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持创业保稳定 带动就业促发展
扶持创业保稳定 带动就业促发展
----宜阳县小额担保贷款“三加一减”工作模式成效明显
宜阳是个老工业基地县,破产、半破产企业较多,下岗失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再就业工作始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宜阳县认真落实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效地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已累计发放贷款 2609 万元;同时,创造了2789个就业岗位。特别是 2009以来,我县小额贷款工作采取“三加一减”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工作的长足高效进展。1-7月份已发放担保贷款1238万元,扶持自主创业402人,带动就业达1200人,占去年全年787万元的158%。发放贷款数量居全市第一位。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那么促就业、保稳定,资金链条决不能断,融资渠道更需不断拓宽。小额贷款虽然投入有限,但效果十分明显,因为扶持一人创业就可带来一家平安。当前,投资500万元建一个企业效益不会立竿见影,假如投入500万元担保基金那么可放贷2500万元,下岗失业人员省去的银行贷款利息会成为自身的利润,确实会帮助那些创业的农民工等渡过难关。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担保基金,截至目前,已投入担保基金454万元,确保了小额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随着贷款人员范围的拓宽,“人多钱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担保基金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主要采取:一是低额度,广覆盖,这样能使这项政策惠及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二是提前告知(在媒体向公众告知贷款报名的具体时间),集中报名(持有效手续按照先后顺序登记报名),确保小额贷款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
二、加大创业培训力度,促进创业项目稳步发展。创业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小企业开发的系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18期创业创业培训,学员达540名。通过系统的创业培训学习,使创业人员更加科学合理的核算经营成本,减少了库存积压,从而有效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增加了利润。根据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学习后收效明显。经我们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率明显提高,部分已开始了二次创业。如:寻村镇下岗职工张安超利用自身优势搞机械加工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安排了本村15名青年就业,今年又新上了肉鸽养殖项目,前景非常不错。石村乡退伍军人伊成新在我们的资金扶持下批发部生意做的十分红火,今年又到洛阳发展做起油漆生意,开始了二次创业。农民工阎志红,在武汉打工从事航模制作,去年返乡后在小额贷款的扶持下投资100多万元开办了豫西地区首家航模制造企业。
三、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担保贷款良性循环。小额担保贷款最主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规避贷款风险,因为,县财政每年拿出有限的担保资金来进行贷款担保,如果不良贷款达到20%,这项业务就必须叫停,所以要想使我县的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创业资金扶持,作为担保机构必须保障担保的贷款还款率在94%以上。贷款风险如何控制到最低,一是严格控隐性重复贷款。隐性重复贷款不容易被发现,主要是借用几个人的合法手续,借款后由某个人集中使用。这个问题应该说很难处理。一般是在办理手续时我们会察觉,特点是借款人不积极,而中间人忙前忙后。隐性重复贷款只有出现逾期才会彻底暴露。对此,我们主要是对借款人进行风险意识宣传,并让借款人了解出现贷款逾期后会对自己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杜绝合法手续转借。二是加强贷后跟踪服务工作。对新上项目我们会定期对贷款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借款人的创业进度和发展情况,对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我们会千方百计予以解决。经营2年以上的老项目基本稳定,风险较小,我们主要采取半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即加深了了解又进行了沟通。三是不断加强信用意识宣传教育,为每个借款人建立信用档案,按照是否及时付息,贷款期间更换联系方式是否能及时和我们联系,还款是否按期等来评定个人信用,按照银行的模式进行星级商户评定,对3星以上商户可以降低担保门槛。对于五星商户可以取消反担保。这样既解决部分农民工找担保人难的根本问题,又能够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确保业务良性循环。
四、简化办事程序,高效服务群众。多年来,我们始终抱着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制作版面宣传小额贷款的申报程序,使贷款更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并对申请人员发放明白卡,减少贷款人员的往返次数。二是最大限度地简化各类申报表格,减轻申贷人员的经济负担;三是耐心解释热情服务。下岗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等相对来说是弱势群体,热情、耐心、细致的解释和服务至关重要。近年来,为了方便群众我们曾3次更换经办银行,使贷款手续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简化,每个申请贷款人员的名字我们工作人员基本能够做到耳熟能详。
第二篇:扶持全民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扶持全民创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山东省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XX市位于青岛市西海岸,现有辖区面积1846平方公里,辖22个镇(街道办事处),1016个村(居)委会,81.1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4.3万人,非农业人口36.8万人。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建立创业扶持基金,为农民和下岗失业职工创业发放小额贷款并予以贴息,引导广大农民和下岗失业职工自主创业,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为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创业扶持基金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扶持基金6.1亿元,扶持自主创业
1.6万人,吸纳带动就业5.3万人。
一、鼓励全民创业,制定创业贴息贷款政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怎样建设新农村?选准切入点,找到突破口,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农民增收是“第一难题”,2005年,在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创业和资产经营性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农民创业意识谈薄,资金匮乏。对此,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结合本市实际,把解决农民创业“贷款难”作为促进农民创业的突破口。从2006年至今,市财政每年都拿出部分专项资金建立“全 1
民创业扶持基金”,对城乡居民创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贴息,贴息贷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扩大贷款规模,完善管理办法,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建立创业扶持基金,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社会公平、分类指导、便民高效、责任追究”的原则,切实做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其成为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
