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养殖小区规范
附件1: 吉林省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防疫技术规范
(试行)
为加强对我省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动物防疫管理,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动物防疫管理原则、基础设施建设动物卫生要求、饲养管理动物卫生要求、动物防疫技术措施等各环节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2 本规范适用于吉林省境内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场(小区)有关单位和个人。
1.3 本规范所指规模养殖场(小区)是指在适合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由一个或多个饲养者自愿合作建设,饲养设施和防疫设施完备、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专门从事某一种畜禽养殖,并达到规定饲养数量的养殖场所。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规模标准
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规模标准暂定为:蛋鸡存栏20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5000只以上;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羊存栏100只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兔年出栏5000只以上;鹿存栏30只以上;貂、狐、貉存栏均在100只以上;鹅、鸭存栏分别在1000只和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动物防疫
3.1 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动物防疫是指在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应用科学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技术和方法进行的动物防疫活动。
3.2 规模养殖场(小区)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应认真组织做好各项动物防疫制度的落实工作,并接受和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监测和监督检查。
3.3 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防疫工作应做到设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和防疫程序标准化,对免疫预防、引种供种、废弃物和病死畜禽尸体的处理等活动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
3.4 规模养殖场(小区)内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调入调出报检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兽药使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3.5 规模养殖场(小区)内养殖户,在疫苗接种、消毒、畜禽购进和出售、药品采购和饲料供应等各方面应当统一。坚持规模养殖场(小区)统一管理、集中防疫、定期消毒、程序化免疫,并定期进行动物疫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的动物卫生要求 4.1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严格按照《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T682-2003)要求,遵循“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施工建设、统一畜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统一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机制,坚持“集中建设、配套服务、规模生产、分户饲养”的原则进行建设。
4.2 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应当参照国家有关兽医卫生标准设计,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等规定的要求。禁止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划定的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以及城镇居民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的地区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限制在城市郊区建设养殖场(小区)。
4.3 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工程布局应按照人、畜、污的顺序设计,防疫条件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在筹建规模场(小区)之前,须向当地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指导业主作好规划、设计。新建场时, 应坚持生产和防疫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四同步”, 建设指标和标准要高起点、高标准。对审定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小区)建筑设计图纸或场址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规定的,应及时纠正。项目竣工后,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依据《动物防疫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方可投入使用。未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投入使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处理。
4.4 规模养殖场(小区)选址应本着方便生产、利于防疫的原则,选择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远离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距离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不小于1000米,距一般道路不小于500米,距其它养殖场、兽医机构、畜禽屠宰厂不小于2000米,距居民区不小于3000米,并且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
4.5 规模养殖场(小区)布局应本着分区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隔离区应严格分区,用围墙、林带、栅栏等相互隔离,搞好小区绿化、美化。在规模养殖场(小区)围墙外、区内道路旁、畜禽舍间等植树种草,以改善规模养殖场(小区)空气,形成防护屏障。
4.6 规模养殖场(小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生活区、办公区应位于场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位或侧风位,且应在紧邻场区大门内侧集中布置。兽医室、隔离间、废弃物处理(贮粪场)等设施,应位于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和地势最低处,且与生产区有专用通道相连,与场外有专用大门相通。规模养殖场(小区)内道路、运动场地应平坦、坚硬、无积水,便于清洗和消毒。4.7 生产区内根据功能不同,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各单元之间应有防疫隔离设施,配备统一的粪污排放、清理、处理设施。畜禽舍应选择坐北朝南方向,坚固耐用,宽敞明亮,采光、通风、排气良好,供水、排水畅通,相邻两畜禽舍的间距应不少于7米,以利于光照、通风和换气。牛羊规模养殖场(小区)要建设运动场、青贮窖,养羊小区应建设药浴池。
