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会区困境儿童福利制度实施方案
新会区困境儿童福利制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29号)精神,完善我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儿童保护等政策措施,到2017年底前,建立起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安全等得到保障,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困境儿童成长环境更加完善、安全更有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分类保障,关爱并重;立足基层,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专业服务。
二、保障范围
保障对象为具有新会区户籍的城乡困境儿童。困境儿童是指年龄为0-18周岁(含18周岁),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而陷入生存、发展和安全困境,需要社会予以关心帮助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孤儿、自身困境儿童、家庭困境儿童、安全困境儿童和临时困境儿童。
(一)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
(二)自身困境儿童。是指因自身残疾、疾病等原因导致康复、教育、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
1.残疾儿童。是指取得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0—6岁具备医疗诊断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的听力、肢体(脑瘫)、智力残疾和孤独症等四类残疾儿童。残疾种类具体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其中一、二级为重度残疾,其他为轻度残疾。
2.重病儿童。是指罹患特定重病的儿童。特定重病包括白血病、艾滋病和《江门市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规定的特定病种。
(三)家庭困境儿童。是指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以及父母双方不能履行抚养义务的儿童,包括以下情形:
1.父母双方弃养(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1年以上)。2.父母双方重病(参照新会区城乡特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所规定的病种)。
3.父母双方重残(一、二级残疾以及三、四级智力残疾、精神残疾)。
4.父母双方在押服刑(含强制隔离戒毒、剩余期限不少于1年及以上)。
5.父母一方在押服刑,另一方重病、重残。
6.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弃养。
7.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重病、重残或在押服刑。8.父母一方弃养,另一方重病、重残或在押服刑。
(四)安全困境儿童。是指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五)临时困境儿童。是指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困难陷入困境的儿童。
三、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
困境儿童实施分类保障,按照不叠加、就高不就低原则,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保障标准根据上级要求及我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适时调整。
(一)孤儿基本生活保障。
建立以区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为主,家庭寄养、收养、亲属抚养等分散养育为辅的孤儿保障制度,集中供养孤儿的基本生活保障金由区财政负责,供养标准按照不低于省、市的规定,所需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安排。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供养标准按照不低于省、市的规定,由区、镇(街、区)两级按我区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支出分担比例共同负担,列入年度预算安排。
(二)自身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1.残疾儿童两项补贴。
按照《江门市民政局、江门市财政局、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
度的意见》(江民福〔2016〕78号)要求,对困难残疾儿童和重度残疾儿童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为:困难残疾儿童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50元、重度残疾儿童护理补贴每人每月200元。残疾儿童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儿童护理补贴资金由区财政负担,列入年度预算安排。
2.重病儿童生活救助。
患艾滋病或者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儿童,按照《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高我市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的通知》(江府办函〔2017〕10号)的要求,按照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发放。患《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江门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宣传发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江人社发〔2016〕369号)规定的特定病种,且已纳入低保救助的,按照《关于做好分类施保提标后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的通知》(新民〔2016〕265号)的规定,按我区低保标准的40%增发救助金。对于没有纳入低保救助的重病儿童,按我区低保标准的40%发给生活救助金。重病儿童救助资金,由区、镇(街、区)两级按我区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支出分担比例共同负担,列入年度预算安排。
重病儿童如果同时是残疾儿童的,可按规定在享受残疾儿童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儿童护理补贴的基础上,同时享受重病儿童生活救助。
(三)家庭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
1.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于因客观原因父母不能履行抚 — 4 —
养义务的儿童以个人为单位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按低保标准全额享受低保待遇。对象范围包括“家庭困境儿童”中的第2、3、4、5、7类。
2.低保困境儿童分类施保。对于低保家庭中的困境儿童,按照区民政局《关于做好分类施保提标后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的通知》(新民〔2016〕265号)规定,通过分类施保提高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一是低保家庭中的学前儿童和小学、中学(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在校学生,按我区低保标准的30%增发救助金;二是单亲低保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低保家庭中患有严重疾病的儿童,按我区低保标准的40%增发救助金;三是低保家庭中的大学(含大专,不含业余大学)在校生,按我区低保标准的60%增发救助金。
3.按照事实无人抚养保障制度发放生活补助。对于因主观原因父母不能履行抚养义务的儿童,按照《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粤民发〔2016〕45号)要求,按月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助,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对于已享受低保救助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其家庭人均月补差低于500元的,采取补差的办法进行补足。对象范围包括“家庭困境儿童”中的第1、6、8类。
4.临时救助制度。对于持有江门市低收入家庭优惠证的贫困儿童,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其申请采取优先处理原则,实施及时救助。
家庭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由区、镇(街、区)两级按
我区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支出分担比例共同负担,列入年度预算安排。
(四)健全医疗保障。
1.困境儿童医疗救助。对困境儿童实施医疗救助,救助的对象、类别以及标准,按照《印发新会区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新府〔2014〕9号)执行,并随着政策的调整而作相应调整。
2.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依托市、区医疗资源开展、落实对听力残疾儿童、语言残疾儿童、脑瘫儿童、智障儿童及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等康复项目,加大对残疾儿童助听器、假肢及矫形器装配等救助项目的推进力度,确保康复救助对象每次康复救助的时间,保证康复救助的服务内容和质量。同时,发挥残联、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对残疾婴幼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开展手术矫治和专业康复训练。
(五)完善教育保障。
1.扶贫助学制度。全面加强困境儿童助学工作,确保健康适龄困境儿童接受普通教育,轻度残疾适龄困境儿童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适龄困境儿童集中接受特殊教育。持续落实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免收学习费、课本费。对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孤儿及低保家庭学生免收书杂费,并补 — 6 —
助生活费,确保孤儿和低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失学。把慈善助学工作作为扶贫助学的有力补充继续推进,将教育救助的受惠面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学生。
2.送教上门制度。为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积极探索建立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制度。
以免费教育、协商一致、定期送教为原则,为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包括认知课程、适应性课程等教育训练课程,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创新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方式,灵活选择送教上门服务方式。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增设学前班。妥善做好送教上门工作安排,做好每年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实名调查登记工作,指定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建立送教上门对象的相关档案。建立健全送教上门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合力推进送教上门服务。
(六)强化监护责任。
困境儿童的监护,涉及到儿童亲属、保护机构和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别困境儿童的监护,民政部门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制定办事指南,明确办事程序、规范移交手续、健全档案资料。具体如下:
1.对于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纳入孤儿安臵渠道,按照有利于孤儿健康成长的原则,采取亲属抚养、机构
养育、家庭寄养和依法收养方式等妥善安臵。
2.对于父母没有监护能力且无其他监护人、法院指定由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儿童,以及查找不到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打拐解救儿童,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
3.对于儿童生父母或收养关系已成立的养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经公安机关教育仍不悔改的,由公安机关将儿童护送至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进行临时监护,并依法追究生父母、养父母法律责任。
4.对于决定执行行政拘留的被处罚人或采取刑事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询问其是否为未成年子女唯一监护人和是否需要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临时监护,并协助其联系有关人员或民政部门予以安排。对监护人的行政拘留或限制人身自由刑事强制措施开始执行,但公安机关仍未能协助落实亲属、其他成年人监护的儿童,公安机关应及时联系民政部门安排临时监护。
5.对于缺少监护人的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执行机关应当为其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提供帮助。
6.对于依法收养儿童,民政部门要完善和强化监护人抚养监护能力评估制度,明确抚养监护要求。
(七)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
建立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流落街头的 — 8 —
