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将于2009年的6月1日起实施,其中有不少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原有的《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将终止使用。
概述
比特网(Chinabyte)记者有幸采访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编制组组长、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钟景华先生,请他对机房新标准进行了详尽解读。新规范名称有内涵
关注机房发展的人们可能会注意,新标准的名称是《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没有延用之前的《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或改为数据中心设计规范。钟景华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缘由:“在规范立项之初,编制组考虑到如果仍然延续《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这一名称可能会过于局限。现代的机房名称很多,有数据中心、信息中心、电脑中心、计算机房等等,如何让这个规范涵概更广,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然而无论机房名称怎样,归根到底其传输、存储、运算的都是电子信息。所以,编制组最终把新规范定义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它不仅涵概传统的计算机机房,并将所有具有电子信息传输、存储、运算功能的场所都归入其中。让不同级别的数据中心都有据可依
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立项时,编制组就为规范制定了四个要求:科学性、先进性、协调性和可实施性。
现代数据中心的规模、应用和需求各不相同,如何让不同级别的数据中心都有据可依?即如何实现可实施性?钟景华介绍:“当时编制组和专家们认为一定要将机房分级,而这恰恰与当时还没看出版的美国通信行业协会标准TIA/EIA-942《数据中心通信设施标准》不谋而合。”
立项会议后几个月TIA/EIA-942来到了中国,编制组马上进行了翻译,认为新标准的分级不能完全参照TIA-942,因为其中的T3级并不附合中国国情。T3要求系统采用“一用一备”的运行方式,在主用系统检修时直接切换市电工作,这一做法在电源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可行,但国内电源谐波和瞬间断电情况较多,如果直接用市电,可能造成信息丢失、传输错误或者造成设备的损坏。
最终,新规范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根据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划分为A、B、C三级。A级对应TIA/EIA-942的T4,B级对应TIA/EIA-942的T2,C级对应TIA/EIA-942的T1。T3可以归类为A级,但是很勉强,需要在设计时完善。这是新规范与旧规范相比最大的特点。
除此以外,新规范中增加了术语和符号、机房分级标准、电磁屏蔽、网络布线、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五个章节和附录。充份关注节能环保
“据统计2006年美国境内数据中心耗电量为600亿度,占美国全年耗电量的1.5%,到2011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亿度。只是这些数字还不够直观,我举两个例子:一是三峡水电站一共设置了32台发电机组,如果全部开启一年的发电量也就是1000亿度;二是全国照明用电,包括家庭、办公和生产耗费的照明电,全年约为1000亿度。”钟景华说到。
节能是数据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话题,新规范中特别增加了关于大型数据中心节能的条文。规范7.4.13条规定,空调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采用以下节能措施:大型机房宜采用水冷冷水机组空调系统;北方地区采用水冷冷水机组的机房,冬季可利用室外冷却塔作为冷源,通过热交换器对空调冷冻水进行降温;空调系统可采用电制冷与自然冷却相结合的方式。
钟景华解释:大型机房通常指数千至数万平方米的机房。在这类机房中,安装的设备多、发热量大、空调负荷大,而水冷冷水机组的能效比高,可节约能源,提高空调制冷效果。在北方冬季还可利用室外冷却塔作为冷源,通过热交换器对空调冷冻水进行降温,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新规范中关于节能的条文还很多,例如机柜的摆放方式、照明光源、机房窗户设置等细节,充分体现了对节能环保的关注。新规范中的强制条文
“建设部101号文中明确表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中的第6.3.2、6.3.3、8.3.4、13.2.1、13.3.1为强制性条文,”钟景华为比特网记者介绍:“这五条强制性条文都涉及到生命安全和节能环保的内容。”
第6.3.2条规定,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不能低于2级。第6.3.3条规定,当A级或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于其他建筑物内时,主机房与其它部位之间应设置火极不低于2小时的隔墙,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第8.3.4条规定,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第13.2.1条规定,采用管网式洁净气体灭火系统或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主机房,应同时设置两种火灾探测器,且火灾报警系统应与灭火系统联动。
第13.3.1条规定,凡设置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主机房,应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以上五条都涉及了人身和设备安全的条文,必须严执行。另外,关于强制条文在规范的说明部分都有明确的解释。
要求高于国家规定的编制过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平均是2.5年一代,而《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从1993年实施至今已经进入了第15个年头。而早2005年初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在对标准进行整理时发现原有的标准已不能适用于现代数据中心的设计要求时便向建设部和信息产业部提出了修编的申请,并得到了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很快发文委托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对标准进行修编。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的编制要分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征求意见稿阶段、送审稿阶段和报批稿阶段。然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远远超出了这四个阶段。
钟景华介绍:“准备初期编制组调研了40多个机房,取得3000多个数据,并编写200多页的调研报告,并且还研究和翻译了美国通信行业协会的TIA-942《数据中心通信设施标准》、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IEEE-1100《电子设备供电和接地操作规程》等相关国外标准,吸取了其中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
从调研到草稿完成经历了一年的时间,之后编制组按照建设部的规定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向全社会征求意见阶段,期间收集意见330余条。意见中很多涉及很多机房疑难问题,如何取舍编制组慎之又慎,并对每一条不采纳的意见都回复了具体的理由。比如关于机房接地的意见,编制组邀请了国内知名的王红宇等专家对每条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彻底解决了长久以来对于机房接地的争论,除此以外编制组还组织了并于供电、空调、综合布线及消防等方面的意见研讨会。
此后,又经历了征求意见稿修改、送审稿讨论和修改、报批稿修改等阶段。最终,建设部于2008年11月12日发布第101号公告,批准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规范,从立项到批准经历3年多的时间。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的内容更加科学和更具实施性,然而整个编写过程却比旧标准缩短了一半的时间。
钟景华还从新规范的角度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了几条建议,首先要量力而行,数据中心投资费用非常高,建设成本平均要1.5万/平米,新规范中A级、B级、C级机房的投资差别是相当大的,一定要根据自己企业的性质、数据中心的重要性来定出数据中心建设的级别。第二,数据中心建设一定要考虑标准化和模块化,这也是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的重要因素。
最后,钟景华谈到,按照建设部的委托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正在编制《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环境检测标准》,专门解决目前检测没有依据、没有方法的问题。其中包括了数据中心温度、湿度、电源质量、布线等参数如何检测的规范标准,将于2010年完成。
另外,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还承担了建设部委托的编制《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与施工的国家标准图集》任务,图集可以帮助设计和施工人员理解规范,目前图集已经出版。
第二篇: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已于日前相继发布,规范将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Room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编写组
2006年4月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Room
意见建议请发至EISRoom@126.com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 机房分级标准 4 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
