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8年11月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
1988年11月8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动物的保护、驯养繁殖、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本法各条款所提野生动物,均系指前款规定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渔业法的规定。
第三条 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第七条 国务院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自治州、县和市政府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第二章 野生动物保护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条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各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环境影响对野生动物造成危害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 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
第十四条 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
第三章 野生动物管理
第十五条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
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第十九条 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禁猎区和禁猎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一条 禁止使用军用武器、毒药、炸药进行猎捕。
猎枪及弹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第二十二条 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等特殊情况,需要出售、收购、利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需要出售、收购、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政府指定的收购单位,按照规定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应当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县境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第二十四条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查验放行。
涉及科学技术保密的野生动物物种的出口,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禁止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二十六条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缴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八条 因猎捕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猎捕者负责赔偿。
第二十九条 有关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控制野生动物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农业、林业生产。
第三十条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狩猎证或者未按狩猎证规定猎捕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并可以没收猎捕工具,吊销狩猎证。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持枪证持枪猎捕野生动物的,由公安机关比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以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情节严重、构成投机倒把罪、走私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没收的实物,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按照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 非法进出口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走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证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伪造、倒卖特许猎捕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上一级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对海关处罚或者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依照海关法或者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 本法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附:
有关法律条文
一、刑法有关规定
《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 违反海关法规,进行走私,情节严重的,除按照海关法规没收走私物品并且可以罚款外,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条 违反金融、外汇、金银、工商管理法规,投机倒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单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 以走私、投机倒把为常业的走私、投机倒把数额巨大的或者走私、投机倒把集团的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刑法》第一百三十条 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珍禽、珍兽或者其他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 伪造、变造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第一条
对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走私、套汇、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罪,第一百五十二条盗窃罪,第一百七十一条贩毒罪,第一百七十三条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其处刑分别补充或者修改为: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第二条 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珍贵动物及其制品、黄金、白银或者其他贵重金属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海关法》有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 逃避海关监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是走私罪:
(一)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毒品、武器、伪造货币进出境的,以牟利、传播为目的运输、携带、邮寄淫秽物品进出境的,或者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出境的;
(二)以牟利为目的,运输、携带、邮寄除前项所列物品外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物品、国家限制进出口或者依法应当缴纳关税的货物、物品进出境,数额较大的;
……
第四十八条 有本法第四十七条第(二)、(三)项所列行为之一,走私货物、物品数额不大的,或者携带、邮寄淫秽物品进出境不构成走私罪的,由海关没收货物、物品、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有下列妨害公共安全行为之一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者有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第二篇:关于我国《动物保护法》之提案(DOC)
关于出台我国《动物保护法》提案
——2015.5.9 童新玉
“两会”好声音:我向“两会”交提案
——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关于出台我国《动物保护法》之提案
学院:药学院 姓名:童新玉
班级:14制药1班
学号:20143653 时间:2016年5月9日 关于出台我国《动物保护法》提案
——2015.5.9 童新玉
目录
封面:“两会”好声音:我向“两会”交提案......................................1
一、问题及现状的提出......................................................................3 1.问题的产生................................................................................3 2.问题背景及现状........................................................................3
二、问题的影响及分析....................................................................4 1.国内外相关法律的制定对比....................................................4 2.我国相关法律存在的严重弊端..............................................4 3.问题的影响及后果....................................................................4
三、关于拟定动物保护法的建议......................................................5 1.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5 2.立法的标准概要......................................................................5 3.基本立法制度概要..................................................................5
四、提案的总结................................................................................6
五、参考文献....................................................................................6
关于出台我国《动物保护法》提案
——2015.5.9 童新玉
一、问题及现状的提出
1.问题的产生
其实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以下打“”言论均摘自QQ空间及学校论坛)
2016年5月5日晚,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学生公寓11栋发生了宿管从四楼向下抛流浪狗事件,事情一出,在知情的广大学生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
其中不乏对宿管进行讨伐的声音:“这个宿管太可恶了,再怎么样也不能将狗狗这样扔下去!”“混蛋,太愤怒了!”;有为狗狗担心担心的声音:“那只狗狗很温顺的,今晚她还朝我摇了尾巴呢,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好心疼狗狗”;也有冷静地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可以不喜欢,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希望中国能尽快出台动物保护法!”
