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员工离职分析及应对措施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征文
关注员工离职动态
构建发展所需的员工队伍
——***2011年上半年度员工离职调研报告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人的作用,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员工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没有相对稳定的合格的员工队伍,企业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发展壮大。
作为考察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离职率直接反应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情况,通过对员工离职动态的了解和分析,企业可以找出自身影响员工稳定的因素并加以改进,增强内功,以吸引和打造未来发展所需的员工队伍,从而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为此,笔者对四川省宜宾***有限公司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这一时间段的员工离职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一、2011年上半年***公司整体离职率
截止2011年6月30日,***公司正式合同工共计1105人,1-6月份累计离职95人,其中正式工74人,其余21人为实习生,不纳入离职率的计算。
故,公司上半年离职率 =上半年离职总人数(/统计期末人数+上半年离职正式工人数)=74/(1105+74)=6.28%。
根据国内著名管理咨询机构正略钧策发布的《2010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3月——2010年2月期间中国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为8.55%,而其中制造业平均离职率最高,达到23.4%。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离职率控制在6%-8%是比较合理的。
二、近三年同期离职率比较分析
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期离职总人数、离职实习生、离职率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
1、离职总人数:2011年上半年较前两年均有所下降;
2、离职实习生:2011年上半年比2009年大幅度下降,比2010年同期有小幅度上升;
3、正式工离职率:2011年较2009年高很多,但较2010年有较大程度地降低;
从整体数据看,2010年公司离职率屡创新高,引起了公司的重视,***公司综合管理部在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稳定员工队伍。2011年上半年离职率较2010年同期有明显下降,对离职率控制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但经过对离职人员的细化分析,我们发现在公司的整个管理中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
三、***公司离职情况细化分析
1、员工离职类型分析: 1.1离职类型统计数据: 1.2 数据分析:
(1)辞职员工占到了所有离
职人员的82%辞职者中绝大部分
是合同期内因个人或公司原因主
动提出辞职的,有少许为合同期
满不愿再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的,说明辞职员工对公司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应了解离职原因。
(2)被公司辞退的员工占到了10% 被公司辞退的员工多为严重违反公司相关规章制度而被公司依法辞退,这一部分员工比重较往年同期增加,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与企业发生劳动纠纷,所以,各部门在今后的员工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尽量避免劳动纠纷,降低法律风险。
(3)外调人员占8% 外调人员均为五粮液集团旗下子公司间的内部调动,***公司在为集团和兄弟公司之间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
2、***公司各部门离职率分析:
2.1各部门离职人数和离职率统计数据:
2.2数据分析:
(1)离职人员主要集中于cb事业部、ca事业部、工具事业部和机加事业部,但离职率高的几个部门缺并非全是这几个部门。全公司的离职率为6.28%,超过这一整体水平的为cb事业部、cb技术部、ca技术部、机加事业部。
(2)管辅部门虽然离职率并没有超过公司整体水平,但从离职人数和离职率来,较往年有明显增加和提高,个别部门的离职率甚至超过25%。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必然会更高。如果公司在相关机制上依然得不到改进,管理岗位的员工离职率也许会进一步提高。
3、各类主要岗位离职率分析 3.1 各类主要岗位离职率数据 3.2数据分析:
(1)在总量上,生产一线的离
职人员最多,但在离职比率上最高的却是工程技术岗位的员工。
(2)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强大对公司至关重要,公司和用人部门都应该重点予以关注。因为这一类员工一旦离职,在公司目前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他们带走的将不仅仅只是公司的技术,同时还可能带走我们的客户资源或者导致其他技术人员的离职。而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也同样如此。
4、不同学历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4.1 不同学历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4.2数据分析:
(1)离职人员中,总量上,中专以上的人员离职最多,但从离职率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超过了离职总人数的50%。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离职率更是远远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
(2)就目前公司整体学历水平来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到公司全员的9%,近年来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更是呈现负增长的趋势。
(3)在与事业部等基层用人部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领导甚至认为本科生无用,因此,企业是否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的技术战线需要本科生吗? ? 我们技术人员从哪里来?
——全是从一线提拔产生实践型技术人员?
还是院校招收有理论与基础的本科学生,加强培养并重?
? 我们如何加强本科生的培养?——这涉及到下面的几个问题:
a)我们很多用人部门的期望——大学生在一线当工人踏实干几年再做技术 b)我们了解现在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吗? ——这是一个选择与诱惑并存的时代,对自身职业的忠诚将远远大于某个企业的忠诚,物质的诱惑,快餐文化的存在,他们的成长思路能跟我们用人部门的期望完全一致吗?
