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3 17:0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精神,按照省及莱芜市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单位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振兴莱芜老工业基地,创建和谐莱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主要任务:调整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岗位管理;适时跟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

化、科学化、法制化。

二、改革的实施范围

这次改革的范围为现在编在岗人员。共计事业编制x名,现在编在岗x人。何种原因x人不参加这次改革。

三、具体内容

机构编制及职能调整情况、机构。xxx,事业单位,xx建制,隶属于xx局、人员编制和经费渠道。人员编制x名,拨款形式xx。、内设机构。设置内设机构x个,分别为:xx、xx等,均为xx级规格。、领导职数。单位领导职数x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x名。、职能。职能共有xx项,一是xxx;二是xxx;等 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设置。按照市编办、市人事局核定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和各岗位职数,结合我单位职能及在编人员的实际情况,共设岗位总数为x个。

设置管理岗位x个,其中三级正职职员岗位x个,三级副职职员岗位x个,四级正职职员岗位x个,四级副职职员岗位x个,五级职员岗位x个,六级职员岗位x个;

设置专业技术岗位x个,其中正高级岗位x个,副高级岗位x个,中级岗位x个,初级岗位x个;“过渡岗”设置情况。设置工勤岗位x个。、实行竞聘上岗。竞聘上岗的总体原则、办法、方式、程序等。、签定聘用制合同及合同鉴证。

4、未聘人员安置办法。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实际情况,单位确定进行分配机制度改革的要提交经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后的方案

四、改革的步骤及时间 改革拟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召开动员大会,部署改革工作。提出申请,由组织人事编制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单位机构、人

员编制、领导职数、岗位设置、职能等逐项进行审核核定。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各单位制定岗位设置方案、竞聘上岗方案或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后,要经单位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履行报批手续;组织进行竞聘上岗;进行双向选择;签订聘用合同;到指定机构进行合同鉴证;安置未聘人员。

五、改革的组织领导及保证措施 为了加强对xxx改革工作的领导,xxx决定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xxx。工作小组负责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二七年xx月xx日

第二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社会功能为依据,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市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现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个小类别,即公益一类、二类、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部门自行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不作为依据。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即对获批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将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剥离,并交由其他机构、社会组织;对编制数少于6名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部门,机构与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对申报未获批准单位,则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定相应的公益类别。

根据省编制部门的审批程序规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审批权限上收到省,并由省按程序报中央编办。在分类时,市编制部门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调整,对拟定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列出法律法规授权依据,并依照省的规范格式和要求汇总,按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报批。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1)公益一类: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立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任何的经营活动。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具体包括:党校(行政学院),基础性或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军队退役人员服务管理机构,行政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机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康复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人事、教育考试机构,承担义务教育的少年体校,公益性宣教、咨询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彩票管理事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文献情报、档案馆,地方志编纂机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技馆,土地储备、土地整理机构,地震、气象、环境等监测预报机构,基础测绘和地质调查机构,离退休(老龄)服务机构,应急救助机构,战略物资储备机构,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完全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信息机构、基础或公共科研任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教育助学机构等。

(2)公益二类: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主要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行政性事业性收费,要按规定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具体包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基础应用科研院所,一般性技术推广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对外交流促进机构,职业病疗养机构,运动项目管理机构,体育训练基地,公共体育场馆等。

(3)公益三类:指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能力较强,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受政府委托承担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相应支持。具备转企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具体包括: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一般性疗养机构,咨询服务机构,一般性评鉴机构,非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等。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在分类改革中要进一步清理整顿事业单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一是改革要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进行。对实行大部门体制进行整合的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要统筹考虑,优化业务流程,进行结构调整,整合重组;对工作任务相同、相近或在一个区域内重复设置的,要打破条块、部门界限进行重组;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但仍有社会需求的,要予以合并;对公益服务任务萎缩,工作量严重不饱和或工作任务已完成的,要予以整合或撤销。二是改革要充分体现区域覆盖,资源整合。对检验检测,要打破部门壁垒,按照优化、效能的原则,整合技术设备、技术手段相同或相近的的检测、检验机构,以及同在一地、任务不饱满的同类检测、检验机构。解决政府重复投入、检测资源浪费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检测能力与水平。对信息机构,要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以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信息机构的分类调整和资源整合。部分公共管理职能重的部门可依托信息机构建立完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与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对投诉机构,要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统一的投诉受理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和资源共享,实现一个电话受理,一个窗口对外,方便群众投诉。三是对混合型事业单位,即: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属性的事业单位和其它目前难以确定类别的事业单位,应对其职能进行剥离、调整后再确定类别;对由多个不同类别属性的所属单位组成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各个单位的不同类别;对职能混合不宜进行剥离的,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类别。

3、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企;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目前仍列为事业单位管理但不应列入事业单位的行业学会、学术联谊、咨询经纪、鉴定评估、公正、认证等机构以及承担非强制性技术检验、检测的事业单位,要转为民间性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具体包括: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工程勘察设计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体育场馆等。

4、暂不纳入分类改革的事业单位:根据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1)人民群团(不含其下属事业单位)暂不分类。具体包括: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远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清远市科学技术协会、清远市残疾人联合会、清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清远市红十字会、清远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清远市佛家协会等8个单位。(2)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要按标准进行管理,中央和省正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机构编制标准,故暂不分类,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等维持现状。具体包括:清远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等4个单位。(3)根据省文化专项体制改革的精神和部署,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暂不列入此次分类改革。具体包括:清远日报社、清远广播电视台、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报、清远广播电视台经营广告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技术传输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清远市民族歌舞团、清远市演出公司等10个单位。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求各地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召开动员大会

4月20日召开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会议,由机构编制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市直副处级以上单位工作人员参加。转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印发《清远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既是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部署,也是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的业务培训。

(三)时间安排

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稳妥推进。改革于20XX年4月启动,11月完成,12月检查验收和总结。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具体安排:

4月-6月,受理市直所有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材料和上报工作;受理审核农业局22家、林业局18家、民政局9家、残联6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局4家、旅游局1家、法制局1家,科学技术局2家、教育局6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8家、卫生局11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家,合计98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6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7月-9月,受理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6家、城乡规划局6家、国土资源局6家、气象局3家、国资委1家、交通运输局10家(其中,清远市交通运输开发公司隶属市国资委)、公路局(含公路局)14家、水务局5家、发展和改革局2家、审计局1家、统计局1家、物价局2家、财政局7家、经济和信息化局3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家、民族宗教局1家、司法局5家、城市综合管理局(包括市环卫处及其下属单位)11家,合计97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料,9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10月-11月,受理市委2家、市政府9家、清远经济开发区10家、无线电管理处(含无线电管理处)2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含机关事务管理局)4家、市政府金融工作局1家、红十字会办公室4家、社会科学联合会1家、科学技术协会2家、市委组织部2家、市委宣传部2家、市委统战部1家、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1家、总工会3家、妇联3家、检察院1家、广东丝源蚕业有限公司1家,合计53家事业单位送审材料,11月底按程序报批。同时,对分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暂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一并上报。

12月,对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总结材料上报。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具体工作由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分工,统一思想,通力协助,针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沟通研究,提出办法和对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分类改革期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应需要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任务取消、下放和转移的,编制相应核减。有明确规定必须增事业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

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确需新增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的,要根据“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在经营管理类型相同的机构之间内部调剂解决。

