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六(养老制度)――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精)
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六·养老制度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步履艰难 退休金双轨制何时打破? 是否延长退休年龄正成为时下热议话题,有评论指出,应在打破退休金双轨制的基础上再来讨论。而自2008年底启动的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至今仍未取得实质突破。专家认为,相关政策未具体明确转制成本的资金来源,令诸多事业人对前景“忧心忡忡”。
2012年6月12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的一场报告会上,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叶响裙指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很难“单兵突进”。
2008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要求,《试点方案》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从各地情况看,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尚处在完成清理规范的初始阶段。
“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反问,分类改革都没有完成,养老保险制度怎么推行得了?”叶响裙表示,即便分类改革顺利完成,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也并非易事,因为《试点方案》本身还有很多关键性政策要点没有明确,特别是对于职业年金、过渡性养老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规定。
《试点方案》中要求,为建立多得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原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
2011年,人社部出台《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相较《试点方案》的只言片语,这一试行办法明确了职业年金协商方式、个人缴费比例、领取条件、基金管理等内容,但叶响裙认为,对于更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问题,试行办法仍然语焉不详。
叶响裙表示,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由退休金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过程中产生的转制成本要妥善解决,在改革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未退休的“中人”,他们的个人账户上并没有累积基金,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需要由政府“兜底”。
人社部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非是为财政“甩包袱”,退休待遇并不会因此降低。但由于政策规定的不明朗、不具体,并没有消除事业人对个人前景的忧虑。
“从企业的制度设计看,也没有解决好转制成本的资金来源问题,导致目前个人账户空账危机越来越严重,而当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与企业相衔接后,个人账户甚至是职业年金是否只是美好的空中楼阁?”叶响裙说。
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全国铺开,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在此基础上推进。这意味着,如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一直停滞不前,打破退休金双轨制也就无从谈起。
(人民网记者贾玥
第二篇:事业单位人员质疑养老改革
事业单位人员质疑养老改革:为什么不改公务员
核心阅读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大势所趋。2009年,改革方案公布,首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然而,4年多来试点改革进展一直非常缓慢,并遭到事业单位人员的普遍质疑。养老改革,事业单位人员有哪些担心?为什么不赞成?
■怕待遇降低
养老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员最怕什么?
“最怕待遇降低。”石教授是浙江一所高校的教授,目前月收入近7000元。据他了解,近几年学校退休了的教授,平均每月的养老金也有这个数,和他们在职时差别不大。如果不改革,石教授相信,随着收入增长、教龄增加,自己到60岁时,领取的退休金水准应该和从前的同事差不多。
浙江是国家确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虽然当地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还延用老办法,但许多人在了解目前的试点方案后,对改革顾虑颇多,普遍担心养老金下降。
石教授说,按已公开的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要和企业人员一样缴纳养老保险,在工资不变的前提下,首先导致当前月薪少一块。一直以来,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按退休前月收入、结合职位、职称、工龄等按一定比例确定,通常高校里的教授能拿到在职工资的80%—90%,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会有明显降低。现在比照企业的养老保险办法,退休待遇与缴费多少、社会平均工资等联系,肯定要降不少。
