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文件
【发布单位】82003
【发布文号】桂办[1984]61号 【发布日期】1984-07-12 【生效日期】1984-07-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文件
(桂办〔1984〕61号)
印发区党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
关于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长和改善知识分子
生活条件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各地、市、县委,柳铁党委,区直各单位党组(党委):
区党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关于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长和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几点意见》,已经区党委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此意见在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区党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
关于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长和改善
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几点意见
区党委:
在进行再次检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中,许多知识分子反映了因长期受冤假错案迫害致使工资偏低,有些专业技术人员未能发挥业务专长,夫妻长期分居未得解决,住房条件未得改善等问题。我们认为,适当解决这些问题,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方面,它将有利于扭转人才外流,调动知识分子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为此,根据中央关心照顾知识分子的精神,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适当解决部分知识分子工资偏低的问题
(一)(一)适当提高“文革”前参加工作的受冤假错案迫害的部分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建国以来参加工作的高等院校本科、专科(含大学本科结业和肄业三年以上者)和中专毕业生,在过去因冤假错案被错戴了地、富、反、坏、右、特、历反等帽子(含内定敌我性质、写明控制使用者)而受判刑劳改劳教、开除公职或者作人民内部矛盾被降级处分,三中全会后又已平反改正的,符合以下条件者,可以补调一级工资:
在一九六○年底以前毕业并参加工作,现工资相当行政十八级及其以下的毕业研究生和普通高等院校八年制毕业生;现工资相当行政十九级及其以下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现工资相当行政二十级及其以下的大学专科毕业生(含大学本科结业和肄业三年以上者);现工资相当行政二十一级及其以下的中专毕业生。
一九六六年底以前毕业并参加工作,现工资相当行政十九级及其以下的毕业研究生和普通高等院校八年制毕业生;现工资相当行政二十级及其以下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现工资相当行政二十一级及其以下的大学专科毕业生(含大学本科结业和肄业三年以上者)。
凡因冤假错案受降级降薪处分的知识分子,如平反以前已摘了帽,在其摘帽定级后至平反改正前这段时间所提的工资级别如 仍 低于或相当于被处分前原工资级别的,可以将这段时间所提的级与平反改正时所恢复的原工资级别相累加计算。例如,原工资为行政十八级,处分时降到二十一级,摘帽定级后至平反改正前这一期间提二级到十九级,现工资应是平反恢复的原十八级加上所提二级,为十六级。
少数在建国初期和五十年代参加工作,初始定级工资在行政十九级以上,平反改正时只恢复原来的工资级别,一九八○年底以前又未调过级的,这次也可以补升一级。
(二)(二)一些虽未受到冤假错案迫害,但他们是在建国初期和五十年代参加工作,从工资定级以后至一九八○年底以前从未升过一级,如不是本人犯错误所致的,这次也可以升一级。
(三)(三)“文革”前,由于本单位疏忽或对有关政策不甚理解、执行不够准确以及其他非个人原因,对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在转正定级时(包括重新参加工作时的定级)错定或低定了工资级别的,现在工资水平虽然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当时应该定的级别标准,但仍确属偏低的,应予适当解决。即在一九六○年底以前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专科、中专毕业生,现工资分别相当行政十九、二十、二十一级及其以下的;在一九六六年底以前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专科、中专毕业,现工资分别相当行政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级及其以下的,一般可以补调一级。
(四)(四)原在国外和港澳台大学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的知识分子,在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调资中,如因工龄的限制,不能按较多增加工资的杠杠调二级的,这次也可以按学历和一九六○年、一九六六年底以前毕业的杠杠补调一级。但如现工资已超过上述相应级线的,不予补调。
对同时符合上述四种情况中两种情况以上者,应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其中一种情况办理。
三中全会后已办理退休的知识分子,如属于上述四种情况之一者,也可同样办理。
属于上述情况的知识分子,如犯有严重错误现正在受党纪政三大处分以上者,不得补调:受一般处分的,待受处分期满一年后给予补调。如现正在被立案审查未做结论处理的,暂缓办理,结案时根据其错误轻重和处分情况,再作同样处理。
对符合这次补调工资的知识分子,由所在单位填写情况,报地、市劳动人事部门和区直主管部委厅局审批。对情况比较特殊的人,报区党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审批。这次补调的工资,按现行财政体制,列入本级财政开支,从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起发给。属受一般处分被缓调的,待处分期满后,从补调之月起发给。
二、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合理流动
(一)(一)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非重点建设项目向重点建设项目、从城市向农村、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边远山区、从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集体所有制单位流动。凡按上述合理流向要求调动工作,接收单位又急需的,原单位应给予调出。
(二)(二)对要求专业对口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要根据其专长积极给予调整,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调整不了的,要及时上报,在全区范围调整。
(三)(三)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企事业单位如目前生产任务不足,应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进行技术咨询或培养人才,并允许外单位聘请、借用;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给外单位承担技术咨询等工作,并允许他们获取合理的报酬。
