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冰:以三维视角思考现代护理质量管理
以三维视角思考现代护理质量管理
李冰医护培训工作室
李冰原创
本文发表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4年第2期 综述与讲座,发表文章略有改动。
在全球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二十一世纪被称为质量世纪,质量成为制造业、服务业竞争力的核心。在现代医院质量管理中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在于是患者安全的最后防线,面对高科技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面对新时期服务对象的高需求,以及国家对医院评审的高标准,各级护理管理者必须高水平高速度的融入质量时代,深入学习掌握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知识,追赶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应用最前沿的管理技能适应医疗发展、适应服务经济与新生代护士的需求。
尽管有护理管理专家对质量管理结构有非常优秀的论述,但最近多位护理管理者仍很希望介绍“护理质控指标”的相关问题,希望具体介绍“结构--过程--结果的质量指标相关知识,本文将现代质量意识与三维质量管理模式做一介绍,希望能在理解与思考中提高护理质量控制的能力。
一、以现代质量观思考护理质量管理
当代质量管理是以制造业为代表,走过了检验质量、控制质量到设计质量的过程,制造业11也走进了服务制造的新时代。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系统质量控制,给医疗服务的管理工作者一个深刻的启迪,让我们以现代质量观考量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思维。第一个原则是“质量不是好坏,而是符合要求”
只有操作与产品符合标准才是质量,这个原则虽然来自于自于德国的制造业[1],也适用于护理质量控制。护理质量就是按照标准与规范去做,这个标准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客观指标,不应由个人印象判决。各级管理者个体掌握规范标准的水平的一致性,可避免一个专家一个标准,临床护士掌握了规范标准,可以为 患者提供符合要求的医疗服务。确立正确的标准,实施符合标准的操作与服务,就是好的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而预防产生质量,只有在质量标准设计阶段就将不符合规范的因素剔除,才能使执业护士从培训到工作的第一步就按照完美标准工作,培养护士建立第一次就做正确的、零缺陷的质量意识,是保持职业护士质量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第二个原则是“好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效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2]。当今世界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更重视创新与设计,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在控制与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的控制设计质量。将质量控制前移,从设计质量开始控制,只要设计质量保证了,就可以保证70--80%的产品质量[3],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好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护理质量也要从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指标的设定值,质量控制模式的设计的源头上控制质量。克劳士鼓励管理者设定一个不被误解的标准,让所有人知道标准,才是质量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百分比的缺欠,背后都是巨大的隐患,所以护理关键质量指标值要慎重。第三个原则“以患者为中心”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是因为没有患者的满意就没有医院的生命,没有患者的满意就没有护理质量,吸引患者参与我们护理质量改进中,将患者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
进,将质量评价向顾客满意度转变[4]。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媒体时代,社会监督系统与质量法规更加完善严密,保护消费者权益,完善社会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质量监督网络,使得质量监督系统更加国际化。学习香港的护理质量标准称为“病人护理标准”,护理操作与服务标准应建立在 患者希望与需求的角度,建立在 患者获得的就医感受的角度,而不是某些专家的角度。只有患者不断的提出就医中的意见与希望,才能让质量零缺陷[5],我们的护理质量才能不断改进。
二、应用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管理护理质量
医疗服务是由直接与间接参与患者服务的所有环节完成的,著名质量管理专家Donabedia提出的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是世界各国建立医院质量标准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它极大的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护理质量标准与评价。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结构(要素)、环节(过程)、终末(结果)三个维度,指标内容更强调质量的特异性。
按照三维质量结构模式,医院护理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护理结构质量、护理环节质量、护理终末质量。
结构(要素)护理质量评价是判断护理人员能否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环节质量是评价患者护理工作是否以最恰当的方式实施。终末质量是对以上两个维度效果的反馈[6],如何划分护理质量的三个维度,以下为大家举例说明:
1、结构(要素)质量是护理质量的基础保证,即①照护环境;②照护者,包括护患比例、照护者的专业水平及其心理学技巧的
掌握等;③患者特点,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基本状况等;④其他,包括照护活动相关的社会支持人员。包括护理组织架构完整性、物力和人力资源配备、制度保障程度、护理服务能力及利用率、护士与病人比例、单元直接护理总时数、每人每天直接护理病人时数,护理文件完善程度[7]、护理人员结构、护士教育与培训等。在这个维度中,主要目的是评价该服务项目的适宜性与可行性,护士人力资源是最受关注的项目。
2、环节(过程)质量是将结构维度运用到护理服务中的过程,即患者接收的直接或间接医疗照护。包括基础护理技术、监护技术、患者病情程度、医护配合、文件书写、疾病症状严重程度、治疗依赖程度、完善的结构质量指标可为保证病人服务质量提供组织保证,加强对过程质量管理,有助于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环节质量维度主要评价①照护者的干预技术;②人际沟通能力,如护患之间的互动方式;③患者接受的干预强度;④实际干预同计划内容的一致性[8]。该维度中患者护理措施的落实是最受关注项目。
3、终末质量是护理过程带来的结果,判断结构与过程的是否成功,主要包括患者满意度、患者相关的生活质量、患者相关健康状况的改善,涵盖主观指标:①护患医三方的满意度;②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③患者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客观指标:①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无并发症的出现;②患者再入院率;③临床终点,如病死率;④社会效益,如患者自身及健康照护活动所产生的费,[9]。将终末质量评价作为修正结构质量与过程质量的依据,在结果质量评价分析要及时,作为改进其他两项质量维度质量指标的依据。护理管理者在评价终末(结果)质量时,要将终末(结果)评价指标与环节评价指标相结合,即使终末质量管理与环节质量管理密切关联,还要考虑患者的特异性,结果指标注重对患者评价。