北京事业单位集中,虽然并非试点区域,但事业单位人员对此普遍关注。张教授年过五十,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多年,目前月收入1万多元,去掉绩效的部分有6000多元。他仔细研究过试点地区的方案,“除了强调有职业年金外,其他方面和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如出一辙。”公开资料显示,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按制度设计不到60%,实际不到50%。倘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也依此推进,他估计退休后可能只拿到在职时基本工资的六成,意 1 味着退休后收入大幅降低。至于职业年金,乍一听很好,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比如这笔钱从哪儿来、额度多少、会不会逐年增长,事业单位的人员普遍没信心。
除了担心待遇降低外,还有人谈到,改革容易导致缴费时段缺少连续性、职称职级与待遇的关系难以确定等,最终影响退休后的养老待遇。王丽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她的不少同事辞职下海,近两年相继达到退休年龄,才发现在事业单位工作时被认可的缴费水平极低,现在只能领到几百元养老金。
■怕不公平
事业单位人员对改革有抵触,还因为感到“不公平”。
“为什么改事业单位、不改机关公务员?”吴女士在北京某部委下属培训中心工作,事业编制。她没有详细了解过相关改革方案,“不用去了解,要是真好,机关肯定会一起改。现在,机关不改,再怎么说好,也没说服力。”
浙江的石教授说,改事业单位不改机关“非常欠妥”。他认为,从单位性质上看,许多事业单位直接承担着国家授予或委托的公共职能,还有的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还有的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性质上、职能上与许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并无二致。如果真要改革,不应该只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企业去靠拢,而不同步改革政府机关及公务员。何况,许多事业单位人员是从政府机构分流或交流来的,如果不同步改革,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不公平问题。
有人提出,既然企业职工可以接受改革,为什么事业单位人员就不能接受?而事业单位人员则认为,目前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高于企业是事实,但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宜简单类比。
58岁的李老师在杭州一所高校任职,月收入约7000元。如果不改革,他估计退休时能领到6000元,如果两年内改到自己所在学校,就很难说了。在他看来,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收入固定,而企业员工在职时期的收入上不封顶,可以很高,按同样的方法确定养老金并不公平。据了解,在杭州这类经济发达的城市,企业里的资深工程师年薪普遍能达到20多万元。
不少事业单位员工有类似想法。袁先生40出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20年来一直在研究所从事广电方面的技术研究,全部月收入8000元左右。他对比过到企业工作的大学 同学待遇,不论在国企还是民企,作为技术方面的骨干,年收入基本在20万元以上,有的还有股份。“他们只要按实际收入交养老保险,退休后不会比事业单位的低。”
接受采访的事业单位人员几乎都认为,已退休的人员,事业单位的待遇明显高于企业的待遇,这其中有不公平的因素在,但后续的改革应是致力于提高企业偏低的退休待遇,而不是把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也拉低了。
■忐忑“中人”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最关心、最紧张的主要是事业单位中40岁以上的人员。
回顾当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已经退休的事业单位人员多数认为,改革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现在领多少退休金以后还能领多少。一些细心的人会担心,改革后有可能在退休待遇的调整上受些影响,调整的频率可能放慢、幅度可能减少。“咱都退休了,这事儿也不管了。”刚从一家报社退休的黄女士笑着说。
“70后”、“80后”对改革的心态也比较放松。“离退休还有20多年呢,20年后的事儿,谁能说得准,兴许连事业单位这个名称都改没了。”一家广播电台的年轻记者说。“我倒希望早点改制成企业,那样大家干得好就能挣得多,不像现在工资管得这么死。”北京一家部委下属出版社的年轻编辑说。
中间的这部分员工心态则很复杂。前几年,曾有事业单位人员怕改革后待遇下降而想方设法提前退休,接受采访的事业单位人员都表示理解。浙江的石教授认为,“这是在转型时期,最大限度自我保护的具体体现和无奈选择。”北京的吴女士说,“老同志还能赶在改革前退休,我们中间这批人想退也退不成呀。”
一些年长的事业单位人员还表示,在事业单位干了20多年,长期工资不高,以后收入出现巨大增加的机会也不比年轻人,因此这不是“淡定不淡定”的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复杂性还在于一部分人员是从机关转来的,这部人纷纷表示,照目前改革方案,要求回去继续当公务员。据了解,在一些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各地均出现过这种情况,主要是些年龄偏大、拥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人员。
尽管有种种不满,但事业单位人员普遍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能一直拖下去。至于应当怎么改,人们没有清晰而具体的想法。有的人说,“只要把公务员拉进来就行,反正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亏不了。”多数人强调,不管怎么改,公平公正是底线。
政策设计者,别当例外(民生·民声)
白天亮
●统一推进养老改革,可以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基金统筹调剂能力,为最终建立城镇统一的社保制度、解决不同人群待遇悬殊问题奠定基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试点省份遇到重重阻力。不少事业单位人员对改革第一反应是:“怎么不改机关,只改事业单位?”
如此利益攸关的重大改革,人们不先去考察改革的细则、不去细算改革后的待遇水平,为何反倒先对改革的顺序提出疑问?