(三)严肃纪律,强化监督。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改革期间,暂停人员调动,不得利用改革之机突击提拔、评聘职称;要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隐瞒、侵吞单位国有资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篇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晋发〔20XX〕16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意见》(晋办发〔20XX〕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X中、X中、X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积极配合政府机构改革,本着规范、搞活、发展的宗旨,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起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和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布局结构合理、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适当调整现有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性质,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使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坚持分类管理、衔接配套的原则。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要与财政预算管理方式和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各行业体制改革相配套、相衔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四)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保障改革所涉及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操作,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

三、目标任务

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对保留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并根据其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分类改革和管理,实现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科学、单位名称规范、职责界定清晰、经费渠道适宜、编制职数合理、内设机构精干、类别划分准确、管理规范有序,逐步理顺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改革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事业单位生产力,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清理

根据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采取“撤、并、转”的方法,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予撤销:

(1)长期不开展工作或不能正常运转的;

(2)长期无正式在编工作人员,其日常工作由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承担的;

(3)所承担的职责已完全划入行政机关的;

(4)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

(5)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成建制合并,确因工作需要的,可保留牌子:

(1)分工过细、规模偏小、工作量不大、社会效益不佳的;

(2)职责任务相近、工作任务交叉、设置不合理的;

(3)同一部门所属多个单位承担执法职责的;

(4)随主管部门划转,需进行合并的;

(5)具有不同隶属关系,业务相同相近的。

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事业单位,应逐步转制:

(1)现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营利性活动的;

(2)属于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收费服务的;

(3)现承担的工作任务可由市场调节解决,或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其他社会组织承担的。

(二)规范

1、机构名称。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能够反映其机构的性质特征、举办主体、所在区域、主要职责、组织形式等内容。除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冠以局、办外,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称局、办。严格控制事业单位增挂牌子,除法律法规或上级规定必须增挂外,一般应通过明确职责或变更单位名称的方式予以解决。

2、职责任务。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界定,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属性特点,并与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

3、机构规格。事业单位的规格一般要比其举办主体的规格低一格,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规格要比事业单位低一格。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现行规格与上述要求不符的,要重新确定规范。

4、经费形式。事业单位的经费形式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类别和职能属性合理确定,具体可分为财政拨款、财政补助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国家规定可以获取规费收入并实行管理费开支的,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财政拨款类。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难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拨款。

财政补助类。对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市场运作或运用自身条件开展有偿服务,能够取得一定数量的经济收入,但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经常性支出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补助。

自收自支类。对业务活动具有公益属性,通过市场运作,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开展有偿服务,获取比较稳定收入并能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自收自支。

5、人员编制及结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根据其承担的工作量及内部岗位设置要求,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凡国家和省有定编标准的,按照标准从紧核定;无定编标准的,要结合财力状况,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综合考虑单位性质、职责任务、工作需要等因素合理核定。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从紧核定并适当精简;对承担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严格控制在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需的范围内,并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对编制数与承担的工作量明显偏离的,其编制应予裁减。在清理规范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在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要对其人员编制结构进行规范。以管理岗位为主体的单位管理人员编制不少于50%,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少于70%,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体的单位工勤人员编制不少于50%。

6、内设机构。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应根据单位职责任务、内部分工和岗位要求综合设置,不宜过多过细,一般不设4人以下的内设机构。业务科室不少于70%。

7、领导职数。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应根据事业单位自身规模、工作任务等因素从严从紧配备,提倡党政领导交叉任职。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阳泉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中的标准核定。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现有领导职数超过规定要求的,或单位需要撤销、合并的,在过渡期保留现有人员的相应待遇。

(三)分类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即从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工作,并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四)改革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据《行政许可法》规定,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有行政编制或可以调剂行政编制的,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目前不具备划转条件的,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划转。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将行政职能收回行政机关。对一时难以收回的,依法予以授权或委托,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的职能必须取消。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后,原事业单位机构进行综合设置,该归并的归并,该撤销的坚决予以撤销。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目前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依法进行企业注册,撤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具备转企条件的,作为过渡暂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财政也不再以任何形式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拨付经费。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区域覆盖、就近服务、优势互补和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机构设置。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自主支配。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提供公益服务取得的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其他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并依法纳税。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根据需要,政府购买其有关服务。

(五)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配套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逐步从微观转向宏观,重点是管政策、管规则、管标准、管监督,逐步建立既能充分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又能有效约束其行为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别,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和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探索新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创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政府“以办为主”向“以管为主”转变,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1、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聘用制必须在编制内进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科学设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逐步建立岗位分类管理、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员特点的具体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完善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体系。通过改革,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激活事业单位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3、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推进财政投入制度改革。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事业单位财产、债权、债务的管理,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经费全额拨付、按照项目拨付、购买服务、适当资助或给予其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

5、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监管,妥善做好撤、并、转事业单位的经费、物资、房地产等资产处置工作。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登记、造册和债权、债务清算工作。要根据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国有资产划转、移交以及重新分配。

四、组织实施

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市和县区要统一步骤、同步推进。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清理规范(20XX年10月—20XX年6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制定《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清理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理由,清理规范后事业单位机构名称、机构规格、经费形式、职责任务、人员编制、编制结构、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隶属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并于20XX年3月底前报同级编办,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其中,市直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省编办确认;县区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市编办确认。

第二阶段:合理分类(20XX年7月—12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提出《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包括单位的拟定类别、划分类别的理由及依据,于20XX年10月底前报同级编办。编办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认真审核、科学分类,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

第三阶段:配套改革(20XX年1月—10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根据批准的事业单位类别和有关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组织实施财政配套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转换用人机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资金

(四)加强监督管理

1、转变管理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2、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标准,严格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要重点加强对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的管理,逐步解决体制机制、职能职责、机构编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

3、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条件具备的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事业单位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依法自主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要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4、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市、县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中、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把握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保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的质量。结合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履职评估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服务质量、岗位设置、服务对象满意度、人员结构和财政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建议相应调整财政支持力度和机构编制。对不按规定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不再将其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不得执行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

四、配套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配套政策,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别,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投入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探索新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

(一)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聘用合同管理制度,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逐步建立岗位分类管理、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员特点的具体人事管理制度。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完善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体系。配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跟进撤并整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具体配套政策措施由人社部门牵头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

(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探索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对其他事业单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具体配套政策措施由人社部门牵头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

(三)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

第三篇:东莞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东莞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粤发„2010‟6号)精神,结合东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加强政府对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改革的原则

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应以社会功能为依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的类别,坚持统筹协调。具体的实施原则有:

(一)明确职能定位。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要求,对现有事业单位职能进行清理,依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定性,不受现有的机构名称、经费来源和人员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

(二)发展公益事业。加强政府举办公益事业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加大政府投入,改进投入机制。优先发展、重点保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公益服务,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益服务水平的差距。拓展公益服务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优化公益事业资源配置。

(三)创新管理监督。按照事业单位内在发展规律,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发展资质和依法运行的监管。建立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责任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规范其行为规则和服务标准。

(四)稳妥推进原则。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社会功能重构过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与政府机构改革、行业体制改革等相互衔接,统筹进行,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稳妥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确定类别,实施分类改革

按照现有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经费来源及发展方向,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三个类别。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该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整体转为行政机构。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定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主要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能力较强,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受政府委托承担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相应支持。具备转企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

改革后,公益类事业单位保留事业性质不变。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控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工作任务科学设置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公益三类事业单位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其机构编制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核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按法定程序审批并进行法人登记。3.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其改革方向是转为企业。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为企业;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和撤销工作,由其主(代)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部门予以指导。转为国有企业的,其国有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行管理。鼓励非国有单位、个人参与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4.暂不分类的事业单位。