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实施救助保护,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保护一个。区救助站和区儿童福利院接收公安、城管等部门解救、护送来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和弃婴、弃童,要切实做好婴幼儿照料工作;公安部门对受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弃婴、弃童,要及时做好验血采集DNA,尽快查明真实身份;公安、民政部门要加强协调,开展寻亲工作,帮助流浪儿童及时回归家庭;对经过2年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公安部门要及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四、建立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新会区困境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部门分管领导组成,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工作职责、保障措施等,着力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困境儿童福利制度的顺利实施。各镇(街、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处臵本辖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困境儿童工作保障服务队伍。
建立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依托区、镇(街、区)、村(社区)三级民政部门组建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队伍,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自上而下、衔接畅顺、信息共享的三级保障工作网络。
1.区民政局负责牵头实施本区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主要职责是:建立困境儿童安全保护机制,统筹做好强制报告、应急
处理、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工作。
2.各镇(街、区)社会事务办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主要职责是:承担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职责,指导村(居)委会开展服务工作;建立详实完备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实行一人一档、登记造册并及时更新信息,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及时受理、审核困境儿童及家庭有关救助的申请,协助做好申请材料上报、审核和资金发放工作。
3.各村(居)委会负责本村(社区)的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困境儿童保障政策的宣传工作,指导困境儿童申报各项救助,做好申报材料的调查、初审工作,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五、加强工作保障
(一)加强部门联动。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民政部门、妇儿工委要发挥牵头作用,履行综合协调、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各部门共同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民政、公安、教育、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协商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得到有效帮扶。
(二)落实保障资金。
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区、镇两级财政要将困境儿童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为困境儿童的 — 10 —
基本生活、福利救助机构设施配臵、困境儿童监护或临时监护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提供保障。从2018年起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运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
(三)引导社会参与。
鼓励引导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困境儿童保护工作,在社区开设心理健康辅导、亲子课堂等少年儿童服务项目。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的业务培训,将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纳入困境儿童帮扶队伍,为困境家庭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四)加强宣传引导。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开展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活动,引导社会依法收养、依法行善,奉献爱心,为困境儿童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推动政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增强全社会保护儿童权益意识,使他们在同一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
六、其他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附件:新会区困境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部
门职责
附件:
新会区困境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及部门职责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保障儿童利益的功能作用,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我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现结合我区实际,成立新会区困境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如下:
一、成员名单:
组
长:梁凤琼(区政府);
副组长:李和庆(区委区府办公室)、梁卓楼(区民政局); 成员:翁荣杰(区委宣传部)、陈华钦(区教育局)、张震中(区司法局)、张宇红(区民政局)、钟慧良(区发展改革局)、许福明(区财政局)、谭炎雄(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王继鹤(区卫生计生局)、余元均(新会公安分局)、伍伯良(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徐丽萍(团区委)、曹清玲(区妇联)、汤家骏(区残联)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民政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张宇红兼任。
二、工作职责
(一)区民政局:负责牵头各项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落实具体工作。负责困境儿童的认定,做好困境儿童基本生活经费的财政预算、发放和管理工作。指导、检查、监督各级落实儿童福利政策实施,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为困境儿童提供资金和服务。
(二)区委宣传部:负责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报社、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关爱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区教育局:负责困境儿童的教育保障工作,落实扶贫助学措施,将在校困境儿童纳入各项补助和资助范围,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困境儿童心理关怀。
(四)区司法局:负责协助监狱服刑人员做好未成年子女监护委托协议的签订工作,引导法律服务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孤儿提供法律援助。
(五)区发展改革局:负责规划统筹,将困境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六)区财政局:负责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困境儿童保障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和儿童福利专项工作经费。
(七)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落实困境儿童住房保障的有关政策,将其纳入城乡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体系,给予优先解决。
(八)区卫生计生局:负责困境儿童的医疗、康复工作。落实患艾滋病或者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优惠政策,督促医疗机构按规定落实困境儿童医疗费用减免政策。
(九)新会公安分局:负责弃婴(儿童)法定监护人的查找,及时出具弃婴(儿童)捡拾报案证明,做好依法办理户口登记工作。做好流浪乞讨儿童的调查、甄别,查明真实身份,做好解救工作,并护送到救助保护机构。对于决定执行行政拘留的被处罚人或采取刑事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的未成年子女需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监护,负责协助其联系有关人员和民政部门予以安排。严厉打击拐卖儿童、遗弃儿童、虐待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
(十)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困境儿童成年后的就业扶持、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险等工作,协助民政部门制定困境儿童医疗保障措施,督促落实相关政策。
(十一)团区委:负责统筹志愿者服务工作,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的业务培训,将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纳入困境儿童帮扶服务队伍,为困境家庭儿童或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十二)区妇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动员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助学,关心帮助困境儿童的成长,维护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
(十三)区残联:负责残疾儿童、重度残疾儿童的认定,以及残疾人两项补贴的调查、审核工作,为困境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保障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第二篇:顺德区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方案
顺德区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我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加强困境儿童关爱和帮扶力度,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佛山市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等精神,结合《顺德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及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务院、广东省以及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难儿童保障工作意见的要求,切实维护我区困境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深化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机制,加强困境儿童关爱和帮扶力度,确保我区困境儿童得到有效保障。
二、目标任务
政府、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建立完善的保障工作机制,以促进困境儿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制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儿童保护等政策措施,推进我区困境儿童得到切实合法权益。到2020年,我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医疗、教育
2等困难的儿童,以及父母双方不能履行抚养义务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包括父母双方弃养、重病或重残、在押服刑(含强制隔离戒毒,下同);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弃养、重病、重残或在押服刑;父母一方弃养,另一方重病、重残或在押服刑;父母一方在押服刑,另一方重病或重残等。
(四)安全困境儿童。是指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五)临时困境儿童。是指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陷入困境的儿童。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由区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为主,家庭寄养、收养、亲属抚养等分散养育方式共同发展的孤儿保障制度。集中供养孤儿的生活费、医疗费、工作人员经费等支出由区财政进行专项补助,列入区儿童福利院的预算安排,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参照集中供养孤儿标准。对于无法认定抚养人的儿童,纳入事实孤儿保障范围,享受我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相关政策。患重病的儿童参照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享有基本生活费。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按政策分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认定条件的,应当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内,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已按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享有基本生活费的,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以上制度实施按照不叠加、就高不就低原则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非生活类补贴如护理补贴不受此原则限制。