他们愿意老老实实的在生产一线呆3-5年再考虑是否成才吗?
c)我们的发展能脱离80、90后的影响吗?——显然,那是不可能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理不理解,他们都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不可能脱离时代主流去发掘人才(非时代主流的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儿童)
5、不同地域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5.1 不同地域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5.2数据分析:
(1)家庭住址分布在重庆、川内其余
地区和国内其余地区的员工离职率要远远
高于宜宾和宜宾周边的员工。在公司工作的宜宾本地员工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其离职率仅为2.23%,这反映出***公司在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上是不足的,难以留住外地的员工。
(2)但离职率并非越低越好,员工离职率过低有碍于公司变革和创新,有可能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等,导致公司缺乏变革力和创新力素,因此应注意度的把握。
6、不同公司工龄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6.1 不同公司工龄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6.2 数据分析:
(1)司龄在1-2年的员工离职率最高,2-3年的员工次之,也就是说员工在进入公司后的1-3年这个期间是最容易离职的。
(2)一般情况下,不管是经营管理、生产一线还是工程技术的岗位,差不多都需要1年的时间才能较为熟练地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员工工作2-3年这一期间,如果员工离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无疑是很大的。因为公司培养一个员工的成本和人员离职后的重臵成本较高。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平时需要多留意这一部分员工,对这一部分员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3)5年以上的员工虽然离职率最低,但是其离职人数却最多,而这一部分人多为公司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如何为这一部分人群提供更好地发展空间和平台是公司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7、不同年龄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7.1 不同年龄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7.2数据分析:
年龄段在20-25岁的员工占到离职总人数的40%左右,而这一类员工的离职率也高居榜首。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大多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也没有太多的牵绊,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所以不稳定因素要较其他几个年龄段的员工大得多。但如果能使这一部分员工留下来,他们也许会是公司今后的中流砥柱。
四、离职率分析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面临的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我们如何吸引并留住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2、我们如何吸引并留住我们的高学历高素质员工?
3、我们如何吸引并留住我们的青年员工、外地人才?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到这些员工离职原因的关键所在,以及他们最直接的需求。
五、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离职原因统计 通过对员工离职申请表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结合员工离职面谈,员工离职原因如下图所示:
高,同时更多地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其他公司,他们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并得到足够的尊重。而***公司的总体薪酬水平基本处于川渝两地市场平均水平的中位线,虽然不算高,但是却也算不算低。只是随着近年来,物价和房价不断上涨,青年员工大多都面临着结婚生子的问题,对薪酬有着更高的期望也就无可厚非。而公司目前的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励性、竞争性和公平性。
目前公司薪酬结构有待改变,计划将员工分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生产一线三个序列进行薪酬设计。充分体现员工岗位的价值和员工本身的价值,而岗位评价和员工绩效考核也就自然成了今后公司需要不断完善的两项重要工作。此外,要让员工真正明白公司支付给他们的总薪酬,其中包括了各种津贴、奖金、以及五险一金等福利,而不仅仅是把目光聚集在每个月的实发工资上。
2)员工的成长环境:
对员工而言,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员工,初入职场的时候会更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也更显得有棱有角,充满了激情甚至是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特别渴望被接受、被认可、被重视和尊重,从而积极地成长。
作为公司或部门的领导,如果能做到及时反馈和处理员工的投诉或建议电话、邮件;定期组织沟通会听取员工意见;积极为员工答疑解惑;及时表彰优秀员工等等,那么对员工来说也许都会是一种莫大的褒奖,否则会让员工认为缺少领导重视和培养下属的人文环境。3)晋升机会与未来:
基于***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非常的扁平化,就职位本身来说,确实缺乏晋升机会和空间。但在主晋升通道不能满足员工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辅晋升通道来解决。比如建立并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的评聘制度,对于不同岗位序列设计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聘任津贴标准,帮助员工在技能技术方向打造晋升通道,帮助他们做好专业技术方向的职业规划。
4)公司管理制度的认可度:
尽管***公司顺利通过了iso14001、iso2000、iso9001、ts16949、iso10012等一系列体系认证,但在对这些体系的落实上,不少管理人员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多管理人员都把体系检查定义为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认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严格按照各种体系的相关要求来执行。公司的部分管理制度也一样,有的存在过时或者根本就没实施过的情况。那么公司的每一项管理制度,下面的员工知道多少,了解多少,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他们又参与了多少。所以,在制度的制定和宣传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最直接的受众出发,只有这样,公司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更具可行性。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和更新也是制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5)培训机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入一家公司,他们最关心的都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们能够拿到多少钱,另外一个就是他们能够学到什么东西。可见,良好的培训体系是企业留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培训的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除了常规的培训手段之外,还可以用“头脑风暴”的形式组织青年员工讨论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鼓励员工的工作丰富化;鼓励员工求学培训,协助员工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鼓励员工就自己的研究在公司内部进行介绍或报告等等。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公司个别部门离职率偏高,往往把原因单纯地归结到薪酬水平太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钱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吸引人才和留人、留心上。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经常有很多文体活动、培训做得好、领导比较重视下属意见、经常跟员工沟通,因而虽然薪酬水平比较低,但是他们的员工对企业仍然有很高的忠诚度,因为他们的企业有家的感觉,他们有着非常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而人的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需要所有的管理者一起提高管理意识和能力,并勇于实践,当通过离职率分析等发现偏差时,勇于且善于共同纠正,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方能创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格局,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
