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

时间:2019-05-15 11:2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改革》。

第一篇: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已定 发表于 2009-5-6 16:41 事业单位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改革实行以岗定薪等新制度,关系着全市近6万名在编人员切身利益 本报记者 李盛勇

今年3月中旬,广西正式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怎么改,待遇有什么变化,会不会有下岗的可能?”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事业单位3026个,正式在册工作人员近6万人。自1996年起,我市先后在河池卫校、河池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进行聘用制度试点、探索和实践,随后在各行业系统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将改向何方?记者近日到市人事局进行了采访。

目标原则: 以人为本平衡过渡

据了解,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是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自治区人事厅的统一部署而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在实际操作中,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岗位设臵管理制度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优秀人才凝聚到社会事业中来。岗位设臵管理的各环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权益。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这一原则要体现在岗位设臵的各个环节,特别体现在结构比例、聘用条件和聘用程序等环节上,并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保证岗位设臵的顺利实施。

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岗位设臵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事关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审慎开展;既严格按照中央、自治区文件规定,又要结合河池的具体实际,维护大局的稳定。

实施范围: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

简单地说,这次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实施范围就是事业单位的全部在编人员。

从单位看,除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以外,由我市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列入事业编制管理的,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均纳入实施范围,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参照执行。

从人员来说,适用于事业单位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去年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录取人员也包括在内。

岗位等级:三类岗位 各分等级

依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不同,结合我市实际,对三类岗位划分了通用的等级。管理岗位按现行的县处级正职到办事员分为6个级别,即五至十级职员岗位,依次分别对应事业单位现行的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其中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十一至十三级。

工勤技能岗位分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至五级,依次分别对应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岗位结构:按照政策 优化配臵

根据国家规定的1:3:6的总体控制目标,市人事局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对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制定了首次设岗的分级控制目标,市本级事业单位为1.5:4:4.5,县(市、区)事业单位为0.3:3.5:6.2。

确定这些比例,是国家政策的明确要求,有利于保持人才结构的大体合理,促进人才队伍的优化配臵,同时也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调控比例一致。

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市总体控制目标为: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2,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岗位设臵:初次设岗 人人有岗

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目标就是因事设岗,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设臵岗位。编制数多的单位,可以按编制实际数量设岗,也可以按实际人数设岗。

根据自治区的《实施意见》规定,在我市首次开展岗位设臵时,要保证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也就是说,初次设岗,人人有岗,而且承认现实,慢慢过渡。

比如说,某单位的某个部室已经有了一个科长,也有一个主任科员,在设岗的时候虽然只能设一个正科的岗,但可以保留主任科员的科级待遇,以后通过自然减员、低聘、调离或解聘等方式,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而对于人数少的小单位,同类型单位可以合并设岗,以达到设岗比例的要求。

目前,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领导和管理岗位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对于“双肩挑”问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且确实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须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竞聘上岗:鼓励竞争 促进发展

岗位设臵完成后,才能根据岗位,进行竞聘上岗。也就是“先设岗,后入岗”。竞聘上岗时,实行从高到低聘用。比如,3个人竞争一个八级岗位,落聘的2个就可以去竞聘九级岗位。

据市人事局介绍,竞聘上岗的目的就是要营造竞争的氛围,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发展。

竞聘上岗,就必须首先设定任职条件。岗位任职条件由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两部分构成,其中基本条件由全区统一确定,具体条件则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本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同一等级的岗位在不同的单位具体条件可以不同,但不能低于全区和全市规定的基本条件。

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后,职称也将实行“评聘分开”。改革前,单位职工评得某一级别职称后,只要正式聘用,就可以马上兑现某一职称的工资,而改革后就不一定。就是说评得某一职称后,可否聘用到高一级管理岗位,还要看是否有空缺岗位、是否具有竞聘此岗位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等。

比如,某某评得了中级职称,但由于单位里中级岗位的人已经满了,这样某某就还要在初级岗位上,领原来岗位的工资,直到竞聘上更高一级岗位。市人事局介绍说,即使这样也不要灰心,是人才总会有机会脱颖而出。比如过了5年,某某评上了副高职称,即有资格竞聘高级职称的岗位。