一是确定创业扶持基金的范围和贴息额度。2006年我市由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建立了“农民创业扶持基金”,当年,共扶持3359户农民实现自主创业,发放贷款1亿多元。随着贷款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贷款范围的扩大,2009年市财政将扶持基金的规模提高到3000万元,贷款额度也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至20万元,各镇(街道办事处)也配套了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全民自主创业,同时,贴息的范围又扩大到了持《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城乡低收入家庭居民、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以及具有xx常住户口、有意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要用于发展生产、自主创业的贷款均可以申请财政贴息。
二是确定创业扶持基金贴息标准。2006、2007年我市创业贴息贷款的贴息标准为90%。到2009年,随着贴息范围的扩大,贴息标准进一步细化,确定城乡居民创业贷款贴息年限为1年,投资回收期限长的可延长至2年。贷款3000元至10万元的予以贴息,其中第一年贴息50%,第二年贴息40%,贷款不足三个月
或逾期还贷的不予贴息。持证残疾人、在册城乡低收入家庭居民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首次创业的,其创业贷款予以90%的贴息。
三是严格创业扶持基金的发放管理。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居民向创业项目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提出创业贷款申请,由相关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审查,确定是否发放贷款,再向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贴息申请,对符合贴息条件的贴息对象报理事会办公室备案审核。由理事会办公室将贴息名单汇总至相关金融机构,并由市财政局于每月1日将当月贴息资金拨付到相关金融机构。
四是积极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在发放小额贴息贷款工作中,我们从改善农户创业金融环境入手,确保小额贷款的有效利用和回收,并将农民的贷款与创建文明信用户(村、镇)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市共评出“文明信用镇”10个,“农村文明信用村”160个,评出“农村文明信用户”11万多户,占总户数的50%,凡被评为农村文明信用户的农户,由市农村信用社发给贷款信用证,对持证农户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制度。文明信用户的贷款利率国家规定浮动部分最高可下调30%,文明信用村的贷款优先安排,文明信用镇当年新增存款的80%在本镇发放使用,并适当提高该镇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例,通过加强信用管理,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创业者贷款到期归还率达到99%以上。
三、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实现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是有效缓解了创业贷款难的问题。通过落实创业扶持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劳动者创业缺资金的实际困难,极大地激发了城乡劳动者的创业热情,我市海青镇唐村是远近文明的蔬菜大棚专业村,以前由于缺乏资金,大棚项目无法启动,政策出台以后,农民申请贷款建设了高标准无立柱大棚,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要,20多农户得到贷款资金80万元后,立即动工建设,目前47个高标准无立柱大棚已经基本建成,投产后可增加农民收入100多万元。
二是农村经济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通过建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政府由以前单一的补贴农业生产环节向鼓励引导农民创办项目走向市场转变,促使农民由单纯的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实现了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度假区王家台后村一村民去年申请创业贷款3万元开办家庭旅馆,可同时接待40人住宿、就餐,年收入可达14万元。宝山镇小窝洛村的几户农民通过创业贷款购买大型农机,成立了农机协会,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初步实现了共同富裕。
三是农民创业带动了就业的倍增效应。通过开展农民创业扶持工作,改变了原来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单一模式,开辟了一条农民转移就业的新渠道。有的农民创业项目规模扩大后,吸纳了几十名农村劳动力就业,真正形成了一户创业,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局面。我市王台镇充分发挥创业基金作用,依托全国
纺机工业基地优势,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家庭工厂”,目前全镇“家庭工厂”达到860家,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吸纳近2万名劳动力实现就业。
建立创业扶持基金,实施创业贷款贴息的政策,深受广大城乡创业者的欢迎,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创业项目和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发挥,贷款银行积极性高涨,广大创业者在积极创业的同时也感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推动了全民创业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三篇:创业带动就业资料
以创业带动就业 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天祝县创业带动劳动力就业转移良好成效
就业就是民生之本,转移就是致富之路,培训就是增添后劲,创业就是发展事业。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培训创业工作,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劳务协作为纽带,基地建设为基础,品牌建设为抓手,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突破,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引导更多的人走出去、稳下来、能致富的劳务输转之路。
一、基本情况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县委、县政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深化体制改革,2005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天祝藏族自治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农牧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从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2005年以来,先后有1200多名农民工返乡后实现了创业。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300多人、从事制造业的20多人、从事交通运输业的200多人、从事商业的200多人、从事餐饮业的接近100人、从事电气焊的100多人、从事特色种养殖等其他行业的接近100人,人均年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这一产业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主要做法
(一)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各乡镇劳务工作站等宣传鼓励支持回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宣传回乡创业的典型、经验,弘扬创业精神。同时,继续做好回乡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评选推荐和表彰工作,对做出贡献的回乡创业先进人员,给予
一定奖励。
(二)加强信息引导。充分发挥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和乡镇劳务工作站的作用多渠道收集市场信息,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传送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对农民回乡创业进行积极引导。