4.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置选择 4.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组成 4.3 设备布置 5 环境要求
5.1 温、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 5.2 噪声、电磁干扰、振动及静电 6 建筑与结构 6.1 一般规定 6.2 人流及出入口 6.3 防火和疏散 6.4 室内装修 7 空气调节 7.1 一般规定 7.2 热负荷计算 7.3 气流组织 7.4 系统设计 7.5 设备选择 8 电气技术 8.1 供配电 8.2 照明 8.3 静电防护 8.4 接地 9 电磁屏蔽 9.1 一般规定 9.2 结构形式二 9.3 滤波器
9.4 截止波导通风窗 10 网络布线 10.1 一般规定 10.2 网络布线设计 11 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11.1 一般规定 11.2 环境监控系统 11.3 设备监控系统 11.4 安全防范系统 12 给水排水 12.1 一般规定 12.2 管道敷设 13 消防 13.1 一般规定 13.2 消防设施 13.3 安全措施
附录1 各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技术要求二 总则
1.0.1 为了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工程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确保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保障机房内的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工程设计。
1.0.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设计应遵循近期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以确保未来电子信息业务发展的需要。1.0.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术语
2.0.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room 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可以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支持区和辅助房间等功能区。2.0.2 主机房computer room 用于电子信息处理、存储、交换和传输设备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建筑空间。包括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网络接入间、存储机房、测试区、监控中心、备件库、打印室等。
2.0.3 支持区support area 支持并保障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和必要的技术作业的场所。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UPS 室、电池室、空调机房、动力站房、消防设施用房、消防和安防控制室等。
2.0.4 辅助房间assistant room 用于办公、生活、卫生等目的的辅助部分。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客户接待室、门厅、休息室、值班室、盟洗室、更衣间等。2.0.5 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经辐射或传导的电磁能量对设备或信号传输造成的不良影响。2.0.6 电磁屏蔽 electromagnetic Screen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2.0.7 冗余Redundancy 冗余是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中某些部件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2.0.8 N-基本需求Base requirement 系统满足基本需求,没有冗余。2.0.9 N+X 冗余N+X redundancy 系统满足基本需求外,增加了X个单元、X个模块、X个路径或X个系统。任何X 个单元、模块或路径的故障或维护不会导致系统运行中断。(X=1~N)2.0.10 容错fault tolerant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容错系统是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相同配置的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两套系统在工作,每套系统是(N+M,M=O~N)结构。按容错系统配置的场地设备,至少能经受住一次严重的突发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事件而不影响系统的运行。
2.0.11 列头柜Array Cabinet 为成行排列的机柜提供网络布线或电源配线管理或传输服务的设备,一般位于一列机柜的端头。2.0.12 实时智能管理系统real—time intelligent patch cord management system 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布线的实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系统。
机房分级标准
3.0.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根据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由于场地设备故障导致网络运行中断在经济和社会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划分为A、B、C三级。
3.0.2 满足下列情况之一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为A级。A级为容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不应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维护和检修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3.0.3 满足下列情况之一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为B级。B级为冗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在冗余能力范围内,不应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网络系统运行中断。
网络运行中断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网络运行中断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3.0.4 不属于A级或B级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为C级。C级为基本型,在场地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应保证网络系统运行不中断。3.0.5 在异地建立的备份机房,设计时应与原有机房等级相同。
3.0.6 同一个机房内的不同部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设计。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 4.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置选择
4.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源充足,电力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信方便,自然环境清洁;2 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3 远离水灾隐患区域;4 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5 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4.1.2 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内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在确定主机房的位置时,应对设备运输、管线敷设、雷电感应和结构荷载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和经济比较;采用精密空调的主机房,应选择在具备安装空调室外机的位置上。
4.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组成
4.2.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组成应根据系统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支持区和辅助房间等功能区组成。4.2.2 主机房的使用面积宜根据电子信息设备的数量、外形尺寸和布置方式确定,并预留今后业务发展需要的使用面积。在电子信息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主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但最小面积不宜小于9㎡ 1)当电子信息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 = K∑S(4.2.3一1)
式中 A ― 电子信息系统主机房使用面积(㎡);K ― 系数,取值为5~7;S ― 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2)当电子信息设备尚未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 = KN(4.2.3一2)K ― 单台设备占用面积,可取3.5一4.5(㎡/台);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N—计算机主机房内所有设备的总台数。支持区和辅助房间面积的总和,宜等于或大于主机房面积的2 倍。3 用户工作室、硬件及软件人员办公室等可按每人3.5一4㎡计算。4.3设备布置
4.3.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设备布置应满足机房管理、人员操作和安全、物料运输、设备散热、设备安装和维护的要求。4.3.2 产生尘埃及废物的设备应远离对尘埃敏感的设备,并宜布置在有隔断的单独区域内。