工资待遇:岗位工资 以岗定薪

不管怎么改革,工资待遇问题,无疑是广大事业单位职工最为关注的。据了解,这次实施岗位设臵管理,不单是用人制度改革,而且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

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待遇随人走,这次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实现岗位工资,待遇随岗定。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臵、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臵管理实施工作,要着眼于保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可以保证岗位设臵管理实施的效果。

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赵成光介绍,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工资政策已经明确。总体而言是实行岗位工资,以岗定薪。就工资收入来说,有涨有不变,但总体上是上升的。

据了解,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在2009年9月底前完成。

岗位结构:按照政策 优化配臵

根据国家规定的1:3:6的总体控制目标,市人事局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对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制定了首次设岗的分级控制目标,市本级事业单位为1.5:4:4.5,县(市、区)事业单位为0.3:3.5:6.2。

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赵成光介绍,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工资政策已经明确。总体而言是实行岗位工资,以岗定薪。就工资收入来说,有涨有不变,但总体上是上升的。

据了解,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在2009年9月底前完成。

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66 更新时间:2008-7-31 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为了规范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以下简称年休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工带薪年休假务例》、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第9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凡经批准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机关事业单位中工作1年以上的工作人员,均可享受年休假待遇。

二、休假时间:工作人员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后,从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其中,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己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及假期(探亲假、婚丧假、产假)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三、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年累计2个月以上的(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年累计3个月以上的(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年累计4个月以上的

工作人员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内又出现(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的年休假。

四、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五、单位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工作人员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工作人员因承担野外地质勘查、野外测绘、远洋科学考察、极地科学考察以及其他特殊工作任务,所在单位不能在本年度安排其休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六、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应当征求工作人员本人意见。经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假。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对其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包含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扣除工资收入中已包含的休假期间的日工资后,再按200%支付。

工作人员年休假工资报酬中,除正常工作期间工资收入外,其余部分应当由所在单位在下一年第一季度一次性支付,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

七、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是: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

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以当年12月份工资收入(含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规范后的津贴补贴)为基数×12,再加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在绩效工资政策出台前,以当年12月份应发工资收入为基数×12,再加暂纳入绩效工资的部分;绩效工资政策出台后,以当年12月份工资收入(含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为基数×12,再加绩效工资之和。

其中,国家规定的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贴。

八、机关事业单位已安排年休假,工作人员未休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只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一)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的

(二)请事假累计已超过本人应修年休假天数,但不足20天的。

九、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工作人员本人意愿,统筹安排,保证工作人员享受年休假。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年休假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依据职权,主动对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年休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机关事业单位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又不按本办法规定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工作人员加付赔偿金。

十一、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责令支付;属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或工作人员本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二、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公务员申诉控告和人事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十三、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的年休假,按照本办法执行。

十四、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原我省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十五、本办法执行中的有关具体问题,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

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从目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中国的事业单位在功能上对应国外的是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国外的这些组织是社会自治组织,在中国的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这种不同点,有些是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中国的社会自治能力不足造成的。

事业单位的特征

1、依法设立。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区分不同情况由法定审批机关批准,依法登记,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直接进行法人登记。

2、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从事的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服务活动,一般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3、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费来源有的需要财政完全保证,有的可通过从事一些经批准的服务活动取得部分收入,但取得的收入只能用于事业单位的再发展,不得用于管理层和职员分红等。

4、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组织机构而不是个人,要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和经费来源,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四个特征,对以前被界定为事业单位的,有计划、分阶段通过改革逐步还原其应有属性。同时,在宪法和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重新统一规范目前存在的各种公益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提供公益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目标,促进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四方面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王晓初指出,首先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在进人方面,存在着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也缺乏具体政策。在出口上,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致使出口不畅。在人事监管上,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其次,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目前,行政机关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企业有《劳动法》,惟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

再次,改革发展不平衡。有的省、市聘用制度已经全面推开,像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地已超过80%;有的处在试点阶段;还有的地方由于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改革“醒得早,起得晚”。同一地区也不平衡,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和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