(三)放宽准入条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我县对回乡创业者创办的企业且属于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或行业的,适当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低工商登记门槛,对在农村合法经营的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登记。
(四)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降低反担保门槛,不断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和贷款覆盖面。
(五)开展创业培训。近年来,我县积极为回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将回乡创业者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并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三、对策建议
一是正确处理农民工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之间的关系,实行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方针。
二是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及时处理和纠正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干扰正常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对为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再就业作出贡献的企业,比照城市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政策。
四是健全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强创业辅导、培训、信息与技术服务,形成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网络。
第四篇:创业带动就业情况汇报
烟台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创业推进就业,就业关系民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我们按照“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搭建培训、政策、资金、服务、项目和舆论六个平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市创业政策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的通知》(国发„2008‟5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8‟58号)文件精神,8月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促进工作的通知》(烟政发„2008‟71号),对现行就业扶持政策进行了扩展、延续、完善和充实。
新政策按照鲁政发„2008‟58号文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延续执行《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烟政发„2006‟43号)和《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意见》(烟政发„2007‟101号)的基础上,对鲁政发„2008‟58号文件中有关政策规定予以细化、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依法促进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政绩考核力度,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突出了优惠政策的普惠化。覆盖到登记失业的大龄失业人员(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其他人员、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等八类人员。
三是突出了政策扶持就业和自主创业。对企业招用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文件规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视情况给予1000-3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在领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将其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城乡创业者创办企业并吸纳除就业困难群体以外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每吸纳一名失业人员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文件要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促进创业工作,完善创业指导功能,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维权等服 务。各级要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与个人开发创业项目的市场评估制度,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成果的工作模式,面向社会征集并推介创业项目。要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臵厂房(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为缺乏经营场所的创业者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帮助其顺利实现创业。
二、经验做法
(一)抓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一是开展了创业小老板系列宣传。通过在烟台电视台、《烟台日报》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失业职工、农民工、军转干部、大学生的创业事迹,在全市培植起了以“敢闯敢拼的韩秀娟”、“转岗自救的梁兆前”、“科技创业的赵升乐”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典型,树立起了创业者光荣、创业者有功的价值观念,努力营造为顺利者加油,为困难者鼓劲,为成功者喝彩,为失败者打气的创业环境。二是举办创业带动就业竞赛活动。近日,市劳动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和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烟台市创业带动就业竞赛活动正式启动。本次竞赛面向全市城乡各类创业者。大赛按照县市区组织初赛,晋级参加市级决赛的程序,通过创业者在创业经历、企业发展规划、创业知识等方面的竞赛,将评选出第一、第二、第三名和优胜奖,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和2000元 创业扶持资金奖励,来进一步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市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创业致富。
(二)抓培训,提高创业本领。一是通过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构建起了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市已建立起长期短期兼顾、高中低结合、面向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拥有4所高等职业学校、75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技工学校和604个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年培训能力23万人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创业能力培训。市县两级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批创业培训中心,培育了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际劳工组织要求,标准化施教,综合提升了创业人员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市共举办创业培训班725期,培训学员18109人,其中失业人员16025人,农民1947人,大专院校学生62人,与妇联联合培训巾帼创业者75人。已有7758人成功创业,有3585人实现自谋职业,共创造就业岗位30313个,吸纳失业职工11799人。
(三)抓政策,强化创业扶持。全面整合国家及省市鼓励创业扶持政策,建立起以小额担保货款为重点、以税费减免为支撑、以社会保险补贴为补充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培植了一批创业孵化园区,为创业者营造了宽松的创业环境。2003年以来,全市共为2.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7450万 元,减免各项收费5700多万元,提供小额担保贷款3700万元。