(四)(四)凡属人才合理流动,有关单位应予支持,如无理留难不放,上级人事部门可以直接调动。属于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积压浪费的专业技术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经过批准,可以停薪留职、保留原地户籍,到新单位工作,工资级别和工龄不受影响。
三、继续做好择优录用和聘用社会闲散专业技术人员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仍闲散在社会上的大、中专毕业生(含国家承认的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毕业生),各地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有的可以择优录用,有的可以聘用。对符合干部条件的,劳动人事部门要在今年内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专业特长,择优录用一批。在录用时,对一些缺门专业和急需专业,可以适当放宽录用年龄。择优录用以后,原则上就地安排,有的可以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保留国家干部待遇。适合聘用的,工资待遇由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商定,聘用人员不属国家干部。
四、放宽知识分子农村家属的农转非条件
我区是边疆地区,根据一九八○年公安部、粮食部、国家人事局关于解决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的规定精神,对农村家属农转非的对象和条件还要再适当放宽到:
(一)(一)对未获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级职称但具有大专毕业学历(或相当助理工程师职称)、工龄二十年(四十八个山区县按桂政发〔1984〕53号文件执行)和具有中专毕业学历、工龄二十五年(四十八个山区县工龄十五年)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二)具有大专毕业学历、工龄二十年(四十八个山区县工龄十年)和具有中专毕业学历、工龄二十五年(四十八个山区县工龄十五年)的县(科)级以上干部。
对具有大、中专毕业学历的其他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员),各地亦可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三)(三)具备了家属农转非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果身边无子女,而且子女已超龄的,可允许本人迁入一名十八周岁以下的孙子(女)或其亲戚子(女),未婚的独生子(女)不限年龄。
五、要优先安排知识分子的住房
大、中专院校,科研、卫生、文化等单位,凡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名义申请兴建的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分配给其他干部住宿。各单位在分配住房时,都要优先给知识分子安排。
以上意见如可行,请批转各地、市、县和区直各部委厅局执行。
区党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桂政办发〔2009〕118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区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要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和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重大决策时,首先要考虑对扩大就业特别是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把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
二、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
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到规定范围内县以下乡(镇)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考虑,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并逐年增加参加人数。适时启动我区“基层急需紧缺专业岗位服务计划”。2009年,全区农村中小学,县、乡农、林、水牧等单位和站、所,城镇街道、社区要在正常增人计划内安排一定名额专门用于招聘广西籍的高校毕业生。对选拔招募到城乡基层工作的广西籍高校毕业生,由财政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其在县、乡(镇)和城镇社区工作期间,可根据当地情况,将户口、档案存放在工作所在地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由工作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其免费提供户口、档案托管服务。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原服务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如在编制限额内出现岗位空缺,需要补充工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聘用;其他县级以下事业单位需要补充工作人员,可简化程序,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录用。通过“基层急需紧缺专业岗位服务计划”等项目和计划的实施,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区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为基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落户、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本人提出落户申请且在当地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相对固定住所的,应允许其在当地落户。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单笔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及相应的贴息扶持。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符合贷款条件
