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管理辅导法(精选)

时间:2019-05-14 10:1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厂管理辅导法(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厂管理辅导法(精选)》。

第一篇:工厂管理辅导法(精选)

【法规名称】 工厂管理辅导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1-03-14 【正

文】

工厂管理辅导法

第 1 条

为促进工业发展,健全工厂管理及辅导,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

第 2 条

本法所称工厂,指有固定场所从事物品制造、加工,其厂房或厂地达一定面积,或其生产设备达一定电力容量或热能者。

前项所称从事物品制造、加工之范围、一定面积及一定电力容量、热能,由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

第 3 条

本法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经济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

第 4 条

主管机关权责划分如下:

一中央主管机关:

(一)工厂管理辅导法令及工厂设厂标准之拟订或订定。

(二)办理工厂设立许可、登记及其撤销、注销、废止事项。

(三)全国及各行业别工厂之调查。

(四)申请抄录全国工厂登记资料之准驳。

(五)择定行业别,对工厂实施辅导。

(六)违反本法规定工厂处理之查核及督导。

(七)其他工厂管理、相关业务之辅导及监督事项。

二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

(一)辖区内工厂之调查。

(二)申请抄录及证明辖区内工厂登记资料之准驳。

(三)辖区内工厂歇业及申报无法复工之处理。

(四)辖区内工厂辅导之实施。

(五)辖区内工厂违反本法规定之处理。

(六)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指定之事项。

第 5 条

工厂之设立许可、登记与其撤销、注销、废止及相关业务事项,中央主管机关得委讬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其他政府机关办理。

前项业务经委讬后,其申请事项由受讬机关办理。

第 6 条

工厂隶属之事业主体,得为独资、合伙、公司或依法令规定得从事制造、加工之其他法人。

第 7 条

工厂应以其隶属之事业名称为厂名;一事业有二厂以上者,应标示厂别。

第 8 条

工厂应置工厂负责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不得为工厂负责人。

工厂负责人应在国内有住所或居所。

第 9 条

设立工厂所使用之土地,以利用都市计划工业区、非都市土地编定丁种建筑用地、依法编定开发之工业区或其他依法令规定可供设厂之土地为限。

第 10 条

工厂设厂完成后,应依本法规定申请登记,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并发给工厂登记证后,始得从

事物品制造、加工。但国防部所属军需工厂,不在此限。

国防部所属军需工厂改制为公、民营事业工厂时,应于改制之日起三年内依本法规定办理登记。

第 11 条

工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于设厂前取得设立许可:

一依法律规定,设厂应经工业主管机关许可者。

二基于工业均衡发展、资源合理利用或节约能源等政策,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应经其许可者。

第 12 条

工厂经许可设立者,应依核定期限办理工厂登记,逾期原许可失效。

前项核定之期限,以二年为限。但因正当理由而不能如期完成者,得于期限届满前申请延展,每次延展期间不得超过一年,并以三次为限。

第 13 条

工厂申请设立许可或登记,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厂名、厂址。

二工厂负责人姓名及其住所或居所。

三产业类别。

四主要产品。

五生产设备之使用电力容量或热能及用水量。

六厂地及建筑物面积。

七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指定公告应登记之事项。

前项第三款产业类别,由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

第 14 条

工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取得设立许可或变更设立许可:

一依环境影响评估法规定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其相关环境影响说明书或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

未经环境保护主管机关核准者。

二违反土地使用管制规定者。

三厂房利用违章建筑或违反建筑物使用用途者。

四经中央主管机关依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公告停止受理工厂之新设者。

第 15 条

工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办理登记或变更登记:

一产品依法令禁止制造者。

二违反土地使用管制规定者。

三厂房利用违章建筑或违反建筑物使用用途者。

四属环境保护主管机关指定之事业种类、范围及规模,其相关环境影响说明书、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或污染防治计划未经环境保护主管机关核准或同意者。

五订有设厂标准之工厂,其设备不符合该标准者。

六依法律规定产品之制造应先经许可而未获许可者。

七依第十一条应先申请取得设立许可而未获许可或经许可后未依核定内容建厂者。

八经中央主管机关依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公告停止受理工厂之新设或既有工厂之扩充者。

第 16 条

工厂设立许可事项有变更时,工厂负责人非经取得变更设立许可,不得办理工厂登记。

工厂登记事项有变更时,工厂负责人应办理变更登记。

工厂迁移厂址或变更产业类别,应重新办理工厂设立许可或登记。

第 17 条

中央主管机关基于工业均衡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及公共利益维护,或因应国际公约、协定等政策需要,得采行下列措施:

一于许可工厂设立或核准登记时附加负担。

二择定产品或地区,公告停止受理工厂之新设或既有工厂之扩充。

三择定产品或地区,公告强制既有工厂之减量生产或停止生产。

前项第一款之附加负担,由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

第一项第二款及第三款,中央主管机关应于报请行政院核定后实施。

第一项第三款强制既有工厂之减量生产或停止生产,政府得予补偿;其补偿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工厂违反第一项第一款之负担时,中央主管机关得命令限期改正或停止其行为;届期不改正或停止其行为者,废止其工厂设立许可或登记证。