(二)健全医疗康复保障制度。孤儿的医疗救助按照特困供养人员医疗救助政策执行,其他困境儿童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给予相应的医疗救助待遇。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儿童、低保家庭和临界低保家庭儿童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由镇(街道)政府全额资助其参加基本医保。落实顺德区残障儿童康复补助政策。将福利机构儿童的非手术类救治和体检、康复治疗纳入“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资助范围;将社会散居残疾孤儿纳入“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对象范围,参照福利机构内儿童的救治政策和做法,实施医疗康复。
(三)完善教育保障制度。全面加强困境儿童助学工作,确保困境儿童接受普通教育,轻度残疾适龄困境儿童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适龄困境儿童集中接受特殊教育。对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孤儿及低保家庭学生实行补助生活费,确保孤儿和低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失学。把慈善助学工作作为扶贫助学的有力补充,将教育救助的受惠面扩大到临界低保家庭学生。为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积极探索建立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制度,为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包括认知课程、适应性课程等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在确保适龄残疾儿童
6区司法局:深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引导未成年人父母自觉履行监护责任,强化强制报告主体的法律意识,积极为维护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区财税局:负责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协助制定有关优惠扶持政策,为做好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区卫计局: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树立强制告意识,积极为遭受侵害或意外伤害的困境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协助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掌握急救等基本卫生常识。
区国土和城建水利局: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困境儿童家庭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实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补贴等方式满足其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
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城管部门发现流浪儿童,应当及时告知并协助公安或民政部门将其护送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
区残联:大力推进残疾困境儿童康复服务,提高康复保障水平,为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康复制定相应救助制度并发放补贴,对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要优先保障残疾儿童需求。
区总工会:负责开展送温暖、亲情关爱,定期对困难职工的儿童子女及其家庭开展困难帮扶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爱。
区团委:负责动员志愿者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关爱、维权等帮扶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更好照料、辅导关爱工作。
区关工委: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城乡“五老”优势,组织“五老”义工队伍开展关爱困境儿童服务活动。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负责根据区政府及区各有关单位制定的政策,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落实,指导村(居)委会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开展摸底排查汇总工作,及时将数据信息录入系统,建立翔实完备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审批,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以确保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社会救助、福利、安全保护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各村(居):积极协助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开展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定期开展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对于发现的困境儿童及家庭,属于家庭经济贫困、儿童自身残疾或重病等困难情形的,要告知或协助其申请相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申请;属于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导致儿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要落实强制报告责任。通过聘请专业社工人员、志愿者等充实困境儿童保障队伍,协助开展保障关爱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部门协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
第三篇:城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调查研究
城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儿童健康成长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覆盖全部儿童的福利制度。因此,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需要帮助的儿童成为必然选择,儿童福利机构就是保障孤儿、弃婴生存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儿童福利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类专业人员的长期短缺,需照顾儿童的数量多且身体状况复杂,资金来源不足,封闭式养护方式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等诸多问题。因此,目前我国福利制度的最重要的是找出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方法。
本文在国家提出利用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政策的大背景下,结合西方儿章福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儿童福利机构运用社会力量养育儿童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有关数据显示,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的儿童照顾方式是有效的,在提升院内儿童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儿童管理经验,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仍是剩余型城市儿童福利的现状。要彻底转变这个情况,需要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政策的制定、法律的完善、非政府组织力量的培育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城市儿童福利,儿童福利机构 ABST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children have been given much concern by the intemational society.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we are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ldren’s welfare.At the present time,we ale not establishing the children's welfare system which covered with all the children.Using the finite resources on to the children who need help is all inevitable choice.Welfare centers for children,taking as the “last safety net”,for orphans,are the basic project for the welfare system in China.But the welfare centers for children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lack of staffs especially the various kinds of professional staffs,the children who need to take care of are numerous and have complex health conditions, the source of funds are shortage,enclosed rearing practice make against children’s socialization,etc.For these reasons,we should not only concern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upbringing,treatment and education,but also help them to find a way back in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This dissen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country proposes to use social resources to establish social welfare,and it also combines with western child welfare theories·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are interviewing the leader and the staffs.By using this method,we get the results that cooperate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care children is effectivet By this way, children's ability is upgrade and we also get the western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But this method call't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we’re still in residualchild welfare.If we want to change this condition,we need to contribut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mulate the policy, complete the law and breed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power.序言
