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0: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

第一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运行机制 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和谐发展的能力

我县现有镇卫生院(医院)18个,防保所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45个。卫生院设定编制1007 个,实有职工8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11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19 人;本科学历 59 人,大专学历 338 人,中专学历 277人。离退休人员655人。2004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深化卫生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分层竞赛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全县卫生院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一、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过去卫生院在瘫痪边缘挣扎

2003年以前,我县部分镇卫生院勉强运转,部分卫生院难以为继,加之个别卫生院在等待产权改革,职工人心惶惶,卫生院每况愈下。一是基础设施陈旧,诊疗设备简陋。由于县、镇两级财政对卫生院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卫生院基本上失去了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个别卫生院甚至难以维持正常业务运转。不少卫生院建筑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医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硬件不行,软件薄弱,加之群众收入不高,卫生院维持生计十分艰难。二是人才流失,服务能力萎缩。卫生院发展滞后,职工待遇低下,分配上仍然吃大锅饭,致使稍有才能的卫技人员纷纷“孔雀东南飞”,导致卫生院人才结构日趋不合理,更加剧了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使镇卫生院服务能力逐步萎缩。2003年前几年,因为待遇问题,我县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辞职30多人。三是医院改制,医防矛盾突出。1998年到2002年底,我县先后有6所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一些改制单位的投资者急于收回成本,出现短期行为,不培养人才、滥检查,医疗信誉下降;医防矛盾突出,改制医院和防保所利益冲突,工作相互扯皮,一体化管理、药品招标调拨等工作明显退步,成为全县农村卫生管理的薄弱板块。

二、理清思路,转变观念,运行机制改革药到病除

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我县卫生院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通过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卫生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经过深入调 查研究,结合我县卫生院实际,提出了以运行机制改革为重点,推进人事分配的层次化、单位竞争多元化的改革思路。

1、创新用人机制,搭建干事平台。从2004年初开始,我们在全系统全面推行岗位竞争,有岗必竞,缺位必争,通过竞争让熬年头的人熬不下去,让等位子的人等不到位,谁有本事,谁就有岗位,谁有能力,谁就有职位。一是全面推行公开竞争,逢岗必竞,缺位必争。所有空缺的干部岗位一律实行公开竞争,院级班子一律公开选拔,中层干部全部竞争上岗,不再直接任命,打破了保守僵化的传统观念,打快了四平八稳的工作节奏,打开了激发活力的思维局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04年以来,我们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注重实绩的原则,公开选拔了镇卫生院副职18人,县直单位副职10人,160多人通过竞争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二是积极探索托管制,大胆用人,放手用人。我们对一时没有合适主要负责人人选的卫生院,积极尝试托管制,就是委托综合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有较强管理能力的院长跨区域兼管另一个卫生院,实行双岗双薪,给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舞台,同时指派其对基本素质较好的年轻副职进行传、帮、带。先后尝试让4名院长委托管理4家卫生院,有3家较快地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三是着力试行缺位代理试用制,谁有能力,谁有位臵。当出现卫生院主要负责人职位缺额时,为防止选择失当造成被动,我们选择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副职实行缺位代理试用1-2年,代理试用期满后,通过民主测评和定向实绩考核决定去留。几年来,先后有5名优秀副职走上正职岗位,有1人没有转正,目前还有4人在代理试用期,做到了只要有能力,就会有机会;只要有作为,就会有职位。

