生学会去爱,去爱老师,去爱同学,去爱学校,去爱社会,让爱不断的传递下去。
四、班主任行为的策略性和艺术性。
中国历来讲究策略的运用,面对相同的事情,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往往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班级工作中同样如此,对于班级来说,如果学生是那只看不见的手,那么班主任就是那只看得见的手,所以在班级工作中,同学们对于它的关注度也就格外的高,一旦有问题处理不当,后果也会相当严重。我们总是希望同学们能和这只“手”握手,拉好这只“手”,而不是害怕这只“手”或是和这只“手”掰手腕。可是为什么我们遇到的却总是后者多于前者呢?我们总在责备学生,却忘了看看我们伸出去的“手”是什么样子的,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伸出去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行为中确立三个意识:
一、在面对学生的行为中要讲究策略性和艺术性。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错误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
二、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也要注意细节,对学生起到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也能保持这种行为的策略性和艺术性。
三、班主任还必须讲究处理与班级科任教师及与学生家长关系的策略和艺术,盯住班主任的不仅仅是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目光同样聚焦在班主任的身上,取得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与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同样重要。毕竟班主任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作全部完成,仍然需要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另外,“生本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辅导。把班级建成学生的家园,温馨的港湾。班主任不只是面向学生的说教者,更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总是为学生彰显各自生命的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
第二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专题讲稿
主讲人:金 瑜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5分钟)---班级汇报、展示质疑(20分钟)---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 ‚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 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 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 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就是把评价改为‚评研‛。‚在考查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学生再出一套题目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但其最终结果是柔弱性的,不会产生控制效应,却使他们在实践和创造的气氛中得到激扬,并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 老师不放心的问题及学生需要练习的问题。通过‘评研’,评价的主体变了,不是外部而是内部来评了;评价的方式变了,不是可比的而是可研究的了;评价的功能变了,不是控制,而是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造。‛
具体操作:
1、教师编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二、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小组成立后,这只是形式上达到要求,接着下来就是分工。小组内各个成员无论学习还是能力都是有所差异的,那么这个分工就不能随意而为,不能强人所难,同时也不能偏其一方。刚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构想,每个小组分别有一个主组长,是统筹整个小组学习和工作。七年级主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四大课,四个人分别负责一科,分为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和政治组长。但实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某些同学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低以及自控能差,他们根本就不能胜任科目组长一职。我觉得生本就是要实事求 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某些学生真的暂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时,我们不要强他们所难,如果我们非得让这些学生去做他们难以完成的事情,这本身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进行了调整,让那些有能力的学生多兼任一科学科组长,而原来的同学要协助。同时,让那些不当学科组长的同学当然小组的记录员、纪律员等,当然往后还可以一直做内部调整,这样一来,小组内每个成员就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充分地运用人力资源。
三、小组准确定位,形成小组文化
框架形成之后,小组要鲜活起来,就必须要有小组灵魂,这就是文化建设。各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商议制定:组名、组训、组规、小组公约、奋斗目标等等,先让学生大干特干,再由教师进行把关,把不合实际的成分剔除,并加上教师的建议,然后再返回给学生修改。为了提高学生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我要求每个组员必须清楚了解自己小组的相关文化建设内容,并把小组文化在班内进行了展示,要求本小组成员对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小组文化‚指手画脚‛,给予建议。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专门记录小组文化的本子,要求各个小组一段时间就进行一些调整、修改,每个月上交一次记录本,让教师能够了解各小组的发展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肯定。
四、合理规范,形成良好习惯,建立帮扶和竞争制度。小组组成后就必须投入运行,运行过程中不能随意任之,必须有个统一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各施己术,共性跟个性统一,达成小组的 合理规范。首先,无规不成方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发言,乐于展示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其纪律,相反这一切的有序进行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纪律上。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纪律记录本,专由小组记录员进行记录,记录好的,如:2012-4-25 周三 语文 刘焯平同学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乐于展示。也可以记录不好的,2012-4-25 周三 数学 刘浩东同学讨论时开小差。组长针对记录情况,结合组员进行监督教育,教师进行把关,并把这些记录与德育评分进行挂钩,这样就能为课堂的纪律做好了保障。其次,生本课堂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展示,虽然做了不少的思想工作,还做了鼓励工作,但效果甚微,当需要某个同学展示时,他们一般都会扭扭捏捏,学生还没能真正地形成展示自己的习惯。究其原因,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小组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却没能真正交流讨论问题,即便有些小组真的讨论了,但要真正上去展示时,又发现没有素材可展示。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各小组发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的交流记录本,学科组长负责调动小组成员发言交流,记录员负责记录,每周教师进行一次把关了解。当然这只是交流讨论的初级阶段,为的是形成学生积极讨论、并做好记录的习惯。当习惯形成后一切就好办了。再次,建立小组的帮扶制度和竞争制度。小组内形成对口的帮扶,一对一,针对情况进行表扬奖励。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小组间进行小组PK,个人也进行PK,可以把竞争进行公开处理,形成竞争氛围。
五、积极鼓励,培养人才,善用人才
分工明确之后,学习工作的真正开展落实才是重点,现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化知识为能力的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组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当组长既能增进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能力,使得学生心甘情愿地当好自己的职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要及时肯定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就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可以先培养主组长,让他明确当组长的要求、职责,帮助他在小组内先形成威信,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怎样完成前置作业、怎样组织讨论交流并做好记录,怎样展示成果、怎样评改作业等等,以及要协调小组内的关系,及时实事求是地向教师反馈情况。然后让主组长带领其他学科组长、记录组长、纪律组长做好工作,由点到面进行培养。刚开始时,每周开一次组长会议,后来两周开一次。同时,对那些工作到位的组长,要在班里公开表扬肯定,也可组织‚最好的组长‛评选活动,并作相关奖励,以此来提高组长工作的积极性。刚起步,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必操之过急,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