儿童是世界未来的主人,是全人类的希望。中华民族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儿童培养和儿童教育问题。从《礼运·大同》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朴素儿童福利理念,到现代法律对儿童的保护和提供的各种服务,我国儿童福利正在逐渐走向组织化、法制化和专业化。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处在儿童福利事业的早期阶段。我国目前提供的儿童福利主要有四项:(1)教育服务,(2)为婴儿提供的免费免疫服务,(3)针对家庭结构破裂或弃婴、流动儿童等提供的寄养和收养服务,(4)对农村未成年人提供的保护服务。这种保障对象范围小,保障手段少,依靠政府投入资金按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的福利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的实际需求,必须做出调整。以政府为主导,依靠多种社会力量,多层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儿童福利机构是专门集中地养育孤儿、弃婴的社会福利机构,是各级地方政府对孤儿、弃婴履行监护义务,承担养育责任的载体,在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是保障孤儿、弃婴生存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孤儿、弃婴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状况,完全取决于各级政府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满足其健康成长需要的养育条件。但是儿童福利机构在发展中也面临种种难题,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类专业人员的长期缺乏,需要照顾的儿童数量多且身体状况复杂,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且数量不足等几个方面。此外,福利机构传统的封闭式养护方式并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在机构内长大的儿章进入成年将会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他们不知道怎样生存。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政府不能向过去一样为每个在机构内长大的儿童安排工作,面对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在福利院中长大的儿童由于受到身体条件限制、教育水平不高及缺乏社会关系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增加了他们回归社会的难度,福利机构内滞留了相当数量的大龄孤 残儿童,这也给机构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我国在福利制度的改革不仅要关注机构内的孤残儿童的养、教、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出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方法。
中国是世界上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儿童问题最突出和最需要发展儿童福利服务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贫富差距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人口数量增多,传统的家庭制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导致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变化,衍生出许多家庭问题。过去,父母死亡是家庭破碎的主要原因,现在则主要体现为离婚、未婚生育、因贫困或残疾将儿童遗弃等原因造成的家庭破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国家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覆盖全体儿童的儿童福利体系。儿童福利理论体系探讨的是国家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操作化界定和实施国家福利责任,探讨家庭、社区、国家、社会如何最佳组合,以最大化满足儿童需要并确保所有儿童的身心健康、幸福快乐成长的基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和政策意义。
目前,儿童福利事业已经纳入我国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之中,它将为我国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儿童福利问题尤其是对困境儿童群体的研究成为社会福利研究中的优先议题。从以往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儿童福利问题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国家儿童福利的政策介绍,而国外的政策和理论往往是国外学者从本国的实际情况,依据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情况,实行反院舍式照顾方式或普适性儿童福利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完全参考国外的模式。现阶段,儿童福利院仍然是承担对孤儿和弃婴实行监护养育工作的主体,是实现我国特殊儿章福利的重要场所,机构中教养模式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时也存在不足。研究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营状况,有助于发展中国本土化的儿童福利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道路,发挥其对弱势儿童群体的保护功能。
“十二五规划”要求,在儿童福利方面,完善、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保障制度安排。实行集中养育、家庭领养、模拟家庭照顾、助养、代养、寄养相结合的多种孤儿养育方式。合理确定并落实孤儿养育标准,探索建立儿童津贴制度。建立健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长效机制,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制定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提供辐射服务。发挥“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长效机制作用。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逐步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重病、重残、罕见病儿童和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等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加强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化建设。
一、儿童福利制度的相关概念
“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所签订的《大西洋宪章》和1945年所签订的《联合宪章》。大体来看,国内外学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剩余型(residual welfare)和制度型(institutional welfare)两个角度对社会福利做出解释。剩余型社会福利指当其它管道(如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作为满足个人需要的第三种社会机制——社会福利制度才开始介入。当社会通常的制度正常运作后,社会福利制度就会退出。它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暂时性的、替代性的福利制度。制度型福利则是将社会福利服务当作现代社会中常规化的、制度化的功能,是针对全体人民的普遍性的福利。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把“社会福利”当作“社会保障”的同义词。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社会福利仅指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特定的领域,一般是指专门为弱者,如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我国的社会福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外,社会福利的作用日益明显,它在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中,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制度和因素。广义的社会福利与我国的社会保障相同,费梅苇认为,它是指为了改善和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服务及措施。通过社会福利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标准,提升生活质量,使得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钱宁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社会成员达到最低的生活标准。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环,更是一门社会工作专业,儿童福利并没有一个放置于四海之内都适用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儿童福利有着不同的内容。儿童福利的内涵受一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儿童福利视为救济;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儿童福利不仅是一种消极的救济,更要解决各种社会中的不良因素所导致的儿童问题,特别要救助不幸的儿童与家庭(尤其是因贫穷而导致儿童处于不利生存的家庭)。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儿童福利是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切活动。通常我们认为儿童为12周岁以下之个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国家的立法认为儿童为18岁以下之人群,例如,美国儿童福利服务之对象为18岁以下之个体,日本儿童福利法第4条规定:本法所称儿童者,系指未满18岁之人。我国台湾地区《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在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儿童及少年,指未满18岁之人;所称儿童,指未满12岁之人;所称少年,指12岁以上未满18岁之人。《联合国儿童人权公约》所谓儿童的定义为;未满十八岁之人(第一条)。我国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法,但也有相关的儿童权益保护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等。在我国儿童通指12岁以下之个体,未成年人系指未满18岁之人。我国的儿童福利工作应该包括已满12岁不满18岁之人。在发展中国家,儿童福利服务的对象为遭遇各种不幸的儿童及家庭,如失去依靠儿童、身心障碍儿童、受虐儿童以及贫困儿童,针对其个别问题进去救济、保护、安置,此种儿童福利为消极性的儿童福利。在发达国家,儿童福利服务包括全体儿童,其所提供的服务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广义的儿童福利以全体儿童为服务对象,狭义的则为特殊的儿童群体。一九五九年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凡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之各种努力、事业及制度均称之儿童福利。
儿童是国家的主人翁,明日社会的栋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儿童不像成年人,其思想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未定成型。儿童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如果在他们三观形成中遭受不公平、虐待以及伤害,很可能导致他们形成反社会人格,产生犯罪行为,反过来也会带来沉痛的社会问题。《人权宣言》认为对人权及人类尊严的尊重是未来世界自由、正义及和平的基石。儿童与成人应该是平等的个体,但是由于儿童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且需要依赖于成人的帮助,所以很容易造成这一无声全体遭受侵害。善待儿童也是善待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儿童身心未成素,因此无论其出生前或出生后都应该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此种特别保护早至一九二四年的《日内瓦宣言》就有规定,不过在《日内瓦宣言》中儿童被视为法律保护的对象,而在一九五零年二月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儿童进一步上升为人权的主体地位。联合国大会为是儿童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公布了《儿童权利宣言》,其中规定了诸多儿童的权利,如健康权、治疗照顾的权利、最优先的保护与救济权利、成长权。台湾地区学者谢友文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儿童权利依性质分为基本权利与特殊权利,基本权利有生存权、姓名权、国籍权、人身自由权、平等权、人格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特殊权利有受抚养权、父母保护权、游戏权、减免刑罚权等。依内容分为生存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台湾地区学者冯燕主张儿童权利应包括福利权、社会参与权与特别权。福利券是指天赋于个人最基本的生存与医疗照护的权利。参与权是指应尊重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到社会事务中的权利,尤其要尊重其参与到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中以及获得相关的咨询,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特别权是儿童的因其自身身心具有特殊性而具有的身份权,需要法律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特别照顾,如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及《刑诉法》中对未成年接受讯问、庭审时的特殊规定。
二、我国城市儿童福利制度的现状 1.儿童福利政策体系概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许多儿童福利政策,大致可以分为4 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等。上述法律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制定的,但其中都包含了儿童福利的相应条款。在第一层次的立法中,还包括一些以儿童为对象专项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