4.8 规模养殖场(小区)和生产区大门处均设置供出入车辆消毒与大门同宽、长6米、深0.3~0.5米的水泥结构消毒池,同时要设置供出入人员更衣、消毒的更衣消毒室和值班室,每个单元和每栋畜禽舍门口、兽医室及病畜禽隔离区门口、挤奶站门口等均要设置与门同宽、长1.5米的消毒池或设置消毒盆。
4.9 生产区内道路应设立污道、净道,并不能重叠和交叉。场内道路应为水泥路面。净道为管理、运送饲料用,宽度4~8米;污道为转群、运送粪污用,宽度2~4米。
4.10 兽医室应设置小型化验室,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专职兽医人员、必需的检验消毒仪器设备和疫病防治、化验、消毒等药品。
4.11 规模养殖场(小区)畜禽舍要隔热、保温、通风良好,要有良好的防鸟、防鼠设施,地面要坚实、平整、不积水、不渗透、耐酸碱。
4.12 规模养殖场(小区)不要建在候鸟栖息地或迁徙的主要线路上。5 饲养管理的动物卫生要求
5.1 制定完善的防疫管理制度,配备有资质的专职兽医技术人员。严格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苗,兽用药品及疫苗应统一购买和使用。
5.2 为便于防疫和管理,规模养殖场(小区)从事畜禽养殖活动,应当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或者畜禽购自非疫区,来源一致。每个规模养殖场(小区)只允许饲养一种畜禽。
5.3 规模养殖场(小区)内饲喂畜禽的饲草饲料必须达到饲料卫生标准,所用的饲草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等应选择高效、安全、低毒、无污染的合格产品,不允许添加、使用国家规定禁用的饲料添加剂、兽药制剂、疫苗等,确保人畜、生态环境和动物产品的安全。
5.4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认真做好畜禽出售前休药期的管理工作,待出售的畜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使用药物,未达到休药期的畜禽不得进入市场。
5.5 坚持定期和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疑似病畜禽立即隔离观察,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5.6 规模养殖场(小区)畜禽饮水要清洁、卫生,质量应符合《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 5027-2001)。
5.7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按照《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NY/T1167-2006)各项规定标准,做好环境卫生和畜禽舍卫生的清洁工作,及时清扫粪便和污物,其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5.8 规模养殖场(小区)内应做好防鸟、灭虫、灭鼠工作,定期进行驱虫灭害,防止害虫孳生,传播动物疫病。动物防疫技术措施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猪伪狂犬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绵羊痘、炭疽、J亚群禽白血病等各病种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认真落实综合防疫技术措施。
6.1 预防免疫
6.1.1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根据国家要求并结合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适合本规模养殖场(小区)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确定免疫病种,同时上报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或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6.1.2 强制免疫所用疫苗应当由省、市(州)、县(市、区)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供应;非强制免疫所用疫苗由养殖场(户)到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有生物制品经营资质的单位购买。
6.1.3 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监管,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技术规范开展免疫预防工作,免疫密度必须常年保持100%。
6.1.4 生物制品的管理和使用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执行,选用的兽药应有国家批准文号,且处于有效期内,无变色和杂质,安全,高效。
6.1.5 严格按照免疫操作规程和本场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接种、疫苗保存、保管、运输和销毁,并及时上报免疫进展情况。疫苗的保存、运输和使用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操作,注射器械和注射部位严格消毒;保证一畜一个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6.1.6 根据当地疫病发生和危害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代谢吸收快、残留小的兽药,定期对畜禽进行驱虫和预防;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使用最佳抗菌药物,在畜禽可能发病的年龄、疫病可能流行的季节或在发病的初期对相关畜禽进行群体投药预防。
6.2 疫病监测
6.2.1 规模养殖场(小区)内养殖户要无条件地接受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疫病监测并积极配合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要定期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工作,评价免疫质量,以指导免疫工作。
6.2.2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监测阳性的,对阳性及同群畜禽采取隔离措施,并将阳性样品送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经确诊阳性的,应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监督下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监测阳性的,对阳性及同群畜禽采取隔离措施,并将阳性样品送省级实验室确诊,经确诊阳性的,应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监督下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6.2.3 家畜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的监测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监测方案,每年春秋季各监测一次,监测方法为国家标准《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和《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对阳性牲畜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
6.3 疫情报告
6.3.1 严格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动物疫情。
6.3.2 规模养殖场(小区)内养殖户应当建立疫情统计、登记、档案管理制度,并规范和认真落实动物疫情统计、登记、报告工作。
6.3.3 当发生国家规定需要紧急报告的动物疫情时,规模养殖场(小区)各养殖单位和个人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其他动物疫病应每月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次。
6.4 封锁
6.4.1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规模养殖场(小区)应积极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本场(小区)内的封锁工作,密切观察疫情动态。
6.4.2 严禁与防控工作无关人员进出规模养殖场(小区),并限制或停止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进出。
