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基本理论

时间:2019-05-14 10: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房地产基本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房地产基本理论》。

第一篇:房地产基本理论

工作流程及资料办理 一

工作流程及资料办理 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法律凭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2 单位申请红头文件2份(狭义的“红头文件”是专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公民和组织而制发的文件,这类文件对公众有约束力、涉及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法律用语所称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公众所关心关注的,应该是指狭义上的“红头文件”。)3 填写《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跟踪表 4 以上文件刻牒 5 核准后向建设单位下发选址意见书 二 设计合同 1 设计费高于50万的项目需公开招标 2 与项目建设方设计合同

a、实际施工图纸内容

b、规范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设计

c、包含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和洽商记录

d、包含可行性研究报告费用 3 合同

严格控制实际施工图纸内容 三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将设计委托书及选址意见书的纸质、电子版文件提交设计院要求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 环境评价报告 1 建设单位向区环保局出具环评申请红头文件 2 选址意见书电子版、纸质文件 3 可行性研究报告电子版、纸质文件 4 根据项目情况由建设方与环评单位签订合同,部分费用无票据 5 编制环境评价报告书或表 6 在媒体公示项目情况 7 区、市两级环保局审批环境评价报告书或表 8 市环保局向申报单位出具环境评价批复文件 五 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区发改委)申报单位向区发改委提交开展前期工作申请红头文件、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批复 2 区发改委向市发改委出具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3 市发改委向区发改委下达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4 区发改委向申报方转发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六 土地预审 1 由建设方与测绘单位签订合同 2 向测绘单位提交选址意见书电子版文件 3 测绘单位编制土地报件(体现项目用地面积、性质、符合国土局规划的信息)4份 4 需要时办理耕地协议、征地列入预算说明等具体事宜 5 申报单位出具土地预审的申请红头文件 6 建设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证、法人身份证 7 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上述文件由申报单位报送区国土局连同以下区国土局出具文件上报市国土局现场查看记录表 9 项目用地情况说明 10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 11 项目用地的初审意见 12 核准后市国土局向建设单位下发土地预审意见书 七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报告 1 申报单位向区建设局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申请红头文件 2 区建设局向市建委出具关于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告和可研报告 3 市建委出具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 八 立项批复(大型项目要列入政府发展计划中,项目要做下去得经过项目政府部门批准(发改委或者发改局),这就需要在发改委或者发改局立项,你立项的时候一般需要准备编制好的可行性研究,土地局的用地预审,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环保局的环评意见,规划部门核发的红线图等等文件一起立项,所有这些都需要发改委或者发改局的批复。他们的意见就是批复文件)1 申报单位向区发改委提交立项申请红头文件、选址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批复、土地预审意见书 2 区发改委出具立项请示红头件连同选址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批复、土地预审意见书、资本金到位的函(贷款)提交到市发改委,专家论证可研报告合格后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即立项批复

九 2 3 4 5 6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申报单位申请红头件2份

填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 填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跟踪表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2份

发改委立项批复2份(转发件为原件,市发改委可复印件)上述资料拷贝电子版2份连同纸质文件递交至区规划局大厅 7 十 1 2 十一 1 2 3 4 5 十二 1 十三 1 2 报告 3 核准后签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地质勘查报告

委托方与勘察院签订勘察设计合同 委托方提交勘察院选址及可研文件 初步设计方案提交及论证

委托方向设计院提供地质勘查报告 设计院实地放线

公司领导现场踏勘并提出修正意见 二次放线并请公司领导踏勘

向公司领导汇报并确认初步设计方案 施工图设计

深化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出具两个版本(内、外)的设计图 施工图审查报告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建设单位向市建委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提交项目施工图设计申请 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及抗震办公室签发鄂尔多斯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签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十四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 3 4 5 6 7 8 9 申报单位申请红头件2份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2份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2份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跟踪表 施工图设计图纸1套及电子版文件 拆迁完成情况统计及协议书等证明书

上述资料拷贝电子版2份连同纸质文件递交至区规划局大厅 区规划局设计室核对上述资料准确无误签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五 建设用地批准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 2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3 发改委立项批复(转发件为原件,市发改委可复印件)4 国有土地摸底调查(项目拆迁明细需写经摸底调查以上或以下均为国有土地加盖申报单位公章)5 申报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证、法人身份证 6 土地局出具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建设用地审批表(规划局、国土局、政府审核领导签字、盖章)7 通过媒体发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告 8 上述资料核准后签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二篇:安全基本理论

安全基本理论

一、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的含义

冰山理论表明,雄伟壮观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其他八分之七隐于水面下,而水下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和主体。

将冰山理论运用于安全管理可以得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对冰山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每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都对应有相当多的未遂事故

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一定后果,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损失的事件。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容易造成人们对此忽视,另一方面,未遂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极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重大事故。如果分析这些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的事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则重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未遂事故,消除其发生的原因和斩断事故的发展过程,就必然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生。从这一点讲,未遂能够对导致重大事故的原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有效的“免费教训”。(2)从事故直接成本和间接损失方面理解

事故直接的、可见的、有形的损失是通过财产(如医疗费、补偿费、复原费、误工费、生产环境恢复费、设备修复费等)来衡量的,对事故成本的分析表明,该损失是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比较小,而间接的、看不见的、无形的事故损失(工作延误、设备损坏、管理者时间延误等)是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两者基本上是6:53的比率。

因此,注意重大事故的信号,防止事故的潜在损失。

(二)冰山理论的启示

用冰山理论指导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把握好两个环节:

大力排查未暴露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从人员、设施、材料、环境等方面进行清理识别,切实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已发现的隐患,及时治理和消除。

对已发或未遂事故,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安全意识、个人素质、安全监督、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等方面认真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隐藏在水下的冰山”更危险,做到“让安全变成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由“要我安全”、“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我爱安全”的转变。

每一名职工都应强化安全意识,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当好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是不容有片刻休息的生命接力,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消除隐藏于“水下”的事故隐患,企业才能“破冰远航”。

二、金字塔理论

(一)金字塔理论的含义

“安全金字塔”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得出:

(1)重伤死亡事故占0.3%,共1650人;

(2)轻伤事故占8.8%,共48400人;

(3)无伤害事故占90.9%,共499950人。从中得出重伤死亡事故为1,轻伤事故为29,无伤害事故为300的结论。即,在1个重伤死亡事故背后,有29起轻伤害事故,29起轻伤害事故背后,有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以及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存在,我们可以形象的用下面的“安全金字塔”来示意。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若不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形成300起无伤害的虚惊事件,而这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的控制失效,则可能出现29起轻伤害事故,直至最终导致死亡重伤害事故的出现。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金字塔理论的实例

某操作工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碾死。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查阅他的职业健康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

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金字塔理论的启示 海因里希“安全金字塔”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事故预防原理:要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预防轻伤害事故,必须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而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则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管理,这是作为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现实中我们就是要从细节管理入手,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安全金字塔”的最底层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总体安全生产方针,预防重大事故的出现,实现全员安全。