(四)抓服务,构筑五大平台。一是专家咨询指导平台。通过广告招聘、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方法,按照自愿、无偿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德才兼备的专家志愿者。我们对县市区专家志愿团建设做了明确规定,要求专家志愿团规模芝罘区要达到100人以上,其他县市区初期不少于30人,并按照学员人数及创业项目的多少,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全市组建专家志愿团11个,共有专家330多人。专家志愿团在指导学员制定《创办计划书》、选择场地、开业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二是创业项目储备平台。为给学员创业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我们要求培训人数相对较多的县市区,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创业项目的开发。目前全市通过向社会征集、加盟连锁、有偿购买等形式,已储备了400多个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经营的项目,供学员选择,受到了创业学员的欢迎。三是创业跟踪服务平台。各县市区按照市里统一要求,成立了跟踪服务部门,并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后续跟踪服务制度,包括学员档案管理、注册企业、企业经营、享受优惠政策和定期回访等五个方面,对学员的创业实行动态管理和全程服务,做到学员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有人关注,出现问题有人帮助,优惠政策有人落实。四是创业成果展示平台。为增强失业人员的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我们要求创业培训基地都要建立创业成果展示厅,以图片、影 像、文字、实物等形式将创业成功学员的成果进行展示,弘扬他们的创业精神,使失业人员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同时还利用展示厅召开“创业项目成果推介会”,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五是创业学员互助平台。为给创业成功的学员创造一个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互帮互助的机会,根据创业学员的要求和创业培训发展的需要,成立“创业者联谊会”组织,吸收创业成功的学员为会员,定期组织活动,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加强合作。
烟台市劳动就业办公室
第五篇: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打好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的
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打好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的“攻坚战”
——在2009年全省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局长 林志向
(2009年2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的全省就业工作会议,任务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2008年成绩,认清当前金融危机对我省就业工作的冲击和影响,部署2009年工作。昨天,应际厅长代表厅党组作的报告中,总结了去年就业工作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就业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并对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下面我先就如何贯彻落实应际厅长的讲话精神讲四点意见,之后定佳副厅长还要做讲话。
一、2008年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厅党组的领导下,全省各级就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扎实进取,实现全省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又跨上一个新台阶。截至2008年12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5.6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72%;农村劳动力转移8.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6.1万人,省外输出2.4万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37935人,比上年增加近4500人,就业率为83.7%;各类职业技能鉴定40166人,首次突破4万人大关,比上年增长19%;各类人事考试34295人,比上年增长5.4%。可以说,2008年的工作是亮点纷呈,成绩喜人。
(一)以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为重点,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动态为“零”。完善动态监控机制,建立全省“零就业家庭”月报制度,各级就业部门依靠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及时掌握零就业家庭变动情况。大规模开发公益性岗位,全省全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2017个,其中,省本级346个,儋州150个,临高128个,海口118个,屯昌100个。深入开展“送岗位、送温暖”、“再就业援助月”等专项帮扶活动,省本级在09年春节前,为30个零就业家庭送上了公益性岗位,并为5名创业的下岗职工送上了小额贷款;海口、澄迈、文昌、洋浦等由就业部门负责人带队上门,为结对帮扶的零就业家庭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和送社会保险补贴。经过各级就业部门的不懈努力,全省08年登记的4799户零就业家庭中,已有4792户实现至少一人就业,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零”。
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切实落实。全省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4万本,累计发放8.6万本,确保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能及时享受到再就业优惠政策。全省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16840.99万元,其中,职业培训补贴支出2300.71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支出3739.67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支出68.69万元,社会保险补贴支出780万元。
创业扶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小额贷款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省本级共为251名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3.5万元,临高发放贷款158万元,琼中97万元,定安90万元。探索建立创业基地,省本级建立了“校园创业基地+贷款资金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模式,为省商业学校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由学校统一安排资金建设创业基地;澄迈打造“花卉盆景就业一条街”,为近40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创业场地。搭建创业交流平台,省本级召开了“创业人员经验交流座谈会”;海口开展首届“创业成果展示活动”;洋浦组织召开“创业者协会成员经验交流会”,引导和带动劳动者创业。打造创业典型,省本级下岗职工张建国,利用小额担保贷款成功创办的文昌鸡养殖基地,在人保部举办的“微型创业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市场软硬件建设不断加强,省本级创办了《职场周刊》,形成了集电子屏幕、报纸、网络、公告栏四位一体的信息发布体系;三亚、文昌、定安、琼海等市县建成现代化、综合性的人力资源市场。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充分发挥,省人才劳动力市场共举办各类招聘会65场,提供岗位7.5万个,进场求职14.4万人次;海口举办招聘会41场,提供岗位3万个,进场求职5万人次。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三亚对当地9个行业90个工种的工资进行调查分析,并首次发布了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二)以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面向城乡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方面,全省全年共培训2.3万人,其中,省本级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830人,海口5730人,澄迈2256人,临高1588人。此外,农垦全垦区实现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26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实现职业技能培训5.3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4.1万人,技能提升培训1.2万人。社会化培训方面,省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举办3期公务员考前培训班,618人参加;举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培训班,217人参加。