6.4.3 与病畜禽密切接触过的人员实行隔离观察。6.5 隔离
6.5.1 实行全进全出或实行分单元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一栋畜禽舍一个批次。每批畜禽出栏后,圈舍应空置14天以上,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杀灭病原,防止连续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6.5.2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确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场区的人员、车辆,均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畜禽出栏时,不允许场区外的车辆进场装车,需用本场的车辆将畜禽转运到场外一定距离,再装到专门收购、运输畜禽的车辆上。
6.5.3 规模养殖场(小区)内户与户饲养人员之间不得随意窜舍,不得相互使用其他圈舍的用具及设备。严禁在规模养殖场(小区)内及其附近屠宰畜禽。
6.5.4 生产区内禁养其他动物,严禁携带与饲养畜禽有关的动物、动物产品进入生产区。严禁从与饲养的畜禽有关的疫区购买草料。
6.5.5 患病畜禽应及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理。
6.5.6 严禁场内兽医人员在场外兼职,严禁场外兽医进入生产区诊治疾病;确因需要从场外请进兽医的,进入生产区前应更换服装鞋帽,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6.6 消毒
6.6.1 制定切合本规模养殖场(小区)实际的消毒计划和程序,确定消毒剂种类及其使用浓度、方法,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人,落实消毒工作责任制。
6.6.2 做好日常消毒。定期对饲养工具、圈舍、道路、环境进行消毒,必要时带畜禽消毒;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消毒剂,保持其有效浓度;做好临产前产房、产栏及临产畜的消毒;同时要严格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
6.6.3 强化临时消毒。在出现个别畜禽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应立即对所在圈舍进行局部消毒,包括对发病或死亡畜禽的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6.6.4 加强终末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在畜禽出栏后,应对全场或对空舍的单元、饲养用具等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在周围地区发生国家规定的一、二类疫病流行初期,或在本规模养殖场(小区)发生国家规定的一、二类疫病流行平息后,解除封锁前均应对全场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6.6.5 加强规模养殖场(小区)内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以防鼠、蚊、蝇等孳生,消灭疫病传播媒介。
6.6.6 消毒剂应选择安全、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新型消毒剂,确保人、畜和环境安全。
6.7 疫情处置
6.7.1 当发生传染病时,应及时隔离病畜禽,限制其移动,并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6.7.2 当发现疑似烈性传染病时,应当积极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按照国家《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进行确诊和处置。
6.7.3 当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时,应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隔离、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等措施,迅速控制、扑灭动物疫情。
6.7.4 确诊为一般动物疫病时,应在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指导下,采取隔离、治疗、免疫预防、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6.8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6.8.1 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加强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管理。
6.8.2 病死畜禽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6.8.3 病死畜禽数量较大的,应当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处理,严禁将病死畜禽销售、加工出售。
6.9 检疫
6.9.1 严格执行畜禽调入、调出检疫报检制度。原则上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畜禽时,规模场(小区)负责人应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申请,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审核,确认调出地为非疫区时,方可调运。对运回的畜禽,必须在隔离圈舍再隔离观察15~30天,经临床观察和检疫,确认健康无异常表现后,方可混群饲养。调出(出售)畜禽时,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经动物检疫员检疫合格取得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调出(出售)。
6.9.2 跨省调入种用畜禽、乳用畜时,应报告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按照“种用乳用动物调运审批程序”办理,经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审核、批准,经调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健康,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后方可调入。调入后必须在隔离场内隔离观察15~30天,其间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监测,合格后方可入圈混群。未办理审批手续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处理。
6.10 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
6.10.1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当依法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
6.10.2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当向辖区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申领畜禽标识,不得从其他渠道购买。
6.10.3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当建立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免疫动物必须佩挂防疫专用标识,并及时用识读器上传动物标识及免疫信息,填写免疫卡(防疫档案),并造册登记。养殖档案应载明以下内容:
a)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畜禽养殖代码、免疫日期、疫苗名称、批号、生产厂家、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来源和进出场日期等。
b)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用量和休药期等有关情况。
c)检疫、监测、消毒情况和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等情况。
6.10.4 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记载的信息应当连续、完整、真实。