三、以三维视角设计护理质量指标
我们掌握了三维质量结构模式包括要素、环节、终末三个维度,其中要素指标也称为结构质量,环节质量也成为过程质量,终末质量也称为结果质量。如何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本模式设定护理质量指标呢?我们一般将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设定为一级质
量指标。将床护结构、护理人员结构、护理单元、规章制度、护士教育与培训等设定为结构质量的二级质量指标。
将护理人员结构中的护士学历、护士职称、护士年龄、护士性别设定为结构质量的三级质量指标。在护理环节质量指标设定中,将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监护技术、医护配合、检查指标判读、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文件书写、护理人员交接班、护理评估、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等设定为环节质量的二级指标[10]。将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基础护理操作、监护技术、监护仪操作、呼吸机超声雾化操作、动脉穿刺技术等设计为环节质量的三级质量指标[11]。
在护理终末质量指标设计中,将护理安全指标、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设定为二级终末质量指标,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医护患满意度、危重 患者抢救成功率设定为护理终末质量的三级质量指标[12]。
以上指标的设定与分类是建立在质量管理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举例,没有包括全部护理质量指标,各级护理管理者在设定护理质量指标中,除了常规项目外,还要依据医院、专科的特点及 患者的差异,设定的项目也要有不同,如果完全照搬 其他医院及科室的质量指标,势必造成质量控制的盲区,在护理质量在设计第一步就产生了管理缺欠。所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发散型思维非常重要。
小结:
护理质量指标设定应按照结构指标、环节指标、终末指标的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并保持相互依托、相互完善、相互提高的环状管理。在进行阶段及年度统计时应分类进行,并总结出单项一级指标质量提高对其它级别质量指标的影响与比较。改变以往以终末质量标准达标为主的状况,加强前馈控制,完善环节质量标准及指标[13],将每年或每季度比上阶段发生率降低的百分比作为质量指标,而非绝对的发生率,以统计学分析意义为依据[14],以图标显现为质量教育的资料,使之更具可视性,比较性,而非只看单项终末百分比。
在国际上更多医院设有专门护理质量管理部门,全员参与护理质量改进,所以护理质量标准及指标的设定有专门人员研究,能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提供可操作的培训指导,临床管理人员不需要用过多的精力研究管理理论,我国卫生部已将建立护理评价体系纳入研究重点,有望为各级医院护理管理提供实用方便的管理依据。
参考文献:14篇,从略
第二篇: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创新思考
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创新思考
顾毅
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创新点:质量管理观念创新,质量管理战略战术创新,管理思维与知识创新,人才创新,管理标准与控制创新,质量管理技术创新,注重护理工作的拓展性。根据创新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1)遵循质量管理原则,逐渐控制;
(2)思想教育领先,重点控制;
(3)执行质量标准,合理控制;
(4)实行规范化管理,统一控制;
(5)建立检查流程,流动控制;
(6)经常深入科室,观察控制;
(7)及时做好评价,反馈控制。
从而形成系统化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
由于护理人员缺编、知识结构不合理、护理教育起点低、护士长管理重心偏移增加了护理质量管理的难度。护理质量高低取决于护理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尤其是严谨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护理质量管理的创新
(1)质量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
一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满意。
二是主动服务,即主动地开展适合于病人的各种服务项目。三是树立零缺陷思想。把质量问题降为零,让病人百分之百满意。四是树立一次就把工作做好的思想。
(2)质量管理战略战术创新
主要研究质量管理的先进性、科学性,未来质量方针、政策、标准、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的重大举措。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质量与效果的关系.质量控制的可操作性。住院病人的全过程控制,质量零缺点,末位淘汰制的应用,明星护士的评选。动红旗的评比,护理部网站的创建,自动化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等。从模仿战略转换成创新战略。形成各自的特色。
(3)管理思维与知识创新质量管理创新包括线性、求同、多向、逻辑、形象、正向、逆向、侧向、集中、发散、直觉、抽象、哲学和发展等思维。知识创新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只有知识更新,质量才能创新。
(4)人才使用创新具体表现为爱才与知人善用上创新。任何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有的护士微机操作熟练,适合护理文书工作。有的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能手,参加操作竞赛取得好名次,完成技术操作病人满意。有护士口才很好,担任护理小教员,护生一定喜欢。有护士曾因护士长总是安排她弱项的工作而最终放弃护理工作。曾有一位老师因校长总是安排她上最弱项的课程而自杀身亡。所以,人才使用不能墨守成规,应扬长避短,给每个人创造机遇,充分挖掘各人的“闪光点”是提高质量的必备条件。
(5)管理标准与控制创新标准的创新主要是符合质量管理病人需求的特点和规律,质量控制创新主要是降低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率,增加医院效益,满足病人需要⋯,确保病人安全。
(6)质量管理技术创新 主要是现代化工具、手段和知识的应用。如信息和资源共享,统计方法的创新. 各种图表的设计应用创新,应用计算机中Microsoft Exceh程序进行护理质量考评指标的计算,提高了运算速度,增强了计算的准确性、规范性,便于保存、查阅及信息共享,加速信息反馈等。
(7)注重护理工作的拓展性护理工作正在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工厂、农村。护士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大众保健力量。要求护士要护理病人因心理和社会引起的功能障碍。2 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措施
(1)加强教育,让病人满意 加强各级护理人员思想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制定各种便民措施。如每周一全院护理人员为住院病人做擦澡、洗头、刮胡须等生活护理,每日为病人打开水、做餐前洗手、倒大小便,为人院病人办理人院手续等。严格奖惩制度,凡病人告状经核实者给予批评教育等处罚,病人表扬者给予奖励,通报表扬,使全体护理人员的一切工作都以病人的满意为最终目的。
(2)持续改进,使战略更新我院护理质量考评标准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每2年修改1次,根据病人需要,建立护理清洁日制度,“最佳基础护理流动红旗”评比制度。针对存在问题,增加对护士长的控制指标及大专生的管理指标。护理工作数质量分值的重新分配,对护理人员刊登论文及获医疗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的奖罚措施,护理部局域网站的建立,定期进行安全工作及质量的检查讲评,发现问题及时在网站向全院公布,灵活安排护理查房内容等。通过采取一系列战略战术,使各项护理工作指标均达标,病人满意率不断提高,由1998年90%逐步上升到2002年97.38%。