第 18 条

主管机关基于健全工厂管理、维护公共利益或因应国际公约、协定之需要,得通知工厂申报或提供有关资料。必要时,并得派员进入工厂调查,工厂不得规避、妨碍或拒绝。

主管机关人员进入工厂调查时,应出示证明文件,并不得有干扰、妨碍生产、管理或泄漏生产机密之行为。

第 19 条

工厂负责人或利害关系人得陈明理由,向主管机关申请抄录工厂登记资料。

工厂负责人或利害关系人,得申请主管机关就工厂登记事项予以证明。

第 20 条

工厂歇业者,应将工厂登记证缴销;其不缴销者,由主管机关公告注销之。

工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同歇业:

一有事实足以认定工厂已停工超过一年者。但工厂有正当理由无法复工,报经主管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

二工厂主要生产设备已搬迁,经主管机关认定无继续制造、加工之事实者。

第 21 条

主管机关为促进工业发展,应就下列事项,对工厂实施辅导:

一工业生产技术之调查、研究、引进、移转及推广。

二工业新产品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品质提升、自动化、提高生产力及经营合理化事项。

三工业技术人才之培训。

四工业污染及工业安全卫生之防治或管理技术。

五其他与工业发展有关之事项。

第 22 条

为提升环境品质,中央主管机关得辅导工业区内工厂或区外相关工厂,设置共同污染防治设施。

第 23 条

工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机关应令行为人停工,并各处新台币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锾;拒不遵守者,各再处行为人新台币四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锾,并得连续处罚:

一违反第十条第一项规定未取得工厂登记证,擅自从事物品之制造、加工者。

二违反第十六条第三项规定,迁移厂址未重新办理工厂登记而从事物品之制造、加工者。

三经依第十七条第五项、第二十四条或第二十五条废止工厂登记证而仍从事物品之制造、加工者。

四经依第二十九条撤销工厂登记证而仍从事物品之制造、加工者。

第 24 条

工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机关应废止其工厂登记证:

一利用其厂地或建筑物之全部从事物品制造、加工以外业务,经令限期改正而不改正者。

二擅自制造、加工违禁物,经法院宣告没收之裁判确定,由法院检察署通知主管机关者。

主管机关依前项第一款废止工厂登记证后,应移送相关主管机关依法处理。

第 25 条

工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机关应令其限期改正;届期不改正者,处工厂负责人新台币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锾,并令其停工及再通知限期改正;届期仍不改正者,应勒令歇业并废止工厂登记证:

一利用其厂地或建筑物之一部从事物品制造、加工以外业务者。但从事与所制造、加工产品相

关之业务者,不在此限。

二违反依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三款规定公告之事项者。

第 26 条

工厂违反第十六条第三项规定,变更产业类别未重新办理工厂登记而从事物品之制造、加工,主管机关应通知其限期补办;届期不补办者,处工厂负责人新台币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锾,并令其停工及再通知限期补办;届期仍不补办或依法不得准予补办,得连续处罚。

第 27 条

工厂违反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主管机关应通知其限期补办;届期不补办者,处工厂负责人新台币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锾,并再通知限期补办;届期仍不补办或依法不得准予补办者,得连续处罚。

第 28 条

工厂违反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处工厂负责人新台币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锾,并得按次连续处罚。

第 29 条

依本法申请工厂设立许可、登记对主管机关所提供之资料有不实之情事,其涉及刑责者,依法移送侦办;经法院判决有罪确定者,主管机关得令其歇业,并撤销工厂设立许可或工厂登记证。

第 30 条

依本法所处之罚锾,经通知限期缴纳,届期仍不缴纳者,依法移送强制执行。

第 31 条

经勒令停工拒不遵从或工厂经勒令歇业者,主管机关于必要时得通知电业及自来水事业会同到场配合执行停止供电、供水。

前项经停止供电、供水者,非俟主管机关出具停止供电、供水原因消灭证明,电业及自来水事业不得恢复供电、供水。

第 32 条

本法施行前,依工厂设立登记规则规定,免办理工厂设立登记而领有营利事业登记证之小型制造业,其依本法规定应申办工厂登记者,应自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日起二年内,依本法规定申请工厂设立许可或登记;届期未办理或依法不准办理而继续从事物品制造、加工者,依第二十三条规定处罚。

第 33 条

本法施行前,已依工厂设立登记规则领有工厂登记证者,其符合本法规定之工厂,应自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日起二年内,申请换发工厂登记证;届期未办理或不符本法规定者,其原领之工厂登记证由主管机关公告注销之;经注销后仍继续从事物品制造、加工者,依第二十三条规定处罚。

第 34 条

工厂申请设立许可、登记或变更设立许可、登记及工厂负责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抄录或证明工厂登记事项,应缴纳审查费、证照费、登记费、抄录费、证明书费;其收费标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5 条

本法施行细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6 条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第二篇:工厂管理

工 厂 管 理 浅 谈

1.建立一个可持续改善体系,年年有人审,月月有人审,天天有人审,比如5S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成本核算体系等。