同时,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往往在解决了温饱和安全问题之后,就会开始追求跟自己喜欢的人做事、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开始重视得到尊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些因素都是留住人才不可缺少的。所以,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综合的全方位考虑,不断进步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nbw 2011年7月10日
第二篇:员工离职分析及应对措施
员工离职分析及应对措施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征文
关注员工离职动态
构建发展所需的员工队伍
——***2011年上半员工离职调研报告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人的作用,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员工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没有相对稳定的合格的员工队伍,企业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发展壮大。
作为考察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离职率直接反应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情况,通过对员工离职动态的了解和分析,企业可以找出自身影响员工稳定的因素并加以改进,增强内功,以吸引和打造未来发展所需的员工队伍,从而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为此,笔者对四川省宜宾***有限公司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这一时间段的员工离职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一、2011年上半年***公司整体离职率
截止2011年6月30日,***公司正式合同工共计1105人,1-6月份累计离职95人,其中正式工74人,其余21人为实习生,不纳入离职率的计算。
故,公司上半年离职率 =上半年离职总人数/(统计期末人数+上半年离职正式工人数)=74/(1105+74)=6.28%。
根据国内著名管理咨询机构正略钧策发布的《2010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3月——2010年2月期间中国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为8.55%,而其中制造业平均离职率最高,达到23.4%。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离职率控制在6%-8%是比较合理的。
二、近三年同期离职率比较分析
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期离职总人数、离职实习生、离职率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
1、离职总人数:2011年上半年较前两年均有所下降;
2、离职实习生:2011年上半年比2009年大幅度下降,比2010年同期有小幅度上升;
3、正式工离职率:2011年较2009年高很多,但较2010年有较大程度地降低;
从整体数据看,2010年公司离职率屡创新高,引起了公司的重视,***公司综合管理部在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稳定员工队伍。2011年上半年离职率较2010年同期有明显下降,对离职率控制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经过对离职人员的细化分析,我们发现在公司的整个管理中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
三、***公司离职情况细化分析
1、员工离职类型分析: 1.1离职类型统计数据: 1.2 数据分析:
(1)辞职员工占到了所有离
职人员的82%辞职者中绝大部分
是合同期内因个人或公司原因主
动提出辞职的,有少许为合同期
满不愿再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的,说明辞职员工对公司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应了解离职原因。
(2)被公司辞退的员工占到了10% 被公司辞退的员工多为严重违反公司相关规章制度而被公司依法辞退,这一部分员工比重较往年同期增加,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与企业发生劳动纠纷,所以,各部门在今后的员工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尽量避免劳动纠纷,降低法律风险。
(3)外调人员占8% 外调人员均为五粮液集团旗下子公司间的内部调动,***公司在为集团和兄弟公司之间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
2、***公司各部门离职率分析: 2.1各部门离职人数和离职率统计数据:
2.2数据分析:
(1)离职人员主要集中于CB事业部、CA事业部、工具事业部和机加事业部,但离职率高的几个部门缺并非全是这几个部门。全公司的离职率为6.28%,超过这一整体水平的为CB事业部、CB技术部、CA技术部、机加事业部。
(2)管辅部门虽然离职率并没有超过公司整体水平,但从离职人数和离职率来,较往年有明显增加和提高,个别部门的离职率甚至超过25%。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必然会更高。如果公司在相关机制上依然得不到改进,管理岗位的员工离职率也许会进一步提高。
3、各类主要岗位离职率分析 3.1 各类主要岗位离职率数据 3.2数据分析:
(1)在总量上,生产一线的离
职人员最多,但在离职比率上最高的却是工程技术岗位的员工。
(2)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强大对公司至关重要,公司和用人部门都应该重点予以关注。因为这一类员工一旦离职,在公司目前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他们带走的将不仅仅只是公司的技术,同时还可能带走我们的客户资源或者导致其他技术人员的离职。而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也同样如此。
4、不同学历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4.1 不同学历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4.2数据分析:
(1)离职人员中,总量上,中专以上的人员离职最多,但从离职率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超过了离职总人数的50%。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离职率更是远远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
(2)就目前公司整体学历水平来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到公司全员的9%,近年来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更是呈现负增长的趋势。
(3)在与事业部等基层用人部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领导甚至认为本科生无用,因此,企业是否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 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的技术战线需要本科生吗? ? 我们技术人员从哪里来?