改革的顺序,关系到改革的公信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全民,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地域。这意味着,政策的设计者也是制度调节的目标群体。如果政策设计者率先改革,即使这项改革会导致一些人待遇降低、利益受损,只要能摆事实、讲道理,改革顺利推行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政策设计制订者也可坦坦荡荡地说“看,我们先改了,我们示范了。”反之,直接关系公众基本利益的改革,如果政策设计者始终把自身列为“例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陈述得再多,改革措施说得再好,工作做得再细致再周密,恐怕也难以取信于人,更难以让人把注意力从“一部分人为何不改”上移开。
何况,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待遇差,政策的设计制定者恰恰是居于待遇顶峰的那部分。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显著,覆盖面扩大、待遇水平普遍提升。但是,公众对社保的不满似乎并没有减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的碎片化,人为地划分出三六九等。养老保险,城市一个样、农村一个样;城市内部,职工一个样、居民一个样;职工内部,企业职工一个样,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又一个样。现在,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的推进,又会出现公务员一个样、事业单位员工一个样。不同制度,挂钩不同的缴费模式,采取不同的待遇计发办法。在职时要缴费的群体,退休后待遇反倒低。在职时不缴费、退休后待遇最高的群体,看样子依旧不准备缴费,继续高高在上。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退休“双轨制”多年来备受诟病。现在,大家没看到“双轨制”改革、缩小待遇差距的动静,反倒看到“三轨制”的迹象。原本被寄望“调节差距、促进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而拉大不公,起到“逆调节”的效果。这样的改革,难免会遭到质疑。
公平公正,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生命线。从许多国家的实践看,政府雇员与其他职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全可以统一,没有必须分设的理由。现阶段,统一推进改革,不仅可以消除社会各界对政策设计制定一方的不信任,改变个别公职人员的特权理念,还可以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基金统筹调剂能力,为最终建立城镇统一的社保制度、解决不同人群待遇悬殊问题奠定基础。每一项重大的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关键就看政府的决心有多大,有没有勇气向自己开刀。
养老改革勿形成新“碎片”(多棱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改革中所遇到的难点,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应坚持公平为主的原则,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缩小待遇差距
目前我国城镇主要的退休制度包括三部分。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个部分,目前月人均养老金近1900元。事业单位是第二个部分,月均养老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离退休费支出大约一半是财政拨款,一半是自筹。第三个部分是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财政全额拨款。
之前公布的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养老金发放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等。
由此可看出,五省市改革试点遇阻事出有因。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涉及公平。事业单位养老金处于第二个部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公务员相比,事业单位养老金要稍低一些,但此次改革试点却明显没有将公务员包括进来,并且公务员改革没有预期,这自然成为事业单位攀比的参照系,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 一;与企业相比,企业可以搞活,工资上不封顶,工效挂钩,尤其垄断性行业和企业的退休金要远远高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退休金只是一个能“过得去”的平均数,退休前不能向高收入企业看齐,退休后却要向低收入企业看齐,这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二。
第二个问题是改革方案的技术问题。既然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无论在缴费设计还是在待遇计发方式等方面,其绝大部分内容与企业养老保险几乎别无二致,那么,养老金水平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此次事业单位人员改革的预期:在替代率上讲要从80%—90%下降到50%。改革方案中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的预测和承诺,只笼统地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但没有任何具体细节和弥补措施,任凭改革试点单位和不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凭空想象和任意猜测,试点省市参加改革单位的人心恐慌,非试点省份事业单位人员预期暗淡。任何改革,如果没有良好的预期,如果感到福利水平是“绝对”地下降,那么,这项改革势必难产。
因此,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明确“一个为主”和“三个联动”。所谓“一个为主”,即坚持社会保障以公平为主的原则,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使不同单位同类人员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保持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逐步缩小待遇差距。所谓“三个联动”,一是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一起行动,以避免互相攀比;二是事业单位的各个类别一起改革;三是事业单位改革与建立职业年金一起进行,以弥补参加改革后降低的那部分,给所有人一个“定心丸”,实现平滑转型。
事业单位改革后人数会有压缩,但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对财政支出负担在一定时期将会增加,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要实现从“退休养老制度”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必然需要一定的“变轨”成本,包括促使参与者接受的额外补偿及制度设计运行的成本等。改革成本的支付主要靠财政资金。
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退休的老人按照原来由各级财政拨付退休金的办法统一安排,新人则完全按新办法执行,剩下处于老人与新人之间的“中人”,新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前有若干年没有缴费,使“中人”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形成缺口,产生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隐性债务,必须由国家统一制定养老金债务弥补方案进行弥补。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切实做好“中人”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债务弥补方案,也是最需要财力支持的方面。
