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码头监管科办事指引
码头监管科办事指引
一、业务范围
(一)按规定权限和各项监管要求,负责相应码头进出口货物堆场、集装箱堆场及其它海关监管场所进行实际监控;
(二)根据风险布控指令和查验环节现场分析,对在所管辖码头装卸的进出口货物实施查验并办理放行手续;
(三)负责所辖范围内来往港澳小型船舶的停靠、装卸货物监管工作;
(四)负责对所辖范围内的涉嫌走私违规的案件移交工作;
(五)负责所辖范围内的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六)协助开展验估作业;
(七)负责收集、加工整理和上报风险信息,开展风险分析;
(八)负责上级部门指派的其它工作。
二、办事须知
请您在码头监管科办理海关手续前仔细阅读了解:
(一)在办理海关手续时,如果有疑难问题,欢迎拨打监管科电话或者到前台咨询(注:大码头监管科科长:020-87103898、庙头监管科科长电话:020-82218545、鱼珠监管科科长电话:020-82272531);
(二)在办理海关手续时,应尽量准备好相关身份证明和单位证明(原件),并请出示报关员证;
(三)请严格遵循海关法律法规,协助做好查验工作;
(四)如果对海关工作有任何意见,欢迎拨打码头监管科科长电话投诉,或者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投于意见箱,也可以亲临科长办公室。您的意见将得到妥善的处理、解决;
(五)具体操作参见业务办理须知。
三、查验须知
1.海关查验货物时,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应当到场,并负责搬移货物、开拆和重封货物的包装。海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径行开验、复验或者提取货样,并有相关见证人在场。
2.海关监管货物,未经海关许可,不得开拆、提取、交付、调换、改装、抵押、质押、留置、转让、更换标记、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海关加施的封志,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或者损毁。
3.进、出口货物在验货前,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必须提供详细的装箱清单以备查验。4.对须查验的货物,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必须提前到码头监管区办理好移柜、拆柜、或核查堆位等有关准备手续,方可查验。
5.已查验可放行的货物,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必须及时办理有关签名放行等手续。其流程如下:
货主(代理人)办理--查验货柜准备工作--科长派员监卸--实施查验--查验完毕货主(代理人)签名确认查验结果--凭报关员证办理放行--签收《进口提单》或《出口装货单》
四、加班预约须知
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如有特殊原因需海关延长工作时间完成对货物的验放工作,须办理以下手续:
1.加班申请须在下班前半小时递交,交现场主管科长审批; 2.加班申请必须为加盖经营单位公章的原件(暂时无法提供原件的可先递交传真件,正本后补);
3.同时递交加盖公章的货物代理人加班申请原件; 其流程如下:
货主(代理人)递交申请--科长审批--现场科长安排人员--实施加班
五、外验申请须知
因特殊原因需申请外验的货物,须办理以下手续: 1.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递交书面的《外验申请表》(加盖公章),交由现场主管科长审核。(如暂时无法提供原件,可先交传真件,正本后补。)
2.科长审核完毕后出具外验申请单送关长审批。经关长同意后,其中一联交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凭以办理有关手续。
3.对外验的货物,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须在查验关员到场前做好查验的充分准备(如场地、人员、拆柜工具等)。其流程如下:
货主(代理人)递交《外验申请表》--值班科长审批--主管关长审批--收取外验规费签收《进口提单》--查验关员实施查验--查验完毕货主(代理人)在《查验作业单》、《查验记录单》签名确认查验结果--凭报关员证办理放行
六、办理案件移交须知
货主及其代理人持以下资料至现场办理:书面解释报告、加盖公章的经营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委托书及被委托人身份证、其他需要的资料 其流程如下:
货主(代理人)办理--经办关员填写《检查记录》--货主(代理人)、在场证人签名按指模--科长审批--主管关长审批--移交缉私分局查私科
七、出口未报关货物退运须知
货主及其代理人需凭以下资料至现场办理:
1.货主及其代理人须递交退运申请报告及退运货物清单、发票等有关单证。2.码头须加注货物入场情况等意见。其流程如下:
货主(代理人)提交报告--码头加注意见--现场科长审批—办理提货手续
八、进口货物申报前查看货物或提取货样须知
1.货主及其代理人应递交填写的《进口货物申报前查看货物或提取货样申表》(加盖公章)、发票、装箱单,由现场科长、主管关长逐级审批;
2.货主及其代理人应做好查验货物或提取货样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3.查验货物、提取货样时必须有海关关员在场方可进行。对需依法检验检疫的货物,应当在检验检疫合格后提取货样;
4.货物查看完毕或货样提取完毕后海关将对原货柜施封。其流程如下:
货主(代理人)填写《进口货物申报前查看货物或提取货样申请表》--提交发票、装箱单--科长审批--主管关长审批--派员监管施封锁--货主(代理人)在《申请书》签名确认
九、货物报关前拆柜入仓须知
1.货主及其代理人应递交《拆柜入仓申请》(加盖公章)、发票、装箱单,由现场科长审 2 批。必要时可由主管关长审批;
2.货主及其代理人应做好拆柜入仓前的调柜等相关准备工作。3.货物开箱、拆柜入仓须有海关人员在场方可办理。其流程如下:
货主(代理人)填写《拆箱入仓申请》--科长审批--主管关长审批--拆柜前准备--关员监卸入仓
第二篇:设备工作室办事指引
设备工作室办事指引
一、仪器设备申购流程:
1.单价1000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设备
(1)竞价类:适用于标准化仪器设备,办理进口免税实验材料的采购审批。
注意:
网址:http://202.116.65.105/bid/school/bidResult/bidResult!showbidResult.action。
登陆中山大学仪器设备申购竞价网平台后,如不是自报价,不需要填写设备的单价、供应商,以最低价购置原则选标。
(2)非竞价类:适用于总金额2万元以下的家具、单台或成套2万元以下的定做或带工程的仪器设备采购审批。
注意: 采购时,由各单位先货比三家,自行把关,拟最低价原则购置完成后,登陆中山大学仪器设备申购竞价网平台(http://202.116.65.105/bid/school/bidResult/bidResult!showbidResult.action,)该项属于自报价,填写设备的单价、供应商。该项无需供应商竞价,其余流程同上流程图。(3)商务谈判:适用于总额2万元以上的家具、单台或成套2万元以上的定做或带工程的仪器设备采购审批。
注意:
①
申购单位需要提供货比三家的报价单,并加盖该公司公章; ②
由申购单位自行组织谈判小组(三人以上);
③ 在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网页中下载--中山大学设备物资货比三家单一来源采购审批单,填写完毕交至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南校区-装备科)。
2.单价或批量十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注意:
网址:http://202.116.65.101/job2/Login.aspx
①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申请贵重仪器设备购置及管理系统账号及密码; ② 登陆中山大学贵重仪器设备购置及管理系统;
③ 技术指标及附件:需填写主要技术参数、配置清单(详细的配置清单需上传)、保修期及售后服务条款、验收标准;
④
购置理由:设备用途可简明扼要,但是教学科研中起到的作用一定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具体的实验需求,本课题组现有的同类设备的情况;
⑤ 设备调查情况:学校及单位拥有数一定要详细填写,质量、售后等讲述其他同类品牌的产品。
二、合同签订流程
1.根据招标结果、竞价结果、商务谈判审批结果,甲方用户和乙方共同草拟、审核合同; 2.提交电子版的草拟合同到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南校区-装备科)审核,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南校区-装备科)反馈修改意见至用户;
3.打印审核后的合同,乙方签字、盖章;甲方用户代表签字; 4.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纸质版交至北校区设备办)复核,甲方法人(授权人)签字、盖甲方合同章;
5.按合同约定将盖章后的合同退甲方用户和乙方。
注意:
① 国产设备:国内采购合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装备科); ② 进口设备:进口货物购销协议书。
③ 进口购销协议书中,需加盖公司印章、公司法人签名;协议书送还用户时需提供仪器设备的彩图、营业执照、授权书;
④ 协议书的经费负责人要签名,配置清单也要确认签名。
三、免税进口设备的办事流程
注意:
① 进口设备(如拆箱、安装、调试)发现任何问题需及时与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北校区设备办)联系;
② 用户到财务请款时请提供以下材料:进口货物购销协议书、中大外贸合同、付款通知书、经费本,若经费变更需由经费负责人或单位主管签字写书面报告;
③ 外贸公司报关供货至用户单位时,应用户单位(必须老师在场)、外贸公司、供货商三方同时在场开箱,并在开箱单上签名。
四、仪器设备验收流程:
注意:
用户单位申请验收时需准备:仪器设备验收表(一式三份)包含法人代表授权书及法人代表身份证明、进口货物购销协议书及订购合同、投标书上的技术指标偏离表、开箱单及到货清单(用户签名)、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报告(用户签名)或出厂报告、现场验收测试结果(用户签名);
五、仪器设备报增流程:
注意:
单价1000元以下的仪器设备、家具须至学院设备工作室(办公楼前座213室)办理低值登记手续。
六、仪器设备调拨流程:
1.调出单位填写《调拨单》一式三份,经手人、主管负责人签字、盖章; 2.一式三份《调拨单》交调入部门,经手人、主管负责人签字、盖章;
