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模块-专题三-第三节-调研报告-李增耀-146540

时间:2019-05-14 10:2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模块-专题三-第三节-调研报告-李增耀-14654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模块-专题三-第三节-调研报告-李增耀-146540》。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模块-专题三-第三节-调研报告-李增耀-146540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模块

专题三

调研报告

对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乡镇小学,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特别是农村小学,农村小学原本的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匮乏的,撤点并校后学生是明显增加了,师资优势相对也明显了,但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来说是更加紧缺了。就我镇小学现状来说,全镇小学教学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遍及各村,15个村有15所小学,现在只有4所小学了,应该说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充足了。其实不然,目前4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基本还是80年代的场地,器材还是以自制为主,甚至没有器材,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改变,并将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但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村级小学中“放羊式”体育课依旧不同程度存在。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我们该如何在学生增多,但场地依旧狭小、器材依旧落后陈旧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是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我认为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形式是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

例1:横向使用沙坑。

例2:巧用篮球场。

例3:妙用小垫子。

2、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树立找米下锅的意识,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善于捕捉新奇事物的创新意识,特别在农村的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对一些平时无甚用途的东西打主意,变废为宝,直接打造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简易“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可能地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在推动农村小学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例1: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各种站位的定点,免于用石灰来做标记;可用于各种角力、套圈、钻圈等游戏;可用于多种级跳练习;可用于各种标志线等。

例2:废弃矿泉水瓶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投掷,做标记等。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但只要我们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多想办法,变废为宝,是解决目前这一实际问题的简易、有效的途径。

3、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

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场地、器材和课堂组织教学几个方面。如: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关键所在,有了数量充足,思想上进,业务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否则再好的体育硬件设施也是枉然。又如: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对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材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备好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模块-专题三-学习评价-第二节-李增耀-146540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1、常见的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各自的特点如何? 答:

一、个别教学

这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典型形态是私塾教育。

其根本特征是 “一对一(或几)”,个性化,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其根本特征。

二、班级授课制

这是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对象与焦点,其根本特征是“一对多”,即一名教师在课堂内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施教。

在我国古代的“分斋教学” 是班级授课制的最先形态,如北宋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 等。

1、“分斋教学”

北宋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则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在“分斋教学”的基础上,胡瑗还实行了“分组教学”,他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和各自基础把学生分组,讲课前先由学生自习,然后由教师召集讨论。讨论的方式或由学生各述所学,教师从旁指点,提示纲要;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当大家解答完后,教师小结;或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2、“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开始兴起,其中,东林书院的讲会较为典型,它定期举行,每年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个人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授时,与会者“各虚怀以听”,讲授结束,相互讨论,会间还相互诗歌唱和,成为明清书院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回溯与当前反思》)。

3、我国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倡西方式的班级授课制

在西方,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

后来出现了“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课堂授课制度的变体形式。

三、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这是两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

同单式教学(即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合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教学)相对。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特点:

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

2、现场教学

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特点:

 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 使教学丰富多彩。

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对我国历史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作以简评,分析其优缺点及历史意义 答:“分斋教学” :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苏泰州(今江苏如皋)人,安定学派的鼻祖,世称安定先生。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门生弟子满天下,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

胡瑗生于官宦家庭,祖上居住在陕西路安定堡(今陕西省子长县),因其祖父胡修被派到泰州去做司寇参军,所以举家迁居到泰州海陵,其父胡讷,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胡瑗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文,13岁通晓五经,家乡人都视他为奇才。出人意料的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他却一生不考科举,而是选择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里讲学,成为一名塾师。

在他主持的学校里,除教授儒经外,还教给学生各种专门技能,如农田、水利、算术、军事等。为了方便学生分门别类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胡瑗创造性地采用了“分斋教学”的体制,在学校里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又名“治道斋”)。在胡瑗的指导下,学生分别进入经义、治事二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专长,集中精力学习,终有所成。这种教人以实用性知识的授课方式和当时尊崇浮华声律辞赋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胡瑗教人能尽其才,其弟子中,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了专家、学者和一代名人。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钱公辅等;长于兵战的苗授、卢秉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藤元发等;长于水利建设的刘彝等,都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欧阳修曾称颂胡瑗道:“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他的儿子欧阳发也是跟从胡瑗学习而成为了学识渊博的通才。