隐性债务规模有多大,取决于“中人”在缴费人数中所占比重大小。“中人”占比越大意味着隐性债务越大,随着老龄化率提高,“中人”占比将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必须及时弥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否则拖的时间越长需支付的成本越高。
分类推进,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国务院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事业单位改革将按行政职能型、公益服务型、经营型三类划分,保留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其他改为机关和企业。其中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经费供应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其养老改革也将主要由财政承担。因此,尽管在事业单位改革之后事业单位范围和人数会有较大压缩,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各级财政支出负担将在一定时期会是增加的,对此应有清醒的意识。
(课题负责人:苏 明 课题执笔人:苏 明 杨良初 张晓云 王立刚 程 瑜)
第三篇:事业单位养老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信号再次释放 多年“原地踏步”的改革如何“破冰”?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 备受关注的事业单位养老“并轨”启动信号再次释放。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此条例的出台,印证了年初业内人士对改革时间表的预测。事实上,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一事项被列入2014年重点工作中。业内人士均表示,这回“并轨”真的来了。
但是,那些令这一政策迟迟难以推进的“梗阻”问题是否有转机?已经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地开展6年的试点工作,如今运转得如何?
6年来多数试点实质性进展不多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这些试点如今情况如何?
山西——记者采访发现,多数事业单位仍然沿用旧的养老金制度。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示,对这一问题目前不想发表任何意见。其官网上也未查询到任何相关改革相关信息。
上海——根据1993年发布的《上海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统筹暂行办法》,上海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全市统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统筹项目中包括按个人累计缴费储存额的一定比例增发的基本养老金,由此开始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浙江——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没开始做,尚处于思考当中,目前也没有相关实施具体方案措施。
广东——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回应称,此前虽已出台试点方案,但因缺乏国家相关配套政策,除了在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进展较大外,广东在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方面“实质性进展不多”,下一步如何实施仍有待国家出台统一政策,广东目前尚未出台新的方案。
重庆——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处相关负责人称,严格来讲,改革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基层人士称多年“原地踏步”因“地方难以协调”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人士表示,7月1日将实施这一条例,并不是说7月1日起事业单位人员就要交社保了,两个意思不能混淆。这次的条例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有些表达比较简单,不具操作性。
他表示,落实养老保险改革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有关部门的态度很明确、思路很清晰,取消养老金双轨制是很坚决的。所以,具体的方案细则预计也会较快出台。
该人士还表示,目前全国有多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但取得的进展不大,一些地方可以说是“原地踏步”。主要还是因为养老金问题需要由国家顶层设计,牵扯的面太广,很多利益问题不好协调,地方上很难真正推进。
对于事业单位的人来说,此次改革是利好消息吗?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人士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但“中间人”的处理办法才是最大的难题。有些地方的试点采取了基本养老金加职业年金的模式,而职业年金能比较好地保障事业单位人员的权益,避免由于缺乏个人养老基金积累,离开事业单位后“一无所有”的困境。但目前来说,职业年金由个人、企业还是财政来承担,都还没有定论,还需要研究。
这位人士表示,落实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之后,对事业单位人员保障还是比较有利的,如果离开事业单位后也不会担心“这么多年白干了”,而是可以转移到企业当中去。从这个角度来说,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难以实现“能进能出”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及淘汰机制都将可以得以实施,而一部分想离开事业单位的人员也将少了后顾之忧,反而可以避免部分人员“混日子”的心态,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
配套政策期待:岗位设置合同聘用同时开展,与公务员养老改革同步
很多受访者认为,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否则各方博弈又会把问题弄复杂,而同步进行才能彻底消除长期以来的双轨制困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郑秉文说,此次条例路线图清晰,表示了坚定改革的决心,将带动公务员的相关条例出台。
他说,养老金并轨后涉及的筹资机制问题,根据财政拨款类型不同,面临挑战主要有三:一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将或多或少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付;二是部分于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事业单位,先期进行了缴费,由于历史条件改革没有彻底进行,它们与“从零开始”的单位不尽相同,这将增加改革成本;三是差额或零拨款的事业单位,一旦启动改革,事业单位人员需要缴费,其收入肯定要降低,或将遭遇改革阻力。