最后,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影响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事业单位改革的几大难点

第一,改革涉及大约130万个大大小小的公共机构,公共服务人员近4000万,机构与人员数都比较庞大;

第二,机构类别比较庞杂,不是简单的执法类、公益类和经营类的归类就可以界定清楚的。《公务员法》颁布以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线进一步模糊; 第三,人员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差异很大,特别是事业单位聚集了各行各业的大量人才,改革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激励机制,发挥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将会造成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对政府威信、国家和民族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既要有紧迫性,又要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警惕事业单位内部人控制现象。这是一个老问题,在改革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内部人控制也就是管理层控制,前几年曾发生过管理层收购学校、医院的现象,莫名其

妙的把公立学校和医院股份化或私有化,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和公共服务质量下降,职工和社会都不满意,管理层和职工矛盾激化。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而不是新自由主义改革。

其次,体制外及预算外收入管理问题。我国的体制外和预算外收入去年大约有3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收入大部分可以说是事业单位控制,事业单位管理层对这些公共收入有很大的支配权。为什么过去所谓的教育、医疗这样一些清水衙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部门的管理层财权和用人权过大又没有监督,群众不敢监督、上级部门又监督不了,为腐败、渎职、浪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第三,要注重改革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职工在选举、管理、决策和监督方面的作用,这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遏制公共机构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注意到深圳市事业单位要实行由各方组成的理事会管理制度,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决策和监督,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民主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标杆,将对我国建立现代化的公共服务机构、打破公共服务机构的官僚化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政府管理机构要对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建立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内部与外部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确立公共服务机构的外部监督和淘汰机制。

专家解析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将被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属于“政事不分”,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

第二类是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属于“事企不分”,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第三类是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是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

第三篇: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的。事业单位被视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大幅度降低行政成本,而且可以理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培育介于政府与企业之家的社会事业组织的缓冲力量,形成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各地的改革实践,从精简人员与机构,减轻财政负担的角度上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前面毕译丹同学已经讲过了前两个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由我为大家讲述另外两个问题:

(三)改革成本分摊困难

有学者把事业单位改革视为对计划经济 最 核心堡垒的攻坚以说明其难度之大。难度大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改革成本巨大以及经费来源问题。事业单位的改革成本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事业单位撤销、合并后,以前单位遗留的未还债务

2、事业单位未聘人员的安置成本

3、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对第一类成本可以由改革后新设立的单位分担解决,第三类成本则主要依赖于各级财政部门及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共同监管,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最麻烦也是最难解决的是第二类成本,特别是那些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安置成本就更为可观。

据财政部财科所 国有资产研究室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12月,全国各级事业单位共129.08万户(含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2900万。在这2900万事业单位职工中,有一部分未安置人员会由处处有保障的 “单位人”变为处处靠自己的“社会人”,他们的离去需要一大笔钱。有专家认为这是政府为了赎回事业编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如江苏一家209人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支付了2000万元,包括为职工补缴的社会保险、离职人员的补偿费用以及用来弥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社会化养老保险差额的补充养老保险。又比如,按照浙江省现行政策,改变身份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关系补偿款、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预留款等各种费用人均4万-15万。这样高的安置成本经济发达地区是有能力支付的,但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

来源之一是各级财政。人们普遍认为除中央与省级财政之外,其他财政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因而无法为各地事业单位成本“买单”。实际上我国政府的总支出已占到了GDP的22%,这个比例已经不算小了。但为什么会出现财政无钱支付的现象呢?有研究表明,我国财政仍然在为一些从公平和效率来看都不需要政府干预的活动提供资金,而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服务的支出相对较少,这需要各级财政根据改革的重心调整支付优先顺序及重点领域,将财政收入与支出以及政府的政策重点结合起来使用财政资金,并为监督事业单位的运行提供信息基础。

故而,各级财政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支付以及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专项支持