胡瑗通过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并继承古代教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直观法、游戏法、游历法四个方面。讲授法迄今为止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和主要的教学方法。胡瑗授课的特点就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联系实际。有一次,他在讲授《三礼》时,因其中所载礼仪器物久已失传,无实物供学生观摩,于是自制挂图,置于讲台之上,供学生学习和欣赏,以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上古礼仪内容,使“人人得窥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对之,皆若素习。”难解的内容就这样解决了,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直观法。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学生的性情,增进师生的情谊,胡瑗还注重开展游戏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宋史》中曾记载他于每次考试之后,率领学生去首善堂(当时的礼堂)尽情奏乐歌诗的情形:“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首善,雅乐歌诗,乙夜乃散。”此举在当时的学校里是非常少见的,对后世教育家如明代王守仁等人大有影响。他采取的游历法更是将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日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因此,他经常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游览名山大川,他要通过游历法培养

出一批真正的学者。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视。1044年朝廷令各州县兴学,并在京城创建太学,派专员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1052年,他被调进京师担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并主持太学。这时的胡瑗已饮誉天下,各地学子云集京师,当时吏部录用的官员,有近半数出于胡氏门下。

胡瑗适应了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发明了“分斋教学”法,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实例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盐井镇水田小学

姚富斌

一、实例分析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 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 1 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料,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三、实例分析题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答: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人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

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四、实例分析题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 5-3 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 0 + 15=45,生4想40-30=10,生6 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 答: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

五、实例分析题

题目: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

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

答: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其意义在于:(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六、实例分析题

题目:西方学者威廉斯在其《教师供求规划》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各种新奇的小装置用来改进教学效率,但我们却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教育过程的支柱,新的技术工具并没有导致教师职责的废除,反而在帮助教师从专制的教的角色变为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因为,在教学手段的组织协调以争取教育的最佳效益万面,教师扮演着一个主角。”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的一般原则。

答:

1、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

2、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会“使用”教育工具,而是会“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不是新鲜的摆设,不是教师资力的标榜,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的教学要素,它同样要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并受到教师的教学监控。

3、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见习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见习报告

课程教授的目的在于传授启发,一堂合理的课应该既做到传授知识,又应该启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就是做到有所知、有所悟,让学生从课堂中吸收知识的精华;而对于教师来讲,一堂好课需要很多的条件:条理清晰、旁征引博、良好的沟通、个人的魅力等等。2011年11月1日至2日,我班全体同学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到涪陵某中学开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中小学课堂,观察学习各学科教师的授课过程,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收获不少,感触颇深。

一、见习目的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法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我们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而此次通过开展课程见习,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社会、初步接触教学实际,增强对本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促使我们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获得教学实践中的实际知识;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做好准备,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训练学生从事本专业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三、见习时间:2011年11月1日至2日 见习地点:涪陵第十九中学

四、见习概况

2011年11月1日上午和2日上午,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在任课老师张学华的带领下,到涪陵第十九中学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本次见习主要采取了集体的形式深入课堂,通过观摩中学生教师的授课过程,深入观察教师授课过程,在观摩授课中体会教师如何设计课程、如何

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程以及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有直观的认识。

五、见习过程

我们此次课程实践活动主要以集体形式开展,时间安排为1日上午和2日上午,分为不同小组深入不同班级听课,其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观摩。在这次见习中,我们小组分别在初三3班、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一共听了6节课。具体情况如下:

1日上午,我们小组主要在初三3班听课,上午安排了3堂课。第一堂课为数学课,该节课主要讲了圆周角的相关定理。老师一上课便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导入着堂课。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并识记有关定理,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做例题来巩固新的知识,概念理解与举例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掌握并学会运用新的定理。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十分注重在班级整体理解对水平下,对个别理解较慢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既顾全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也顾及了个别学生的进程。课堂进行到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本节课内所讲的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从学生总的情况来看,着节课很不错。我很开心学到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

