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报新资源食品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新资源食品申报材料要求
2010-05-05 15:28:10| 分类: 申报注册政策法规|字号 订阅
一、申请在我国新发现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矿物及其提取物卫生行政许可的,应提交下列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
(一)申请表;
(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意见(国产);
(三)名称、来源(地理学、食用部位)、特征(动物和植物需提供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矿物需提供化学结构特征)及动植物养殖、种植和野生情况;
(四)用途、应用范围和人群可能的最大摄入量及计算依据;
(五)检验报告,包括:
1、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或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全成分(包括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及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等)检测报告;
2、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报告和三批产品的卫生学检验报告;
(六)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研究资料及人群安全食用情况;
(七)产品样品;
(八)标签和/或说明书;
(九)有助于申报的其它材料。
二、申请新发现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微生物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菌种卫生行政许可的,应提交下列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
(一)申请表;
(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意见(国产);
(三)来源、名称(包括种属、拉丁文名称、菌株号等);
(四)培养条件资料(培养基、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等);
(五)保藏方法、复壮方法及传代次数;
(六)检验报告,包括:
1、卫生部认定或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的菌种鉴定报告;
2、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报告(包括毒力试验);
3、可能产生细菌毒素、抗菌素或真菌毒素的微生物还应出具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有关细菌毒素、抗菌素和真菌毒素的检测报告;
4、真菌及其菌丝体应提供卫生部认定或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全成分分析报告,菌丝体还应提供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三批菌丝体卫生学检验报告;
(七)经过驯化、诱变的微生物,应提供驯化、诱变的方法及驯化剂、诱变剂等资料;
(八)用途、使用范围,直接食用的微生物需提供人群可能的最大摄入量及计算依据;
(九)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研究资料及人群安全食用情况;
(十)产品样品;
(十一)标签和/或说明书;
(十二)有助于申报的其它材料。
三、申请新发现的动物、植物、矿物、微生物的提取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传统食品可食部分提取的某一或某类成分、新合成或改造的拟用作食品的成分卫生行政许可的,应提交下列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
(一)申请表;
(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意见(国产);
(三)名称、提取物供体的基本背景资料(包括菌种鉴定资料)和提取部位及合成或改造成分的原料来源和质量标准;
(四)用途、使用范围和人群可能最大摄入量及计算依据;
(五)对传统食品可食部分的提取物还应提供提取物在传统食品中的含量以及人群可能的最大摄入量及计算依据;
(六)生产、提取或合成工艺及产品质量标准;
(七)检验报告,包括:
1、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或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提取物或合成物的纯度及可能存在的杂质的检测报告;
2、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报告和三批卫生学检验报告;
(八)纯度较高的物质应提供其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资料;
(九)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研究资料及人群可能的最大摄入量及计算依据;
(十)产品样品;
(十一)标签和/或说明书;
(十二)有助于申报的其它材料。
四、申请食品生产或加工过程中用新工艺卫生行政许可的,应提交下列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
(一)申请表;
(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意见(国产);
(三)工艺名称、流程和技术参数;
(四)应用该工艺生产和加工食品的范围;
(五)工艺可能导致食品的成分变化(包括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及潜在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分析检测报告;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该工艺生产的代表性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报告和卫生学检验报告;
(七)该工艺在国内外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资料;
(八)使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样品;
(九)标签或说明书;
(十)有助于申报的其它材料。
五、申请进口的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的,应提交下列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 根据所申报的新资源食品特性除按照第一、二、三、四种情况提供相应的资料外,还要提供生产国(地区)政府或相关部门出具的允许在本国生产和销售的证明或该食品在生产国的传统食用历史证明材料,并提供有关标准。
六、到期需要申请延续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的,应提交下列资料(原件1份,复印件2份):
(一)新资源食品卫生许可批件;
(二)新资源食品的销售量、销售范围;
(三)人群食用该新资源食品后的安全性反应资料。
七、补充资料时,应提供如下材料(原件1份):
(一)评审意见通知书;
(二)补充材料。
八、申报单位申请变更卫生许可批件的,应符合卫生部有关规定,应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填写卫生许可批件变更申请表,出具变更说明,并提供卫生许可批件原件,并根据下列情况提交相关材料(原件1份):。
(一)申请变更生产企业名称(包括自身变更、被收购或合并等)、生产企业地址的国产产品还应出具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证明文件、生产企业许可证复印件。
进口产品,应提供生产国政府有关部门或认可的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其中,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提出变更生产企业名称的可以提供变更前生产企业和拟变更生产企业双方签订的收购或兼并合同的复印件。证明文件需翻译成中文,中文译文应有中国公证机关的公证。
(二)申请变更产品名称的,除商标可以变更,其他不可变更。申报单位应提供原申报单位出具的产品名称变更说明,申报单位或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该产品近两年内未受过查处、通报的证明。