3.调出单位将双方签好的《调拨单》交至学院设备工作室(办公楼前座213室)审核; 4.由学院设备工作室将审核后的《调拨单》交至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设备管理科)受理;
5.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批示后,由学院设备工作室将调拨表分给三方各执一份,实物移交,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七、仪器设备维修流程:
1.使用单位填写中山大学仪器设备维修申报表; 2.使用单位组织维修; 3.维修完毕验收合格;
4.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备案,发票加盖审核确认章(北校区设备办后座106室);
财务报销。
八、仪器设备报废、报失流程:
注意: 由于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导致仪器设备丢失及物品损坏的情况,请参照中山医学院仪器设备及物品损坏、丢失赔偿试行办法进行处理。
九、化学试剂报废办理流程:
第三篇:《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办公室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文件的通知
(京银监办[2010]87号)
各政策性银行北京市分行及总行营业部、国家开发银行在京营业机构、各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市分行、辖内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辖内各村镇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辖内各外资银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办事处、辖内各信托公司、辖内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辖内各汽车金融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中国银行银行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北京分部、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北京分部:
为加强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控制和管理,现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的通知》(银监办发[2010]114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办公室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七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的通
知
(银监办发[2010]11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为加强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保障数据中心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加强灾难恢复管理,提高业务连续性水平,现将《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二0一0年四月二十日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保障数据中心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高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指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监管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 以下术语适用于本指引:
(一)本指引所称数据中心包括生产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以下简称灾备中心)。
(二)本指引所称生产中心是指商业银行对全行业务、客户和管理等重要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和维护,具备专用场所,为业务运营及管理提供信息科技支撑服务的组织。
(三)本指引所称灾备中心是指商业银行为保障其业务连续性,在生产中心故障、停顿或瘫疾后,能够接替生产中心运行,具备专用场所,进行数据处理和支持重要业务持续运行的组织。
(四)本指引所称灾备中心同城模式是指灾备中心与生产中心位于同一地理区域,一般距离数十公里,可防范火灾、建筑物破坏、电力或通信系统中断等事件。灾备中心异地模式是指灾备中心与生产中心处于不同地理区域,一般距离在数百公里以上,不会同时面临同类区域性灾难风险,如地震、台风和洪水等。
(五)本指引所称重要信息系统是指支撑重要业务,其信息安全和服务质量关系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或关系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信息系统。包括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且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处理类、渠道类和涉及客户风险管理等业务的管理类信息系统,以及支撑系统运行的机房和网络等基础设施。
第四条 《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
第二章 设立与变更 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引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引的条款。
第五条 商业银行应于取得金融许可证后两年内,设立生产中心;生产中心第六条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应配置满足业务运营与管理要求的场地、基础设第七条 总资产规模一千亿元人民币以上且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商业银设立后两年内,设立灾备中心。
施、网络、信息系统和人员,并具备支持业务不间断服务的能力。
行,及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应设立异地模式灾备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应达到《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中定义的灾难恢复等级第5级(含)以上;其他法人商业银行应设立同城模式灾备中心并实现数据异地备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应达到《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中定义的灾难恢复等级第4级(含)以上。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就数据中心设立,数据中心服务范围、服务职能和场所变更,以及其他对数据中心持续运行具有较大影响的重大变更事项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在数据中心规划筹建阶段,以及在数据中心正式运营前第十条 商业银行变更数据中心场所时应至少提前2个月,其他重大变更应
第三章 风险管理 至少20个工作日,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应制定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对风险进行分级管理,持续监督风险管理状况,及时预警,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应指导、监督和协调数据中心明确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管理策略,建立运营维护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措施。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与内控制度,从技术和管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应设立专门管理岗位,监督、检查数据中心各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影响分析所识别出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理等方面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项规范、制度、标准和流程的执行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状况。
决定是否购买商业保险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灾难,并定期检查其保险策略及范围。投保资产清单应保存于安全场所,以便索赔时使用。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数据中心内部审计。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在采取有效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前提下,可聘请合格的外部审计机构定期对数据中心进行审计。第十八条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应根据内、外部审计意见,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并实施整改。
第四章 运行环境管理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进行数据中心选址时,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各种因素对数据中心安全运营的潜在影响,规避选址不当风险,避免数据中心选址过度集中。