2、发挥分配杠杆作用,激发干事创优热情。在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搭建竞争平台的同时,我们也给能干事、会干事的人给予应有的待遇。一是院长年薪制激发管理热情。为充分体现责任和报酬的统一,我们制定出台了《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年薪制实施办法》,在全县医疗单位推行院长年薪 2 制,将单位档次、综合目标考核结果、职工平均工资、职工满意度和当年净资产增值等5个要素作为兑现年薪的依据。实行院长年薪制以来,最高的享受年薪近7万元,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或被一票否决的,只能拿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万多元。年薪制实施4年来,先后有27人次院长被取消年薪,大大激发了干部创业干事的热情和动力。二是绩效工资制体现劳动价值。分配上一律实行绩效工资制,与档案工资完全分离。绩效工资与职工的服务工作量、服务质量、技术风险等因素挂钩,同时,分配向一线骨干倾斜,对16个业务骨干实行了协议工资制,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职工月收入最高的达到4700元,最低的只有800元。三是评议制工资规范窗口服务。针对收费等服务窗口服务态度差的问题,许多卫生院实施了评议工资。窗口科室人员的工资由服务对象评议兑现,较好的引导了窗口科室的规范服务,提升了卫生院服务形象。

3、实施分层竞赛制,调动了争先创业潜能。2004年起,我们根据卫生院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经济条件、区域发展状况,实施了卫生院分档竞赛制度,将卫生院分成一、二、三档,实行分类指导、分层竞赛、动态调整。年度考核一档末两位降到二档,二档单位前两名升入一档;二档单位末位降到三档,三档单位第一名升入二档,进入新一轮分层竞赛。不同档次单位院长年薪的基数不同,综合奖的奖金额度也有较大差别,既激起了先进更争先的豪情,也鼓起了后进赶先进的信心。

三、提升服务,改善形象,现在卫生院发展驶入快车道

1、人才队伍得到了壮大。卫生院普遍重视了人才队伍建设,纷纷出台人才培养激励政策,鼓励职工到大医院进修学习。同时,改革也增强了普通职工的危机感。尽管收入因为业务水平、服务态度的差别而差距拉大,但多数职工没有怨言。多数职工主动要求进修、参加学历教育,增强业务本领,以适应单位的竞争。4年来,全县镇卫生院引进大专以上毕业生近百人,进一步优化了卫生院的人员结构,夯实了发展基础。

2、基础管理得到了规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卫生院加强了 3 基础管理工作。将医护人员“四基三严”考试、技能比武作为单位的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医疗质量稳步提高,医患纠纷得到有效控制。强化财务管理,开展财务互审和定期审计等工作,促进了效益管理水平的提高。

3、发展能力得到了增强。实施运行机制改革后,卫生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县镇卫生院在3年时间里,医疗设备普遍得到了更新,彩超、胃镜、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成了卫生院常规设备。有18个卫生院建成了病房楼、医技楼。卫生院的净资产由2004年初的4174.19万元,增长到目前的7786.97万元,增长了87%。

4、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卫生院的设备条件的改善,卫生队伍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今年1-8月份,我县镇卫生院完成门急诊次数77.64万人次,住院病人数1.3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6.12%、8.86%。全县镇卫生院实现业务总收入0.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4 %。

第二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十分丰富。简要地说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从而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