(1)目前使用事业编制的社团组织、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学术联谊、咨询经纪、鉴定评估、公证、认证等机构,不进行分类。今后,此类机构逐步转为民间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并核销事业编制,已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须及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2)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要按标准进行管理,考虑中央和省正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机构编制标准,结合我市实际,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暂不分类,其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等维持现状。

(二)完善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机构调整。清理整顿现有事业单位,对工作任务相同、相近或在一个区域内重复设置的,要打破条块、部门界限进行重组;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但仍有社会需求的,要予以合并;对产出效益差的,要予以撤销;对公益服务任务萎缩,工作量严重不饱和或工作任务已完成的,要予以整合或撤销;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进行资源重组,增强竞争力,提高整体服务效益和服务水平;整合技术设备、技术手段相同或相近的检测、检验机构,以及同在一地、任务不饱满的同类检测、检验机构。根据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类别及其编制,不断优化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

二是转变管理模式。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和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落实事业单位在用人、财务、业务运营等方面的自主权,探索现代事业单位运行模式。行政主管部门要下放事业单位具体事务管理权限,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是制定行为规则、确定绩效目标和服务标准、管理事业单位决策层、监管国有资产和服务质量。事业单位依法自主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是建立法人制度。在条件具备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架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理事会、董事会作为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由举办者、出资者、管理者、服务对象和有关社会人士等组成,负责本单位业务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方案、重要负责人任免或任免提名等重大事项。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其领导的管理层作为事业单位的执行机构,执行理事会、董事会的决议,向理事会、董事会负责,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不宜组建理事会、董事会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要探索其他有效的法人治理方式。

四是拓宽投入渠道。在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原则下,探索公共服务组织的多样化。在供给与生产可分离的领域积极推行公开招标、委托运营和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提供形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除必须由国家举办的公益事业外,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直接举办公益类事业,或通过捐助等形式参与公益服务,逐步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界限,形成社会公共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五是加强服务监管。探索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绩效评价制度,结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探索运用评估结果调整机构编制,逐步建立事业单位的退出机制。加大政府和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健全事业单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公益服务供给的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

(三)规范机构设置,强化监督管理

重新规范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机构规格、职责任务、机构类别、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和经费形式等。

1.机构名称。事业单位机构名称(含挂牌机构)应规范表述为全称,一般称院、校、馆、所、室、台、站、社、中心等,有地域划分的应加冠地域名。除行政类事业单位外,不再称处、办、局,名称不含“管理”字样;报刊、杂志等编辑、出版机构在名称上不使用书名号。其内设机构一般称“部、室、所”,不称“处、科”。尽量减少机构加挂牌子,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对外联系和开展工作确有必要加挂牌子外,原则上不加挂牌子。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的登记名称以分类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名称为准,此前已登记的名称与此不一致的,可通过变更登记的形式予以理顺。

2.机构调整。对撤并或整合重组或设立新的机构,尽量将其中一个更名,其余撤销,以减少撤销登记的成本。

3.职责任务。事业单位主要任务的表述既要具体、准确;又要简明、扼要,力求职责明确、任务清晰。

4.机构规格。本次改革原则上不调整事业单位机构规格;公益三类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

5.经费形式。分类后,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统一表述为: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费比照行政机关有关标准拨付;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二类拨付;公益三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经费自理。

6.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本次改革,除医疗卫生、教育等有机构编制标准的、提供特殊保障公共服务及中央有明确要求的以外,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原则上维持不变。

分类改革期间,事业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因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需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区域、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有明确规定必须增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

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除医疗卫生、教育等有机构编制标准的、提供特殊保障公共服务及中央有明确要求的以外,其他原则上不增加编制。确需新增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的,要根据“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在经费管理类型相同的机构之间内部调剂解决;任务取消、下放和转移的,编制相应核减;已经实施改革的(如转企)科研、文化、水管工程等事业单位,不能走“回头路”。

四、组织实施

(一)审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梳理本单位或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任务,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规定,研究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初步方案,2011年3月1日前报市编办。各申报单位在上报本单位或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方案同时需提供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方案的说明、改革前后机构编制情况对比表、改革涉及的相关政策文件和上级规定。市机构编制部门汇总后,根据有关规定和原则提出审核意见报市编委领导审批。

(二)审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各单位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由主管部门拟订。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机构名称、机构规格、职责任务、机构类别、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经费形式等。市机构编制部门对上报的机构编制方案初审后,按程序报批,以编委名义印发方案。

五、工作要求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是一项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力推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底,负责开展改革工作。

(二)严肃改革纪律。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明确组织纪律,不得利用改革之机突击提职、调动和评聘职称;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严禁隐瞒、侵占公共资产。

(三)抓好工作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改革工作的开展,确保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第四篇:XX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

附件2

XX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

(参改单位参考模版)

区公车改革领导小组(XX参改单位主管部门): 按照《XXX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 改革实施意见》和《XXX区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 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经我单位xx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我单位的公车改革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1.单位名称,2.单位类型,3.财政预算资金总支出情况,4.人员编制情况,5.现有人员情况。

我单位计划于XX月XX日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并于XXXX年XX月底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二、参改人员情况 1.本单位参改人员总数,2.改革后领取公务交通补贴人数,3.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人数,4.本单位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详见附件3)

三、车辆保留与取消情况

1.本单位改革前车辆总数。其中,主要负责人工作用车、机要通信应急用车、必要的业务用车、特种专业用车等车辆 数量。

2.改革后保留车辆总数。其中,需列出车辆保留明细。(详见附件4)3.改革后取消车辆总数,以及车辆报废和上缴等情况。(详见附件5)

四、司勤人员安置情况 1.本单位改革前司勤人员总数,2.各种用工方式的司勤人员数,3.改革后各种途径安置司勤人员的情况。(详见附件6)

五、车改节支情况

1.改革前(XXX)本单位公务交通总支出(其中财政预算资金总支出)。具体来看,公务用车更新购置费、运行费、司勤人员支出、公务交通报销费支出、已实行车改单位交通补贴支出、其他相关支出。

2.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其中计划财政预算资金总支 出)。具体来看,保留公务用车更新购置费、运行费、司勤人员支出、公务交通报销费支出、公务交通补贴支出、其他相关支出。改革后,本单位节约公务出行资金额和节支率。(详见附件7)

六、其他情况

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需补充的相关情况。本单位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当否,请予批复。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XX

参改单位

年 月 日

第五篇: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内容提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事业单位改革之机,尽早决策,出台具体方案和政策,拿出魄力来继全国国企改革后,高起点进行全国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缩编的分类改革。不要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改革只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在长工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反而越改越大。因此,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除一部分该办的公益事业单位要继续办外,其他事业单位该改制、该分流、该缩编,就要改制分流缩编为企业创新纳税实体,在一些公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时也要妥善安置分流缩编一些超编及人浮于事的人员应达百分二十以上,从而达到精简编制、国家要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从而达到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作贡献!》

一、我国事业单位设立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多元主体举办事业的格局,没有事业单位这个概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国有制措施,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事业职能机构,直接举办公共事业,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将教育、科学、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行业原有的民间团体全部收归国有,这样,学校、科研、艺术、体育等所有单位部门,都成为了国有资产。那么,国家社会中的所有人,也就都成为了“公家人”,这样,学校中培养的所有学生、国家中的许多经济和文化单位,当然也就成为了国家事业单位了,使国家社会形成着一个庞大的事业单位编制社会阶层,其间大量设置事业单位和搞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就是这样的历史经过及原因之一!