4.3.3 机柜或机架的布置宜采用面对面和背对背的方式。机柜或机架面对面布置形成冷风通道,背对背布置形成热风通道。4.3.4 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等用于摆放机柜的房间,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面对面布置的机柜或机架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2 背对背布置的机柜或机架背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lm;3 成行排列的机柜,其长度超过6m时,两端应设有出口通道;当两个出口通道之间的距离超过15m时,其间还应增加出口通道;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lm;当需要维修测试时,不应小于1.2m。环境要求
5.1 温、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
5.1.1 主机房内的温、湿度应满足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要求,并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照附录1 的标准执行。5.1.2 主机房内的含尘浓度,应根据电子信息设备的要求确定,在不完全掌握电子信息设备要求的情况下,宜按照附录1的标准执行。
5.2 噪声、电磁千扰、振动及静电
5.2.1 有人值守的主机房,在电子信息设备停机时,在主操作员位置测量的噪声值应小于65dB(A)。5.2.2 主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为0.15一10OOMHz 时,不应大于126dB。5.2.3 主机房内磁场干扰环境场强不应大于800A/m。
5.2.4 在电子信息设备停机条件下,主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值,不应大于500mm/s。
5.2.5 主机房地面及工作台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5.2.6 主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建筑与结构
6.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建筑和结构要求应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照附录1的标准执行。
6.1.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建筑平面和空间布局应具有灵活性。主体结构宜采用大空间及大跨度柱网,不宜采用内墙承重体系。6.1.3 主机房净高应根据机房面积、机柜高度及空调和通风要求确定,且不宜小于2.6m。6.1.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使用荷载标准值除应满足当前需要外,尚应适当考虑未来发展需求。6.1.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围护结构的材料应满足保温、隔热、防火、防潮、少产尘等要求。
6.1.6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主体结构应具有防火、控制温度变形和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性能。变形缝和伸缩缝不宜穿过主机房。6.1.7 主机房应避免布置在卫生间、厨房、实验室及动力站房等区域的垂直下方,且不宜布置在有水房间的隔壁;墙和天花板应有防水汽措施。在机房顶面楼层相应的地面或屋面应做防水处理。
6.1.8 设有技术夹层、技术夹道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筑设计应满足风管和各种动力管线安装、维护要求。穿越楼层的竖向管线,宜设置技术竖井。
6.1.9 室内顶棚上安装的灯具、风口、火灾探测器及消防喷头等应协调布置,并应满足各专业的技术要求。6.1.10 改建和扩建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根据荷载要求,采取加固措施。6.2 人流及出入口
6.2.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设置单独出入口,当与其它部门共用出入口时,应避免人流、物流的交叉。
6.2.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通道的宽度及门的尺寸应满足设备和材料运输要求,建筑的入口至主机房应设通道,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5m。
6.2.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有设备搬入口,以满足设备运输要求。
6.2.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设门厅、休息室、值班室和更衣间,更衣间使用面积应按最大班人数的每人1~3㎡计算。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6.3 防火和疏散
6.3.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的有关规定。6.3.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6.3.3 当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于其它建筑物内时,主机房应单独设防火分区。
6.3.4 面积大于60㎡的主机房,安全出口应不少于两个,且应分散布置,宜设于机房的两端。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能自动关闭,并应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机房内开启。走廊、楼梯间应畅通,并应有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
6.3.5 主机房的顶棚和壁板(包括夹芯材料)应为不燃烧体,且不得采用有机复合材料。顶棚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4h,疏散走道顶棚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Oh。
6.3.6 技术竖井井壁应为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h。井壁上检查门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6h;竖井内在各层或间隔一层楼板处,应采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水平防火分隔;穿过水平防火分隔的管线周围空隙,应采用防火或耐火材料紧密填堵。
6.4 室内装修
6.4.1 主机房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装修,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6.4.2 主机房内各类装修材料宜具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严禁使用未经表面改性处理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不宜使用强吸湿性材料。饰面应平整简洁,不宜复杂。
6.4.3 主机房内墙壁和顶棚的装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墙壁和顶棚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表面应平整、光滑、不起尘、避免眩光、便于除尘,并应减少凹凸面。
2、墙壁不宜采用砌筑墙抹灰墙面,当必须采用时宜干燥作业,抹灰应采用高级抹灰标准。墙面抹灰后应刷涂料面层,并应选用难燃、不开裂、耐清洗、表面光滑、不易吸水变质的涂料。
6.4.4 主机房地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面应满足机房使用要求。
主机房宜铺设防静电活动地板。活动地板的高度应根据电缆布线和空调要求确定;活动地板下空间只做为电缆布线使用时,地板高度不宜小于20Omm;如既作为电缆布线,又作为空调静压箱时,地板高度不宜小于300mm。
活动地板下的地面和四壁装饰,可采用水泥砂浆抹灰。地面材料应平整、耐磨。当活动地板下的空间为静压箱时,四壁及地面均应选用不起尘、不易积灰、易于清洁的饰面材料。地面垫层宜配筋,潮湿地区垫层应做防潮构造。 采用活动地板下作为静压箱时,活动地板下的楼板或地面应采取保温措施,维护结构宜采取防结露措施。
6.4.5 技术夹层的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平整、光滑。当采用轻质构造顶棚做技术夹层时,宜设置检修通道。6.4.6 当主机房设置外窗时,应采用中空玻璃固定窗,并应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空气渗漏和结露。6.4.7 当主机房内设有用水设备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漫溢和渗漏。
6.4.8 门窗、墙壁、顶棚、地(楼)面的构造和施工缝隙,均应采取可靠的密闭措施。
6.4.9 设计选用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空气调节 7.1一般规定
7.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中的主机房、支持区和辅助房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照附录1 的标准执行。
7.1.2 与其它功能用房共建于同一建筑内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设置独立的空调系统。7.1.3 主机房与其它房间的空调参数不同时,宜分别设置空调系统。
7.1.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空调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
7.2 热负荷计算
7.2.1 电子信息设备和其它设备的散热量应按产品的技术数据进行计算。7.2.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空调系统的热湿负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机房内设备的散热;2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3 太阳辐射热;4 人体散热、散湿;5 照明装置散热;6 新风负荷。
7.3 气流组织
7.3.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应根据设备对空调系统的要求,设备本身的冷却方式、设备布置方式、布置密度、设备发热量以及房间温度、湿度、室内风速、防尘、消声等要求,并结合建筑条件综合考虑。
7.3.2 气流组织形式应按所安装设备对空调系统气流组织形式要求确定,当未提出明确要求时,可按表7.3.2选用。气流组织、风口及送风温差 表7.3.2
7.3.3对设备热密度大、设备发热量大或机柜高度大于1.8m,且热负荷大的主机房,宜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上回风方式。7.3.4 采用活动地板下作为静压箱时,出风口风速不应大于3m/s。7.4 系统设计