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不完善是虐待动物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动物保护立法,通过法治的手段来保护动物,遏制虐待动物现象。
2.问题背景及现状
在百度上仅仅搜索“高楼抛下宠物犬”结果就高达578,000个!就更别说范围更广的动物虐待了。虐待动物事件在我国屡禁不止,从 2002 年清华学子硫酸泼熊、2005年复旦研究生残害小猫、2006 年女子高跟鞋踩猫、2010 年活剥浣熊一直到福建省药企“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每一次虐待动物事件发生后,都能看到媒体和公众的谴责。
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虐待动物事件的发生,就如5月5日晚发生的事情一样,宿管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或者教育,甚至一度有引以为豪的态势。而这件事情就在两个日夜之后销声匿迹,不再被人提及。作为一直以仁爱,关怀为美德的中华民族,却屡屡发生如此道德败坏之事,除了某些人崩塌的世界观外,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动物保护立法不完善。许多惨剧人寰的动物虐待案例最后按照“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并免于刑事处罚的处理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动物保护立法上的缺陷和法律适用上的尴尬处境。
我国学界很早就发出了出台动物保护法的呼声,2010年,社科院法学研究室主任常纪文与国内多位权威法学专家向全国人大递交了中国首部《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但该建议稿未获立法机关的批准。关于出台我国《动物保护法》提案
——2015.5.9 童新玉
二、问题的影响及分析
1.国内外相关法律的制定对比
现如今我国视家养动物为财产,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调整。实际上,我国颁布的有关动物的法律并不少,但是明确规定动物保护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而其他包含动物保护内容的立法则散见于《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中,显得极为零乱松散不协调。
反观西方国家,大多数动物法律的立法目的和条文中都明确体现了动物保护的原则,相比西方国家动物立法对动物生命的人道关怀,英国的《农业法》在第一部分家畜安宁中规定:“任何人因过错给生活在农业用地上的家畜造成额外痛苦和折磨,或家畜在其控制或管理的情况下,遭受到额外的痛苦和折磨的,均构成犯罪。”美国的《动物福利法》明文规定了对实验动物的人道照顾、对待和运输。
2.我国相关法律存在的严重弊端
目前我国涉及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更多的是对动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贸易发展等的考虑,而动物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动物的生命、保护动物不受不必要痛苦、关注动物的生活状况和给予一定程度的人道照顾等却鲜有提及。
我国的动物立法太过偏重对动物的规范管理和质量问题,忽略了保护动物不受虐待以及免受不必要的痛苦这一基本目的,而这种立法目的上的缺失阻碍了随之而来的动物保护执法工作的有效展开。
3.问题的影响及后果
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中的效果令人堪忧,这与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农业大国、畜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这不但显示出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落后,更让我们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越来越阻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说我国动物保护立法亟待完善。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动物立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中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部分来完善我国动物保护立法。
关于出台我国《动物保护法》提案
——2015.5.9 童新玉
三、关于拟定动物保护法的建议
1.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综观西方各国动物立法可以得出,立法目的大多意思明确,是为了保护动物的生命和福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虐待,关注动物的生存质量,尽量提供能满足动物合理需求的外部条件。例如《欧盟条约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附加议定书》指出:“为确保动物利益得到更好保护和尊重,在起草和实施共同体的农业、运输、国内市场和研究一般政策时,共同体和成员国应充分地重视保护动物生命和尊严的需求。”
无论是什么样的法律,都要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状。鉴于我国欠发达的经济水平、民众普遍低下的动物保护意识等原因,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善。如果动物保护立法过于超前,表面看非常完善,但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遵守,不但达不到法律引导秩序的作用,反倒会损害法律的权威。
我们有必要对国民保护动物的意识加以培养,再结合相应的社会调查,确定国民对动物保护的意愿和承受标准,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动物保护法。
2.立法的标准概要
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方式、特征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程度都是不同的,立法应按照动物的不同种类制定不同程度的保护标准,提供相应的照顾和保护。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动物保护立法的经验,首先在总体布局上应该划分为野生动物和非野生动物。然后将非野生动物划分为宠物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和娱乐动物若干类。
3.基本立法制度概要
1.农场动物管理制度 2.实验动物“3R”标准 3.禁止虐待动物 4.伴侣动物管理制度 5.完善动物保护监督体制 关于出台我国《动物保护法》提案
——2015.5.9 童新玉
四、提案的总结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动物福利、动物保护立法时,仍然有人会质疑。看到豆瓣上上有人评论,增加动物的福利会不会在某些方面损害到人的利益,并认为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没有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情况下,来谈论动物福利问题,会构成人类福利的损失,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动物福利与人的福利并不矛盾。对动物福利的立法也绝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根据我国动物生存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切实可行的规范创设,要针对动物保护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逐步完善我国的动物保护法律制度。
五、参考文献
【1】朱其太,于维军.直面中国动物福利.山东家禽.2003.【2】WT0与中国动物福利保护法的建设.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王远方.浅议动物福利法.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动物福利壁垒渐行渐近.生态经济.2004.【5】刘文君.世界各国的动物福利立法.中国动物保健.2006.【6】陈媛媛:《“硫酸泼熊”、“虐猫”等事件折射我国动物保护法律空白》,载《法制与经济》 2009 年第 23 期。
【7】孙江等编著:《让法律温暖动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第三篇:环境保护法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原始阶段;农牧业阶段;现代工业阶段。
2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意义:概念,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3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点,科学技术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可持续发展性。
4环境保护法的任务: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5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6环境保护法的作用: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7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宪法;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8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公众参与。
9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贯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10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可以获得投资省收效大的效果;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保证;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11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可以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利于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合理地利用;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积累资金,贯彻,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环境保护共同负担制度。公众参与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是促进环境保护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贯彻,完善环境保护立法,从法律上明确规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权利;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加强社会监督。1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征收环境保护费;许可证;限期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概念,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宜居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指制定的调整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具体性;系统性;特定性。意义,实现环境保护法目的任务的重要保障;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举措;实现协调发展原则的有效手段。