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100人以上的企业达到15%)以上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财政部门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凡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必须依法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四、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要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的10-15%要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安排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各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区的各类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的20%要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按国家、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执行。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五、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单笔不超过5万元的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两人以上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项目,适当扩大贷款规模,具体贷款额度由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金融机构与高校毕业生商定,最高单笔贷款不超过100万元。
对高校毕业生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除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相
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办企业或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档案和户口可托管在工作所在地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收2年的档案管理费;属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其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时可计算为工作年限,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录用或聘用后,其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计算为工龄。对高校毕业生设办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不设注册资本限制;设办有限公司的,可分期认缴,在税收方面享受国家现行的相关优惠政策。从事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属就业困难人员的,可享受相应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聚集效应,积极开辟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免费或低价租赁方式为创业高校毕业生优先提供创业场地。自治区各普通高等学校也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创建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
六、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加强政府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经费要列入自治区各级财政预算。落实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人员、场地和经费。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双向选择活动,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要按规定为其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 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和各类就业服务,任何部门或单位不得违规向高校毕业生收取任何费用。
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自2009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区建立2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1.5万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3—6个月的见习活动,并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
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自治区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教育部门及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
八、建立健全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将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纳入就业援助体系。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政府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困难家庭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进行逐户逐人登记,对其实施重点帮扶,力争使毕业当年年底前所有返回生源地未就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免收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要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九、加强组织领导,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重点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以人才人事服务和管理为主体,劳动保障、教育、户籍管理和工商财税等相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一门式”便捷服务。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具体组织制定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经委、公安、教育、财政、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及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开展。自治区就业工作厅际联席会议于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每年年底对各部门落实各项政策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鼓励和支持高
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创业成功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提高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立足现有条件尽快实现就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文件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文件
川委办〔1995〕15号