(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护理管理者要成为护理学科带头人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超前性的强化学习.才能具备现代护理管理思维的需要。给护理管理者分任务、定指标,增加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性。鼓励护理管理者积极参加毕业后继续教育,给予一定时间,适当解决学习费用等。通过脱产学习、参加高等护理自学考试、函授学习、专科进修等取得了专科及本科学历。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管理思维,为现代护理管理奠定了基础。
(4)充当伯乐,显优效管理将每个护士放在其最适合的位置是每个护理管理者应尽的职责。因此,要善于发现和发挥每位护士的长处,安排其擅长的工作。如有的护士特别擅长微机操作,领导安排她当全院护理人员微机操作小教员,圆满完成了任务。有的护士口才很好,护士长让她给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深受病人好评。
(5)更新标准,抓有效控制 护理部每2年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和病人需要制定及修改新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所定标准
征求各科护士长意见,便于有效实施和合理控制。及时对全院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及时公布,加速信息反馈,保证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
(6)广泛学习,用现代技术通过举办微机操作、网络技术、英语学习班及相关学术讲座等,举行微机操作竞赛及考试,提高护士微机操作技能。建立护理部网站,将护理质量考评成绩通过网站发布,增强时效性及广泛性,减少会议,节省时间,增加公平监督作用。
(7)扩大范围,实施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打针、服药,还要做好健康教育、出院后指导等工作,走向社区,拓展护理工作,从而维护病人的整体身心健康,以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评价体系
(1)完善考评机制,促进优化趋势 制定考评标准要包括护理质量的基本要素,并简便易行,实行数据化管理,便于比较、查询、保存。尤其是质量评价汇总后的综合性分析,可看到各护理单元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及原因,并及时通过护理质量简报、护理质量考评结果分析比较等.在护理部网站上发布等形式反馈给各个护理单元,使全体护理人员都了解质控情况,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2)坚持客观评价,实现优质功效通过客观、全面评,使护理工作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尽责。合理地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论,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竞争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克服其惰性、依赖性、盲目性,实现优质功效。
(3)抓住质控点,确保质量优质控点实质上就是那些能够最佳地反映出护理质量中的主要成绩和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把握住那些能够影响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各因素,进行护理质量要素分析并把握关键质控点的运用,保持主动管理,将点上质量和面上 质量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使护理管理者和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质量指标内涵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临床护理管理质量控制从被动的缺陷扣分形式转变为主动的质量达标评价方式,激励护理人员主动做好护理工作,确保护理优质服务。
第三篇:以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现代企业伦理
文章标题:以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现代企业伦理
中国正面临着全面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经济时期。企业转型是其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国有企业。“明晰产权”,“国有股减持”“股权分治”“股份全流通”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出;考核指标也不断翻新:规模利润股东报酬率EVA等等。在企业中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都经历前所未有的磨
练,特别是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尤为激烈。从而就产生了意识形态的过渡期,传统的观念,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改变,新的体系又没有形成,于是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如在企业中衡量会计人员的标准是,做假账水平的高低;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原始积累可以不择手段等等。在社会评价体系中也有了重大变化,男人只分富和穷,女人只分美和丑。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与意识形态的缓慢渗透而形成的“断层”。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条路,一是方面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二是加快意识形态的转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单独选择以上两条路的任何一条,都会出现社会大的变革。只有二者同时兼顾,相互协调才会有出路。这也就是党中央提出的“物质和精神”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而,要想真正做到二者的协调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仅仅靠批评教育,自我约束,道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规范。所以有很多人就提出了要建立全新的企业制度,为了简单就照搬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粗暴推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抛得一干二净,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改革,才与国际接轨,才是现代化了。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很不够的,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说起传统,似乎就必然与现代对立,其实不是这样简单化和绝对化的。
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道理对于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比如说,我国古代儒家和法家关于治理社会的总主张,一个是“德”,一个是“法”。与外国比,我们中国还多了一个“礼”,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德”着重于自律,“法”强调他律。“德”、“法”、“礼”这三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仍然是今天治理社会的通则。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时,应该以这三个概念作为坐标。“德”就是你这个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法”就是你这个企业的制度。还有一个应该强调的就是“礼”。今天的一些企业注意了制度,却没有注意让企业的员工形成一种很好的习惯,“礼”就是习惯性的制度,不是硬性的制度。“礼”是目前我们一些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所缺乏的一个层面。