14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的特征意义原则: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约束性。意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保障;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坚持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原则;坚持依靠环境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原则。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特点,预测性;客观性;综合性;强制性。意义,是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6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意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保证;是防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有效措施。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开发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总和你刚和利用项目。三同时制度的具体内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建设项目的施工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竣工后,提交报告书或登记表,由有关部门验收;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环保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17征收环境保护费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征收排污费制度概念,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意义,利用经济杠杆调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加排污者治理污染的能力;促使排污者进行技术改造,开展综合利用。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概念,为了防止生态破坏,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向从事对生态环境或者可能产生不良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的法律规定。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是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促使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者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资源,从而保证其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为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破坏开辟了一条资金渠道;有利于树立公众的生态意识。
18限期治理制度概念和意义。概念: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意义:可以推动污染单位积极治理污染;可以推动有关行业治理环境污染破坏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改善厂群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19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实质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亦称环境保护标准。意义,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环境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20环境噪音污染的概念和危害。概念: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现象。危害: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干扰睡眠和休息;危害听觉;引发疾病和其他危害;危害财物。
21固体废物的特点。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具有污染环境和可利用的双重性质;具有可转移性
处置的多样性和可与环境隔离性;出突发污染事件外通常具有长期潜在性和迟滞性。22防止固体废物的原则的规定。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施行全过程管理的原则;对固体废物施行三化(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原则;禁止排放固体废物和强制处置原则;集中处置与分散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对危险废物实行特别严格的控制和重点防治的原则;污染者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原则。2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概念,为了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由政府事先编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启动该应急预案,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法律规定的总称。意义,有利于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处理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2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应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违法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而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危害后果是指违法行为造成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后果;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该行为所造成的破坏或者污染环境后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练习,而不是表面得、偶然的联系;行为者有过错。23行政制裁: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而承担行政责任者,依法实施的惩罚措施。特点:行政制裁必须体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行政制裁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行政制裁必须严格区分制裁的主体和对象。24行政处罚: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二破坏或者污染环境,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特点: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处罚的对象是相对人中得违法者;行政处罚的性质是行政制裁;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单方性强制行为;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24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原则,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格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处罚依据、刑事、幅度和程序对承担行政责任者实施行政处罚。25行政处罚轻重与行政责任大小相当原则,是指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根据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给予行政处罚轻重的程度。
26公正、公开原则,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在对违法者提起行政处罚程序,确认其承担行政责任的要件和情节,以及决定行政处罚时,必须客观、平等、不偏不畸、不隐瞒,做到公平和有透明度。27行政处罚形式:警告、罚款、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和责令停业、关闭。
28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调查取证阶段;立案的条件,立案等级的具体内容,成立调查小组,开展调查检查工作,对证据的审查与运用。申辩和听证阶段;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听证程序。做出处罚决定阶段;六种不同的决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期限3个月,处罚决定书的交付和送达7日。执行阶段;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处罚决定,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60天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15天,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执行措施。