第二个层次是由国务院出台和相关部委颁发的各项行政法规,涉及到儿童养育、救济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属于国务院制定的有:《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以民政部为代表的部委制定的有:《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展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通知》、《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
第三个层次是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和国家规划纲要。前者如《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1990 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等;后者如《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等。这些重要文件提出了儿童的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承诺保护儿童权利和改善生活的具体方案。
第四个层次是针对孤残流浪儿童等困境群体的保护行动计划,它是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是对前面论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具体化。如民政部组织实施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以及“重生行动项目”等。
2.儿童福利组织机构体系
从我国儿童福利政策执行的行政行政体制看,目前尚没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建立专职负责规划和指导儿童工作的职能部门。但是从全国人大,到政府机关,再到社会团体,设置了一系列面向儿童的工作机构和组织,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工作职能互相联系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如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设有妇女儿童室,专门负责有关妇女和儿童的立法工作,在最高权力机构中保证了儿童的一席之地;在政府层面,国务院设有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由相关部委、群众团体负责人担任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定期研究有关儿童的工作;国务院下属各部委也设有相应的儿童工作部门,如公安部设有打拐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国各地的妇女儿童拐卖案件的处理;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负责制订孤残流浪等处境困难儿童的社会福利救助方针、政策、规章并指导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儿童的学前与义务教育工作;司法部负责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教育工作;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负责婴幼儿的计划免疫和卫生保健工作。以上职能部门的参与保证了政府对儿童工作全方面的领导,有利于儿童福利政策的统筹规划和顺利实施。在群众团体方面,共青团中央设有少年部,专门负责全国少年儿童的教育培养以及校内外面向儿童的保护工作;妇联组织设有儿童部,负责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对儿童的养育,担负教育和保护少年儿童的职责。全国及各省市设有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儿童提供法律的、社会的帮助;全国建有统一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中小学里设有辅导员、卫生保健员等职,直接面向儿童,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各地还建设了少年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为儿童娱乐、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场地和条件。各级政府及团体兴办儿童福利院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为社会上的失依儿童提供救助。群众团体是我国儿童福利政策推行过程中的重要参与力量,它能有效弥补政府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工作效率方面的不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儿童福利事业的建设中来。3.我国城市儿童发展的相关指标
一个国家儿童福利政策是否全面,对儿童的保护力度是否到位,可以从衡量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多项指标中反映出来。这些指标涉及儿童的健康状况、教育状况、法律保护状况以及生存环境状况。
(1)儿童健康方面
主要有三方面的指标,一是新生儿及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7 年,我国城市新生儿、婴儿及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0.7‰、15.3‰和18.1‰,相比1991 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下降了22.4、34.9 和42.9个千分点。2000 年以来我国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指新生儿出生体重不足2500 克的情况)也在不断下降,2005 年这一比率仅为2.21%。
二是计划免疫接种率。2000 年以来,1 岁儿童“四苗”(指卡介苗、百白破、脊灰和麻苗)免疫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2007 年接种率分别达到99.0%、99.0%、99.1%和98.6%。从2002 年起,我国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计划。“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8 亿元,用于为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儿童购置乙肝疫苗。2005 年,我国儿童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8.96%,比2000 年提高7.13 个百分点。
三是儿童营养状况。2005 年,全国5 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34%,比2000 年减少0.75 个百分点。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均超过90%。2005 年,第五次全国碘缺乏病调查评估结果表明,碘盐覆盖率为95.2%,8-10 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46.3 微克/升,甲状腺肿大率为5.0%,全国总体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
(2)教育方面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指标,一是义务教育。2007 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22 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2007 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0 年的88.6%提高到2007 年的98%。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率不断提高,2007 年普通小学和初中的升学率分别为99.9%和80.48%,比2000 年提高5 和29个百分点。二是学前教育。2007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2.91 万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348.83 万人。目前,多数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入园的需求。0—3 岁儿童早期教育得到加强,幼儿园收托幼儿逐步向三岁以下延伸。部分城乡依托幼儿园和其他社区公共资源,建立社区早期教育基地,为0—3 岁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2000—2005 年间,妇联系统在全国建立亲子俱乐部5,714 所,0—3 岁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767 所。三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受到重视,家长学校数量增加。到2005 年,全国29 个省(区、市)12,897个乡镇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机构;全国共建立省级示范家长学校2,907 所,企事业单位家长学校11,42所,流动人口家长学校1,410 所,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343,958 所,25,558 个街道建立了111,128 所多功能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3)法律保护方面
一是“反拐”力度加大,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得到控制。2001 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加大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拐卖的社会宣传和防范工作,集中整治了一批拐卖犯罪突出的重点地区。2000—2005 年,公安机关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4911 起,解救被拐卖儿童近万名。公安机关所立拐卖儿童案件逐年下降,拐卖儿童犯罪在一些地区的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另外,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方面,2005 年遭受刑事犯罪侵害的未成年人有9.6 万人,比2004 年下降9.1%。二是法律援助机构增加,为更多儿童提供法律援助。2001—2005 年,全国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涉及妇女儿童的法律援助案件552,247 件,为241,939 名未成年人提供了法律援助诉讼服务。各地依托共青团组织成立的专门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1,132 个。
(4)儿童的生存环境方面
一是儿童发展的设施越来越完善。2000年以来,全国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379个,每年参加俱乐部活动的青少年学生达1 亿多人(次)。2000—2005 年,中央和地方利用彩票公益金扶持建设1,804个校外活动场所项目,惠及国家级贫困县396个。2005 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36个,比2000年增加59个; 博物馆1,556个,增加164个。2002—2005 年,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补助4.8 亿元,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集中力量新建和改建1,078 个图书馆和文化馆,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目标。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对未成年人参观实行票价优惠政策。
二是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越来越安全。2002 年,国务院发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 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入口处的显著位置要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新闻出版总署、工商总局修订、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对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实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净化广告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特别是儿童的合法权益。文化部加强对网上文化内容的监管,并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了网络文化市场的管理。2007 年,工商执法部门共收缴淫秽色情出版物371.5 万件,由公安部等中央十部委组织开展的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破获网络淫秽色情刑事案件226 起,关闭、清理境内淫秽色情网站、网页4.4 万个,封堵境外淫秽色情网站1.4 万个,删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45 万条。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封堵、查禁淫秽电子书刊、手机小说、网络游戏150余部(种),严厉查处登载淫秽色情小说、手机小说、网络游戏的非法网站4700多个,删除网页链接7万余个。
三是儿童安全保护进一步加强。2004 年我国实施《儿童玩具国家强制性标准》,新标准不仅对玩具的安全性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还规定玩具必须按照儿童年龄进行等级划分,并要贴上年龄警告标识。2005 年我国开始对《婴儿营养食品国家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力图与国际接轨。2005 年,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对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分解、细化,有力地保障了中小学的安全稳定。同年,教育部出台《关于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六条措施》,要求学校配合公安部门共同做好校园及周边的安全工作。另外,从2008 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健全“反拐”工作的协调、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合作,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遭受的身心伤害。