★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文明单位建设
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地、州、县委、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级各部门:
《四川省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川委办〔1987〕19号文件同时作废。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995年3月6日 四川省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形式和正确途径。为了推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加强对全省文明单位 建设的管理,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总则
(一)文明单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由地方党委、政府授予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二)文明单位分为省级、市(地、州)级、县(市、区)级,分别由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命名。
(三)我省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街道、居民区、农村村镇,均属创建文明单位范围,都应通过自建或各类共建活动,争创文明单位。
(四)创建文明单位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改善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创建文明单位,作为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创建活动,并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有效措施,保证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六)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在县以上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做好工作。新闻单位要加强宣传报道。
二、评选条件
(一)文明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组织领导好。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创建文明单位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干部工作落实,有关方面齐抓共管,领导班子以“四好”要求为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勤奋务实,廉洁自律,作风民主,群众信任;创建活动常年不断,措施有力,制度健全,任务落实,群众参与,实效明显。
2.思想建设好。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3.改革开发好。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认真执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开发、搞活,开拓进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成绩显著。
4.生产(工作)好。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突出,生产(工作)安全、文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济效益高,社会效果好,事业发展快。总的生产(工作)水平(效率)居当地(本系统)同类单位先进行列,生活明显改善和提高。
5.社会主义新风好。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树新风活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耸关系祥和;单位风气好,是非分明,纠正和抑制不正之风;治安秩序好,无重大刑事案件,其他案件和违纪现象逐步减少;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做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经常化,无计划外生育现象;清洁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净化、绿化、美化环境成效显著;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类共建和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6.文化活动好。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业务、身体素质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完成各项教育、培训任务成绩突出,经常开展群众性的读书、科技、演讲等开发智力活动和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
(二)文明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抓发展经济、奔小康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改革、开发、搞活方针,广开致富门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兴办社会主义福利事业,受益面日益扩大,优抚“五保”、扶贫工作落实;总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治穷致富水平居本县(市、区)同类村先进行列。
2.抓思想建设,安定团结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干部群众,认真宣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支部、村委会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领导班子团结好、党风正、荛实、廉洁奉公,群众信任;党政重视创建文明村活动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广泛开展培育“四有”公民、党员“三带”、评选“三户”等创建活动,效果明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民兵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3.抓科技文化,开发智力好。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常识的“三普及”教育和“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科普村”活动效果明显;认真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效显著;因地制宜兴建各种群众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宣传晚婚晚育效果好,计划生育达到国家要求。