29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依法对在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违法失职,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所属人员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行政处分方式: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和开除。
30行政处分的程序:立案,调查,申辩,报批,决定,备案
第四篇: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领学人:荣县环保局 罗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共7章70条,比原法增加23条:
1、更新了理念;
2、完善了基本制度;
3、强化了政府、部门、企业责任,明确了公民的义务;
4、加大了处罚力度;
5、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6、为公众参与环境环保提供了法制渠道,彰显国家重点治污的决心,最大限度凝聚了各方共识,新时期最有利的环保法。
一、新《环保法》的主要特点(创新突破)
(一)宣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优先思想
理念创新,此前立法理念依然是经济优先,要促进经济发展。新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二十字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明确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了法律(第29条)轻者:行政责任,重者:追刑责。
(二)实行从“政策法”到“实施法”的转变 一是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现区域限批,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44条);二是国家在强力推进污染责任险之外,让企业主动 参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提升企业参险意识,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事故发生,对污染损害及时补偿,有效保护受害者权益(第35条);三是从结果违法上升到行为违法。
(三)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四)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问责、引咎辞职制度)
(五)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影响
(六)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批,有步骤的改善环境质量等。
(七)建立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1、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
2、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3、公民进行违法举报;
4、社会组织依法参与;
5、新闻媒体进行舆论报道;
6、明确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八)增强了环境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
1、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查封扣押权;
2、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以责令限产权;
3、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停产整治权;
4、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制定了罚款按日连续计罚制度;
5、针对未批新建,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违法行为,拒不整改的导入治安拘留处罚制度;
6、构成环境犯罪的,严厉追究刑事责任;
(九)加重了政府、部门环境监管的责任
1、规定了违反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严厉问责制度;
2、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的行政监察制度;
3、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刑事追究制度。
(十)环境犯罪的入罪门槛降低
1、规定了环境行为犯罪;
2、环境犯罪追究的范围扩大;
3、环境犯罪处罚从严。
(十一)增强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认真执行环境法律制度
1、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企业的依法管理,应对严厉的强制措施;
3、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应当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减轻企业环境;
4、持证排污;
5、加强企业监测、监控能力,保障不触及行政拘留和环境犯罪的门槛;
6、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治理无望的车间工艺和环节,应果断进行调整;
7、加强与环境执法机关沟通,严格执行命令。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即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三)完善7项环境管理基本制度
1、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未批新建的违法责任;
3、完善了“三同时”制度;
4、完善跨行政区域的联合防治机制。
第20条规定:明确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控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
5、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第44条规定: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分解,最终由企业落实。企业在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企业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6、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实现向环保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手续,经批准获得许可证后方能想环境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63条规定:未取证排污的,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且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给予行政拘留。
7、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规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维护国 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国土空间及其界限,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第29条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区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三、强化了各级政府、部门、企业责任,明确了公民权利和义务
1、改善环境质量。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2、加大财政投入。第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第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4、对生活废物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第3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5、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第4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6、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第47条规定:各级 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7、统筹城乡污染设施建设。第5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责任
1、改善环境质量。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到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2、加大财政投入。第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第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4、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第3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5、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第4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6.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第4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环评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7.统筹城乡污染设施建设。第5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五、强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保责任 1.实施清洁生产。第40条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第42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3.按照排污标准和总量排放,包括按照排污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第45条第2款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44条第1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4.安装使用监测设备。第42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5.缴纳排污费。第43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6.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47条第3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7.公布排污信息。第55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8.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42条第二款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义务