三、木桶理论

(一)木桶理论的含义

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木桶理论”的本义,最短的木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决定了木桶的容量。

围绕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扩展出三个推论:

(1)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2)所有木板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3)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对于推论可以理解为,要想盛满水,不是去增高那些长木板,而是应该对最短的木板下工夫,依次补齐。

(二)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同时,安全管理还是一项系统工作,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一项工作有所疏忽和放松,都有可能成为那块“短板”。

关注安全管理中的短板效应,应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都要克服安全“短”不可治、“短”不可避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事故可防、风险可控、灾害可治”的安全理念。

安全管理无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细小环节问题都有可能是大隐患、大问题,只有抓好细小环节管理,才能保证大管理、大安全。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应有深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严格制度、严控过程,注重细小环节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要顾及“群体”,更要重视“个体”。正是许许多多不起眼的“个体”小事,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重重隐患,酿成了事故恶果。

忽略了一根随手应该拆除的临时短接线,就可能引发一场短路事故;忘记急停按钮复位,就可能导致重大操作事故;随意系挂安全带,就可能造成高处坠落伤亡事故……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可一旦被忽略后,便为事故留下了重大隐患。要把确保安全的落脚点放在每一块“短板”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短块木板”产生的负面效应,只有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会有保障。

班组成员如同“木板”,客观上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业务技能的参差不齐,还表现在性格、态度、爱好、人际关系等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要提高班组的“蓄水能力”即安全能力,就必须发挥班组的集体作用,严格现场生产组织,工作前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工作中相互提醒,互相照应;工作后细心检查,消除隐患;实现整体效能的1+1>2。

总之,安全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人员等等都是这个系统上的木板,是环环相扣的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安全运作。

四、破窗效应

(一)破窗效应的含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破窗效应”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也同样存在。将其应用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得出:事故隐患无处不在,看起来很小的一个违章或疏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重大事故。

破窗效应安全安全生产中的表现

生产现场一旦有人违章作业,又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处罚,周围其他人员就可能会跟着干,从而产生“大家都这么干也没有出什么事,我这样干应该也不会出事”的心理暗示。

以上这种随大流的心理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使违章行为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严重,甚至是群体性违章,最终就可能造成群体性伤害。

(二)破窗效应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努力消除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破窗效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用制度约束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行为,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思想意识上筑牢“破窗”产生的防线。

其次,要强化薄弱环节的治理,对于各类不安全因素,必须从源头上进行堵塞,不让任何不安全行为在干部职工中蔓延,从行为上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

第三,重视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不让安全隐患有藏身之处,努力消除安全工作中的短板。所有在制度执行、违章违规行为处置以及隐患排查与治理中出现的“破窗”现象,都必须进行及时曝光,以严明的纪律,果断的作为,务实的作风,严肃的态度求得工作的主动,杜绝安全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利用“曝光台”消除安全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利用曝光台对任何一个不安全行为及时曝光,向每一名员工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在安全工作中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不放松,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定,否则就要在曝光台上亮丑;企业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是一视同仁的,安全工作是受到时刻关注的,当别人出现不安全行为时,你必须引以为戒,不要步别人的后尘,不要抱侥幸心理跟在别人后面犯同样的错误,否则,你也会受到曝光处理。

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曝光,是及时修补安全工作中“破窗”行为的有效手段,此举能够有效防止最终产生“破窗效应”。这种及时修补“破窗”的举措,对于控制违章现象的产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促进文化的稳定的正功能。弊:产生偏见,导致文化僵化,引发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维持某些阶层的既定状况,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功能。

相对主义者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可以评价和比较的,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以外来者的眼光而必须根据文化的自身目标去评判它。

11、文化震惊--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当他们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2、文化堕距--文化在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并不一致,文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中的最先是制度,其次是风俗,最后是价值观念。

13、文化冲突--两种或几种差异相对较大的文化在接触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立。

14、文化融合或整合--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形成新的体系。

三、社会化

1、含义--人学习生活技能、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内容--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

3、条件--人又超越本能的能力、人又较强的学习能力、人又较长的生活周期、人有语言能力

4、主体--家庭--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社会化奠基。学校--专门为社会化而建造的学习机构,带有专业性、系统性与强制性。

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广大社会成员中互通信息、情报的各种通讯手段。工作单位--是一个人走上职业社会化的场所。

5、过程-----初社会化,儿童与青少年早期的社会化

---续社会化,中年期社会化。熟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自觉遵守基本行为规范,逐步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复社会化,老年期社会化。由于担任的角色变换而进行的社会化。

6、再社会化--通常指对违法分子所做的强制性的社会化过程。有主被动之分。主动是在个体承担更高的社会角色之后或个体所处文化模式不同后所进行的社会化。被动是在个体的社会地位降低或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所进行的社会化。

7、超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现象,一种只承认共性而抹杀个性的早熟现象。反之则是草个性化。

8、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与社会总目标相对立。反社会化可以分为正向越轨与反社会行为。

9、社会化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没有办法在无人的环境中认识自己,在不同人面前把别人与自己区分开来,从而认识与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人对自己的了解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镜中之我”不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与评价,相对而言,是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评价的理解与解释。

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心理、自我与社会》认为人类沟通主要依赖于对他人象征性动作和语言的理解。交往双方必须在具体情境中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为就是使人具备了预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并据此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自我认识是在语言的发展和符号的理解中形成的:主我--当作主体的我,是每个人天性的一部分,即直接经验如饥饿、压抑、快乐感到要满足自己欲望的那部分。客我--即当作客体的我。射每个人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行为态度和社会道德规范、组织制度规范的制约。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客我是社会化的自我,意识到社会规则,会按照别人滴他的要求调整与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态度。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与情感基础;人的社会文明化程度越高,对人的压抑性越大;人的行为时无意识的。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发展得到压抑。自我--理智在社会需要与个人本能之间寻找平衡点;超我--相当于社会良心、道德权威在人的心理重现,通过自豪感与耻辱感左右自我决定。

埃里克逊的认同危机。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学龄前儿童的主动与内疚;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危机;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中年时期的待机关系与自我沉寂;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四、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1、社会地位的含义--是指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这一位置赋予成员特定的权利与义务。

2、社会地位的分类:先赋性与自致性地位。

3、社会角色的含义是指与人们的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处于特定地位与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角色扮演--按照角色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去行动。

5、角色认识--与他人相比来认识自己权利与义务的模式。

6、对角色的领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由于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对角色的领悟不同。

7、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个人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除了受角色领悟的指导外,还受当时主客观多方条件的制约,使得个人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领悟去做。

8、角色距离--一个人自身素质、能力水平与其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9、角色失调--在扮演角色时所产生的矛盾、失败与障碍。

10、角色紧张--角色冲突时角色扮演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原因:个人能力不足或对社会规则缺乏深刻理解;社会期望过于严格或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差异很大;角色双方的地位差异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压力。

11、角色转移--根据情境的变化相应的跟换角色的权利义务。

12、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的角色之间的矛盾。

13、角色失效--一个人无法扮演角色,导致的角色失衡。五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1、社会群体的含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与团结感,并且有共同的目标与期望的人所组成的集合。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有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有明显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与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共同活动与一致性的的能力。