4.抓综合治理,社会风气好。干部群众遵纪守法,遵守乡规民约好,无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的现象,基本刹住偷盗、赌博、乱砍滥伐、封建迷信等不法行为,清除吸毒、卖淫、拐卖女儿童乖社会丑恶现象,杜绝各类重大案件和人为的重大灾害事故,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5.抓服务质量,职业道德好。领导干部和办事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工作效率;村办企业、“窗口”服务行业制订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工作规范,纠正和抑制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服务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6.抓环境建设,生活条件好。全村环境建设有规划,改善村容面貌和居住条件成效明显,街道、院落、村户环境卫生经常化、制度化,道路平整,饮食卫生符合《食品卫生法》;因地制宜“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井、改灶、改厕所、改畜圈、改环境卫生)成效突出;防病治病措施落实,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三)按以上条件考核衡量不同等级的文明单位时应有所不同,对高一级的文明单位应当严一些。评选省级文明单位,应按以上两个条件考核验收。各市、地、州也可根据以上两个条件的要求,制定属于本地批准命名范围内的、更为符合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文明单位实际的评选条件。
三、命名办法(一)按各地制定的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开展自建或各类共建活动达到评选条件,以申报、推荐、考核、批准、命名等程序产生。
(二)省、市(地、州)、县(市、区)三级文明单位分别由同级党委、政府(行政公署)命名。省级文明单位,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推荐申报,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考核验收,省政府批准命名。
(三)文明单位实行升级制。即县(市、区)级文明单位升为市(地、州)级文明单位,市(地、州)级文明单位升为省级文明单位。凡已命名一年以上的市(地、州)级文明单位,在巩固提高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升级手续。
(四)已命名两年以上的省级文明单位,在全省同类单位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居领先地位,社会表率作用好的,经评选可命名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评选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条件和办法,由省精神 建设活动办公室另行制定。
(五)军(警)民共建、工农共建和其他各类共建文明单位的命名,原则上命名共建所在单位,对参与共建的另一方或多方成绩显著的,可给予适当表彰。对参与共建作出突出贡献确需命名的军(警)一方,由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与军(警)一方的上级领导机关协商一致后,再按上述规定程序办理。
(六)凡参与共建的一方或多方因故撤离共建活动后,原共建所在单位应改为自建;已是文明单位的,还应呈报命名机关备案。
四、管理办法
(一)文明单位实行分级管理与委托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同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负责,有隶属关系的领导部门协办。省级文明单位由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主管,有隶属关系的省级领导部门协办,日常管理工作以所在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为主。
(二)文明单位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档案建设,搞好经常性的自查自评和创建活动等,落实创建规划,不断巩固提高质量和提高创建水平。
(三)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主管部门和不隶属关系的领导主,都应加强对所属文明单位的工作指导。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考核制度,搞好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和宣传典型等,推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发展。
(四)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对各级文明单位均有直接进行调查指导、检查督促、表扬批评、建议命名机关给予奖励或处分的责任。
(五)对文明单位实行复查制度。凡已命名的各级文明单位,从命名的第二年起,都要在自查的基础上,由同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组织进行复查。县(市、区)级和市(地、州)级文明单位原则上每年复查一次;省级文明单位原则上第两年由各市、地、州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组织进行复查,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进行抽查。经过复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复查合格证书,继续保持文明单位称号;对放松创建工作,质量水平下降或出现其他问题的,应视其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文明单位称号;限期整改无效的,亦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收回奖牌。凡不符合条件的,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收回奖牌。
(六)被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经过两年以上的创建并达到条件的,可以重新申报原有级别的文明单位。
(七)文明单位因改变单位名称、变动隶属关系,由省内甲地迁往乙地的,应及时向命名机关报告,经核实并办理有关手续后,可继续保持文明单位称号。(八)因故被撤销、分解、合并的单位,其文明单位称号自然消失,应交回奖牌。凡原是文明单位,因机构调整分为两个单位,其文明单位称号可分别继承,但必须通过验收后予以确认,凡机构合并的单位,也可继承被合并单位的文明单位称号,但亦须通过复查验收后予以确认。
五、奖励与处罚
(一)对验收合格的单位,由命名机关授予同级文明单位称号,颁发命名证书和奖牌。
(二)对获得文明单位称号的,当年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参照下列标准一次性发给在册职工奖金:省级文明单位按人均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发给奖金;市(地、州)级文明单位按人均月工资三分之二的标准发给奖金;县(市、区)给文明单位按人均半个月工资的标准发给奖金。奖金由单位自筹资金解决。
(三)获得文明单位称号的当年,还应给予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资表彰,奖金来源同上。
(四)文明单位在巩固提高质量和提高创建水平方面成绩突出的,在复查合格当年,亦可比照本办法规定的奖励标准,一次性发给在册职工奖金。
(五)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收回奖牌:
1.领导班子不团结,或主要领导成员严重违法违纪受到处分的;
2.经营管理不善,经济亏损或服务水平明显下降,短期内无法改变的;
3.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或严重人身伤亡的;
