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文化事件之一,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国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的普查、保护活动全面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也日渐高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和实然主体却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存在模糊混淆的状况。
一、越俎代庖:政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强势主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往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可供开发利用的“遗产”资源和品牌,更多地关注其对推进当地旅游经济和树立文化形象的价值,对促进和实现其传承与延续这一保护的根本目的反而少有关注甚至完全撇开不顾。随之而来的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便是“政府拼命干,俗民一边看”,政府部门在保护工作中甚至越俎代庖,而作为创造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主体——俗民却基本上处于被动参与甚至缺位的状态。
因此,尽快解决俗民自主、有效参与保护程度过低问题,真正形成俗民自我创造、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局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出困境,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引入自组织理论,通过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良性运行个案的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组织机制,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保护主体问题。
二、自组织理论的揭示:俗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主体
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将它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无疑能够给我们提供新视角、新启发、新思路。依据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分为两种机制:俗民自组织保护和外部力量被组织保护。如果俗民能够自主、自发、完整、原汁原味且因时、因地制宜地传承好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就是自组织保护;反之,如果俗民通过自身力量无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由政府等外部力量通过行政动员等手段“替代”俗民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就是被组织保护。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看,自组织保护显然优于被组织保护,因为自组织保护成本更低而收益却更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组织保护一时很有成效,最终也需要转化为自组织保护,否则,这种保护很可能只是一种保存,无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是不可持续的。下面,本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丰马街书会的自组织发展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河南马街书会的个案与自组织分析
(一)马街书会发展历程
马街书会是中国北方三大书会(河南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河北石家庄书会)中规模最大的书会,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马街书会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马街书会的起源。民间有关马街书会产生的说法有十余种,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有三个:会艺、皇恩和悼念老师。学者们据马街广严寺碑碑记考证书会当起源于元延祐年间,至今已近七百年历史。马街书会在清同治年间走向极盛。同治二年(1863),马街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官员书会会首叫司士选,以巧妙方法统计出那年到会的艺人达两千七百人之多。
2.马街书会的内容与形式。马街书会幕天席地,在河边的麦地里,几条板凳一张桌子,或者一辆农用三轮车就是书会表演的舞台。书会开始前先是开场仪式——祭拜祖师,之后开始表演自己的曲目。曲艺种类繁多,说唱曲目数千个。说书者尽情投入,各展绝技,这被称为“亮书”。亮书时说书者暗中互相之间不断比试,这称为“竞书”。艺人在竞书的同时,不忘互相切磋技艺,进行观摩学习,这称为“会书”。
3.马街书会中的政府行为。改革开放后马街书会以其悠久历史、规模庞大、民风淳朴日渐为外界所知,声名鹊起。随着河南省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报道,以及姜昆、刘兰芳等艺术家的积极参会,和各级政府要人的题字题词,马街书会更是享誉海内外。
4.马街书会面临的困境。与表面上的繁荣相对的还有面临困境的现实,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马街书会,你究竟能走多远”。马街书会变成了马街会,曲艺切磋变成了普通的庙会,琳琅满目的商贩摊位,低俗的歌舞大棚;单位选送的专业表演,使阳春白雪与草根演员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以及政府在参与马街书会时的功利心理,三者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局面。
(二)马街书会发展历程的自组织机制分析
1.马街书会的产生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形成的过程。从马街书会的起源传说来看,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印证着马街书会是民间的、自发的,是以草根为特色自行创造的。马街书会的发展也正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个自组织过程。从自组织角度去追寻马街书会的强大生命力可以发现,马街书会强调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给这一系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动力,促进着马街书会与时俱进、吸纳变革。
2.马街书会有其自身的市场机制。艺人们参加马街书会的主要目的是卖书,而写书的事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酬神性质的,多为神社、农户、商户、小煤矿业主等;另一类是纯粹娱乐性质的,多为村组干部、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等。可以说,正是由于“事主”的存在,才有了艺人的存在,才保证了马街书会的存在和长久不衰。
3.政府的强势介入使马街书会从自组织变成被组织。马街书会在以前是以马街为主、周围村落联合管理的方式存在的。正月十三周围几个村落各请一台大戏,在书会上唱对戏,相互较量。但由于村落大小不一,人口多寡不同,在组织管理方面容易产生以大欺小,渐生摩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官方意识形态的介入和宝丰县政府逐步深入书会管理,各村联合办公的方式弱化,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消解,而写戏、对戏的传统也渐趋消失。
总之,马街书会是一个俗民自行创生、自行组织、自行演化,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系统。由于新兴文化的发展,传统曲艺式微,保护马街书会应该积极引导、创设条件,使俗民焕发新活力,形成新的“造血功能”,走向新的“有序”,而非政府的替代性介入。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主体的回归
首先,要唤醒俗民的自组织保护意识。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传承人保护等措施,唤醒俗民特别是杰出传承人的自主、自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其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乎其个人,更是关乎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其次,理清俗民、政府和学者等方面的关系。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要切实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快形成以俗民、俗民组织为主体, 以政府为主导, 以专家学者为主脑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再次,要培育和发展俗民自组织保护的民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民间组织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市场在保护的某些方面“失灵”的不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中坚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离开政府又是万万不能的。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组织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尽量不进行干预,充分发挥俗民和俗民组织的自组织能力,创造外部环境,积极规范引导,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不竭动力,紧跟社会文化变革,不断继承创新,跃变至更高的有序。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