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管理办法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加强和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用于支持对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扶持新兴、边缘、交叉性学科的建设,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工作。
第三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全面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突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努力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我省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条 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面向全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凡有条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按规定申请基金课题。
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是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指导和协调全省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办事机构,它的职责是:
1、制订和发布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
2、组织对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和推广。
3、组织对基金课题(省社科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优秀成果进行评奖、表彰。
4、组织本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评选、出版。
5、具体管理和筹措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金。
6、负责本省优秀青年社科理论研究人才(“百人工程”)的评选、宣传、培育。
7、负责本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评选、管理。
8、检查研究课题实施情况,交流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和管理经验。
9、建立我省社会科学规划网页,逐步建立与全省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网络联系。
10、组织本省社科研究专家、科研管理工作者开展境外、国外学术交流活动。
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协助管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进行如下工作:
1、代为受理本省申请人递交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申请书;
2、代为检查本省已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3、组织本省已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负责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优秀成果奖;
4、参与组织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和推广。
第三章 选题、申请和评审
第六条 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选题工作,主要以发布研究课题指南的方式进行。
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年。如确有必要,经省社科办同意,可适当延长。
第七条 少数急需的重大课题和不宜公开进行招标、投标的课题,经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部务会审定,单独立项。
第八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自课题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申请,受理期限为二个月。开始受理申请后,申请人可向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购《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申请书》及有关材料。申请人应按申请书的提示和要求认真填写申请书,并在申请截止日期之前,将申请书寄送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迟于规定截止日期寄送的申请书一律不进入当年评审。
申请人寄、送申请书时,应按规定同时向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汇寄或面交课题评审补偿费。凡只寄送申请书而未交评审补偿费的,一律不予评审。
第九条 填报申请书时,如有多人参加课题研究,必须注明一位主要负责人。申请书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名报出。以单位名义而无具体承担人的申请不予受理。
课题申请人(主要负责人)应具有副研究员(或相当于副研究员)以上高级专业职称或党政机关正处级以上行政职务。其他人员申请,须经两名研究员(或相当
于研究员)书面推荐。一人不得同时申请两个以上(含两个)课题。未正式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申请新的课题。申请人应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确有科研能力,真正组织和指导课题研究,担负实质性研究任务的人员。
第十条 申请人所在单位须对申请书进行审核,对申请书填报的主要内容和申请人能否胜任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签署明确意见,并承担信誉保证。
第十一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收到申请书后,负责组织对申请资助课题的评审。
应按下列要求对申请资助课题进行评审:
1、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为党政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
4、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
5、论证充分,切实可行,经费预算合理,承担者具有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政治素质和科研能力。
着眼于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和发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青年学者承担的课题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
第十二条 课题评审设立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百人工程”项目、一般资助项目、经费自筹项目,分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进行,均聘请专家严格按照评审原则和程序评定。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领导、工作人员涉及与自己有关的课题时,应采取回避的办法。
经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评审通过的课题,交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部务会审定后发布。
第四章 经 费
第十三条 每次课题评审时,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根据资金来源提出资助项目数和资助总金额。
课题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款,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申请人接到通知书后,应按批准的金额,编制开支计划。
第十四条 资助经费开支限于:
1、为课题研究服务的资料费和计算机使用费;
2、国内调研差旅费;
3、必要的小型会议费、适量的管理费;
4、研究成果的鉴定费和出版补贴费。
第十五条 资助经费要专款专用,单独记帐,使用合理。要充分利用所在单位和协作单位的现有设备和资料等条件。不得把资助经费用于工资福利、基本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以及与完成课题研究无直接关系的开支。
第十六条 资助经费拨至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由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代管并负责监督。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可提取代管经费的5%作为管理费。
第十七条 在财务制度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课题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经费的使用。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应自觉接受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的财务监督。对无故不完成科研任务或自行终止研究工作的课题,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出的全部或部分经费,对其中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贪污挪用等而被撤销的课题,应由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追回并偿还全部不合理开支。
第十八条 对协作单位有经费保证的课题或课题负责人可自筹经费并同意立项不资助的课题,如符合申请、评审、立项的各项要求,可给予省级课题立项,但不另给资助。
第五章
检查和验收
第十九条
经审定立项的课题,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批准立项的课题通知书分别寄送申请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和申请人,并委托申请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对课题的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进行必要的检查,并及时通报课题的实施情况,交流信息和经验。
第二十条
课题主要负责人每年年终应提出课题研究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交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工作单位,接受检查。课题进行中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对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作调整变更或要求中止课题者,须由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单位提出专门报告,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对违纪使用经费,或无故延长课题研究期限,或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情节严重者将予以撤项,撤项课题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第二十一条