6.10.5 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6.10.6 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畜禽标识磨损无法辨认、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6.10.7 规模养殖场(小区)种畜场应当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
6.10.8 种畜调运时应当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地,个体养殖档案应当随同调运。
6.10.9 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保存时间:商品猪、禽为2年,牛为20年,羊为10年,种畜禽长期保存。
6.10.10 规模养殖场(小区)应严格按照《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2006年第67号令)要求,认真做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工作。
6.11 人员管理
6.11.1 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从业人员应身体健康,并定期对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6.11.2 饲养人员上岗应穿着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并要求对工作服、鞋、帽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6.11.3 凡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经消毒、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方可进入。
6.11.4 饲养人员工作时不得佩带饰物,涂抹化妆品,并经常修剪指甲。
6.11.5 患有人畜共患病和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严禁从事饲养工作。
6.11.6 饲养人员家中不得饲养同本场相同的动物。6.11.7 建立健全人员技术培训制度,定期对养殖和兽医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附则
7.1 本规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7.2 各地在执行本规范时,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及时报省畜牧业管理局。
第二篇:桦甸市养殖小区管理办法
桦甸市养殖小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畜禽养殖小区的建设与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畜牧业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牧业养殖规划、指导、经营服务、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并负责本办法的执行。
第三条 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选址、规划、饲养、消毒、用药、防疫、诊疗、废物处理和组织管理环节,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 养殖小区是指在适合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的要求,由若干农户自愿合作建设、专门从事特定畜禽养殖,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和防疫、粪污处理设施完备的,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区域。
第五条 养殖小区建设坚持人畜分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布局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资源循环化、环境清洁化。
第二章 建设规范
第六条 养殖小区地址选择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规范要求:
(一)必须布局在规定的非禁养区内,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卫生要求。
(二)建设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推行清洁生产,健康养殖。
(三)依照养殖技术规范应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污方便、交通便利、供电稳定未被污染无疫病的地方。
(四)距离铁路、公路、城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500米以上,距离居民区上风向2000米以上;距离其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等1000米以上,远离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第七条 养殖规划布局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规范要求:(一)总体布局按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进行规划设计,各区之间界限分明,联系方便。生产区按夏季主导风向设在管理区下风向或侧风向处,隔离区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各区之间的距离不少于50米,中间有围墙或绿化带隔离。
(二)基础设施建设除畜禽舍外,其它辅助配套设施也要完备,建设有更衣室、消毒室、兽医室、饲料加工调制室、仓库、配种室和防疫围墙。实现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建有规范化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和病死畜禽焚化等设施。(三)养殖小区内的道路,分清洁道和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各入口处设有消毒池设施,坚持长年消毒。
第八条 畜禽舍建设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规范要求:(一)畜禽圈舍要按畜禽品种饲养要求设计建造,场区设计力求科学、经济实用。
(二)畜禽舍的朝向和间距必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和防疫要求,畜禽舍朝向一般为南北方向,保持畜禽舍纵向轴线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呈30—60度角。
(三)畜禽舍围护结构能防止雨雪侵入,保温隔热,避免内表面结冰,畜禽舍及其设备材料对猪无害,耐酸、碱等消毒药,且易于清洗,坚固耐用。
第三章 养殖管理
第九条 各畜禽品种养殖规模:蛋鸡存栏20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5000只以上;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羊存栏100只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兔年出栏5000只以上;鹿存栏30只以上;貂、狐、貉存栏100只以上;鹅、鸭存栏分别在1000只和2000只以上。
第十条 小区备案制度:
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向桦甸市畜牧业管理局按如下程序申请备案:
(一)养殖小区在施工前20日应将工程设计方案、平面图一式3份上报桦甸市畜牧业管理局,畜牧业管理局进行审核。
(二)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成后15日内向畜牧业管理局提交养殖小区备案表和平面图,一式3份;畜牧业管理局对养殖小区进行核查,对符合备案条件的予以备案。
第十一条 小区备案条件:
(一)养殖小区建成后,经畜牧业管理局现场核查,符合下列条件的给予登记:
1、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用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2、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3、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4、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