3、社会集合--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面对面相处的人群,集合中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因此发展起来。

4、社会集群--结构松散、比集合性实体更具有自发性与临时性的人群集合。

5、社会群体的分类

--按照群体成员关系的亲疏程度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以情感为基础,关系亲密、彼此熟悉的群体)与级次社会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的正规关系的群体)。--群体中社会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为正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成员间互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彼此联系明确,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的结构,规范化程度较低、成员间的交往随意、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

--按成员归属的心理状况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按成员的身份归属分为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自己没有加入该群体,但是按照该群体的价值观念评价知道自己的行为

--按照成员间人际关系缘由与性质划分为学院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志缘群体。

6、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将成员凝集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安全因素、利益因素。功能是使成员获得较大的满足,使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完成任务的效率比较高。

7、群体规范--正式规范有明文规定的限制,维持群体稳定、健康常在;非正式规范,成员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范。

8、群体决策会失误。原因是群体压力与保持群体和谐的高度关心会使得群体成员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群体意识的束缚。

9、风险转移--由于群体角色将风险分配到各个成员身上,所以承担额责任就减小,而敢于做出具有风险性的决策与行为。

10、群体领导--工具性领导是力图完成群体目标。表达性领导是寻求创造群体的团结和维持群体的和谐。

11、领导风格--极权型,民主型与放纵型。

六、初级群体

1、含义--初级社会群体以情感为基础,关系亲密、彼此熟悉的群体。

2、特征--规模小、成员有限;成员间经常面对面的互动;群体成员扮演各种角色;成员交往有很大的情感性;群体成员的代替很难;成员凝聚力与持续力很强;群体由非正式来控制。

3、形成条件--活动空间接近、有持续交往的可能性、双方的同质性强、相互交往自由,没有约束。

4、功能--承担社会化的任务,能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有助于保持与传递社会文化,维持社会秩序;压抑个性的形成于发展,干扰正是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5、衰落--社会分化的加剧使得初级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不断外移,初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松懈,一些初级群体已经解体。

七、家庭

1、含义 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与模拟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更多的表现为血缘关系与模拟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的经济共同体;家族是以男性血亲关系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亲属则是更大范围上的血缘关系组成的联合体。

2、类型 古代:

---血缘家庭,按辈分划分的婚姻;---普纳路亚家庭,两个氏族间可以通婚;---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原始社会末期 现代:

---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孩子组成的家庭,是所有家庭中最稳当的家庭。

---主干家庭,夫妻与夫妻的父母或直系长辈以及为成年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者由父母与一个已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是两代人或两代以上的人。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以上的夫妻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大多数因为经济原因组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单亲家庭,单身父母独自养育子女或离婚后不结婚后丧偶。---丁克家庭,多发生与文化程度高,收入丰厚,职业稳定的人身上。

3、功能

功能主义的解释是:有助于人口再生产,保证家庭繁衍与社会延续;人口社会化;经济合作;对性的管理。

冲突论的解释:是性别不平等的基础;是展现不平等性的平台。

4、家庭会不会消失? 怀疑家庭意义的理由:

作为一个生育单元,家庭对社会的作用正在消失。

社会本身的变化使得家庭作为人们社会化场所的重要性降低,有人甚至认为学校与大众传媒对孩子的影响超过家庭。

人们对性的宽容,离婚了直线上升,同居群体的发展也意味着家庭对性行为约束的失败。经济生活的多元化早使得原始的家庭分工失去了意义,家庭的经济意义已经消失。家庭不会消失的理由:

家庭依旧是人类再生产的基本与主流的形式。家庭的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对性行为的纵容并不是约束的失败 作为情感的归属,家庭的重要性在上升。

八、社会组织

1、含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组成的次级社会群体。

2、构成要素--特定的组织目标与目标体系;一定数量的成员;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普遍的行为规范;一定的技术与物质设备;

3、特征--目标的确定性、关系的规则化、成员的可替代性。

4、类型--按照规模分为大、中、小、巨大社会组织 按照组织成员关系分为正式与非正式

按照功能与目标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生产、整合、模式维持 按照组织目标一获利类型分为互利、赢利、公益组织 按照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分为强制性、功利性、规范性组织

5、社会组织管理

含义--组织管理就是围绕组织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一切手段来操作组织的运行,以确保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方式--家长制:产生于农业社会,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与依赖的基础之上的管理方式,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方式。特点:权利集中与个人手里;任人唯亲;分工不细、责权不明;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科层制(官僚制):一种运作与明确的规章与程序基础之上的等级权威机构,这种组织具有大量额分工与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形式的典范。特点:有正式的规章、有明确分工、权利分层、按正式的规则发生公务关系、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公布。

九、社区

1、概念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同的风俗、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儿的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团体,生长在该地是加入社区的条件。社会是由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质性人口组成的,由分工与契约决定的,重理性而非感性的社会关系团体,加入是由个人的意识决定的。

现今的社区是指积聚在一定地域性社会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四个基本要素--地域环境、人口与群体、社会活动、文化心理

3、强调共同;社会不重视地域的概念;社区间的各种关系更加密切;社区的各种功能更加明确与专业化。

4、社区的分类---以生产力水平与历史演化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与现代化社区。传统社区是指历史上以传统的或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区形态。发展中社区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既延续了传统又受现代化的影响,具备了一些现代化特点。现代化社区是指乡村发展的很好甚至超过了城市。

---社区组织方式与控制方式划分为神圣社区与世俗社区。神圣社区是指以恶论等神圣制裁为主,少暴力、少强制,缺乏科学与理性主义,人与人的交往以直接的、亲密的接触为本质。世俗社区是指理性高于自然主义,以法律为依据,科学指导,体现人文主义、个性张扬。---按照社区、人口密度、经济结构划分为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农村农民的人格与社会心理特征:乡土主义(造成村落之间的鼓励与隔膜)、特殊主义(形成血缘与地缘等关系)、实际的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封闭主义。

城市特征: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与其他活动频繁;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组织;家庭的规模与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疏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5、社区的发展历程

原始村落社区--早期城市的产生--中古城市--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

6、城市发展的原则:基层自发、民主自治原则;大众参与原则;社区合作原则;全面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7、社区建设--建设主体是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三位一体;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文明建设、社区环境与设施建设。

十、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含义--

二、三产业在某一地域集中,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

2、加快城市化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城市化带来了一些列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资源占用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3、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大都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化方针截然不同。依据:大城市在一定时期快速发展是历史的趋势;大城市的规模效应显著,蕴含巨大的生命力;大城市辐射能力强;大城市与“城市病”并无直接联系。----小城市重点论: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蓄水池,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场所;有效防止“城市病”;有利于促进城镇与农村的融合,协调发展,是缩小农业差别的理想化之路。----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作为经济中心之一,具有承接大城市扩散、吸收乡村集中的功能;防止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弊端。