立项课题完成后应进行鉴定和验收。课题的鉴定由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组织3—5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家鉴定劳务费每人200元—500元。
第二十二条
鉴定的一般标准和内容:
1、项目研究成果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否遵循党的基本路线。
2、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项目申请书中有关成果的设计要求。
3、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方法和建议方案是否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
4、项目研究成果所依据和使用的资料与数据是否准确和完整。
5、项目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手段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
6、项目研究成果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达到何种水平,能够取得怎样的综合效益。
7、项目研究尚存在哪些不足,该领域尚有什么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今后需要朝什么方向努力等。
对上述标准和内容应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正确掌握和运用。
第二十三条
课题通过鉴定后,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及时向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出结项申请,并报送结项成果的全套资料(含《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结项审批书》1份,成果简介3份,结项成果3份,专家鉴定意见1套等),省社科规划办验收合格后发给课题结项证书。
第二十四条
项目鉴定未被通过的,可允许课题组在一年内对成果进行修改、加工,并在规定期限内重新申请鉴定;鉴定仍不合格的,按项目未完成处理,报省社会科学规划办予以撤销,并视情况要求退还或赔偿全部或部分项目经费。项目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请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第二十五条
课题主持人应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应用对策研究课题超过3年仍未完成的要予以撤项,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超过5年仍未完成的要予以撤项。撤项课题负责人3年内不能申报省社科基金课题。对没有按时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管理单位,按相应数目扣减下年度配套奖励的省社科基金课题。
第六章
成果的推广和评奖
第二十六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推广和使用,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成果,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和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责任向有关各界广泛推荐,促其发挥效益;对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和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责任向有关出版部门联系、推荐出版。
省社科规划办公室要努力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成果及其转化后的效益,扩大其社会影响。
第二十七条
立项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正式出版时,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第二十八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程序推荐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优秀成果参与全国和全省的评奖。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1994年颁发的《湖南省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十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第二篇: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管理办法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文
件
社科规划领字〔2003〕4号
关于印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 基金课题管理办法》的
通
知
各市州委宣传部、社科联,各大专院校,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管理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2003年6月12日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加强和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用于支持对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扶持新兴、边缘、交叉性学科的建设,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工作。
第三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全面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突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努力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我省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第四条
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面向全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凡有条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按规定申请基金课题。
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是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指导和协调全省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办事机构,它的职责是:
1、制订和发布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
2、组织对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和推广。
3、组织对基金课题(省社科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优秀成果进行评奖、表彰。
4、组织本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评选、出版。
5、具体管理和筹措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金。
6、负责本省优秀青年社科理论研究人才(“百人工程”)的评选、宣传、培育。
7、负责本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评选、管理。
8、检查研究课题实施情况,交流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和管理经验。
9、建立我省社会科学规划网页,逐步建立与全省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网络联系。
10、组织本省社科研究专家、科研管理工作者开展境外、国外学术交流活动。
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协助管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进行如下工作:
1、代为受理本省申请人递交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申请书;
2、代为检查本省已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3、组织本省已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负责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优秀成果奖;
4、参与组织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和推广。
第三章 选题、申请和评审
第六条 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选题工作,主要以发布研究课题指南的方式进行。
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年。如确有必要,经省社科办同意,可适当延长。
第七条 少数急需的重大课题和不宜公开进行招标、投标的课题,经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部务会审定,单独立项。第八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自课题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申请,受理期限为二个月。
开始受理申请后,申请人可向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购《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申请书》及有关材料。
申请人应按申请书的提示和要求认真填写申请书,并在申请截止日期之前,将申请书寄送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迟于规定截止日期寄送的申请书一律不进入当年评审。
申请人寄、送申请书时,应按规定同时向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汇寄或面交课题评审补偿费。凡只寄送申请书而未交评审补偿费的,一律不予评审。
第九条 填报申请书时,如有多人参加课题研究,必须注明一位主要负责人。申请书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名报出。以单位名义而无具体承担人的申请不予受理。
课题申请人(主要负责人)应具有副研究员(或相当于副研究员)以上高级专业职称或党政机关正处级以上行政职务。其他人员申请,须经两名研究员(或相当于研究员)书面推荐。
