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鹤岗市困境儿童调查情况的报告
关于鹤岗市困境儿童调查情况的报告
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为了翔实了解我市困境儿童生存、教育、发展状况,促进我市儿童健康成长,鹤岗市儿童福利院抽调4名骨干人员成立专门的调研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调研表等方式,于2012年9月1日开始利用十天时间,对鹤岗市六区困境儿童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共召开座谈会3次,入户走访136余家,下发调研表3000份,同时还与六区民政局局长就有关困境儿童问题进行探讨。鹤岗市六区共有困境儿童1491人,困境儿童主要类别为:贫困单亲家庭子女405人,病重家庭儿童732人、在押服刑人员子女21人、无户口儿童149人、矿难家庭儿童7人、贫困家庭儿童93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4人。
二、我市困境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困境儿童得不到妥善有力的监护。担任困境儿童监护人大部分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和朋友,这类家庭中有的生活也不富裕,对孩子的监护只能止于吃饱穿暖,其他方面监护根本就不能到位,孩子心灵精神上的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2、困境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基本教育。大部分困境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不识字,重养轻教。平日这些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孩子。很难对孩子的学业进行辅导,也不可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无户口的困境儿童,因为没有户口就不能办理身份证,根本没有办法上完九年义务教育,上高中和大学就成为梦想,有的小学毕业后就流向社会,很容易交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或沉溺于网络游戏,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3、困境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生活保障。由于各种原因我市困境儿童家庭状况和环境,都处在全市最低层次,家庭收入低,生活条件差,一大部分家庭靠吃低保过日子,无户口的孩子连低保也没有。这样的困难状况使得孩子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吃饭、穿衣、上学都成了困难。
4、困境儿童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理。由于困境儿童家庭生活困难,大部分困境儿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儿童生病不去医院治理,而是为了省钱省事,经常是吃点药或在家附近小门诊看看了事,导致一些困境儿童生病耽误了有效治疗期,酿成了大患。大笔的医疗费和康复费更是雪上加霜,加紧了困境儿童的贫困,使有的困境儿童的疾病只好放弃治疗,成为一种痛心的遗憾。
三、我市困境儿童致困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我市困境儿童致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家人收入偏低等因素,又有儿童父母个人生活变化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儿童家庭生活贫困造成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简称变故家庭)困境儿童父母一方去世(离异家庭单论),特别是父亲去世,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家庭收入无来源,生活难以维持,生活一落千丈,孩子自然沦落为困境儿童。在我市由于煤矿发生重大死亡事故,造成一些贫困单亲家庭,孩子不仅精神上受到打击,生活也难以得到保障。
2、家有重病患者。(简称重病家庭)困境儿童家庭父母或一方或双方常年患病,经常住院。由于不能上班工作,不仅影响家庭收入。还要支付大量医疗费和康复费,生活非常贫困,居住条件比较低下,这类家庭的父母根本无力管教孩子,有的家庭甚至还放任一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患有各类残疾,导致家庭的主要支出都用在了看病上,生活是得过且过,维持将就。
3、父母双方离异。(简称离婚家庭)由于父母离婚一方面导致孩子单亲,另一方面导致孩子投亲。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一方收入少,甚至无收入,孩子的生活便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特别是有的父母双方离婚后都不管孩子的,孩子只能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由亲属照看,这类投亲式家庭对孩子教育培养大部分是靠自然成长。
4、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由于多种原因,父母双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属都不能完全履行抚养和监护儿童的义务,使这类儿童只能靠邻居和社区救济,常此以来根本保证不了孩子的基本生活、教育、就医等问题。形成了事实无人抚养的现象。
5、无户口导致的儿童困难。(简称无户口家庭)由于儿童父母都是来自于外地的打工者,没有城市户口,自然孩子就成了无户口儿童。在加上打工收入朝不保夕,有上顿没下顿,收入低并且及其不稳定,使这些无户口的孩子生活上比较艰难,也是由于无户口享受不到政府的政策,他们的低保、医保都不能解决,孩子的生活基本没有保障,九年义务教育也难以完成。
6、在押服刑人员的子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犯罪在押服刑,子女均属抬不起头,寄人篱下,有的由亲属照顾,有的到处流浪,造成孩子心理自卑或在幼小的心灵上受到重创,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四、救助困境儿童几点建议:
1、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困境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要把救助困境儿童提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在资金支持上,应该专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资金,为救助困境儿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要强化民政部门的服务功能。作为服务民生的主要政府部门。救助困境儿童,民政部门具有义不容辞职责,建议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组织积极参与到救助困境儿童的活动中去。对全市困境儿童救助实行宏观指导。
3、对无户口困境的儿童。建议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政策为其办理落户手续,落户后困境儿童才能享受到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包括低保、医疗、九年义务教育等,从根本上解决困境儿童的生活、生存现状。
4、要建立困境儿童信息平台。在全市两县、六区开展一次排查活动,详细了解困境儿童的现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困境儿童信息库,实行动态化管理,掌握每一名困境儿童的发展情况,并根据每名困境儿童的不同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救助措施,提高困境儿童生活质量。
5、要成立困境儿童基金会。采取政府投入一块,企业赞助一块,爱心人士捐赠一块等方式,成立市困境儿童基金会,民政部门加强基金管理,专款专用。借助希望工程的成功经验,实施困境儿童救助工程,不仅让困境儿童有学上,还要保证他们拥有和其它孩子一样的幸福童年。
6、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困境儿童的状况,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动员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积极为救助困境儿童献爱心、做贡献。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把困境儿童救助纳入群团组织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组织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对困境儿童的救助。总之,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人人关心困境儿童,人人参与困境儿童救助。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鹤岗市民政局
2012年9月17日
第二篇:困境儿童摸底调查报告
困境儿童摸底调查报告
困境儿童摸底调查报告
关于开展困境儿童的调研
为全面了解全县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帮扶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县妇联组织调研组,于7月1日至8冃15日,采取以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县24乡镇499个行政村开展困境儿童调研,现将排查摸底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困境儿童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全县困境儿童265人,其中留守儿童210人,单亲家庭儿童40人,孤残儿童15人。
二、困境儿童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孤残儿童因自身残疾的原因及留守儿童因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欠缺,导致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情况看,残疾儿童因本身残疾的原因,造成其心理上的负担,因而影响学习。而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多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因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长辈们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留守儿童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家庭经济薄弱,导致困境儿童生活质量不高。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他们除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难以承受康复治疗教育等费用。而留守儿童因父母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种,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但留守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3、情感沟通太少,导致困境儿童心理偏差严重。据调查,孤残儿童80%以上,都存在自卑心理,而这些儿童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父母关心的不够,与其交流太少,使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从而导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再加上有些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导致他们有心事遇麻烦时缺乏通畅的倾诉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得心理健康。