第二十条 数据中心选址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一)生产中心与灾备中心的场所应保持合理距离,避免同时遭受同类风险。
(二)应选址于电力供给可靠,交通、通信便捷地区;远离水灾和火灾隐患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场所等危险区域;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应避免选址于地震、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第二十一条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满足重要信息系统运行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要求、保障业务连续性为目标,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一)建筑物结构,如层高、承重、抗震等,应满足专用机房建设要求。
(二)应根据使用要求划分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原则上相对独立。
(三)应配备不间断电源、应急发电设施等以满足信息技术设备连续运行的要求。
(四)通信线路、供电、机房专用空调等基础设施应具备冗余能力,进行冗余配置,消除单点隐患。
(五)机房区域应采用气体消防和自动消防预警系统,内部通道设置、装饰材料等应满足消防要求,并通过消防验收。
(六)应采取防雷接地、防磁、防水、防盗、防鼠虫害等保护措施。
(七)应采用环保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第二十二条 数据中心安防与基础设施保障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一)各功能区域应根据使用功能划分安全控制级别,不同级别区域采用独立的出入控制设备,并集中监控,各区域出入口及重要位置应采用视频监控,监控记录保存时间应满足亭件分析、监督审计的需要。
(二)应具备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对基础设施设备、机房环境状况、安防系统状况进行7x24小时实时监测,监测记录保存时间应满足故障诊断、事后审计的需要。
(三)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基础设施的安全评估,对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运维管理流程以及人员的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落实整改。
第二十三条 数据中心应来用两家或多家通信运营商线路互为备份。互为备
第五章 运营维护管理 份的通信线路不得经过同一路由节点。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满足业务发展要求的数据中心运营维护管理体系,根据业务需求定义运营维护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运营维护管理持续改进机制。
第二十五条 数据中心应建立满足信息科技服务要求的运营管理组织架构。设立生产调度、信.息安全、操作运行维护、质量合规管理等职能相关的部门或岗位,明确岗位和职责,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岗位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关键岗位职责分离,通过职责分工和岗位制约降低数据中心操作风险。
第二十六条 数据中心应建立信息科技运行维护服务管理流程,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包括:
(一)应建立事件和问题管理机制。明确亭件管理流程,定义事件类别、事件分级响应要求和事件升级、上报规则,及时受理、响应、审批和交付服务请求,保障生产服务质量,尽可能降低对业务影响;建立服务台负责受理、跟踪、解答各类运营问题;建立问题根源分析及跟踪解决机制,查明运营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避免事件再次发生。
(二)应建立变更管理流程,减少或防止变更对信息科技服务的影响。根据变更对业务影响大小进行变更分级,对变更影响、变更风险、资源需求和变更批准进行控制和管理;变更方案应包括应急及回退措施,并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建立变更管理联动机制,当生产中心发生变更时,应同步分析灾备系统变更需求并进行相应的变更,评估灾备恢复的有效性;应尽量减少紧急变更。
(三)应建立配置管理流程,统一管理、及时更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配置信息,支持变更风险评估、变更实施、故障事件排查、问题根源分析等服务管理流程。
(四)应对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容量和性能需求进行前瞻性规划,分析、调整和优化容量和性能,满足业务发展要求。
(五)应统一调度各项运维任务,协调和解决各项运维任务冲突,妥善记录和保存运维任务调度过程。
(六)应制定验收交接标准及流程,规范重要信息系统投产验收管理。加强版本控制,防范因软件版本、操作文档等不一致产生的风险。
(七)应根据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控制策略及应急管理要求,从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系统等不同方面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保证其有效性。
(八)应集中监控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运行状态。采用监控管理工具,实时监控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状况,通过监测、采集、分析和调优,提升生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用性。监控记录应满足故障定位、诊断及事后审计等要求。
第二十七条 数据中心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保证重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包括:
(一)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或岗位,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实施计划,定期对信息安全策略、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报告。
(二)应建立和落实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管理职责;通过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建立重要岗位人员备份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三)应加强信息资产管理,识别信息资产并建立责任制,根据信息资产重要性实施分类控制和分级保护,防范信息资产生成、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风险。
(四)应建立和落实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区域、规范区域访问管理,减少未授权访问所造成的风险。
(五)应建立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文档,规范信息系统监控、日常维护和批处理操作等过程。
(六)应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分发、备份、恢复和清理的管理,以及存储介质的台帐、转储、抽检、报废和销毁的管理,保证数据的保密、真实、完整和可用。
(七)应建立网络通信与访问安全策略,隔离不同网络功能区域,采取与其安全级别对应的预防、监测等控制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未授权访问,保证网络通信安全。
(八)应建立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的授权访问机制,制定访问控制流程,保留访问记录,防止未授权访问。
第六章 灾难恢复管理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将灾难恢复管理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建立灾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统筹规划灾难恢复工作,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业务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灾难恢复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灾难恢复指挥难恢复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和流程。
影响分析,确定灾难恢复目标和恢复等级,明确灾难恢复策略、预案并及时更新。
小组和工作小组人员组成及联系方式、汇报路线和沟通协调机制、灾难恢复资源分配、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的恢复优先次序、灾难恢复与回切流程及时效性要求、对外沟通机制、最终用户操作指导及第三方技术支持和应急响应服务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为灾难恢复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包括基础设施、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服务提供商、电力部门、公安部门、当地政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灾难恢复有效性测试验证机制,测试验证应定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重要信息系统专项灾备切换演网络通信、运维及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技术培训等。
府和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外部协作机制,保证灾难恢复时能及时获取外部支持。
期或在重大变更后进行,内容应包含业务功能的恢复验证。