十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含义,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和等级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不均等的战友那些在社会上有价值的事物。

2、社会分层的测量指标的标准:

声望判断法:要求被调查队另一个人或人群地位评估。主观法--是被调查者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作主观的评价方法。客观法--社会学者采用客观的测量标准对社会分层情况进行演技的方法。

社会分层的标准--不平等指数、五等分法、恩格尔系数、社会地位综合量表

不平等指数指用最高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社会的不平等度,反映的是社会占两极的人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关系。

五等分法是指按照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为五个等分,然后测量五分之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社会地位综合指数是指通过测量收入、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综合值,以此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3、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韦伯提出的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是财富、权力、声望。

经济标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换取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社会标准--声望,指个人在所处环境中的尊敬与声望,影响因素: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生活样式等。

政治标准--权力,是一些人或一群人对他人的行为施加控制和影响的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合作。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还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中的地位。马克思的分层标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阶级划分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决定的。阶级内部关系:具有共同的利益。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分层的多源论。

达伦多夫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特征:现代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因素是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赖特:阶级不能特定为某种职业,而是一种控制资本决策权,他人工作与自己工作的社会关系。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④新韦伯主义理论

把社会分为三个阶级--上、中、下;米尔斯将社会分为蓝领与白领;⑤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戴尔斯与摩尔:不仅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功能。最重要的职位由最有才敢的担当;在任何社会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特殊训练,进而填充某些特殊的职位;接受训练会付出牺牲。稀缺且理想的资源构成了承担社会上重要职位的权利与先决条件。对社会基本报酬不同程度的占有便产生了具有不同地位与声望的不同阶层,从而导致了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即 社会分层。⑥冲突论-图明,社会分层是普遍存在但不必要,社会分层是权利群体的价值反映,阻碍了社会与个人能力的发挥。弊端:

社会分层只是使社会上层的人们才有机会发挥才能,而社会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机会;

社会分层具有维持社会现状的作用。在这种功能作用下,社会的特权阶级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社会,用规范的形式使人们相信和永久既定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制度归根于一种不平等的报酬与分配,会导致下层对上层的不满、对立、怀疑等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骚乱甚至根本性变革。

⑦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十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1、1949--1978 城乡二元制结构 1978-今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 中国社会分层不同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度安排等。2、2001年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原来的四个阶层到现在的十大阶层。划分社会分层标准是社会成员资源占有状况、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与经营状况。组织资源指依据国家政权与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能力。文化资源指占有社会公认的知识与技能的状况。

3、十大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管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 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 商业服务阶层 工业服务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4、中国阶层结构走向 中国的社会结构:不统一、有断层、碎片式

中国社科院认为是“洋葱头”型,该缩小的没有缩小,该放大的没有放大,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十二、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也叫做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社会地位的转变。既表现为社会地位的变化又表现为社会角色的变化,即社会关系的变化。

2、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

人口流动指人在空间地域上的移动,分为永久性流动与暂时性流动。人才流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人们在社会空间上的流动,只有当人口流动引起人们的社会地位或职业角色转变时,才具有社会流动的含义。

3、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而社会分层则是静态的考察,对社会分层的结果与状态进行描述与分析。有了社会分层,才有社会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有了社会流动才会不断促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重组。

4、社会流动的功能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社会结构不断协调,是社会调节的一个过程,缓解社会矛盾。

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促进社会整合,调动中下层人们的积极性,拓展社会的接触面,有利于增加个阶层的了解,促进社会系统充满活力。

5、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开放与封闭程度。每个社会上下流动的机会分布不均衡。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才能、知识、机会;对社会而言,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有一套选优的标准与实施办法,是一种社会选择而非人的主观设计。

水平流动是指同等地位上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多指不同地区。特点是流动前与流动后的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政治地位的不变化。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打破人际交往、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

--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一生中所经历的地位与职业的变化,以最初的职业为起点,最终的职业为终点。

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之间的职业与社会地位的对比变化,以父亲在同一年龄是的职业为参照。可以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与家庭的社会结构,受个人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代际流动是双向的,个人家庭不具有普遍性,从总体上考察上升与下降的比例,从中发现变迁的规律。--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急剧性。

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各人自发的社会流动,个人主观选择、流动欲望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

6、社会流动的原因

自然原因、人口因素--人口密度超过资源承载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战争、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社会改革与革命,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十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1、1949-1956,中国阶级关系重塑,结构性流动。1957-1965,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重构。1966-1977,社会流动的失序。1978-1991,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转变。1991-今,新的社会模式初成。

2、社会流动的特征

--中国社会流动模式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政治主宰模式:1978年以前,个人社会地位升降,阶层的兴衰主要系于国家、政府、政策、制度决定;1978年以来,能力主义原则日益重要,即个人主宰模式,但是国家制度安排与政策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流动模式与工业化国家不同。中国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经济制度背景下发生的,而工业化国家则是在社会经济制度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工业化国家一般是开放性社会,后致性因素占主导地位;而在中过无论是后致性因素还是先天性因素都要经过制度与政策发挥作用。

--中国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较高的职业比重与数量大幅增加,从而提高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未来十年左右中国人的职业高级化水平有一个跳跃性的提高,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将不断扩大。

--中国不断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流通渠道、制度、政策更加完善,后致性因素将成为主导因素。

--但是中国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建立。

3、问题:社会地位中上层代际继承化较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表现出“多进少出”的趋势;下层子女进入高层的障碍越来越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资源有向上层集中的趋势。

十四、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现代社会制度三层含义,宏观的社会制度、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制度、微观的社会制度。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在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2、制度与社会秩序--选择性亲和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生往往依赖于一种制度,但是社会秩序并非依赖任何制度而产生。只有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引起一种增进信任与合作的秩序,当制度不符合历史与现实条件时,就会造成社会无序。制度是支持陌生人之间互动与合作的基本力量。

3、制度与规范:规范针对的是某一具体问题,制度是多种规范的总和,是规范的系统化。规范本身仅仅是人的行为规则,而制度的推行则需要社会的人力、物力、机构设施。制度针对的是群体或组织,为其建立结构域框架。

4、制度的特征:

--普遍性或抽象性,包含规则运用的所有的人,规则本身不涉及特定的目的或为具体的人或事服务。

--确定性,明显的,为人所认识与理解;可预见的,即通过奖惩措施指示人们未来行为的可靠方向;稳定的,提高制度的可依赖性。--开放性,不是既定不变与封闭的,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调整。

5、社会制度的构成

--观念体系和概念系统,它是社会制度存在于实行的合理性根据,其主要内容有抽象的社会学说,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想。

--规范体系,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规范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包括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

--组织体系,权威地位结构,检查与推动社会组织运行的机构和组织系统,是组织目标与任务的载体。

--设备系统,是组织内容实施者,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资源,包括实用性与象征性设备。

关系:社会制度四要素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任何一个要素的不合理或落后都会导致社会制度功能的发挥。概念和规则是社会制度的灵魂,而组织与设备就是躯体,躯体容易适应环境但是灵魂适应性较慢。