1.公民的环境权利。第53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为了保障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第54条第2款、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为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第56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为了保障公民的监督权,第57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2.公民的环保义务。一是公民应当低碳生活。第6条第4款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二是公民应当绿色消费。第36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三是公民应当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第38条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 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七、强化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1.关于部门的职责。第10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根据第24条规定,环境监察机构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这种根据委托行使的职能,其法律性质属于行政执法职能。
各部门的具体职能有: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第13条);二是环境保护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15条、第16条);三是环境保护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第17条);四是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第24条);五是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第25条);六是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第53条);七是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故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第54条);八是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施行政处罚(第59-63条)
2.执法人员的违法责任。对监管部门的要求,承担责任:第68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1)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2)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3)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4)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5)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6)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7)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8)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此外第67条还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
八、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第21条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二是第22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三是第23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四是第31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五是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六是第54条规定: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从而成为推行绿色信贷的信息基础。
九、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一是第3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二是第4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十、明确环境公益诉讼
第58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2)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十一、加大违法排污的责任,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第59条规定:一是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二是责令停业、关停。第60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三是规定了行政拘留。第63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此外,违法排放污染物,构成犯罪的,还要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长沙环境保护法
发文单位:长沙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1-7-2 执行日期:2006-4-14 为控制我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二环线范围内已建额定小时蒸发量1吨以上(含1吨)燃煤锅炉,从2001年10月1日起禁止使用含硫量大于1%、含灰量大于20%的燃煤,各燃煤用户务必自行购买低硫、低灰份优质燃煤,对逾期继续燃用超标煤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煤设施。
二、绕城高速公路范围内已建额定小时蒸发量1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在2001年12月31日前一律改烧清洁燃料(油、电、气)。逾期不改烧的,由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协助环保部门责令拆除。三、二环线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煤设施。违者,由环保部门责令拆除。绕城高速公路至二环线范围内新建、扩建的额定小时蒸发量1吨以上(含1吨)燃煤设施禁止使用含硫量大于1%、含灰量大于20%的燃煤。
四、绕城高速公路范围内所有饮食服务行业的茶炉、大小灶,在2001年10月31日前要完成改烧清洁燃料(油、电、气)。逾期不改烧的,由城市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拆除。全市饮食服务行业的油烟排放必须在2002年12月31日前治理达标,逾期未采取有效防治污染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由城市综合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工商部门不予进行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审验。
五、加强对烟控区的管理,严格控制烟尘污染。对超标排放烟尘和二氧化硫的锅炉,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限期内不治理的,责令关闭,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大力推广使用双燃料汽车,以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环保、公安、交通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省颁布的关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气检测和排气超标机动车的治理。对逾期不检测、不治理的,依法处罚。
七、建设工程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市区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拆迁工地)必须围档作业、洒水防尘,并严格控制渣土运输污染。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对不按规定作业的建筑施工单位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令限期改正。限期不改的,责令停止作业,可以处2万元以下罚款。
八、城管部门要加强对清运垃圾和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清运垃圾车辆应采用厢式货车或采取加蓬布盖措施防止垃圾二次污染,要扩大城市道路喷洒范围和增加洒水次数;绿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城区主要道路两侧花草树木积尘清洗;各单位要定期清除所属建筑物外表积尘。