练,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重要信息系统全面灾备切换演练,以真实业务接管为目标,验证灾备系统有效接管生产系统及安全回切的能力。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灾备切换和真实业务接管演练前应向中国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因灾难亭件启动灾难恢复或将灾备中心回切至生产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并在演练结束后报送演练总结。
中心后,应及时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灾难亭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程度,亭件起因、应急处置措施、灾难恢复实施情况和结果、回切方案。
第七章 外包管理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外包负最终管理责任,应推动和完善外包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商业银行有效应对外包风险。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信息科技战略规划制定数据中心外包策略;应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确定外包服务所涉及的信息资产的关键性和敏感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充分识别、分析、评估数据中心外包风险,包括信息制定数据中心服务外包管理制度、流程,建立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
程度,审慎确定数据中心外包服务范围。
安全风险、服务中断风险、系统失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报董事会和高管层审核。
第四十一条 实施数据中心服务外包时,商业银行的管理责任不得外包。第四十二条 数据中心服务外包一般包括:
(一)基础设施类:外包服务商向商业银行提供数据中心机房、配套设施或运行设备的服务。
(二)运营维护类:外包服务商向商业银行提供数据中心信息系统或墓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等服务。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在选择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商时,应充分审查、评估外包服务商的资质、专业能力和服务方案,对外包服务商进行风险评估,考查其服务能力是否足以承担相应的贵任。评估包括:外包服务商的企业信誉及财务德定性,外包服务商的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服务管理体系,银行业服务经验等。提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外包服务的服务商,其运行环境应符合商业银行要求,并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规范。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与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商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重要亭项,包括但不限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外包服务水平、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可用性、信息安全控制、服务持续性计划、审计、合规性要求、违约赔偿等。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要求外包服务商购买商业保险以保证其有足够的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数据中心外包服务活动的安全管理,包括但赔偿能力,并告知保险覆盖范围。
不限于:
(一)商业银行应将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安全管理纳入数据中心的整体安全策略,保障业务、管理和客户敏感数据信息安全。
(二)商业银行应按照“必需知道”和“最小授权”原则,严格控制外包服务商信息访问的权限,要求外包服务商不得对外泄露所接触的商业银行信息。
(三)商业银行应要求外包服务商保留操作痕迹、记录完整的日志,相关内容和保存期限应满足事件分析、安全取证、独立审计和监督检查需要。
(四)商业银行应要求外包服务商遵守商业银行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五)商业银行应要求外包服务商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六)商业银行应要求外包服务商聘请外部机构定期对其进行安全审计并提交审计报告,督促其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禁止外包服务商转包并严格控制分包,保证外包服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应急计划,制订供应商替换务水平。
方案,以应对外包服务商破产、不可抗力或其它潜在问题导致服务中断或服务水平下降的情形,支持数据中心连续、可靠运行。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外包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外包服务活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数据中心整体服务外包以及涉及影响业务、管理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外包服务协议条款中明确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动和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获得持续、稳定的外包服务。
和客户敏感数据信息安全的外包前,应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有权对协议范围内的服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包括外包商的服务职能、责任、系统和设施等内容。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二条 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实施第五十三条 针对商业银行数据中心设立、变更、运营过程存在的风险,中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原则上每三年一次。
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可向商业银行提示风险并提出整改意见。商业银行应及时整改并反馈结果。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修订。第五十五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 报告材料目录和格式要求
一、数据中心规划报告材料目录
(一)数据中心建设规划报告,包括: .立项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建设背景、建设目标、风险评估、效益分析、成本投入等。.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建筑物结构、功能区域划分、监控、防雷接地及消防等配套设施、机房等级等。.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方案,包括功能与技术方案规划、人员配置计划、系统服务的区域和业务范围等。灾备中心还需提供灾难恢复目标、灾难恢复等级、灾备技术方案规划及风险评估报告等。
(二)区域环境及基础设施风险评估说明,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策略等。
(三)建设及运营模式说明,包括技术支持及运行维护体系等。如采用外包,需提供外包的服务内容和外包风险评估报告;
(四)组织架构规划。包括拟设立的部门与岗位职责、计划采用的人员数量等。
(五)建设及投入运营的时间进度计划和财务预算(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管理费用等)。
(六)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
二、数据中心设立报告材料目录
(一)由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数据中心投产审批文件,包括数据中心上线申请,数据中心上线审批报告等。
(二)基础设施情况,包括地址、建筑物结构、功能区域划分、监控、防雷接地及消防等配套设施验收报告、机房及附属设施验收报告等。
(三)信息系统情况,包括系统架构、系统名称、系统服务的区域和业务范围、数据备份方案、灾备技术方案等。
(四)运营模式说明,包括技术支持及运行维护体系等。如采用外包需说明主要外包管理情况,包括主要外包项目名称、外包内容(业务类型及范围等)、外包商基本情况、外包合同(包括安全保密条款、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外包服务水平协议和外包风险评估报告等。
(五)组织架构,包括部门设置与岗位职责、人员配备、主要负责人名单等。
(六)管理制度和规范清单及相关说明,包括运行管理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和规范(含应急恢复策略、信息系统备份和恢复方案、应急管理流程及预案、应急演练及培训计划等)、灾难恢复预案。
(七)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
三、数据中心重大变更报告材料目录
(一)变更说明,包括变更原因、目的、内容、时间和影响范围等。
(二)变更方案,包括变更准备、变更计划和步骤、变更应急和回退措施。
(三)风险评估报告,包括风险分析,控制措施、变更有效性评估。
(四)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
四、报告材料格式要求
数据中心规划、设立及重大变更报告材料应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送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