2.建立一个可目视化或透明化管理的平台,做到(看到.知道.做到)如果人人参与的话,会有一种“竟争”的关系存在,就会有提高,不要担心你的价格会让别人知道,在世界大市场的今天,拥有“采购”价格优势的也只是一些特定行业企业,比如石油行业等,除了这些行业,大家采购的价格都差不多。

3.组织机构必须明确,谁管谁,管什么,什么目标,什么时候达成,结果要怎么样,如果总经理和各部门主管总认为把直接下属管好就没什么问题了,就要看怎么管好直接下属,管好的标准是什么?什么事都自己管,不累死才怪。

4.总经理和各部门主管必须要认识到,错误是必然存在的,比如员工操作方法.物料管理混乱.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等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感冒一样不可根治的,问题是怎么通过管理使其降到最少最小。

5.公司亏损赚不到钱,如果不是新产品.新技术产品的问题,就是内部管理有问题。产业的利润就在于:消除工序与工序间的浪费,消除人与人协作之间的浪费,消除空间与空间的浪费,消除错误的浪费,消除思维差的浪费,总而言之:消除浪费!

6.企业文化是指内在的企业文化,所谓内在的企业文化是指员工对公司内部工作氛围的一种认知。如果员工每天都在谈论:今天上班能挣多少钱„„等等,那么产品成本是降不下来的,品质也无法提高。如果能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存

共荣的境界,产品质量才上去,成本费用就会下来。

第三篇:工厂管理

中国文化是一种清淡文化,包容文化,你也不得罪我,我也不得罪你,自己人,大家别太较真,而对外人,就群而攻之,继而灭之,容不下外人。我们经常看电视就知道,国民党党员一看到共产党人或八路军,立马掏出手枪,射击,不能共存。

传统文化中不能包容外人,不能包容冲突影响到我们现在的工厂,所以工厂中常有帮派,有的是同一地方的,有的是同一个部门的,只要本帮的人有人找麻烦,马上一起来对付他,修理外人。

中国文化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文化也影响到工厂,如果老板过问了一些事,职业经理人会感到老板是否不信任我啊,怀疑我啊,工作的热情会受到大大影响,抱怨老板。

现在不少工厂,没有什么争吵,没有稽查,考核,做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没有多大压力,目标也模糊,响应了中央的和谐精神,但是老板还是没钱赚,现在只是坚持,明年坚持不下去就关门。为什么这么和谐的一个工厂还是没有钱赚呢?原因有三个:产品单价没有提升,人民币早就升值,二原材料单价上升,三劳动力成本上升。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二种选择,一是产品创新,以苹果公司为榜样。二是管理升级,提高工作效能,优化人员。现在中国工厂大部分是加工为主,要转型升级,很困难,只有第二种选择,管理升级,如何升?优化流程,优化人员,提高执行力,全员较真。如果真要这样来较真,肯定会有冲突,但是不冲突不行啊,不较真只有死,较真起来还有希望。

所以表面和谐不一定是好事,里面掩盖了太多的问题。我见过一个化工厂,效益大不如前,以前吃得的化工特殊行业的红利,现在,老板感到压力大,请了个管理代表,负责工厂管理系统的优化,这个管理代表做事还是认真,建流程,培训流程,流程看板化,建规章制度,监督流程与制度,但是化工厂这帮人做事随便习惯了,要的表单就是不填,太麻烦,以前这么多年都过去,老板还不是赚大钱了吗?搞这些有什么用。工厂经常为了流程执行的事,吵的不可开交,后来有一次,生产主管威胁不做了,老板考虑到出货,只有让步,流程暂不执行,表单暂不填写。二个月后,管理代表走了。这就是一场制度变革,最后悲剧结束,生产主管与管理代表朋友都没得做,成了仇敌,老死不相往来。这个工厂还是一样的开,只不过没有以前赚钱。员工出工不出力,团队效能低,自以为是的人太多。

适当的冲突和博弈是有利于国家和工厂发展的,看看老外,多党制,腐败相对来说好多了,因为做事有人用眼睛来盯住你,乱来的人就少,腐败不会象中国这么普遍。中国工厂都有一大把标准,制度,大部分工厂制度的50%没有落实,因为没有人去较真,大家怕冲突,求个和谐。最终结果是,出不了货,材料呆滞,不良高,退货多,人工效能低,老板赚不到钱。

表面和谐是一量种腐朽,无活力文化,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一起死。因为工厂里面的问题太多,暂时掩盖,慢慢化浓,最后癌变。

第四篇:工厂管理浅谈

工厂管理浅谈(工作思维整理之一)

杨庆军/2007-2-14

一.理解工厂的本质

设立工厂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且是尽可能地赚取最大化的合理利润。赚钱的唯一途径就是客户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使工厂能够赚取到把原材料加工成完成品之间的差价,因此客户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先决要素(没有客户就没有工厂没钱赚)。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0八项管理原则之一。公司的每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把满足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客户至上,顾客满意的观念应加强培训,深植在每个员工的心中。客户对工厂的不满不能及时消除,最终造成客户的流失,对公司来说是最为致命的。

二.理解客户(关注客户就是要理解客户)

1.客户的需求

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客户有众多的选择余地,我们如何挤掉竞争对手,使新客户选用我们的产品,我们如何保持老客户的忠诚度,不被竞争对手挖走。

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有以下几个决定因素:

1.1.我们推出的品种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

1.2.我们产品的功能设计是否跟上或超越现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1.3.我们产品的外观设计是否新颖别致,迎合最终用户的胃口?