而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读书人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士”的社会阶层,早在秦汉时代,国家就已经明确了“士农工商”这四大社会阶层,其中,读书人的“士”,就属于其中的一个社会阶层。中国早在西汉王朝的汉武帝时代,也就是西元前130年左右,大儒董仲舒就提出过“养士”政策建议。所谓的养士政策,就是国家使用财税去包养一部分知识分子为衙门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汉武帝没有采纳董仲舒的这个“养士”国策,所以,西汉王朝汉武帝之前和西汉王朝之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是自己养活自己的社会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在先秦和汉王朝时代,中国的思想文明和科技文明文化,特别发达的主要历史原因!因为,知识分子自己养活自己,他们的思想也是自由和独立的,而任何发明创造的基本前提,就是读书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和独立,才能有重大科技发现发明!这,正如西汉思想家扬雄所说:“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或曰:“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

一个国家社会中的读书人太多,本来是个好事情,但是,如果士子们不热衷于使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而是喜好坐而论道和吊着官方的奶头要奶吃,那么,这些士子,就可能一部分成为国家社会中的**力量和加剧中国朝野的帮派斗争窝里斗。为了追求一个吃不得穿不得的虚荣心功名,自从唐朝实行科举举士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可谓前赴后继。大家只要去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发现成果与科技发明成果,人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条规律,唐朝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蓬勃旺盛的元明清三朝,恰好是中国科技发明和思想发现成果最为稀少的历史时期。相比之下,没有实行养士和科举制度的西汉王朝之前,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发明,可谓是硕果累累!

为什么国家使用全民税赋的财政去包养知识分子,反而会造成国家国力衰退?这个道理,说白了,一点不复杂。象你如果太溺爱自家的孩子,一切都给他包养了,那么,他成年以后,必然是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历来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主要发现发明者,如果国家使用全民税赋去包养知识分子,这不仅仅会造成大批知识分子的懒惰和浮躁,还会直接造成国家发展动力的衰退!

我们可以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你就可以发现,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绝大部分都是在他们自己养活自己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发明成果。即使是像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成果,也不出自于书斋学院的象牙塔,而是出自于他们一边自己养活自己,一边自我发明创造的人生阅历之中。至于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和发明家,那就更是自己养活自己的知识分子了。中国古代,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只要你一旦进入官场仕途,你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发明成果就基本上算完蛋了。你可能荣华富贵和出入名利场,但是,你休想有重大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发明成果.这道理很简单,你拿人钱财,你既然身心都不自由,那么,你可能发明创造吗?!

然而,在中国历代过多地看重的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知识”,却忽视了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思想倾向,所以知识分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基本上是服务于衙门,而不是服务于社会。读书人知识分子的独立的思想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而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来自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视野,而任何发明创造的基本前提,就是读书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和独立,才能有重大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发明成果的发现发明!不媚俗,不跟潮流,不人云亦云,即能言大众所未言。由于读书人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示范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例如:在欧洲在古希腊时期,知识分子有独立的发展空间,曾创造了辉煌的思想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基本未有知识分子阶层,更不存在知识分子的独立。

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英国、法国形成了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这是这些国家最早走向现代社会的关键原因。德国、俄国由于知识分子独立总是受到巨大限制,也造成了他们现代化的迟缓以及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

美国作为新兴国家,为知识分子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全新的环境,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的强大与繁荣。

中国历史上由于文化的单

一、商品经济较落后、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出现过一些独立知识分子,我国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读书人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国家,读书人知识分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基本上是服务于衙门,而不是服务于社会,即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知识分子阶层,以致中国的哲学政经思想较缺人文关怀和多元思维,严重桎梏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我国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读书人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国家,国家官方虽然也会包养一部分进士功名者,但是,中国古代,对教师、艺人、技术者、等行业者,是从来不包养的。中国古代,甚至连举人和秀才,国家官方也只有奖励减免税赋的方法,从来不包养举人和秀才等中下层功名者。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后,凡是中专以上毕业者,全部纳入国家干部编制,艺人和教师居然成为了国家财政包养的“国家干部”!与此同时,我国的所有科技、文艺、学校等单位,也全部成为了被国家财政包养的国家事业单位。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么多年来,却难以创造出大量较有实用价值科技成果及至今在中国内地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之一吧?人,都是有懒惰心态的,名利场有了,生活也不愁了,何必去发明创造担经济风险呢!

二、我国事业单位设立的现状及其改革对策之探讨: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设立及其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其组织与管理体制具有典型的计划特征,各类事业机构都为国有机构,资产都属国有。事业单位的现状,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各类事业单位已经发展到126万多个,从业人员约3000多万人,国有资产近3000多亿元。而其中事业单位中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就达到了近一半。而且目前我国的高校和科研等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居然与公务机关的官员编制挂上钩,校长、教授、研究员的职衔职级等同于什么科、局、厅、省部干部的行政等级,还没彻底摒弃几百年来只有在落后的农业社会缺乏工业社会凭自己本事敢于自主创业做老板的市场经济意识、即具有“官吏等级等同于领多少石米”之农耕时代“等靠要”供给制的官本位思想意识特征的虚荣心在作祟;及如一个同样内容的研究课题,各省市的科研院所一大部分都在进行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等等。因此,设立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法人定位最奇特的一种社会组织,在欧美等国家没有像我国事业单位一类的机构,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么一种机构性质和功能如此的社会组织。所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混乱,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欠佳,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机构膨胀,财政负担加重。由于事业单位分别附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是国家包办包养,财政拨款,及平均主义的管理体制,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导致政府机构改革安置的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军转干部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不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生产经营第一线主战场多创造社会财富,而是象潮水一般拥向吃财政的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成了“蓄水池”,这种蜂拥而至的流入结果使得许多事业单位超编严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造成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与积压并存,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进不来,不需的人员出不去。同时,由于人员增长过速,人头费、各种补贴大幅度增加,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使财政不堪负重,所有的经费都花在“人头费”上还不够。这种现状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在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今天,很多弊端、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因此,继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改革紧随其后,成为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积极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特点,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高效服务、管理科学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所以,我国的改革重点,就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解构掉一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够再使用全民税赋去财政包养科研、文艺等从业单位和从业者!

今后,科研院所,应该大量归附于企业集团和高校生存发展;学校除一部分较为重要的大学外,应该大量民营董事会化,应该由国家官方、企业、财团共同经营学校;文艺单位,不管是地方和军队的文艺单位和艺人,应该全部进入文艺市场去自己养活自己!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除一部分该办的公益事业单位要继续办,其他事业单位该改制、该分流、该缩编的,就要改制分流缩编为企业创新纳税实体,除开图书馆、博物馆、信息情报、试验检测站,及其一些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和重要高校教学等单位之外,目前我国的一些科研、文艺、广播电视等一系列所谓的事业单位,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应该尽快民营市场企业化!应该断掉他们长期吊着国家包养财政奶头不松口的格局!

至于个别单位如果经营不善,他们发展经费有困难,国家可以资助和协调解决他们的困难,但是,国家官方不能够再使用国家财政去包养这些所谓的事业单位和事业人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知识分子群体如果不能够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如果他们不能够去市场中自己养活自己,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动力也就失却了!