发布部门:北京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27日 实施日期:2010年04月27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信息系统与信息科技是保障商业银行业务持续运营的重要基础。为降低或消除因信息系统服务异常导致重要业务运营中断的影响,快速恢复被中断业务,维护公众信心和银行业正常运营秩序,提高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策略、组织架构、方法、标准和程序。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重要业务是指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时效性要求较高的银行业务,其运营服务中断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或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业务。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以下简称运营中断事件)是指因下述原因导致信息系统服务异常、重要业务停止运营的事件。主要包括:
(一)信息技术故障:信息系统技术故障、配套设施故障;
(二)外部服务中断:第三方无法合作或提供服务等;
(三)人为破坏:黑客攻击、恐怖袭击等;
(四)自然灾害:火灾、雷击、海啸、地震、重大疫情等。
第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本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确保重要业务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降低或消除因重要业务运营中断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业务持续运营。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行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战略。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组织架构,确定重要业务及其恢复目标,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配臵必要的资源,有效处臵运营中断事件,并积极开展演练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评估改进。
第八条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将日常管理与应急处臵有效结合;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障人员安全;实施差异化管理,保障重要业务有序恢复;兼顾业务连续性管理成本与效益;
(四)坚持联动协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应对运营中断事件的整体有效机制。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业务连续性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其成为银行机构日常运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
第一节 日常管理组织架构
第十条 董(理)事会是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生管理的决策机构,对业务连续性管理承担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核和批准业务连续性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
(二)审批高级管理层业务连续性管理职责,定期听取高级管理层关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报告,监督、评价其履职情况;
(三)审批业务连续性管理审计报告。
第十一条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经董(理)事会批准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并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程序;
(二)明确各部门业务连续性管理职责,明确报告路线,审批重要业务恢复目标和恢复策略,督促各部门履行管理职责,确保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三)确保配臵足够的资源保障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由高级管理层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落实各项管理职责。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风险管理部门或其他综合管理部门为业务连续性管理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指导、评估、监督各部门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组织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协调业务条线部门,汇总、确定重要业务的恢复目标和恢复策略;组织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演练、评估与改进;开展业务连续性管理培训等。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执行部门,包括业务条线部门与信息科技部门。业务条线部门负责风险评估、业务影响分析,确定重要业务恢复目标和恢复策略,负责业务条线重要业务应急响应与恢复;信息科技部门负责信息技术应急响应与恢复。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保障部门,包括办公室、人力资源部门、公共关系部门、财务部门、法律合规部门、后勤部门、保卫部门等,为业务连续性日常管理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安全保障和法律咨询。其中,公共关系部门应当制定对外媒体公关策略,制定和执行对外媒体公关的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各部门应当负责本部门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本部门业务连续性计划,开展本部门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演练、评估与改进工作。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负责并定期开展全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审计工作。
第二节 应急处臵组织架构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臵的组织架构,包括应急决策层、应急指挥层、应急执行层和应急保障层。
第十九条 应急决策层由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决定应急处臵重大事宜,包括:决定运营中断事件通报、对外报告和公告;批准启动总体应急预案等。
第二十条 应急指挥层由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主管部门、执行部门和保障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运营中断事件处臵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督导应急处臵实施。
第二十一条 应急执行层由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执行部门组成,负责业务条线与信息技术应急处臵工作。
第二十二条 应急保障层由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保障部门组成,负责应急处臵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保障,应急处臵对外报告、宣告、通报和沟通与协调,以及对外媒体公关、秩序维护、安全保障、法律咨询和人员安抚等相关工作。
第三章 业务影响分析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业务影响分析识别和评估业务运营中断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重点,根据业务重要程度实现差异化管理,确定各业务恢复优先顺序和恢复指标。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三年开展一次全面业务影响分析,并形成业务影响分析报告。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识别重要业务,明确重要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所需关键资源及对应的信息系统,识别重要业务的相互依赖关系,分析、评估各项重要业务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综合分析重要业务运营中断可能产生的损失与业务恢复成本,结合业务服务时效性、服务周期等运行特点,确定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业务RTO)、业务恢复点目标(业务RPO),原则上,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不得大于4小时,重要业务恢复点目标不得大于半小时。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明确业务重要程度和恢复优先级别,并识别重要业务恢复所需的必要资源。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分析业务与信息系统的对应关系、信息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根据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业务恢复点目标、业务应急响应时间、业务恢复的验证时间,确定信息系统恢复时间目标(信息系统RTO)、信息系统恢复点目标(信息系统RPO),明确信息系统重要程度和恢复优先级别,并识别信息系统恢复所需的必要资源。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开展业务连续性风险评估,识别业务连续运营所需的关键资源,分析资源所面临的各类威胁以及资源自身的脆弱性,确定资源的风险敞口。关键资源应当包括关键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关键的人员、业务场地、业务办公设备、业务单据以及供应商等。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风险敞口制定降低、缓释、转移等应对策略。依据防范或控制风险的可行性和残余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确定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原则与措施。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影响分析结果,依据业务恢复指标,制定差别化的业务恢复策略,主要包括关键资源恢复、业务替代手段、数据追补和恢复优先级别等。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依据业务恢复策略,确定灾难恢复资源获取方式和灾难恢复等级。