7.4.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要求空调的房间宜集中布置,室内温、湿度要求相近的房间,宜相邻布置。
7.4.2 主机房采暖散热器的设置应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照附录1 的标准执行。如设置采暖散热器,应有检测报警措施,并装设切断阀,漏水时自动自动切断给水。
7.4.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风管及管道的保温、消声材料和粘结剂,应选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B1 级材料。冷表面需作隔气保温处理。
7.4.4 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时,活动地板下的空间应考虑线槽及消防管线等所占用的空间。
7.4.5 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处,应在两侧设防火阀。防火阀应既可手动又能自动。
7.4.6 空调系统噪音超过本规范5.2.1条的规定时,应采取降噪措施。
7.4.7 主机房宜维持正压。主机房与其它房间、走廊间的压差不宜小于4.9Pa,与室外静压差不宜小于9.8Pa。7.4.8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取下列二项中的最大值: 1 按工作人员计算,每人40M3/h。2 维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
7.4.9 主机房内空调系统用循环机组宜设初、中效两级过滤器。新风系统或全空气系统应设初、中效空气过滤器。末级过滤装置宜设在正压端。
7.4.10 北方地区冬季需送冷风时,宜利用室外冷空气作为冷源。
7.4.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空气调节控制装置应满足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对温度、湿度及防尘对正压的要求。7.4.12 使用大量新风的空调系统,应设置排风出口,且应满足新风量变化的需要。
7.4.13 打印室等易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的房间,宜单独设置空调系统,当与其他房间共用一套空调系统时,打印室不应设置回风口,应采用排风的方式保持室内压力平衡。
7.4.14 分体式空调机的室内机组可安装于空调机房内,也可根据机房布置要求,安装于主机房内。
7.4.15 下送风的空调、恒温恒湿空调机,应安装于机架上,并在空调机与机架之间加隔震垫,且在机架上加装导流板。7.4.16 大型机房空调系统宜采用冷水机组空调系统,冷源采用水冷方式。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7.5 设备选择
7.5.1 空调设备的选用应符合运行可靠、经济、节能和环保的原则。
7.5.2 空调系统和设备选择应根据计算机类型、机房面积、发热量及对温、湿度和空气含尘浓度的要求综合考虑。7.5.3 在北方地区,空调系统采用水冷机组时,冬季应对冷却水系统采取防冻措施。7.5.4 空调和制冷设备宜选用高效、低噪声、低震动的设备。7.5.5 单台空调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应留有15%一20%的余量。
7.5.6 选用恒温恒湿空调机时,空调机宜带有通信接口,显示屏宜为汉字显示。
7.5.7 选用的空调设备,其空气过滤器、加湿设备,应便于清洗和更换,设备安装应留有相应的维修空间。电气技术 8.1 供配电
8.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用电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机房的等级,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及本规范附录1的规定执行。
8.1.2 电子信息设备供电电源质量应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照附录1 的标准执行。8.1.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供配电系统应考虑业务系统的扩展性,充分预留备用容量。8.1.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50Hz、220/380V、TN-S或TN-C-S系统。8.1.5 户外供电线路宜采用埋地或电缆沟方式敷设。
8.1.6 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规模和等级,宜采用专用电力变压器或专用回路供电,其动力系统电源与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源应分开回路供电,设置专用配电箱(柜)。
8.1.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业务主设备应由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不间断电源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旁路装置,避免系统故障或维修时中断电源。选择UPS容量时应留有裕度,以保证UPS的正常工作。
8.1.8 电子信息设备的末端配电装置应采用专用配电单元,专用配电单元应靠近用电设备安装。
8.1.9 专用配电单元宜配备浪涌保护器(SPD)、电源监控和报警装置,并提供远程通信功能,其输出端中性线与PE线之间的电压宜小于1V。中性线与PE线之间的电压不满足设备使用要求时,宜配备隔离变压器。
8.1.10 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源连接点应与其他设备的电源连接点严格区别,并应有明显标识。
8.1.11 A 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配置两套同时工作的后备柴油发电机系统及其配电线路,每套系统及配电线路是(N+M,M=0~N)结构,当其中一套后备柴油发电机系统或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另一套后备柴油发电机系统或配电线路能够承担全部负荷的需要。
8.1.12 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配置一套同时工作的后备柴油发电机系统及其配电线路,系统配置是(N+X,X=1~N)冗余,当其中X台后备柴油发电机发生故障时,其余后备柴油发电机能够承担全部负荷的需要。
8.1.13 后备柴油发电机的容量应包括UPS的基本容量、空调和制冷设备的基本容量、应急照明及关系到生命安全等需要的负荷容量。
8.1.14 并列运行的发电机,当自动同步控制出现故障时,应能手动控制同步。并联开关出现故障或维修时,发电机应从旁路为负荷直接供电。
8.1.15 柴油发电机周围应设置检修用照明和维修电源,电源宜由UPS 供电。
8.1.16 市电与柴油发电机的切换应采用具有旁路功能的自动转换开关,自动转换开关检修时,不应影响市电与柴油发电机的切换。8.1.17 为同一区域服务的机房专用空调机组应由不同的配电箱(柜)以交替的方式配电。
8.1.18 主机房活动地板下的低压配电线路宜采用耐火铜芯屏蔽电缆,电缆沿线槽、桥架或局部穿管敷设;当电缆线槽与网络线槽并列或交叉敷设时,电缆线槽应敷设在网络线槽的下方。
8.1.19 配电线路中的中性线截面积不应小于相线截面积。
8.1.20 单相负荷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线路上,并应使三相负荷不平衡度<20%。
8.1.2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各级配电系统浪涌保护器的安装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规定执行。
8.2 照明
8.2.1 主机房一般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宜符合表8.2.1的规定,照度标准值的参考平面为0.75m水平面。表8.2.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照明标准值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8.2.2 支持区和辅助房间的照度标准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SOO34)的规定执行。
8.2.3 主机房内的主要照明光源应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其镇流器的谐波限值应符合国家标准《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GB17625.1)的规定,灯具应采用分区、分组的控制措施。
8.2.4 主机房宜采用下列措施减少光幕反射和反射眩光,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1 使视觉作业不处在照明光源与眼睛形成的镜面反射角上;2 采用发光表面积大、亮度低、光扩散性能好的灯具;3 视觉作业环境内应采用低光泽的表面材料。
8.2.5 工作区域内一般照明的照明均匀度不应小于0.7,非工作区域内的一般照明照度值不宜低于工作区域内一般照明照度值的1/3。
8.2.6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应设置备用照明,其照度值不应低于一般照明照度值10%;有人值守的主机房,备用照明的照度值不应低于一般照明照度值的50%;备用照明宜为一般照明的一部分。
8.2.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在出口和通道设置指示出口和方向的疏散指示标志灯,并为照亮通道设置疏散照明,疏散照明的照度值不低于0.51x。
8.2.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应采用I 类灯具,其照明线路应有保护接地线,保护接地线应与金属灯具外壳做电气连接。8.2.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照明线路宜穿钢管暗敷或在吊顶内穿钢管明敷。8.2.10 技术夹层内应设照明,采用单独支路或专用配电箱(柜)供电。8.3 静电防护
8.3.1 主机房的地面应有静电泄放措施和接地构造,防静电地面的体积电阻应为1.0xl05 ~1.0×109Ω。
8.3.2 主机房宜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其静电性能指标应符合8.3.1的规定,且应具有相应的防火、环保、耐污耐磨性能。8.3.3 主机房中不使用防静电活动地板的房间,可铺设防静电地面,其静电耗散性能应长期稳定,且不易起尘。8.3.4 主机房内的工作台面材料宜采用静电耗散材料,其静电性能指标应符合8.3.1的规定。
8.3.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所有设备可导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均应作等电位连接,不应有对地绝缘的孤立导体。
8.3.6 静电接地的连接线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宜采用焊接或压接,以保证可靠连接,当采用导电胶与接地导体粘接时,其接触面积不宜小于20cm。
8.4 接地