而什么是“公益单位”,这是应该被大家搞清楚的!一些科研、文艺、广播电视等单位,它们不是在面对社会和老百姓收费赚钱么,它们,凭什么叫做公益单位呢!既然它们不应该属于公益单位,那么,国家财政为什么要包养它们呢!国家的财政,又不是政府官员造出来的,国家财税,不就是老百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所上交的税赋么!所以,应大力推进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缩编的分类改革。

三、、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策之探讨建议: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早决策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具体方案和政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涉及利益待遇调整和转轨费用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按现机制还会越来越多,(即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机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还会越来越多,)当增加一倍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就将增加到约七千万人,这个数字与国办企业七千万人员相等,这等于说国家企业每一个人的税赋相当要养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再加上一千多万的公务员,吃财政的人员就多达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

其实,现在我国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根据学者教授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副主任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由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实际上已超过7000万人,(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中国的官民比例不是1:198,也不是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议论的1:26,而是官民比例高达1:18。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以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国际比较,可比性强,财政供养人员可视为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即广义公务员,或称为政府公职人员、公务人员。

当全国吃财政的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是一个什么财政负担概念呢?就是说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五千元时,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五千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六万亿。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国家如果不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这样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吃财政的多于赚钱缴税的国办企业人员七千万人员,就会出现吃财政多于生产赚钱缴税的倒挂之经济学丑怪现象,常言道“坐吃山空”,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庞大,事业单位支出就要增加占三分之二的国家预算开支。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一千万人时、增加至二千万人时、增加至三千万人时都未改革;当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七千万人及增加至一亿二亿多人就更难改革了。

而且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比企业高出约三至四倍,这样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办企业人员提高待遇要求会越来越大;较严重的事业问题是导致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及所谓的社会精英不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多创造社会财富,而是象潮水一般越来越拥向吃财政的事业单位,不是热衷于使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解决问题,而是喜好坐而论道和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使事业单位数量及编制人员会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负担会越来越大。

而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要甩财政包袱、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改制分流缩编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什么事业单位的编制不减还要增加的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及阻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要尽早决策,避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三个误区,就是要坚定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真正做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达到:一是编制要精简。二是人员要分流。三是人才要引进。

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一百次也是徒劳的,事业单位再改革30年也只是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越改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即如果不及时地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当我们国家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按照现在工资快速增长速度,设每个人平均每月工资及各项补贴当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还有奖金,购买公车,建豪华办公大楼,公款职务开支、公费出国等等,这些政府支出占据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还不计在内)。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投资,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经过上述财政收支计算: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就没有什么财政盈余来搞国家投资建设。因此,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从严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是目前全国的改革当务之急!

其实,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与地方个别一些部门结合起来观望拖延阻挡改革进程,比如:几次事业单位改革,国家改革政令要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一些事业单位、关停并转合并撒消分流缩编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的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一部分高中大学应该民营董事会化经营、及现阶段的正在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等等,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都要出来阻挡国家改革进程,想观望拖延改变阻挡国家改革进程,其个别一些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看起来貌似“强大”。实际上就像一棵大树,即使枝繁叶茂,但没有根,或者根基很浅。个中的道理很简单,从本质上讲,再盘根错节的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即使他们结合起来,还是无法与国家改革力量相抗衡。而且,权力的授予是直线的,地方政府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于上级。只要上级一纸任免令,权力就会消失。而他们把持的机构,不大可能随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除非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拥有像“历代的诸侯军阀割据的地盘势力”,否则,任何的公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都是不可能的。显然,在目前的中国,这样公然敢大胆违抗国家改革政令的地方势力,还不存在。所以国家改革政令,只要有足够决心,有改革政令文件措施办法,坚定认准了,排除改革困难也要做,要想坚决推动地方各省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即要立下“军令状”,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是一定能做到的!

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机,尽早决策,出台具体方案和政策,拿出魄力来继全国国企改革后,高起点进行全国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缩编的分类改革。不要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改革只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在长工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反而越改越大。因此,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除一部分该办的公益事业单位要继续办外,其他事业单位该改制、该分流、该缩编,就要改制分流缩编为企业创新纳税实体,在一些公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时也要妥善安置分流缩编一些超编及人浮于事的人员应达百分二十以上,从而达到精简编制、国家要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从而达到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作贡献!

-----

(附:与上述有关的事业单位改革系列探讨论文之二)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应从重新核编改起之探讨建议

事业单位的设置及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其组织与管理体制具有典型的计划特征。事业单位的现状,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各类事业单位已经发展到126万多个,从业人员约3000多万人,国有资产近3000多亿元。而其中事业单位中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就达到了近一半;而且目前我国的高校和科研等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居然与公务机关的官员编制挂上钩,校长、教授、研究员的职衔职级等同于什么科、局、厅、省部干部的行政等级,还没彻底摒弃几百年来只有在落后的农业社会缺乏工业社会凭自己本事敢于自主创业做老板的市场经济意识、即具有“官吏等级等同于领多少石米”之农耕时代“等靠要”供给制的官本位思想意识特征的虚荣心在作祟;及如一个同样内容的研究课题,各省市的科研院所一大部分都在进行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既浪费大量人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等等。因此,设立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法人定位最奇特的一种社会组织,在欧美等国家没有像我国事业单位一类的机构,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么一种机构性质和功能如此的社会组织。

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现状是国家包办包养,财政拨款,及平均主义的管理体制,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导致政府机构改革安置的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军转干部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不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生产经营第一线主战场多创造社会财富,而是象潮水一般拥向吃财政的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成了“蓄水池”,这种蜂拥而至的流入结果使得许多事业单位超编严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造成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与积压并存,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进不来,不需的人员出不去。同时,由于人员增长过速,人头费、各种补贴大幅度增加,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使财政不堪负重,所有的经费都花在“人头费”上还不够。这种现状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在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今天,很多弊端、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影响了事业的发展,使事业单位数量及编制人员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按现机制还会越来越多,(即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机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还会越来越多,)当增加一倍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就将增加到约七千万人,这个数字与国办企业七千万人员相等,这等于说国家企业每一个人的税赋相当要养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再加上一千多万的公务员,吃财政的人员就多达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

其实,现在我国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根据学者教授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副主任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由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实际上已超过7000万人,(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中国的官民比例不是1:198,也不是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议论的1:26,而是官民比例高达1:18。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以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国际比较,可比性强,财政供养人员可视为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即广义公务员,或称为政府公职人员、公务人员。当全国吃财政的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是一个什么财政负担概念呢?就是说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五千元时,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五千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六万亿。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还有奖金,购买公车,建豪华办公大楼,公款职务开支、公费出国等等,这些政府支出占据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还不计在内)。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投资,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国家如果不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

这样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吃财政的多于赚钱缴税的国办企业人员七千万人员,就会出现吃财政多于生产赚钱缴税的倒挂之经济学丑怪现象,常言道“坐吃山空”,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庞大,事业单位支出就要增加占三分之二的国家预算开支。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一千万人时、增加至二千万人时、增加至三千万人时都未及时改革;当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七千万人及增加至一亿二亿多人就更难改革了。

因此,事业单位的编制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上述计划经济时期工作需要确定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混乱,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欠佳,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机构膨胀,财政负担加重。由于事业单位分别附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的事业单位的职能需要削弱,有的则需要增强,因此,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及财政开支管理,就要从过去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粗放型较杂乱无经验的管理,改进为现在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精准型较有序有经验的管理,即每一个编制岗位都要精准精确地计算而定岗定编从严控制等。或可像一个家庭精准型管理有方的经济管理一样:“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厉行节约、勤俭持家,”财政才会有盈余,老百姓的税赋才会减轻,“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减少财政负担、国家投资建设才有强有力财政支持,社会财富才会增多,提升国力之目标才能达到。