(二)对下列城区的养殖小区不予备案: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区;
2、居民区;
3、法律规定的禁养区。
第十二条 养殖小区应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引进系谱、合格证齐全的畜禽品种。
第十三条 养殖小区引进的种畜禽应符合品种标准和质量要求,引进后应加强选种选配,积极开展人工授精,确保优良畜禽品种种用性能的充分发挥,并及时做好种用畜禽的更新换代。
第十四条 引进畜禽前应先申请审核动物防疫条件合格后,申报引进畜禽地点、数量、用途等情况,经审核确认为非特定疫区。引进畜禽应经检疫健康并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第十五条 引进的种畜禽,经当地县级以上动物检疫部门检查确定为合格后,方可供生产使用。
第十六条 饲料及添加剂使用必须执行下列规范:(一)饲料添加剂应选用农业部公布的《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所规定的品种和取得批准文号的新种。
(二)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应遵守农业部公告168号《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有关规定。
(三)饲料产品应是经过生产条件审核的企业生产的品种,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应是具有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并按照饲料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使用。
(四)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停用的添加剂。不得使用变质、霉变、生虫或被污染的饲草饲料。
第十七条 养殖小区应在当地动物防检疫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免疫程序,积极开展疫病预防接种工作,建立免疫档案,并按照相关规定对畜禽加施畜禽标识。
第十八条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兽医卫生制度。
第十九条 养殖小区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产地前必须由动物检疫员实施产地检疫。
第二十条 对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没有检疫证明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对尚未出售的动物、动物产品,未经检疫或者无检疫合格证明的依法实施补检;证物不符、检疫合格证明失效的依法实施重检。第二十一条 疫病诊断控制。养殖小区饲养户应主动配合当地动物防检疫监督机构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控和监测工作。建立并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如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要及时上报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并积极配合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第二十二条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养殖小区要及时隔离病畜禽,对病死畜禽及其产品应实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病死畜禽出售、丢弃或作为饲料再利用。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三条 养殖小区应成立相应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健全制度和档案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顺应市场要求,培育品牌,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对小区应实施管理。
第二十四条 人员管理方面。养殖小区要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负责或指导小区的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卫生消毒、兽药使用等工作。养殖小区从业人员应身体健康,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二十五条 养殖小区根据本区内生产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兽药使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岗位培训与考核制度等。
第二十六条 档案管理和生产记录。
(一)养殖小区要配备专人负责档案记录与管理。饲养单元要建立规范的档案记录和生产记录,所有记录保存两年以上。每批及每群畜禽都应有相应的资料记录。其内容包括畜禽来源、品种、繁殖记录、标识情况;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和用量等有关情况;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畜禽养殖代码以及农业部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饲养种畜应当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种畜调运时应当在个体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地,个体养殖档案应当随同调运。
第五章 废弃物处理与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 养殖小区废弃物处理应符合国家《畜禽养殖污染物防治技术规范》,污染物排放应达到《畜禽场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并符合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实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八条 养殖小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
第二十九条 养殖小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流失、恶臭气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畜禽养殖场应当保持环境整洁,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
第三十条 养殖小区应采取将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第三十一条 禁止向水体倒畜禽废渣。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清洗废水。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大中型养殖场建设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畜牧业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9年7月1日施行。
第三篇:养殖小区立项申请
山丹县霍城镇西关综合养殖小区项目
立项申请与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概况
(一)项目名称:山丹县霍城镇西关综合养殖小区
(二)建设期限:1年(2010年)
(三)工作区范围:山丹县霍城镇西关村
(四)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霍城镇西关村综合养殖小区位于山丹西南角,西关村位于山丹县城南 43公里处,是霍城镇政府驻地,商贸流通活跃,地理位置独特,是霍城镇的交通、经济、商贸中心。全村有 9个社、546户、2780人、劳动力 1460人。现有耕地 6000亩,其中水浇地 3100亩、旱地 2900 亩。