是解决事业单位改革经费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改革成本不向职工分摊的前提条件。

来源之二是社会资本。我国社会资本的存量是很大的,特别是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力量雄厚。只要政府引导有序,社会资本的参与会大大缓解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压力,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事业单位改革项目,对本地区的投资者可能没有吸引力,但对于发达地区的投资者来说,却可能是“香饽饽”,但这需要各地信息的交流与互换,需要一个中介来连接彼此,这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

故而,公开透明的信息提供是非常必要的。

(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事业单位是我国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在2900万的事业单位职工中,教育、医疗卫生行业占了70%,文化、科技研究、农业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占了很大比重,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我国的精英。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类似于行政单位,工资制度、工资结构复杂,工资与贡献并没有真正挂钩。虽然近几年工资标准几经调整,但仍处于“内行记不住、外行看不懂”的状况,在这种工资分配制度下,最大的弊端就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从工资单上看,差别也就是那么几

十、百来块钱,但实际上的差距因行业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差距的主要来源就是工资外收入。据研究,从2000年到2002年,政府向事业单位的预算拨款由3620亿元增加到6590亿元,增长了82%;同期,事业单位创收收入增长了43%,“事业收入”增长了53%,这些收入增量基本上都是用于增加人员和提高工资。在此期间,从业人员增加了23%,平均报酬增加了25%,总的人员支出增长了91%。这种现象在基层事业单位更加明显。在事业单位职工总收入中,工资外收入(包括灵活的奖金与补助等)几乎占到总收入的一半。正是由于对职工工资待遇的偏重,我国事业单位的效率反而不受重视。

1、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分配模式,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分配极限,事业

单位自身工资水平、工资总量与社会服务质量、经济效益脱离,最终形成单位躺在国家身上吃财政“大锅饭”的局面

2、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缺乏监控

第四篇: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背景:

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典型的公共机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主要指行政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指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国有企业)。

其中事业单位是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给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为政府和企业分担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同时,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拨款。

我国“事业单位”问题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职责不清。受制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目前诸多事业单位中承担行政管理职能,沦为“二政府”,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混乱,导致宏观调控乏力,政府机构膨胀。

二、事业单位效率低下。在事业单位内部,则是运行机制封闭内向,服务对象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突出。事业单位的兴办主体由政府“一统天下”,产权单一,资产运行效率低下,财政越位支出严重。而真正承担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缺乏竞争约束,普遍冗员繁多,效率低下。

三、自我服务倾向严重。事业单位长期消耗约三分之一的国家预算开支。据多项统计研究,这些资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三千万人员自身。国家对现有事业机构大量资金的投入,在相当程度上是用来养人。事业单位的这种自身利益集团化、普遍化和机制化,产生了某些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如义务教育不到位,公共医疗的乱收费、药品高额回扣等。

总之,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自我服务倾向严重的事业单位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行业榜单中,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位居前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定损害公共服务的社会形象,弱化以至瓦解公共服务体系,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问题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多数产品或服务都能满足大众需求。但对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服务等,却常常会听到供给不足、价格昂贵、质量低下等抱怨。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是事业单位问题的最根本原因。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事业单位改革是手段,最根本目的是要发展由这些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服务,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事业单位”问题的对策:

我国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病急需有效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自身活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减轻财政负担。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应该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营利也非变相营利,最终回归到它的本位:公共服务。

具体来说,有以下对策:

一、明确事业单位职责,依据其社会功能重新定位。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还政于政”,回归政府机构序列,其人员接受《公务员法》等法律的管理;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要“还企于企”,原则上都应转制为企业,恢复其本来面目,按照企业活动的法律法规管理;对于真正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法规,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人员进口上,实行公开招聘。在人员管理上,推行岗