六、评价制度和激励方案
评价制度和激励方案是生本实施的润滑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良性竞争。评价对象分为个人和小组,评价内容分为前置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评价方式分为组内评和教师评,前置和课后主要由组内评,课堂主要由教师评,每个月评一次,评出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
附小组评比加分、扣分细节:
(一)加分:
1、小组合作愉快(组员都乐于听从组长安排的)每人加2分;
2、小组讨论积极热烈、纪律好(没人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加2分;
3、积极主动发言的加2分,声音响亮再加1分,回答正确再加1分;
4、主动评价、补充其它小组(同学)的加2分,评价好的再2分;
5、主动展示交流成果的加2分,展示效果好的再加2分;
6、抢答多、好的加2分;
7、按要求做好笔记的加2分;
8、主动帮助别人的加3分,帮助成功的加2分;
9、每次默写、听写、背书,小组所有组员都过关的,每人加2分;
10、每周所有作业,小组所有组员都按时完成的,每人加5分
11、每次测试,平均分第一名的小组每人加6分,第二名的小组每人加4分,第三名的小组每人加2分,第四名的小组每人加1分;
12、主动承担讲课的加5分;上得好的每人加3分。
(二)扣分:
1、整节课都不回答问题、也不评价他人的小组,每人扣2分;
2、小组不积极交流、纪律差(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扣3分,攻击、讥讽他人的扣3分;
3、没按要求做笔记扣2分,每次不交作业扣3分;
4、每次默写、听写、背书,不过关的扣2分;
5、月考、期中、期末考,平均分倒数第一名的小组每人扣6分,倒数第二名的小组每人扣4分,倒数第三名的小组每人扣2分。
(三)个人、小组评价每月总结一次,(个人评前5人,小组评前2组)下个月从零开始;中组每2个月(每次大考后进行,一学期评四次)评比一次,下个月的评比从零开始;大组每个学期评两次,期中考试后一次,期末考试后一次,下一次从零开始。
(四)小结排后的小组,从下两个周里可以申请一组人帮自己提高,如果下次总结有提高的,本小组加分,进步一名的为小组加5分,进步两名的为小组加10分,如此类推。而另一帮助提高的小组,也会加分,同样是进步一名加5分,进两名加10分。。如此类推。
(五)小组回答不能只是个别同学,如果一个组内的同学第一次是他回答,可以为小组和个人加分;当第二次还是他回答的话,就不能为小组及个人加分。只有组内轮完一圈回答后,那个同学回答的话,就可以重复加分。
附登分表(节选):
附激励方案:
1、免一次搞卫生(由最后一组补上)
2、情况允许的话,奖一节课自由活动。
3、在班公布栏上公布表扬
4、奖笔
5、奖笔记本
6、在学校范围,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包括校长)合照一张,并在班公布做留念
7、给家长发喜报,喜报加电话表扬
8、在升旗台上进行全校表扬
9、晚修时间观看一场电影
10、要求家长奖励一本书
11、自己提出合理要求,只有合理,老师全力帮忙配合 以上只是本人对生本小组的建设的肤浅认识,还有很多要完善、改进的地方。生本道路是教育的一条新道路,方向明确,我们不应死守陈旧,应转变观念,承认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同时,生本道路还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由一种教育模式走向另一种教育模式,这本身就不是件易事,它需要我们有走下去的坚定信心,同时教师也需要被鼓励和肯定,毕竟生本是由教师开始的,我们必须上下一心齐走生本路,真心祝愿生本之花在我们学校越开越艳。
第三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程: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 ▲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 ▲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v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v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v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v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v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v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颂扬伟大母爱,增进学生与老师、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尊敬老师和父母、孝敬长辈的意识,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临城县第一小学开展了以“感谢母亲,感恩亲情”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教育学生利用实际行动向母亲献上最特别的节日礼物:比如给妈妈做一顿饭、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揉揉肩、洗洗脚等,体会母亲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付出;送妈妈一张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妈妈大声说一句“妈妈,我爱您!”,并把活动后的感受以书信形式写给妈妈。
本次教育活动,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要感恩母亲、关爱母亲,还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接受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付出,学会给予,懂得孝顺,懂得体谅长辈的良苦用心,培养了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申彦丽)
第四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初探
分类:生本教育 | 标签: 高尔基 作业 林冲 前置 小组
这是生本教育实验教师的感悟。想和各位同仁分享。其实,在此诗中也蕴涵了生本教育的内含。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立足课堂、改变过去“以师为本”的一种教育方法。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和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健康的情感、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基础。为此,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好(hǎo)学、乐学,使老师乐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对师生生命的尊重与激扬,这是新课改理念的追求,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追求,更是我们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学生学习天性的根本追求。2010年秋季,双城市引进生本教育实验,以课堂为主阵地,抓教研教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构建适合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我们有幸接触了“生本教育”,让我们有了“找到了”的兴奋感觉。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找到了一种“学生好(hǎo)学、乐学,老师乐教,尊重和激扬师生生命”的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下面就浅谈一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这和我们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2、生本教育的特点
① 突出学生
② 突出学习教得少 学得多
③突出合作
④突出探究
3、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或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
一、是课前老师布置前置性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寻求小组帮助解决;
课前,学生先学,是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原则。如字词读写,课文朗读,关于课文内容简单一点的问题,就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作业体现开放性, 需要收集资料,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就由小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准备一部分,再由记录员或组长整合,综合成文或作品。课前完成了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具体方法有:1.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布置学生查找林冲的资料,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时查找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等。2.精心设计课前3分钟。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中人物;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让学生欣赏高尔基的散文诗朗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高尔基等。3.把课外阅读融进课堂。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谈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相关资料的机会。4.每堂课结束时都会给学生推荐书目或文章让学生再阅读。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激励学生继续读《水浒传》,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等。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的原则,要立足于“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所谓低入是指“根本、简单、开放”,抓住“根本、简单”形式开放空间,容纳学生的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育的关键。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太阳升起的地方,思想发生的地方,新旧结合的地方,引而不发的地方。前置作业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设置。前置性作业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