设工作有着直接的、具体的、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公交、燃气、防洪、抗震等各项基础设施及公益性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城镇居住环境普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不足1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13个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3万人。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城镇建设发展仍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相当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池州市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总人口154万人,占全省的2.5。现辖1区3县1风景区41个镇39乡,市域城镇密度为0.5个/百km2,城镇人口约4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7。纵向比进步较快,横向比差距明显。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平均水平是37.7%,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2000年我市城镇化水平仅为23.23%,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低4.58个百分点。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的频繁变更及各种经济的、人为的、技术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及相互制约,池州丧失了制约了城市发展。二是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不准,远远不能体现历史与自然赋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色;三是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不够,城镇群体特征不突出,关联性不密切,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建设状况,三县一区城市规模都很小;四是城市规划建设局限于就城区建城市,忽略了区域环境建设对城市建设的重大影响,城市性质与职能难以体现池州的优势与发展要求。五是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六是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不鲜明;中心镇、试点镇有名无实,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七是城镇规划管理水平较低,建设管理力度不强,管理方法落后,人才严重欠缺。面对现实,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面向未来、奔向小康、走向世界的新池州,作为建设部门,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强市和和全面建设小康池州的大局,审时度势,精心谋划。以建设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改进行风、依法行政为保障,全力推动池州城镇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规划先行,有序调控和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从来就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的所在,以人为本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早已融合、渗透到城市规划理念之中。因此,我们一切建设工作均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以特色为灵魂,努力提高规划质量,充分凸现规划对城镇和村庄建设指导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为此,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首先聘请上海同济大学高起点完成了8272平方公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大胆突破行政区划的概念,根据池州现状特点、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按照“立足区域、注重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联动发展,组团推进,三位一体”(主城区、青阳副城及九华风景名胜区)的组团式空间发展格局,及适应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的,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协调的,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城”和“城—乡”互促的,有规模效益、功能完善和合理分工、布局合理的,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城镇体系。坚持城镇总体规划要以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和居住环境为重点,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再次是高标准搞好城市设计,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城市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特征、历史特点、文化特质,坚持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使建筑物和城市广场、道路、园林、雕塑及其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城市设计,努力弘扬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为确保规划设计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国内外先进城市,了解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经验;另一

第三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十分丰富。简要地说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从而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设工作有着直接的、具体的、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公交、燃气、防洪、抗震等各项基础设施及公益性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城镇居住环境普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不足1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13个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3万人。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城镇建设发展仍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相当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池州市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总人口154万人,占全省的2.5%。现辖1区3县1风景区41个镇39乡,市域城镇密度为0.5个/百km2,城镇人口约4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7%。纵向比进步较快,横向比差距明显。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平均水平是37.7%,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2000年我市城镇化水平仅为23.23%,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低4.58个百分点。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的频繁变更及各种经济的、人为的、技术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及相互制约,池州丧失了制约了城市发展。二是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不准,远远不能体现历史与自然赋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色;三是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不够,城镇群体特征不突出,关联性不密切,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建设状况,三县一区城市规模都很小;四是城市规划建设局限于就城区建城市,忽略了区域环境建设对城市建设的重大影响,城市性质与职能难以体现池州的优势与发展要求。五是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六是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不鲜明;中心镇、试点镇有名无实,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七是城镇规划管理水平较低,建设管理力度不强,管理方法落后,人才严重欠缺。面对现实,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面向未来、奔向小康、走向世界的新池州,作为建设部门,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强市和和全面建设小康池州的大局,审时度势,精心谋划。以建设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改进行风、依法行政为保障,全力推动池州城镇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规划先行,有序调控和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从来就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的所在,以人为本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早已融合、渗透到城市规划理念之中。因此,我们一切建设工作均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以特色为灵魂,努力提高规划质量,充分凸现规划对城镇和村庄建设指导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为此,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首先聘请上海同济大学高起点完成了8272平方公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大胆突破行政区划的概念,根据池州现状特点、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按照“立足区域、注重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联动发展,组团推进,三位一体”(主城区、青阳副城及九华风景名胜区)的组团式空间发展格局,及适应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的,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协调的,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城”和“城—乡”互促的,有规模效益、功能完善和合理分工、布局合理的,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城镇体系。坚持城镇总体规划要以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和居住环境为重点,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再次是高标准搞好城市设计,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城市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特征、历史特点、文化特质,坚持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使建筑物和城市广场、道路、园林、雕塑及其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城市设计,努力弘扬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为确保规划设计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国内外先进城市,了解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邀请国内规划设计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为我市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切实提高我市城市设计水平。同时规划设计方案,面向市场,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征求市民意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项目决策审批实行分级审查、审批制,严把规划设计关,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如市政府1号工程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景观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这一设计理念,力求高起点,高标准,不求最大,但求最精;不求最佳,但求最特。