位管理,包括规范岗位设置,实施竞聘上岗,完善考核奖惩,实行合同管理。在人员出口上,完善退出机制。

三、完善对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同时坚持事业单位的独立性、公益性和社会性。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避免公共事业机构利用其垄断地位为自身和部门谋取不当利益,亟需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监管体制。第一要保证公共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坚持政事分开,减少政府对公共服务具体业务的干预,给公共服务机构独立经营的条件和权利。第二要坚持政资分开,在国家财政部设立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监督国有公共服务机构的资产运行。第三要强化政府监管,政府部门要对公共服务产品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负责,切实监督各类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四、从政府角度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对于事业单位,凡是可以通过采购提供的公共服务,在不影响该项服务稳定供给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用市场化的方式组织生产和供应,降低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五、坚持改革国有事业机构与发展民营事业法人同步推进。我们既要注重改革现存的、大量的和庞大的国有事业机构,改革政府对公共服务事业机构的管理方式,打破公共服务的条块分割,按照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设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又要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种适宜民办的公共服务事业,满足人们各种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要。就是说,要把改革和发展并重,既要注重改革国有事业机构,又要大力发展各类民营的事业法人。这样,改革才能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才会产生新的推动力。

六、应加快政府转型,切不能把事业单位改革当作“卸包袱”,甩财政负担。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和投入,特别要注意避免把为财政减轻负担作为目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倾向,推动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这是事业单位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七、应妥善安置相关人员。对于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提前退休、转制的人员,政府应当予以妥善安置,特别是对改革后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财政保障等配套改革必须同时进行。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社会公益事业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薄弱,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落后、治安环境复杂;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工伤人员生存状况欠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社会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它们事关社会秩序的平稳、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序,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全局,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故此,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良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借鉴国外政府的做法,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完善。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坚持社会公正公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第一、理顺社会各方面关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尊重社会各方的不同利益主体地位,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确保社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公平化;第二、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透明度,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建立方便、高效渠道,增进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第三、完善中央和地方结合和统一的行政管理执法体制,加强职能整合与机构整合,比如,在市县城市管理领域、农业和文化卫生领域,推行行政相对集中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解决部门权能交叉、多重多层执法、执法扰民问题;

二、明确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方面的公共责任,避免完全市场化、唯市场化的倾向。一方面,将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从专注效率转向兼顾效率与公平,从单纯强调经济快速增长转向强调发挥社会政策功能,坚持政府对社会公正的责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及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社会保障,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公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可预测性,形成覆盖广、层次高、功能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加坡、突尼斯、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新加坡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自助原则,建立了以中央公积金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尼斯政府引导国有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社保体系的建设,社保覆盖面逐步由工薪阶层扩大到非工薪阶层、农民工、劳务输出人员等,同时增加了保障内容;

四、制定、完善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如《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法》《劳动保护法》、《劳资协议法》等;同时,确保政府行为的法律程序公开、公正、透明,尊重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依法行政;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一方面,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另一方面,规范行业市场经营秩序,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生产等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和惩处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地方政府的安全保障能力;

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教育,形成和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增强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经全民讨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得到了所有宗教和种族的认同,并把它提升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

我们要站在社会公平正义及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高度,进一步促进社会管理格局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下大力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全社会也日渐形成浓厚氛围。这种态势很好,有了认识就有了自觉,有了自觉就会转化为行动。这表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看到,要真正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单单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障认识付诸行动的制度安排。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还是制度靠得住”。我们要通过既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应对上。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要求,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在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从而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目前的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相对照,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社会转型导致的波动,利益群体分化引发的冲突,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极大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促进社会成员和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健全维护公共安全的有效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社会舆情汇

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此外,完善制度保障,还要注意各项制度体制之间的配套与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单兵突进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若持续深入,则有待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协同跟进。我们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制度的不配套、不衔接、不协调有关。

最后,完善制度保障,要选准突破口,抓住关节点,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这些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上下功夫。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以广大工人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如果不能实现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就谈不上社会和谐和进步。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遏制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使相对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保持着一种大体同步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对于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对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竞争力。而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强弱,则是党的执政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可见,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兹事体大。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但是,毋庸讳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

事实表明,政府的公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起来的。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

一是政府必须做到依法行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老百姓观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标准。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是无公信力可言的。政府作为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活动,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并以此树立守规则、可信任的良好形象。二是必须做到诚信行政。诚实守信是政府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我们看到,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多源于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或言行不

一、言而无信。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政府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做不到的,要向老百姓讲清楚原因。

三是必须实行信息公开。毫无疑问,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人民了解越多,国家越有力量。

