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贯彻实施《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2011年第3号)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公告
2011年第3号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贯彻实施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公告〙)精神,现对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问题提出贯彻实施意见并公告如下:
一、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公告〙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二、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应将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明细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明细表、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汇总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报告表(见附件)作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属于〘公告〙规定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报告表,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相关证
—1— 明资料,主管税务机关应依据〘公告〙的要求,对企业报送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
三、符合〘公告〙第六条规定的实际资产损失,需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延长追补确认期限,企业应于每年2月15日前将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明细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报告表、会计核算资料及相关证明资料上报所在地市、县国家税务局,经市、县国家税务局审核后,于3月15日前上报省国家税务局。
四、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申报按以下规定处理: 1.汇总纳税企业所属分支机构,应于每年5月31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明细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明细表,并同时报送上一级机构;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还应逐项(或逐笔)报送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报告表,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相关证明资料。上一级机构,应将所属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汇总后填报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明细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明细表,同时填写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汇总表,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对因财务核算体制变化,改为报账制的分支机构,企业应主动向税务机关报告财务核算管理体制变化的情况,其资产损失相关明细表和资料由上一级分支机构申报。如发生争议或无法确定的,则由资产损失发生地分支机构进行申报。
2.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应将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进行汇总后填报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明细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明细表,并填写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汇总表。企业在进行企—2 — 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应将上述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3.汇总纳税企业所属分支机构均为报账单位,会计凭证、财务数据均集中到总机构或省公司(二级分支机构)的,由总机构或省公司(二级分支机构)于每年5月31日前将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明细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明细表、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汇总表一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总机构或省公司(二级分支机构)还应逐项(或逐笔)报送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报告表,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相关证明资料。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资产损失的实际情况,认为需要实地核实的,可委托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对资产报废、损毁、处置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实确认。
五、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明细表、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明细表、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汇总表已纳入浙江省国家税务局网上申报系统,实行网上申报的纳税人(包括汇总纳税企业二级分支机构),应于5月31日前通过浙江省国家税务局网上申报系统填报。
六、在〘公告〙前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已经税务机关审批的,企业可依据〘公告〙的规定对资产损失重新进行申报扣除。在此前税务机关已受理,但尚未进行审批的,依〘公告〙第五十二条规定处理。
七、〘公告〙发布后,〘浙江省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浙国税发〔2009〕17号)、〘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省内汇总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
—3— 有关问题的通知〙(浙国税发〔2011〕4号)同时废止。〘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所属分支机构有关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2号)第二条、〘浙江省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通知〙(浙国税函〔2011〕24号)第四条同时废止。
八、各市、县国家税务局应尽快将〘公告〙精神及时传达给纳税人,并辅导纳税人正确填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相关资料。
汇算清缴结束后,对企业申报的资产损失要进行专项审核评估,对资产损失金额较大或经评估后发现不符合资产损失扣除规定、或存有疑点、异常情况的资产损失,应及时进行核查。对有证据证明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不真实、不合法、不符合〘公告〙规定的,应依法作出税收处理。
附件: 企业所得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表
特此公告。
二O一一年五月四日
—4 —
第二篇: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第十七条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
(一)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
(二)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
(三)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
(四)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或清偿文件;
(五)行政机关的公文;
(六)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
(八)仲裁机构的仲裁文书;
(九)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保险单据;
(十)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证据。
第十八条 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死亡、变质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声明,主要包括:
(一)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
(二)资产盘点表;
(三)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四)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
(五)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六)对责任人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七)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
第三篇: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公告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公告
公告〔2012〕4号【发文日期】 2012-04-05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25号《公告》)的有关规定,现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资产损失申报管理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25号《公告》关于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的有关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税前扣除。对未经申报以及未按规定申报而自行扣除的损失,不得税前扣除。