所以,基于上述事业单位现状情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从精简收缩重新核定编制改起,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即把财政拨款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控制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推进由全额拨款向差额补贴、由差额补贴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

首先,科学合理重新核定收缩编制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职能、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由于编制管理的首要依据是工作需要,因而对人事管理和财政管理的影响具有主动性。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因此,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尚未规范的情况下,先搞岗位设置,是本末倒置。岗位设置应以编制基数为基础,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编制进人。例如现在,特别是在地方省地县区一些事业单位进人很混乱,有些领导的亲属、子女、朋友或熟人的孩子尽管没什么能力,有的甚至字都认不了几个,他们都很顺当的进入事业单位了,而真正有才学的大学生却进不去,如果这个口子不扎起来,到时候恐怕全国事业单位编制人数就会上升一大截,比现在的在职三四千万要超出好多,因此,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从严控制事业单位编制进人是眼下的当务之急,确需进人的应该按照程序来录用,这样可以减轻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压力。

其次,就是在现有在职的三千多万人员的事业单位中,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部份改制成为企业后,剩下占总数百分之七八十的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人员,然后再在这些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中进行精简机构,收缩重新核定编制,按实践已证明:改革阻力最小、最可行的分流缩编之办法:即:“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妥善安置分流缩编一些超编及人浮于事的人员应达百分二十以上,从而达到精简编制,这样就可把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人员精简收缩控制在比公务员多一倍左右即二千多万人左右,“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提升国力之目标才能达到,即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控制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推进由全额拨款向差额补贴、由差额补贴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而努力奋斗。

具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从精简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之方向探讨建议:

第一:农村城镇中小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学生员额减少,教师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二: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三:一部分高中大学应该民营董事会化,应该由国家、企业、财团共同经营学校;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四: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文艺演出单位,应该由国家、企业、民间社会多元主体共同经营,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五:合并或转制改企部份广播电视单位,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等。

第六: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部份图书出版单位,应该由国家、企业、财团共同经营,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七:合并或转制改企一部分文化单位,由国家、企业、民间社会多元主体共同经营,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第八:把行政事业单位合并收归公务员系列,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在这里具体详细重点例举讨论上述两个例子,其他一些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与教训以此类推:

一、农村城镇中小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学生员额减少,教师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比如现在由于全国计划生育政策及有人口外移情况,农村城镇小学及初中的生源相对减少很多,有的村学生员额少,就不办班、不办小学初中,就是两三个村合并在一个村一起办小学办初中,这样小学及初中教师职员编制就可重新核定编制及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例:据武汉市洪山区政府网站报道:2003年,武汉市洪山区核定全区93所中小学校,减少编制602名,精简比例为15%。此后,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截止2009年,目前共核定全区中小学校70所,较2003年减少中小学校23所,精简比例为25%。

同时,武汉市洪山区对区教育局5个事业单位进行调整改革,整合为1个事业单位。洪山区认真做好全区事业单位的清理分类调研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将明确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财政拨款以及上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经省、市批准,全区共有32个事业单位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

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该区事业单位由2002年的365个,减少到目前的286个,减少事业机构79个,精简比例为22%;事业编制由8669名减少到目前的6675名,减少编制1994名,精简比例为23%。

所以,从一个社区到各县、再到各地市到各省、再到全国,这样编制“精打细算、积少成多,”精简比例可达百分二十至三十左右;全国就可以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减少事业单位编制一千多万名。

二、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比如经济科技效率高、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70%以上的科研力量都在企业。例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出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它都隶属朗讯这样的企业。美国75%左右的科研人员都在企业,其他25%大部分在国家级联邦政府实验室、高等院校等,各州政府(相当于省政府)一般不直接设立研究机构。日本也有70%左右科研人员都在企业,等等。美国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研究工作是在:国家联邦政府实验室、民营工业公司、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赢利机构这4大类研究机构中进行的。(美国非赢利机构主要是指各种私人非赢利研究所或公司、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某些学会和私人基金会)。国家联邦政府通过研究合同、采购合同和其他政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府以外的科研机构,使全国科技工作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美国除国家联邦政府外,各州政府一般不直接设立研究机构。

中国科研院所的设置,当时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正好与上述经济科技发达国家科研体制相反。我国大量科研院所不是设置在企业之内,不是集中资源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研究所及高等院校。而是大量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科研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所以,我国应当把设置在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逐渐地大部分都并转到企业,这样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而不能够是科研与实际是脱节的。

除国家设置有中国科学院及国家各部委所属大量研究所以外;地方各省各厅局大部分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构床叠房式的仿照国家各部委科研院所的类型再次重复设置一遍大量低效率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然而这种重复设置一遍,对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来说是等于近似于再次重复设置三十多遍、重复设置三十多倍的大量低效率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即从而分散科技资源及重复浪费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科研体系规模过剩与分散,导致将资源集中用于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方针无法得到保障,科研与市场企业生产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的科研是相当普遍:别人已经研究过了,他还研究,或者他研究的东西在实际中根本用不上,只是用来发表论文而已,这样的科研是浪费了大量国家财政的宝贵的资金,甚至时常出现谎报造假科研成果等学术腐败情况。如果像苏联科研体制的科研成果是很难向民间推广的,很难应用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所以它的成效又是局限在特定领域的。比如说苏联搞完卫星,卫星上天就了事了,没有获得很多民用的技术,有关卫星各方面的先进的发明,不能够应用到其他的生产实际方面。苏联科研成果往往研究成功了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以保密的原因锁进了保险柜,所以对苏联的民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帮助,前苏联的国民经济一大部分就是被这样搞亏损的。前苏联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每年不到3亿美元,而美国高技术产业每年能为国家出口近三百亿美元的产品,两国相差近一百倍出口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国家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能不计成本、不能不计经济效益的搞国家财政包办包养这些分散科技资源及重复浪费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大量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这样僵化的科研体制它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像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是摆脱不了经济短缺和贫穷的,是缺乏效率低经济效益的。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

而经济科技效率高、经济科技发达国家与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及科研体制不一样了,比如说美国搞登月计划,获得了三千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对民间产品的推广、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的登月工程是由上万个民间企业来参与的,也就是说企业化的科研体制照样可以办大事,关键就是国家在其中起协调的作用,起统一指挥的作用,而不一定非得让这些科研及企业都必须是国家财政包办包养的;而不一定非得让这些研究所必须是国家的或者是完全由国家投资,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是国家有这种协调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及组织能力就可以。

因此在我国,除国家设置有中国科学院及国家部委所属的大量公益类的研究所以外。在地方,各省各厅局大部分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构床叠房式的重复设置大量科研院所,每个厅局基本有一个,甚至更多的有二至三个所谓的公益类的科研院所。各省这些地方科研院所,如在同一行业或学科专业方面,大部分是职能相同或相近,业务雷同、效率低下和重复过剩,一大部分都在进行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每一个单位的人员工资费加科研经费,少的每年要花费几百万、多的每年要花费几千万元,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等等。

所以,这种构床叠房式的重复浪费设置,首先,这种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只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部分所谓科研成果一经鉴定验收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大部分都久睡在资料库内。正如俄罗斯创新集团总裁列别捷夫坦诚所言,一方面“俄罗斯有好的科学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一般到不了工业生产阶段,也不为经济现状所需要。”其次,缺少一种公平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研究成果被视为国有财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扯皮的现象。