8.4.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接地设施应满足人身安全及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
8.4.2 防雷接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50057)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规定执行。
8.4.3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几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值,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50057)要求采取防止反击措施。
8.4.4 对接地有特殊要求需单独设置接地线的电子信息设备,其接地线及与其它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在保证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应尽量同路径敷设,以减小形成的环路面积。
8.4.5 电子信息设备及系统的接地,应根据工作频率的高低,采用S型、M型或SM混合型接地型式。
8.4.6 采用M型或SM混合型接地的主机房,每台电子信息设备应有两根不同长度的等电位连接带与等电位网连接。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8.4.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应为TN-S或TN-C-S,并应做等电位联结。电磁屏蔽
9.1.1 对涉及国家秘密或企业对商业信息有保密要求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置电磁屏蔽室,电磁屏蔽室的性能指标应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9.1.2 对于环境要求达不到本规范5.3.2和5.3.3条规定的电场、磁场要求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为保障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应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9.1.3 根据电磁屏蔽室的性能指标和规模,选择电磁屏蔽室的结构形式和相关的屏蔽件。9.1.4 设有电磁屏蔽室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筑结构应满足屏蔽结构对荷载的要求。9.1.5 电磁屏蔽室与建筑物之间宜预留维修通道。
9.1.6 电磁屏蔽室的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极,单独引下线的形式,接地电阻值为1~3Ω。9.2 结构形式
9.2.1 用于保密目的的电磁屏蔽室,其结构形式分为可拆卸式和焊接式。焊接式又可分为自撑式和直贴式。9.2.2 可拆卸式电磁屏蔽室适用于占地面积小于50㎡,日后需要搬迁,建筑荷载小于200kg/㎡的场合。9.2.3 自撑式电磁屏蔽室适用于电场屏蔽性能指标要求大于12OdB、屏蔽面积大于50㎡的场合。9.2.4 直贴式电磁屏蔽室,根据屏蔽性能指标要求,屏蔽材料宜按下列要求选择: 1 屏蔽性能指标要求大于60dB(电场)的场合宜采用σ=0.35mm-0.75mm的镀锌钢板;2 屏蔽性能指标要求大于25dB(电场)的场合宜采用金属丝网。
9.2.5 屏蔽门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旋转式和移动式,在场地条件受到限制时,宜采用移动式屏蔽门。9.3 滤波器
9.3.1 滤波器分为电源滤波器和信号滤波器,其衰减参数应与电磁屏蔽室的屏蔽性能一致。9.3.2 依据电磁屏蔽室内的设备使用情况确定电源滤波器的规格、供电方式和数量。9.3.3 所有进入电磁屏蔽室的电缆信号应通过信号滤波器。
9.3.4 进出电磁屏蔽室的计算机网络线宜采用不带有加强芯的光缆。9.4 截止波导通风窗
9.4.1 截止波导通风窗的截止频率和衰减参数必须大于电磁屏蔽室的屏蔽性能。9.4.2 截止波导通风窗的格栅宜采用六角型,以提高通风量。
9.4.3 非金属材料穿过屏蔽层时应采用波导管,波导管的截面尺寸和长度应满足电磁屏蔽的性能要求。网络布线 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章节适用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及同一建筑物内数个机房之间连接的网络布线系统设计。
10.1.2 网络布线系统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及本规范附录1的规定执行。10.2 网络布线设计
10.2.1 C级机房和A、B级机房的辅助房间、支持区的布线配置,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中规定的其它工作区配置进行设计。
10.2.2 主机房布线系统的设计,应以数据信号传输为主,语音信号传输为辅,并可兼顾其它弱电信号的传输。10.2.3 承担语音业务的主干子系统宜采用三类或五类对绞电缆。
10.2.4 A、B级机房的网络布线设计中,承担数据业务的主干子系统应采用多模、单模光缆或六类以上对绞电缆,并留有备份。10.2.5 配线子系统中,布线电缆可采用屏蔽或非屏蔽对绞电缆,也可采用多模或单模光缆以及对绞电缆与光缆组合的混合型线缆。10.2.6 配线子系统中,A、B 级机房的每根4 对(8芯)非屏蔽和屏蔽对绞电缆除本规范10.2.7款情况外,必须终接在一个非屏蔽或屏蔽的8 位模块式信息插座上,每根光缆应终接在光缆连接插座上。
10.2.7 当机房内机柜数量多,模块式信息插座排列过于拥挤时,配线子系统中宜在主配线架和信息插座之间设一个列头柜。同一排机柜的对绞电缆、光缆均汇聚到此。
10.2.8 工作区重要设备处宜采用备份设计。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10.2.9 机房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实时智能管理系统。A级机房管理子系统应采用实时智能管理系统。10.2.10 布线系统中同一布线链路所配置的线缆、连接硬件、接插软线或跳线等应选择相同类别的器件。
10.2.11 布线系统中不应混用标准特性阻抗不同的对绞电缆。在同一条布线链路内,不得混用标准特性阻抗不同的对绞电缆,也不应混用不同芯径的光缆。
10.2.12 对于有电磁干扰环境的场合或用户有电磁屏蔽需求的,可选用相对应的屏蔽布线系统或采取抗电磁干扰防护措施。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10.2.13 布线系统中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中的规定,不能满足间距要求时,应采取抗电磁干扰防护措施。
10.2.14 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应具有良好的接地。
10.2.15 对布线材料耐火性能的选择,应根据机房的不同级别、区域和投资等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等级的防火线缆。在密封的金属管槽内敷设的线缆,可选用CM级(光缆为OFN 或OFC),或D级,或以上级。在主机房、隐蔽空间等区域,敞开敷设线缆时,应选用CMP级(光缆为OFNP或OFCP),或B1级,或以上级。
10.2.16 机房内网络布缆的设计应考虑布线系统与当地信息通信部门的公用通信网络接口的连接。10.2.17 机房内网络布线的设计应考虑布线系统与当地公用通信网络接口的连接。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 11.1 一般规定
11.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置环境监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各系统的设计应根据机房的等级,按照附录1的标准执行,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1.1.2 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应综合运用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电气、自动化仪表和安全防范等技术,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可靠、节省能源。
11.1.3 系统宜采用集散或分布式网络结构,支持各种传输网络,能够本地和远程监视和操作,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有效联动。系统应易于扩展和维护,具备显示、记录、控制、报警、趋势分析和提示功能。
11.1.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设置独立监控中心,各系统应采用UPS电源供电、单独回路配电,电源备用时间宜为24小时。11.2 环境监控系统
11.2.1 环境监控系统应确保场地环境满足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要求。
11.2.2 给排水设备、管路及可能发生水患的部位应设置漏水检测;强制排水装置的运行状态应纳入监控系统;进入机房的水管应分别加装电动和手动阀门以便紧急切断水源。
11.3 设备监控系统
11.3.1 设备监控系统应对场地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采集和控制,确保场地设备满足使用要求。
11.3.2 精密空调、柴油发电机、UPS等设备自身应配带有监控系统,其主要监控参数宜纳入设备监控系统,通信协议应满足设备监控系统的要求。
11.4 安全防范系统
11.4.1 安全防范系统由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和出入口控制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应具备联动控制功能。11.4.2 紧急情况时,出入口控制系统应能受相关系统的联动控制而自动释放电子锁。11.4.3 室外安装的监控设备应有防雷电措施。给水排水 12.1 一般规定
12.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中的给水排水系统应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照附录1的标准执行。
12.1.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给水排水系统应根据机房的设备、空调、生活及消防等对水质、水温、水压的不同要求分别设置。12.1.3 应为自动喷水系统动作后的排水、空调冷凝水及加湿器排水提供相应的地面排水设施。12.2 管道敷设
12.2.1 机房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应有可靠的防渗漏和防结露措施。
12.2.2 穿越主机房的给水排水管道应暗敷或采取防漏保护的套管。管道穿过主机房墙壁和楼板处应设置套管,管道与套管之间应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12.2.3 主机房设有地漏时,应采用洁净室专用地漏,地漏下应加设水封装置,并有防止水封损坏的措施。12.2.4 电子信息机房内的给排水管道及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难燃材料。消防 13.1 一般规定