二、清单申报管理
企业发生属于25号《公告》第九条规定范围内的资产损失,应在所得税申报时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并提交《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附件1),作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及纳税资料企业留存备查。
三、专项申报管理
企业发生属于25号《公告》第十条规定的资产损失,应在所得税申报时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并提交《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附件2),逐项(或逐笔)报送《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附件3),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企业发生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相关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报。
四、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管理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一)总机构及其所属分支机构应按25号《公告》及本《公告》第二条、第三条规定,分别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及相关资料。
(二)分支机构应将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及《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在总机构申报之前上报总机构。
(三)总机构收到经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资产损失相关申报资料后,连同自身发生的资产损失,分别按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项目汇总填入《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及《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同时填报《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汇总表》(附表4),一并报送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分支机构上报的经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资产损失相关申报资料由总机构留存备查。
(四)对所得税收入全额归属中央的企业,其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由二级分支机构汇总办理申报;对其他企业,其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由各级分支机构分别办理申报,上一级分支机构收到下一级分支机构经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资产损失申报资料后,逐级汇总上报。
五、资产损失资料报送
按照25号《公告》第七条的要求,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在进行汇算清缴申报时,一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采取所得税电子申报的企业,其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应于汇算清缴申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后,企业方能进行汇算清缴申报。
发生资产损失的企业可从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有关表格。
六、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受理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25号《公告》的要求,对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是否完整、印章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资料复印件是否注明“与原件相符”字样并加盖公章等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相关申报资料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规定的,应告知企业补正或重新填报,企业拒绝改正的,主管税务机关不予受理。
七、本公告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山东省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鲁国税发〔2009〕69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附件:
1、《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
2、《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
3、《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
4、《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汇总表》
5、《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公告》解读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
第四篇: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税收法律、法规规定,2009年5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新的《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此来代替《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十三号),明确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需要提供的认定证据、申请审批程序等事项,规范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执行中的若干问题,该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从此企业对于资产损失的确认范围和申请审批程序和规定,有了确切的依据。为便于纳税人对该项政策的准确理解,做好企业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处理,现对该《管理办法》作如下解读。
一、资产损失的类别
《管理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根据资产性质将资产损失分为三类:
(一)货币性资产损失,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等货币资产。
(二)非货币性资产损失,包括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资产。
(三)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
二、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时限
《管理办法》特别明确,企业发生的上述资产损失,应在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或者实际发生的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扣除。
因各类原因导致资产损失未能在发生当年准确计算并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追补确认在损失发生的税前扣除,并相应调整该资产损失发生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后计算的多缴税款,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退税,或者抵顶企业当期应纳税款。
三、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要求
(一)审批范围
《管理办法》从是否需要审批上将资产损失分为两种:自行计算扣除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扣除,不存在备案的事项。《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有六类资产损失可以自行计算扣除,除此之外的资产损失,均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
1.属于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
(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5)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市场买卖债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6)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确认不需经税务机关审批的其他资产损失。
2.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资产损失
凡《管理办法》列举的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外的其他资产损失,企业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
3.特别说明
《管理办法》规定,税务机关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是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材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符合审查,税务机关对企业申请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的审批不改变企业的依法申报责任,企业采用伪造、变造有关资料证明等手段多列多报资产损失,或本办法规定需要审批而未审批直接税前扣除资产损失造成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管理办法》同时规定,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在企业自行计算扣除或者按照审批权限由有关税务机关按照规定进行审批扣除后,应由企业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实地核查确认追踪管理。该办法将资产损失的实地核查工作后置,企业资产损失获批准并税前扣除后,主管税务机关要进行实地核查确认追踪管理,强化了对资产损失的后续管理工作。