九、各区、县(市)政府及农业、环保部门要加强秸杆禁烧执法管理,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露天焚烧秸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十、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二00一年七月二日
长沙市人民政府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使用单位应当遵守如下规定:
(一)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核对其是否附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明书等文件。
(二)特种设备在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 30 日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向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登记。使用与注册登记标志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合格期间内有效。登记标志应当臵于或者附着于该设备的显著位臵,未办理使用与注册登记并领取登记标志的特种设备不得擅自使用。
(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及安全标志,应按相关规则的要求进行如下张挂 : 1.使用单位应当将锅炉使用登记证悬挂在锅炉房(无法悬挂者除外),并在锅炉的明显部位喷涂使用登记证号码。
2.使用单位应当将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固定在压力容器本体上(无法固定者除外),并在压力容器的明显部位喷涂使用登记证号码。.电梯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固定在轿厢内醒目的位臵上(一般应在操作板上方)。.起重机械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应固定在设备本体醒目的位臵上。.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应固定在驾驶室前挡风玻璃上或驾驶员正面易于看到的醒目位臵上。.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应固定在该设备(设施)的游客进口处易于看到的醒目位臵上。7 .客运索道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应固定在客运索道下站进站口乘客必经路段周边,乘客易于看到的明显位臵上,《客运索道安全检验合格证》应张贴在客运索道下站营业室或控制室内。
(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内容应包括:、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锅炉和压力容器的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明书(详见特种设备出厂随机文件)、进口锅炉和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监督检验报告等;、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等技术资料和文件;、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记录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臵、测量调控装臵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校验记录及校验合格证明;、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相关人员的特种设备操作、维修作业证,受检设备的使用登记代码或使用登记证。
(五)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内容至少应包括:.各种相关人员的职责;.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维修、保养、检查和检验制度;.定期报检制度; .作业人员及相关运营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7 .意外事件和事故的紧急救援演习制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六)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 1 个月(医用氧舱为 2 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七)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八)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九)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年限,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办理注销。
(十)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必须由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或者电梯制造单位进行,并对其维修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电梯应当至少每 15 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接到故障通知后,维保单位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
(十一)电梯投入使用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对其制造的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对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或者电梯的使用单位在安全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发现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报告。电梯制造单位对调查和了解到的情况,应当作出记录。
(十二)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营使用单位在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每日投入使用前,应当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并对安全装臵进行检查和确认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数量的营救装备和急救物品。
(十三)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将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臵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臵。
(十四)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气瓶重装
(一)气瓶充装单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并由其颁发气体充装许可证,方可从事充装活动。
(二)气瓶的充装单位对自有气瓶和托管气瓶的安全使用以及按期检验负责,并建立气瓶档案。气瓶档案包括: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书、气瓶检验记录等。气瓶的档案应保存到气瓶报废为止。
(三)气瓶充装单位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报告自有气瓶和产权转移气瓶的种类和数量。
(四)应经销和使用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的合格气瓶和气体,不得使用超期未检的气瓶。
(五)液化石油气瓶用户及经销者,严禁将气瓶内的气体向其他气瓶倒装,严禁自行处理气瓶内的残液。
(六)严禁擅自更换气瓶的钢印和颜色标记;只充许充装与钢印标记一致的介质,不得改装使用。
汽车罐车
(一)汽车罐车的使用单位,应按《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的有关规定办理准运证,并按车辆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汽车罐车牌照;
(二)汽车罐车的使用单位,应按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携带有关资料到省级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手续并领取《液化气体汽车罐车使用证》及“移动式压力容器 IC 卡”;
(三)汽车罐车押运员必须经培训和考核合格,由省级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颁发《汽车罐车押运员证》;
(四)汽车驾驶员必须先取得公安机关颁发的《机动车驾驶执照》,再经汽车罐车安全驾驶、使用培训、考核合格,由省级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颁发《汽车罐车准驾证》后才有驾驶液化气体汽车罐车的资格;
(五)汽车罐车的使用单位,必须有本单位的持证押运员和驾驶员,并为押运员和驾驶员配备专用的防护用品和工作服,专用检修工具和必要的备件等;
(六)变更罐车的使用条件(介质、温度、压力、用途等)时,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经省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由有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更换安全附件、重新涂漆和标志,并经内外部检验合格后,方可改变使用条件使用。汽车罐车还需要到原审批部门重新办理《液化气体汽车罐车使用证》。
(七)随车必带的文件和资料包括:汽车罐车使用证、IC 卡、机动车驾驶执照和汽车罐车准驾证、押运员证、准运证、汽车罐车定期检验报告复印件、液面计刻度与容积的对应关系表、在不同温度下,介质密度、压力、体积对照表、运行检验○
事故现场处理
锅炉、压力空器、压力管道、物种设备发生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除发规定报告外,必须严格保护现场,妥善保存现场相关物件及重要痕迹等各种物证,并采措施抢救人员和防止事故扩大。
为防止事故扩大、抢救人员或者疏通通道等,需要移动现场物件、设施时,必须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
书面记录,见证人员应签字,必要时应当对事故现场和伤亡情况录象或者拍照。
○事故报告程序
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必须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当地质量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逐级上报,直至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还应直接报告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发生一般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应当立即向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机构报告。