第四章 业务连续性计划与资源建设
第一节 业务连续性计划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依据业务恢复目标,制定覆盖所有重要业务的业务连续性计划。
第三十三条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重要业务及关联关系、业务恢复优先次序;
(二)重要业务运营所需关键资源;
(三)应急指挥和危机通讯程序;
(四)各类预案以及预案维护、管理要求;
(五)残余风险。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商业银行应对运营中断事件的总体方案,包括总体组织架构、各层级预案的定位和衔接关系及对运营中断事件的预警、报告、分析、决策、处理、恢复等处臵程序。总体预案通常用于处臵导致大范围业务运营中断的事件。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重要业务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应当注重灾难场景的设计,明确在不同场景下的应急流程和措施。业务条线的专项应急预案,应当注重调动内部资源、采取业务应急手段尽快恢复业务,并和信息科技部门、保障部门的应急预案有效衔接。
第三十六条 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应急组织架构及各部门、人员在预案中的角色、权限、职责分工;
(二)信息传递路径和方式;
(三)运营中断事件处臵程序,包括预警、报告、决策、指挥、响应、回退等;
(四)运营中断事件处臵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五)运营中断事件的危机处理机制;
(六)运营中断事件的内部沟通机制和联系方式;
(七)运营中断事件的外部沟通机制和联系方式;
(八)应急完成后的还原机制。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要求重要业务及信息系统的外部供应商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证明其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有效性,其业务恢复目标应当满足商业银行要求。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注重与金融同业单位、外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平台和公共事业部门等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有效衔接;同时,应当积极采取风险缓释及转移措施,有效控制由于外部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不充分可能产生的风险。
第二节 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所需的资源建设,满足业务恢复目标和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要求。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重点加强信息系统关键资源的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保障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并减少信息系统中断后的恢复时间。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统一的运营中断事件指挥中心场所,用于应急决策、指挥与联络,指挥场所应当配臵办公与通讯设备以及指挥执行文档、联系资料等。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符合业务连续性管理要求的备用资源,如备用业务和办公场所资源、备用信息系统运行场所资源、备用信息技术资源、备用人力资源等,以及电力、通讯、消防、安保等资源。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选择备用场地时,应当确保不会同时遭受同类型风险;应当综合分析备用场地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地区配套设施、区域经济环境、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成本等各方面因素,以及灾难恢复所需的金融服务、通讯、设备、技术等外部服务供应商资源情况。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在建立备用业务和办公场所时,应当配备业务操作和办公所需资源,并确保其能够迅速启用。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灾备中心等备用信息技术资源和备用信息系统运行场所资源,并满足银监会关于数据中心相关监管要求。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关键岗位的备份人员及其备份方式,并确保备份人员可用,降低关键岗位人员无法及时履职风险。
第五章 业务连续性演练与持续改进
第一节 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验证业务连续性资源的可用性,提高运营中断事件的综合处臵能力。
第四十八条 制定业务连续性演练计划时,商业银行应当考虑业务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包括客户范围、业务性质、业务时效性、经济与非经济影响等,演练频率、方式应当与业务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相匹配。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三年对全部重要业务开展一次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在重大业务活动、重大社会活动等关键时点,或在关键资源发生重大变化之前,也应当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专项演练。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业务应急预案的演练,重点加强业务和信息科技部门的协调、配合;应当注重以真实业务接管为目标,确保灾备系统能够有效接管生产系统并具备安全回切能力。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外部供应商纳入演练范围并定期开展演练;同时,应当积极参加金融同业单位、外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平台和公共事业部门等组织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确保应急和协调措施的有效性。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对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演练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及时总结、评估和改进。
第二节 业务连续性管理评估与改进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机制。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组织一次自评估,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并向高级管理层提交评估报告。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每年对业务连续性管理文档进行修订,内容应当包含重要业务调整、制度调整、岗位职责与人员调整等,确保文档的真实性、有效性。
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开发新业务产品时,应当同步考虑是否将其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范畴。对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应当在上线前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实施演练。
第五十七条 在业务功能或关键资源发生重大变更时,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对业务连续性计划进行修订。
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每年对本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进行审计,每三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审计,发生大范围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后应当及时开展专项审计。