从表面上看,“礼”不是一种硬约束,实际上,它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很具体地告诉我们现代企业怎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是,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基本思路。从“德”、“法”、“礼”这三个概念看,这三个字很简单,但是,如果把它们的深刻内涵和精神理解透彻了,就可以用它们作为坐标来查找我这个企业缺什么,是缺少“德”?是缺少“法”?还是缺少“礼”?
比如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20年来以年均增长68%的速度,发展到2004年全球营业额预计突破1000亿元。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诸方面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逐步培育形成具有海尔特色的管理模式和价值观文化体系。但对海尔文化的形成作用最大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如,老子的《道德经》有助于企业树立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有助于提高和完善经营者的人格修养;《孙子兵法》有助于企业丰富市场竞争谋略。其中海尔坚持走创世界品牌的道路,就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生于无”。在《道德经》中,无形就是灵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关系,还可以用传统文化中那些伟大的理念去审视现代社会的问题。比如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不论是搞经济,还是搞企业,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西方国家以前搞工业化时,没有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走了弯路,工业发展很快,自然环境却遭到了破坏。这种恶果人们不能承受,现在特别强调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从这个角度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具有现代意义,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把它落实到现代社会的实践中,落实到企业文化的操作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的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
第四篇:师德建设新思考—以学生权利保护为视角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德 学生权利 保护
论文摘要:文章从目前教师中存在的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出发,指出学生权利保护的意识对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新时代更应注重以现代法治意识构建教师道德基础,并时如何培养教师学生权利保护意识进行了论述。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师中存在的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
应该说,我国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有较高的道德水平的,但是,近年来在报刊、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时有报道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各种事件。这些少数的害马之群,素质低下、道德败坏、目无法纪,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比如,语言的简单粗暴或不当,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侵害与幼小心灵的挫伤;行为上伤害学生身体,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部分老师还打着教育者、管理者的旗号侵害学生的隐私权、受教育权和名誉权等,随意使用手中的惩罚权侵害学生的权利或加重对学生的处分等级,甚至取消学生的学籍等,这些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事例,虽然不具普遍代表性,但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恶劣的。我们必须正视并深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原因思考
这首先源于当代中国学生权利意识的缺失。首先,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可以说是历史使然。郝铁川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陷,就是重义务、轻权利。”又加之我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难以平等。而实践中强调的也是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绝对服从,强调的是学生的义务而非权利。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弱势的状态,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老师的侵害,也是忍气吞声,不敢反抗,更不敢投诉或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其次,学生所受到的权利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不足,对自己的法定权利了解有限,特别是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又不强,加之社会的其他层面维权意识淡漠,客观上也阻碍了其充分享受自身权利。第三,这与校园,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权利保护机制不完善直接相关。中国大多数的高校都还没有建立起学生权益保护组织,学生如果权利遭到侵害的时候,没有相应的保护组织,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条例可以参照,以保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这又与教师自身相关。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的调查,77.4%公众感觉师德水平在下降。此种状况令人堪忧。各种评论常常将此类事件的发生归结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笔者认为,道德观念滑坡只是此类事件发生的表象,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权利意识与人道主义观念,才是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导致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的深层原因。这些事例警醒我们,在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切实加以研究。
二、学生权利保护意识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国古代的师德特别强调为人师表,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强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基本品质。