4、安全监管不力,导致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当前,大多数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平日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导致部分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因受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三、帮扶困境儿童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要切实加强对困境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要尽快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机构,积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有关扶贫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困境儿童扶贫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工作内容及目标,努力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
2、要切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要制定详细、有效地帮扶措施,必须开展调研。要针对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入基层,对困境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困境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详细的困境儿童数据库,并通过微机录入,实现困境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要逐步建立健全困境儿童扶贫工作机制。农村困境儿童帮扶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快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困境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积极开展对农村困境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救助机制。三是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第三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
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了解射阳湖镇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帮扶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宝应县射阳湖镇妇联通过开展抽样调查走访、一对一面谈等方式对全镇15名困境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全镇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一、基本情况
射阳湖镇位于宝应县偏北方位,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困境儿童,初步统计数据为15名,全部为留守儿童,约占学生数的百分之一。15名困境儿童中,13名来自施教区中的农村,还有2名来自集镇。
二、情况分析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发现困境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原因
1、无能为力,只管吃住。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过于溺爱。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二)心理原因
这些困境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卑甚至敌对的不良情绪厌学,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
焦虑。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
敌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原因
近年来,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施加了许多压力,造成学生产生厌学、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业不良。
困境学生自身特点分析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困境学生在同样学内容的接受和巩固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丧失,自卑感重,对周围事物过分敏感,烦躁不安,经‘常陷入高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困境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甘居下游,得过且过,产生厌学情绪,上课如坐针毡,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薄弱,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他们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他们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反馈比较麻木,习惯了父母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很少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三、教育策略
1、关注困境学生的内心世界。困境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困境学生通过与家长和老师对抗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们的不满,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因此身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透过学生的不良表现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实质。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困境学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困境学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困境学生,争取和困境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爱动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困境学生进步的心理情境。
3、增强困境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困境学生责任心差、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困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困境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法替代,让他们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困境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困境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来磨练困境学生的意志力,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学生遇到的挫折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兴趣愿望等面对挫折每个人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对挫折进行心理疏导来教会他们拥有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挫折中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
第四篇: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此次调研主要以铜山办事处17名困境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各方面状况,分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而为政府决策提出一些建议和改善意见。
一、基本情况
1.家庭人口状况。在被调查的困境儿童家庭中,单亲家庭4个,孤儿6个,家庭人口不全的情况占59%,超过八成的困境儿童靠隔代抚养,甚至有部分只能由同辈的兄妹抚养,缺乏父母照顾和亲情呵护。
2.家庭收入情况。困境儿童家庭大多贫困,主要是通过在家务农、饲养牲畜维持生计,部分家庭父母在外做散工,近六成家庭须申请办、村委等相关组织的救助,家庭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3.在校学习情况。困境儿童中学龄前儿童有6个,正在上学的儿童有11个,最大的14岁,最小的2岁。由于大部分困境儿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交流沟通时间较少,没时间督促和辅导子女学习,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困境儿童平时在家里也要帮忙做家务或部分农活,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较少,表现为学习比较消极被动,学习成绩大多居于中下游。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