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全省全年共开展SYB创业培训2107人,其中,省本级551人,文昌138人,乐东100人。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教材体系建设,省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符合我省实际的《创业培训辅导手册》。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省本级在海南师范大学、海口职业学院、海口经济大学等院校举办多场创业培训专题讲座,近4000人次的毕业生参加;农垦、乐东、白沙、保亭将热带作物栽培、割胶等农村实用技术技能送到了田间地头。
创新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琼海、万宁、昌江等市县要求各类培训班做到培训教材、师资、预算、培训人员名册等资料齐全完备,并采取培训项目负责制,实行专人全程跟班,确保培训质量,用好培训资金。五指山建立起“政府补贴+企业用工+实操培训”模式,由黎锦生产企业提供师资与场地,培训人员边培训、边上岗。省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开发了农民工培训管理软件,实现人员信息、培训跟踪、考试成绩、证书打印的信息化管理,并有效防止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现象的出现。
(三)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抓手,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程 以“输出组织化、就业技能化、服务人本化”为重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定安、琼中、陵水等市县通过广播站、电视台、公告栏等渠道,积极组织发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儋州大力开展定向培训,为当地企业培训并输送了农民工442人;琼海面向农村青年开展美容美发、高尔夫球童等订单培训,较好地满足当地服务业发展需求。万宁、昌江、保亭等市县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在外出农民工春节返乡期间,发放外出务工手册、慰问信以及培训信息,为农民工提供“人本化”服务。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进发展“打工经济”。各市县紧密结合地区优势及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一县市一品牌,一户一就业”活动。三亚紧跟市委“兰花经济”建设项目,创建出“兰花种植工”品牌。东方积极发展“菊花种植工”,使菊花种植在农村实现规模化生产。琼中组织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培养出“种桑养蚕工”980多人。
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位。儋州在白马井镇举办“流动人才劳动力市场招聘会”,为1300名失地农民与返乡农民提供了近2600个岗位。洋浦为91户失地居民送岗位上门,并优先安排困难失地家庭子女参加技能培训。万宁紧跟神州半岛拆迁项目开展跟踪服务,通过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帮助310名失地农民就地转产就业。
(四)以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为切入点,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深入10多家院校举办就业讲座,对9000多人次的毕业生进行了现场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等专项活动,举办春、秋两季大型毕业生专场供需洽谈会,指导院校召开20多场校园招聘会,利用我省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组织高校参加各类全国性网络招聘活动。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公共人事服务,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新收学生档案9581份,新托管档案1386份。
做好地震灾区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按教育部要求,对我省701名灾区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摸底统计。指导院校对灾区毕业生开展心理救助和就业援助。做好四川地震灾区毕业生对口帮扶就业工作,收集提交给四川省教育厅253个本省用人单位岗位信息,超额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100个对口支援岗位任务。
指导院校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组织评估专家组对全省15所高校进行了第二次就业工作评估检查,促进各院校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组织高校教授、专家学者编写并出版了具有我省特色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
(五)以推进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为载体,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健全“统考日”制度,建立固定考点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学校作为全国、全省统一鉴定的考点,实行鉴定考点集中管理。大力推行智能化考试平台,引进计算机先进技术,实行公关员、推销员职业上机考试。举办考务系统培训班,指导市县配置国家考务管理系统,推动技能鉴定信息化工作。加强考评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共举办考评员培训班3期,300人参加。
市县技能鉴定总量实现新的突破。全省共有15个市县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有14个市县开展技能鉴定工作,市县鉴定量首次突破万人大关,鉴定总人数达10666人,与上年同比增长43%,其中,三亚鉴定3433人,海口2459人,儋州2011人,保亭746人。市县正逐步成为全省鉴定总量增长的新拉动点。鉴定服务对象与范围进一步拓宽。启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在龙泉集团企业内部首先推开了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工作。继续探索监狱系统鉴定工作,组织美兰监狱88名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线圈绕组工的鉴定。省局受多个市县人劳系统委托,为其选拔工作人员提供考试服务,完成近600人的考试任务。把技能鉴定送到营房,为全省消防部队326名退伍兵进行了建筑消防员的技能鉴定。
(六)以提升考试人数和确保考试安全为核心,推进职称考试工作
职称考试工作在上规模和效益上有了新的办法。完善职称考试多方联动机制,定期与行业主管厅局、市县主管部门召开“碰头会”,协调考试工作。健全考试公告制度,借助网站、报刊媒体第一时间发布考试信息。实施考试“直通车”制度,将考试政策与信息直接送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并采取重点单位重点跟踪的方式,使事业单位、大中企业职工和院校应届毕业生成为职称考试的“主力军”。
职称考试安全保障上有了新的措施。建立考试标准化管理制度,对考试报名、试卷管理、考场管理、考点监督等主要工作分解细化,实行表格化管理。建立考场责任书制度,与各考点负责人签订了管理责任书。狠抓考风考纪,通过网络媒体、考场公告栏等渠道对考生进行考前培训,提高考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引入先进技术规范考场秩序,配合人劳、纪检部门查处涉嫌违纪人员61人。
进一步开发新的考试服务项目。按国家人事考试中心要求,开展了社会工作者等新的执业资格考试。配合省厅和省地震部门,开展地震评价工程师专业考试。承接了博物馆等单位的竞争上岗、招聘选拔等考试业务,共有近400人报考,有效拓宽了社会化考试服务内容。