【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执行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执行力更成为决定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的执行力也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在严格制度的规范下逐步打造出来的。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科学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政府协调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着眼于提高执行力,中央应在强调大政策方针一致性的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则要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形成统一的决议之前,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反映和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决议一经形成,就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滞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政令统一,并非要求盲从,更不意味着扼杀地方和部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在一些地方,行政不作为已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突出问题。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加强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盲目决策、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行政过程的制度约束。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政府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应当承认,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

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才能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民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琐碎的国民生活,却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的强与弱,社会治理的好与坏。因为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资源的约束之内进一步强化、优化公共服务职能,跟上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步伐,是今后若干年中各级政府都将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生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社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都是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困难群众,而不是与民争利。政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受到群众欢迎。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这些高含金量的惠民政策,让我们感受到和谐社会春天般的温暖,看到了国家走向科学发展轨道的春天的希望。我们期待着2007年成为一个民生问题不断解决的执行年,一个让中国老百姓获得实惠的民生年。

【节约】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一些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应用节约新技术;一些省市大力推进节约工程,建设节约型城市有了重大进展;许多市民自觉节约点滴资源,节约的意识不断增强。节约,正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尽管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累计下降66%,远大于同期世界19%左右的平均降幅;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这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也表明,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科技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体制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全民动员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只有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我们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是行动。节约,归根到底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不断强化节约的意识,更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节约的理念,体现节约的要求。针对当前的具体实际,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要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扎实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第五篇:事业单位改革

人民网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应公平处理利益分配

金苍

当前,中国有着4000多万事业单位从业者,覆盖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这一制度的改革,事涉“最广泛的阶层和行业”,事涉教育、医疗等相关领域改革,总能引来广泛关注。

2009年9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划定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三步走”路线图,其中第三步是:从2010年1月起,在所有事业单位实施。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仍没有全面铺开,这样的情况,也正说明这一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的保守;改革的动力,则来自对未来利益的预期。而改革的过程,可说就是各方利益的博弈。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中,同样如此。如何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公正公平地处理利益的分配,打破“铁饭碗”,克服长期以来缺少竞争、僵化、封闭的格局,真正达到改革的初衷,是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挑战,也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核心的问题。

事业单位制度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它源于“大政府、小社会”的历史制度构建,是政府履行了社会的职能。在庆祝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领域改革,可说正在其中。而绩效工资改革,可能只是艰难的第一步。

普通职工在改革的利益博弈中话语权较弱,处于相对的弱势状态。正因此,在这一改革中,尤其需要注重对职工权益的保障,只有保证他们的利益,才能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给职工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岗位评定、绩效评估和福利保障等方面,都需要让广大职工看得见事、说得上话甚至插得上手。只有在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原则之下,才能保证利益的均衡,也才能保证改革整体的公平公正。

在改革中,也需要引入外部的监督力量,确保改革方案和改革程序的合理。事业单位的原主管部门,需要加强指导。事业单位的工会等组织,同样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认清自己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在方案制定与实施上,尽可能公开透明,让社会公众监督;在考核评定中,还可以适时引入专业第三方参与,增强绩效工资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下载事业单位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内容提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事业单位改革之机,尽早决策,出台具体方案和政策,拿出魄力来继全国国......

    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目前,励家镇共有事业单位11家(包括中小学校、卫生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9人。近年来,依据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市、县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 中国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将对政府出资的公共机构进行改组,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益。 中国政府最近颁布了各项事业单位改革计划,将影响到全国约126万个事业......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目前,励家镇共有事业单位11家(包括中小学校、卫生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9人。近年来,依据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市、县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工作改革

    人社部:事业单位改革待遇不降 无需提前退休 2011年01月19日03:15 昨天,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前启动的5个事业单位改革全国试点,目前仍在......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今年3月22号中央下文,下达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指导意见,将在5年内对全国所有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分类,真正的分类改革应该要拉开大幕了。 如果自己已经是事业......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事业单位科学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王晓初 2012年05月03日08:1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类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2012

    1、 分类改革继续推进 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我国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