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审计的内容应当包括:业务影响分析、风险评估、恢复策略及恢复目标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过程及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履职情况等。
第六章 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臵
第一节 监测、预警与报告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运营中断事件的风险预警体系,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并纳入全行风险预警体系中。
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业务运营的监测体系及监控机制,对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进行日常监测,采取自动化措施重点加强对业务运行情况的监控。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关键时点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在重大业务和社会活动等关键时点,或在业务功能、关键资源发生重大变更时,加强风险监控和预警。业务条线部门与信息科技部门等相关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通报信息、提示风险,协同做好应急准备。
第六十三条 发生运营中断事件后,商业银行应当及时进行沟通和报告,包括:按照报告路线在内部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报告,与业务运营的外包方、业务合作方之间的沟通、以及按照银监会有关报告要求,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报告等。
第二节 运营中断事件处臵
第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运营中断事件等级划分标准,根据事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损失程度定义事件等级,开展应急响应处臵工作。
第六十五条 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臵应当遵循“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处臵、快速响应”的原则,在全行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应对;应当根据事件等级实施差别化处臵,必要时可以越级汇报、紧急授权,保障信息传递和决策的及时性,将影响或损失最小化。
第六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及时、有效地响应运营中断事件,对事件影响进行评估,确定事件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业务快速恢复,防止事态升级或恶化。
第六十七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应急处臵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运营中断事件处臵中的对外沟通,开展告知、解释与安抚工作,最大程度降低负面影响;
(二)对重要业务可以通过减少服务功能、缩小服务范围、利用替代系统、手工记账、利用他行支付渠道等多种手段进行业务应急处臵;
(三)采用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急处臵的效率和质量。
第六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为应急处臵做好场地、交通、通讯、资金等后勤保障工作。
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对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臵过程进行完整记录。
第三节 灾难恢复
第七十条 对于导致或可能导致大范围业务运营中断的事件,商业银行应当迅速决策,确定是否实施灾难备份切换。
第七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事先对备份资源进行技术验证,确保其可用性;在实施灾难备份切换时,信息科技部门应当向业务条线部门告知可能出现的数据损失情况,并对备份系统的运行情况实施监控,预警并防止出现二次中断风险。
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在灾难备份切换、回切时,业务条线部门应当对中断时的重要业务数据进行核对,并在信息科技部门配合下,对丢失的数据进行追补;同时,应当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交易的可靠性。
第四节 危机处理
第七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从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告知义务、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出发,运用公共关系策略、方法,加强与客户、媒体的沟通,适时向公众发布信息,消除或降低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七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危机处理工作,加强舆情监测、信息沟通和发布。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针对社会公众、媒体、股东、客户等相关各方的预案,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披露信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实时关注舆情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消除社会疑虑,化解纠纷。
第七章 监管和处臵
第一节 监管处臵
第七十七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建立运营中断事件处臵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一)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
1.领导和指挥银行业运营中断事件处臵工作;
2.审批银行业运营中断事件处臵预案;
3.最终认定银行业运营中断事件等级,决定是否启动处臵预案;
4.对银行业运营中断事件重大处臵措施进行决策;
5.协调跨行业、跨部门共同开展的处臵工作重大事项;
6.对银行业运营中断事件处臵的对外信息发布进行决策。
(二)工作小组主要职责为:
1.制定银行业运营中断事件处臵预案;
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营中断事件进行监管处臵;
3.向处臵领导小组报告运营中断事件、重大处臵事项及事件进展情况;
4.依授权对外发布信息;
5.协调跨行业、跨部门资源。
第七十八条 银监会建立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预警体系,对可能导致银行业发生较大运营中断事件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
第七十九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运营中断事件进行分级。当运营中断事件同时满足多个级别的定级条件时,按最高级别确定事件等级。
(一)特别重大运营中断事件(Ⅰ级)
1.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服务中断,或重要数据损毁、丢失、泄露,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或重大经济损失、影响金融稳定,或对公众利益、社会秩序、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事件;
2.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一个(含)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家金融机构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3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3.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单家金融机构两个(含)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3个小时(含)以上,或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6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4.业务服务时段以外,故障或事件救治未果、可能产生上述1至3类事件的事件。
(二)重大运营中断事件(Ⅱ级)
1.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服务中断,或重要数据损毁、丢失、泄露,对银行或客户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
2.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一个(含)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家金融机构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半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3.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单家金融机构两个(含)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半个小时(含)以上,或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3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4.业务服务时段以外,故障或事件救治未果、可能产生上述1至3类事件的事件。
(三)较大运营中断事件(Ⅲ级)