6、社会制度的类型---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内在制度指由人自生自发的行为和经验逐步演化而来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先有个别采取行动,获得更大满足,并逐渐被更多人使用,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发展是“试错式”的选择与调整发展起来的。

习惯--是个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内在制度的初始状态。习俗--内在制度的一般形态,是社会中一致的行为规范。惯例--是内在制度的高级形态,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强制性规范方式。惯例成为了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外在制度,经由人们设计而产生的,往往是由社会权威人士设计产生的。自上而下,由法律、法令和程序性规则构成外在制度。关系:外在制度是在内在制度失效时才会发挥作用;从成本上讲,内在制度运用相对经济,外在制度需要执行、推行和监督费用;外在制度的有效还取决于内在制度的相容性,二者越相融就越为人们接受和遵从。

7、社会制度的功能--行为导向、社会整合、传递和创造文化、社会选择--通过选择机制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流动。

8、制度功能失调的原因

--社会惰性,社会制度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符合事宜的沉淀就会成为惰性。

--社会紊乱,制度由概念体系、组织体系、规范体系和设备体系四要素组成,当四要素之间不协调使就会产生功能失调。

--关联失效,制度结构和社会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结构不稳定或社会结构失调就会影响制度功能。

十五、社会制度的变迁

1、含义,指社会制度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原有社会制度环境或原有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原有社会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2、社会制度变迁的原因

生产力方式变革,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3、社会制度变迁的途径

人工途径(人类有意识的改变)、自发途径

4、制度变迁的生命周期

赫拉特滋:“形成期”“效能期”“形式主义期”“萎缩期”

第四篇:广告学基本理论

1.广告的含义?

广告是以促进销售为目的,付出一定的费用,通过特定的媒体传播商品或劳务等有关经济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

2.根据广告内容,可划分为哪几类?

1.商品广告。针对商品销售开展的大众传播活动。商品广告按其目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开拓性广告。亦称报道性广告。它是以激发顾客对产品的初始需求为目标,主要介绍刚刚进入投入期的产品的用途、性能、质量、价格等有关情况,以促使新新产品进入目标市场。二是劝告性广告,又叫竞争性广告。是以激发顾客对产品产生兴趣,增进“选择性需求”为目标,对进入成长期和成熟前期的产品所做的各种传播活动。三是提醒性广告,也叫备忘性广告或提示性广告。是指对已进入成熟后期或衰退期的产品所进行的广告宣传,目的是在于提醒顾客,使其产生“惯性”需求。

2.企业广告。又称商誉广告。这类广告着重宣传、介绍企业名称、企业精神、企业概况(名括厂史、生产能力、服务项目等情况)等有关企业信息,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声望、名誉和形象。

3.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用宣传公益事业或公共道德的广告。它的出现是广告观念的一次

革命。公益广告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融合,有利于树立并强化企业形象。公益广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广告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传播商品信息的功能、指导消费行为的功能、激发购买欲望的功能、促进产品销售的功能、树立企业形象的功能、完善经营管理的功能。

除了以上述的几方面功能外,广告还具有教育、审美、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功能。

4.广告的特征有哪些?

五大特征:

1、营利性:(营利是广告的本性和生命,不营利的广告行业无法生

存)

2、信息性:广告传达的是信息通过图象文字、色彩、广告象一个默默伫立的路人 用它的姿态与沉默的语言的倾诉与引导受众的情绪与心理。

3、指导性:广告的标题带 有指导性,即使是无标题广告也会通过主题给受众以指引。

4、说服性:广告的目的是 说服受众,接受其诉求。

5、艺术性:艺术是广告的实力所在,通过艺术的创造吸引人 们的目光,影响人们的行为。

5.什么是广告媒体?

广告媒体,也称广告媒介,是广告主与广告接受者之间的连接物质。它是广告宣传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广告媒体包括以下几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6.P.R(公共关系)的含义是?

公共关系,又称公众关系,指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中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活动。“公共关系”一词来自英文Pubilc Relations,简称“公关”或PR。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于人际关系,因为它有独特的特征。

7.CIS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具有哪些特征?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略语。中文:企业识别系统。

包括:

(一)MI(理念识别)。MI是Mind Identity 的缩写,MI是CI的核心,其中涵盖

a.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b.规范员工市场行为的基本准则。c.企业独特形象形成 b.基础和原动力。MI是“企业的心”。

(二)BI(行为识别)。BI是Behavior Identity 的缩写,BI是反映企业动态过程的设计系统,是企业市场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包括管理体制的革新,组织机构的设置产品开发的方向,促销手段的运用,公关活动的范围等。BI是“企业之手”。

(三)VI(视觉识别)。VI是Visual Identity 的缩写,VI是在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范围和经营目标的支配下,通过企业识别的符号来展示企业独特的形象的设计系统,包括基础和应用两大部分,基础部分包括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颜色等等;应用部分包括生产和办公设备,工作服饰交通工具等等。VI是企业形象的直接传递系统,是“企业的脸”。

8.CI具有的特征:

1.差别性。没有很好体现企业与众不同不同的个性,CI等于零。2.标准性。也就是“规范”。3.传播性。“传播”意味着“存在”,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传播,达到企业实施CI的目的。

9.整合营销传播(IMC)的基本含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关于营销传播规划的一种思想,它明确了综合规划所产生的附加价值。依靠综合规划,可以对一系列传播学科的战略角色进行评价(例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促销及公共关系等),并且将其融合从而使传播活动明了、一贯并获得最大的效果。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10.品牌的含义是?品牌最基本的含义是:声明一种特殊的权益或资产。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

11.什么是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由D.奥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论是广告创意策略理论中的一个重 要流派。当人们无法分辨同类产品的物理属性时,他们更多地依靠某种联想或印象来选择。品牌形象理论与USP在诉求方式上有所不同,主要诉求于情感因素。积极的、美好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偏好。品牌形象论的基本要点是: 1.为塑造品牌服务是广告最主要的目标。广告就是要力图使品牌具有并且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2.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程投资。从长远的观点看,广告必须尽力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3.随着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减小,品牌之间的同质性增大,消费者选择品牌时所运用的理性就越少,因此,描绘品牌的形象要比强调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要重要得多。4.消费者购买时所追求的是“实质利益十心理利益”,对某些消费群来说,广告尤其应该重视运用形象来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12.独特的销售主张(USP)是什么?其基本要点有哪些?

USP是R.雷斯在2O世纪5O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广告创意策略理论。其基本要点是:1.每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说一个主张(Proposition)”,必须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具体的利益。2.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做不到的或无法提供的,必须说出其独特之处,在品牌和说辞方面是独一无二的。3.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强而有力的,必须聚焦在一个点上,集中打动、感动和吸引消费者来购买相应的产品。

13.什么是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就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简单的说,市场营销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通过适当的信息沟通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向适当的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14.什么是市场营销调研?其作用是什么?步骤又是什么?