西关村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镇饲料来源有农作物秸秆、人工种草和割野生草三大类,有丰富的农作秸秆资源。饲草品中有:小麦、大麦、油菜、豆类、青稞、洋芋等各种农作物秸秆及其籽壳和苜蓿以及野生牧草,其次是麸皮等各种农作物加工后的副产品。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全镇畜牧业呈现出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涌现出规模养殖户540户,占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0%左右,大力发展以养牛和养羊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已成为我镇调整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
二、项目建设背景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大幅度增强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张掖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十大工程”之一建成河西百万头肉牛(羊)基地的发展精神;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中鼓励发展我县草畜产业的要求;同时,在《山丹县草畜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动员农户和企业投资,大力兴建畜禽养殖小区,推动草畜产业发展有传统型向现代型、资源型向科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确保草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为发展规模养殖小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政策,改变我镇的养殖业有农户自发组织,小规模养殖,且养殖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发挥霍城镇草畜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西关村梁兴禄等人创办西关综合养殖小区,重点进行肉牛育肥,促进我镇畜牧业走上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霍城镇发展畜牧业在各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农牧结合的优势。我镇农民以种植业为主,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农忙时间回家播种收获,来回奔波非常辛苦,所以发展畜牧业,可以很好的实现农牧结合和农民回乡创业。
2、饲草料资源丰富。我镇草原资源丰富,饲草种类繁多,各种农作物秸秆及其籽壳和苜蓿以及野生牧草,其次是麸皮等各种农作物加工后的副产品,都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便利。
3、养殖牛羊是我镇群众的传统习惯,有丰富的养殖经验。
4、经过多年的建设,县、镇、村建立起了比较齐全的技术服务体系,为养殖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5、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尤其适合牛羊的生长发育。肉牛的最适宜温度为7~27℃,繁殖最适温度为15~27℃,寒冷和暑热均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我镇春、夏、秋三季气候温和,温度在10C---28C,所以适合牛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6、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价格稳中趋升;饲养六个月加上买牛时的体重按 1000 斤计算每头牛可卖到 6000 元左右,除去每头牛的全部费用 2700--2900 元那么一头牛的纯利润就是 2500-3000 元,在管理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低于饲养半年也不低于 2000 元。
7、具有便利的实施条件和基础。西关村西大河林场北面地势平坦,通风肉牛舍间通风良好,采光充足。供水,供电,供热等建筑设施齐全,排污排粪便利,而且粪便可进行二次利用。
0 0
四、项目拟建设地点
山丹县霍城镇西关综合养殖小区占地45亩,规划区内地势平坦,排废方便,通风向阳处,处于村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且无污染,无疫源。水、点、交通便利。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修建高标准暖棚牛舍
六、投资估算及筹措
1、修建牛舍30000平方米,需投资150万元;
2、修建防疫和配种设施,需投资14万元;
3、修建饲料室10间,需投资18万元;
4、硬化道路0.2公里,需10万元;
5、安装粉碎设施,需投资3万元;
6、其他附属设施建设,需投资5万元;
7、购买肉牛仔畜1000只,需投资600万元。项目计划总投资800万元,其中:自筹 万元,银行贷款 万元,七、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建设养殖小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提高畜牧业养殖水平和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
社会效益:通过科学化、规模化的养殖和高新技术推广,畜产品质量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建设综合养殖小区,不仅对我镇以肉牛羊为主的草畜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而且对农业、林业、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拉动作用,将为全镇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可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布局合理、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舍饲养殖”,全镇肉牛羊产业的发展,将促进饲草料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发展杨牛羊业操场植被保护走上良性发展的路子,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槟榔养殖小区自查报告
儋州那大洛基槟榔猪场生猪标准规模化
养殖小区建设项目自查报告
儋州那大洛基槟榔猪场生猪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是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认真依据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按照项目施工图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进行了项目的具体实施建设.建设效果良好.根据琼农字[2013]89号文的要求,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作如下汇报: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市发改的批复,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主要为:项目新建猪舍3栋,2.5米高围墙250米,入口路面60平方米,场区内道路450平方米,赶猪道50米,排污沟1000米及相关配套措施。
二、项目总投资和资金来源
经审定的项目概算总投资为1075623.25元,其中,建安工程费957812.55元,工程建设其它费96720.05元,预备费21090.65元。资金来源: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80万元,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解决。
三、项目资金的管理
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要求进行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资金使用情况由市财政局、畜牧局严格把关。采取项目资金投资报帐制。先建设后报帐,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认真按照项目设计下达的工程建设计划和资金预算进行施工。自觉把好工程质量关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关。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项目设计要求投入资金。无截留、滞留、违规抵扣等现象.