——全是从一线提拔产生实践型技术人员?
还是院校招收有理论与基础的本科学生,加强培养并重?
? 我们如何加强本科生的培养?——这涉及到下面的几个问题:
A)我们很多用人部门的期望——大学生在一线当工人踏实干几年再做技术
B)我们了解现在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吗?
——这是一个选择与诱惑并存的时代,对自身职业的忠诚将远远大于某个企业的忠诚,物质的诱惑,快餐文化的存在,他们的成长思路能跟我们用人部门的期望完全一致吗?
他们愿意老老实实的在生产一线呆3-5年再考虑是否成才吗?
C)我们的发展能脱离80、90后的影响吗?——显然,那是不可能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理不理解,他们都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不可能脱离时代主流去发掘人才(非时代主流的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儿童)
5、不同地域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5.1 不同地域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5.2数据分析:
(1)家庭住址分布在重庆、川内其余
地区和国内其余地区的员工离职率要远远
高于宜宾和宜宾周边的员工。在公司工作 的宜宾本地员工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其离职率仅为2.23%,这反映出***公司在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上是不足的,难以留住外地的员工。
(2)但离职率并非越低越好,员工离职率过低有碍于公司变革和创新,有可能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等,导致公司缺乏变革力和创新力素,因此应注意度的把握。
6、不同公司工龄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6.1 不同公司工龄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6.2 数据分析:
(1)司龄在1-2年的员工离职率最高,2-3年的员工次之,也就是说员工在进入公司后的1-3年这个期间是最容易离职的。
(2)一般情况下,不管是经营管理、生产一线还是工程技术的岗位,差不多都需要1年的时间才能较为熟练地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员工工作2-3年这一期间,如果员工离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无疑是很大的。因为公司培养一个员工的成本和人员离职后的重臵成本较高。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平时需要多留意这一部分员工,对这一部分员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3)5年以上的员工虽然离职率最低,但是其离职人数却最多,而这一部分人多为公司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如何为这一部分人群提供更好地发展空间和平台是公司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7、不同年龄员工的离职率分析 7.1 不同年龄员工的离职率统计数据:
7.2数据分析:
年龄段在20-25岁的员工占到离职总人数的40%左右,而这一类员工的离职率也高居榜首。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大多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也没有太多的牵绊,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所以不稳定因素要较其他几个年龄段的员工大得多。但如果能使这一部分员工留下来,他们也许会是公司今后的中流砥柱。
四、离职率分析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面临的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我们如何吸引并留住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2、我们如何吸引并留住我们的高学历高素质员工?
3、我们如何吸引并留住我们的青年员工、外地人才?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到这些员工离职原因的关键所在,以
及他们最直接的需求。
五、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离职原因统计
通过对员工离职申请表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结合员工离职面谈,员工离职原因如下图所示:
高,同时更多地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其他公司,他们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并得到足够的尊重。而***公司的总体薪酬水平基本处于川渝两地市
场平均水平的中位线,虽然不算高,但是却也算不算低。只是随着近年来,物价和房价不断上涨,青年员工大多都面临着结婚生子的问题,对薪酬有着更高的期望也就无可厚非。而公司目前的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励性、竞争性和公平性。
目前公司薪酬结构有待改变,计划将员工分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生产一线三个序列进行薪酬设计。充分体现员工岗位的价值和员工本身的价值,而岗位评价和员工绩效考核也就自然成了今后公司需要不断完善的两项重要工作。此外,要让员工真正明白公司支付给他们的总薪酬,其中包括了各种津贴、奖金、以及五险一金等福利,而不仅仅是把目光聚集在每个月的实发工资上。2)员工的成长环境:
对员工而言,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员工,初入职场的时候会更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也更显得有棱有角,充满了激情甚至是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特别渴望被接受、被认可、被重视和尊重,从而积极地成长。
作为公司或部门的领导,如果能做到及时反馈和处理员工的投诉或建议电话、邮件;定期组织沟通会听取员工意见;积极为员工答疑解惑;及时表彰优秀员工等等,那么对员工来说也许都会是一种莫大的褒奖,否则会让员工认为缺少领导重视和培养下属的人文环境。3)晋升机会与未来:
基于***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非常的扁平化,就职位本身来说,确实缺乏晋升机会和空间。但在主晋升通道不能满足员工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辅晋升通道来解决。比如建立并不断完善专业技术
职称和技能等级的评聘制度,对于不同岗位序列设计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聘任津贴标准,帮助员工在技能技术方向打造晋升通道,帮助他们做好专业技术方向的职业规划。4)公司管理制度的认可度:
尽管***公司顺利通过了ISO14001、ISO2000、ISO9001、TS16949、ISO10012等一系列体系认证,但在对这些体系的落实上,不少管理人员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多管理人员都把体系检查定义为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认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严格按照各种体系的相关要求来执行。公司的部分管理制度也一样,有的存在过时或者根本就没实施过的情况。那么公司的每一项管理制度,下面的员工知道多少,了解多少,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他们又参与了多少。所以,在制度的制定和宣传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最直接的受众出发,只有这样,公司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更具可行性。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和更新也是制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5)培训机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入一家公司,他们最关心的都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们能够拿到多少钱,另外一个就是他们能够学到什么东西。可见,良好的培训体系是企业留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培训的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除了常规的培训手段之外,还可以用“头脑风暴”的形式组织青年员工讨论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鼓励员工的工作丰富化;鼓励员工求学培训,协助员工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鼓励员工就自己的研究在公司内部进行介绍或报告等等。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公司个别部门离职率偏高,往往把原因单纯地归结到薪酬水平太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钱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吸引人才和留人、留心上。
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经常有很多文体活动、培训做得好、领导比较重视下属意见、经常跟员工沟通,因而虽然薪酬水平比较低,但是他们的员工对企业仍然有很高的忠诚度,因为他们的企业有家的感觉,他们有着非常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而人的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需要所有的管理者一起提高管理意识和能力,并勇于实践,当通过离职率分析等发现偏差时,勇于且善于共同纠正,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方能创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格局,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
同时,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往往在解决了温饱和安全问题之后,就会开始追求跟自己喜欢的人做事、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开始重视得到尊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些因素都是留住人才不可缺少的。所以,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综合的全方位考虑,不断进步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NBW 2011年7月10日
荐2012年企划事业部设计师离职报告 荐荐荐离离离
职
职
报职
报
告报
告怎告
范么格
本
写
式
荐自动离职报告
第三篇:新生代员工离职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员工离职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思考
自国家实行改革开发30多年来,从引进外资到民企不断发展壮大,从生产的初加工到生产精细化的转型,从2008年后一些生产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外企撤资投向东南亚劳动力价格更低区域等现象都在说明:中国的劳动力已经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人口红利不在是优势,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质量却在提升,劳动力的成本在攀升。
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总体呈现低速、稳定、常态发展趋势,85年以后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资源,他们对待工作待遇、环境、企业氛围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与需求。
因此分析好企业员工离职原因分析,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已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从员工入职年限来归类分析,有助我们采取系统性的应对措施。
1.入职3日内离职: 原因分析:
新员工看到的实际状况(包括公司环境、入职培训、接待、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与预期产生了较大差距。对策措施:
A、如实介绍企业现状,B、考虑新人到企业需要被重视的心理,从招聘环节、入职报到环节、入住安排等环节小处着手,服务入微,让新人确实感到企业的重视,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感。
C、对于员工的入职教育,在培训前根据员工的入职数量,可分别邀请总经理、公司负责人资高管参加并致欢迎词。2.入职3-7日后离职:
原因分析: 除感觉不能胜任工作的被动离职之外,其主动离职
原因有以下情形:
A、员工经过了解实际拿到的工资与入职约定工资出入较大;
B、部门氛围不佳新人感到受到歧视,部门的氛围让新人感到压抑; 对策措施:
A、人力资源在入职培训中做好到部门工作前入职的业务应知应会相关知识培训,让其熟悉公司制度/流程/企业文化,了解公司有关员工的薪酬福利制度;
B、人力资源部招聘/培训人员做好新人即将到任的部门主管性格与团队特点介绍; 3.入职2周后离职:
A、到任部门主管没有做好业务培训、环境熟悉的岗前辅导,安排新人做难做的工作或区域市场;
B、部门主管人员的领导人员的放任自流放羊式管理,特别是新人受到歧视或不能与团队其他人享受公正对待的时候,容易冲动性的提出离职。对策措施:
A、新人所在部门主管做好员工的第一印象接待,同时营造团队气氛,让新人尽快熟悉环境,指定辅导对接人员,并介绍其工作风格特点;
B、公司应该有关于新人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约束主管人员的行为,如督促部门主管为新人拟定试用工作辅导计划,并指定老人指导业务,做好传、帮、带流程管理。
3.入职3个月后离职:
原因分析:除确因不能胜任工作任务,完成目标指标离职外,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4、入职6个月后离职
A、新人任职基本素质判定失误;
B、新人感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与其他人相比提供的资源有限,内部分配缺失公平性与合理性。对策建议:
A、人力资源部门要想办法建议公司为管理者们提供领导力培训,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领导力素质;
B、部门主管要了解下级的优势,并让他的优势与岗位职责匹配,为公司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让员工体现出了他的价值。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教练,他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潜能和优势,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C、公司人力资源部对用人部门新人离职率进行统计公布,并设定考核指标底线。