一人不得同时申请两个以上(含两个)课题。未正式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申请新的课题。
申请人应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确有科研能力,真正组 织和指导课题研究,担负实质性研究任务的人员。
第十条 申请人所在单位须对申请书进行审核,对申请书填报的主要内容和申请人能否胜任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签署明确意见,并承担信誉保证。
第十一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收到申请书后,负责组织对申请资助课题的评审。
应按下列要求对申请资助课题进行评审:
1、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为党政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
4、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
5、论证充分,切实可行,经费预算合理,承担者具有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政治素质和科研能力。
着眼于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和发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青年学者承担的课题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
第十二条 课题评审设立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百人工程”项目、一般资助项目、经费自筹项目,分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进行,均聘请专家严格按照评审原则和程序评定。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领导、工作人员涉及与自己有关的课6 题时,应采取回避的办法。
经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评审通过的课题,交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部务会审定后发布。
第四章 经 费
第十三条 每次课题评审时,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根据资金来源提出资助项目数和资助总金额。
课题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款,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申请人接到通知书后,应按批准的金额,编制开支计划。
第十四条
资助经费开支限于:
1、为课题研究服务的资料费和计算机使用费;
2、国内调研差旅费;
3、必要的小型会议费、适量的管理费;
4、研究成果的鉴定费和出版补贴费。
第十五条 资助经费要专款专用,单独记账,使用合理。要充分利用所在单位和协作单位的现有设备和资料等条件。不得把资助经费用于工资福利、基本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以及与完成课题研究无直接关系的开支。
第十六条 资助经费拨至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由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代管并负责监督。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可提取代管经费的5%作为管理费。第十七条 在财务制度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课题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经费的使用。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应自觉接受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的财务监督。对无故不完成科研任务或自行终止研究工作的课题,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出的全部或部分经费,对其中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含污挪用等而被撤销的课题,应由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追回并偿还全部不合理开支。
第十八条 对协作单位有经费保证的课题或课题负责人可自筹经费并同意立项不资助的课题,如符合申请、评审、立项的各项要求,可给予省级课题立项,但不另给资助。
第五章 检查和验收
第十九条 经审定立项的课题,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批准立项的课题通知书分别寄送申请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和申请人,并委托申请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对课题的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进行必要的检查,并及时通报课题的实施情况,交流信息和经验。
第二十条 课题主要负责人每年年终应提出课题研究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交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工作单位,接受检查。课题进行中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对研究8 计划、课题组成员作调整变更或要求中止课题者,须由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单位提出专门报告,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对违纪使用经费,或无故延长课题研究期限,或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情节严重者将予以撤项,撤项课题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第二十一条 立项课题完成后应进行鉴定和验收。课题的鉴定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组织3-5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家鉴定劳务费每人200-500元。
第二十二条 鉴定的一般标准和内容:
1、项目研究成果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否遵循党的基本路线。
2、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项目申请书中有关成果的设计要求。
3、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方法和建议方案是否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
4、项目研究成果所依据和使用的资料与数据是否准确和完整。
5、项目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手段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
6、项目研究成果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达到何种 水平,能够取得怎样的综合效益。
7、项目研究尚存在哪些不足,该领域尚有什么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今后需要朝什么方向努力等。
对上述标准和内容应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正确掌握和运用。
第二十三条 课题通过鉴定后,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及时向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出结项申请,并报送结项成果的全套资料(含《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结项审批书》1份,成果简介3份,结项成果3份,专家鉴定意见1套等),省社科规划办验收合格后发给课题结项证书。
第二十四条 项目鉴定未被通过的,可允许课题组在一年内对成果进行修改、加工,并在规定期限内重新申请鉴定;鉴定仍不合格的,按项目未完成处理,报省社会科学规划办予以撤销,并视情况要求退还或赔偿全部或部分项目经费。项目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请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第二十五条 课题主持人应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应用对策研究课题超过3年仍未完成的要予以撤项,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超过5年仍未完成的要予以撤项。撤项课题负责人3年内不能申报省社科基金课题。对没有按时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管理单位,按相应数目扣减下配套奖励的省社10 科基金课题。
第六章 成果的推广和评奖
第二十六条 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推广和使用,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成果,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和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责任向有关各界广泛推荐,促其发挥效益;对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和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责任向有关出版部门联系、推荐出版。
省社科规划办公室要努力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成果及其转化后的效益,扩大其社会影响。
第二十七条
立项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正式出版时,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第二十八条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程序推荐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优秀成果参与全国和全省的评奖。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1994年颁发的《湖南省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十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03年5月30日
主题词:社会科学研究 基金课题 管理制度 通知
报:省委常委,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全国社科规划办 发:各市州委宣传部、社科联,各大专院校,省直有关单位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03年6月12日印发
共印500份
第三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最新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最新信息