四、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批复后,市畜牧兽医局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情况,成立了项目验收小组,严把工程质量关。按照市发改委的批复要求,100%的完成了项目建设内容,并通过了验收。
五、项目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场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达102头,年出栏商品肉猪1800头,极大的提高了我场的经济效益、并为我市今后的生猪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政府配套资金有限。受市场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项目基础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项目建设投资压力的增大,我场的后续建设有点困难,希望政府在生猪生产及小区的后续建设中给予一定的扶持。
2、生猪、猪肉市场价格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对项目的实施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对标准规划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指导与监督力
度,使项目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效益发挥更加明显。
儋州那大洛基槟榔猪场 二0一三年八月四日
第五篇:浅谈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
浅谈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养殖规模的扩大,兴建养殖小区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它可增加其发展后劲。但在小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小区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随意性大。养殖内部结构不合理,小区防疫制度不健全,组织管理不规范等。本文阐述了改善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对策,为饲养者提
供参考。关键词小区建设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市畜牧业生产有了长足稳定的发展,特别是畜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畜牧小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畜牧业生产组合形式,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日益发展壮大,已成为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和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小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加以解决。
1畜牧业养殖小区存在的问题
1.1小区规划、布局不合理,建区随意性大
1.1.1小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址随意,布局不合理。
表现在:①选择不当。有些村为了交通方便或搞“形象工程”,把小区建设在紧靠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人流、车流、物流多,噪音大,影响畜禽生产,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有些村为了方便生活,选址离居民点很近,交叉污染严重;有些村因集中调地困难,允许养殖户把场建在责任田里;有些村因陋就简,不加改造地把小区建在低洼湿地,不利排水,疫病多发;还有些小区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水泥厂等厂矿附近,使小区空气和水流受到严重污染,后患无穷。②小区布局零乱。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小区未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场规模大小不一,占地少则三五亩,多则十亩二十亩不等,建场方向不一,有东向,有西向,有高有矮,五花八门。③区内饲养畜禽品种混杂。同一小区内饲养畜种杂乱,猪、鸡、牛、羊什么场都有,有的甚至一场多畜。据调查,我县综合养殖小区占29,专业小区占71。④小区内各场建设步调不一。由于大多数小区是以农户为投资主体,因受资金或其它条件限制,有些户已投入生产,有些户才开始土建,战线拉得过长,给统一防病和统一销售畜产品带来不便,对生产经营十分不利。
1.1.2区内环保设施不健全,影响了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小区内无统一的化粪、排污走道,区外无统一的贮粪场及粪便处理设施,污水到处流,粪便四处堆,苍蝇、蚊子横飞,环境十分恶劣。绿化是净化小区内环境的有利措施之一,但许多小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圈舍建得密不透风,未留下充足的绿化空间,不利小区可持续发展。
1.1.3无固定的畜产品交易场所
在我们调查的小区中,没有一个建有专门的交易市场。买猪收蛋的车辆要么停在小区近旁,要么堵在村中道路上,不仅给疫病传播埋下了隐患,还影响交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
1.2养殖场内部建设不合理
大多数养殖户都是“以场为家”,生活区与生产区紧紧相连,有的甚至连围墙也不砌,生活、生产混为一体;畜舍之间间距过小,畜舍过于低矮,窗户少而小,采光通风不良。养殖场大门口未设消毒池,生产区门口未设消毒间。
1.3小区防疫制度不健全
小区内防疫消毒没有制度化。畜舍内外环境没有进行定期消毒。各养殖户的免疫程序千差万别,有的养殖户以为免疫接种多多益善,本地没有的疫病也搞防疫注射。相反有的饲养户图省事,该防的病不防,还有的购买低价劣质疫苗或采用不恰当方法接种。结果起不到免疫作用,甚至造成疫情扩散。
1.4小区组织管理不规范
