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劳动法规、仲裁时效、加班工资劳动法规整理
关于双倍工资的
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关于合同有效性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关于加班工资的问题
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 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关于诉讼时效的问题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二篇:劳动仲裁时效问题
学习日记
日期:2014.4.9下午
主题: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
内容:
第一,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第二,时效的中断、中止。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一年内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不可抗力是指地震、洪水、**等当事人无法控制的原因;其他正当理由,是指因病住院,因涉嫌案件被羁押,因地址变更无法取得联系等情况。)
第三,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三篇:劳动仲裁时效080501
仲裁时效期间由60天延长至一年
本报讯(记者汤碧琴通讯员刘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记者昨日从市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新法的实施对于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以下几大亮点尤其值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注。
受案范围扩大
现实中,因一些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受案范围,常使劳动者遭遇投诉无门。为此,新法扩大了受案范围,明确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延长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尤其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新法完善了现行申请时效期间制度。一是延长了申请时效期间。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二是针对实践中拖欠劳动报酬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往往不敢申请仲裁的情况,作出特别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上述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审理期限缩短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协商、调解、一裁两审”。劳动争议仲裁处理案件的法定一般期限为两个月,人民法院一审的法定一般期限为6个月、二审法定一般期限为3个月。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以此通过恶意诉讼拖延时间,加大劳动者维权成本。为解决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存在的处理周期长的问题,新法规定下列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新法还缩短了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时限,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最多不得超过十五日。
另外,新法还作出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新闻链接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仍需及早处理
劳动争议仲裁部门提醒劳动者,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仍需及早处理,以免错过了60天的申请仲裁时效。
据市劳动仲裁部门调查,出于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期待,有的职工明明先前就与企业发生了劳动争议,也有申请仲裁的愿望,但为了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所以故意拖延申诉时间,想等今年5月1日新法实施后再提出申请仲裁。劳动仲裁部门指出,这实际上是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一种误解。
劳动仲裁部门举例说,如果一名职工于今年2月初与单位发生了劳动争议,要求追回6000多元的拖欠工资,但考虑到现在仲裁要预缴仲裁费,而且很可能仲裁后单位不服还得上法院打官司,太费时间,于是就想等到5月1日以后再去申请仲裁,而实际上这种做法极为不妥。因为新法规定的一年申请时效适用的是5月1日以后发生的劳动争议,之前发生的争议,仍按现行规定60天的申请仲裁时效执行。
第四篇:劳动法规
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五条 :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这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是用人单位应付的法定义务。然而,被申请人在解除与申请人的劳动合同时,并没有向申请人发放任何经济补偿金。依该规定第十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三条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单方面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的规定,申请人的医疗期为三个月,再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59条“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规定要求经济补偿的,而该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篇:杭州劳动法规
杭州劳动法规汇编
一、社会保险
(一)养老保险
1、职工个人缴费基数及比例:本人上月平均工资的8%缴纳(缴费基数低于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核定,超过300%的,按300%核定)。
2、单位缴费基数及比例:按当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9%缴纳
(二)转移(转入杭州):外地户籍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参加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
7年(含)5年(含)后方可办理。
二、档案转移(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
1、档案转入
(1)档案由原单位统一管理或由原单位统一委托其他人才交流机构管理的,提供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
系的证明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开具调档函,到原档案保管机构调档。
(2)档案由个人委托在其他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提供档案个人托管协议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开具调档
函。其中有单位录用备案记录的,还需提供原单位的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3)档案由本市各区就业管理处管理的失业人员,在用人单位办理招工录用备案手续后,由各区就业
管理处交用人单位直接送省人才中心,不再需要省人才中心开具调档函。
(4)档案已由个人或原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的,若档案由个人委托本中心管理转为现用人单位委
托本中心管理,则需提供与现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若档案由原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转为个人委托,则需提供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及解除合同证明;若档案由原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转为现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则需提供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及解除合同证明及现用人单位劳动合;人事档案由本中心内部直接调转。
(5)普通高校毕业后,其人事档案和户口已退回生源地,且在当地没有正式就业的毕业生,凭当地人
才交流机构出具的未就业证明或者档案个人托管协议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开具调档函,到原档案保管机构调档。
(6)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档案和户口仍然保留在学校的往届普通高校缓派毕业生,凭学校开
具的缓派证明到省人才中心开具调档函,到学校调档。
2、档案转出
(1)人事档案转出须交清档案管理费用。其中有集体户口和党组织关系挂靠的,必须把集体户口和党
组织关系先行转出。
(2)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托管的,需提供单位劳动合同和解除合同证明;人事档案由个人托管的,需
提供个人《人事代理协议》。
(3)根据档案转出去向不同,还需提供以下其他材料:转往本市其他工作单位就业的,若用人单位有
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则需提供调档函,若用人单位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则需提供其他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出具的调档函;转往就业管理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的,需提供本人户口本和身份证复印件;跨地区转移人事档案的,需提供转入地市(县)级以上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的调档函或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开具的调令。
(4)其他认为需要的材料。
三、户籍挂靠(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
(一)挂靠对象:人事档案委托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各类人才。
(二)户口性质:本中心所设户口为集体户口,主要为来杭创业的各类人才和暂无集体户口的用人单位
引进的非婚人才提供过渡性户口挂靠,原则上在办理结婚登记等情况下,挂靠者户口应及时从中心转出。
(三)户口迁入
1、杭州市区以外(包括萧山、余杭)迁入
2、杭州市区内(除萧山、余杭)迁入
(1)到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或网上下载《 拟调(引进)人员计划生育情况
调查表 》。
(2)持本人户籍卡(或户籍簿)、一张一寸照片和《 拟调(引进)人员计划生育情况调查表 》到省人
才交流中心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办理户籍迁移手续。
(四)户口迁出
1、中心集体户迁出到杭州市区(除萧山、余杭外)其他地方
持本人身份证到省人才交流中心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窗口填写《户籍卡借用申请函》,借出本人户籍卡,到对方派出所办理落户,落好后,把原先借走的户籍卡归还到省人才交流中心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窗口。
2、中心集体户迁到杭州市区外(包括余杭、萧山)
(1)持本人身份证到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开具户籍联系函。(2)持户籍联系函和身份证到相应派出所开具户籍证明。(3)到欲落户地公安局开具准予迁入证明。
(4)持准予迁入证明和本人身份到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借用户籍卡,到派出所开具户口迁移证。
(5)将原先借出的户籍卡归还至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并确认迁出。(6)持户口迁移证,准予迁入证明等到欲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五)注意:
1、户口挂靠是人事代理的一项配套服务内容,故省人才交流中心不受理单独挂靠户口的业务。因各种原
因转出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者,其户口须先从市人才中心迁出。
2、用人单位自己有集体户口的,在杭有自有住房或者可以投亲靠友的,本中心一般不提供集体户口挂靠,有关人员进杭入户办理程序中由本中心出具的《同意落户证明》改成用人单位同意落户证明或本人自有住房房产证或投靠户主的同意落户证明和户口本。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