新时期,在当前“从权力走向权利”的社会中,只有更好地让教师提高学生权利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时期卞师德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应不断有新的内容,师德建设应注人新的内涵,那就是要注重保护学生权利。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的一切道德实践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如果不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看待,不尊重学生最基本的权利,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只有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权利意识,使其充分了解到自身的法定权利,并敢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才是我们培养新时期人才的应有之意。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要将一个“爱”落实在我们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具体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学生,不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能真正得到“师爱”。离开人权意识的爱,可能是野蛮的爱。以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师德是骨子里文明的师德,无人权意识的师德是含有野蛮成分的师德。无人权意识的师德往往使人产生虚幻的优越感,以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师德能使人产生高尚的平等感。
三、新时代的师德建设需要怎么样去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
1.教育理念上,强化教师的学生权利意识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在教学观念上把学生真正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关注学生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现代师德的应有之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将权利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深受感染的同时得到启发。卢梭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权利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就要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育目的,懂得维护自身权利。最后,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都应重视有关学生权利内容的教学,并从教育观的高度强调确立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要性。
2.教育宣传中,加强校园权利文化建设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权力走向权利的时代”,要使学生的权利意识得到普遍的提高,学校应营造出一种权利文化的氛围,开展多种活动,比如举办法制讲座,举办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对权利文化加深理解。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时,应将学生的权利具名化;应从文化观念、文化制度、人际交往方式上形成以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权利是否受到尊重,应成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管理和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权利文化的普及可能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权利文化不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通过权利文化在高校普及和传播,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集体主义观念和全局意识的新时代公民,成长为一个富有公民意识和人权意识的新型公民,这也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3.教育立法上,完善学生权利保护法规
首先,应明确上位法应优于下位法,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发生矛盾冲突。当“私法”或部门行为管理规范与公法相冲突时,前者应当服从后者,应当维护后者的尊严。在制定教育法规过程中,不能与《法律》、《教育法》、《婚姻法》等法律相违背,要体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使学生权利不受侵害。其次,一些学校内部制度的自治性规范文件中与有关的法律规章相违背。因此,学校在制定内部制度的自治性规范文件时,也必须用法律的眼光加以审视,使之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并且按照法治原则和精神的要求,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权力作出限制,防止其被滥用,以损害学生享有的权利。最后,要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体系。在教育领域中,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学生权利的规定大多是概括式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对学生权利的规定上,也不够全面具体,甚至出现漏洞,对学生权利的保护不够充分。还有小部分法律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加以修改或废除。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办好中国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建设的核心在于师德建设。在过往的研究中,师德建设着重于伦理和意义方面的研究,而缺乏法律视角的研究。法律是道德最低标准,以现代法治意识为基础构建师德的高楼大厦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第五篇: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中国建立后,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适应体系建设特点,实现发展转型,成为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转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SJB880063)的研究成果。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新的转型。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职业教育体系概念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也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1963年,教育部和劳动部在北京召开城市职业教育座谈会,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杨秀峰第一次提出要“逐步地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个重要问题。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原国家劳动总局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重申“三个并举”,要求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比重大大增长。这对于我国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在政府文件中首次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概念进行明确,对职业教育体系作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