不少受访者还认为,仅仅对照现有的条例,事业单位社保改革是没法落实的,还需要有很多相关配套措施,譬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问题、合同聘用问题、公开招聘问题、竞争上岗问题,都与事业单位究竟怎么交社保、如何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和公务员的待遇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一位曾参与制定某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位事业单位编制的正教授的养老金待遇从以前
和副局级干部持平一路下降到和处级持平,现在在有的地方还不如科级。
上海市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介绍,由于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制度属国家保险模式,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实行统账结合的改革方案后,已经退休的部分职工和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账户上没有积累基金,同样形成空账,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其中“中间人”是改革的焦点。
有学者测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中少缴费用达720亿,财政承担的压力较大。
胡苏云说,社会保障制度也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在健全和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余,根据退休人员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体现养老金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是应该的。
胡苏云认为,随着我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或将借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由中央政府统筹的方式,对不同“轨道”上的养老保险都采用基础养老金中央政府统筹,加权部分由地方、企业、个人等自行进行选择,在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水平差距不大、相互衔接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养老保障体系。(参与采写记者吕昂、孙亮全、周蕊、邱明、徐博、罗鑫、杨丽萍)
第四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必要条件
http://ha.huatu.com/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必要条件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前两轮改革之所以没有进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年金这个第二支柱没有建立起来,第一支柱改革后下降的替代率能否补上去存在不确定性。而建立职业年金的“核心问题”或称重要载体就是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这是关系社保总体改革的“牛鼻子”。此次第三轮改革正在顶层设计之中,应吸取前两轮改革经验教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建立职业年金做好“硬件”准备。
众所周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养老+职业年金”的“两层设计”,旨在保证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的一致性,彻底消除“双轨制”。与企业相比,机关事业单位的明显特征是工作环境相对稳定、人员素质较高、工资增长机制平滑稳定、工作岗位重要。目前企业年金的“社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实际要求,这就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带来一定困难。
简言之,全国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业年金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实际就是指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客观条件。目前看,年金市场上已有的单一资格管理人角色分散,现有的6个养老保险公司虽然基本将多个资格实行了纵向捆绑,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看还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升级”。另外,现存的养老保险公司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形成发展模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定位以提供信托制的企业年金服务为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可以看作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雏形;二是定位为混合经营为特色,即以团险带动年金,契约型保险业务占主流。由于这两种模式与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实际要求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便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一个必要条件。
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社会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满足这样三个条件。
第一是“体量的规模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之后,职业年金计划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将如雨后春笋,各省和直辖市将会出现教师基金、医生基金、政府公务员基金等,甚
http://ha.huatu.com/
至不排除出现全国性的行业年金,他们大部分将采取内部受托形式,也不排除有些会采取外部受托模式;在规模上他们都将是庞然大物,如同美国各州的政府公务员基金和教师基金等,他们动辄几千亿美元,个别几只在全球排名中名列前茅。虽然这些基金可以分别选择多家投资管理人,但目前国内投资管理人的规模和实力却还没有足够大,很不对称,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有了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载体的缺位问题就得以解决。换言之,建立起足够大的专业化机构,投资和运营便有了可靠与稳定的载体,面对职业年金的这个“社会基础设施”,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两个群体就会“放心”参加改革。