4.治安状况混乱,发生大案要案,使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5.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计划外生育的; 6.申报时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
7.发生其他重大问题,赞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
(发至县团级)
第四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文件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文件
粤办发[1997]14号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小汽车配备 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粤办发〔1997〕14 号 1997年7月23日)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和《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对我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定编小汽车包括旅行车、小轿车、吉普车、微型厢式车。
旅行车是指7至19座(含19座)的面包车以及工具车。
小轿车是指小卧车。
吉普车是指越野车。
微型厢式车是指座位在6个以下(含6个)的面包车和能装少量货物的全封闭厢式车。
二、公务用车,是指按规定配给省、市、县级领导的相对固定用车和工作用车。
行政业务用车,是指根据工作需要、人员编制,为省、市、县级领导机关和直属科级以上党政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国有、集体企业等配备的非生产性的工作用车。
生产业务用车,是指银行、保险、地质、测绘、电力、邮电、无线电、矿山、三防、环境监测、安全蜂窝、交通稽查、税务征管、工商经检、路政管理、工程指挥、新闻采访、科普及化学辐射等单位配备的业务用车。
特殊专业用车,是指警车、囚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机要交通车、公安安全业务等。
接待用车,是指旅游部门、外事部门、涉外经济部门和接待任务重的党政机关等单位配备的专门用于接待的小汽车。
三、配备相对固定用车的领导干部,工作调动时不得车随人走;离、退休时(不含副省级以上干部),在办理离、退休手续后一个月内由配车部门将车收回。不配备相对固定的领导干部,其日常公务用车由本单位负责调派,不准连续调派和使用同一辆车或变相固定用车。
四、省直局以上单位,根据在编现职领导干部人数配公务用车3至8辆。
广州市、深圳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各配公务用车3至8辆。
地级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各配公务用车2至7辆。
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各配公务用车1至5辆。
兼职的省、市(厅)、县(处)级领导干部,由其主要任职单位配车,不准重复计算配车指标。
离、退休干部(不含享受副省级以上待遇的干部),不得参照同级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配车,因特殊情况需要用车但本单位行政业务用车无法保障的,可按享受副厅级以上待遇的离、退休干部人数每4至7人配备1辆。
五、省、市直属单位原则上可根据编制人数每15至18人配1辆行政业务用车,不足15人的单位也可配车1辆。县直属副科级以上独立编制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配行政业务车1至2辆。特殊专业用车、生产业务用车和接待用车按实际需要配备,由省政府办公厅小汽车定编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小汽车定编办)统一掌握,从严审批。
乡、镇党政机关可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配行政业务用车1至4辆。
拖欠教师或职工工资(由财政负担部分)的县(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当不得购买小汽车。
六、高级知识分子用车,按原规定标准配备。即:省直和中央驻粤各单位的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特级记者、编审、译审、研究馆员及相当这一职称者,四级以上(含四级)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编审、副译审、高级记者、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和相当这一职称者,以及年龄超过60岁的六级以上(含六级)的上述人员,每8人配车1辆。4人以上不足8人的单位,视实际情况亦可配车1辆。以上人员担任行政职务并已按行政单位规定配了车的,不再另外配车。
七、国有、集体企业领导干部配车,参照党、政机关的标准执行:
(一)套用行政级别的国有、集体企业,其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和按在编的管理人员数核定的行政业务用车,参照同级党、政机关标准执行。
(二)没有套用行政级别的国有、集体企业,按其经营(生产)规模、年经营额(产值)和在编管理干部人数,比照套用行政级别的同类企业的配车标准执行。
国有、集体企业根据其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可配备适量的生产业务用车和接待用车。
非政策性亏损、拖欠职工工资的国有、集体企业,当不准购买小汽车。
非国有、集体的其他各类企业的小汽车,实行“未列定编管理”。
八、中央驻穗单位和省直各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申请定编小汽车,须凭书面申请和人事部门批准机构编制的文件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1),一并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省属和中央驻穗企业申请定编小汽车,申请单位须凭书面申请、内设管理部门及配备部门副职以上管理人员明细表、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上会计报表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2),一并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九、市、县的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中央和省驻各市(不含广州市)、县的单位申请定编小汽车,须凭书面申请和人事部门批准机构编制的文件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3),一并经市小汽车定编机构审核后统一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市、县直属和省、中央驻各市(不含广州市)、县的企业申请定编小汽车,须凭书面申请、内设管理部门及配备部门副职以上管理人员明细表、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上会计报表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4),一并经市小汽车定编机构审核后统一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十、凡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其准购车辆类型、厂牌型号和排气量,按规定由省小汽车定编办核定。