此外,省本级、洋浦、琼海、五指山就业部门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与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认真检查了存在问题,深入分析了主客观原因,形成了整改落实方案,并将整改目标落实到人,为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奠定了基础。在人事代理、劳务派遣、境外就业、留学回国人员服务、党风廉政建设、行政管理、组织人事、信息宣传等方面,全省各级就业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说,2008年又是全省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个丰收年。我们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离不开厅党组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在座各位,以及全省各级就业部门全体干部职工的付出与努力,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应对挑战,切实做好金融危机特殊时期的就业工作
要正确认识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应际厅长昨天的报告中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全省经济增速将会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会逐步减弱,将给当前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的挑战。当前我省面临的就业压力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面临裁员压力。汽车、石油、纸浆部分生产企业定单锐减、开工不足,福耀玻璃等出口型企业已停工停产,预计非正常失业将会进一步增加。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橡胶、生猪等农产品价格明显回落,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效益减少,将会减少使用技能素质不高的农民工,还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企业破产引发的农民工返乡潮,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将逐步增加。三是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四是新增劳动力带来新的就业需求。预计全省新增劳动力12万,其中有5万大中专毕业生,且大部分新增劳动力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今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不容乐观。
要充分看到和把握当前开展工作的各项有利条件。在看到宏观经济环境对就业工作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更要充分看到做好今年就业工作的有利因素。首先从长期看,我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中央及我省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将对经济起重要拉动作用。其次,国务院、人保部已陆续出台多项稳定就业的政策,我省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的规定,省厅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创业促就业的相关政策。各类政策文件出台如此之频繁,各项规定措施如此之优惠,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第三,就业工作已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厅党组的领导下,各级就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大就业”促进“大发展、大和谐”的发展思路;总结出“以载体推动全面工作,以项目开展具体工作,以抓手突破重点工作”的工作方式;具海南特色的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体制机制也不断完善,就业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认可。最为重要的是,全省各级就业部门想发展、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这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挑战,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的最有力保障。
要将省委、省政府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转变为凝聚信心、谋划一到中央及省委对于当前形势的分析??策和部署上来。要切实增强做好今年工作的信心,树立起高度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点,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把思想解放的步子迈得再大一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在“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方面,出实招,下“猛药”,打“组合拳”,打好这场“攻坚战”。
三、奋力拼搏,共克时艰,全力做好2009年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2009年全省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五届三次、四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为奋斗目标,以创新海南特色的、更具活力的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体制机制为载体,加强失业调控,援助就业困难群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开创就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新局面。
为此,全省各级就业部门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与水平
制定并启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就业工作应急预案。各级就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失业监控和失业预警机制,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集中裁员和非正常失业增加情况。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与员工开展集体协商,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职业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切实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对在困难时期不裁员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及时组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开展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针对一些苗头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尽可能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力争将失业率控制在4%之内。
强化政府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的责任。各级就业部门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金融危机特殊时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级政府按照《就业促进法》要求,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就业工作中长期规划。建立并落实各级政府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共同协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提请各级政府在引入或开展新项目投资时,将吸纳与安置一定数量的当地劳动力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条件之一。