从我国儿童发展的各项指标来看,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儿童的健康水平逐渐提高,各项教育工作全面改善,法律保护不断强化,生长环境更加优化。
三、我国城市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儿童福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即从最高立法机关确立的法律,到国务院和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法规,再到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通过的国际公约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我国国家行动纲要,以及政府部门的具体行动方案,内容涉及儿童的抚养、教育、医疗、保护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儿童生存权、发展权、被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这些政策对推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应该说,我国的儿童福利体系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但儿童福利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分散,缺少统一规范,而且实际的、可操作的内容不足,政策的适应性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补缺型福利。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以及低收入者是我国典型的弱势群体,是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关注的对象。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社会保障方面的专项立法。虽然也有针对儿童的专门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这还远远不够。总体来看,原则性、一般性的法规较多,这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增加了执行的差异性。比如在现实中,当出现儿童权利受到侵害时,不少法律条文虽都有所涉及,但究竟该由哪个部门来处理,根据是什么,处理到什么程度合适,往往没有明确规定可以使用。严格地说,至今我国还没有制定和出台统一的儿童福利政策,更缺乏儿童福利方面的基本法。随着我国由补缺型福利向普惠型福利的转型,需要全面规范各种类型的福利政策。就我国儿童福利来说,需要通过一部儿童专门的综合性法律,如《儿童福利法》,全面规范儿童福利的各项内容,包括确保儿童基本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
2.儿童福利政策执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多头治理,缺乏协调、整合机制和问责机制从我国儿童福利的制度安排来看,相关部门有国务院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民政、财政、发展改革、卫生、教育、劳动保障、司法、建设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儿童政策目标,缺乏统一集中性。这些部门都参与儿童福利工作,由于缺乏协调和整合机制,在政策执行中,难免出现重复和缺失并存状况。同时,国家对一些部门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只是简单将其纳入管理网络,这种制度安排很可能陷入“重建设,轻监管”的怪圈,最终难以落实和追究管理责任。目前已出现个别部门在儿童福利政策执行中通过垄断儿童福利资源供给来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现行儿童福利政策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宗教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国家缺乏对这些社会力量的引导和规范政策,没有形成畅通的儿童福利事业多元参与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公民、企业、团体等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国家需要在政策上对儿童福利事业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个人支持力、家庭支持力、政府支持力和社会支持力的合力,真正实现儿童福利事业的多元参与和共享发展的理念。
4.针对孤残流浪等困境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政策偏少,且层次较低。目前专门为孤残流浪儿童制定的福利和保障政策数量不多,已有的政策大部分散见于妇女政策、残疾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和未成年保护等政策之中。这些分散的政策,很难形成保障的合力,大大削弱了对孤残流浪儿童保护的能力和效果。
四、对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孤残流浪儿童的福利保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也为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有鉴于此,根据目前我国儿童福利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完善儿童福利事业,特别是孤残流浪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和措施十分重要。儿童福利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1.倡导多元参与的儿童福利理念,提升全社会对儿童的重视程度
应该说,有关儿童的政策法规已经不算少了,但事实上,“儿童福利、儿童权利、儿童参与、儿童优先原则和儿童发展理念尚未被广泛接受”。现有认识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对儿童需求的理解局限在生存权利和生命安全的保护方面;二是认为儿童的照顾是家庭的责任;三是由于儿童自身的依赖性和从属性,不大可能成为一支独立而强大的社会力量,也缺乏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力,需要其他人代言,因此往往遭到忽视。随着我国社会福利观念由补缺型向普惠型的转变,发挥儿童特别是孤残流浪儿童福利事业支持体系的多元参与作用,彰显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强大支持合力。理念是制定法律和政策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要树立全社会尊重儿童权利、提倡儿童优先、儿童全面发展和儿童参与社会的发展理念,重视和关注儿童事业。
2.儿童福利政策视角从重保护、重基本生存权利扩展到重生活、重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儿童福利概念的认识不断拓展,以往的政策视角就显得狭窄了。因此,今后儿童福利政策导向应逐渐定位在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层面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就孤残儿童而言,要确立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取向,包括医疗康复、监护、生活、特教、救助、心理等各个方面,强调注重激发孤残儿童的发展潜能,重视对孤残儿童的精神支持。就流浪儿童而言,既要注重解决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还要关注流浪儿童家庭关系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善。
3.推动儿童福利立法,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的资质认可和事业监管,建立健全多元治理机制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童福利政策及执行体制的松散性,造成资源使用的重复和浪费,降低了政策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儿童福利法》,明确儿童福利的相关主体和各自权责、儿童福利的内容、经费来源与渠道、财政投入比例与执行标准、管理和监督体制等相关事宜。这必将对改善目前儿童福利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孤残儿童福利机构以及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资质审查,严格监督,减少儿童福利事业的违规运作和福利资源的中饱私囊。建立由政府、个人、企业以及社会第三部门等孤残流浪儿童福利事业参与主体的多元治理机制;尽量减少孤残流浪儿童福利事业运作中的信息不对称,促使孤残流浪儿童福利资源运作信息的透明化;在政策设计上达到激励与约束的相容,促进孤残流浪儿童福利事业的良性持续发展。政府应当鼓励、引导个人、组织或社会第三部门创办孤儿院等福利机构,适当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加强捐赠资源使用去向的信息披露和财务审计,督促其建立多元治理机制,发挥其在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 在经济市场化和福利社会化处境下,中国应该采取发展取向的参与型儿童福利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世界各国儿童福利典范的历史演变过程看,社会救助、教养取向发展、社会保护和社会参与式整合模式演变脉络十分清晰,不同阶段明显,反映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历史发展轨迹。在经济改革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处境下,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再加上社会经济结构性变迁速度惊人,我们不可能完全模仿和重复欧美国家儿童福利发展过程,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状况来选择中国儿童福利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权利公约》,北京,1992年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儿童状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3][日]一番濑康子著、沈洁等译:《社会福利基础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周震欧(主编):《儿童福利》,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
[5]董云虎、刘武萍(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6]单光鼐、陆建华(主编):《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7]刘继同:《生活质量与需要满足: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福利研究概述》 [8]国务院妇工委(编):《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2年。
第四篇: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6〕73号)精神,根据《柳州市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柳政办〔2017〕141号),为切实维护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格局,建立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二、时间要求
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未成年人(困境儿童)保护机构建设,县本级挂牌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挂牌成立未成年人保护站,村(居)委员会挂牌成立“儿童家园(之家)”,没有创建“儿童家园(之家)”的,要利用其他符合条件的工作场所挂牌成立;县、乡镇(街道)、村(居)委未成年人(困境儿童)服务队伍基本建成。到2018年底,基层困境儿童服务工作网络覆盖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底,全县建立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明显增强,困境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
三、组织机构
县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俞凯彬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侯 松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政务服务管理成 员:张秋芬 杨晓东石仁肖梁贻刚马孝文覃立忠朱园园龙晓琴莫若义吴光明韦海鲜石社平马安秀杨开升李立章杨永德李品安王圣钦杨 草杨振兴办公室主任
县民政局局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局长 县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县总工会副主席
共青团三江县委员会副书记 县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县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县公安局副政委 县教育局副局长
县民政局副局长
县司法局副局长 县财政局副局长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 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副局长
莫芹金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张若剑 县法制办主任 吴美莲 县文体新广局副局长 梁 冰 县国家税务局副局长 梁志美 县地方税务局副局长 吴爱松 县综治办副主任