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单独一章,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和强调,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法制化阶段。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强调,特别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中职、高职以及各类培训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明确。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
从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到明确提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间历经近半个世纪,体系的概念、内涵和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曲折的探索与实践,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具备的几个典型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概念,它以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是职业教育不断创新、丰富与发展的结果。从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将经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概括起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具备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现代性。首先是现代人才理念,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全新人才理念。其次是现代国家制度,要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第三是现代培养模式,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全面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第四是现代教育资源,要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应用平台。第五是现代运行机制,要促进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第六是现代评价体系,要形成包括行业企业界专家参与的开放评价体系。
二是适应性。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跟上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规格和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顺应这种新的时代要求,培养更多适合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系统性。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结构已经从以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发展到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可以预见,职业教育的重心将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上移,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在新的结构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也将逐步探索开展。
四是开放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根本就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体,必须要有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凡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得好的,职业教育无不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说,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只有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也才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是全程性。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知识总量迅速增长、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通过学校学历教育来打牢基础,还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快形成开放式结构。要在做好内部系统培养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化,逐步建立在职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制度,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
持续发展。探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内容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合理渗透,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以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加快建设“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一是推动发展定位转型。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甚至包括教育系统内部,普遍认为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归为低层次的教育。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以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基础,这个人力资源结构则需通过合理的教育结构来实现。发展职业教育是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重大举措。只有切实调整发展定位,按照类型教育的特点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才能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更加合理。