移动式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导地发生事故后,业主或者聘用人中应当立即报告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并同时报告设备注册登记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 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
※ 事故发生地点;
※ 事故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分);
※ 事故设备名称;
※ 事故类别;
※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事故概况。
记录本、汽车罐车装卸记录。
液化石油气钢瓶事故应急常识
一、液化石油气钢瓶常见故障
液化石油气钢瓶发生泄漏,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
二、产生泄漏的主要原因
1、减压阀前端密封圈老化、开裂、损坏或丢失。
2、减压阀与气瓶瓶阀连接不紧,瓶阀出口螺纹损坏,或与减压阀连接螺纹不匹配。
3、盛装液化石油气的气瓶超期未检、损坏、制造质量低劣。
4、减压阀膜片损坏。
5、输气胶管老化、开裂或损坏,与灶具、减压阀连接不牢、不严密。
6、灶具上的控制阀泄漏。
7、违章使用或错误操作。
三、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
1、初次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者: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供气单位有义务对使用者进行安全使用常见教育并提供有关书籍)。
2、在使用过程中,禁止无人监护。
3、严禁未成年人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独立操作使用液化石油气。
4、严禁使用报废钢瓶和超过检验周期等不合格钢瓶。购臵新钢瓶时,应选择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制造的合格产品。
5、定期对设备泄漏点进行检查(此项工作可请专业的供气公司帮助进行)。
6、在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场所,不得使用其它明火。
四、应急要点
家庭一旦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或着火,应迅速关闭气瓶瓶阀,然后打开门窗进行通风,切勿触动电话、室内电器开关。如果气瓶泄漏无法制止,应立即将气瓶移至室外通风良好且无明火的安全地方,并及时拨打供气单位维修电话或110、119,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
五、专家提示
1、使用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厂家制造的合格炉灶及附件。
2、使用信誉好、服务好的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提供的气瓶和气体。
3、钢瓶使用过程中绝对不能离开人员。
游乐设施事故应急常识
游乐设施是指在特定区域内运行、承载游客游乐的载体。一般为机械、电气、液压等系统的组合体,同所有机电产品一样都可能产生故障,产生故障时会造成游客恐慌、受困以及其它危险事故。
一、游乐设施常见故障
1、突然停机;
2、机械断裂;
3、高空坠落。
二、故障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游乐设施多由几个系统组合而成,故障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大多是由维修保养不当或不及时造成。因此,故障的预防重在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检验检测。
三、应急要点
1、在游玩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感到难以承受时应及时大声提醒工作人员停机。
2、出现非正常情况停机时,千万不要轻易乱动和自己解除安全装臵,应保持镇静,听从工作人员指挥,等待救援。
3、出现意外伤亡等紧急情况时,切忌恐慌、起哄、拥挤,应及时组织人员疏散。
四、专家提示
1、游客游玩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游客须知》,听从工作人员讲解,掌握游玩要点,高血压、心脏病等人员不要游玩与自己身体不适应的项目。带领未成年人游玩时起好监护作用。
2、任何游乐设施都有相应的安全保护装臵,出现设备故障时,保持镇定、听从指挥,等待救援是游客的最佳选择,可以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甚至避免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特种设备变更登记
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发生变化、长期停用、移装或者过户的,使用单位应当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状况发生下列变化的,使用单位应当在变化后 30 日内持有关文件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1、锅炉压力容器经过重大修理发行或者压力容器改变用途介质的,应当提交锅炉压力容器的技术档案资料、修理改造图纸和重大修理改造监督检验报告;
2、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发生变化的,应当提交压力容器登记卡、压力容器技术档案资料和定期检验报告。
(二)特种设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变更登记:
1、在原使用地未办理使用登记的;
2、在原使用地未进行定期检验或定期检验结论为不合格或停止运行的;
3、在原使用地已经报废的;
4、擅自变更使用条件进行过非法修理的;
5、无技术资料和铭牌的;
6、存在事故隐患的;
7、安全状况等级为 4、5 级的压力容器或者使用时间超过 20 年的压力容器;
8、使用年限超过 15 年的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有机载热体锅炉不得申请过户或移装;
(三)特种设备停用
1、特种设备拟停用 1 年以上的,使用单位应当封存该设备,在封存后 30 日内向登记机关申请报停,并将使用登记证(指锅炉压力容器,下同)交回登记机关保存。
2、办理报停手续,经确认的,在其停用期间,不对其进行定期检验。
3、封停特种设备 1 年但未报登记机关备案的,或者封停设备期限不足 1 年的,仍按原检验期限进行定期检验。
4、重新启用应当经过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持定期检验报告向登记机关申请启用,领取使用登记证。
(四)特种设备移装(不过户)
1、原行政区域内移装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在移装完成后投入使用前向登记机关提交登记文件和移装后的安装监督检验报告,申请变更登记。
2、易地移装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持登记文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原登记机关应当在登记卡上做注销标记并向使用单位签发《特种设备过户或者异地移装证明》。
移装完成后,使用单位应当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 30 日内持《特种设备过户或者移装证明》、标有注销
标记 的表或(卡)、特种设备登记文件以及移装后的安装监督检验报告,向移装地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锅炉压力 容器需领取新的使用登记证。
(五)特种设备过户
1、特种设备需要过户移装的,原使用权单位应当持使用登记证、登记表(卡)和有效期内的定期检验报告到原登记机关办理使用登记注销手续。
2、原使用单位应当将原登记机关出具的《特种设备过户或者异地移装证明》、标有注销标记的登记表(卡)、历次定期检验报告以及登记文件全部移交新的使用单位。
3、新使用单位在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 30 日内持全部移交文件和移装后的安装报告向移装地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领取使用登记证。
4、特种设备只过户不移装的,新使用单位应当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起 30 日内,持全部移交文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领取使用登记证。
(六)特种设备报废
使用年限超过 8 年的小型锅炉应报废处理。
特种设备或者其零部件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达到或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寿命期限,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办理注销。
锅炉压力容器报废时,应进行破坏性,经确认后,使用单位应当将使用登记证交回原注册登记机关;厂内机动车辆报废后,应将厂内机动车辆牌照交回原注册登记机关。
电梯事故应急常识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重要的运载工具。一旦出现故障,可能发生乘客被困、坠落等危险
事故。
一、电梯常见故障
1、电梯突然停电困人;
2、电梯机械部分或电气部分发生故障困人;
3、电梯运行速度突然不正常。
二、电梯故障产生的原因
机械、电气零件功能失效。
三、电梯故障的预防
加强日常检查,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检验和维护保养。
四、电梯发生故障时应急要点
1、电梯速度不正常时,应两腿微微弯曲,上身向前倾斜,以应对可能受到的冲击;
2、被困轿厢时,应保持镇静,不要惊慌,立即用电梯内警铃、对讲机或电话与有关人员联系,等待外部救援。如果报警无效,可以大声呼叫或间歇性地拍打电梯门。
3、电梯突然停运时,不要轻易扒门爬出,以防电梯突然开动。
4、运行中的电梯进水时,应将电梯开到顶层,并告知维修人员。
5、如果电梯运行途中发生火灾,应将电梯在就近楼梯停靠,并迅速利用楼梯逃生。
五、专家提示
1、无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的电梯不要搭乘。
2、电梯困人是安全保护状态,乘客没有生命危险。报警后,耐心等人救助即可。切莫自行扒门或爬安全窗逃生,以免伤害事故发生。
3、发生地震、火灾、电梯进水等紧急情况时,严禁使用电梯,应改用消防通道或楼梯。
◆办理锅炉压力容器的使用登记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1、逐台填写《锅炉登记卡》或者《压力容器登记卡》一式 2 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使用维修说明、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明;、进口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性能监督检验报告;、锅炉压力容器安装质量证明书、安装过程监督检验证明;、锅炉水处理方法及水处理指标;、移动式压力容器车辆走行部分和承压附件的质量证明书或者产品质量合格证以及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操作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安全阀、爆破片和紧急切断阀等安全附件的有关文件; 9、锅炉压力容器使用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