(二)审批权限及时限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直接向有权审批税务机关申请。税务机关审批权限有三项:
1.企业因国务院决定事项所形成的资产损失,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资产损失的具体审批事项后,报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
2.其他资产损失按属地审批的原则,由企业所在地管辖的省级税务机关根据损失金额大小、证据涉
及地区等因素,适当划分审批权限;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特别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规定企业在一个纳税内发生的资产损失或金融企业发生的单笔呆账损失,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由省国税局审批,金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由各地级市国税局审批;
3.企业捆绑资产所发生的损失,由企业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审批。
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应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申请即报即批。由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由省级以下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其审批时限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根据广东省国家税务局规定,由各地级市、县(区)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
四、资产损失的确认证据
(一)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确认证据
《管理办法》特别强调,企业发生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应按照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要求,做好资产损失的确认工作,并保留好有关资产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及内部审批证明等证据,以备税务机关日常检查。
(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资产损失确认证据
《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时,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1.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
(1)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
(2)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
(3)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
(4)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或清偿文件;
(5)行政机关的公文;
(6)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7)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
(8)经济仲裁机构的仲裁文书;
(9)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
(10)符合法律条件的其他证据。
2.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死亡、变质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声明,主要包括:
(1)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
(2)资产盘点表;
(3)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4)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数额较大、影响较大的资产损失项目,应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参加鉴定和论证);
(5)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6)对责任人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7)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相关的责任
《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对企业自行申报扣除和经审批扣除的资产损失进行纳税检查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有关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对有确凿证据证明由于不真实、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证据或估计而造成的税前扣除,应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并区分情况分清责任,按规定对纳税人和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中介机构为纳税人提供虚假证明而税前扣除资产损失,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理。纳税人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管理办法》与旧办法相比,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面对新办法,纳税人要注意损失税前扣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纳税人发生的资产损失,凡无法准确辨别是否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应该向税务机关提出审批申请,以降低涉税风险。
(二)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已经扣除的资产损失,在以后纳税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其
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企业境内、境外营业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分开核算,对境外营业机构由于发生资产损失而产生的亏损,不得在计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必须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证据的范围和内容应当具有充分性和相关性。
(五)企业的股权(权益)投资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已形成资产损失时,应扣除责任人和保险赔款、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后,再确认发生的资产损失。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
(六)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申报扣除。
(七)下列股权和债券不得确认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损失:
1.债务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不论何种原因,未按期偿还的企业债权;
2.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借口逃废或者悬空的企业债权;
3.行政干预逃废或者悬空的企业债权;
4.企业未向债务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
5.企业发生非经营活动的债权;
6.国家规定可以从事贷款业务以外的企业因资金直接拆借而发生的损失;
7.其他不应当核销的企业债权和股权。
第五篇:辽宁省国家税务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辽宁省国家税务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
知
辽国税发[2010]64号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 2010-04-19 各市国家税务局(不发大连):
现将《辽宁省国家税务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行为,使审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切实提高审批质量,不断提升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应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政策,并符合税收行政审批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时限、要求等规定。
第三条 凡需报各级税务机关审批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审批管理范围第四条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其具体分类为:
(一)货币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等;
(二)非货币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
(三)债权性投资,包括金融企业贷款、委托贷款、银行卡透支款、助学贷款等;
(四)股权(权益)性投资。
第五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上述资产损失按照税务管理方式可分为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
第六条 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为:
(一)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
(二)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三)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四)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五)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市场买卖债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六)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确认不需经税务机关审批的资产损失。