十一、小汽车定编批准后,由省小汽车定编办核发《定编小汽车的通知》(以下简称《定编通知》),购车单位凭《定编通知》到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的《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许可证》(车编表-5,以下简称《许可证》),银行凭《定编通知》和《许可证》入帐报销。公安车管部门凭《定编通知》和《许可证》第一联办理牌照手续,并将《许可证》正本存档备查。没有《定编通知》和《许可证》或擅自提高车辆档次的,公安车管部门不准发放牌照。车属单位凭《定编通知》和《机动车辆行驶证》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广东省小汽车定编证》(以下简称《定编证》)
十二、微型厢式车纳入定编管理,但不占单位小汽车编制。
申请定编微型厢式车的单位,须凭书面申请(企业加报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上会计报表),填写《定编微型厢式车呈批表》(车编表-10),按定编小汽车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批准后,由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定编微型厢式车的通知》(以下简称《微编通知》)。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微编通知》办理牌照手续并复印存档备查。使用单位凭《微编通知》和《机动车辆行驶证》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广东省微型厢式车定编证》(以下简称《微型定编证》)。
有条件的市,经省政府批准,可由省小汽车定编办委托市小汽车定编办审批微型厢式车。
十三、未列定编管理的企业购买小汽车,由其主管市(地级以上)小汽车定编机构审定并在其营业执照复印件上加盖“未列定编管理审核章”和审核机关公章。银行凭该件办理购车付款手续,公安车管部门凭该件办理车辆牌照手续并将该件正本存档备查。企业凭该件复印件并填写《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申领表》(以下简称《申领表》,车编表-20)和《机动车辆行驶证》,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广东省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以下简称《使用证》)。
十四、《定编通知》、《定编证》和《使用证》由使用单位保管,不准转让,涂改无效。如有遗失应立即向发证机关报告,申请补发。在申请补发或更换《定编证》、《使用证》期间,车属单位凭《定编通知》或加盖“未列定编管理审核章”和审核机关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原《申领表》到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小汽车定编代理证》(以下简称《代理证》),小汽车凭《代理证》行驶。
十五、《定编证》实行复查审验制度。使用单位应在每年车辆年审前持《定编证》到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复查审核。合格的,由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在《定编证》附页上加盖定编年审章。没有经审验合格的《定编证》又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公安车管部门不得办理车辆年审手续。
未列定编管理的小汽车,年审时必须出示《使用证》,没有《使用证》的小汽车应及时补办,凭证年审。
十六、收回撤销单位和破产、拍卖企业的车编;合并单位和兼并企业的车编应重新核定。
十七、有车辆的单位,不准将在编的小汽车擅自转让或变卖,如有特殊情况需转让或变卖的,应填写《申请过户更新定编小汽车报告表》(车编表-6,以下简称《过户报告表》)并附原《定编通知》,按小汽车定编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批准的《过户报告表》办理在编车辆过户和新购车辆入户手续,并将正本存档备查。购置在编的小汽车,购车单位必须有空编。
十八、定编小汽车报废更新,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申请单位填写《申请报废更新定编小汽车报告表》(车编表-7),以下简称《报废更新表》)并附原《定编通知》、《定编证》以及有关车辆报废证明材料,按定编小汽车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批准的《报废更新表》,办理更新车辆入户手续,并将正本存档备查。
十九、微型厢式车单列并参照本补充规定第十四、十五条管理,报废后不更新,其《微编通知》指标及《微型定编证》自行作废并上缴原发证机关。
二十、依法裁决顶债和接受境外捐赠的小汽车不纳入定编批准管理,但要纳入定编数限之内,有空编的单位,须凭定编手续办理车辆入户,纳入定编管理范围,无车编的单位,可由省小汽车定编办在有效申报材料上签署意见,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签署意见件办理车辆入户手续并将该件正本存档;车属单位凭该件复印件和填写《申领表》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使用证》。
二十一、省小汽车定编办负责对全省定编后的小汽车进行统一管理,并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小汽车定编档案和全省定编小汽车电脑联网管理系统。二
十二、《定编证》、《使用证》、《微型定编证》、《代理证》须随车行驶并纳入公安交警例检内容。对无上述证件或持无效证件又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一律扣留,由执行单位填写《违纪小汽车处理申请报表》(车编表-9)一式三份,报同级政府小汽车定编管理部门审核后,由定编管理部门按小汽车定编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批准后,由当地小汽车定编部门会同执行单位将车送拍卖行拍卖,拍卖所得款项90%拨给同级财政作教育基金或扶贫基金使用,执行部门和小汽车定编部门各留用5%作业务经费。
二十三、各级小汽车定编管理部门应会同纪检、监察、公安、法制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单位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查时应出示省政府核发的《广东省定编小汽车检查证》。
二十四、对用公款购车而办个人牌照的小汽车,按违反定编管理规定处理,并给予单位领导人党纪政纪处分。
二十五、对用未列定编管理单位(含外省非驻粤单位)的名义为已列定编管理的单位的领导人党纪政纪处分。
二十六、对利用职权向下属单位调换、借用或摊派款项购买的小汽车,按违反定编管理规定处理,并给予单位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
二十七、对擅自为无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的《定编通知》和《许可证》又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办理牌照的直接责任人,按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调离车管岗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八、对违反本补充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个人,按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视情节轻重通报全省;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九、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制定与本补充规定不符的管理规定或者要求购车单位增加办理其它手续,违者按违纪行为处理。有关部门原有的规定,凡与本补充规定不符的,按本补充规定执行。省政府办公厅1995年12月20日印发的《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自本补充规定印发之日起废止。