注:水容量小于 50L 或者蒸汽压力不大于 0.1MPa 的蒸汽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小于是 120 ℃且额定热功率不大于2.8MW 的热水锅炉,机器设备附属的且与机器设备为一体的压力容器,在办理使用登记时,只需提交1、2、3、项文件。
◆办理机电类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时,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1、逐台填写《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一式 2 份;
2、验收检验报告和《安全检验合格证》标志;
3、操作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
4、与维修保养单位签订的维修保养合同,或者是制造企业对新增特种设备提供免费保养的证明文件;
5、维修保养单位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保养资格证》;
6、使用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制度。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电梯、起重机械、客运道、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的安装、改造、维修及使用单位,应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相关规则、规定的要求,对以下几个方面规定进行了解:
(一)锅炉、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第三类压力容器、容积大于等于 10m3 的压力容器、蒸球、成套生产装臵中同时安装的各类压力容器、液化石油气储存容器及医用氧舱都应进行安装安全质量监督检验。
(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起重机械、客运道、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工作,必须由取得相应等级安装许可资格的安装单位进行。
(三)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取得资格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对其委托、同意的安装、改造、维修活动,应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结束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并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
(四)上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情况书面告知地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长输管道安装施工前,向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办理备案。接受告知的质检部门如发现存在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或者标准要求时,应当向施工单位说明原因和提出纠正意见,纠正工作完成后,方准许施工。15 个工作日内未提出纠正意见的,视为准许施工。
(五)上述设备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监督检验是在安装单位自检合格、建设单位或监理机构验收认可的基础上进行;监督检验不能代替安装单位的自检和建设单位或监理机构的验收。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设备不得交付使用。
(六)上述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 30 日内,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办理注册或换发《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的手续,并将有关技术资料、注册或使用登记证移交使用单位。○注册登记规则
(一)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 30 日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向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与注册登记。
(二)使用单位使用租赁的特种设备,除移动式压力容器外,均由产权单位办理登记,登记标志交使用单位随设备使用。
(三)使用单位使用无制造许可证单位制造的特种设备,登记机关不得给予登记。
(四)移动式压力容器、国家大型发电公司所属电站锅炉、客运索道的使用与注册登记由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其它特种设备的使用与注册登记由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办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特种设备使用与注册登记工作。
○注册与使用登记办理程序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的正确采购和验收是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的首要环节,使用单位应当对如下几方面知识进行了解:
(一)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取得相应级别的设计、制造资格许可证,方能从事生产活动。使用单位在采购该类设备时,应对制造单位的相应资质进行确认,防止购买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产品。
(二)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的生产单位应在 2004 年 6 月 1 日前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对 2005 年 3 月 31 日前未取得许可证的生产单位,不得继续从事原有的生产活动。使用单位在 2005 年 3 月 31 日后定购该类设备时,应对制造单位的制造资质进行确认,防止购买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产品。
(三)在特种设备的采购活动中发现有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设计、制造活动的,应当及时报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机构。
(四)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的制造过程,在企业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时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规范的要求,依法对其制造过程进行监督检验。特种设备出厂时,产品随机文件中应附有检验检测机构签发的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明书。在设备的醒目部位应有产品制造铭牌,铭牌上应拓有监检标志。使用单位在设备采购验收时 , 应当仔细核对出厂随机文件及产品铭牌是否符合相关规程、规范要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安全监察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准确地掌握受安全监察的特种设备范围,有利于上述各项工作的依法管理和开展。
特种设备范围按国家质检总局制订、国务院批准的《特种设备目录》确定。其安全监察、检验检测范围规定为:
(一)锅炉、容积大于等于 30L 的承压蒸汽锅炉;、出口水压大于等于 0.1MPa(表压),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 0.1MW 的承压热水锅炉;、固定式小型锅炉 ; 4、有机热载体锅炉。
(二)压力容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 0.1MPa(表压),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其最大尺寸)大于等于 0.15mm, 压力与容器的乘积大于等于 2.5MPa.L 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盛装工作压力大于等于 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等于 1.0MPa.L 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者低于 60°C 液体的气瓶;、最高工作压力不大于 0.3MPa 的空气加压的高压氧治疗舱、手术抢救舱和过渡舱等。
(三)压力管道、最高工作压力≥ 0.1MPa(表压,下同),且公称直径≥ 25mm 的用于输送介质为气(汽)体、液化气体或者为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管道;、输送无毒、不可燃、无腐蚀性气体,其管道公称直径≥ 150mm,且其最高工作压力≥ 1.6MPa 的管道。
(四)电梯: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载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
(五)起重机械:是指用于垂直升降或者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重物的机电设备,其范围规定为额定起重大于或者等于 0.5t 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 1t,且提升高度大于或者等于 2mm 的起重机和承重形式固定的电动葫芦等
(六)客运索道: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柔性绳索牵引箱体等运载工具运送人员的机电设备,包括客运架空索道、客运缆车、客运拖牵道等。
(七)游艺机和游乐设施:是指用于经营目的,高空、高速和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载人游乐的设施,其范围规定为设计最大运行线速度大于或者等于 2m/s,或者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 2m 的载人游乐设施(详细目录见《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附录)。
(八)厂(场)内机动车辆:是指仅限于企业 厂区范围内(含码头、货场等再生产作业区域)和施工现场行驶及作业的机动车辆。
(九)特种设备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臵和与安全保护装臵相关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