市场营销调研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营销管理人员了解营销环境,发现机会与问题,作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的依据.市场调研与市场调查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市场调查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方式与方法.系统地收集有关商品产、供、销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分析,如实反映市场供求与竞争的实况;而市场调研则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结论.其作用是1.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营销规划.2.有利于优化营销组合.3.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发现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测量市场上现有产品及营销策略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从而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营销调研的过程,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问题与调研目标、拟定调研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结论.15.什么是促销组合?如何决定促销组合策略?

促销组合,就是企业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的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各种促销方式的选择、编配和运用。促销组合是促销策略的前提,在促销组合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因此,促销策略也称促销组合策略.决定促销组合策略的制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促销目标

2.产品因素

3.市场条件

4.促销预算

16.什么是品牌个性论(Brand Character),它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品牌个性论就是认为广告不只是“说利益”、“说形象”,而更要“说个性”。

要点是1.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从标志到形象再到个性,“个性”是最高的层面。品牌个性比品牌形象更深入一层,形象只是造成认同,个性可以造成崇拜。2.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沟通效果,应该将品牌人格化,即思考“如果这个品牌是一个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找出其价值观、外观、行为、声音等特征)。3.塑造品牌个性应使之独具一格、令人心动、历久不衰,关键是用什么核心图案或主题文案能表现出品牌的特定个性。4.寻找选择能代表品牌个性的象征物往往很重要。

17.什么是定位论(Positioning)?定位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定位论是主张在广告策略中运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创造更有效的传播效果。定位论的基本主张是 1.广告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或者占有一席之地。2.广告应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功夫,是要创造出一个心理的位置.3.应该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的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事件、第一位置”。因为创造第一,才能在消费者心中造成难以忘怀的、不易混淆的优势效果。4.广告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是指出产品的具体的特殊的功

能利益,而是要显示和实现出品牌之间的类的区别。5.这样的定位一旦建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就会自动地、首先想到广告中的这种品牌、这种公司或产品,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18.简述广告在建立品牌忠诚度中的作用

广告不但能产生试用,而且会强化品牌忠诚。认知-试用-态度-强化-信任-强化-忠诚,就是说,由广告认知产生试用期望,导致试用行为。试用经验形成决定性的态度。这种态度经企业的广告所强化,被强化的态度如果总是肯定的,就会增加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如果继续强化,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就会转化为对品牌的信任和形成品牌忠诚。

19.广告策划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广告策划是对推行整个广告活动的运筹规划,是一种先于提出广告决策,实施广告决策和检验广告决策的设想,是对具体的广告业务提出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它的任务是确定广告目标、广告对象、广告计划、广告策略等原则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广告应达到什么目的,确定产品推销对象,决定广告诉求重点,以及对广告效果的测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特征是:第一,广告策划是对整个广告活动的运筹规划,是一种优先的、提前的指导性活动。第二,广告策划是有计划的活动。具体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告宣传活动的计划性,二是广告制作的计划性。第三,广告策划是具有针对性的活动。第四,广告策划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的活动。

第五篇: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一)2010-01-12 20:44 佛教基本理论

(一)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

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

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

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

“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

“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

“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

“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

“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

“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

“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

“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

“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

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

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3. 业报轮回

众生的口业(言语)、身业(行为)、意业(思想),具有善恶不同性质,业力作为因,产生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导致自身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就像车轮转动一样,永无终期。

4. 六道

六道也叫六趋,道即轮回往来的道路,趋即趋向,是众生轮回的六层空间处所。六道众生统称六凡。

六道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旁生)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三善道。

地狱,又译作那洛迦(Naraka)、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是最受罪的处所,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多种。地狱主事者是阎罗王,其下有判官、无常、夜叉等。所谓八热地狱,其一是等活地狱,此处众生彼此残杀,凉风吹来,复生为鬼,受苦更重。其二是黑绳地狱,此处众生受黑绳索捆绑。其三是众合地狱,此处众生受众兽伤害和刑具折磨。其四是号叫地狱,此处众生备受折磨,痛苦号叫。其五是大叫地狱,此处众生所受折磨更加严酷,大叫不止。其六是炎热地狱,此处众生受铁锅蒸煮和火炕烧烤。其七是大热地狱,此处众生所受烧煮更加厉害。其八是阿鼻(无间)地狱,此处众生受苦永无间断。古代佛寺壁画常有地狱变,吓得香客不敢干坏事,一些以杀生为职业的人如渔夫、屠户、猎人纷纷改行。鲁迅小说《祝福》及以此改编的影片,主人公祥林嫂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害怕死后被他们平分自己而锯为左右两半,将打工所得的微薄工钱捐作庙宇的门槛钱,以门槛代替自己被人践踏,洗刷自己的罪孽,获得好报。

饿鬼,又译为薜荔多、闭丽多(Preta)。鬼有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冬瓜鬼(鸠盘荼)等等。夜叉是鬼中大威德者,为数众多的是永远处于饥饿状态的鬼,即使得到食物,送到嘴边,立即被猛火烧成灰烬。

畜生,指飞禽走兽、昆虫、鱼类等等动物。

阿修罗(Asura),是凶恶的神,易怒好斗,品行不端,被赶出天界,居住须弥山(佛教虚构的世界中心,又叫妙高山)和铁围山(须弥山外围,中隔咸海)一带。如猪八戒本是天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匆忙投胎,误入母猪肚子中,转生时呈猪模样。

人,人类。

天,音译提婆(Deva),是天众生活的处所。天有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和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接近人间。须弥山外围咸海中有四大洲,又叫四天下,即:东胜身洲(弗提婆洲),南赡部洲(南阎浮提,天竺、中国所在地),西牛货洲(瞿耶尼洲),北瞿(俱)卢洲(郁单越洲)。四大天王分别护持一天下,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他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以净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北方多闻天王(福德之名闻四方)。四天王天上面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是帝释天的处所。其上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在六道中虽然最高,但此处众生仍然要生死轮回。

5. 四圣

四圣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解脱者,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个等次。

其一声闻,根机(悟性)较低,靠亲耳聆听(闻)佛的言教(声)才得以解脱。

其二缘觉(独觉、辟支),靠独自逆观十二因缘学说而悟出真谛,得以解脱。二者都只能利己不能利他。

其三菩萨,全称菩提萨埵(duò),菩提(Bodhi)是道、觉的意思,萨埵(sattva)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故菩萨又译为觉有情、道众生,或称开士、大士,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相当于儒家的贤人。

其四佛,全称佛陀,是达到最高境界,大彻大悟、自觉觉他的圣者。六凡按照佛教的正确途径修行,功德圆满,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成为四圣,这叫超凡入圣。

6. 四果位

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成佛,其余佛教徒按照修行的程度,可达到四种不同层次的成就,叫做四果位。

从低到高依次为:

初果预流果,依然轮回,但不再堕入三恶道中,是部分解脱。

二果一来果,轮回只转生一次。

三果不还果,不回欲界受生而超生天界。

四果阿罗汉果,各种烦恼灭绝,万行圆成,永远脱离轮回,彻底解脱。

小乘佛教以证得罗汉果为终极目标。由于罗汉只能利己,不能普渡众生,被认为是自了汉,在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后受到嘲笑,在中国却赢得信仰。