二是推动工作重点转型。教育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培养人,培养人的结果直接体现在教育质量上。近年来,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到达了历史的高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正面临着重大转折,要从比较注重规模转入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但是,人才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成长周期,相比硬件建设可以在短期内靠投入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需要长期的艰苦实践和努力付出。只有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资源配置集中到教学上来,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三是推动制度建设转型。自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在新的形势下,制度和标准建设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缺失。职业教育由于其政策制订涉及的部门和利益群体众多,制度建设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就显得更为复杂和艰难。在进一步的工作中,要特别注重教育和产业政策并举并重,着力在行业指导制度、企业参与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只有加快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政策制度体系,才能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推动管理方式转型。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类型,就应该深入研究其自身特点,切实开展分类指导。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发展存在一种困境,即努力“升格”,但是“升格”后就迷失了原有的办学方向和定位,专业结构、培养模式和招考制度趋近于普通教育,失去了发展优势。对于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方式变革的滞后,没有形成分类指导的良好格局。只有在院校规格、人事管理、绩效考核、发展路径等关键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变革,深入研究和实施分类指导,才能引导职业院校把工作重点真正集中到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来,避免“升格”一哄而上,但是“升格”后却难以为继的困境。
五是推动育人模式转型。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实习实训环节,强调学生对有用知识的掌握。具体到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职业教育始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职业技能,就是要把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实现就业目标,更要学会“做人”,实现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六是推动治理结构转型。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非常紧密地与行业、企业结合。学校
要与行业、企业结合,就必须建立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院校制度,实现治理结构的转型。要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吸收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院校决策机制。要努力健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骨干与职业院校校长、骨干教师相互兼职任职的制度。只有虚心学习和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才能为全面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七是推动运行机制转型。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同行业各自举办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主办方是行业企业,因此并不缺少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政府职能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行业企业逐步剥离了办教育的社会职能,职业教育脱离了与行业企业的天然紧密关系。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单凭教育战线的努力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从实践来看,集团化办学是推动运行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集团化办学,可以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6个方面的积极性,值得广大职业院校继续加以探索和完善。
八是推动教师队伍转型。职业学校的教师从事的是一项专业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能否培养一大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从当前职业院校的情况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还比较突出,这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极不相称,与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极不相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这必须引起更多的关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注重内部人才挖潜,又要加强外部人才引入,关键在于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新机制。只有切实在用人制度方面做出新的探索,才能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一条新路子。
九是推动面向人群转型。近年来,职业院校主动开展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工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龄人口逐渐下降,招生工作日渐困难的局面下,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在继续做好传统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是未来职业院校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何衔接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如何整合自身的工作平台和资源库,对职业院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方面,很多院校的潜力发挥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十是推动评价模式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体系建设是否成功,需要充分听取教育系统外部成员的意见。科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只有真正实现开门办教育,形成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方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推动培养模式改革,也才能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胡泊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宁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