4.入职2年后离职: 原因分析:
A、对企业文化、人际关系、老板好恶深度了解,觉得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B、新员工招聘时价值观要求不高,只考虑短期使用,未考虑长期使用的潜在素质考评 对策建议:
A、企业应区分对企业贡献价值较大的岗位,并对这些岗位进行分类,设立等级标准,并建立晋升通道与匹配的薪酬体系支持;
B、注重关键岗位人员的入职把关,优化其潜质评估方法与手段,提高入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门槛。
C、修订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内容,能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从最高层开始努力践行。
5.入职3-5年后员工
原因分析:
工作能力提升,发展空间不大,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对策建议:
A、对关键岗位实施轮岗互换,培训员工工作兴趣,为企业后续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B、调研市场,分析关键岗位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相应薪酬结构,提高更高的职位空间。
6、入职5年以上员工: 原因分析:
长期从事某一岗位,形成职业厌倦。对策建议
A、根据业绩或能力发挥表现结果给予更大的平台,担当更大的责任或更多的管理区域;
B、企业应修正战略目标,调整发展速度,扩大项目投入,提供更多的挑战岗位,以适应人才职业发展的需求
归纳起来员工离职在各阶段的表现为:2周以内离职多为企业招聘介绍言过其实,使新人入职后形成较大反差;3个月离职多为部门主管的人格魅力不佳;6个月离职多为主管的教育辅导能力不专;2年离职多为企业文化有缺失;3-5年离职多为企业在职业晋升通道过窄;5年以上离职多为企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于优秀人才的能力提升速度。
第四篇:企业如何应对员工离职
企业如何应对员工离职
字号:小中大| 打印 发布: 2011-10-17 14:42作者: 李亚飞来源: 价值中国查看: 432次《劳动合同法》自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面临这样的困境:许多员工在突然之间就不来上班了,既没有辞职申请,也不履行离职手续。有的甚至更改了所有的联系方式,导致用人单位无法与本人取得联系,无法进行工作交接,致使用人单位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如何防范员工离职带来的风险?
首先,用人单位应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
在实践中,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用人单位败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有问题。《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只有在满足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的情况下才有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包括下面两个方面:①规章制度首先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提出方案或意见;②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该告知劳动者。许多用人单位并未意识到第二点的重要性。在员工入职之时也只是将规章制度发给员工,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大概给员工讲解下就完了。岂不知这样在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用人单位很难提供证据证明已经将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告知了员工。
用人单位可以用作公示或告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签收,就是在员工入职之时可以让员工签署《规章制度签署单》;考试,在平时的工作评估时对此部分进行考核;层层培训,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加入规章制度的培训;传阅以及发放等。但用人单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保存好相关证据,比如:签收单、会议纪要、培训登记、讨论情况等。其次,在规章制度中建立健全的员工离职手续办理体系。
虽然《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劳动者应该按照双方的约定办理工作交接,但这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用人单位想要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劳动者的离职手续,应该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员工离职时应该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理离职手续”,并在规章制度中对此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定。
用人单位最好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进行工作的交接,一般为劳动者提出辞职之后的30日内或者在劳动合同到期之前30日内。工作的交接应该在此时间之内尽量完成,否则容易造成事实劳动关系。实践中,用人单位为防止员工不办理工作交接常常这样规定:员工离职之时的工资以及经济补偿金应在工作交接完毕之后领取。
对于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法律的规定是“办理工作交接之时”,意思是可以在办理完毕之后支付也可以在办理过程中支付。但是工资部分,是要求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时支付。
在实践中,一般都是在这个月领取上个月的工资,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只要是在规定的薪资发放日支付就不算是拖欠工资,其实不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如果用人单位一直未支付,那么很容易变成拖延工资。这对用人单位是存在法律风险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如果拖欠工资可能会产生50%~100%的赔偿金。
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在规章制度中对于离职工资的交接进行单独的规定,而不能够按照实践中经常采取的工资发放日期。在规章制度中,用人单位也可以规定如果员工违反服务期的规定,公司可以不计发工资以折抵违约金,这样可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用人单位应该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员工离职之时档案关系的转移时间以及具体办理程序。
最后,工作交接以及奖惩制度的结合。
如果劳动者不配合用人单位的工作交接,给单位的工作带来了损失或者有的劳动者直接就“消失”了,也不领取当初离职之时应该领取的补偿金,此时用人单位应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呢?