1、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比如在学“20以内数的加法”时,有老师布置预习作业“计算6+7”。简单明了,学生课上交流的方法达十几种,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
2、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溶液“这一节时,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在家配制食盐水和油水混合物,并观察混合后的液体”。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多和少,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记忆一定非常深刻。
3、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难重点,使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教材的难重点,抓住知识的“根”,课堂上再举一反三,效果很好。
4、开放: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语文上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课前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预习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的作业具有开放性,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
1、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
2、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再如《反比例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研究,1、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举例说明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自学中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学生的探究、逻辑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用的。
二是上课时小组讨论解决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
1)为学生提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课堂上,每个小组成员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朗读,互考互教生字词,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由争辨,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学习中,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教师在巡视时,针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归属感,亲身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变得更加愿意主动学习。一些平时胆小,缺乏自信的同学在同组学生的鼓励、帮助下,也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觉得只要是学生的主动发言,老师千万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与掌声。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是自由宽松,迸发的潜能越是巨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一些有待研究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多角度思考。每一位同学的结论都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结果,同学们辩论得越激烈,思维碰撞得火花越绚烂多彩。例如,学习比喻句,在完成“把花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时,有个学生说“花是笑脸”。这时,班里的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对,有个学生却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看这个同学,然后对这个同学进行一番表扬,也表达了他是如何理解花是笑脸的,“春天,花开了,多么灿烂,像小朋友绽放的笑脸。”正因为同伴间的质疑,交流,欣赏,理解,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得到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开展了生本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同学们的相互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的能力明显很强。
三、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充分交流学习体会,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理解和正确思维;
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成员或小组代表将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成果,疑难问题展示出来。成果和疑难问题交流中各小组学生之间会有比较鉴别,会互相补充,互相解答。比如:我在讲《温度》一课时,我让学生汇报一下北京的气温,零下2摄氏度到5摄氏度,从这一则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在全班汇报交流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为其他小组的一些独特见解而喝彩,为自己小组汇报成功而自豪,提高了学生的自评和他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学生或老师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
每一节课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维更加清晰,也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本课堂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从中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载)
摘要: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知识、学生生命在生态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整体提升。其基本流程必须经历“领受──领悟──提升”三个阶段。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预示着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1]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参与该课题部分研究的实践和思考,对课堂的生态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2](23)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3]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2](75)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其教学效果却可能是负面的。所谓“尝试”即意味着“适合”,儿童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装饰,使“整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人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在广州、深圳、梅州的生本实验学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笔者目睹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与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儿童的一种强烈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2](49)深圳南山学校李先启校长认为教育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同时,学生又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