(三)变更有效期的还需提供稳定性检验报告。变更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的应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
第二篇:申报有关要求(本站推荐)
附件1
申报有关要求
一、申报材料
(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附件2)
(二)课题申报信息汇总表(附件7)
(三)课题参加单位和参加人员信息汇总表(附件8)
二、申报方式和时间、地点
(一)采取公文报送和电子文本相结合的办法。课题须通过各省(区、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直属单位申报,请上述单位汇总本区域内申报的项目(格式见附件7、8)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和其他单位任何形式的单独报送、申请。电子版以压缩文件的格式发送到电子邮箱dcmstyanli@vip.sohu.com。对未发送电子文档及超过受理截止时间未收到纸质材料(以北京到达邮戳为准)的不予受理。
(二)报送时间:2008年2月21日-2008年3月30日。
(三)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邮编:100083,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收。
三、申请者和承担单位资格
(一)课题申请者应该是中国大陆境内的自然人:自然人必须有所属单位。每个课题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承担单位。申请者负责组织和提出课题申请,并在课题批准后为该课题的实际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应保证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的时间不少于9个月。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和参加本项目课题申报。
(二)课题申请者的基本条件:课题申请者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年龄在55岁以下(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年龄在60岁以下(1948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三)限项申请规定:实行限制申请,各省(区、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直属单位每个课题只能申报2项。课题负责人只能主持申报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加1项课题。同一法人单位对同一课题只能申报1项。在研的国家科技计划类项目(包括: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
(四)课题承担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1年以上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单位;成立1年以上且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
四、申报材料的要求
(一)各单位要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课题申请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申报工作,严格进行形式审查。申报材料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申请书必须附任务研究所涉及主要关键技术的国内外查新报告及各参与单位联合申报课题的证明文件,如有配套资金需附配套资金证明。对超出申请指南范围和不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二)申报的纸质材料内容必须与电子版一致,材料一律采用A4纸打印,装订盖章(不要过度装订,如附件过多,请单独装订并在封皮处注明),一式15份报送。公文申报材料请到邮局邮寄,任何单位不得来人报送或汇报情况,请各单位予以协助。
五、申请课题的责任与义务
(一)申请者的责任和义务。申请者要按照课题申请指南的要求,认真撰写申请书,要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申请者在申请课题时,不得弄虚作假,违背科学道德;不得将已经通过其他经费支持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课题再次申请。对于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的,一经查实,将被记入信用档案,并在3年内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课题申请。
(二)承担单位的责任和义务。承担单位须具备开展支撑计划课题研究所必要的条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承担单位负责认真审核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和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承诺在人员和条件上给予保障。
第三篇:材料申报要求
一、申报材料目录
1、《申报中小学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花名册》(1份,用A3纸打印,用EXCEL制表,报电子表格);
2、《中小学(中专)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省教育厅制,1份);
3、综合材料一览表(用A3纸打印,中、初、高级5份);
4、所有申报人员必须使用2014年版《湖北省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录入信息,由单位汇总上报电子版,系统数据录入必须保证准确性,与评审表、花名册的一致性(数据录入错误将影响办理职称资格证书);
5、其他材料(按照以下顺序装订成册,并套装封面、目录、页码编号):
(1)评审材料目录(要标明页码);
(2)《湖北省2014申报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单》(限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
(3)个人申请;
(4)个人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诚信承诺书;
(5)用人单位公示证明材料;
(6)身份证复印件;
(7)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按照最高学历、第一学历顺序装订);
(8)任现职的职称资格证书复印件;
(9)任期内专业技术职务聘书或聘任审批表(文件)复印件;
(10)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复印件;
(11)破格申报人员《破格人员资格审查表》1份;
(12)非本专业申报转评人员《非本专业职务改报转评、晋升本专业职务审批表》1份;
(13)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书复印件或成绩登记表原件(中专教师外语合格证书复印件或免试证明材料原件);
(14)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或免试证明材料原件;
(15)综合材料一览表原件1份(其它装袋);
(16)综合表彰证书复印件;
(17)基层单位推荐呈报表;
(18)继续教育证书复印件(封面、近两年培训情况记载,其他专业培训记载);
(19)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复印件;
(20)教学骨干等专业荣誉、班主任工作、校内外兼职证明材料;
(21)乡镇及以下学校教学经历及支教证明材料;
(22)工作量证明材料;
(23)教育教学情况证明材料(包括班主任等德育工作及“课外访万家”材料);
(24)教科研材料(须复印封底、封面、目录及所承担的部分);
(25)“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及“课内比教学”证明材料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26)论文论著复印件(须复印封底、封面、目录及所承担的部分);
(27)专业性奖励证书复印件;
(28)近一学期教案一份(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