1.4.我们新产品推出频率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1.5.产品的品质是否可靠,稳定?

1.6.产品能否如期交货?

1.7.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适度,成本能否有效控制?

1.8.售后服务是否良好?

1.9.是否有“和客户打造战略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行动,”协助客户提高占领市场的能力。

2.客户反馈的信息

客户对我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意,有以下几种信息反馈:

2.1.客户的建议

2.2.客户的投诉

2.3.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

3.客户信息的处理

客户信息是公司最重要的决策和行动依据,因此,任何信息都不可搁置高阁,不做处理,必须按照信息传递途径流动,由市场开拓部门集中后统一登录在案,分发给指定部门负责处理,指定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研讨对策,并督察对策实施的有效性,报工厂负责人批准结案后,书面资料抄送市场部门,由市场部门回复客户。

由此,公司和客户能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从而保证到原有的客户永不流失,而且新客户会慕名而来。

三.理解工厂的职责

公司希望通过销售产品赚到客户的钱并且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只有两种途径达到此目的,即开源和节流:

1.开源:

公司销售部门的职责就是通过品牌建设,不断扩大销售网络,寻找新的客户,增加市场对我们产品的需求量,通过销售数量的增加达到利润的增加。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工厂制造出的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以上需求。因此,工厂在开源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工厂和销售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在管理成本,软硬件设备与设施方面的投入是必需的。

2.节流:

即降低产品成本。既要保持品质的稳定,又要降低产品的成本,这就是工厂的主要职责。这也就是我们过去提出“用最少的成本做出最好的产品”的工厂管理宗旨的意义所在。

工厂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必须时刻牢记“以品质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而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才能做到,也就是“向管理要效益”。

现代工厂管理的最常用的模式就是“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即列出工厂运作中最关键的控制要素,设立控制目标,划分责任归属,并在月底通过数据分析考核达标情况,从而评价整个工厂以及各部门的表现。

工厂管理的两大目标:品质管理 和 成本管理

四.品质管理

品质管理存在于工作的每一时间,每一地点;品质管理分为产品品质管理和工作品质管理.1.产品品质管理

影响产品品质有“人,机,料,法,环,测”六大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我们要关注的最重要的基础要素。

1.1.对“人”管理宗旨是:唯才是用、长久服务(见《工厂用人及建设》一章)

控制点为:(“人”为所有的雇员,非单指作业员)

1.1.1.企业文化建立并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其一切活动之中

1.1.2.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形式得到“人”的认同

1.1.3.薪酬制度合理化并让对应岗位人员清晰明了的了解

1.1.4.厂纪厂规的合理化

1.1.5.奖惩和激励措施的合理化建立并和考核、薪酬、6S、品质、改善等管理制度、活动有效结合1.1.6.“人”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1.1.7.“人”的工作是否有明确的工作指引?

1.1.8.“人”在工作时是否有其他人在监管和评估其工作表现?

1.1.9.“人”过去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受培训状况?

1.1.10.“人”加入工厂后工厂给予的培训计划,如: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是否全面且合格?

1.2.对“机”的控制点为:(“机”既可是机器,设备,也包括作业工具和治具,夹具)

1.2.1.“机”的供应商是否为合格并得到批准的供应商?

1.2.2.“机”采购回厂后有无验收?

1.2.3.有无建立编号登记和管理履历表?

1.2.4.有无日常点检,保养和调较制度和记录表单并安排他人稽查执行状况?

1.2.5.对“机”的操作有无制订《作业指导书》或工作指引?

1.2.6.操作“机”的人员有无特别指定,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1.2.7.对“机”造成的品质问题有无表单记录和采取行动?

1.3.对“料”的控制点为:(“料”既指列入BOM的主料,也指各种生产辅料)

1.3.1.“料”的供应商的挑选是否是经过几家比较得出的最佳选择?

1.3.2.新的料件有无经过工程的试装检验?

1.3.3.新的料件有无通过品质部门的寿命,高低温,破坏性实验?

1.3.4.安规部品有无制定控制程序?

1.3.5.新供应商得到认可前,有无我厂的工程和品保人员去现场稽核其品控能力?

1.3.6.首批料件IQC有无加严检验,品保,PE和生产有无专人追踪试做状况,集体讨论后得出结论?

1.3.7.是否所有的料件供应商都是经过以上程序考核的合格供应商,并有《合格供应商登记表》来控制?

1.3.8.IQC的日常抽检有无周报,月报提交采购,推动供应商改善或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1.3.9.料件特采有无控制程序,各部参与召开MRB会议,特采料件有无特别的监控手段防止隐性不良流到

用户手中?

1.3.10.料件在入库,储存,搬运,制造过程中有无制订管理程序加以防护?

1.3.11.料件异常引发的品质问题能否及时发现, 并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1.4.“法”的控制点为:

1.4.1.是否所有的作业方法都有工程发出的《作业指导书》?