胡献伦 古宜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谢 瑶 丹洲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蓝应德 斗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欧 智 林溪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莫瑞寒 八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阳春生 独峒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王愿通 程村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梁翠玉 和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吴茂玲 老堡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覃华明 高基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廖继业 良口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廖伟希 洋溪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石荣娇 富禄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石明俊 梅林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杨春芝 同乐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杨晓东(兼),副主任:马安秀(兼)。办公室电话:8612510,成员单位各派1位业务股长(主任)为联络员。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分类保障。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针对困境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监护、生活、医疗、教育、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保障制度。
1.加强基本生活保障。把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认定条件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对于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儿童家庭,符合条件的给予临时救助。(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2.加强医疗康复保障。整合保险、应急救助及慈善援助等资源,形成困境儿童医疗保障合力。对于困难的重病、重残儿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给予适当倾斜。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困境儿童家庭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按规定将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儿童听力障碍语言训练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对于低保家庭儿童、重残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对于纳入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为孤儿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对于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加快建立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免费得到手术、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残疾人康复等服务要优先保障残疾儿童需求。对于社会散居残疾孤儿,纳入“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对象范围。鼓励引导慈善力量开展针对困境儿童的慈善医疗救助项目,提供医疗、康复等服务。(牵头单位:县人社局、卫计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财政局、残联)
3.加强教育保障。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办园许可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举办附设幼儿园,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在普惠性幼儿园接受教育。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对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的中重度、生活可以自理的残疾儿童,帮助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支持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在做好机构内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同时,为社会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积极落实孤儿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教育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对于孤儿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全面落实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协调机制,依法保障困境儿童入学和不失学。将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工作列入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综治办、民政局、财政局、残联)
4.强化监护责任。对纳入孤儿安置渠道的困境儿童,按照有利于孤儿健康成长的原则,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和依法收养方式妥善安置。对于父母没有监护能力且无其他监护人的儿童,以及人民法院指定由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儿童,以及查找不到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打拐解救儿童,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养育费由该儿童的户籍所在地(打拐解救所在地)人民政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解决。公安机关在出警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严重人身安全威胁或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应当将其带离实施监护侵害行为的监护人,就近护送至其他监护人、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未成年人有表达能力的,应当就护送地点征求未成年人意见,并追究生父母、养父母的法律责任。对于被执行行政拘留的被处罚人或采取刑事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询问其是否有未成年子女需要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监护,并协助其联系有关人员或民政部门予以安排。对于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缺少监护人的未成年子女,执行机关应当为其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监护提供帮助。对于依法收养儿童,民政部门要完善和强化监护人抚养监护能力评估制度,落实抚养监护要求。(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公安局、财政局)
5.完善未成年人关爱机制。完善困境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积极为困境儿童提供法律援助,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困境儿童法律援助活动。加强失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有效衔接,根据失足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需要,完善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制度,提高社区矫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加大对困境儿童的精神关爱,提供专业社工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牵头单位:县司法局)
(二)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强化和落实基层政府、部门职责,充实和提升基层工作能力,建立县、乡镇、村(居)三级工作网络。
要依托本级儿童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明确中心职责和功能,细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中心在组织管理、专业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单独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
各乡(镇)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部门、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和残联、妇联、共青团、工会组织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政策落实和指导、协调、督查等工作。要参照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建立面向城乡困境儿童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在内的困境儿童安全保护机制。要与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做好相关工作衔接,及时监测、发现、处理、解决困境儿童权益受侵害事件,按照分类保障措施,保障困境儿童权益。要依托县级社会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全困境儿童服务网络,辐射城乡社区,发挥临时庇护、收留抚养、福利服务等功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承担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职责,设立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信息支持。要畅通与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并依托各部门(组织)在乡镇的办事(派出)机构,及时办理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安全保护等事务,确保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得到有效帮扶。要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和服务窗口,及时受理、初审困境儿童有关保障政策的申请,协助做好申请批准和资金发放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要设立专(兼)职儿童福利督导员,配备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并落实相关待遇。儿童福利督导员负责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和日常工作,通过全面排查、定期走访及时掌握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就学等基本情况,指导监督家庭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并通过村(居)民委员会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情况。村(居)民委员会对于发现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属于家庭经济贫困、儿童自身残疾等困难情形的,要告知或协助其申请相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属于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导致儿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要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并积极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妇儿工委办公室和教育、卫计、人社等部门及公安机关、残联组织开展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县妇儿工委办公室、县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卫计局、人社局、残联、妇联、团县委、总工会)
(三)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全县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关爱、帮扶、维权等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依托职工之家、妇女之家、儿童家园(之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等,加强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帮扶。残联组织要依托残疾人服务设施加强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等工作,加快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组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提高康复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关工委要组织动员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牵头单位:团县委、县妇联;责任单位:县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总工会、县关工委、卫计局、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孵化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其围绕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照料、康复等需求,捐赠资金物资、实施慈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落实国家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困境儿童托养照料、康复训练等服务机构,并鼓励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针对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鼓励爱心家庭依据相关规定,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提供家庭寄养、委托代养、爱心助养等服务,帮助困境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和家庭亲情。积极倡导爱心企业通过一对一帮扶、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等多种方式,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帮助。(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财政局、教育局、国税局、地税局、团县委、妇联、总工会、县关工委)