二、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抢抓机遇,科学定位。我们知道,池州历史上几撤几建,丧失了很多发展良机。但近年来,池州紧紧抓住皖江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乘势而上,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机。一是工业发展形势大好。池州海螺第一批重点招商企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池州电厂、池州有色、青阳国风、东方钙业、东至华源、东齿机械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将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对外交通环境改善,区位优势突显。

318、206国道穿境而过;池州港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年外贸出口运量居皖江五大港口之首;铜九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合九黄、沿江、大景、东九高速公路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将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便捷的高速公路网,同时结束了池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这些对外交通环境的改善,将直接拉近池州与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为池州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三是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池州历史悠久,自然景观独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吸引了无数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哦绝唱,挥笔泼墨,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池州生态环境良好,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动植物类型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是我国第一个中国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之一。境内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珍禽湿地保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大国家级旅游品牌,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齐山-秋浦仙境、东至大历山、石台溶洞群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处。自然与历史赋予了历史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最近我市平天湖举办的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为宣传池州、推介池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为池州旅游腾飞开拓了思路,注入了活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定位我们的城市是关键。我认为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市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生态为前提和基础,打造生态园林城市、最佳人居城市;以文化为内核和灵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以旅游为经济外化手段,打造优秀旅游城市,主动迎接辐射,融入长三角,将池州建设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辅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做美池州主城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关键是要强化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池州主城区城市性质:安徽省长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北部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港口城市。建设范围:东到马江公路,南至火车站,西至秋浦大圩,北到长江。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全国范围内城市建设的大好机遇,放宽眼界,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区。首先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拉开中心城区框架,努力推进主城区东进、西连、北拓、南移,为城市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然空间。东部马江公路建成运营,江口工业开发区逐步向东拓展延伸,“齐山—平天湖”这一天然生态公园开发已提上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向南,贵池民营工业园初具规模,并不断壮大,随着铜九铁路及沿江高速公路的即将建设,高速公路下线及火车站站前区将快速发展;向西,启动建设杏花村文化园二期工程,按规划搬迁三元化工厂、造纸厂、农药厂等企业,城市西部空间将得以释放;向北,随着池口防洪墙的建成,城市北部连年遭水患之忧已经化解,港口桥的建设更是为池州港锦上添花,城市北部滨江岸线面临再次开发机遇。这样,一个东湖、西村、南山、北港的特色城市构架就初见雏形,为我市建设一座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极具文化韵味及地特色的江南名城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详细划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界线(红线、绿线、紫线、蓝线)及改造、开发强度,并制定永久不可建设用地的控制、保护措施。坚持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结合,向外随着新市委大楼的落成,规划建设新的城市行政服务中心,城市内部随着埃力生集团对池州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收购重组,池州铅锌冶炼厂及其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城西部原池州农药厂、三元化工厂等工业用地将成为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通过市场手段盘活这些城市用地,将为城市再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再次,加快社会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继续完善城市干道网工程,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开辟绕城道路,疏散过境及货运交通。开辟城市内部自行车通道、步行通道,使城市内部交通的可达性落实在城市内部街区。城市排水设施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制,尽可能保留池、塘、沟、渠等自然水体,开辟低洼地为水产养殖区或城市景观区,提高雨水的蓄水能力。建设雨水管道,使降落在城市的雨水能就近注入自然水体,推广实行可渗透性道路铺装,降低径流系数,节省汛期的电力排放运行费用;建设污水截流干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生态化污水净化厂,提倡污水的回收利用。统筹规划安排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城市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今年市政道路建设主要是以贯通及配套完善为主,年底前要全面贯通百牙东路、青阳路,拓宽人民路,同时配套完善给排水、路灯、绿化、通讯、燃气等设施,要求做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力求建一条成一条美一条亮一条,避免重复开挖现象发生。另外九华山大道、齐山大道、南外环3条主干道正在进行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放在战略地位。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经营城市的切入点是经营城市资源,核心问题是经营城市环境和品牌,要在环境建设上舍得前期投入,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城市资源升值和招商引资。池州襟江带湖,山川交错,山水交融,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自然与历史赋予了池州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因此建设独具特色的池州一定要紧扣山水做文章,以山为骨架,水为肌肤,生态为根基,文化为灵魂。一是保主抓重,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市政府头号重点工程——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沿河房屋拆迁、景观设计、截污干管、河道驳岸、桥梁建设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另外今年全面启动杏花村文化园区二期工程、齐山文化公园、百荷公园北园和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一大批环境建设工程。二是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提高绿化品位。要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把城市事例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网络中去,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回归自然,将城市建设成区与区域视为一体。发扬并保护城市历史古迹开辟点状公共绿地,控