第五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
【发布单位】82002
【发布文号】桂办发[2000]60号 【发布日期】2000-09-13 【生效日期】2000-09-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
关于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桂办发〔2000〕60号)
各地、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行政公署),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
《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关于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意见》已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0年9月12日
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关于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意见
近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八项规定,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清理超标准小汽车和公车入私户,实行小汽车定编管理,禁止违规违纪购买配备使用小汽车和乘坐超标车,提倡使用国产车,节省了财政支出和单位经费开支。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教育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公车私用,长期借用、占用下属单位及其他单位小汽车的情况仍然存在;少数领导干部未经批准,私自开公车肇事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影响十分恶劣,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特重申和提出如下加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若干意见。
一、一、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从反腐倡廉,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政治高度,深入开展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大兴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之风,切实抓好公务用车管理工作。
二、二、加强领导干部用车的管理
(一)按中央规定,副部长级以下干部一律不准配备专车,其工作用车由所在单位予以保证。不用车时,车辆由单位调度使用。
(二)禁止领导干部未经批准用公款和公车学习驾驶技术;不准以各种名义动用下属单位及其他单位的车辆学习驾驶技术;不准用公费报销私自学习车辆驾驶技术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私自公费办理驾驶执照及年审。
(三)除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安全、纪检监察、外事接待等特殊部门的领导干部及有关单位车管干部确因特殊业务和工作需要驾驶公车的,须个人书面申请,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并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外,其他领导干部一律不准自己驾驶公车。
(四)凡因违反规定驾驶公车肇事者,一切损失费用由肇事者本人承担,因伤治疗的医疗费用自理,不准用公费报销,治疗期间按事假处理;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必须追究肇事者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三、坚持因私用车收费制度
所有机关干部和职工均不得将公车用于婚丧喜庆、旅游、钓鱼或接送子女、亲属等私人活动。遇有特殊情况必须用车的,需经单位领导批准同意,并一律按规定收费。各部门都要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专车使用登记和因私用车收费制度。对采取调换、遮盖、伪造车牌等手段公车私用或逃避检查的,公安、交通等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四、四、严格禁止违反规定购买配备使用小汽车。不准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向下属单位及其他单位调换、借用、占用小汽车,凡有调换、借用、占用下属单位及其他单位车辆的,要认真清理纠正,拒不纠正的,以顶风违纪论处;禁止摊派款项购买小汽车和用贷款、集资款及挪用救灾款、救济款、扶贫款、教育基金、社会保障资金等专项资金购买小汽车;禁止党和国家机关车辆挂靠企业事业单位,禁止企业事业单位车辆挂靠党和国家机关;禁止公车入私户和私车入公户,违者,对所购车辆予以没收;严格控制购买小汽车,凡拖欠教师、干部工资的县(市、区)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当不得购买小汽车;禁止购买和乘坐超标车,提倡使用国产车。
五、五、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不定期地组织公安、交通、财政等有关部门会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应加强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杜绝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或屡犯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主管领导的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为便于社会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自治区纪委监察厅举报电话为:0771-5852714。
以上规定适用于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其他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单位及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乡科级(含乡科级)以下干部参照执行,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操作办法。附:领导干部驾驶公车申报表
附: 领导干部驾驶公车申报表
┌──┬───┬──┬──┬────┬────┬─────┬─────┐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驾驶证号码│ │ ├──┴──┬┴──┴──┴────┴────┴─────┴─────┤
│单位及职务│ │├──┬──┴────────────────────────────┤
│驾驶│ │
│公车│ │
│理由│ │
├──┼─────────────┬───┬─────────────┤
│申请│ │县以上│ ││人所│ │单位党│ ││在单│ │委(党│ ││位意│盖章: 年 月 日│组)审│盖章: 年 月 日│
│ 见 │ │批意见│ │└──┴─────────────┴───┴─────────────┘
注:此表一式三份,申请人所在单位、县以上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各存一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