7. 涅槃

涅槃,意译灭度、寂灭、圆寂,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达到这个境界,永不轮回,一切痛苦彻底解除。

小乘佛教提出有馀涅槃和无馀涅槃。

有馀涅槃断除了贪欲和烦恼,灭除了生死的因,但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肉身依然存在,是不完全解脱。

无馀涅槃将生死的因果全部灭除,灰身灭智(死后火化),肉体和精神都得到解脱。

大乘空宗(中观派)提出实相涅槃和无住涅槃。

实相涅槃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来面目)是“空”,世间和涅槃便毫无差别,即是解脱。

无住涅槃说永不停止地进行主观认识,虽已达到解脱程度,但为了普渡众生,仍然留在世间,不进入涅槃境界。

大乘有宗(瑜伽行派)提出转依涅槃,认为转变思想,影响行为,从而改变环境,人生便由染趋净,达到涅槃境界。

大乘佛教还提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常指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乐指永远脱离六道之苦;我指从肉身空无自性变为回复佛性,身由自主;净指处在圆满寂净状态。

8. 八正道

八正道是原始佛教所说达到涅槃境界的八条正确途径。

正见: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

正思惟(正思、正志):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正语:合乎佛教主张的言论,杜绝一切妄语、慢语、恶语、绮语、戏论。

正业:符合佛教要求的活动、行为。

正命:符合佛教要求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正精进(正方便):正确的努力。

正念:正确念诵佛教真理。

正定:正确的禅定。

9. 立三学,破三毒

三学指戒定慧,是小乘佛教对八正道的合并归纳,将正语、正业、正命合并为戒,正念、正定合并为定,正见、正思、正精进合并为慧。

戒是学佛者的入手法门,目的在于纯洁身心,防范过失。戒律二字经常连用,但有区别。戒普遍适用于在家男女佛教徒(居士)和出家僧众,律则只要求出家僧众遵守。

最基本的戒是五戒,要求在家佛教徒遵守,被附会为与儒家五常相当,即: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妄语(信)、不饮酒(智)。进而是八戒。在家佛教徒过着世俗生活,不可能天天恪守五戒,于是佛教规定他们每月六天斋日遵守五戒,再加上三戒,合称八戒。所加三戒是:不涂饰香鬘(mán,不刻意打扮)和歌舞观听,不眠高广华丽床座,不食非时食(午后不吃饭)。前二者是戒,后者是斋,故通称八关斋戒。

进而是十戒,为出家佛教徒沙弥、沙弥尼制定,把不邪淫改为不淫,把不涂饰香鬘和歌舞观听分作两条,再增加不蓄金银财宝一条。最大的戒是具足戒,是为正式僧尼制定的,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中国僧人敲木鱼,取意防范身心过失,应像鱼不闭眼睛以时刻保持警惕一样。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一些戒规要求信奉佛教的僧俗人士一律遵守,因而虽是佛教伦理观,仍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意义。唐释法琳《三教治道篇》比较佛儒二教,认为:“释氏之教也,劝之以善,化之以仁,行不杀以止杀,断其杀业,以断杀故,而民畏罪。王者为政,闭之以狱,齐之以刑,将杀以止杀,不断杀业,以不断故,而民弗禁。”定,音译禅那(Dhyāna)、三昧、三摩地(Samādhi),是打坐静默活动,以此调练心意,专注于一境,产生佛教智慧,正确观悟人生,成就各种功德。

慧,音译为般若(读音bōrě,梵文Prajnā),是区别于世俗认识的智慧,能通达诸法性空的真理,根绝迷妄,因而是诸佛之母。

三学的关系是:慧是根本,戒定是方便(灵活手段)。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乃生。

和三学对立的是三毒(三垢、三火、三不善根),即:贪,指贪爱、贪欲;

瞋,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痴,不符合佛教智慧的愚痴无明状态。

要以戒破贪,以定破瞋,以慧破痴。

10.六度

度,音译波罗蜜多(Pāramitā),意思是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佛教在三学的基础上增加三度,构成六度: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11.破二执,证二空

二执是法执、我执,二空是法空、我空。

大乘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遍在一切的实体。人们不能用世俗语言和概念去描绘它,就把它叫做如如(如像那样)、真如。人们不能认识它,就把它叫做空。空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实有、妙有。宇宙万象,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统称为法或名色,都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空无自性,虚幻不实,不能看作真实存在,但又不妨作为如幻如化的存在,因而是假有、似有。这叫做法空。人同样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我即非我,我即无我,于无我中著我相。这叫做我空。而世俗认识认为外界一切和人都是实有的,从而产生执著,这叫做法执、我执,应当以佛教原理加以破除,证得法空、我空。《金刚经》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 三科

三科以分析人生现象为出发点,推而广之,对宇宙万象作了分类,构成宇宙要素论。

(1)五阴(五蕴)

阴(蕴)是集合、覆盖的意思。五阴指构成人和宇宙万象的五种因素。一是色,相当于物质概念,指地水火风,于外界为外四大,于人身为内四大,有体质,能显现,遇到外力会变化毁坏。其余四种是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概念。受指感受,人以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现象而产生感受,外界现象对人有顺(有利)、违(不利)、俱非(非利非害)三种情况,感受相应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情况。想指理性活动,人由于不断感受,对外界现象形成概念。行指心理活动。识指意识,是区别和统一几种精神活动的根本意识。

(2)十二处

十二处分为内外两类,把人的六种感觉认知器官和外界现象相应搭配,对宇宙万象加以归纳:

内六处(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外六处(六境、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3)十八界

界是界限、种类、因素的意思。十八界是在六根、六境的基础上,相应增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总合而成。识相当于灵魂,是感知所得积淀成的神秘精神实体。众生带着识而转世再生,识有善恶、染净之别,转世众生处境自有不同。六根是六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基础,六根感知六境,六识即产生。

13. 五位法

五位法是佛教对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认为宇宙存在两大类东西,一类是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不待造作的实体: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类是有为法,即宇宙万象,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相对、暂时的假有。这一类又细分为四种:心法,指精神现象;心所法,指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指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指非精神非物质的东西。

14. 三界

三界是佛教根据业报轮回理论和禅定修行实践虚构出的世界立体结构。三界中最低的空间是欲界,是具有食欲、情欲等粗俗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分为六个层次,即六道。欲界上面是色界,是断绝了粗俗欲望但仍有轻妙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因为有众生形体以及国土、宫殿等物质,故名色界,分为17层梵天,又叫四禅十七天。无色界的居住者既无欲望又无形体,因而也没有国土和宫殿,故名无色界。没有任何物质,则没有固定的方位,就果报来说,无色界应在色界之上。

15. 佛国

佛国有净国、净土、净界、净刹等不同称谓,是大乘佛教所说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与众生居住的秽土、欲界相反。佛国的位置或认为在三界之外,或认为与三界相即同体,或认为在众生心中。最流行的说法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和莲花藏世界。