第四篇: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环卫工作是一项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便是环卫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化的今天,也必须坚定政府在环卫事业发展上的主管部门和投资主体地位。否则环卫行业将成为一盘散沙,更无从谈起长效发展。面对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城乡环境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城乡环境保洁水平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不断创新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环卫人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一、创新城乡环卫体制总思路

创新管理思路,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使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由单元化投资模式向多元化投资模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基础,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资为主体架构的投资主体,打破“政府投资”“行业包揽”的运行模式,使政府投入的增长控制在与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水平;三是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建立起依据规划保持连续性、依据条件法规对环卫产业进行调整、依据制度实

施长效管理、依据科学管理和翔实可靠的数据对工作绩效作出测评的科学管理体系。

按照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我们应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中心工作目标,在目前已经建立的区、镇(街)、村(居)的环卫保洁体系和“村镇定点收集、区集中清运、市统一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完善区、街、村(居)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区、街、村(居)各自责任、保洁区域、范围。突出区级环卫部门的监督考核作用,强化镇(街)和村(居)的保洁作业实力,真正实现全区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的目标。通过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六大工程”等措施,着力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应该说这些措施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城乡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件重要举措。区环卫部门腾出主要精力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督导检查,实现由干管不分向干管分开、由“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逐步建立区、街、村(居)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重心下移、责任清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这样高效的政府职能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城乡环境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创新城乡环卫管理的秩序

随着环卫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区环卫部门更应该突出政策制定、监管考核的作用,从而在建立政事分开、管干分离、责权明确、重心下移的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环卫部门从直接组织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转到对环境卫生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管理和对市容卫生市场间接调控上来。改革后的环卫部门一是要做好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及相关行业标准、规章制度的起草,针对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几个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如《门前三包》责任制、《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建筑渣土管理办法》、《临时摊点管理办法》等,以规范各种行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造脏及污染;二是要强化对环卫作业单位进入市场进行资质审查和管理的作用,对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设立准入机制,有效解决垃圾收集、运输、堆放等出现的一系列难点、难题。如对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建筑渣土的运输单位、个人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其日常经营行为实行监管。如对沿街门市、临时摊点、市场周边等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自觉形成遵纪守规的合法经营户。通过以上措施规范相关从业者的经营行为,使之不仅为城市经济建发挥作用,更要为城市环境发展做出贡献;三是建设大型环卫设施,用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收集、消纳处理;四是通过合同约定对作业实体实行契约管理,让隶属不同管理机构的环卫部门的环卫作业单位逐步从行政部门的隶属

管理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组建相应的环卫清洁服务公司和其他市容环卫专业公司,进行工商登记,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通过投标形式取得相应的经营服务权。通过这些改革,逐步建立运转高效的环卫行政管理新秩序。

要创新城乡环卫管理的秩序,需要夯实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基础。目前,国家住建部、省建设厅都出台了有关环卫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指导性文件,而我市至今还未形成有效的环卫管理机制,有关环卫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空白,在对环卫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缺少必要的依据,从而制约了环卫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前,最紧迫的需要是:着手制定出台符合我区环卫工作实际的环卫发展专业规划,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招标管理办法、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环卫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办法等政策法规,形成竞争环境,使环卫行业市场化运作规范有序,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加入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强化环卫发展后劲。