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开展“逐户家访”活动,健全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台账。通过政府购买、事业单位挖掘、社区服务开发等方式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切实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没有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市县要积极与财政、银行等部门沟通,争取成立贷款担保中心,建立健全贷款机制,在年内逐步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各级就业部门要制定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结合不同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服务。实现“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送温暖”等专项帮扶活动的制度化与常态化,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各地要逐步建立与省本级职能相对应的、名称统一、职责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劳动保障协管员、就业信息采集员等公益性岗位充实到基层一线,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居委会、村委会。按《就业促进法》要求,全面开展“六项”法定公共就业服务。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创业服务,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创业培训机制。继续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的“创业扶持行动”。将优秀大学教师和企业成功人士纳入到创业师资队伍中,组建省及各市县的创业培训教师团队。按照统一的SYB培训课程标准,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创业培训,推广一批市场前景好、投入少、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完善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对接机制,及时将申请贷款的创业人员组织到创业培训中,发挥小额贷款的杠杆作用,撬动创业工作有力发展。
着重做好不同人群的创业帮扶工作。与相关部门协商,为创办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制定更加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组织“创业高校行”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树立创业典型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训和实习活动。通过创业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利用拆迁征地补偿金发展种养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鼓励外出打工者在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乡创业。
健全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集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沟通,打造创业“绿色通道”。建立创业咨询专家库,创建我省创业服务专家队伍。开展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组织开展“创业服务月”活动,评选“五十个优秀创业项 目”和“十佳创业杰出人物”。建立创业基地,成立“创业联谊会”,设立“创业服务热线”,开发创业服务网站,大力宣传创业成功典型,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建立覆盖全省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
做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大力开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落实培训补贴,确保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劳动者至少掌握或提升一项实用的技能。
面向不同群体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对下岗失业人员要以促进再就业为目标,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择业能力。对农村劳动力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岗位提升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围绕返乡创业开展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农业生产技能。对大中专毕业生要围绕增强动手实操能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建立新增劳动力的“市场准入培训”机制,依托各类技工和职业院校,在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新增劳动力进入市场求职前,组织其参加3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并确保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进场”。探索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前移”机制,及时组织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参加至少一次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提供推荐就业服务;对确实无法实现就业的,及时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畴,进行失业登记,发放失业金并提供相应就业帮扶。
(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发展壮大“打工经济”
深入开展“一县?紧密结合地区实际,在发挥现有劳务品牌效益??业,发展为新的劳务品牌。加强与各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做好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
建立健??建设单位拿??业。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通过多种渠道及?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把岗位送到村、送到户??个农村贫困户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
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平台,更大规模地发展打工经济。继续以“输出组织化、就业技能化、服务人本化”为抓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台账,实现一乡一册、一村一表、一人一档。完善统计报表制度,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数字口径。发动用工单位在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务工青年集中的地方举办专场招聘会。集中公布一批培训项目和培训信息,组织农民工报名参加。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协作,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维权工作,帮助农民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组织返乡农民工有序流动。
(五)全力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比较充分就业
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征订发动工作,围绕教材培训师资,提高院校就业指导队伍质量和水平。采取就业指导课、服务周、就业论坛、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就业、创业。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园送岗位,院校进企业送人才。开展“境外就业巡回宣讲”活动,广开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服务机制。各市县要完善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明确主管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使毕业生离校后能得到相应的职称评定、转正定级、社会保险、人事关系接转等就业服务。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打造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使各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各级就业主管部门间能共享就业信息资源,为毕业生开展网上招聘活动,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