1.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服务中断,或重要数据损毁、丢失、泄露,对银行或客户利益造成较大损害的事件;
2.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半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3.业务服务时段以外,故障或事件救治未果、可能产生上述1至2类事件的事件。
第八十条 按照属地监管原则,银监会派出机构在商业银行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将事件及处臵情况上报银监会处臵工作小组。事件报告至少包括:事发银行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现象、影响范围和程度、已采取的措施等。
银监会处臵工作小组应当将重大以上运营中断事件上报银监会运营中断事件处臵领导小组。
第八十一条 银监会根据国家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向相关部门通报运营中断事件;对其他行业有较大影响的运营中断事件,可以向该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通报事件情况;对于特别重大(Ⅰ级)的运营中断事件,将事件及处臵情况及时上报国务院。
第八十二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商业银行报送的事件内容和事件等级进行分析、评估,认定运营中断事件的最终等级,及时启动处臵预案,实施运营中断事件监管处臵工作。
第八十三条 对于较大(Ⅲ级)运营中断事件,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组织开展处臵工作,处臵结束后银监会派出机构向银监会上报运营中断事件总结报告。
第八十四条 对于特别重大(Ⅰ级)和重大(Ⅱ级)运营中断事件,银监会处臵工作小组及时核实情况,指导协调银监会派出机构开展处臵;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紧急程度和事件处臵进展情况,银监会处臵工作小组可以赴事发银行现场进行督导。
第八十五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督导商业银行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系统和业务,最大程度减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必要时,可以协调国家专业技术队伍或外部专家提供技术支援。
第八十六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督导商业银行积极采取风险隔离措施,防止事件恶化或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扩散。对可能影响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或对银行业产生区域性、整体性影响的事件,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加强风险防范。
第八十七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督促商业银行开展危机处理,做好舆情监测和媒体沟通,做好合理宣传解释工作,防止不实信息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涉及行业性运营中断事件处臵情况通报时,由银监会按照信息披露程序统一对外发布信息。
第八十八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协作,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处臵工作。
第八十九条 商业银行业务恢复正常运行后,应当将运营中断事件及其处臵工作的评估、总结和改进报告报送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对事件进行评估和现场调查,查明事件原因,进行责任认定。
第二节 持续监管
第九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其风险管理综合评估范围。
第九十一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业务连续性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监管要求。
第九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于每年一季度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提交业务连续性管理报告,包括上一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评估报告与审计报告。
第九十三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报告进行审查,督导商业银行建立与其风险管控目标、机构规模、公众影响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匹配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第九十四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报告进行审查时,要综合考虑商业银行机构规模、业务范围以及风险状况。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情况;
(三)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演练情况;
(四)业务连续性管理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覆盖领域和深度;
(五)业务连续性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改情况。
第九十五条 商业银行在完成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全行性演练后,应当在45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提交演练总结报告。
第九十六条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机制存在重大缺陷、日常管理工作存在严重违规的,因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导致业务运营中断的,或在运营中断事件中应急处臵不力导致事件恶化、蔓延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七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
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九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修订。
第九十九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监管科工作思路(本站推荐)
2010年,监管科按照国家局四个统一,省局立足跳出的工作理念,以及和局关于在全局开展业务学习年的工作要求,结合工商监管工作的新情况,总体思路是;以取缔无照经营工作机制为锲机,理顺体制,分散风险,提高监管水平;改进年检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服务新形象;.加强横向合作,拓宽信息渠道,增强对黑网吧的查处力度.以专项整顿为抓手,提高工商执法力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创新监管方式,探讨企业监管新路,拓展监管领域.
具体做法是;
1,以取缔无照经营为锲机,理顺体制,分散风险,提高监管水平.抓紧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争取尽快出台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工作机制的通知,机制的出台,将把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的工作,将过去多头负责,而又推委扯皮,有责任工商负责的局面改变为,有行政许可的行业部门牵头查处本行业的无照经营行为,其他部门配合,工商部门只负责依法查处,取缔无须取得许可证或已领取许可证而未依法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理顺了工作体制,同时分散无照经营的风险,降低工商执法风险.此外,机制中对供水,供电等部门,对行政许可部门要求对无照经营单位停水,停电等协助执行有了具体规定,丰富了执法的手段,加大了执法的力度.2,改进年检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服务新形象.针对今年大量企业下放分局年检的新情况,在年检工作中,要改进年检方式,主要采取大中企业上门服务,一般企业预约服务.在工作作风,工作效率上下工夫.切实树立工商服务企业的好形象.对超期年检企业进行及时处理,不留隐患.3,加强横向合作,拓宽信息渠道,增强对黑网吧的查处力度.一是与文化,公安,移动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形成对黑网吧打击的强大氛围.二是拓宽对黑网吧信息的渠道,利用12315信息网络,将无照经营,黑网吧的社会举报纳入315信息网络,三是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建立每月汇报制度,督促各分局把黑网吧查处变成日常巡查的组成部分.4,以专项整顿为抓手,提高工商执法力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按照形势的发展,适时开展专项整顿,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处理省局,市政府安排的各项专项整治,通过专项整治这个抓手,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5,创新监管方式,探讨企业监管新路,拓展监管领域.企业监管职责范围,从省局到各地市局都没有统一模式.为此,今年要在干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企业监管的新路,围饶企业个体登记事项,把对企业的日常监管抓起来,通过日常巡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达到弥补停止收费后监管工作出现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