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道路,我国已从30多年前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走向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但至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还没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思维印记,改革还很不彻底、很不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是从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改革的,这几次试点改革,主要是撤消了一批地方省地县级别的科研所建制;同时,各地的一些科研院所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和缩减事业经费;但是只是试点而已,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在改革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只有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解决。据介绍,当时几次试点改革,国家有关部门是设想:“在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部完成后,总体上将形成10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公益类科研院所、1.5万人左右的精干研究队伍。”即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部完成后,10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公益类科研院所,平均每个单位还有不少的150名规模的大机构科研工作人员之编制。

但由于当时几次改革只是试点,改革程度还很不彻底不到位,全国没有统一一盘棋,没有统一指挥监督,没有实行高起点的全国强有力的改革,全国改革政令没有被地方有关部门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有些部门“得过且过,走走过场、可伸可缩、模棱两可、”缺乏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也没有像今年值得全国称赞表扬的国家文化部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有效率地限时限量、雷厉风行地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当时也没有立下“军令状,”即被改革的科研院所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导致至今全国还存在太多的大大小小林立的8000多个科研单位,人员近一百多万人,其中占大部分的是分散科技资源重复浪费设置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

导致与国家有关部门当初设想“在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部完成后,总体上将形成10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公益类科研院所、1.5万人左右的精干研究队伍”的改革方案,相差近一百倍,导致这些改革进程近几年来几乎陷于停顿状态、毫无进展。

当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家有关部门也看出这些地方各省分散科技资源重复浪费设置,科研规模过剩与分散,低效率,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国家有关部门也想改革关停或并转合并撒消分流缩编这些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给定的非营利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指标模式要求是:“转制为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的科研单位分流机构,分流出来的人员;总体上要求分流70%人员以上,剩下不超过30%工作人员”的要求,文件要求“要逐步将直接领导转为通过参加理事会参与科研机构决策,最终实现非营利性公益类科研机构经营管理的社会化”。

即在2000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0]38号),开始启动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当时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总的精神是:“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改革,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占总数的1/2以上)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按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运行和管理的科研机构,要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按总体上剩下不超过30%的工作人员的要求,重新核定编制。”

所以,当时上述的全国改革政令没有被地方有关部门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有些部门“得过且过,模棱两可、”把党和国家的重要改革任务当儿戏,当时是无像现在有一票否决问责制,不然有些部门是否有失职之情况出现?

当时上述的文件政策到地方各省就大打折扣、就严重走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在作祟,每次遇到改革就出来大喊: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要甩财政包袱、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改制分流缩编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什么事业单位的编制不减还要增加,等等。结果文件政令到地方各省执行贯彻起来,正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改革要求相反,致使当时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的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人员不到30%,却相反剩下超过70%工作人员编制。

实际上,有的省市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的科研单位大打折扣只有分流出来的人员15~20%左右,有的单位已经学会习惯用观望拖延来对付多次改革的要求,有的单位甚至敢违抗改革规定不分流不重新缩编重新核定编制等,让其看穿了改革政策没有坚决监督贯彻实施之规律。导致国家改革政令的公信力及统一性权威性大打折扣,导致这些改革进程近几年来几乎陷于停顿。所以,如果一项正确的改革政策,一经研究决定就要坚决果断的监督贯彻付之实施,不能朝令夕改、“雷声大、雨点小”、不能让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有可乘之机,不能让其看穿了改革政策没有坚决监督贯彻实施之规律。如果一项正确的改革政策,可伸可缩、模棱两可、可讨价还价;如果一项正确的改革政策,不是要靠强有力的果断的监督贯彻付之实施,而是可模棱两可、可自愿选择是否科研院所是否要转制进入企业,当然地方有关单位还是会选择“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之选项。即事业单位改革政策“当断不断、结果改革政策受其困扰受其混乱,”导致至今全国还存在太多的大大小小林立的8000多个科研单位,人员近一百多万人,选择了“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之选项。

因此,至今还有一大部分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躲在所谓公益事业单位招牌后面,躲在所谓所谓公益事业单位保护伞内,即躲在所谓公益类农林水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招牌后面,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还在坐而论道和“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这些重复浪费设置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所以今后改革要吸取经验和教训,改革程度要很彻底,全国要统一一盘棋,要统一指挥监督,实行高起点全国强有力的改革,要有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全国改革政令的公信力要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而立威望立威信,即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就要各有关部委各省市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也要立下“军令状,”即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像今年值得全国称赞表扬的国家文化部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有效率地限时限量、雷厉风行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所以要继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继续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前进。”要坚定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保证全国改革进程顺利进行。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一百次也是徒劳的,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30年也只是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越改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

而上述这些所谓公益类事业单位大家要弄清楚什么是“公益单位”,一些科研单位,它们不是在面对社会和老百姓可以收费赚钱么,它们,凭什么叫做公益单位呢!既然它们不应该属于公益单位,那么,国家财政为什么要包养它们呢!

比如社会批评较多的地方各省重复交叉设置较为严重的所谓公益类事业单位农林水科研院所,他们凭自已的“所谓那么高的知识技能”都不敢去创业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赚钱致富,那么他们的所谓的科研成果凭什么资格条件来带领的广大农渔民赚钱致富呢?或他们的所谓的科研成果凭什么资格条件来叫知识较低农渔民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赚钱致富呢?

如果是不能赚钱致富有效益的科研成果,那么他们推广给广大农渔民,不就要农渔民做亏本买卖吗?所以有知识技能能赚钱,高知识高技能人员自己都不敢去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带领广大农渔民赚钱致富,还坐而论道和“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这不是极大的浪费吗?如果是不能赚钱致富的科研成果,“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推广给广大农渔民应用,不就要农渔民做亏本买卖吗?那么国家还办这些所谓的公益类的科研院所干什么呢?正像有人评论说的:“政府财政一直把作协的作家都养起来了,到底作协的作家创作了多少东西?国家包办包养就不会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写作的伟大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之那么多的作品等。”像前苏联搞供给制一样,搞生产,搞工业农业,搞科研、国家财政包办包养,吃饭不要钱,愿望很好,实际行不通,不是中国、世界上也行不通,以色列有个集体农庄也行不通,包办包养农林水,经济效益亏损连连,就是这样,人都是有惰性的,“等靠要” 国家财政包办包养,就有可能公款养懒汉、坐吃山空。人,都是有懒惰心态的,名利场有了,生活也不愁了,何必去创业发明创造担经济效益风险呢!为什么国家使用全民税赋的财政去包养知识分子,反而会造成国家国力衰退?这个道理,说白了,一点不复杂。像你如果太溺爱自家的孩子,一切都给他包养了,那么,他成年以后,必然是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历来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主要发现发明者,如果国家使用全民税赋去包养知识分子,这不仅仅会造成大批知识分子的懒惰和浮躁,还会直接造成国家发展动力的衰退!