加强环卫监督管理,针对目前城市管理中诸多矛盾,提出采用“三个超前管理法”:一是超前“禁改放”疏导管理法。对摊贩变“堵”为“疏”,引摊入市,引凤筑巢,落实摊前一个桶,门前责任“新三包”(包卫生、包容貌、包监督)。二是超前占领阵地管理法。在卫生死角未形成前提前布控,实行全面

与重点专项整治相结合。三是超前数字化管理法。城市管理数字化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发展趋势,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全天候”的监管,从而使监管更有针对性,提高应对突出事件的反应图,将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样一来,过去令人头痛的小街小巷、居民社区、集贸市场、旅游景点、城中村、内河、高速公路等区域的卫生死角,一定能在一场彻底持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三、创新城乡环卫融资渠

环卫是一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益性事业,要突出政府在环卫发展投资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基础的投资机制,区、镇(街)各级财政应以目前的作业服务与财政拨款为经费基数,同比例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并与环卫作业不断增长的服务质量相适应。对新建成交付使用的城市道路应按有关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核拨,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投标。同时,每年应按一定的经费增长比例用于环卫新机械、新车辆、新设备的投入,并将各镇(街)环卫设施、设备的购置统一到区财政预算中,实实在在地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运作和合理化配置资源,依靠政策引导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投资,鼓励他们参与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改变目前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解决政府财政资金的不足。对一些大型环卫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购置可以考虑逐步采取BOT、TOT等投融资模式,实现环卫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某矿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方针,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以人为本内涵,推动了企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一、满足职工合理需求——尊重人

(一)尊重职工学习需求,打造金牌职工队伍

某矿是一座拥有3对生产矿井、48个基层党支部、7000余名职工、年产原煤26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企业。为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能水平的职工学习需求,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为主线,制定了十个创建体系及创建规划、创建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岗位成才等活动,通过选派外出深造、职工培训企业“买单”等多种渠道和形式,邀请知名教授和专家来矿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论素质。近两年来共举办与企业创业发展相关的各类讲座24次,输送近100名青工到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近5年先后与某矿集团党校、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开展了联合办学累计培养采矿工程、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机电等专业大中专生365人。

(二)尊重职工精神需求,打造强势企业文化

我们紧密结合企业和职工思想实际,着力建立和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具有某矿特色的18种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全矿绿化率达到45以上;建立了标准化的职工足球场、篮球场、职工健身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太极拳剑、健美操比赛等各种活动应有尽有,切实做到活动常年不断,内容常新,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高尚情操,打造了稳定和谐的矿区环境。

(三)尊重职工参政需求,打造阳光操作工程

我们坚持变管理主体为监督对象,邀请基层“量体”打分。针对个别机关部室人员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积极开展“基层评议机关”活动,将“评判权”和“监督权”交给基层、交给职工,维护了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权利,满足了他们“参政议政”的民主管理需求。同时,我们把干部末位淘汰也纳入群众监督和评议的范围,2005年全矿有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被评末位,有3名职工满意度较低的干部被直接解聘,增强了党员干部“为发展立功、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意识。

二、培育职工共同价值取向——理解人

(一)深入基层号脉开方,体察民情集中民智

针对职工岗位分散、思想比较活跃等诸多不利因素,矿党委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将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放到基层一线。一是广辟渠道架起干群“连心桥”。充分利用矿领导民主接待日、党员议事日、职工议事日、《民情实录》等活动载体,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进基层区队、进班组,与职工“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一线职工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真实呼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架起了党员干部与广大职工的沟通“桥梁”。二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切入点,培养干部职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减少思想差异。矿适时开展了“三克服三树立”等创业理念教育活动,让职工认清形势,增强主人翁意识。三是以目标任务教育为出发点,减少目标差异。矿结合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大力宣传本矿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目标,用这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去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强企富民目标。