2005申报基础研究课题,要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从体育学基本原理的高度,对体育的地位、功能变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做深入的学理性分析,从理论上回答体育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及对体育学学科建设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提出新学说,构建新体系;可作专题研究,也可作综合研究。申报应用对策性选题,要重点把握当前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以下为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申报者可据此设计具体题目。
1.体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体育研究 3.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 4.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5.当代体育利益格局研究
6.新格局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研究 7.体育成本与效益研究
以下带※的应用对策研究课题要求按题申报: ※8.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社会效益研究 ※9.对北京奥运会社会期待及社会心理研究 ※10.体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11.职业赛事的现状、问题和改进对策研究 ※12.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设施研究 ※13.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行为研究 ※14.农村体育的状况、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15.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16.现代社会体育与媒体关系研究
第四篇:2011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2011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经专家评审,并报武汉市社科工作领导小组同意,2011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共资助课题90项,其中重点课题6项,一般课题84项。另有自筹经费课题5项。现予公布。
一、重点项目
11001武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余茂辉武汉工业学院
11002武汉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秦尊文湖北省社科院
11003“幸福武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王培刚武汉大学
11004武汉“两型”生活方式研究
王观松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11005水源保护与生命
叶金生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11006武汉市民思想状况调查
武汉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二、一般项目
11007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需求和供给研
究
高华云中南民族大学
11008东湖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创建互
动机制研究
叶卫东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11009信息化时代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研
究: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
张利斌中南民族大学
11010提升武汉产业竞争力研究
桂萍武汉理工大学
11011武汉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王文清江汉大学
11012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长政
策研究
韩书成武汉理工大学
11013基于创新营销视角的草根型创意产业发展模
式——武汉市创新型城市与低碳经济建设突破
点研究
孙洪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014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市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谢皓武汉大学
11015FDI对武汉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刘继兵中南民族大学
11016促进武汉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顾晓焱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11017武汉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创新研究
李志平华中农业大学
11018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以生物质能源发展为例
张燕华中农业大学
11019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严炜武汉科技大学
11020武汉市节能减排综合管理体系研究
石友蓉武汉理工大学
11021武汉市节能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
高红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022清洁发展与武汉公共财政优化研究
胡绍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023武汉市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模式研究佘群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024高铁对武汉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吴锋武汉工业学院
11025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研究蔡进军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
11026武汉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功能提升研究邱映贵武汉理工大学
11027武汉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
张予川湖北大学
11028物流业作为武汉主导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曹娟湖北工业大学
11029物联网时代武汉市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长斌武汉理工大学
11030将武汉市打造成中西部最大台资聚集区的可行性研究
明庭权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11031知识产权保护与武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陈福初湖北大学
11032武汉中部金融中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福利效应:理论与实证
朱小梅湖北大学
11033全民创业的融资体系创新研究
郑军中南民族大学
11034健全武汉民营企业融资体系创新研究
1103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孔东民华中科技大学
11036提升武汉金融业竞争力研究
张家胜武汉纺织大学
11037武汉市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研究薛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038武汉市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机理、运作模式及信用风险防范
刘迅湖北经济学院
11039武汉市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夏露湖北工业大学
11040武汉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市场开发状况与发展前景研究——以全国上市的78家纺织企业为比较样本
夏火松武汉纺织大学
11041武汉市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成本收益研究李闻一武汉纺织大学
11042公平原则下缓解武汉市交通拥挤的模型策略研究
王广民中国地质大学
11043武汉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研究
雷玉明华中农业大学
11044提升武汉动漫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周艳武汉理工大学
11045武汉市基于空间信息动态集成的旅游管理决策研究
胡静华中师范大学
11046基于目的地建设的武汉市旅游产品体系重构研究
李志飞湖北大学
11047低碳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邓爱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048加快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性研究贺东航华中师范大学
11049财政转移支付与武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范子英华中科技大学
11050武汉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洲、江夏、蔡甸3区6镇的调查
申端锋华中科技大学
11051武汉现代农产品流通研究
赵晓飞湖北大学
11052供应链视角的武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11053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农产品安全扩散的社会管理研究
何应龙武汉科技大学
11054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武汉市农村低保制度功能创新研究
王三秀华中科技大学
11055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政策研究——基于武汉城市圈的视角
熊桉湖北经济学院
11056武汉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金萍湖北经济学院
11057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
潘峻岭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11058武汉加快建设建筑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对策研究
陈建安武汉大学