(29)2012、2013考核表复印件(由考核单位加盖公章);
(30)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
下列人员另须提交的材料:从机关到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提交证明其原公务员身份和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任职通知复印件,单位加盖公章,证明人签字。
第四篇:新资源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规定、新食品原料管理办法
1.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工作,根据《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申请新食品原料行政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卫生监督中心申报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材料,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 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
符合上述要求且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和受理范围: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GM1满足此条件)
(三)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四条 以下情形不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范围:
(一)不具有食品原料特性;
(二)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的;
(三)国家卫生计生委已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其他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新食品原料管理要求的。
第五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章 申请材料的一般要求
第六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申请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申请材料应当完整、清晰,前后内容表述一致。外文应当译为规范的中文,文献资料可提供中文摘要,并将译文附在相应的外文资料前。
第七条 新食品原料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并按照下列顺序排列成册,逐页标明页码,各项间应当有区分标志:
(一)申请表;
(二)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
(三)安全性评估报告;
(四)生产工艺;
(五)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六)标签及说明书;
(七)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八)申报委托书(委托代理申报时提供);
(九)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最小包装的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八条 申请进口新食品原料的,除了提交第七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进口新食品原料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二)进口新食品原料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申请材料中除检验报告及官方证明文件外,原件应当逐页加盖申请单位公章或骑缝章;如为个人申请,申请材料应当逐页加盖申请人名章或签字,并提供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第十条 申请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网上申报,填写申请表,同时填写第七条第(二)至
(六)项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三章 材料的编制要求
第十一条 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新食品原料的研发背景、目的和依据;
(二)新食品原料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包括化学物统一编码)、英文名、拉丁名等;
(三)新食品原料来源:
1.动物和植物类:产地、食用部位、形态描述、生物学特征、品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
2.微生物类: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征、菌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资料。
3.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以及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名称和来源等基本信息,新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还应提供该成分结构改变前后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
4.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来源、主要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物质用于食品的情况等。
(四)新食品原料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可能含有的天然有害物质(如天然毒素或抗营养因子等);
(五)新食品原料食用历史:国内外人群食用的区域范围、食用人群、食用量、食用时间及不良反应资料;
(六)新食品原料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及相关确定依据;
(七)新食品原料推荐摄入量和适宜人群及相关确定依据;
(八)新食品原料与食品或已批准的新食品原料具有实质等同性的,还应当提供上述内容的对比分析资料。
第十二条 安全性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一)成分分析报告:包括主要成分和可能的有害成分检测结果及检测方法;
(二)卫生学检验报告:3批有代表性样品的污染物和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及方法;
(三)毒理学评价报告
1.国内外均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原则上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及代谢试验。
2.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习惯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原则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若有关文献材料及成分分析未发现有毒性作用且人群长期食用历史而未发现有害作用的新食品原料,可以先评价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
3.已在多个国家批准广泛使用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在提供安全性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原则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28天经口毒性试验。
4.国内外均无食用习惯的微生物,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习惯的微生物类,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已在多个国家批准食用的微生物类,可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二项遗传毒性试验。