13.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根据机房的等级确定设置相应的灭火系统,并按照现行国家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及本规范附录1的规定执行。
13.1.2 A级和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其主机房应设置气体灭火系统;其它部位或存放有大量可燃物的区域,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采用预作用系统。
13.1.3 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可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宜采用预作用系统。
13.1.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规定。13.2 消防设施
13.2.1 采用管网式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同时设置感烟和感温火灾探测器,且火灾探测器应与灭火系统联动。
13.2.2 灭火系统控制器应在灭火设备动作之前,联动控制关闭机房内的风门、风阀,停止空调机、排风机,切断非消防电源。13.2.3 机房内应设置警笛,机房门口上方应设置灭火显示灯,灭火系统的控制箱(柜)应设置在机房外便于操作的地方,且应有保护装置防止误操作。
13.2.4 气体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及设施应采用经消防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各种气体灭火剂的设计及安装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
13.2.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水强度、作用面积等设计参数应按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的规定执行。13.2.6 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置单独的报警阀组。
13.2.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应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 140)的要求,设置手提灭火器,且不应采用干粉灭火器。13.3 安全措施
13.3.1 凡设置洁净气体灭火的主机房,应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13.3.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有防鼠害和防虫害措施。附录1 各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技术要求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第三篇:机房设计规范
机房设计规范
1、总则:本规范为内部文件,供公司员工在堪察设计一般机房时所用。我们的目的是要能合理、有效、规范地建设机房,并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机房美观和建设单位的要求。当某专业有特殊要求,应以该专业的正式颁布或通过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审定的规范和设计手册为准。本规范应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补充。
2、现场堪察要求
2.1 现场尺寸的测量现场尺寸是一切机房平面规划的依据,它是决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现在许多机房都是非标准机房,故现场堪察的尺寸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我们规定要精确到mm。现场尺寸包括房间的净空、梁下净高、轴距、房柱尺寸位置、房门的位置、机房的建筑方向等。
2.2 现场方案的初步确定现场要求建设单位能提供机房本期及远期的建设规模和设备的尺寸,然后应初步确定机房的房间功能区的划分,如果需要采取隔断的话,也应明确。
3、机房规划设计要求
3.1 机房的一般要求
3.1.1 机房要求进行简单的装修,空调和测试仪器的插座和照明均要到位。
3.1.2 机房不建议采用吊顶,不设窗帘,不做木地板,不做墙群。窗户应采取密封措施,也可不设窗户。
3.1.3 机房净高应高于3.2-3.3米,地面负荷达到交换600公斤/平方米,总配线室800公斤/平方米(3.5米以下低架),电池室1000公斤/平方米。
3.1.4 机房应避开有害气体的侵入,做到严密防尘。
3.1.5 机房应在防电磁干扰上负荷国家相关规定,尤其应远离11万以上超高压变电站、电气化铁道等强电干扰源。根据经验如果二者间距在500米以内时应进行专业论证。
4、机房的接地问题
4.1.1 机房的工作地、保护地、建筑防雷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一般综合机房,接地电阻不大于3欧姆;大型综合楼、接口局、国际局、万门以上交换局,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如果大楼没有总接地汇集排,应在现场制作接地体。接地体采用2.5米以上的镀锌钢材埋于地下(指接地体上端)0.7米下,5米间隔。4.1.2 基础电源架(电力室)的直流电源接地线必须从接地总汇集排上引入。
4.1.3 目前通信设备均为数字通信设备,其设备的保护接地应从总汇集排或机房内的分接地汇集排上引入。在机架及其走线架加固时,应防止与建筑物钢筋在电气上相通。机房分接地汇集排可以选用200x300x10mm的铜排,一般可以安装在机房走线架下方100-200mm处,也可固定在走线架上。
4.1.4 局内射频同轴电缆外导体和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两端,均应与所连设备的金属机壳的外表面保持良好的电气接触。
4.1.5 保护接地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确定。一般宜选用导线截面为39-95平房毫米(相互故障电流为:25-350安)的多股铜导线。
5、通信电源线的选择
5.1 直流电力线的选择直流电力线选择的依据是全程压降。交换机的直流电力线径可以依从设备生产厂商的要求。一般-48V基础电源从电池到设备全程允许压降为3.2V。建议工程中的压降分配。当某段压降确定后,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需的电缆截面积: S=(I×L×2)/(57×V)其中,S:电缆截面积,单位平方毫米;I:最大工作电流,单位安培;57:铜的电导率;V:最大允许压降,单位福特。设计中宜明确电缆的颜色以使容易区分。
5.2 交流电源线的选择交流电力线选择的依据是电源线的载流能力。具体应根据最大负载电流查阅相关手册来确定。由于机房防火要求,一般应采用阻燃电缆。
6、走线架的设计目前机房较少采用架空地板,使用走线架的较多。走线架宜采用铝合金材料,也可使用钢材。走线架高度根据机房最高设备的高度确定,宜留有100-150mm的空间。走线架上端到梁下最少要留有200-150mm的操作空间。主走线架可以采用600mm宽度,列走线架可以采用300-450mm的宽度。一般主走线架在列走线架上250-300mm高。垂直槽道宽度根据实际情况考虑300、450或600mm。
7、机房设备布置
7.1 走道主走道大于1200mm,如果考虑设备进场,可以大于1500mm。主走道一般安排在靠门一侧。次走道大于900mm。
7.2 列间距交换设备的列间距应参考生产厂家的标准。如果设备未定,应使用常见的1500mm或1200mm间距,因为厂家的加固件和列间槽道也是标准的。国内厂家对间距的要求较国外厂家为松。当然,如果建设单位要求,非标情况也可适当考虑。传输设备、电源设备等的间距要求可以考虑1500mm。IP设备的机架,目前来看其19”标准机柜的厚度都达到800-1000mm,如果本列机面对齐的话,其机背距后排设备机面的间距要考虑到600-900mm,故可考虑两列之间机面间距为1600-1900mm。
7.3 设备排列一般机房前排布置交换机,如果考虑宽容,还要留有扩容的机列。中间布置传输设备、IP设备等。后排可以布置电源架和电池。由于电池的承重需要,宜考虑放置在房屋的梁上。机房的荷重参考机房一般要求。
8、空调的选择
8.1 机房热量的来源机房的热量包括设备本身及辅助设备产生的热量(约占70-80%),以及照明发热、屋外传导热、对流热、放射热等。
8.2 空调容量的估算由于以上原因,工程中空调容量一般采用以下公式估算:空调制冷量=房间面积(平方米)×150+53V×I(机房设备总耗电)/1000×860(单位:KCal/H)如果转换为我们常用的民用空调,应乘以1.162系数,单位就换算成W(制冷量)。用W除以能效比,(目前民用空调约为2.5-3.0),便到空调的输入功率。
9、机房防火
9.1 一般要求
9.1.1 机房内交流线、直流线和信号线要分开引入,特别是信号线和电源线尽量不从同一个竖井引入。如果机房条件限制只有一个竖井,则要将信号线和电源线在竖井内分两边绑定。9.1.2 对于机房采用上走线的方式,走线架(槽)上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分两边走线。
9.1.3 机房空调要采用专用电源线从配电盘引入。
9.1.4 通信楼的所有线缆竖井、管道井及其他孔洞,必须用防火材料进行封堵。
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第一条 计算机机房位置 防静电产品
(一)、计算机机房应选在建筑物中间楼层、结构规则、易于运输的位置。
(二)、计算机机房应选在电力系统较稳定、安全通道通畅的地方。
(三)、机房应远离高温、漏雨、粉尘、油烟、有害气体或堆放带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
(四)、机房应远离强振源、强噪声源、强电磁场。
(五)、50座的计算机机房净空面积不小于73平方米,25座的计算机机房净空面积不小于54平方米。以上均含教师机和服务器的使用空间,净空高度为3.0m以上(含抗静电地板高度)。
(六)、机房楼板荷载值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值,不低于B级(3.0KN/平方米)标准。
(七)、计算机网络教室应配备相应的管理用房 第二条 环境条件 防静电产品
(一)、机房温度、湿度必须符合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工作环境要求。
(二)、噪声值、电磁场干扰值、振动值、静电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三)、机房内原则上应铺设木制或钢制架空抗静电地板。
(四)、机房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含装修材料、辅助材料)应符合抗震、隔热、阻燃、降躁、隔音要求。
(五)、每间机房的安全出口不应低于2个,且位置在机房两端;门径大小保证设备运输便利,同时利于疏散。
(六)、照明灯具位置合理,照明度均匀,照明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出现眩光和反光。
(七)、机房设置空气调节系统,其安装符合相关规范。
(八)、机房设置空气流通系统,窗户应采用铝合金。
(九)、机房内可设置无尘白板(1mX3m---4m);严禁设置黑板;