11059武汉市高校与本地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互利共生研究——基于知识服务供给视角
周永红武汉纺织大学
11060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武汉”研究彭代彦华中科技大学
11061心理契约与武汉市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朱永华武汉工程大学
11062提高武汉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对策研究徐彬湖北工业大学
11063老龄化过程中的武汉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刘江军湖北大学
11064武汉市深化行政问责制改革研究
崔恒中南民族大学
11065武汉市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及其法制化研究戚建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066武汉城市危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协同机制研究李金红江汉大学
11067基于城市社会风险控制的网络舆情监测及知识库研究
陈少华华中科技大学
11068新媒体的热点聚焦与武汉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研究
郭明飞华中师范大学
11069武汉市创新社会管理进程中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张大维华中师范大学
11070武汉市食品小作坊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研究
11071武汉市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比较分析
张杨波武汉大学
11072武汉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低技能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
冯晓华湖北大学
11073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优质就业的路径研究王建梁华中师范大学
11074创先争优引领社会
虞成恩武汉市党建研究会
11075集中换届以来我市区街党委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研究
陶维兵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11076武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李雪松武汉大学
11077武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孙浩湖北工业大学
11078城市发展与“非遗”保护
王志武武汉市群众艺术馆
11079辛亥首义人物群体研究
杨卫东江汉大学
11080首义精神当代价值与武汉跨越发展研究方耀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11081武汉市民公共道德水平研究
周芳湖北大学
11082公共图书馆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李静霞武汉图书馆
11083武汉市城市空间公共视觉设计状况调查与应用研究
辛艺华华中师范大学
11084“武汉道”与武汉城市形象
陈燕妮华中师范大学
11085汉语国际推广的武汉模式研究
曾丹江汉大学
11086武汉市体育彩票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邓院方江汉大学
11087武汉市业余自行车运动对城市交通及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研究
覃刚华中师范大学
11088武汉市体育人口调查暨体育在建设“民生幸福武汉”中的作用
陈林祥武汉市体育局
11089民国汉口人口及城市社会问题研究(1912-
1937)
罗翠芳江汉大学
11090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李吉和中南民族大学
三、自筹项目
11091“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建互动的理论和实践要点研究龙小康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11092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全程中的主体功能转换与协同研究
牟仁艳武汉理工大学
11093武汉远城区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发展临空经济区的分析
何艳湖北工业大学
11094武汉市社区养老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唐岚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11095近代武汉道教的变迁与城市社会
梅莉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市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8月17日
第五篇:2018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
附件1:
2018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
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 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5.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8.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9.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0.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2.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3.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4.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5.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6.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7.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8.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
1.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深入贯彻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7.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陕西建设;
8.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9.坚定不移巩固发展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 10.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1.全力推动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 12.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
13.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4.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15.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6.全面推进“五新”战略任务,不断加快富民强省步伐;
17.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18.以深入推进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为抓手,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19.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20.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21.以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区域战略联动性、全局性,促进三大区域彰显特色协调发展;
22.聚焦脱贫攻坚、就业增收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铁腕推进治污降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加快建设美丽陕西; 24.遵循市场规律,强化法治思维,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
25.落实“三项机制”,突出“三条要求”,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26.弘扬延安精神,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1.加强学习宣传阐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陕西贡献; 5.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6.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陕西文艺大繁荣;
8.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9.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加快壮大文化产业; 10.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大发展; 11.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英烈光辉形象; 12.陕西新形象建构与传播;
13.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西迁精神,讲好陕西故事; 14.持续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15.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16.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典型经验总结。
四、发挥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着力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水平
按照省社科基金项目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历史•考古学、文学、艺术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体育学、管理学等16个学科门类,立足我省实际,把握学术前沿,提高课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