(二)树立标杆典型引路,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面旗帜,它产生于职工中,又表现在职工里,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职工感情上的共鸣。近年来,某矿开展了“远学许振超,近学某某”的活动,利用身边的典型开展学习活动。在先进性教育中,某某又成为先进性教育学习基地,每天都有许多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和职工群众。矿党委还先后推出了某某区队党支部“相约星期四,谈谈心里事”,某某区队党支部“勤廉月月述”等符合时代特征,具有活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使全矿各单位和广大职工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三)搭建实践平台,让不同层次的职工价值充分实现

企业职工除了正常的物质文化需求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圆自己的价值之梦,实现人生价值,这是职工一生的追求。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是搭建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公推公选领导干部,让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和管理岗位。近两年,全矿有近40位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并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推动了企业管理上层次、上台阶。二是公开聘任首席工程师和首席工程师助理,让有专业职称的同志从专业技术层次延伸,全矿聘任了38名首席工程师和首席工程师助理,矿每月分别给予1000元和

600元补助,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三是实施科研课题首席负责人制度,全矿每年推出20多个科研课题,公开选拔课题项目负责人,每年还设立20万元专用奖励基金,提高他们的待遇,增强了他们创新、创优的动力。四是选聘技术能手,2005年全矿在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公开选聘100名技术能手,层层筛选、公示,让广大职工竞相参与,展示了自己的绝活和技能。全矿为这些技术能手每人每月补助300元,使有绝活、有专业技能的职工有用武之地,推动了全矿“学技术、练绝活”的深入开展,争创一流、争当技术能手蔚然成风。

三、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关心人

关心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关心人,就是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心中始终装着他人,动之以情,施之以爱。切实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落到实处,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分忧解难,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一)找准扶贫对象,建立帮扶机制

矿实行了“矿领导联系重点基层区队、机关部室联系重点班组、党员干部联系重点特困职工”为主要内容的“三联”制度,将帮扶工作覆盖到每一户困难职工,并按照“定人员、定内容、定目标”“三定”原则,落实帮扶责任,建立了“一帮一、一助一”扶贫帮困机制。2005年以来,矿党委共计办理职工生活救济20余万元。今年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矿党委又发动党员为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举行“爱心捐款活动”,杜绝了失学现象。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编织”服务网络,解除后顾之忧

随着外出创业队伍的不断增加,矿党委精心选出108名责任心强、年轻力壮、一专多能的党、团员成立了帮扶志愿者服务队,及时建立了帮扶信息档案,公布了志愿者服务热线,对外出创业者家庭切实做到“有病必访、节日必访、有求必应、有事必帮”,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体力、智力和精神帮助。2005年以来,该矿共计开展家庭服务57场,结对帮扶172对,陪护就诊21人次,义务家教18人,拆洗被褥73床,换送煤气132次,义务理发143人次,家庭走访108人次,切实解决了外出创业职工的后顾之忧。

(三)解决难点问题,化解各类矛盾。

我们先后投入资金995万元,改造大修了危旧房屋近2万平方米,筹措资金4400万元,为职工报销了近年来积累的所有医疗费用;筹措资金1300万元,补发了老本结余的医疗费。想方设法偿还了往年住房公积金欠账2000万元,还筹措了50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2004年以前在市内购房职工发放了货币化补贴,促进了企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下载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高校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高校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状况,着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高高校管理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是中央企业“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早在2004年就......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同煤集团煤炭运销总公司大同有限公司 王福彪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长期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分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能有机会和同志们一起座谈、交流在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方......

    坚持以人为本精神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精神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站前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工作计划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率先崛起”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民政管理服务科学......

    坚持以人为本

    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提升民警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力争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作风优良、公平公平,文明执法的公安交警队伍。12月5日下午,大队召开中层以上领导会议,学习、......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人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对于我们煤炭高危行业,特别是近年来,在煤矿企业多次造成的特大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一定要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