用人单位应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劳动者拒不配合用人单位进行工作交接的,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了如果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样劳动者一旦出现拒不配合的情形,用人单位就可以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这样会对劳动者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①对于原本有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会丧失经济补偿金;②对于自动辞职的劳动者,劳动关系终止的原因会由辞职转变为因严重违纪而被公司解除劳动合同,这对其以后的再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用人单位还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明确法律的规定“因劳动者不按照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但用人单位不可以因为员工不来上班了或者提交辞职手续了就不办理离职手续。《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员工离职应该办理手续。即使员工在提交了辞职手续之后或者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之下直接就不来上班了,用人单位也应该按照本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给其办理离职手续,并将书面形式送达给劳动者。难以寻找本人无法直接送达之时,可以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时可以邮寄送达。如果被送达职工下落不明的,也可公告送
达,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但是用人单位能够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而未用,直接采用公告送达的,视为无效。
用人单位如果在员工离职之时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后员工下落不明的,公司可以采取提存的方式。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延迟受领债之标的的,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领的,债权人不清、地址不详的或失踪、死亡(消灭)且继承人不清的或无行为能力且法定代理人不清的,债务人都可以进行提存公证。用人单位在无法将补偿金支付给员工的情况下符合提存的条件。因此,可以选择提存公证的方式将补偿金一次性提存或者按月提存(一次性提存应该更合算一些)。
此外,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在协议中明确员工的住址以及联系方式,公司可以按照协议上的地址将补偿金邮寄给员工,或者在协议中明确员工的账户,并且约定在协议期满之前不可以注销账户。
第五篇:2015钢铁企业员工离职分析及改进措施
2015公司员工离职分析及改进措施
在2015渐渐进入尾声,人力资源各种数据报表开始盘点的时候,居高不下的离职率成了人力资源处迫切希望了解与改善的课题。随着公司的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渐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要素。合理的流失率有利于公司保持活力,但如果流失率过高,公司将蒙受巨大损失(包括培训成本、离职成本、管理成本等)。在迫切需要降本增效的今天,人力资源处怎么留住员工,就意味着节省成本、创造价值,为公司的降本增效做贡献。
一、2015年1—10月公司离职现状
2015年1—10月全公司离职了2438人,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248人,离职率达到了17%。
1、离职人员以人员结构划分
离职人员中有职称人员为114人,占比4.67%、有技能等级人员为226人,占比9.1%、本科以上高学历人员为283人,占比11.3%、工龄5年以上老工人为339人,占比13.9%、入职不到1年的新工人为723人,占比29.65%。
2、离职人员以生产系统划分
烧结系统离职人员主要集中在原料工段,离职人数为106人,占烧结系统离职总人数的30%,炼铁系统离职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炉工段,离职人数为253人,占炼铁系统离职总人数的48%,炼钢系统离职人员主要集中在连铸工段,离职人数为198人,占炼钢系统离职总人数的38%,轧钢系统离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工段,离职人数为370人,占轧钢系统离职总人数的57%。
3、离职人员按岗位划分
全公司离职人数排名前五的岗位分别是钳工、连铸工、炉前工、电工和轧钢工,这五个岗位共离职845人,占离职总人数的34.6%。
二、离职率超过30%工段调研 全公司二烧结原料工段、一炼铁高炉工段、钢轧一分厂炼钢区连铸工段、钢轧一分厂轧钢区生产工段、三炼钢精炼工段、三炼钢连铸工段、三轧厂机修工段、六轧一线生产工段共八个工段离职率超过了30%。
人力资源处通过与厂部领导、工段长本人、工段现有人员的交流、现场调研,发现上述工段人员离职率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客观问题
①年后一炼铁的炉前工、钢轧一分厂与三炼钢的连铸工集中通过劳务公司代招过一批社会人员,由于人员素质偏低,适应能力等原因,很多代招人员到岗不到一个月适应不了钢铁厂的工作环境与强度纷纷离职,导致上述工段的离职率过高;
②烧结原料工段,工作区域广,人员分布稀疏,某些岗位只有一个人坚守,员工会感到孤独;
③烧结系统、轧钢系统的某些岗位机械重复某个动作,枯燥乏味,没有上升空间,员工会选择转岗或者离职;
④维修工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员工反映车间衣服最脏的就是维修工),很多年轻员工承受不了就会选择离职。技术过硬的维修人员,外面的机会大、待遇高找到合适的单位后也会选择离职。
2、主观问题
①工段长、班组长管理粗暴,管理情商低,部分员工会因为基层管理者的一句话、一个不公平的举措愤而离职;
②某些工段工资不上墙,员工对自己每月所得工资迷茫,同工段同岗位的同事拿了比自己多的工资都不明不白,引起猜忌;
③厂部、工段各种考核太多,某些员工因为不能换班而要被扣款; ④工段班组文化不浓,凝聚力不高,很多员工表示对工段、对车间、对公司没有留恋。
三、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1、环境原因
①社会环境
a、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苏南又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使员工提高了在公司外找到有吸引力工作机会的预期;
b、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技工、蓝领人才,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②工作环境