1.4.2.作业员有无掌握《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并考核合格?

1.4.3.有无他人对作业员的操作是否合乎规范进行稽核?

1.4.4.工程有无不断优化作业方法并加以文件化?

1.4.5.新的作业方法有无对作业员进行再次培训?

1.5.“环”的控制点为:

1.5.1.工作环境的静电防护有无控制程序并切实执行?

1.5.2.工作现场的尘埃,碎片等污染物有无控制程序并切实执行?

1.5.3.工作现场的温度,湿度, 噪音有无控制程序并切实执行?

1.5.4.有无应急措施防止突然断水, 断电, 断气带来的对品质的危害?

1.5.5.对有毒, 有害物品有无管控?

1.5.6.消防和作业安全有无监管?

1.6.“测”的控制点为:

1.6.1.有无治工具管理程序并切实执行?

1.6.2.有无治工具点检和保养作业指导并切实执行?

2.工作品质管理

工作品质指每个雇员都能完美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其控制点为:

2.1.工厂的管理架构是否齐全,部门设置是否合理?

2.2.部门的责任有无明确划分?

2.3.部门的内部架构是否齐全?

2.4.部门内的各层工作人员的职责是否清晰?

2.5.部门的运作程序有无明确规定?

2.6.各部门的交叉有无程序规定如何衔接?

2.7.各部门的管理指标是否明确,并且每月在管理层进行研讨?

2.8.持续改善和PDCA的循环有无坚持,工作失误是否在不断减少?

工作品质管理遵循的原则是:

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作业有标准,管理有目标,不良有矫正,体系有监督。

也就是我们过去提出的:“管理制度化,运作程序化,作业标准化”

五.成本管理

品质管理重在预防,重在规范,所以前期投入较大,成本会相应地提高。但品质是工厂求得生存的唯一保障,所以为达成品质的稳定,一些投入是必须的。成本的控制应从成本的整体去进行分析,找出控制要点,纳入目标管理。

产品的成本管理可细分为

1.物料成本管理

降低物料的采购, 储存, 消耗成本,物料成本占全部成本的60%以上, 是工厂控制的重点,.1.1.降低采购成本控制点为:

1.1.1 在品质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要求现有供应商降价, 通常公司对采购部的要求是年降价目标5%, 并加以考核

1.1.2始终寻找质优价廉的新供应商, 经过工程, 品管的稽核及小批量试验后, 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册>, 并每月分配给一定的采购额, 一者分散风险, 二者对原供应商施加压力.1.1.3 始终寻找更靠近工厂的供应商, 以缩短采购周期.1.1.4 在制订采购合同时,要特别注意:

a.尽量用月结方式结算订单合同;

b.对来料检验不合格及补换料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c.对到料不按时, 来料批退, 补换料不及时的供应商应有明确的经济处罚.1.1.5 对采购部的考核目标为:

a.采购订单按时完成率

b.来料不合格率

c.补换料按时率

1.2.降低物料储存成本的原则是JIT, 即及时原则, 其控制点为:

1.2.1.对全厂的每月库存总量由财务部进行核算及评估

1.2.2.对货仓执行安全库存和最高库存管制

1.2.3.对货仓执行每月呆滞料和报废料占库存比例的控制

1.2.4.对PMC执行订单完成周期控制及库存周转率控制

1.2.5.对生产部执行降低存拉数WIP的控制和待修理数量的控制

1.3.降低损耗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进料品质和加强制程管控, 其控制点为:

1.3.1.对每种物料的损耗应有最高限额的管控

1.3.2.对每一工单的损耗应在工单完成后的规定时间内核算

1.3.3.每月对主料损耗进行评估

1.3.4.对生产辅料的消耗量应有明确的工程预算, 并在每月总结中评估生产课的节约状况

2.制造成本管理

制造成本管理, 即工时损耗管理, 其控制点为:

2.1.1.工程测量并制订标准工时, 供财务作为核算基准

2.1.2.工程编制作业流程时, 拉平衡率最少要达到85%以上, 并不断予以提升

2.1.3.生产应控制直接劳动力和间接劳动力的比例, 减少搬运, 物料处理, 助拉, 统计文员, 修理等人力浪

费.2.1.4.加强人员培训和制程监管, 防止人为失误, 提高生产直通率, 降低维修工时

2.1.5.控制加班比例和审批

2.1.6.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

2.1.7.提高PMC的计划和物控能力, 注重各工段的衔接, 减少待料时间

3.品质成本管理

品质成本虽然在财务报表上没有单列出来, 实际上在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管理者往往重视物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忽略品质成本, 结果对前两者的节省带来品质成本的大幅提升, 不但冲销了节约的本意,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得不偿失.品质成本管理的控制点为:

3.1.控制来料不合格比例和特采比例, 减少挑选和加工的工时损耗.3.2.提高产品的一次性合格率,减少维修成本。

3.3.压缩QA批退率,减少生产部的返工成本。

3.4.降低QA抽检不合格率。QA抽检不合格率是工厂最重要的控制指标,基本上等于客户的返修率.3.5.从事品检人员比例的控制

4.管理成本管理

管理成本包括人力管理成本, 指对车间人员外的其它管理和辅助人员比例进行管理;行政办公成本指辅助生产和管理的日常耗用控制.其控制点为:

4.1.对各部门的管理架构进行审批和精简

4.2.对岗位的设置需进行科学的评估, 实行定员, 定岗, 定责的三定原则

4.3.公司对办公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比例应有控制.4.4.办公用的日常耗材应进行每月统计和评估

4.5.水, 电, 汽的节省应管理

4.6.会议应管理, 以达高效率, 同时避免在加班时间开会.4.7.统筹工厂各管理活动小组的运行,尽可能的形成有机整体:如工厂的6S活动可同时运行提案改善、品质

稽查、培训规划等小组活动,以提高团队运作品质和效率,减少管理资源的浪费。

六、总而言之:工厂运作管理有“六部曲” 运作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目标贯彻执行的具体体现。运作管理,要坚持“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中心——以全面落实企业目标为中心。要建立明确的目标管理执行制度,以目标为纲,制定季度目标、月度目标、周目标、日目标,保证企业目标的全面实现。

两个基本点——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运作管理靠人来做,人要靠制度来管,违规必罚;工作要靠程序保证,钉是钉,铆是铆,违背程序就要严办。

三大运作规则——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运作管理要有标准,实现标准靠制度保证,贯彻制度要严格规范。

四大运作原则——目标管理的原则,全员参与的原则,过程监控的原则,持续改进的原则。即按既定的目标,全员参与实施,加强过程监控,坚持持续改进。

五步控制方法——写所需,科学制定计划;做所写,认真实施计划;记所做,记录完成情况。查所记,查工作到位率;改所查,持续改进提高。

六“必”执行法——凡事必规定、规定必执行、执行必记录、记录必考核、考核必有效、有效必鉴证,从而保证生产运作过程管理准确、到位,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多年来本人在工厂管理方面运用了以上管理思路,实践证明,在工厂运作管理的过程控制中,还是管用的、见效的。

品质管理和成本管理既矛盾, 又交融, 在两者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即实行”中庸”之道, 靠的是管理员管理技巧的日益磨练和经验的积累.当两者严重冲突, 非得放弃一方时, 请记住工厂的本质, 一切以品质为

先.短期的成本增加在将来还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弥补回来, 但品质不良损害的绝不仅仅是几台机的问题, 他带来的是客户对我们信誉的丧失, 客户会离我们而去, 这将危害工厂的生存的基石.所以, 在现阶段, 工厂面临千头万绪的困难时, 首先把握住最后一道关卡: 把不良品和有不良隐患的产品控制在厂内, 不要让不良流到客户手上.这是工厂管理成功与否的最低标准。

第五篇:《监察法》专题辅导讲稿

本文系邮箱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辅导讲座

授课人:XXX

(2018年5月X日)

3月20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八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这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庄严面世,开启了国家反腐败立法大踏步向前的新征程,必将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激荡起巨大回响。

作为配套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一项立法,监察法被认为是一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基础性作用的法律。一直以来,我国坚持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相统一的监督制度。但是,目前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只实施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监察,并不能完全作为党内监督的法理依据。随着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国家机构在原来人大下的“一府两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基础上,增加“一委”(监察委员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要实现国家监察的全覆盖,势必要出台一部专门性的调整法。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制定监察法,一方面可以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巩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也会推动反腐工作向制度反腐深入,将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

一、制定国家监察法的重大意义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制定国家监察法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是确保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实现反腐败工作制度化的关键举措,在反腐败工作领域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制,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监察法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国家监察法,其根本目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监察体系,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强化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制定国家监察法,就是要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监察的全覆盖,使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监察法旗帜鲜明地宣示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国家监察工作的根本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二)制定监察法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国家监察法,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通过国家法律固定下来,完善和创新国家监察制度。首先,监察职能系统整合有利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家监察法实现了对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职能的有机整合,明确了国家监察体制的架构,扩大了监察对象范围,实现监察全覆盖,明确了监察职责和监督方式,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从根本上加强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次,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依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必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以制度化的约束构建稳固的体制。通过制定国家监察法,明确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把目前正在实际运用的调查手段纳入法律,赋予必要的调查权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法治难题。第三,国家监察法本身制定程序严格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国家监察法立法过程坚持了党的领导,确保了监察法的正确政治方向;同时,制定监察法草案坚持问题导向,经过深入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在取得了各方面广泛认同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充分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的原则和精神。

(三)制定监察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历史上,我国的监察制度与西方监察制度有较大的不同。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御史的职位,在秦代有御史大夫,地方设有监郡御史,监察郡内就形成了正式的监察制度,在汉朝有御史府,隋唐宋元时期有御史台,明清时期有督察院,在中国古代,监察权是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架构中,权力体系单一,监察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活动法律化程度高,有较大权限,以保证监察机关工作的有效性。西方国家的监察体系受制于三权分立,成为部门间推诿扯皮的工具,在一些西方国家,在议会或国会中设有监察委员会,作为监察部门的补充,这些议会或国会中的监察委员会是在议会或国会的监督权限框架之内的,不具有独立的监察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家监察立法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六次、七次全会上均对此提出明确要求。此次制定国家监察法以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借鉴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优点并吸取西方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制度文化精神,是对中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一种借鉴,也是对当今人类社会权力制约形式的一个创新探索。