第二堂课是语文课,主要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短篇小说题材的课文。由于着堂课时这篇课文讲解的最后一个课时,故事的相关情节在前几节课已经学过,学生对整个故事也有了总体的认识。所以一上课,老师便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上个课时所学的内容,对故事的情节和线索进行了梳理巩固,使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情节的构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穿插讲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接着,老师通过设置问题“假如于勒是个大富翁,那又会发生什么?”,以此来拓宽故事发展情节,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微妙的情感,从而揭露出金钱熏心的丑陋,引发学生对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升华课

堂。

第三堂课是物理课,讲的是杠杆原理的课后习题。老师的授课思路是在讲解作业的同时复习所学知识点,达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在讲解时,老师针对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该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感性的理解所学知识。他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施教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遇到问题时,他没有马上直接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是相一致的,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做到了灵活掌握,他让学得比较好的学生来讲,利用学生公共基础,使得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这时老师也在旁边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日这天,我们小组到了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先是在初一3班听了一堂英语课和一堂语文课,接着到了初二3班听了一堂数学课。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发了对教育这一行业的一些思考。

初一3班是年级的“尖子班”,由于刚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同学们看起来活泼调皮,非常可爱。从听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学习能力也很强。第一节课是英语课,任课教师正好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也许是因为该老师是班主任的缘故,对于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比较缺乏耐心,不太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碰到难题时急于打断思路,自行给出结论,学生回答得比较被动。而第二堂语文课的任课老师是一位任教多年的女老师,她在讲课时心态年轻活跃、思路清晰易懂、循循善诱,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默契,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同样身为女教师,为什么年轻的老师上的课和年长的老师上的课表现出来的差异如此明显呢?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刚从事教育的年轻老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耐心,切忌带着不良情绪上课;对于刚从低年级转入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材因时施教,不可一概灌输;老师应该言传身教,培养个人的教学魅力。

相对于之前的班级,初二3班可谓是年级里的“差班”。我们正好又听了一节数学课,可是与前一天的数学课相比,其中存在了不少问题。教学方法上,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几乎是自问自答,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课堂秩序上,秩序散乱:学生睡觉、自行谈笑、玩手机、听音乐私下走动等,而老师对这些现象不管不问;课程设计上缺乏逻辑性,课件制作不合理,存在无关干扰,课程目标含糊不明确;教师态度上,老师对学生不够负责,例行上课,与课堂无关人员进出,导致课堂中断;师生关系上,老师不够尊重学生,上课拿直尺直指学生,带有压迫感,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语言犀利,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一现象也让我对师德产生了思考: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尊重和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应该公平对待。身为教师要时刻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敬业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帮助学生的成长。

六、心得体会

1、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听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小学老师摒弃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利用丰富的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课堂中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首先,上课前精心组织教学,以精彩的导入进入新课的学习。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看书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问题,注重学生看书的效果,强调学生对重要信息提取。再次,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解答,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进行解决。最后,对于重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树立。

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活跃。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的活跃,当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都能积极的投入,对于回答问题也是争先恐后,整个教学课堂朝气蓬勃。

3、老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的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配合完美,老师通过用眼神和动作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进行鼓励和引导,也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教学心情和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学会与学生在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从教魅力。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以亲切的态度替学生解惑;当学生有错时要有耐心地引导。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诲人不倦。

5、现实的课堂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相异甚大,教学实际并不是按着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那样可以按部就班。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七、见习总结

本次专业见习活动使我初步接触了中学教育的教学实际,增强了对中学教育授课知识的感性认识,对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获得了教师教学初步的实际知识;认识到中学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的运用技巧;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德育理论,提高了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总而言之,在为期两天的见习时间里,使我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到的东西。两天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它却等于这两年多来学习的感悟,是课本知识的再度升华,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课程实践教育活动,我既学到了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加深了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从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因此,这让我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专业素质,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寻找机会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内涵,开拓视野,不断完善、超越自己,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工作需要。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模块-专题三-第三节-调研报告-李增耀-146540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模块-专题三-第三节-调研报告-李增耀-14654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

    课程与教学论.doc

    课程与方法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的概述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斯宾塞就认为,......

    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15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解答题30 论述题 (要明确,有解释,3个观点结合实际 )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上篇 当代课程理论与改革 第一章 当代课程基本理论的变革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影响课程的基本因......

    课程与教学论

    一、泰勒原理提出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泰勒原理是对其“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学习报告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 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辨析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