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推荐)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管理体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保障措施】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队伍建设】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传承、研究等各类专业人才,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内设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有专人负责。
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人事部门应予以倾斜和照顾。
第六条【部门职责】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要在同级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文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教育、园林、卫生、工商、旅游、体育、档案、民族宗教、公安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文化、工商、版权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依法保护其享有的知识产权。
第七条【项目名录】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推荐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标准和程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请或建议。
对尚未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开展抢救、记录、传承等保护工作。
第八条【专家委员会】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民间习俗、科学技术等领域有一定研究并取得相应成就的人才组成,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第九条 【编制规划】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保护规划应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直接关联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等划定保护范围,不得擅自移动、拆除及破坏。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保护单位制定项目保护规划。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第十条【实行分类保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现状,实行分类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或者本地特有且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十一条【抢救性保护】对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活态传承较为困难、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抢救保护方案,优先安排保护资金,采取将其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予以记录、整理,编印图书,制作影音资料,建立档案,修缮建(构)筑物和场所,改善传承条件,安排或者招募人员学艺等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
第十二条【传承性保护】 对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扶持传承基地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第十三条【生产性保护】 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给予税收减免、发放专项补助资金等形式支持对项目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使该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实行生产性保护,应当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得擅自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
第十四条【区域性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传统村镇、街区等特定区域,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协调规划、国土资源、文化等有关部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设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第十五条【合理使用】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原真性、文化内涵及自然演变进程,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不得歪曲、贬损、滥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不得以与其资格不相符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未取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不得以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第十六条 【动态管理机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二年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经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保护单位,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或者保护单位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被举报或者经检查发现不履行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或者保护单位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第十七条 【人才培养】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特点的招聘条件和培训大纲,引进、培养社会专门人才。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引导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应当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建立社会传承基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鼓励公民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技艺,对表现优异的后继人才给予适当资助。
第十八条【宣传】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结合节庆活动和民间习俗等实际情况,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区域、商业营业场所、公园、绿地等具有展示空间和条件的公共场所的管理者、经营者,对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第十九条【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研究、收藏、展示、传承、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开展研究、展示、传承等活动时,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服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二十条【鼓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单位和个人,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的,在其申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一条【表彰奖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下列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做出显著成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
(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收集、整理、教学、宣传、出版、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的;
(三)将个人收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或者实物捐赠给国家的;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
(五)检举、揭发、制止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有功的。第二十二条【部门管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未能履行职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该部门年度评先奖励资格。
第二十三条【特殊区域适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区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四条【实施时期】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市政府统筹文化、财政、教育、民族宗教、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经信、旅游、卫生、体育、公安、环保、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市财政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资金的保障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市教育局负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工作;
(三)市民宗局负责协调与民族宗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市国土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土地规划使用工作;
(五)市规划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存、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规划工作;
(六)市建设局负责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七)市经信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
(八)市旅游局负责宣传、推介与旅游项目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九)市卫计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项目的审核、认定、抢救与保护工作;
(十)市体育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竞技类项目的审核、认定、抢救与保护工作;
(十一)市公安局负责依法打击侵占、破坏、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二)市环保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环境保护指导工作。
第六条 市文化局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督促相关单位、个人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义务;
(二)组织实施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三)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评审、研究等工作;
(四)建立相关档案数据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和利用;
(五)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活动;
(六)监督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情况;
(七)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第七条 镇乡(街道)承担所在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相应保护规划,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履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发展工作的职责。
第八条 保护责任单位主要包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镇乡(街道)、村两委会、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等,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业务主管单位,做好全市保护责任单位的业务指导,贯彻实施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项具体工作和任务。
保护责任单位应认真完成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和指导单位布置的工作任务,具体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抢救和传承,按有关规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对已经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订保护计划;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单位(以下简称为代表性传承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对年老多病、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给予适当照顾,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开展重要传承活动、出版重要研究成果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予以支持,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除及时上报外要做好慰问工作;收集保存相关活动资料。
第三章 名录体系和传承保护
第九条 建立完备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市文化局提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文化局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向社会公示,由市政府批准公布,并报金华市政府备案。同时,市文化局要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和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
第十条 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明确保护责任单位,落实保护责任,建立相应代表性传承单位。
第十一条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由市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满,对公示对象没有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予以确认、公布,并报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备案。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为代表性传承人:
(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和团体,可以申请为代表性传承单位:
(一)掌握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等表现形态;
(二)具有若干名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三)保存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资料、代表性实物等;
(四)在一定区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或者较大影响。第十四条 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
(二)依法向他人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
(三)取得有关活动相应的报酬;
(四)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向市文化局申请予以支持;
(五)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权利。第十五条 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存、保护所掌握的知识、技艺及有关代表性项目的原始资料、实物、场所;
(二)积极开展展示、传播等活动;
(三)按照师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培养新的传承人;
(四)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义务。第十六条 市文化局每年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措施,对认定达标的考核对象给予奖励,对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考核对象,视为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将依法取消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单位称号。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单位,由市文化局另行确认并公布。
第四章 保障机制
第十七条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内统筹安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整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的征集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三)对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责任单位、代表性传承单位的传承补助;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培训、研究;
(六)其他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必须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挤占,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内容。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接受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文化局的监督。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暂停项目核批,暂停经费拨付,收回专项资金,或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一)申报项目内容不真实骗取专项资金;
(二)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
(三)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
(四)因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第五章 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
第二十一条 鼓励、支持以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等的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第二十二条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民居、建筑物、场所等加以维护、修缮,具备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
第二十三条 鼓励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改编、表演、展示、产品开发、旅游等活动,应当尊重其原真性和文化内涵,不得歪曲滥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市文化局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五条 市文化局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时侵犯调查对象风俗习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违反法律有关规定,破坏或非法占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资料和场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 对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美术等的保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东阳日报社、东阳市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25日起施行。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第五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