佛教有三世佛和四方佛的说法。三世佛就时间而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世燃灯佛(一说迦葉[shè],但迦葉又被说成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就空间而言是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一译堪忍世界,即现实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说法,不是说阿弥陀佛西方有南方无,“南无”读音nāmó,是梵文Namas的译音,含义是致敬、归敬、归命,整句话表示一心归顺于佛。四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指过去四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释迦牟尼佛;另一种指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

16. 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认为宇宙广阔无限,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个世界都以大地为基础,其中心是须弥山。环绕须弥山,有七重香海和七座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是咸海,直至铁围山。咸海中有四大洲。日月星辰围绕须弥山运行,因而出现年月日。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由十万万个太阳系组成。由于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又称为娑婆世界,是六道众生杂处的地方。宇宙由无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组成,多得如同恒河沙粒,但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整个宇宙中则小得如同微尘,故称为十方微尘世界、恒河沙世界。这是佛教的空间观,认为宇宙空间具有多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

17.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有情”即有情识的六道众生,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又叫因缘生,从湿气、湿地出生,如腐肉生出蝇虫)、化生(指没有可见的东西作为依托,凭借业力而出生者,如天界、地狱中的众生)四种。“世间”即不断变化的世界。有情世间是佛教对六道众生自身和他们种种领域的总称。“器世间”又叫国土世间,指无情识的外界环境,诸如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宫殿房屋、庄稼草木等等,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18. 成住坏空

世界从生成到毁灭,构成一个周期,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劫(Kalpa)。劫是不能用通常时间概念计算的极长的时间单位。在成劫阶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巩固,坏劫世界坏灭,空劫世界空虚。每个世界毁灭后再生成,再毁灭再生成,周而复始。无边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或成或住或坏或空。在无限的时间里,有无限的世界相继生成坏灭,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成住坏空各是一个中劫,据佛教说法折算,相当于32亿年。成住坏空合成一个大劫,总计128亿年。现代科学以先进检测手段通过对钍和铵两种元素的比例进行测定,得出宇宙年龄120亿年的结论。这是佛教的时间观,认为宇宙时间具有一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而且大劫的时间长度和实测宇宙年龄相当。

19. 三界唯心,四大皆空

佛教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万象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作为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因而三界间的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叫做三界唯心。佛教又认为构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体和宇宙万象都以四大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因而是四大皆空。由于四大经常特指人体,所以四大皆空便用来说人身无常、不实。

20.缘起论

“缘”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关系或条件,“起”是生起。缘起论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不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所有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彼此互为因缘,离开因缘便不能产生一切。因此,因缘便是存在。缘起论的这层含义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论。这个说法与事物互相联系制约的辩证法原理一致。

缘起论的另一层含义是宇宙本体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心、如来藏这一异名同体的真实存在。至于真如本体如何通过因缘条件生起宇宙万象,天竺和中国佛教提出种种说法,有业感缘起、中道缘起、自性缘起、六大缘起、真如缘起、性具实相、法界缘起、自心顿现等等。

华严宗五祖宗密《华严原人论》解释世界和众生如何生成,说:“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风界。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这段文字说成、住、坏、空合起来为一个大劫,各自为一个中劫,每个中劫经二十次一增一减,即由二十个小劫构成。在成劫阶段,世界毁坏后再次生成。最初一小劫生成器世间。最下层的空轮(空界)刮起一股风,叫妙风轮(风界)。妙风轮厚十六个洛叉(一洛叉为十万个由旬,一由旬是帝王一天行程的长度,约四十里),坚实无比,即使坚利的金刚也不能穿透风轮。这时,遍满三千界的金藏云开始降下如同车轴似的大雨。大雨落在风轮上,不能流动,形成深十一个洛叉的水轮。风轮冲击水轮,水轮上凝聚成一层金膜,叫做金轮。雨不断地下,大风也不断地向上刮。清水被风刮得最高,逐渐形成色界梵王诸天和欲界夜摩天。介于清浊之间的水被风刮起,但没有清水高,形成须弥山和周围的七座金山。浊水沉淀下来,形成须弥山四方咸海之中的四大部洲以及地狱。器世间生成,经历一增一减的小劫,居住在二禅天享尽了清福的天人,就下到四大洲大地上,吃掉地饼(地皮)、林藤、粳米,便形成不同的性别躯体,于是各种不同的人就出现了。并且,根据众生前世形成的业力,遵循因果报应的规律,六道众生相继出现,生成有情世间。

21.三法印

佛教提出三个命题,认为同其它学说相区别,如同文件加盖印章作为标志一样。

(1)诸行无常。宇宙万象皆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不存在恒常固定的状态,而是不断迁流转变,从大的方面看是一期无常,从小的方面看是念念(刹那,极小的时间单位)无常。一期无常说在或大或小的周期内,事物不断变化,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兴盛衰亡,世界有成住坏空。念念无常说每时每刻事物不断变化,石头撞击的火花,转瞬即逝的闪电,都不足以比喻变化时间的短暂。这个命题符合辩证法原理。

(2)诸法无我。宇宙万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不具备起主宰作用的自我实体。

(3)涅槃寂静。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便脱离烦恼,断绝苦累,由无常变为永恒,由痛苦变为寂静,认识宇宙万象的实相,把握真理。

佛教的这些说法包括人生观、宇宙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诸多范畴。佛教抛开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对人生现象作孤立的生理分析,虚构前世因缘,指出痛苦来自个人的欲望、无知,把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当作解除痛苦的手段,这是一种扭曲的思想改造术,当然不可能达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佛教对宇宙诸多问题作了描绘,充满宗教神学的虚构。但研究范畴极广,涉及本体、现象、宇宙元素、宇宙万象分类、时间、空间、运动变化、因果关系、有限无限、依赖、联系、存在、对立统一、天人关系等等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一些说法剔除其宗教色彩,同现代科学、哲学有相通的地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幼稚的条件下,佛教能提出如此众多的说法,实在难能可贵。佛教的这些说法不但可作为人类思想史的资料供人们考察过去的情况,而且能给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和瞻望未来带来参考和启发。

原文地址:http://

下载房地产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房地产基本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由杜威的兴趣观引发的思考 从卢梭开始,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已成为近代以来教育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我国教育也开始关注教......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

    舞蹈基本理论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及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

    教育学基本理论

    题型及分解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考察应试者所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基础知......

    办公自动化基本理论

    办公自动化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办公自动化的要素;办公自动化结构层次;办公自动化类型;办公自动化技术 1.1.1 办公自动化概况 办公主要是指各类各级管理人员个人体在办公室的工作,......

    第一章幼儿园基本理论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 一、 选择题 1、 雨后天空出现彩虹,老师不失时机的组织幼儿观看,体现了教育活动的() A.广泛性和启蒙性 B趣味性和游戏性 C综合性和整合性D随机性和潜在......

    统计学中几个基本理论

    统计学中几个基本理论的释疑 文章摘要:如果仍用教材中的公式计算样本成数,则所计算出来结果就会与实际不符。在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即使各组的单位数相等,权数也不一定会......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