一是村里无专人负责协调小区内公共基础设施问题,比如水、电、路三通问题;二是小区内没有自己统一组织,引种、供料、防疫、销售互不联系,各讨方便,导致生产秩序混乱,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小区无章无制,形象欠佳。由于组织管理不到位,小区内部没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消毒设施欠缺,畜禽粪便乱堆,病死畜禽乱扔,购销者随便出入。
2改善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的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区的发展壮大,弱化了小区的示范带动效应。为了尽快规范养殖小区建设,保证养殖小区按照畜牧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转”,使其在农民增收中发挥出最大潜力,笔者在此提几点粗浅的建议。
2.1小区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的原则,乡镇及村在划拨土地时,要相对集中,突出规模效应。要请畜牧技术部门科学地设计建区方案,应按不同畜种分建专业性小区,不搞“混合”小区。具体要求为。
2.1.1选择要求
一要地势高燥。至少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线以上,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地面要平坦且有1-3的坡度,以利排水。二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造纸厂、屠宰厂等。三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四要便于卫生防疫。小区距居民点至少在500米以上,距铁路
和主要公路300米以上,距离沼泽地区及蚊虻孳生场所1000米以上。五要交通方便,电力供应和饲料资源充足。六要尽量利用坡地、荒地、薄地,不占好地。
2.1.2建场要求
要坚持“集中投建,同步运转”的原则。一个养殖小区如同一个大型的规模化养殖场,区内一家一户好比一个生产车间,所以在小工建设方面可以参照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筑布局
。小区要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畜禽舍应统一选择南向或东向,以保证冬季保暖防风和夏季凉爽通风。
舍内要创造一个与所养畜禽品种相适应的保温、通风、光照条件及科学的饲养工艺流程。户与户之间距离应保持在30米以上,最好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在养殖小区内应大力推广“全进全出”生产方式。每个饲养在建筑设计时可将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个单元,各单元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以独立单元式车间为单位轮流使用。同一单元“全进全出”,彻底空栏消毒。小区大门口及每个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有条件的要建沐浴、更衣设施。清洁道与粪污染排泄道要严格分开,粪污处理池要建在小区围墙外下风口处,并能与雨水分开。
2.2防疫制度要健全
小区内要配备专职兽医技术人员。严格免疫定期注射疫苗和消毒。兽药和疫苗要统一供应和管理。小区内要配备相应兽医设备和消毒治疗药品。小区内谢绝参观,人员车辆进入区内需严格消毒。小区内户与户之间不得乱串,严禁在小区内宰杀畜禽。饲养人员经常观察畜群,发现病死畜禽及时检出,做无害化处理,有疫情及时上报兽医人员。
2.3探索解决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实现小区可持续发展
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摆在畜牧业生产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在建设养殖小区时必须重点考虑污染治理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我地区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治理。一是制取沼气。将小区内畜禽粪便统一集中后与水混合,经厌氧发酵处理能产生大量沼气,可供区内养殖户照明、煮饭、发电等。其沼液又是营养丰富的肥源,是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的重要保障。二是实行粪尿分离,除臭减污。尽量减少用水冲粪便,在畜禽舍内垫上锯木屑或稻谷壳等,使粪便迅速干燥。各户将粪便送到小区内的粪便处理场。处理场可用塑料簿膜做顶盖,利用太阳光和风蒸发粪中水分,干燥后制成颗粒状肥料,供为农用。三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就是将畜禽粪便单独或与其它填充料混合堆肥,使其发酵后作为农用。
2.4牧业小区进行绿化
绿化可起到改善小区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减弱噪声、减少空气和水中细菌含量、防疫、防火等诸多作用。应在小区外围种植高大树木的防护林带,在各养殖场之间种植隔离林带。为提高经济效益,可种植果树等经济树木。地面空隙可种植灌木和草坪。
此外,小区还应建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村里应有专人分管小区工作,负责协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区应成立自己的管理组织,比如成立养殖协会等合作组织,由该组织出面,负责小区内的品种引进、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产业服务工作,并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技术培训制度、场户成本核算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养殖小区内户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3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畜牧业养殖小区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畜禽粪便及废弃物,解决环境污染。为畜禽饲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小区的经济效益,确保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