大型真菌的毒理学试验按照植物类新食品原料进行。5.根据新食品原料可能的潜在危害,选择必要的其他敏感试验或敏感指标进行毒理学试验,或者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验证或补充毒理学试验。
(四)微生物耐药性试验报告和产毒能力试验报告;
(五)安全性评估意见:按照危害因子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危险性特征描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其中第(二)、(三)、(四)项报告应当由我国具有食品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CMAF)出具,进口产品第(三)、(四)项报告可由国外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的实验室出具。第(五)项应当由有资质的风险评估技术机构出具。
第十三条 生产工艺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动物、植物类:对于未经加工处理的或经过简单物理加工的,简述物理加工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和条件,非食用部分去除或可食部位择取方法;野生、种植或养殖规模、生长情况和资源的储备量,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集点、采集时间、环境背景及可能的污染来源;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二)微生物类:发酵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和各环节关键技术参数等;菌种的保藏、复壮方法及传代次数;对经过驯化或诱变的菌种,还应提供驯化或诱变的方法及驯化剂、诱变剂等研究性资料;
(三)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和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详细、规范的原料处理、提取、浓缩、干燥、消毒灭菌等工艺流程图和说明,各环节关键技术参数及加工条件,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及加工助剂的名称、规格和质量要求,生产规模以及生产环境的区域划分。
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还应提供结构改变的方法原理和工艺技术等;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详细的工艺流程图和说明,主要原料和配料及助剂,可能产生的杂质及有害物质等。
第十四条 执行的相关标准应当包括新食品原料的感观、理化、微生物等的质量和安全指标,检测方法以及编制说明。
第十五条 标签及说明书应当包括下列新食品原料名称、主要成分、使用方法、使用范围、推荐食用量、保质期等;必要的警示性标示,包括使用禁忌与安全注意事项等。
进口新食品原料还应提供境外使用的标签及说明书。
第十六条 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内外批准使用和市场销售应用情况;
(二)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对该原料的安全性评估资料;
(三)在科学杂志期刊公开发表的相关安全性研究文献资料。
第十七条 申报代理的委托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载明委托申报的新食品原料名称、受委托单位名称、委托事项和委托日期,并加盖委托单位的公章或由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委托书载明申报多个新食品原料的,首次申报时已提供证明文件原件的,在申报其他新食品原料时可提供复印件,并注明本次申报的内容;
(三)申报委托书应当经真实性公证;
(四)申报委托书如为外文,应当译成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经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八条 进口新食品原料的证明材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具。无法提供原件的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须由出具单位确认或由中国驻该国使(领)馆确认;
(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具。无法提供文件原件的,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须由出具单位确认或由中国驻该国使(领)馆确认;
(三)应当载明新食品原料名称、申请人名称、出具文件的单位名称并加盖单位印章或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名及文件出具日期;
(四)所载明的新食品原料名称和申请单位名称应当与所申请的内容一致;
(五)一份证明文件载明多个新食品原料的应当同时申请,其中一个新食品原料提供原件,其他可提供复印件,并提供书面说明,指明证明文件所在的申报产品;
(六)证明文件如为外文,应译为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由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七)凡证明文件载明有效期的,申请人应在其有效期内提出申请。
无法提交证明材料的,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四章 审核与受理
第十九条 卫生监督中心接收新食品原料申请材料后,应当向申请人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
第二十条 卫生监督中心对接收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下列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分别做出处理:
(一)不属于新食品原料申报和受理范围的,出具“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二)申请材料需要补正的,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
(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均应当注明日期并加盖行政许可专用印章。上述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交申请人,一份存档。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接到《行政许可技术评审延期通知书》后,应当在1年内一次性提交全部补充材料原件1份。补充材料应当注明提交日期。
逾期未提交的,视为终止申报。如因特殊原因延误的,应在逾期前提交书面说明。
第二十三条 终止申报或未获批准的,申请人可书面申请退回以下材料:
(一)申报委托书;
(二)由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载明多个产品并同时申请的证明文件原件除外)及公证书;
(三)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载明多个产品并同时申请的证明文件原件除外)及公证书。
其他申报材料不予退还,由卫生监督中心存档。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往有关文件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原卫生部《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和《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同时废止。
2.新食品原料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新资源食品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资源食品是指新的食品原料,即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拟研制作为食品原料的物品。包括以下情形: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
(三)食品成分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 新资源食品应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富于营养或有益于人体健康,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危害。