(四)制定监察法是全面监督的重大创新。

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完善我国监督体系,既要加强党内监督,又要加强国家监察。在我国,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公权力,为人民用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我国80%的公务员和超过95%的领导干部是共产党员,这就决定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也决定了实行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相统一的必然性。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并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和监察权,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从而在我们党和国家形成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统一的权力监督格局,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惩治腐败的有效机制,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监察道路。

二、《监察法》的主要关键点

监察法的立法依据是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等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监察法》的全文大家应该都看到了,网上也已经进行了公开发布,这里我就不全文去解释和阐述了,重点围绕七个关键点与大家进行一次共同学习。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写入《监察法》总则。总则第二条即明确了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制定监察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制定监察法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航人,从理论和实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根本性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一切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羞羞答答、语焉不详,决不能遮遮掩掩、搞自我麻痹。这次宪法修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在总纲第一条中旗帜鲜明地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反腐败工作,监督调查处置的对象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在我们国家,党管干部是一条重要政治原则。党不仅管干部的培养提拔使用,还要对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对违纪违法的作出处理。监察委员会作为专门的反腐败工作机构,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对违纪的进行查处,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进行调查,这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监察法无论是立法过程还是法律实施,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和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六次、七次全会上均对监察立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国家监察相关立法问题,确定了制定监察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明确了国家监察立法工作的方向和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制定监察法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这真不是一句空话。制定监察法,就是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体现在监察法的立法全过程,反过来,监察法的实施也必然体现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监察法明确“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从而与党章关于“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相呼应,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构建起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监察道路。

(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现行宪法作出21条修改,其中11条同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明确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宪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在本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先通过宪法修正案,然后再审议监察法草案,及时将宪法修改所确立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具体化,是我们党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生动实践和鲜明写照。“确立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监察法提供了法治保障。”监察法在立法过程中坚持与宪法修改保持一致,相关内容及表述均与本次宪法修改关于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相衔接、相统一。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根据宪法制定监察法,使监察法于宪有据、于宪有源。监察法立法的另一大亮点是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民主立法。监察法从最初的酝酿到诞生,吸收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成熟。据介绍,2017年11月,监察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到了来自于3771人的13268条意见。对比此前的征求意见稿,诸多细节之处的修改充分反映出监察法在立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建议。比如,删除征求意见稿中“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听取和审议本级监察机关的专项工作报告”的“可以”二字。早在2016年10月,就组建国家监察立法工作专班,充分吸收改革试点地区实践经验,听取专家学者建议,经反复完善,形成监察法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草案内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对草案进行完善;根据宪法修正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可以说立法的整个过程严谨科学,可谓步步衔接、环环紧扣,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三)监察全覆盖。

从行政监察法到监察法,监督对象扩至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监察法立法工作由中央纪委牵头抓总,在最初研究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的时候即着手考虑将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得到有效加强,监督对象覆盖了所有党组织和党员。但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

在过去,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监察对象范围比较窄,像非党员的村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等相当一部分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处于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不到的空白地带。监察法将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统一纳入监察范围: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监察法使监察对象由“狭义政府”转变为“广义政府”,补齐了行政监察范围过窄的“空白”,实现了监察全覆盖,体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四)立法与改革相衔接。

监察法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特别是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制定本法。”监察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开篇即道出了监察法和监察体制改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制定监察法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

2016年11月,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山西、浙江三地先行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监察体制改革在实践中迈出了坚实步伐,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认真总结三省市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有序推开。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杨晓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3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分别经表决,任命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此前,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成立,并就监委的职责定位、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权限手段、监督保障等方面作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比如,此次监察法规定的12项调查措施,每一项都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在前期实践中,试点地区按照能试尽试原则,在调查职务违法职务犯罪过程中充分运用12项调查措施,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最终被提炼总结成法律规定,体现在监察法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使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推动,改革的深化也要求法治保障。扎实开展的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制定监察法提供了实践支撑,反过来,监察法也必将指引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监察体系。

(五)既是程序法也是组织法。

监察法规定了监察委员会的组织、职权,也规定了监察工作的具体程序。监察法在第二章“监察机关及其职责”中规定了监察机关的组织方式等,如“国家监察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全国监察工作”“国家监察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等。

监察法是监察工作的组织法,专门规定了监察机关的性质、监察机关的定位、怎样选举产生主任、与其他司法立法执法机关的关系、对谁负责受谁监督等,这些内容都属于组织法的范畴。同时,监察法通过一系列条文明确了监察机关的监察权限、监察程序等,比如“监察机关应当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工作,建立问题线索处置、调查、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调查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应当集体研究后按程序请示报告”,规定了监察工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开展工作等。这些内容又都属于程序法的范畴。