a、与轻工业相比钢铁企业生产现场环境相对脏乱、危险系数大,很多青年员工比较后宁愿去环境相对好点的企业;
b、名目繁多的罚款项目,且往往不能公平执行; c、基层干部的粗暴管理引起了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不满。③生活环境
a、每天5元伙食补贴的标准不能与外部包吃包住的企业竞争;
b、大量年轻外地员工休息时间无所事事,公司组织的培训、各类兴趣活动偏少;
④制度环境
a、公司没有一个公平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秀人才发展机会少,得不到激励;
b、生产一线论资排辈,某些一把手一言堂,家长作风,批评甚至辱骂员工; c、某些岗位同工不同酬,分配不公;
2、个人原因
①某些员工悲观情绪严重,看衰行业,追求更好的发展; ②在公司3-5年得不到发展,便心生去意,寻求新的机会; ③新入职员工的高离职率表明很多员工自身不光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没有做好到重工业企业工作的准备,大多抱着试试或者骑驴找马的心态;
④很多父母不愿意自己的独生子女在重工业企业工作。
3、薪酬原因
①公司没有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工资没有发展性,绩效考核常常沦为空谈,对员工来说能够看到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得不到提拔,基本能够猜到二十年后的自己的薪酬),3-5年得不到发展的有志青年都会选择离开;
②公司目前的薪资水平与大多数同行业及周边企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四、改进措施
1、把好入口及离职关
①人力资源处在招聘源头把好入口关,招聘适合公司的人员,把不适合、不适应的人员在进来之前就剔除出去,降低新入职员工的离职率;
②人力资源处牵头用工部门做好新入职员工关心、培养工作,尽快使其融入公司这个集体;
③规范入职流程,利用标准化的面试、培训流程降低员工流失; ④梳理招聘渠道
a、开发社会招聘渠道,在招工旺季通过新渠道招聘特种岗位人员(如炉前工、连铸工等);
b、加强校企合作,筛选优秀对口学校进行合作,开设企业班;
c、对现有学校招聘资源进行分析,对其进行评级,将一些学生离职率高的学校进行降级,维护好现有学校资源的前提下开发苏北、甘肃、河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
⑤做好离职人员面谈,离职原因分析
2、建立干部及重点岗位后备人才梯队
建立干部及重点岗位后备人才梯队,公司加强人才储备,对于技能要求较高或替代性较弱的岗位,要进行重点的培养(由用工部门上报,人力资源处分析调研后,经公司批准后实施)。这样,有了充足的后备人才梯队资源,人员流失了也不怕。3.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一份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使公司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公司制定的薪酬体系要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使员工抱怨不止,满意度下降。人力资源处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推进薪酬体系建设的工作。强调绩效考核,正确的评估人才的价值,正确的评价人才对公司的贡献,以此为依据,制定有激励性的薪酬。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形成优胜劣汰的企业文化,让懒散的人在企业无法立足,让努力付出的人能得到优厚回报。通过完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来吸引、安抚和稳定人才。
5、提高干部管理水平
一线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基层员工的去留。很多员工就是因为看不惯上级的所作所为或者因为管理人员的一句话而愤然离职。因此,一线管理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会尊重人才,要对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下属就不会轻易流失。
6、各级领导、管理部门要重视员工、关爱员工
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员工、关爱员工,努力做到爱护员工,支持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公司、工段、班组的温暖。
①尊重员工意见 鼓励员工对管理提出各种建议、意见、思路、方案,树立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关心企业,并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利用小改小革的奖励政策,对员工提出的有效提案进行奖励。
②构建沟通渠道
a、通过召开员工座谈会、工段聚餐等形式,同时职能处室要多下基层与员工交流,让员工的疑惑、问题有反映的机会和渠道;
b、为员工提供各类咨询服务,通过微信平台、网站、报纸、现场解答的形式对员工所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帮助员工处理好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等的苦恼、压力,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c、定期组织员工与高层见面畅谈会。
7、加强工段班组文化建设
优秀的工段班组文化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工段班组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基层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增强内部凝聚力,缓解基层员工的压力,塑造充满活力的企业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离职率。
五、结束语
在市场化的今天,员工离职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也是职业场上一个很自然的规律。正常的人才流动就像是血液的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但是过度的人才流失,会放缓企业发展的步伐。
在今后的工作中,人力资源处要规划招聘计划以及完善新员工导向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薪酬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实施员工关怀计划,创建常态化沟通机制,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总之通过公司上下的努力,力争将2016的员工离职率降到科学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