第四条 新资源食品应当经过安全性审查和卫生部准予许可后,方可作为食品原料用于食品生产。
第五条 卫生部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和许可工作,制定和公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规程和技术规范,指定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新资源食品技术审评机构(以下简称审评机构)。审评机构负责新资源食品受理、组织安全性审查、技术审查和报批等工作。
第六条 拟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审评机构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五)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七条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该食品在出口国(地区)的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二)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或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责任。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在提交的本办法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中注明不涉及商业秘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十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申请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审查的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60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药学等方面专家,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实质等同原则,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技术审查,作出审查结论。
技术审查的内容包括: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推荐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材料。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应当审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二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补充资料的,审评机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有关资料。
根据技术查需要,审评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现场解答有关技术问题,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需要补充检验试验或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的,审评机构应当将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等要求告知申请人。验证试验应当在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对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应当首先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第十三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的,审评机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专家,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出具现场核查意见。参加现场核查的专家不再参与技术审查工作。
第十四条 新资源食品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按照《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卫生部根据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对符合要求的新资源食品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告。
对技术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由审评机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书面通知的30日内向审评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由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复核。
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卫生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同时说明不予许可理由。
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无需再申请许可。技术审查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请产品为普通食品或者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卫生部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并作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六条 新资源食品公告包括以下内容:新资源食品名称、来源、加工工艺、主要成分、质量要求、标签标识要求等。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重新审查: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的;
(二)有证据表明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的;
(三)其他需要重新审查的情形。
对重新审查认为不符合新资源食品要求的,卫生部可以公告撤销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
第十八条 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的单位,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按照新资源食品公告要求组织开展生产活动,保证所生产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第十九条 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要求,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或使用未经安全性审查的新的食品原料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风险评估,是指对人体摄入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所产生的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的描述四个步骤。
实质等同,是指如某个新资源食品与传统食品或食品原料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和应用人群等方面比较大体相同,所采用工艺和质量标准基本一致,可视为它们是同等安全的,具有实质等同性。
传统食用习惯,是指在省辖区域内,有30年以上作为定型包装食品生产经营并且未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