(五)强化服务机构建设。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儿童福利工作站、儿童家园等,是开展困境儿童保障的主要场所。要将儿童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儿童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儿童部、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儿童福利工作站、儿童家园(之家)场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监护照料困境儿童需要。大力支持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增设残障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在做好机构内孤残儿童康复训练的同时,为困境儿童提供替代照料、养育辅导、康复训练等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利用现有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幸福院等设施开辟儿童家园(之家)等儿童活动和服务场所,将儿童服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培养困境儿童保障服务专业人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1-2人。探索建立困境儿童保障机构内的从业医护人员、特教教师、社会工作者、康复师、护理员等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他们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和收入水平。(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残联、县妇联)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儿童福利事业优先发展的要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制定督查考核办法,明确督查指标,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牵头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县民政部门、妇儿工委办公室要发挥牵头作用,做好综合协调、指导督促等工作,会同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卫生计生、人社、住建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组织,推动各有关方面共同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加强困境儿童工作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测。民政、教育、卫生计生部门和公安机关要督促指导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履行困境儿童安全保护机制赋予的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职责,保障困境儿童人身安全。(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县妇儿工委办;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卫计局、人社局、住建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残联)
(三)落实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慈善资源积极参与,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更加有力支撑。(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落实人员保障。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采取增加编制人员、公益岗位以及编外聘用人员等措施,为当地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提供人员保障,满足监护照料困境儿童需要。要通过政府购买专职服务机构开展基层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确保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儿童福利工作站、儿童家园(之家)等基层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落实专职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解决困境儿童保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牵头单位:县编办、人社局、妇联)
(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政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强化全社会保护儿童权利意识,强化家庭履责的法律意识和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恤孤慈幼的传统美德,鼓励、倡导、表彰邻里守望和社区互助行为,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文体新广局、教育局、司法局、民政局、公安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残联)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领导,明确职能分工,确保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县人民政府将组织督查组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附件:《三江侗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
方案》任务分解表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18日印发
第五篇: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困境儿童管理制度
塔石乡中心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管理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排查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每学期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寄宿优先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有寄宿需求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寄宿。切实保证在校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中的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100%。
7、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学校、班级积极与乡政府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机制。
塔石乡中心校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帮扶制度
为促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帮扶制度,希遵照执行。
1、每位帮扶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2、每位帮扶教师要详细了解帮扶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3、每位帮扶教师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儿童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儿童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4、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并做好谈心记录。同时要做到定期家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有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提倡建立帮扶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帮扶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优先照顾帮扶儿童:班队会上要给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要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各类活动也要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在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6、帮扶教师对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应在班上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同学帮扶他们搞好学习成绩,并在课余时间利用一定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7、帮扶儿童在校学习期间,如发现其生病,帮扶教师要立即送其至医院就诊,严重的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
8、帮扶教师每月要通过电话方式,与“留守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尤其要多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自信心。
9、帮扶教师要认真做好帮扶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并进行跟踪服务,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10、帮扶儿童如是住校的,帮扶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其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如非寄宿的儿童,帮扶教师应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11、帮扶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帮扶教师在做好应急处理的同时,应在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 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以保证帮扶儿童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
塔石乡中心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长联系制度
1、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监护人会议,每学期一次,并向监护人汇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
2、各班要建立留守学生父母与孩子、留守学生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
3、在学期结束时,要求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给在外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汇报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4、要求帮扶教师至少每学期对所监管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一次家访。
塔石乡中心校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学习制度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课间做正当游戏。
3、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洁净,独立完成。
4、积极参加各类课内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活动,课余时间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刊。
5、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厌学,不偏科,争当学习成绩优秀学生。
6、考试考查要诚实守纪,不违纪。考试成绩要如实报告家长和监护人。
7、积极参加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之家举办的专题教育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保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