(十)、机房应按照相关机房安全消防标准配置相应防火、防盗设施。
(十一)、机房室内严禁设置水源、厕所等设施和场所。第三条 电气规范 防静电产品
(一)、计算机机房整体用电负荷等级及要求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执行。
(二)、所有电气器件及线缆、辅助材料必须选用正规厂商的合格产品。
(三)、机房设置三相配电箱,配电箱位置合理,并设置过载、过流、漏电、短路、安全接地和保护接地等措施。
(四)、机房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必须与照明、空调、办公等其他用途的电源系统相对分开。
(五)、机房电源应满足:频率 50Hz,相电压:220V,三相五线制/三相四线制/单相三线制。
(六)、供电系统接地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防静电产品
(七)、配电箱进线应满足:火线和零线线径为6平方毫米以上铜芯线缆,地线为2.5平方毫米以上铜芯线缆。
(八)、配电箱内设置带漏电保护的空气开关,每相不小于40A,空调需单独设置空气开关,禁止使用铡刀开关或无任何保险功能电气器件。
(九)对于重要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根据需要配置相应功率的不间断 电源系统。
(十)机房供电系统遵循三相平衡的原则进行分配实施。三相不平衡值原则上应控制在20%以内。
(十一)地板
1、机房内原则上必须铺设可活动的木制或钢制架空抗静电地板。除非机房内有合理的电缆槽,电缆槽的参数应满足强、弱电布线标准,另外还必须有导静电设施,如采用导电地板胶等。
2、抗静电地板各项参数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第四条 机房布线 防静电产品
(一)、线缆的铺设应符合相应强、弱电布线。
(二)、现场管槽铺设:
1、根据机房实际情况,可选用适当规格的管槽,但应符合布线施工规范。
2、PVC管等圆形布线材料的铺设应横平竖直,并用管卡等标准紧固件固定。
3、金属管槽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就近接地并保持电气连通。联合接地的电阻满足国家相应规范。
(三)、弱电线路和强电线路应保持合适的安全距离。如果现场条件达不到,则电源线路应选用合适的屏蔽电缆,屏蔽层应可靠接地。
第五条 计算机桌、椅及相关配套设施由中心统一设计并招标采购。第六条 布线施工
(一)、根据本规范要求结合教室实际进行机房环境建设。
(二)、机房整体布局合理,严格按照 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规定的课桌式或岛式布局。特殊布局应有合理说明并报请信息中心认可。
(四)、机房内应预留合理尺寸的通道,便于学生出入。
(五)、服务器、教师机、网络机柜摆放位置合理,有防止人为蓄意破坏措施。
(六)、网络设备集中安置于标准19英寸机柜内,网络设备及配套设施安装合理,布局美观;
(七)、抗静电地板架设高度为100mm-----200mm,铺设平整、紧密、颜色统一,稳定性好。
(八)、供电线缆、数据线缆、控制线缆、信号线缆应在地板下排线,并加适当的保护措施。地板以上需裸露线缆部分,应采用阻燃PVC线槽、PVC管或其他材料固定,确保线路的安全。
(九)、电源线缆与数据、信号线缆分开距离不小于100mm。
(十)、电源布线应保证火线、零线、地线三线颜色一致,并加以区别。
(十一)、电源插座参数不低于220V/5A。
(十二)、电源线缆与电源插座面板火、零、地三眼正确连接,压接牢固。禁 止出现错接、短接、断接、露接、虚接现象。
(十三)、供电线缆接头应做防潮处理,确保绝缘。
(十四)、根据网络教室布局,在地板合理位置开孔作为电源、数据及其他线缆的出口,地板开凿的各出口应加硬橡胶圈护口或橡胶封条保护。
(十五)、数据线缆地板出口至计算机终端的预留长度为1.5m----2.0m,冗长的线缆应盘收和捆扎。
(十六)、RJ45头严格按照TIA568A或TIA568B的标准压接,线缆上应有标号,设备的端口与实际计算机终端设备根据线缆编号一一对应。工程验收规范 第七条 工程验收的标准和依据按照以上的各项建设、施工规范。
第八条 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在工程验收之前,将有关资料交付用户单位及 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包括:
1、网络教室布局图、网络布线拓扑图、电气布线拓扑图等相关图纸,应用软件系统安装说明。
2、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的相应配套资料(交学校)。
3、网络工程设备配置清单。
4、售后服务承诺书。
5、施工单位联系方式。
6、工程需特殊说明或申明的文字资料。
第九条 工程竣工后,由 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验收,并签定验收报告。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 附件二
关于 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施工单位具备资质规定
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项巨大工程,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参加此项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必须具备如下全部资质:
一、有效的公司营业执照、税务执照
二、建筑业综合布线和电气设计、施工资质证书
三、公安部安全防范设计、施工资质证书
四、广播电视厅有线电视设计、施工资质证书五、四川省教育厅校园网络建设准入证
六、综合布线设计、施工工程师证 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电气布线,控制布线,弱电布线,电气网络,楼宇布线,校园布线,静电产品,静电地板,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超五类双绞线 附件二
关于 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施工单位具备资质规定
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项巨大工程,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参加此项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必须具备如下全部资质:
一、有效的公司营业执照、税务执照
二、建筑业综合布线和电气设计、施工资质证书
三、公安部安全防范设计、施工资质证书
四、广播电视厅有线电视设计、施工资质证书五、四川省教育厅校园网络建设准入证
六、综合布线设计、施工工程师证
第四篇: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银川市教育城域网计算机网络机房设计规范
为了使计算机网络机房设计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计算机网络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机房场地规范
1.1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
1.2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源充足、电子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
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
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
四、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1.3条 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1.4 条 主干网络结点机房面积应不小于35平米,一级网络结点机房面积应不小于25平米。1.5 条 机房内通道与设备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两相对机柜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二、机柜侧面(或不用面)距墙不应小于0.5m,当需要维修测试时,则距墙不应小于1.2m;
三、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机房环境规范
2.1条 机房内的温、湿度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的要求。
2.2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内温、湿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计算机网络机房内全年的温、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温 度 18-28℃
相对湿度 45%-65%
温度变化率 <5℃/h 并不得结露
湿度变化率 <6%/h 2.3条 机房内的空气含尘浓度,在表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5μm的尘粒数,应少于18,000粒。
2.4条 机房内的噪声,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下,在主设备位置测量应小于68dB。
2.5条 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为0.15~1,000MHz时,不应大于126dB。
2.6条 机房内磁场干扰环境场强不应大于800A/m。
2.7条 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下主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值,不应大于500mm/s2。
2.8条 机房地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2.9条 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机房建筑物规范 3.1条 机房净高,应按机柜高度和通风要求确定。宜为2.4~3.0m。
3.2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的楼板荷载可按5.0~7.5kN m2设计。
3.3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主体结构应具有耐久、抗震、防火、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性能。变形缝和伸缩缝不应穿过主机房。
3.4条 机房中各类管线宜暗敷,当管线需穿楼层时,宜设计技术竖井。
3.5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各门的尺寸均应保证设备运输方面。
3.6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规定。