1.生活贫困。我办困境儿童大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或孤儿,家中只有一方劳动力或完全丧失了劳动力,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家庭经济主要靠在家务农、社会捐助和政府补贴。家庭贫困一定程度上给困境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一些影响,而儿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家庭贫困甚至影响到了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
2.学习消极。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成正比。外出务工的家长忙于打工,在家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都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需求、兴趣、交往、困惑等关注极少,不能及时、充分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导致了一些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跟不上。而困境儿童因家庭环境常分散学习精力,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跟不上,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3.亲情缺失。困境儿童的抚养监护大多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当代不合拍,极易与孩子形成心理隔阂,不利于彼此间的沟通;而在上代监护中,父母为改善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取舍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过问,使得困境儿童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建议和对策
1.助推社会支持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多部门衔接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对关爱困境儿童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的关爱意识。推动“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切实在物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给予困境儿童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救困帮扶政策,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扶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贫、病、孤、残留守儿童,依照法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正在上学的困境儿童实行助学资助。支持鼓励发展关爱困境儿童公益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延伸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的有效办法,为困境儿童提供高水平的帮扶体系。
2.构建心灵健康服务工程。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为每个困境儿童建档立案,关注困境儿童动态,采用短信、电话关心困境儿童,不定期走入困境儿童家庭,了解困境儿童的学习状态,知晓困境儿童的生活状况,及时给困境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网络连心”服务站,利用语音、视频方式,让困境儿童与在外的亲人沟通,搭起倾听心里话的桥梁,通过温馨平等的对话交流满足困境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需求,把亲情关怀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
3.搭建学习生活引导桥梁。依托芍药花巾帼志愿者协会,联合教育、民政、学校、村委会等部门,联系高校大学生、邻里、“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人员,组建一支长期稳定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从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关注、情感上关爱”困境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开展游戏、学习小组等轻松活动创造机会让困境儿童与普通儿童交流,确保所有困境儿童都能拥有一个平安、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
第五篇:射阳湖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
射阳湖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了解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帮扶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宝应县射阳湖镇妇联通过开展抽样调查走访、一对一面谈等方式对全镇15名困境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全镇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一、实际情况分析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发现困境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原因
1、无能为力,只管吃住。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过于溺爱。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二)心理原因
这些困境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卑甚至敌对的不良情绪厌学,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
焦虑。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
敌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原因
近年来,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施加了许多压力,造成学生产生厌学、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业不良。
困境学生自身特点分析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困境学生在同样学内容的接受和巩固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丧失,自卑感重,对周围事物过分敏感,烦躁不安,经‘常陷入高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困境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甘居下游,得过且过,产生厌学情绪,上课如坐针毡,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薄弱,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他们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他们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反馈比较麻木,习惯了父母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很少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二、教育策略
1、关注困境学生的内心世界。困境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困境学生通过与家长和老师对抗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们的不满,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因此身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透过学生的不良表现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实质。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困境学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困境学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困境学生,争取和困境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爱动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困境学生进步的心理情境。
3、增强困境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困境学生责任心差、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困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困境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法替代,让他们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困境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困境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来磨练困境学生的意志力,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学生遇到的挫折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兴趣愿望等面对挫折每个人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对挫折进行心理疏导来教会他们拥有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挫折中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