监察法的一大特点就是既是组织法又是程序法,一部法律同时规定了监察机关的组织和程序,这在以往的法律中少有先例。比如,以法院、检察院为例,法院、检察院有它自己的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同时法院和检察院的审判程序、调查规则,则统一由《刑事诉讼法》规定。

(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

监察法赋予监察委员会必要的权限和调查措施,保证监察工作顺利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并指出监察机关可以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12项措施开展调查。这其中,每一项调查措施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限制条件,对证据的合法性作了明确要求,促进了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

留置是12项调查措施中最受瞩目的措施,监察法规定了启动留置措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即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已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涉及案情重大、复杂的;可能逃跑、自杀的;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监察法还严格规定了留置措施审批程序,明确了留置场所、时限等相关要求。例如,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省级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报国家监察委员会备案等等。对被调查人采取留置措施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但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等有碍调查情形的除外。有碍调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立即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同时,应当保障被留置人员的饮食、休息和安全,提供医疗服务。

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并规定严格的程序,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反腐败领域的集中体现,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法治难题,彰显了我们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自信

(七)谁来监督监委。

既有全面的外部监督,也有严格的内部监督。“纪委和监委合署办公以后是否会成为超级大的权力机构,如何加强对监委的监督和制约?”监察法立法伊始,“谁来监督监委”就是绕不开的话题。监察法充分回答了这一问题。

监察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领导本身就包含着监督。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合署办公体制下,对监委第一位的监督是党委监督,各级党委对监委的监督也是最有效的监督。

监察法还设置专章,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作出详细规定。监察法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应当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监察委员会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监察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除了接受人大监督,监察法更突出刀刃向内的自我监督。监察法第十五条将监察委员会的公务员纳入监察范围,并在第五十五条规定设立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等方式,加强对监察人员执行职务和遵守法律情况的监督。监察法规定对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要及时报告和登记备案,明确了监察人员的回避、脱密期管理、辞职退休后从业限制等制度。同时规定了对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的申诉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既相互配合也相互制约。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公开监察工作信息,接受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将监察机关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监察机关始终在严格的监督制约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三、迅速掀起《监察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制定出台国家监察法,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步骤,是创制中国特色监察制度的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监察法的制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组建,为反腐败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政治和法治保障,在国家法制建设史和纪检监察工作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这样的监督制度是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重大创制性制度安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是加强党的领导、符合国情党情的监督制度,是基于深厚传统、符合历史逻辑的监督制度,是适合中华文化、符合实践要求的监督制度,是政治属性鲜明、符合我国监察权性质的制度。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以上率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必须深刻把握其本质,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监察法与抓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带头维护监察法权威,带头学习,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第一时间钻研弄懂,做学法懂法用法的表率。在学习中要突出重点、把握要义,认真领会、深刻理解监察法的立法目的、指导思想和监察原则,增强贯彻落实监察法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迅速开展大学习活动。

宪法修正案、监察法的颁布实施,对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认真学习宪法、监察法,认真研究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加固“底板”、补齐“短板”,在系统深入、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做到既要“愿干、想干”,还要“会干、能干”,做到熟知精通、熟练运用,切实在依纪依法履职上有一个大进步大提升,认真落实监察法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各项要求,打通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

(三)所有公职人员要深刻体悟“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坚定决心。

监察法把党中央关于对公权力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具体化,将六大类公职人员纳入监察范围,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要坚持面向公职人员与面向社会公民普法并重,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所有公职人员通过学习,要深刻理解相关条文的内涵精髓,强化法治意识,始终严格按照纪律和法律规定作决策、办事情,坚决做到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县上下要认真宣传好、实施好监察法,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学思践悟中增强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真正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下载工厂管理辅导法(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厂管理辅导法(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厂管理心得

    工厂管理心得 经营企业并非作慈善事业,企业不赚钱是一种罪恶,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创造利润。而为达成此目标,必须有高效率的团队,高品质的产品,低成本的进料。团队成员需要有二种精......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目录前言·· 3 第一章 总 则·· 3 第二章 员工守则·· 3 第三章 员工薪酬制度·· 6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6 第五章 人事制度·· 7......

    浅谈工厂计件管理

    工厂计件工资利与弊 不同的企业采用的计薪方式尽不相同,有计时也有计件(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的计时的方式),浅谈计件工资方式的利弊。 采用计件工资制度的好处: 一,可以提高员......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

    总则 一、为维护本厂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厂管理规章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苏州润澳家具厂全体员工,全员......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

    办公室管理规章 为了严肃办公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指定以下规章: 1、全力以赴做好自己工作,不得分散精力或分散别人的精力。 2、办公期间不得看书、看报、吃水果、食物。 3、办公......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范本工厂管理规章制度范本(一)工厂为维护公共安全及避免人员物品之损害特订本制度。(二)本制度所称安全管理,包括空袭、火灾、窃盗、风灾、地震、水灾及身......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 1. 为全面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健全工作体制, 特制订本规则如下:1. 员工应自觉遵守本厂的一切规章本厂的一切规章制度, 服从各级主管人员的合理支配, 而各......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 1. 为全面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健全工作体制, 现以劳动签约及有订立本规则, 凡本厂所属员工都应该自觉遵守本规则。 2. 因业务需要而延聘的特约人员, 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