第二是“竞争的有序性”。从理论上讲,与企业年金完全一样,职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是“自愿型”的制度。但是,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职业年金具有“准强制性”,这一点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分相似。因此,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是机关事业单位这轮养老制度改革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其顶层设计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纳入到全国范围内深化养老保障改革的制度安排之中。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应吸取10年前初建企业年金市场时的一些教训,构建一个“市场有序和竞争有限”的年金制度环境,于是建立若干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就成为必然。在全国划分大区域,每个区域有若干公司共同负责,在外部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市场上,既存在竞争,又相对固定区域,以确保各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存的众多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可成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外部投资管理人,由此形成一个二级市场。
第三是“投资的选择性”。专业化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具有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与多样性产品服务提供能力,可以实施专门的投资策略,为不同年龄组建立不同配置的生命周期基金,提供不同的投资基金系列服务,甚至建立一定程度的回报平滑稳定机制,以熨平世界经济波动或国内经济周期带来的收益波动。我们知道,在较长时期内,作为补充的第二支柱,职业年金也好,企业年金也罢,对账户资产采取个人分散投资决策的可能性很小,由投管人实行集中投资将是唯一选项,这是国情条件约束的结果。为克服这种集中投资的缺陷,满足不能年龄段和不同风险偏好的账户持有人对资产配置的不同要求,投管人提供不同的生命周期基金和不同的组合是大势所趋。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建立的职业年金更加特殊,他们的流动性不是很大,对生命周期基金的需求更加强烈,要求更加严格,只有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才能提供这些服务和满足这些要求。
注:本消息来自互联网采集信息,仅供参考
华图官方面试备考课程购买入口:http://t.cn/RAOVaej
http://ha.huatu.com/
2015年针对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华图教育、华图网校联合出版发行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联考密卷。华图连续五年出版发行联考密卷,每年行测试题题型命中率达90%以上,热点词汇类申论多次命中考题题干和问题,华图出版的密卷几年来成为考生考前必备的备考神器。
喜迎河南华图扎根中原八年庆典之际,凡与2015年4月4日至4月20日期间购买联考密卷考生均可享受最低折扣,原价173元/套,现价128元/套(含邮费)。
联考密卷活动QQ交流群:VIP一群397082462,VIP二群144196997(加群与群主直接沟通购买即可,邮寄地址要详细)。联考密卷活动抢购电话:0371-87095130转828。特别说明,凡是在活动期间购买联考密卷考生我们均会在邮寄的时候再赠送一套微礼包,价值千元(含一个档案袋+980学习卡+公考知识图册+便签本)。
密卷Vip会员群1:397082462 密卷Vip会员群2:144196997
第五篇:事业单位改革:不要让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孤军突进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事业单位改革:不要让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孤军突进
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一体联动,不能让事业单位孤军突进,因为任何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例外都会导致养老金权益不公,深化改革应当促进这一制度走向公平。了解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点击事业单位考试网。
深圳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的先行者。深圳改革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方向正确。以社会养老保险替代退休金制,参保者须承担企业职工一样的缴费义务,体现了参保人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多方共同分担养老金责任对政府单方负担退休金的替代。二是“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 的双层构架合理。它在促使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由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的同时,也确保了参保者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从而打消了改革对象的后顾之忧。三是与机关单位联动。深圳市2010年就规定新进公务员实行聘任制,并需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从而实质上体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一体联动的特点,在官本位传统烙印深厚的今天,这一做法无疑有利于消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疑虑,从而会很自然地减少改革的阻力。
深圳市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效,表明这一改革所遭遇的问题实质上不是可行与不可行,而是敢为与不敢为的问题。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变革,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一体联动,不能让事业单位孤军突进,因为任何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例外都会导致养老金权益不公,深化改革应当促进这一制度走向公平。
二是必须同步推进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不能让参与改革者从体制内变成体制外人员,这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最大担忧,也是当前一些事业单位推进所谓劳动合同制时,将人员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大类的现实反映。如果养老保险等改革不能同时确保同一单位劳动者在就业及职业福利权益上的平等,而是将同一单位的劳动者分成合同制、聘任制,或者编制内与编制外等不同等级,就不仅有违同工同酬的劳动法则,也背离了社会公正的正确取向。
三是要与其他相关改革同步推进。以往一些改革煮成了“夹生饭”,就是相关配套改革跟不上,而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同样需要工资制度改革、编制制度改革、社会组织制度改革等的紧密配套。(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参考)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事业单位考试推荐阅读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招考信息事业单位考试阅读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报考指导事业单位考试真题题库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来源:(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分校数码学习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号数码大厦A座10层 电话
516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