实际上如果不是国家财政包办包养这些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农林水科研院所和科研技术人员,形成惰性的坐而论道和“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之习惯,这些高技能人员自主创业,自己去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是可以赚钱致富为社会多创造财富的。实践证明,有些敢于辞职而自主创业自已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农林水科研院所科研技术人员是可以赚到大钱致富、为社会多创造财富的。

面对上述这些地方各省还分散科技资源及重复浪费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大量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科研与市场企业生产严重脱节问题,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之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合并撒消分流缩编这些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设置在企业之外地方省级科研院所。

科技是生产力,不是说科研院所不能办,而是要集中大部分科技资源及科研力量在企业、要集中科技资源及科研力量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高等院校等。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它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力。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合并撒消分流缩编这些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设置在企业之外地方省级科研院所,采取措施完善重复设置及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退出机制。所以必须关停或并转大部分分散科技资源重复浪费低效率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除一小部分真正非营利性纯公益类的该办的要继续办外,其中一大部分顶着所谓公益幌子的事业单位该停办要停办、该改制要改制、该分流的要分流、该缩编重新核定编制的要缩编重新核定编制,大部分要并转到国营或民营企业或高等院校中去,(像美国除设国家联邦政府实验室研究机构外,各州(省)政府一般不直接设立研究机构、经济科技效率高经济科技发达国家的大量科研院所都设置国营或民营企业或高等院校中)。所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应该尽快民营市场企业化!应该断掉他们长期吊着国家包养财政奶头不松口的格局!至于个别单位如果经营不善,他们发展经费有困难,国家可以资助和协调解决他们的困难,但是,我们国家不能够再使用国家财政去包办包养全国一大批太多的大大小小林立的8000多个躲在所谓公益事业单位招牌后面的事业单位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知识分子群体如果不能够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如果他们不能够去市场中自己养活自己,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动力也就失却了!

或是采用过渡的办法,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0]38号)文件规定:“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改革,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占总数的1/2以上)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的科研机构,要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按总体上剩下不超过30%的工作人员的要求,重新核定编制。”

就是把职能相同或相近、业务雷同、效率低下和重复过剩的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合并在一起,比如把农林水的所有科研院所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称为省农林水综合研究院,从而缩减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编制。或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综合研究院(类似综合大学有很多科系),或是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称为中国科学院“某某省”综合研究院,即事业单位改革也可以参考参照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方式”,既可增加工作办事效率,又可以缩减很多事业单位编制。就是把职能相同或相近、业务雷同、效率低下和重复过剩的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合并在一起为大部制改革方式:如把农林水的所有科研院所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称为省农林水综合研究院,从而缩减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编制。或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综合研究院(类似综合大学有很多科系),或是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称为中国科学院“某某省”综合研究院,从而采用过渡的办法缩减事业单位编制的“大部制改革方式”。从而采用过渡的办法缩减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编制,或由国家、企业财团、民间社会多元主体共同经营。采取措施完善重复设置及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退出机制。即关停或并转重复浪费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上述详细讨论关停或并转重复浪费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及分析几次试点改革之经过及困难失误之原因,从而为今后我国的改革吸取上述几次改革试点的经验与教训,其他一些行业部门的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与教训以此类推。因此今后,我们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过去的几次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事业单位“碎片式”的改革及各省不尽相同、各行其事的改革方式方法,没全国统一改革样本可依据,改革的效率效果很差,改革程度很不彻底,改革的效率效果地方各省就大打折扣、就严重走样,即有政策的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没政策可依的,就严重走样、严重“缩水”,也造成各省改革效率效果不一样,改革的效率效果很差之较混乱局面,等等。所以,今后我们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程度要很彻底,全国要统一一盘棋,不能实行各省不尽相同、各行其事的事业单位“碎片式”的改革方式,要有全国统一改革样本可依据,要统一指挥监督,实行高起点全国强有力的改革,也要有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全国改革政令的公信力要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而立威望立威信,即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就要各有关部委各省市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也要立下“军令状,”即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像今年值得全国称赞表扬的国家文化部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有效率地限时限量、雷厉风行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

因此,继今年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之后,继续全面彻底地开展科技体制的改革,成为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只有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科技体制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科技体制的思维印记,使我国科技体制事业单位真正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所以要继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继续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前进。”要坚定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保证全国改革进程顺利进行。即其一,事业单位能改为企业的要改为企业;其二,不能改为企业的要撤并压缩,并推进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过渡。

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一百次也是徒劳的,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30年也只是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越改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即如果不及时地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当我们国家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按照现在工资快速增长速度,设每个人平均每月工资及各项补贴当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还有奖金,购买公车,建豪华办公大楼,公款职务开支、公费出国等等,这些政府支出占据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还不计在内)。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投资,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经过上述财政收支计算: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就没有什么财政盈余来搞国家投资建设。因此,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从严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是目前全国的改革当务之急!

其实,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与地方个别一些部门结合起来观望拖延阻挡改革进程,比如:几次事业单位改革,国家改革政令要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一些事业单位、关停并转合并撒消分流缩编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的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一部分高中大学应该民营董事会化经营、及现阶段的正在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等等,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都要出来阻挡国家改革进程,想观望拖延改变阻挡国家改革进程,其个别一些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看起来貌似“强大”。实际上就像一棵大树,即使枝繁叶茂,但没有根,或者根基很浅。个中的道理很简单,从本质上讲,再盘根错节的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即使他们结合起来,还是无法与国家改革力量相抗衡。而且,权力的授予是直线的,地方政府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于上级。只要上级一纸任免令,权力就会消失。而他们把持的机构,不大可能随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除非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拥有像“历代的诸侯军阀割据的地盘势力”,否则,任何的公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都是不可能的。显然,在目前的中国,这样公然敢大胆违抗国家改革政令的地方势力,还不存在。所以国家改革政令,只要有足够决心,有改革政令文件措施办法,坚定认准了,排除改革困难也要做,要想坚决推动地方各省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即要立下“军令状”,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是一定能做到的!

上述也具体详细重点介绍列举农村城镇中小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学生员额减少,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之例,其他一些行业系统也可以此类推:比如文化事业单位据统计也有8万多个,从业人员150万人左右,合并或转制改企一部分文化单位,职员编制转制改企,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上百万编制等等。所以从学校到科研再到文艺单位等,从一个行业系统到部门再到全国,从一个社区到各县、再到各地市到各省再到全国,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编制,这样编制“精打细算、积少成多,”精简比例可达百分二十至三十左右;全国就可以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减少编制一千多万名。从而达到精简编制,这样就可把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人员精简收缩控制在比公务员多一倍左右,即二千多万人左右。做到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及财政开支管理,从过去粗放型较杂乱无经验的管理,改进为现在精准型较有序有经验的管理。

所以,也要向经济先进发达的国家学习“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先进编制管理经验,即“三精华编制管理原则”:“精心、精简、精准”三原则。精心:就是首先要有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的诚心精心、其次才有坚决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精简:就是要尽量从严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从而减轻老百姓的税赋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精准:就是要做到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及财政开支管理,从过去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粗放型较杂乱无经验的管理,改进为现在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精准型较有序有经验的管理,即每一个编制岗位都要精准精确地计算而定岗定编从严控制等。或可像一个家庭精准型管理有方的经济管理一样:“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厉行节约、勤俭持家,”财政才会有盈余,老百姓的税赋才会减轻,“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减少财政负担、国家投资建设才有强有力财政支持,社会财富才会增多,提升国力之目标才能达到。即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控制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推进由全额拨款向差额补贴、由差额补贴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而努力奋斗!

下载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业单位改革[范文大全]

    瞭望:内地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确定 涉及4000万人 未来5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艰苦的攻坚阶段,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

    事业单位改革范文大全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

    事业单位改革2012

    1、 分类改革继续推进 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我国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的。事业单位被视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已定 发表于 2009-5-6 16:41 事业单位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改革实行以岗定薪等新制度,关系着全市近6万名在编人员切身利益 本报记者 李盛勇 今年3月中旬,广......

    事业单位改革

    人民网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应公平处理利益分配 金苍当前,中国有着4000多万事业单位从业者,覆盖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这一制度的改革,事涉“最广泛的阶层和......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背景: 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典型的公共机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主要指行政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指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