第七条 除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以外的资产损失,均属于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凡无法准确辨别是否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可向税务机关提出审批申请。
第三章 资产损失的申报第八条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按规定获取外部相关证据和证明文件,并按规定履行企业内部审核确认程序和财务会计手续后,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第九条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的申请时限如下:
(一)企业资产损失申请时限为终了后45日内报送。企业对已发生的资产损失,可在上述时限内向税务机关集中一次申请办理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事宜。
(二)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申请的,需要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
第十条 企业应向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报送正式的申请文件,填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并附送下列资料:
(一)报请损失的资产明细表,包括品名、类型、验收或购进日期、数量、金额(原值和净值)、损失处理的理由和税前扣除的时间等;
(二)企业内部的设备和物资管理、质量和技术鉴定、资产和财务管理等有关部门对损失资产签署的处理意见;
(三)企业遵照国家和当地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关停、淘汰和报废设备、物品,应提供有关部门的处理文件或相关的其他资料;
(四)有资产处置权的部门的批准文件;
(五)纳税人应根据资产损失的不同类别,按照《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的规定要求提供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等;
(六)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需要现场取证的,由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
(七)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按照资产损失金额的大小,依据各级税务机关的审批权限,纳税人可直接向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第四章 资产损失的审批第十二条 税务机关审批权限划分如下:
(一)企业因国务院决定事项所形成的资产损失,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资产损失的具体审批事项后,由省国家税务局审批。
(二)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凡同一类单项资产损失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金融企业申请的同一类单项债权性投资损失指同一贷款人,下同),由省国家税务局审批。
(三)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同一类单项资产损失金额在2000万元(含2000万元)以下,由市国家税务局确定审批机关。
第十三条 总分机构及汇总企业资产损失的审核审批按照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一)符合《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总分机构企业,其二级分支机构的各项资产损失,应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再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其审批权限按照第十二条规定执行。
(二)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我省的分支机构涉及的资产损失审批权限按照第十二条规定执行。须省国家税务局负责审批的资产损失,应当由上述企业的二级分支机构统一提出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
第十四条 各级国税机关实施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应分为受理、书面审查、实地核查确认、领导签批4个环节,各环节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划分如下:
(一)受理人员负责审核申请资料时限是否符合规定、申请内容填写是否详细完整、相关材料是否齐全;
(二)审查人员负责审核材料中的数字逻辑关系、政策依据的正确性、准确性以及审批意见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三)实地核查确认人员负责审核书面材料情况与实际情况是否真实、准确;
(四)签批领导负责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合法、审批意见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十五条 各级国税机关对纳税人提出的申请分别做出以下处理:
(一)受理。申请事项属于本级职权范围(包括上级国税机关审批权限的项目但依照规定可以由本机关受理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正式受理申请人的申请。
受理纳税人的申请后,受理部门应在2个工作日内申请材料一并转交相关业务科(处)或上报有权审批的国税机关(省局或市局)。
(二)要求补正材料。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告知并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时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三)不予受理。如果申请事项超过申报时限或按规定不需审批的项目,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
第十六条 对属于省局、市局审批权限的项目,在接到申请人报送或下级国税机关转送的申请资料后,省、市局相关业务科(处)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纳税人申请资料审查;省、市局相关业务科(处)可根据情况派员实地核查并形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委托下级国税机关具体组织实施核查。接受委托的下级国税机关应于接到核查任务10日内向上级机关以正式文件提交核查报告。
第十七条 纳税人申报的资产损失资料完整、情况明晰、证据充分的,有权审批机关应履行初审、复审、集体审议、审批决定等程序。具体审核内容包括:
(一)初审人员要对纳税人提供的申报资料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符合性审查并对实地核查报告进行确认,审查核实其申请事项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报送的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提出明确的初审意见;
(二)复审人员要对初审人员引用的税收法规是否适当、初审意见是否准确进行复审,并提出明确的复审意见,提交集体审议;
(三)部门集体审议由分管局领导、部门领导、初、复审及有关人员参加,对企业资产损失项目审核事项形成审批意见;
(四)分管局领导确认按规定需提交本级行政审批委员会审议的,按规定履行委员会审议程序。根据部门集体审议或委员会审议的审批决定签署意见,正式履行公文程序,做出最终审批决定。
第十八条 审批决定应自做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纳税人送达。
以公文形式制发审批决定的,收到审批文件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将审批决定及时送达申请人。
以审批决定书或申请审批表等文书制发审批决定的,可直接送达申请人,也可以委托县(区)主管税务机关送达。
第十九条 各级国税机关负责对本级权限的审批事项进行汇总统计,按要求在汇算清缴工作总结上报时一同报上级税务机关。
第二十条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资料实行分类或分户归档,具体依照税务行政审批项目档案管理规定执行。
第五章 资产损失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第二十一条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是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的符合性审核,不改变纳税人真实申报的责任,纳税人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 企业发生属于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应按照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要求,做好资产损失的确认工作,并保留好有关资产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及内部审批证明等证据,以备税务机关日常检查。企业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将本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明细表同时附送税务机关。
第二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将资产损失审批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上一级税务机关应对下一级税务机关每一纳税审批的资产损失事项进行抽查监督,对未按规定审批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四 条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的事后监督检查。对由于企业提供不真实、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证据,应依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予以处理。并将有关情况报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备案。
第六章 附 则第二十五条 此前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市国家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具体操作办法,并报省国家税务局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国家政策调整,应按调整后的新政策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