3.7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应设二氧化碳或卤代烷灭火系统,并应按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执行。3.8条 机房室内装饰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平整,减少积灰面,并应避免眩光。如为抹灰时应符合高级抹灰的要求。
二、应铺设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要求。敷设高度应按实际需要确定,宜为200~350mm。
3.9条 当机房内设有用水设备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止给排水漫溢和渗漏的措施。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机房空气调节规范
4.1条 机房内应设置空气调节系统。
4.2条 机房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应根据设备对空调的要求、设备本身的冷却方式、设备布置密度、设备发热量以及房间温湿度、室内风速、防尘、消声等要求,并结合建筑条件综合考虑。
4.3条 机房内不宜设采暖散热器。如设散热器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漏措施。
4.4条 机房在冬季需送冷风时,在保证机房安全的前提下可取室外新风作冷源。
4.5条 空调设备的选用应符合运行可靠、经济和节能的原则。
4.6条 空调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应留有15%-20%的余量。
第五章
计算机网络机房电气规范
5.1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用电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庆按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5.2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供配电系统应考虑计算机系统有扩散、升级等可能性,并应预留备用容量。
5.3条 机房内其它电力负荷不得由计算机网络主机电源和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5.4条 主机房内宜设置专用动力配电箱,配电箱内设置带漏电保护的空气开关,主干网络结点机房要求每相不小于25A,一级网络结点机房要求每相不小于15A,空调需单独设置空气开关,禁止使用铡刀开关或无任何保险功能电气器件。
5.5条 当计算机网络设备供电要求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
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采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方式或柴油发电机组应急自启动方式等仍不能满足要求时; 二、一般稳压稳频设备不能满足要求时;
三、需要保证顺序断电安全停机时;
五、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核心设备。
5.6条 当城市电网电源质量不能满足电子计算机供电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电源质量改善措施和隔离防护措施。5.7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频率50Hz、电压220/380V,计算机网络设备电源系统应按设备的要求确定。
5.8条 单相负荷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线路上,并应使三相负荷不平衡度小于20%。
5.9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电源进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采取防雷措施。5.10条 活动地板下部的电源线应尽可能远离计算机信号线,并避免并排敷设.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5.11条 机房内采用的活动地板可由钢、铝或其它阻燃性材料制成。活动地板表面应是导静电的,严禁暴露金属部分。单元活动地板的系统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5.12条 机房内的导体必须与大地作可靠的联接,不得有对地绝缘的孤立导体。
5.13条 机房内导静电活动地板、网络机柜、设备必须进行静电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第六章
其它
6.1条 计算机网络机房应有防鼠、防虫措施。
6.2条 严禁在机房内存放与业务无关的物品。
第五篇: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第一条 计算机机房位置
(一)、计算机机房应选在建筑物中间楼层、结构规则、易于运输的位置。
(二)、计算机机房应选在电力系统较稳定、安全通道通畅的地方。
(三)、机房应远离高温、漏雨、粉尘、油烟、有害气体或堆放带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
(四)、机房应远离强振源、强噪声源、强电磁场。
(五)、50座的计算机机房净空面积不小于73平方米,25座的计算机机房净空面积不小于54平方米。以上均含教师机和服务器的使用空间,净空高度为3.0m以上(含抗静电地板高度)。
(六)、机房楼板荷载值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值,不低于B级(3.0KN/平方米)标准。
(七)、计算机网络教室应配备相应的管理用房
第二条 环境条件
(一)、机房温度、湿度必须符合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工作环境要求。
(二)、噪声值、电磁场干扰值、振动值、静电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发布时间:2011-05-25
来源: 本站 编辑: 本站 点击数: 223
(三)、机房内原则上应铺设木制或钢制架空抗静电地板。
(四)、机房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含装修材料、辅助材料)应符合抗震、隔热、阻燃、降躁、隔音要求。
(五)、每间机房的安全出口不应低于2个,且位置在机房两端;门径大小保证设备运输便利,同时利于疏散。
(六)、照明灯具位置合理,照明度均匀,照明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出现眩光和反光。
(七)、机房设置空气调节系统,其安装符合相关规范。
(八)、机房设置空气流通系统,窗户应采用铝合金。
(九)、机房内可设置无尘白板(1mX3m---4m);严禁设置黑板;
(十)、机房应按照相关机房安全消防标准配置相应防火、防盗设施。
(十一)、机房室内严禁设置水源、厕所等设施和场所。
第三条 电气规范
(一)、计算机机房整体用电负荷等级及要求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执行。
(二)、所有电气器件及线缆、辅助材料必须选用正规厂商的合格产品。
(三)、机房设置三相配电箱,配电箱位置合理,并设置过载、过流、漏电、短路、安全接地和保护接地等措施。
(四)、机房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必须与照明、空调、办公等其他用途的电源系统相对分开。
(五)、机房电源应满足:频率 50Hz,相电压:220V,三相五线制/三相四线制/单相三线制。
(六)、供电系统接地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
(七)、配电箱进线应满足:火线和零线线径为6平方毫米以上铜芯线缆,地线为2.5平方毫米以上铜芯线缆。
(八)、配电箱内设置带漏电保护的空气开关,每相不小于40A,空调需单独设置空气开关,禁止使用铡刀开关或无任何保险功能电气器件。
(九)对于重要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根据需要配置相应功率的不间断
电源系统。
(十)机房供电系统遵循三相平衡的原则进行分配实施。三相不平衡值原则上应控制在20%以内。
(十一)地板
1、机房内原则上必须铺设可活动的木制或钢制架空抗静电地板。除非机房内有合理的电缆槽,电缆槽的参数应满足强、弱电布线标准,另外还必须有导静电设施,如采用导电地板胶等。
2、抗静电地板各项参数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第四条 机房布线
(一)、线缆的铺设应符合相应强、弱电布线。
(二)、现场管槽铺设:
1、根据机房实际情况,可选用适当规格的管槽,但应符合布线施工规范。
2、PVC管等圆形布线材料的铺设应横平竖直,并用管卡等标准紧固件固定。
3、金属管槽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就近接地并保持电气连通。联合接地的电阻满足国家相应规范。
(三)、弱电线路和强电线路应保持合适的安全距离。如果现场条件达不到,则电源线路应选用合适的屏蔽电缆,屏蔽层应可靠接地。
第五条 计算机桌、椅及相关配套设施由中心统一设计并招标采购。
第六条 布线施工
(一)、根据本规范要求结合教室实际进行机房环境建设。
(二)、机房整体布局合理,严格按照 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规定的课桌式或岛式布局。特殊布局应有合理说明并报请信息中心认可。
(四)、机房内应预留合理尺寸的通道,便于学生出入。
(五)、服务器、教师机、网络机柜摆放位置合理,有防止人为蓄意破坏措施。
(六)、网络设备集中安置于标准19英寸机柜内,网络设备及配套设施安装合理,布局美观;
(七)、抗静电地板架设高度为100mm-----200mm,铺设平整、紧密、颜色统一,稳定性好。
(八)、供电线缆、数据线缆、控制线缆、信号线缆应在地板下排线,并加适当的保护措施。地板以上需裸露线缆部分,应采用阻燃PVC线槽、PVC管或其他材料固定,确保线路的安全。
(九)、电源线缆与数据、信号线缆分开距离不小于100mm。
(十)、电源布线应保证火线、零线、地线三线颜色一致,并加以区别。
(十一)、电源插座参数不低于220V/5A。
(十二)、电源线缆与电源插座面板火、零、地三眼正确连接,压接牢固。禁 止出现错接、短接、断接、露接、虚接现象。
(十三)、供电线缆接头应做防潮处理,确保绝缘。
(十四)、根据网络教室布局,在地板合理位置开孔作为电源、数据及其他线缆的出口,地板开凿的各出口应加硬橡胶圈护口或橡胶封条保护。
(十五)、数据线缆地板出口至计算机终端的预留长度为1.5m----2.0m,冗长的线缆应盘收和捆扎。
(十六)、RJ45头严格按照TIA568A或TIA568B的标准压接,线缆上应有标号,设备的端口与实际计算机终端设备根据线缆编号一一对应。
工程验收规范
第七条 工程验收的标准和依据按照以上的各项建设、施工规范。
第八条 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在工程验收之前,将有关资料交付用户单位及 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包括:
1、网络教室布局图、网络布线拓扑图、电气布线拓扑图等相关图纸,应用软件系统安装说明。
2、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的相应配套资料(交学校)。
3、网络工程设备配置清单。
4、售后服务承诺书。
5、施工单位联系方式。
6、工程需特殊说明或申明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