第二十二条 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五篇:社团申报要求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理想、兴趣而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第二条 学生社团须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下开展相关活动。其宗旨及活动内容应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应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主题。
第三条 学生社团须接收院党委和院团委的领导。同时授权院学生会组建社团联合部,作为全校各类社团的日常管理服务机构,对社团及其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培育、扶持和监督,并定期进行社团评估。
第四条 院学生会社团联合部的各项职能工作,学生社团有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第五条 各类学生社团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上一律平等。
第二章 申请登记和注册
第一条 申请登记,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名称和章程;
(二)有固定的联系方式;
(三)社团发起人三人以上,申请时社团二十人以上;
(四)有明确的财务制度和管理方式;
(五)有至少一名校内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六)个别体育类或艺术类社团经核准可以聘请校外顾问或教练。
第二条 登记主管机构是院学生会社团联合部。申请成立社团的,应向社联呈送申请 书(一式3份)申请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社团章程
(二)社团申请表
第三条 学生社团章程应不违反宪法、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创办宗旨;
(二)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
(三)组织机构及其权限;
(四)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五)负责人的职权及产生程序;
(六)社团创办的条件,程序和决议方法;
(七)财务会计制度和审核制度;
(八)制定章程的日期和其他需要注明的事项。
第四条 社团联接受申请登记后,必须对等级社团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登记社团的办社宗旨、活动范围是否符合宪法、法律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是否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发起人是否有违法行为等。
第五条 审查合格后,申请登记的社团必须通过两个月的考察期。考察期满后一周内,由社联报上级主管部门共同协商评估,决定是否批准其正式成立。第六条 学生社团一经正式批准成立后,需进行注册。
第七条 学生社团的名称享有专用权,不得与校内注册的其他学生社团的名称混同。考察期内的社团,其名称后需加“筹”字样。
第三章 变更和终止
第一条 学生社团更改名称必须重新登记。如更改名称,又更改活动范围的应视为原社团的注销,需要重新登记注册,按本条例第二章规定执行。
第二条 学生社团困难以维持或其他原因,在征得大多数社员同意后,可向社联提出解散申请,由社联审核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经核准后给予注销注册,并予以公告。
第三条 对违反国家宪法、法律、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社联有关条例的学生社团,社团联有权对其进行整顿,性质严重的有权令其解散,并报请学校相关部门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第四条 持续一学期不进行活动的社团,由社联发出公告予以解散。
第四章 社团负责人
第一条 新成立的社团,其负责人由社团发起人民主推举产生,并报社联审核批准。
第二条 需更换负责人的社团可采用前任社长推荐或社团内部公开选举的方式产生新负责人。第三条 若社团负责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违反学校纪律的,社联有权进行罢免,并以公开选拔的办法产生新的社团负责人。
第五章 社团活动
第一条 学生社团开展的公开性校内活动和一切校外活动必须事先报请社联,同时各社团必须参加社联召开的会议和组织的有关活动。社团举办讲座,须办理申请登记手续。
社团主办刊物,须申办批准后方可在校内出版发行。每期刊物需经指导老师和上级主管部门审阅后方可发行,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条 注册社团需在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分别向社联上交一份本学期的活动计划和小结。第三条 社团联组织校外或全校公开性活动时,应立足客观定论内容的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四条 各社团的海报等宣传物张贴需遵守校内的有关规定。
第六章 社团财务
第一条 为保证各类社团的正常运行,学校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社团活动。全校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源包括:学校学生社团建设专项支持经费,各社团的会(社)员费,各社团的校内外自筹经费。
第二条 各社团所收会(社)员费和自筹经费原则上由社团自行使用。各社团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校内外赞助必须向社联登记备案,纳入社联财务检查范围。
第三条 各社团必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设专人对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对各笔经费的来源、管理、用途进行详细地记录,并至少保存一年。
第四条 社联有权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社团财务情况进行检查,对财务情?
Ψ!?SPAN lang=EN-US> 第五条 各社团对于赞助商冠名等商业行为活动应该谨慎从事,事前必须上报社联批准。
第六条 未获当“明星社团”专项资金支持的社团可以在学期初递交活动经费申请,社联在全面综合考核后,给予一定资助。
第七条 社联购入固定资产,应按规定申报登记。社团负责人作为财产保管人,须签订保管承诺书,一旦负责人变更,须办理保管人变更手续。
第七章 评估和奖惩
第一条 社联每年将根据社团各项活动记录机活动总结,对全部社团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相应奖惩,并通报各社团指导老师。
第二条 每评选“明星社团”、“明星社长”及“刊物编辑奖”,并对其提供社团建设专项经费支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第三条 凡发生下列任一情况,不能参评:
(一)未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和本条例的;
(二)财务混乱;
(三)会(社)员少于二十人的;
(四)其他有驳学校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行为。
第四条 对社联提出有时效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社团负责人或成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五条 凡发生下列任一情况的社团,将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一)连续一学期不举办活动;
(二)开展未经社联批准的社团活动;
(三)隐瞒财务情况不报社联或财务混乱的;
(四)其他违反本条例行为的;处罚分为:通报批评、严重警告、暂停活动和勒令解散四种。若社团未经批准,组织面向全校性公开活动的,给予勒令解散处理。
同时,对违反本条例的学生社团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由社联进行教育指导,情节严重者交有关主管部门追究相关责任。
第六条 各学生社团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则,须报社联审核并备案。同时社团成员的奖惩由各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机构自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