加大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力度。健全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及时将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单亲家庭毕业生等困难家庭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落实各类就业扶持政策。在街道、社区、乡镇开发一批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困难家庭毕业生上岗。健全完善失业毕业生就业联系卡制度,采取重点跟踪、重点帮扶的方式,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开展“一对一”跟踪帮扶,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六)完善考试与鉴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体制
完善考试与鉴定工作管理机制。以确保考试鉴定安全为中心,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考试鉴定“零事故”。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落实、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实现考试考务工作管理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健全考试鉴定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推进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抓好龙泉集团企业内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并逐步在大中型企业推广。推进市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省局要继续指导还未开展鉴定的市县查找原因,培训相关人员,实现鉴定工作不留死角。积极探索针对农民工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开发适合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在本科专业的渗透力度。积极与劳动监察部门协作,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拓宽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
着力扩大职称考试规模,提升考试服务水平。建立职称考试联络员制度及相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县、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考试组织发动工作的积极性。为大中专院校学生提供考前全程跟踪服务。主动承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及竞争上岗考试。更新职称计算机考试系统,逐步实现与国家统考接轨。引入无纸化考试、心理测评、情景模拟等先进技术,提供专业化、高端化的人才测评服务。
(七)强化人才管理与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主动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人才公共服务。把握好国际金融危机将带来新一轮人才流动的机遇,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配合相关部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旅游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引进人才提供便利。探索建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海南市场”,为引入洋浦保税港区、建设国际旅游岛急需的高端人才构筑平台。建立企业定点联系人制度,主动为大企业与重点项目提供人才引进、委托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及时跟踪新开工企业和项目,引导企业在普通技术岗位招聘上,优先考虑本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技术工人。
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创业服务。深入调研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创业情况,为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做好留学回国人员身份登记认定工作,建立留学回国人员动态信息库。开展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科研资助工作,及时拨付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配合省厅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管理工作,为孵化高新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发挥“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加强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引进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及更加优惠的倾斜政策。积极为到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人事代理、档案托管、社保接续等公共人事服务。
四、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干部职工队伍
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业系统一直是一个具有优良作风的集体,但最近也出现了极个别的不和谐音符。各级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不断强化自身政治思想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切实以身作则,履行好“一岗双责”,做到工作职责行使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就延伸到哪里。要加强对关键部门、重点工作、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考试鉴定工作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强化培训管理工作,杜绝出现“冒领”、“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现象;做好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补助资金的审核发放工作,确保资金安全使用。
要提高谋划科学发展能力。各级就业部门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两个确保”、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等重点、难点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研,采取具体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将学习成果应用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上。
要不断强化执行能力建设。要把厅党组与省局党组所确定的各项工作指标层层分解,细化为具可操作性的项目,落实到具体个人,并列出时间、任务、要求,逐一组织实施。要继续大力倡导执行文化,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执行意识,提高执行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政策高挂在墙上、行动落实在嘴上”的不良风气,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抓好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
要继续提升公共服务水??识。要牢固树立“以助人为快乐,以助人为荣耀”的服务理念,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群众满意为目标,在深化上、细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进一个门、找一个人、事情一次办成”和“一厅式”、“一条龙”服务??业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考验和挑战相当艰巨。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形势,保持全??定信念、众志成城,共??组的领导下,攻坚克难保就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求真务实、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